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初唐随笔之五——唐初大臣众生相(下)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初唐随笔之五——唐初大臣众生相(下)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1
发表于 2005-4-25 01: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初唐随笔之五——唐初大臣众生相(下)
唐初大臣众生相(下)
和上篇的诸人不同,此篇里要写的人,不管在武德年间隶属秦王党和太子党中的哪个,或者两个派系都属于——就是所谓两面派了,或者两个派都不属于,那么,到了贞观中,他们就全部都是唐太宗的麾下了。偶有执迷不悟的,那简直就是自取灭亡。比如李艺和李瑗,就是怕得要命,放着请罪的路不走,非要一条道跑到黑,于是最后统统走向灭亡。
长孙无忌
本来按说上篇写完了,下篇应该很快写出来才对,然而久久未动笔的原因,是因为对凌烟阁上第一功臣国舅长孙无忌无话可说。这个无话可说,倒不是什么佩服的五体投地而无话可说,而是真的没什么感觉,甚至以前对这个人物甚至是有些反感的,原因说来有些荒唐,居然因为人家是国舅……说是偏见吧,可很俗很俗的电视中国舅、国丈没有几个是好的,不倚势欺人就算是客气的了。再加上小时候学历史,讲到东汉的衰落时,有一条重要的因素就是外戚和宦官的轮流揽政。所以基本上是条件反射,对国舅这个词没什么好感。然而历史可不是肥皂剧那么简单,国舅当中很多还是有才华的,只不过不同的是,他们比别人有着更多的机会。比如卫青,如果按正常渠道基本上后来挂帅出征是没戏的,像李广,“良家子”啊,尚且如此,更何况卫青本来的身份只是个奴仆。不过卫青和姐姐卫子夫找对了东家,而李广就只好去哀叹生不逢时。小时候有一次看到长孙无忌主动辞职而李世民怎么也不肯答应的记载,竟有些愤愤。可是后来看唐史时才发现,李世民倒的确是不怎么同意大臣辞职的(李靖的情况有些特殊)。而后来长孙无忌还是一直坚持,因而这件事上倒对他有些好感。
要说长孙无忌才华也是挺出众的,只是要想找到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怕是没有。不错,唐律的确是他主持修改的,可感觉那件事也不是什么特别难办的吧。于是感觉凌烟阁上的排位李世民倒真有些偏心了。但,长孙无忌未必是没做什么,或许是史书中不敢记载。比如玄武门之变,那时候在李世民面前提这件事还是不大好的。即使是高宗时去世的尉迟敬德,事变中杀死齐王元吉的“功劳”在墓志上都不曾提及。所以,除了看到长孙无忌等人整天劝李世民之外,就真的看不到什么了。
至贞观后期,基本上贞观重臣老的老,死的死,长孙无忌成为举足轻重的大臣,即便是废立太子,如果没有长孙无忌的同意,李世民竟也不敢轻举妄动。于此李世民偶尔也会抱怨一下,比如在长孙反对立吴王恪的时候,李世民一句“你是不是因为这孩子不是你亲外甥才反对啊”是有一些不给他面子的。但抱怨归抱怨,毕竟长孙所代表的陇西贵族是朝廷的一大支柱,还有他也是将来可以贯彻自己政策的大臣,另外,毕竟几十年的交情。
李世民对他十分的倚重,以其为托孤重臣。只是后来长孙真的有点放肆了,连宗室贵族都不放过。比如冤杀吴王恪——这件事令很多人讨厌起长孙来,当然除却吴王的fans之外,即使是历史功底深厚的毛泽东对此都有微词。不过,令我更加同情的并非是一个什么都没有展现出来单单凭着一句“吴王类我”而著名的李恪,而是为大唐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江夏王李道宗。因为有了这些事情使长孙无忌的形象打了折扣。挺为长孙无忌叫屈,这才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房玄龄
和长孙情况有些类似的是房玄龄,不过此人比长孙要有意思一些。
从年龄上,他比李世民整大了二十岁,在李世民自己的这拨人中,算是非常非常的长者。其实唐初大臣中,很少有比李世民还小的,即便是后起之秀的褚遂良,也是比李世民大着几岁,一般情况下,大个几岁、十几岁都不算很奇怪。不知他们是否把李世民当作小弟弟来看,不过他们倒真的对他很服帖,像屈突通那样的老将,是比李渊都大的,可是李世民一句话,便乖乖的替李世民去坐镇东都。
当房玄龄杖策谒见当时还是敦煌公的李世民时,不知可曾想到过以后的事。李世民可是有上级的啊,房玄龄却偏偏投奔他,再加上房玄龄那么老实的人,居然在兄弟相争之时出那么大的力,不得不让人有点怀疑他的动机。然而这却是房玄龄年轻时比较反对的事,大概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他自己也卷了进来时,是根本不会想到以前的想法了。
当了宰相的房玄龄似乎有些无所作为,可是有句话叫“房谋杜断”,绝不是没来由的。和长孙无忌一样,房玄龄的“谋”在史书上也是不怎么记录的,而且,即便是记了下来,也未必能令人对他增加很多钦佩,所以不记未必是一件坏事。做李世民的谋士挺清闲也挺郁闷,一来人多,二来李世民本身就很有主意和判断力,不必像有些君王那样特别需要倚重别人来出主意,所以房玄龄在战争年代常做的事就是替李世民回家去向李渊作报告。要是放在通讯那么发达的现代,房玄龄恐怕这时有失业的危险。好在不是总打仗,到了宫廷斗争的时候房玄龄还是很有一套,不然李世民也不会夸他在他当皇帝之前房的功劳最大了。
何以房玄龄当了宰相后显得那么软弱,谨小慎微的就是一句话也能把他吓的跪在地上请罪。也许和对李世民的了解有关——前面不是提到了吗,房玄龄经常回去向李渊解释,李渊就说:“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但是对君王了解太多有时也不是好事,尤其是君王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事,难免会对知道的人有点异样的感觉。还有一点,了解越深,也越清楚的知道其为人。其实李世民还真不是那种过河便拆桥的人,更多时候还是更想保全他们,甚至希望就连他们的后代都能这样一直和平共处下去。但人总是会有自己比较忌讳的事的,而且脾气一上来若说真不想杀人也不是这样。房玄龄之所以谨慎也并非全无道理,所以他不像魏征那么说话。有时同样的话从不同人口中说出来效果不见得会一样,魏征那么说,李世民可以接受,房玄龄说出来,也许李世民就会觉得生气。应该和亲疏程度不同有关,越是亲近的人,越在意他的话,而一个陌生人甚至破口大骂出来,气则气矣,未必会上心。
一提起大唐贤相,人们总是想起房杜、姚宋等等,可是杜如晦死的太早,而房玄龄又好像没干过什么,难免令人嗟叹。可是要从君主驾驭大臣的解度看,房玄龄却是一个“标准”的贤相。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来则能办事,去则无怨言,整个一个没脾气的人。起初李世民还对他说要他多说话多办事,可是后来就不说了,倒是对他发火的次数由少变多,又由多变少——很可能是李世民的自己的脾气也快被他磨没了。虽然把他赶回家若干次,可是宰相还是很乐意由他来当;虽然对他生气若干次,可是信任还是很信任。有人报告说房玄龄要谋反,房玄龄乖乖把人送到李世民那里,也不知心里怕不怕,反正最后除了又挨了一次“批”(“你怎么这么没自信?以后再有说这些话的人,你自己干掉”——这种批就是多挨几次也无妨),什么事都没有。贞观二十二年,病重的房玄龄于病榻上上表,劝谏朝中没有一个人敢劝谏的征高丽一事,当下李世民便落泪。还是那句话,毕竟是几十年的交情了。
尉迟恭
尉迟恭,即尉迟敬德,在演义中并不是第一位的勇将,可是在史书中,却觉得这个第一的称号非他莫属。李玄霸、宇文成都、罗成这些小说中耳熟能详的人,实际上要么死的早,要么就是没有,像秦琼那样的被抬高,简直是件莫然其妙的事,程知节则被写成了一个废物一样的人。实际上,秦琼、程咬金等人应该都差不多,反正也没比过,谁更强些不好说。但是他们表现的机会却是没有尉迟恭的多。
尉迟恭本来是唐的敌人,甚至大唐还因为他牺牲了一个郡王级的烈士李孝基,不过要是没他,李世民就很有可能成为大唐的一个亲王级的烈士了。李渊本应很恼怒他才对,虽然不清楚他是怎么压下火来原谅尉迟恭,但可以猜到,其中李世民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还是儿子亲些,所以那个仇也就不报了。
于是尉迟恭又成为秦王卫队的一员大将,属于保镖型将军。由敌人到嫡系,李世民在尉迟敬德的身上下的功夫还是真不小。如果不厚道一点用阴谋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一个经典的“收买”案例。若说李世民当时拿出的钱虽多,但比不上后来李建成那一车的东西,可问题不在于钱有多少,而在于时机,更在于,李世民并不是纯粹的用钱来收买,他的以国士待之终于使得尉迟恭对他像豫让一样回报智伯。当时尉迟恭没有收,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将军,同时也不是可以用钱来收买的小人。平常来说,一般很快的便找着机会报答不大可能,可是不久秦王就有一次遇险,被单雄信追的挺狼狈。自然了,这时便是尉迟恭嘿咻嘿咻的过来把敌人打跑。——按说李世民自己也是很英武的,这样子狼狈还是第一次,如果再以阴谋的角度来看,这就像是有意落败,为了给尉迟一个立功的机会,好把那盘金银打发了。自然,也许我们冤枉了李世民,不过即使面对千军万马都不曾失色的秦王这一次的表现确实有些蹊跷呢。
在诸多将军中,李世民似乎最愿意带着尉迟恭一起闯进沙场,一方面说明尉迟确实非常勇武,另一方面,在诸武将中,尉迟和秦王的关系似乎是最好的了。可能性格上有相通之处吧,因此比较投机。可以说,尉迟是绝对的秦王死党,他可以为了秦王一句赞马的话跑到敌阵中去夺马。只不过面对太子那车金银不大会变通。李世民说把金子收下来然后顺便打听情报固然是妙招,但真要这么做的话,只怕有点解释不清——毕竟尉迟是个武将,哪里有那么多心眼……既然敬酒没吃,后面肯定就是罚酒了。在狱中很是受了些苦,终于在李世民的求情之下出来了。于是出来之后的尉迟恭非常积极的劝李世民下手,并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李元吉。
但,在以文治国的贞观年间,尉迟恭却有些有力无处使了,也许也很有失落感。有一次在晏会上居然动手打人,打的还是江夏王李道宗,可以想象,李世民得有多生气。不过还好还好,闯了这么大的祸也只是批评教育了事,算是警告处分吧。不过李世民居然提起刘邦来,这个是满吓人的——只是他不知道日后还有个名叫朱元璋的小伙子,比刘邦那是狠的多了。那么,话已至此,任谁以后都不能再犯,所以尉迟恭后来安安心心的过起了舒服日子,据说是信起佛来。有一次在电视看到一个节目说是某座寺院,里面还有供奉人尉迟恭的塑像。印象中的尉迟将军黑不溜楸,五大三粗,金刚怒目,威武狰狞……总之,是受了门神画的影响。然而看那塑像,黑确实是黑,但是面目却很周正,虽则刚武,却并不野蛮粗鲁,当时吃惊不小呢。
魏征
说起贞观名臣,恐怕在“太宗纳谏、魏征进谏”的知名度下,人们多半第一个会想到他。魏征本身是东宫的太子洗马——小时候看到他的这个官职时着实笑了半天,他原来做的和孙悟空的弼马温差不多啊……自然,这个官名的意思可不是望文生义理解出来的那样,而是东宫中的一个谏官。不过好像也没看到他谏了什么,就是知道他劝李建成杀了李世民。因此有人以此证明李建成其实不像史书上写的什么声色犬马什么无能……当然史书中是夸大其辞,但这属于小事,想不出来李世民布在东宫的探子还要把这种事报告给他知道,另外,魏征后来当然不可能告诉李世民当初怎么怎么算计他,也不大可能会提到当初劝你哥什么什么事……以前的事,尽量还是提的越少越好。
面对胜利的李世民,魏征的话其实很值得玩味:“如果你哥要是听了我的话,那么今天这个阶下囚就会是你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忠于故主的人大多会说什么“先太子冤枉啊,你杀了是他大逆不道……(庸俗电视剧中庸俗台词,但确是很贴近真实情况)”,魏征此话当然和这个不一样,但也不像软弱投降者那样先痛骂一下故主然后表示效忠新主,他的话其实很中性,没有替自己辩解什么,大家反正都心知肚明,说那废话没用,但这样的话也并不过分激怒李世民——我的确当初谋算过你,可是他不听,没用。这就是魏征的老道了——他可以说在语言艺术上是很高明的。
说进谏,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说的好说的管用的。唐太宗起初用魏征其实就是用来进谏的:既然你摆出一副纳谏的姿态,那我也就不客气了……李世民其实很有口才,不管雄辩诡辩都很擅长,要是参加辩论会也肯定能拿个最佳辩手,可是即使这样,也经常被这老头气的没话说。比如有一次皇甫德参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可是李世民却曲解为“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最后当然是被魏征给劝住了。而且魏征还说,如果皇上你和大臣辩论辩的太多,那么别人就不敢再跟你说什么了。于是把李世民这条路也堵住,只好由着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酋。
但渐渐也有了变化,像李世民那样的皇帝最终不想刚愎自用都很难。于是魏征的进谏也有了变化。所以说,魏征进谏当然还是更多为了国家,但同时他也是很聪明的,他是名臣,而不是忠臣。魏征提出的问题当然大多数是有用的,可有些事情似乎也管得宽了。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在宫中搭了一个高台,经常登上去远望昭陵(汗哟,不知道自己看自己的陵墓是什么感觉,不过他当时是思念亡妻,大概不怎么想到这点吧)。有一次,他错误的把魏征也拉了上来,于是,这也宣告了这个台子被拆掉的结局——李世民要他看昭陵,他却装作没看见,李世民一不留神上了当,用手指给他看,哪知道,魏征竟然说:“啊,昭陵啊,早就看到了,我以为皇上说的是献陵(李渊的陵墓)。”这等于是说李世民只惦记着亡妻,却不想念亡父。这话是很刺耳啊,而且也毫不留情面,李世民当下就落下了眼泪,然后马上拆台——这可以算是魏征拆的台吧。要说皇后对魏征可是有过救命之恩的,可是他却拆皇后的“台”,心里暗暗想到一个词:人走茶凉……咳咳,当然这件事不是这么曲解,只是觉得,人家夫妻伉俪情深,又是刚去世,思念一下不但正常,而且也难得啊,怎么能这么说人家……也许是吸取了教训,三年后到献陵去拜祭先父的时候,那可真是动了真感情,“皇帝至小次,降舆纳履,哭于阙门,西面再拜,恸绝不能兴。礼毕,改服入于寝宫,亲执馔,阅视高祖及先后服御之物,匍匐床前悲恸。左右侍御者莫不歔欷。”因此上这件事魏征真的是多虑了。
李靖
李靖李卫公,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在唐初除了李世民之外,没有人可以像他这样文武兼备。
不过从唐朝开始李靖的形象就被歪曲,编出了什么虬髯客和红拂——难道李靖是拐骗妇女的人吗?一经加工,便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本来比李世民大二十五六岁的李靖常被人们以为是和他差不多大,然后演义中又演义出来一个类似于妖道型的军师形象,不过比之于徐茂公还是不错的,徐茂公被编的更像妖道。
其实很希望能看到一场李靖和李世民的交战,不过这是不可能了,因为跑去告密的他困在长安,结果就只能等着得罪了的人发落。可当时李靖身在马邑,怎么能看出来李渊要谋反呢?推测是李渊拉拢过李靖,李靖表面上也许答应,但至少不会拒绝的太干脆,不然李渊哪能留个后患?然后自己偷偷要跑去告密,没想到山不转水转,自己转到了长安,李渊也转到了长安。要不是李世民求情,那么今天看到的记载顶多就是“马邑李靖欲往江都告密,滞长安。长安下,斩。”或许也正因为有过这样一次背叛,所以李渊才格外对他注意。幸亏及时立了功,也幸亏那个接到李渊密旨的人没有照办,不然现在的记载则是“将军李靖,怯战,不出,斩。”总之武德年间,李靖一直跟着李孝恭,虽然也算是立了功,但总的来讲,还是有些不得志。
有着“崇高”追求的李世民,找到了李靖,可咱们李大将军真是遵纪守法好公民,主动放弃了这样一个立功的机会,硬是没答应。不过李世民后来倒也没计较,反而重用,这可不是一般的大气了。不过心理上的隔阂或许还是难免有一点的,比如刚灭完东突厥回来就是一个下马威,还有对于李靖的辞职,往常李世民都至少是挽留一番,这次则是允许李靖光荣退休了。当然,李靖的地位待遇一直还是很高的。毕竟李世民还没有那么阴鸷。
李靖最为人叫绝的是他的战绩和一部《李卫公问对》。贞观时期李世民不再方便亲自挂帅了,也不像李渊那样非自己宗族者不得为帅,他起用的是两个外人,而且还是当初没支持自己的外人。于是李靖终于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灭东突厥一役,率三千奇兵攻定襄,又率一万精骑便趁颉利不备一举成功,俘虏了当初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唐初对外的几场大仗,李靖多有参与,而且,也可说是常胜将军。另外,问对虽然经后人考证说是伪作,但这些却绝对是内部资料。看他们讨论奇正简直就跟讨论哲学一样,大有《老子》的风格。
但人总有老的时候,李靖后来无法再上战场了,但这个资源怎能轻易浪费?于是李靖又收了几个“徒弟”。可没想到,侯君集居然告了一状,说李靖是因为想谋反,所以根本没有把全部知识都传授下来。再问李靖,李靖则说侯君集要谋反所以才贪心的想学全部的东西……唉唉,有句不雅的话叫“狗咬狗,一嘴毛”,虽然不中听,但倒是满形象。事实很争气的验证了李靖的正确。不过李道宗也曾提醒李世民侯君集要谋反,看来这位侯将军还真是不小心呢,只是李世民好像没看出来,一直不肯相信。因为当初侯君集很忠心的跟着自己,所以是十分信任,也许在他看来,像以前那样的凶险都过来了,现在又有什么理由背叛自己呢?这个不单是对大臣的信任,而且也是一种自信。但李世民没想到他竟然真的谋反了,和当初支持自己一样,为了太子之争。因而这份自信和对大臣的信任有所动摇,造成了后来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侯君集真是做了件天大的坏事,连累了自己的同僚啊。
徐世勣
和李靖一样,徐世勣也是一个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支持李世民的人,也同样在后来受到重用,当然也李世民对他也一样有些不放心。
徐世勣就是前文提到的徐茂公。小时候听评书听到这个名字,于是去翻书找,可是怎么都没找到。好容易找着一个字懋公的人,可是居然是姓李。后来才知道人家原来是被赐姓的。有些愤愤,好容易有个本家的名将,居然改姓李了……那么通常是称他为李世勣,毕竟他活着的时候后大半生都是姓这个姓的。之所以文中称为徐世勣,是与本人的偏好,毕竟找到了个唐代的本家嘛(呵呵呵呵……)。
演义里把他写成一个神乎其神的妖道军师,然而历史上人家本是名将。但这倒是个大趋势,唐初尚武,即使是文人而不会武也会被笑话。
徐世勣有过两次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其中一次做了人家的俘虏。当然后来是逃回来了。只是这两次惨败实在有些不幸兼不光彩。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他成为唐朝大大的名将。
徐世勣在并州类似于流放一样一呆就是十六年,但这可不是流放或者皇帝的疏远,相反正是因为皇帝的信任才会这样,不然在一个地方呆十六年,除非是后来的蕃镇军阀。
后来太子风波之后,李世民便把徐世勣调到了中央,其实是在培养托孤的骨干力量,所以着手拉拢他——之所以说是拉拢,是因为李世民最后一次动用心机暴露了他的真实态度。一次徐世勣生病,大夫开出“须灰”这种药引。收买人心的机会不是很多,一定要抓住,而且丝毫不能犹豫,如果李世民顾虑剪了胡子之后不好看的话,那么这个机会就错过了。而且还不能用替代物,伪劣假冒的不行,货真价实才能打动人,而且最好还是让他看出来……也不知李世民当初有没有想过这些,不过他行动是很果断的,一看到这个药方,便立即动手剪胡子。还有一次徐世勣居然在皇上面前喝醉了酒——不该啊不该啊,还好酒后的表现不是撒酒风,只是睡个觉而已。于是机会又来了——说句题外话,李世民大概是最会抓住机会的人了,看他收降尉迟恭时就是准确的把握了时机——解下自己的衣服,披在徐的身上。只是不知李世民要是得知后世另有个叫赵匡胤的小伙子就是因为黄袍加身而当了皇帝后,还会不会这么草率的把自己衣服给别人穿……第三次,则撕下了罩在人际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利用关系——“如果他不听令,就杀了他”。印象中,唐太宗还真没这么阴沉着说过话。因此,徐世勣本来是很值得我们同情的。然而,徐世勣的反应也是超常,接到圣旨就立刻走掉了……
徐世勣后来在立武后的问题上表现不如其他几位,于是难免遭到后人讥讽,又有人认为是对李世民的报复。徐世勣在此事上表现是不尽如人意,但只怕他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是那样子。而另外几人反对也未必是看以武后将怎么怎么不利于李唐,多半还是因为她身份的关系。这也未必有多高尚……但我并不太喜欢这位本家。忽然间想起徐的好兄弟单雄信。事实上单雄信最后死时可不像锁五龙那样的戏里或是演义里那样死的多惊天动地,事实上不但李世民没求他归顺,反而不同意徐为单的求情。不同意把此事归为李世民记仇,因为薛万彻、冯立、魏征、王珪这些当初的敌人他都可以不计前嫌,没理由认为他因为这件事而一定非杀单雄信不可。事实上,单雄信轻于去就,翟让死则投李密,李密败则归王世充,王世充降又想求老朋友求情到大唐,的确不是很值得信任的人。因此李世民杀单雄信是可以理解的,不然很可能武德年间看到秦王势弱的单雄信成为秦王府中第一个叛徒。而徐世勣也是如此,只是不同的是,他比单雄信要好多了,像他在窦建德那里受的待遇十分的好,本不必要非得回到唐朝,如果是单雄信,则不好想象了。不过乱世之人多如此,像秦琼也是历经了好几个主帅。
然而依旧不大喜欢徐世勣的原因是他真的很圆滑。玄武门一事他不答应李世民就是一例——这大概也是李世民终究对他心中有点疑忌的缘故。此外历次政治斗争中他的立身都是比较中庸的。李世民最后之所以倚重他,是看上了他当年对李密的态度。然而此事又怎能保证不是他的圆滑作怪?……也许,这一次,李世民真的看走眼了。
其实贞观大臣人数众多,而且很多都很有说说的价值。但限于篇幅,本篇暂且至此。或许以后会写个番外之类的吧,呵呵。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9:19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天山一剑仙
组别
校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47
帖子
187
编号
36308
注册
2005-4-8
#2
发表于 2005-4-25 02: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文,支持~~~
长孙无忌排名第一感觉是有些问题呢......
李卫公兵书俺经常看看,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军事教育意义,好书~~~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xh194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5006
注册
2004-2-4
#3
发表于 2005-4-25 12: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周公梦
于2005-04-25, 2:23:50发表
徐世勣是李勣吗??那他算李靖的学生了
为什么说徐世勣是李靖的学生?《唐李问对》后人伪作,此点疑问很大。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醉眼看苍生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8
编号
34747
注册
2005-3-16
#4
发表于 2005-4-25 19: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徐世勣是李勣吗??那他算李靖的学生了
徐世勣原名李世勣,因为要避李世民的讳而把“世”字去掉,在说唐里就是那个神机妙算的徐茂公。不过说他是李靖的学生是怎么来的?没听说过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5
发表于 2005-4-25 20: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醉眼看苍生
于2005-04-25, 19:37:52发表
QUOTE:
徐世勣是李勣吗??那他算李靖的学生了
徐世勣原名李世勣,因为要避李世民的讳而把“世”字去掉,在说唐里就是那个神机妙算的徐茂公。不过说他是李靖的学生是怎么来的?没听说过啊。
看看问对就知道了,问对虽然是后人托名,但是并不捏造事实.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xh194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5006
注册
2004-2-4
#6
发表于 2005-4-25 20: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问对》只提过李靖把书传给李绩!但问对本身就是伪作,只不过真实反映李靖和李市民的军事思想罢了,但里面的事迹是肯定不能相信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xh194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5006
注册
2004-2-4
#7
发表于 2005-4-25 20: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后人以此点论证他们的师徒关系是完全站不足的脚!
真正称的上师徒关系的只有李靖和侯君集,有人甚至把苏定方也算在李靖门下,真是怪事!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8
发表于 2005-4-25 21:0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醉眼看苍生
于2005-04-25, 19:37:52发表
QUOTE:
徐世勣是李勣吗??那他算李靖的学生了
徐世勣原名李世勣,因为要避李世民的讳而把“世”字去掉,在说唐里就是那个神机妙算的徐茂公。不过说他是李靖的学生是怎么来的?没听说过啊。
原姓徐,赐姓李吧?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慕容心
(周公梦)
太常丞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31
帖子
1611
编号
1857
注册
2003-11-7
来自
Montreal
家族
慕容世家
#9
发表于 2005-4-26 04:4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唐李问对成书时间较唐初很近。因该不是全胡编乱造吧。。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elz5000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19
编号
4570
注册
2004-1-17
#10
发表于 2006-11-4 21: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尉迟敬德并不是单纯的保镖,武德后期贞观前期还是多次领军与突厥作战的,而且战绩还不错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枫子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86120
注册
2006-10-5
#11
发表于 2006-11-18 20: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贞观时期人才辈出,正因为人才很多,显得群星闪耀,个人却不甚突出了。然这却不表明他们无甚可说之处。在人才的使用上,世民无疑是绝世高手,世民本人更是著名的政治家。记得长孙皇后曾一而再,再而三的建议世民不要以无忌为三公,世民却说唯才是与,那就说明无忌确有可用之处,有不同于旁人的地方,世民死后,无忌辅政,确有治国之才。至于长孙皇后所担心的外戚专权,属于另一回事了。不过,从长孙家族和皇家的利益上讲,无忌远没有他姐姐有远见,以致身死,不亦悲乎?房谋杜断并非浪得虚名,有许多具体事务并不是世民亲自去做,一个王朝的建立,百事待举,观周总理任上,也无甚可书之处,你能说他不怎么样吗。事实上房玄龄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建国时期,都出了不少主意,而这些史书又能记载多少呢?愚意可比萧何,尽管没有萧名气大,为相者,足食足兵四字足矣!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十年砥砺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7
编号
124725
注册
2007-3-21
#12
发表于 2007-3-22 00: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孙无忌能排功臣第一绝非浪得虚名,要说他修唐律是小事,那魏征全传也看不出什么壮举,竟然号称贞观之后功劳第一?
要说长孙无忌的结局,确实后来是过分了点,但是要说他咎由自取也太过了,当时众宰相可是一下子全被李治搞掉了,又不单单是长孙无忌一个。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lister888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87293
注册
2006-10-14
#13
发表于 2007-4-1 18: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世民能用非常之人,初唐确是人才辈出,但皇帝注定是寂寞的,猜疑之心渐渐显露,猜忌徐世勣导致了高宗立武后,也导致了徐敬业的作乱。
另,徐敬业是徐世勣的孙子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19: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01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