1. 有关张良与韩王成实质上应是从属刘邦的这一点, 我曾在论坛中 yaolei先生的 "楚汉人才流向论" 中讨论过. 在此不再赘述
至于您所说的 "只要张良不回来,韩王成就不会死。" 的这种可能, 我倒不认为. 正好相反的是 - 如果张良回韩王身边, 韩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因为项羽既然以 "韩王成让张良帮助刘邦" 为理由怪罪韩王成, 倘若 张良当真一去不回, 等于彻底落实了韩王这项 "罪名". 而张良回去, 至少还有解释的机会.
韩王成附庸于刘邦, 这是项羽对韩王成有戒心的原因, 这其实也就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戒心. 张良书告项羽: 1. 刘邦已无还心, 2. 齐地的叛变更具严重性. 除了要降低项羽对刘邦的戒心, 同时也是釜底抽薪之计----提醒项羽: 既然刘邦没有那么 "危险", 则韩王成当然也不需要警戒, 无须如此怪罪于他. 然而 - 刘邦数月之后还定三秦, 可能刺激了项羽必须彻底控制韩地的决心, 因此杀了韩王成.
2. 有关张良建议封雍齿时的说辞
张良只是要借此”惊人之语”让刘邦重视这个问题,进而听进他的劝谏。 张良进言的真意反倒是要劝谏刘邦改掉对功臣, 偏心, 疑心又记仇的缺点,不可滥疑滥杀。刘邦倘若仍旧死性不改,还是要滥疑杀功臣, 是刘邦本身的个性问题。为此责怪张良,窃以为并不公平.
张良真正想说的论点,并不仅是借由封雍齿来平息众臣不安而已。请看他所说的:「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显然张良的真意,是要劝谏刘邦不可偏爱至亲故人,而为往日仇怨而滥杀臣下,倘若如此全凭个人爱憎行事,未来恐将激起变乱。
可惜刘邦没完全听进去。他仍旧记著旧怨,终于激起变乱。纵使他勉强封了雍齿,看日后韩信/彭越等人的下场,显然刘邦仍旧记著韩信当初要胁讨封齐王,以及韩/彭二人固陵会战时却迟迟不来, 只等著确认封地的旧恨。韩彭之死又激起英布的反心.........
当初张良的劝谏意思已经说的明白:不可偏爱至亲故人,而为往日仇怨而滥杀臣下,否则恐激起变乱。这分明是劝谏刘邦不可滥杀记仇, 可惜刘邦没听进去。
至于刘邦到底是没听懂张良的意思, 当真以为他是说 "众臣欲反", 因而加强对臣下的猜防; 还是虽然听懂, 却七折八扣的不全接纳? 应该是后者.
刘邦的机智聪敏, 史书上颇多记载, 加上张良说的很明显 - 只亲故旧, 尽诛仇怨, 将引起臣下恐慌, 进而激发变乱 - 不可能没听懂....只不过不太想听罢了.
3. 至于您说: 为得到峣关,张良先是让郦食其重金收买秦将,而秦将答应之后,又因其懈而击之。按说谋略本无好坏之分,只要能起到作用,就是成功。但是就只从这件事的本身来说,张良此计的确有违君子之道,大有战国纵横家的意思。因而杨时曾就此事及与项羽议和后又回击一事对老子的哲学不无感慨:可畏!可畏!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如此,那么彼此都不能相信,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有些论者 (例如杨时) 喜用这件事对张良大加抨击.. 本来个人的想法不同, 不同意这种做法也是论者的自由. 只是, 看事情的角度未必只有所谓的"君子之道".
所谓兵不厌诈. 兵法本就有言: "上兵伐谋"~~战时的行为并不能与平日相提并论. 试问 - (1) 运用谋略 (要说诈术也可 ) 以最有效率的方法, 最快的达到目的, 缩小战争时间与伤亡代价 (至少减低己方伤亡), 或是 (2) 不用任何谋略的大打特打, 不惜代价也要"光明正大"的战出胜负, 哪一种比较 "道德" 呢?
也许有人还是选(2). 但战争本是不得已的手段, 万一要战, 则最好速战速决.若我是久经战火的漢軍士兵 / 普通人民, 我宁愿这两方尽快战出胜负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好) , 然后早点让我省事安宁度日.
个人价值观不同, 不能勉强. 但我们也应该能从多方角度去想 "用谋略" 的价值与理由, 而不是只用"道德批判"去抨击历史人物 .
4. 韩信的被诛,也曾见其它人将远因推到张良身上,说是因为张良劝刘邦顺应韩信讨封的要求 / 或说是因为张良劝刘邦重用韩信, 韩信才会如此下场。实际上, 韩信被刘邦所恨之因,并不是因为他得封齐王,而是因为他在刘邦危急之时却借机讨封, 甚至到最后的固陵会师都期约不至, 直等到封地确定才肯来.
韩信当时的讨封,在刘邦的感受上无异于要胁。在刘邦受困的危急之时,他一旦出此讨封之举,无论刘邦最后是否要听张良之言顺应韩信所求,刘邦都必定会怨恨韩信。韩信本人缺乏政治警觉,在刘邦急待援军之时却急于邀功, 这才是他种下祸机的原因。而张良身为刘邦的谋士,职责所在,当然要力求汉军内部的稳定,不能让主子一气,刺激韩信而发生内乱。历来某些论者反而为此指责张良,窃以为并不公允。
刘邦畏忌韩信的才能, 又记恨不忘, 这诚然有错. 但有些论者因此而归罪于张良, 认为是 "张良劝刘邦重用韩信" 这回事害了韩信, 这未免是无理的苛责. 身为刘邦的谋臣, 职责上当然要注意可用的人才, 建议他善用之, 以成就大业. 若因君主未来有可能疑忌功臣, 就不劝君主用人才, 岂不是因噎废食? 有失于谋臣的职责?
(反过来看, 蒯通身为韩信的谋士, 则会劝韩信反刘自立.....原因无他, 各为其主, 立场不同而已. 谋士当然必须为主人尽全力辅佐之责, 蒯通如此, 张良亦然.)
至于张良对韩信是否有”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恶意呢?我不认为。对韩信他是欣赏的,曾经盛赞韩信为汉军中唯一可独当一面的大将。天下统一后,他也曾在雍齿事件中委婉的劝谏刘邦:不可为旧仇而滥杀臣下(详见第2点. 有关封雍齿事件的回覆)。足见他并不赞成刘邦”清算异己”,甚至警告他这样做会引发变乱,可惜刘邦不听。
张良也有某程度的无力感, 隐约可以从他初时婉拒吕泽要求他为太子出计的回答里看出: "始上于危困之中, 幸用臣计. ....今虽臣百余人何用?" 刘邦需要张良救急的时候, 当然对张良100%言听计从. 一旦天下已定, 就算对张良仍旧以礼相待, 然而他的进言就可听可不听了. (直到伐代战役, 或许这时又感到军师的重要, 于是又把张良拉去....)
5. 至于汉十年的伐代事件,此处司马迁 "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之事, 应与韩信无关. 张良此时乃是为平陈豨之乱而随从刘邦伐代, 而韩信正是 "涉嫌" 与陈豨合谋. 若张良此处所言与韩信有关, 怎能说 "非天下所以存亡" 而不纪录? 因此我认为应无此种可能性.
以上回覆, 谨供诸位参考,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