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是英雄,也是枭雄——评说郑成功, 明史札记2
性别:未知-离线 MP4

Rank: 8Rank: 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330
帖子 40
编号 1322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3-11-16 15: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英雄,也是枭雄——评说郑成功

  今人对郑成功的推崇,起于其东渡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领土的历史功绩。若非如此,台湾也许今天就不在中国的版图之内了。不过,对其作为一个壮志未酬的反清复明义士的是非功过就说得比较少了,而恰恰那一段历史才是郑成功一生的颠峰时刻。盖因“民族”一词外延扩展,满清已被中华民族所包容,反清复明作为“人民内部矛盾”也就被一笔带过了。

  然而,郑成功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且让我们回溯一下历史。

  这要从郑成功的父亲说起。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小名一官,字甲,号飞虹(或飞黄),福建南安县石并乡人。从小不喜读书,好舞枪弄棒,可以说是天生的土匪性格。18岁就出外闯荡。连横《台湾通史》引《台湾外记》卷一云:“至天启三年癸亥夏五月、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欲附李旭船往日本,遣一官押去。”此官就是郑芝龙,他到日本之后,娶了一日女瓮氏为妻,也就是郑成功的生母。

  混在日本的郑芝龙后来又被在日一华侨首领收为义子,并因此继承了一只走私船队,成为了大款。但天性不安分的他又伙同其他走私分子筹措军火密谋造反,事情败露之后仓皇出逃。成为了横行无忌,为害东南沿海的“倭寇”,而台湾正是其老巢。后郑芝龙这个大盗受朝廷招安,被封了个游击将军。郑芝龙一面剿海盗,一面作生意,两手都抓,两手都硬。不但剿灭了多路海盗,还和不光日本,外加西班牙、荷兰、葡萄牙都建立起了贸易关系。因为剿匪卓有成效,一直升至福建总兵,同时还是富甲一方的巨商。可谓财源兴隆,仕途顺利。

  按史料,郑成功是在郑芝龙逃离日本那段时间出生的,而回到父亲身边的时候,约为7岁,取名为森。和父亲不同,郑森走的是一条读书进士的传统文人之路。

  崇帧十七年三月明亡后,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当时郑森21岁,正在南京太学拜名士钱益谦为师,因才华过人,胸有大志深为钱所赏识。既然能被以文才之名誉天下的钱老师看重,应该说郑森和乃父那种痞子不是同类人了,不过老爸的思维方式对他也有很大影响,这从以后可以看出来。

  可惜当时的南明实在不成气候,除了福王,还有唐王、鲁王、潞王、靖江王等多个政权,且互不买帐,均高举民族主义大旗,置大敌当前不顾,拉起山头,各以正统自居。结果是一个接一个灭亡。福王败亡之后,唐王朱秉键又在福州即位,是为隆武。隆武即位后,对手握重兵的郑芝龙当然即位倚重,不但封公,还加为太师。但郑芝龙心怀异志,无意抗清。隆武元年,郑芝龙引郑森晋见隆武。隆武问之,对答如流。隆武抚森背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姓朱,改名成功。(《靖海志》),这样,郑森就成了朱成功,也就有了后人称谓的“郑成功”之名。

  那时,郑芝龙与洪承畴早有暗中联系,所以撤走军队,放清军长驱直入直抵福州,隆武逃亡。在降与不降的问题上,父子决裂了。《台湾外记》卷二载,当芝龙召成功议降清事时,“成功劝曰:‘吾父总握重权,末可轻为转念。以儿细度,闽粤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驰驱,若凭高恃险,设伏以御,虽有百万,恐一日亦难飞过。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 郑成功的远见和野心由此可见,郑芝龙已老,胸无大志,畏惧清兵势大,意图自保。而读过书的郑成功则更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意在在乱世中干一番事业。

  郑芝龙降清后,随即被挟北上。清兵袭击了他的老巢安平,其妻翁氏亦不免于难。《靖海志》卷一云:“芝龙既降,其家人以为可免暴掠,遂不设备。贝勒至安平,乱兵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愤,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险发丧后遂起兵。”这个深仇大恨,使得郑成功从此打起反清复明旗帜,与满清成为了死敌,尽管后来双方曾经就招安多次谈判,旷日持久,但郑成功从未在气节上让步。

  刚开始的时候,郑成功兵少粮缺,只游荡于厦门海域。逐渐逃散各地的郑芝龙旧部纷纷投来;明朝的宗室旧臣,亦寄恢复之望于他也纷纷投奔。而久实力不断壮大。并攻取厦门,拥兵五六万,声威大振,永历四年八月,并郑联、郑彩之兵,掌控东南海上抗请之领导权.且以金、厦作为基地,转战于海澄、泉州、同安、潮阳等地,屡败清朝派遣入闽之援军,南明永历朝加封其为彰国公。

  当时,西有李定国,南有郑成功,一个纵横西南,一个称霸海上,二人皆为抗清柱石,李定国的作为,扭转了南明对清得战局态势,而郑成功的势力,亦令清庭束手无策,两人联手本来必可大有一番作为。李定国兵出云贵,大破清平南王孔有德于桂林,兵抵闽浙之际,曾经主动通函约会,要求与郑成功联手抗清,然而郑成功始终含糊其词,甚至毁诺不行,使得改变战局的良机屡屡错失。从永历四年到永历九年,李定国共有九次来函约郑成功出兵协助或夹击,但郑成功八次失约,毫无联手会师的诚意。使李定国孤掌难鸣,先胜后败,无力独自打通两广直至闽浙的路线。后来郑成功终于“命张名振、洪旭率领十二镇水师入长江,捣金陵,以乏粮而攻温州、台州,克复舟山。八月又遗黄廷等征揭阳,大败清将刘伯禄,光复潮邑,二路均于克复即回。”(《靖海志》)。但郑成功挥军北上,却非为增援李定国,而是出兵牵制清人军力,保其根据地的安全。

  那么,郑成功这段时间在忙什么呢?在忙于和清廷议和。清廷打郑芝龙这张牌,意欲招抚郑成功,郑成功开始是拒绝,后来则是口头允诺,但要价是“必有三省方就和。”还提出军队自行管理,“不赴京,驻于闽”。又不断要求议和后辖地由—府而四府,而三省,所辖地应“比高丽,不剃头”亦“不奉东西调遣”’“不受部院节制”,拥有地方自治权。此等谈判自无结果,而且“成功虽云就抚,而接诏不开,衣冠如旧,且纵兵焚概侵扰延、建,情甚叵测”(《清世祖实录》),郑成功这明显意在显示无所谓议和不议和,含有挟军自重以获大利的意思,促使议和官员为其向清廷请求让步。双方就这么时谈时战,时间从永历七年到十二年,计有六次(也有七次之说),尽管清廷多次迁就,甚至默认了郑成功的部分要求,但从策略上却是达到了拖住郑成功,以便各个击破的目的。

  清廷主要的顾虑是一旦西南与东南合师成联合之势,则非清军所能防御。因是最佳之策在招抚,利用郑芝龙与郑成功谈判,以“牢笼”郑成功,孤立李定国,分裂西南与东南联合形势,抽调全国主力军投入西南战场,夺回战略主动地位,进而除去孤立无援而所向无敌之李定国,以便于瓦解永历朝。郑成功并不傻,在和议刚起时就说过:“清朝亦欲结我乎,将计就计,权措粮饷,以裕兵食”(《清史稿 郑成功传》)。就是说,郑成功对和谈从来没有抱有过高的期望值,不过借此扩充实力而已。那么是郑成功短视,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也不尽然。

  我这里以小人之心测度,郑成功虽有反清意愿,却并无复明之志。暂时臣服于南明不过是有个招兵买马的招牌而已,所以郑成功无心与南明真正合作,也不可能认同李定国打通两粤,联接东南西南,扩大“革命根据地”想法,比如永历八年,李定国曾依约计划攻入粤东,郑成功正议和,为示信于清竟毁诺不援。郑成功议和所争取的也无非个人地位、领土、兵权、征粮权等权益得失而已,丝毫未曾为南明着想过。其一心只致力于经营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意图是在实力强大,清廷无能为力之后,迫使清廷默认自己的小政权,若南明有可能得势,也一样。其最后羽毛丰满之际将会是“南面为王”之时。所以,郑成功与南明和满清同时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曾拒绝永历朝对他的封王,对流亡投靠来的鲁王也只赡养,不予过多理会。其他如朱舜水、张煌言、徐敬平等反清复明义士也不重用,更有甚者,竟毒杀了鲁王手下的抗清名将张世振(这一点史家有争议,但从郑的个性看,可能性很大)。

  郑成功以舟海之师,进可功,退可守,强大时可沿江直驱而上,失败了最不济也可以浮舟于海岛,可谓万无一失,“大不了下海打游击”。何况郑成功出身海盗之家,继承了乃父早年桀骜不逊的性格,故而行事多不顾大局,只为自己打算。史载郑成功“凡事独行独断,不与人商量”“用法严峻,果于诛杀”,“虽在亲族有罪,不少贷,凡有犯奸者必死之。”(《清史稿 郑成功传》),故有论评其尚法太严厉,这都是个性使然。郑成功为人高傲、刚直、易记恨,对人苛刻,致近乎专横残酷,按现代心理学,乃因“自我中心症”所致。自我中心者对人对事莫不以自我观念为衡量标准,不符其观念多予以排斥。由于郑成功此种性格,导致部下多有反叛降清事件发生,最初就曾经因此使得厦门得而复失,后来名将施琅也因而得罪被逼降清,直接导致台湾被清廷收复。

  固然和谈给予郑成功扩充实力的时间,水陆军力休整补充达百万之众,经几年的训练,半数已成精兵。然而这时南明已然势弱,郑成功虽羽毛渐成,但孤掌难鸣,坐地为王的可能性反而降低。为不至坐以待毙,于是就有了孤注一掷,一仗决生死的北伐,这也是一次海盗风格的冒险,因为此时大势已去,孤军深入的结果极可能是一败涂地。郑成功对此并非没有意识到,他战前曾对众将言“此番孤军侵入重地,当于死中求生。胜此一阵则破竹之势成,功名富贵近之矣。进生退死,本藩当身先陷阵,以为尔率。尔等其勉之。”(《靖海志》)。军事上失利后,郑成功最后一次使出求和招数,为时已晚。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清廷不会再养虎为患。

  这时西南已平,厦金危在旦夕,就在这样的局势下,郑成功断然东征,收复台湾作为立身基地。张煌言闻成功征台,曾寄书劝阻,并指责此举“纵偷安一时,必贻讥千古”。郑成功当然不为所动,因为相对于势力和地盘,复明并不是他的志向。

  和李定国这样面对危难,一心致力中兴,死而后已的真正民族英雄相比,郑成功虽无亏大节,但无视大体,一心利己,只顾个人局部利益的强豪只能算个枭雄。这不是贬抑,“枭雄者,占人和,点点滴滴之利益皆出己力,所以栖身择木,逐渐飞腾”(李剑宏《论枭雄》)。现在看来,无论东南还是西南的抵抗,最终均无力阻止满清一统天下的大势。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赤胆忠心,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更值得钦佩。

  然而,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郑成功的功绩则更伟大。因为没有郑家盘踞台湾,清廷不会视之作眼中钉,一心收复,最终使得江山归于一统。否则,以封建帝王和正统文化之保守观念,或许今天台湾就不再属于中国的版图,而是归属另外某个国家或是一个独立国了。在这个意义上,名列入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之一员,郑成功倒是当之无愧的。

  当世枭雄,在后世成为英雄,历史的变化就是这么有趣。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6-4 14:2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3-11-16 17: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以郑成功的品格跟岳飞等人实在相距甚远,现在却得到特别的礼遇和歌颂,大概就是因为台湾还未回归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1-16 21:0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鹿鼎记的描写看来,金庸和MP4兄英雄所见略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ittite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6
帖子 56
编号 582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1-16 21: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国姓爷也曾兵围南京,不过与李定国同志一样,数十倍于敌,却兵困于一座孤城之下,成了复明大业的转折点。楼主对李定国似乎很推崇(不过确实很厉害,两蹶名王啊),但李定国对于南明也不过是利用罢了(但是有个孙可望做比较,一下子就拔高了)。看看清军入关后的历史,汉人其实是败在自己手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1-18 21:3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军事论坛上转一贴来应应景:


施琅投清简析


施琅早年参加军旅,在郑成功部下任左先锋职,追随郑成功进行抗清斗争。郑成功待他甚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得力助手,礼遇甚渥,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后来两人失和,施氏离开郑军,投靠清政府,成了郑成功的劲敌。对此,有人指责施琅是郑成功的“叛将”,“叛主反噬,为敌效命”等等。这不但全盘否定施琅的功绩,且伤害他的人

格,何止责古人太苛,且乃不科学的、有害的做法。



人们不免会问,施琅原来在郑成功队伍中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投靠清政府呢?这当然不会是没有原因的。据《先王实录》(亦称《从征实录》、《赐姓始末》等书的记载,施琅甚有才干,但恃才倨傲,屡忤成功,早引起郑成功的不满与恼怒,但因平时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解决私人矛盾问题,积怨日深,终有一天爆发了。那是因施琅杀亲兵而引起的。施琅亲兵曾德逃亡,被郑成功提拔为亲随,后又被施琅擒而治之,成功得知后驰令勿杀,然施琅已斩之。成功因此大怒。从此,两人演成为你死我活的死对头。

明永历六年(1652)四月二十日,郑成功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施琅被逮后,交由忠定伯洪习山缚于一船中,不多久,施琅用计逃脱,匿藏于副将苏茂家中,郑成功下令搜查,但不可得。施琅出逃后“去安平投施天福依(郑)芝豹,求为排解”(见江日升:《台湾外纪》)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还在得知施琅逃入安平后派人去刺杀他。行刺失败,郑成功更为恼怒。竟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杀了,致使郑、施关系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至此,施琅既不能回归郑军,也不能久匿民间,被逼走了投清道路。

这里,可以这么说,施琅恃才倨傲,目中无人,引起郑成功的不满与恼怒,欲治服他,自是他其咎自取。问题是,施琅错误再大也不至于死罪,更不该杀其父和弟,而郑成功不顾后果,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已。这不能不说是郑成功的失策和过错。

郑成功起兵竖旗抗清以来,率军统属经大小战役百余次。在斗争中,虽然每多用表扬奖励来鼓舞斗志,但其用法严峻,“果于诛杀”,常以杀立威。被郑成功诛杀的部将,单在《先王实录》中记有姓名的多达七十余员,有的还杀及妻儿并全家的。被诛杀者,除了有几起定为贪污罪外,其他多是战场上“怕死不前”者,有的不杀会影响军心,可也有的则是不该杀的,即:冤案、错案的绝非仅有。这当中,杀施琅的父和弟,可算是郑成功一生中最大的错杀案。虽然,这些并不影响郑成功做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并不影响其历史地位,但他也让人们看到这样的事实,即: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会有其局限性。

按施琅后来的说法,他与郑成功原是有如“鱼水之欢”,只因发生微嫌,终酿成大错。微嫌是施琅的恃才倨傲所造成的,而大错的责任无疑在于郑成功。郑成功在施琅逃脱后,不但要追赶刺杀施本人,还杀了施的父和弟。在郑成功看来,也许这是该杀就杀个干净,既毫不留情,也不留后患,而在施琅,在那你死我活的险要关头,别无选择,除了投清,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弊,不如拼死找出一条生路。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是他一生的转折,是他后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走出的第一步。

有人说,两军相争各为主,施琅背主而去,是谓失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施琅若不投清,同样可以帮助郑成功及其继承者实现统一中国大业,那样既不失节且有忠的美名。郑成功一时不忍你,可你仍可以暂时匿藏于民间或跑到国外去,待郑成功气消以后再说。——我想说的也是,如果换一个人,如像今天的某些人那样,先匿藏于民间,后再设法逃到外国去。

施琅之所以不那么做,除了与当时的条件有关外,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或说,施琅投清是为了好报私仇。这自是小看了施琅。史载,施琅率军统一了台湾后,对郑成功后代礼待优尊,使他们感到意外。不但这样,施琅还“亲为文,祭成功,语简要,得大体,而微寓其不仇故主之意。”此岂浅人所能者?(《施襄壮受降辩》,见《靖海纪事》第17页)有人说,施琅在这里是做给别人看的。就算他的动机是如此,可其影响还是好的;而更重要的,事实上他在统一了台湾之后,从未对郑成功的后代采用过任何的报复手段。就因此,我们不能把施琅的投清与报私仇相提并论。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大致可以这么说,在施琅看来,要出一口气,为父、弟讨回公道,即为他们的冤案昭雪,似乎不能由郑成功他们来做,而要另找门路,要有硬的靠山才行。在当时最有实力的,除了清政府再找不到其他的组织了。因此,在当时,施琅投清乃是很顺理成章的。



施琅投清举动,其所以不能说是“叛主”、“变节”,不是为了报私仇,这从他投清后的所作所为中,可以得以证明,也就是说,他的投清对不对,看他投清后所做的事是最好的说明。

施琅投清后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事,其中有二件永载史册。

其一,以武力打败台湾的郑氏政权,实现国家大统一。

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了占领台湾三十八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领土台湾。不久,郑成功在台湾去世,由其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时清政府统一了中国大陆。这样,中国一时存在着两个政权,即大陆的清政府和台湾的郑氏政权,而做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主权国家,台湾与大陆必须统一起来。这不仅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和建设国家的需要。为尽早实现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多次主动建议双方举行谈判,和平统一中国。只因郑经坚持反清立场,拒绝和谈。眼看和平统一无望,施琅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出于对国家统一大业的高度责任感,他向清政府提出“因剿寓抚”,先剿后抚的统一方案,即以武力促成和平统一。其具体做法是:大军先取澎湖,以扼其吭,然后看形势发展,或和平招降或图袭取。郑经可能迫于形势而向化,所以有可能取下澎湖后不用再动武可收全绩。由于施琅态度坚决,提出的统一方案切实,具体又可行,赢得清政府中一些官员的赞同和支持。

最后清政府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作出决定,任命施琅“独任专征”,“相度机宜,整兵征进”。1683年即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率战舰三百,水师三万,从东山向澎湖进发,把台湾有限的军队主力诱到澎湖。经过两次较量,郑军大败,接着,施琅又引军进入台湾本岛安民告示,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其二,在台湾弃留之争中,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保住台湾。

台湾刚统一的那年即1683年年底,由清廷特派大臣、侍郎苏拜主持在福州召开了所谓台湾善后工作会议。会上竟有人认为对台湾留无益弃有害,有人干脆提出:“迁其人,弃其地”,“任夷人居之”。对此,施琅等人坚决加以反对,才顶住了那些弃台的荒唐主张。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指出,台湾乃江、浙、闽、粤西省之左护,弃不得。他以亲眼所见,进一步说,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实在是“肥饶之区,险阻之域”,管理好台湾,可资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他告诫说,对台湾这个地方,外国侵略者无时不想吞食,我们若不守住,他们“亦必乘隙以图”;而台湾一旦再被外国侵略者所侵占,那时再来“勤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所以说,台湾若弃为荒蔽,复置度外,“乃种祸后来”。总之,对台湾,“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围。”在施琅等人的力争下,加上康熙皇帝也权衡了利害关系,最后决定留住台湾,设官治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怕的祸害。施琅关于留守台湾的主张,其可贵之处在于,在台湾弃留问题争论中,他站得高,看得远,态度明朗而坚决,力争不退,直至清政府明确表示留住台湾而后已。他的举动可谓造福子孙后代,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人们不难看出,施琅投清但不叛郑。施琅投清后协助清政府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正是郑成功当年奋斗的目标,正是郑成功想做而未能做到的。谁都清楚,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原想以台湾为根据地进行抗清斗争,打败清政权,统一全中国,但天不作美,由于他过早去世,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宏愿,而施琅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即协助清政府来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尽管主持实现统一的政治集团不同——一个是汉族的上层,一个是满族的贵族,但单就统一讲,对国家对民众的好处,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就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单就台湾与大陆统一看,施琅是郑成功功业的继承人和最后完成者。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两人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的统一,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一而二,二而一的角色。那种把施琅说成是郑成功叛将的人,其说法岂止不科学,而且有悖历史事实,如果不是缺少历史常识,可能是别有用心的说教,人们不可不加警惕。



评论施琅投清的举动,其关键无疑是要看他所投的清朝是否值得肯定。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施琅的投清看成是对郑成功的“背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清政府统治中国的看法不当所造成的。

清政府上层统治者是满族贵族。满族是我国境内56个民族之一,与汉、蒙、回、藏一起称为中国五大民族。历史上,满族源于女真,后改金,再改为清,主要居住于东北和华北各地。1644年,满族贵族在一部分汉族地主武装的配合和帮助下,取得中国统治权,紧接着并着手统一整个中国的战争。

清政府统一整个中国的战争,包括消灭农民起义军、打败南明政权和拥护南明政权的各地抗清力量、平定汉族地主武装的“三藩之乱”、打败台湾郑氏力量而统一管理台湾、平定蒙藏和新疆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叛乱、抗击沙俄入侵中国边境的战争,等等。这些战争,前后历经一个多世纪,最后于十八世纪中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中国国土北至外兴安岭,东达库页岛,东南为台湾,南为南沙群岛,西连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总面积约1260多万平方公里。这是空前的大统一。

中国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国家建设的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由清政府来完成大统一的任务,则是历史的必然,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人们知道,当年清军进入北京时,国内还有好几股力量在争夺最高统治权,图谋统一全中国。他们中,最重的力量可数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明室在南方组织的南明政权。农民起义军除了李自成部,还有张献忠和李定国领导的队伍。农民起义军中,有的忙于登基做皇帝,不思进取;有的因纪律松弛,失去斗志,也失去民心。他们统一中国的条件不够成熟。南明政权由明王朝皇室人员组成,主要力量是台湾的郑氏政权,各部分内部矛盾重重,争权夺利,政治腐败,失去战斗力。由他们来统一中国,自无希望。清政府呢?它是新兴的满族贵族的政权,进入北京之前已在关外经过了几十年的养精蓄锐和奋发经营,不仅颇具规模,而且生气勃勃,很有战斗力。在当时,中国的统一大业,非清莫属。而清政府的当权者,对于统一中国这件事,一开始就目标明确,态度坚决,不过手段很残忍。就因为手段残忍,所以一开始就引起各族人民首先是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由于满族统治者手段残忍,加上人们认识上的一些偏差,长期以来,国内有些人把清政府统一中国这件大事,说成是“异族入侵”,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人把清政府看成是“满清侵略势力”,把清政府统一中国说成是“侵占全中国”,而把国内反清力量的抗清斗争称为“反对满清侵略”,等等。这些说法,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

谁都清楚,中国是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国家,几十个民族长期共处于一个大国中,早已形成统一的整体。虽然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汉族在各方面发展水平都比较高,起主导作用,但汉族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不单是汉族的功劳,其他各族也都做出了贡献。中国是国内各民族所共有,各民族都可以以统一中国为己任。国内各民族之间不时出现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是属于国内的是非问题,不是侵略和被侵略、征服和被征服的问题。把汉族政权被另一族所推翻叫“亡国”或叫“中国的沦陷”等,那是“汉族正统论”作怪的产物。把汉族与中国等同起来说法,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有害的,有损民族感情的。

既然中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这个国家中的主人。汉族人可以当统治者管理国家,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成员也都有权这样做。清政府统一中国这件事本身表明,满族人在这方面是有能力的。由于清政府统一中国事业的完成,国内各种割据势力被消除了,政令统一了,各族人民生活环境安定了,有利于生产建设的发展和各种事业的繁荣兴旺。也因为国家统一了,可以动员和集中全国力量,抗击外来入侵者,保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的和平生活。国家的统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总之,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低估的。

既然如此,施琅投清并帮助清政府统一台湾的做法,非但无过而且有功,应充分加以肯定,值得永远加以赞颂。



明末清初,在国内面临一场巨大的动荡中,在汉满两大民族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施琅弃郑投清,其影响是很明显的。对新兴的清政权,那自是求之不得的事。一般说来,任何一个政权,越能从矛盾对立的势力中挖出力量到自己方面来,自己的势力必然就会更加发展和巩固。清廷因为有了施琅这样熟悉军事的人员投靠之,无疑更壮大了自己;更重要的,由于施琅熟悉郑军内部情况,对清政府以后统一管理台湾自是关系重大。

对于郑氏政权,施琅的出走,除了失去一个军事指挥官,还有军事机密的外泄,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种损失的造成,有其客观原因,更重要的出自郑成功自己过错的主观因素,即由于郑成功不善于团结部众而造成的。这是很值得军事家、政治家引为鉴戒的深刻教训。就施琅个人讲,在“两军相争各为其主”的时刻弃主而去别谋出路,不免给人留下话柄,被说成“气节”问题,给个人光辉业绩涂上阴影。

在评说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时,人们多爱联系他们的气节,这自是无可非议的。宣传和提倡崇高的气节观,乃是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之一。问题是,有些人常用主观的意志去看待历史人物,爱之则扬,恶之则抑。就施琅讲,表面看确有气节问题,只是人有时忘了,施琅投清并非他个人贪图荣誉和富贵而造成的;与其说他贪生怕死,不如说是郑成功不能容忍他;他不是在敌人严刑下变节,而是自己的领导人逼其出走。在郑成功欲置他于死地的严峻情况下,他除了投清别无选择。而他这么做,既从个人前途着想,也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投清后,清廷善待他,使得他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能和智慧,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事。这当然跟他脑子里想的是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大有关系。这可说是施琅最大的气节。

因此,在评论施琅“变节”投清这件事时,人们既要分析其动机,更要看其后果,否则就会苛求古人。可以这么说,施琅的“变节”投清,不论从其动机还是从其后果看,不但都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要大加颂扬,否则便无是非可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3-11-19 09: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施琅问题上,同意文章的观点。
在民族问题上,不同意上面文章的观点。

QUOTE:
谁都清楚,中国是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国家,几十个民族长期共处于一个大国中,早已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一句不认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摩呼罗迦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72
编号 1355
注册 2003-10-10
来自 湖北


发表于 2003-11-19 21: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郑成功生平如果脱出政治上的号召意义,纯就史家的眼光来评议,尚须另作评议。郑成功徒负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6-9 10: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郑成功的政治眼光与军事艺术都只能算是二流选手

个人的品格也实在有可议之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bmark2002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04
编号 8418
注册 2004-6-17


发表于 2004-6-17 11:4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过去史学家都公认哥伦布是第一个环绕地球的航海家,不过这项说法现在被英国学者推翻了。英国地理学家15日公布他们的考证结果指出,中国明朝太监郑和,才是全世界第一位环绕地球、并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哥伦布的美洲探险之行,还是拿着中国人绘制的地图。
他在在航海能力上不予置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快乐无畏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1
编号 7592
注册 2004-5-13


发表于 2004-6-18 03: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明白,一半以上的文字都是从顾诚的《南明史》上照搬下来,一字未改,这样的文章也可以叫原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飞天神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6198
注册 2004-3-23


发表于 2004-6-18 03:3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快乐无畏于2004-06-18, 3:20:17发表
不明白,一半以上的文字都是从顾诚的《南明史》上照搬下来,一字未改,这样的文章也可以叫原创?

就是就是,那我也弄几篇来算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不知道哪位在我的博客上一篇无关的文章后面发了一个对于本文的评论,本人在莫名其妙之余回复一下,那位同志的评论将于24小时内删除,顺带希望各位同志不要在本人的博客上发和本人以及本人所写东西无关,或者本人不感兴趣的评论。

QUOTE:
你在轩辕春秋上发的有放施琅的贴子(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606)看后对施琅一事表示赞同,但贴子中说:”既然中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这个国家中的主人。汉族人可以当统治者管理国家,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成员也都有权这样做。”对此表示不是很理解。请问如果清亡后大和民族统一了中国,我们是不是也认为国家统一了,大和民族功不可没呢?那时中国领土面积会更大,只是国号改成了“日本”而已。请问你是不是这种观点?

1、该同志提出的“如果大和民族统一中国”观点非常常见,不怎么新鲜。
2、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大和民族真的统一了中国,我们现在会说国家统一了,大和民族功不可没,而且会用日语说!但“大和民族”根本没有“统一”中国,为什么某些同志整天要幻想这种情况?历史事实不能假设。否则我近处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清没有收复台湾,台湾会不会和琉球一样?另外,如果明没有亡,东北会不会变成独立国家?西藏和新疆和中国还有关系吗?远处能“如果”的还多着呢。与其把时间花在没意义的如果上,还不如干点实事吧。
3、在还没有产生现代国家民族观念的时候,不能用这种观念去要求那时候的人。否则伍子胥借吴兵攻击自己祖国,是不是楚奸?为什么成了英雄?当时除了台湾,全中国都处于满人统治之下,为什么全中国的人可以不受谴责?为什么跟施琅打台湾的官兵可以不受谴责?日本所以发动侵华战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低估了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对当时中国人的影响,否则,该同志的“如果”倒有可能实现。用以前的思维方式来估计现在人的反应,和用现在的思维方式来估计以前人的反应,得出结论的谬误程度不相上下吧。
4、郑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统。
5、本人在转那个贴的时候注明是“应应景”,鉴于本人当时版主的身份,有义务在版面上发一些自己认为值得给大家看的论点,并不代表本人同意或者反对这种观点。

本人观点阐述完毕,本人对民族问题没什么兴趣,也没有说服别人的义务,此类话题请不要在本人的博客上发。谁要想当个纯粹的汉人,最好从先戒掉满人口音弯舌头官话,然后验验DNA做起。谢谢。

[ 本帖最后由 韦孝宽 于 2006-5-17 21:0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ickcsw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1
编号 71454
注册 2006-6-5


发表于 2006-6-7 17: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在国家统一方面却帮了倒忙,成了一块割据势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岱瀛
(deving)

长平侯
川峡东路经略使
监管使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293
帖子 1370
编号 55810
注册 2005-12-22
来自 人间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6-7 17: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偶们家那边,老人们叫郑成功是国姓贼,都恨他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常山关益德

中大夫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55
帖子 206
编号 51327
注册 2005-10-17


发表于 2006-6-7 18: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他本来就是枭雄 南京之战本来有希望成为南明复国的转折点,但是。。。郑成功除了收复了台湾以及对明朝的一点丹心  其用兵  实在不敢恭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藏陋网友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1
编号 7926
注册 2004-5-27


历史功绩与品格无关。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河内司马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49
帖子 3943
编号 103430
注册 2007-1-23


发表于 2007-7-19 21: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和现在的政治环境有关.党还没收回台湾,一旦收了,郑的地位就下降了,有清一代基本对郑是否定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undeadwolf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186447
注册 2007-7-8


发表于 2007-7-20 17: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来谁要是能统一中国那谁就是英雄了,这规律已是铁定的了,看来清政府的无所不用其极,似乎理所应当,也没人对清的屠戮表示一点愤慨。历史倒是不能假设,可现实倒是在继续,如今的历史倒是在我们手中书写,我们在评价如此的历史功过是不是又要造就一批卖国贼了,历史谈及虽然不能感情用事,可人要是没感情了,还称为人么?倒是有句话说的好,历史向来就是婊子,你让她扮成什么样,她就是什么样。这话是哪位爷说的?在此环境下真有一定的道理。。

[ 本帖最后由 undeadwolf 于 2007-7-20 17:49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uye-0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98
编号 55146
注册 2005-12-11


发表于 2007-9-22 00: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0万打3000  只要官场混的好 战术白痴上也一样 怎么打怎么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同泰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205523
注册 2007-8-22


发表于 2007-9-24 01: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的確不怎麼樣
後人也不是一個檔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redghl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37
编号 43267
注册 2005-7-14


发表于 2007-9-25 17: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undeadwolf 于 2007-7-20 17:10 发表
看来谁要是能统一中国那谁就是英雄了,这规律已是铁定的了,看来清政府的无所不用其极,似乎理所应当,也没人对清的屠戮表示一点愤慨。历史倒是不能假设,可现实倒是在继续,如今的历史倒是在我们手中书写,我们 ...

現在大部分國人的史觀都有很大問題
説明,我們的教育出了大問題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5 19:1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75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