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论任人为忠、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关系, 啸 原创
性别:男-离线 金刀驸马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92
帖子 166
编号 8160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8-15 00:0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试论任人为忠、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关系

试论任人为忠、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关系。

古往今来,在任用人才的方面,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作为一名领导者,究其主要的用人原则,不外乎“任人唯忠、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三种。下面我以三国时期人物为例,谈谈我对这三者关系的看法。

任人以忠心,在于对自己的部下按照是否忠心或对自己忠心的程度来任命,毫无疑虑的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曹操手下大将许褚许仲康就是一个对曹操耿耿忠心的人,曹操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予以重任。《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他“抑亦汉之樊哙也”。为什么说许褚是一个忠心的人呢,《三国志》中有一段这样的介绍: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曹仁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恨之。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

征南将军曹仁是曹操的亲戚,又是镇守一方的重臣。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人去巴结还来不及,可在从许褚那句“彼虽亲重,外藩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中,饱含着何等的忠心。

这样一个忠心的人,曹操用起来就像是自己的手臂一样随心。在官渡,许褚几杀了企图刺杀曹操的叛逆徐他;在潼关,许褚赤裸着膀子大战勇将马超;在济河小舟上,许褚左手举着马鞍挡着岸上射来的箭雨,用右手划船救下了主公曹操;还是这个许褚,在曹操病逝时“号泣呕血”(语出《三国志 魏书》),令现在的人都不禁为之流泪。

同样是任人以忠心,但达到了“任人唯忠”的地步,事情就不是那样好办了。

西凉马腾的儿子马超,在其父亲被曹操诱杀于许昌后统领了西凉的人马,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在马超的用人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他采取的是“任人唯忠”的观念。

按《典略》上记载,建安十六年,马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俱反。由于杨秋、韩遂这些人并不是效忠于马超的部下,只是因为有同样的利益才汇拢起来,所以马超并不相信他们,反而处处提防,只是对忠心的心腹马岱、庞德予了以真正的信任。这就使得他在与曹操的潼关之战中轻易的被曹操将其与本该信任重用的韩遂离间,造成了他的失败。

显然,任人以忠心是可取的,而加上一个“唯”字,变成“任人唯忠”,就有可能因走向极端而失败。

让我们再看看“任人唯贤”吧。

任人以贤良,几乎是所有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期望中的归宿。这就要求领导者在脑海中能够去除人才们身上或多或少的一些因素,而按照人才们的各自所能来任用他们,在人才们发挥自己所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成功。

甘宁甘兴霸,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我们来看看《三国志 吴书》中对甘宁个人的一些评价:

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驽,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

(甘)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临当与升堂,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

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

由这些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甘宁这个人,并不是当时社会所要求的那种“贤良”,反而在少年的时候是一个浪子的形象,成年后又“粗暴好杀”。但就是这个人,深受其主孙权的重用,何以见得孙权知道甘宁的为人还要重用他呢?在《三国志 吴书 宗室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孙皎……尝以小故与甘宁忿争,或以谏宁,宁曰:"臣子一例,征虏虽公子,何可专行侮人邪!吾值明主,但当输效力命,以报所天,诚不能随俗屈典矣。"权闻之,以书让皎曰:……近闻卿与甘兴霸饮,因酒发作,侵陵其人,其人求属吕蒙督中。此人虽粗豪,有不如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吾亲之者,非私之也。我亲爱之,卿疏憎之。卿所为每与吾违,其可久乎?夫居敬而行简,可以临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二者尚不能知,安可董督在远,御寇济难乎?卿行长大,特受重任,上有远方瞻望之视,下有部曲朝夕从事,何可恣意有盛怒邪?人谁无过,贵其能改,宜追前愆,深自咎责。今故烦诸葛子瑜重宣吾意。临书摧怆,心悲泪下。"皎得书,上疏陈谢,遂与宁结厚。

这段话是孙权在给孙皎的信中,劝说他不要和甘宁争斗的一段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用人时所看的“贤”,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贤良”,而是挖掘出人才中那一点值得任用的“贤”。而甘宁又是怎样报答孙权的呢?

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甘宁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孙权的知遇之恩,这才引出了《三国演义》中孙权的那句名言“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敌也。”

同样是用贤,曾割据一方,号称四世居三公,势倾天下的袁绍就与孙权有着很大的区别。

袁绍手下的能人不少,是因为:“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而他 “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语出《三国志 魏书》)。

而就是这样一个又可能又有能力一统天下的诸侯,却在用人上犯了错误。还是那个“唯”字,使得袁绍钻了“任人唯贤”的牛角尖。

由于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使得袁绍在“任人唯贤”的尺度上根本不能分清他们的建议到底好不好,从而错失了很多的良机,最终被曹操消灭。

所以,不能具体的任用才人们各自的内在的“贤”,而只是用一把“任人唯贤”的大尺来量自己的部下,是怎么量都量不准的。

第三种是“任人唯亲”。

由于和自己亲近的人往往是最能取得信任的人,所以在任用人才的态度上,任用这些和自己亲近的人,常可以心灵相通的实现自己的愿望,少花费很多心力。

关羽关云长是刘备最亲近的人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和任用。

《三国志 蜀书》中说的“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关羽亡归先主。”就是人所共知的关羽“千里走单骑”的典故。

而关羽对于刘备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夺取两川,成就帝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后来关羽为实现刘备的愿望,领兵北上。《三国志》中说:

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后来虽然由于东吴被盟而导致没有成功,但就刘备对关羽的重用,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同样是任用亲信乃至亲属,刘表刘景升就不是那么如意了。

在《三国志 吴书》中,诸葛恪有这样一段话:

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吞智者,不能复为画计,于是景升儿子,交臂请降,遂为囚虏。

说出了刘表的无能,同时暗示出在任用人的方面刘表的失败。是刘表身边没有能人吗?

《张璠汉纪》上说:“表与同郡人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绪恭、刘祗、田林为八交,或谓之八顾。”

《汉末名士录》上写:“表与汝南陈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符节、南阳岑晊字公孝为八友。”

可见答案是否定的,刘表身边有能人,就连我前面提到的甘宁甘兴霸,也曾归附过刘表,可只落得个“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那么,刘表重用的是什么人呢?主要是妻子蔡氏一族,也就是刘表的“亲族”,像蔡瑁、蔡中、蔡和他们这些人。为什么放着人才不用要用他们呢?显然刘表也钻了“唯”这个牛角尖,硬是要以“任人唯亲”为原则。这样,他的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对于用人的原则,应该灵活的来把握,发挥忠于自己的人才们各自的长处和优点,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教条。

《三国志 魏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明帝即位,……中领军桓范荐宣曰:"臣闻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故晋文行舅犯之计而赏雍季之言,高祖用陈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也。窃见尚书徐宣,体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世俗。确然难动,有社稷之节。历位州郡,所在称职。今仆射缺,宣行掌后事。腹心任重,莫宜宣者。"帝遂以宣为左仆射,后加待中光禄大夫。

可见仅有忠心不行,仅有本领不行,仅仅和自己亲近也不行;有忠心而没有本领不行,有本领而不忠心则更不行,而既有本领又忠心耿耿的部属,还有什么理由不和他们亲近呢?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5:2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8-15 10: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马超与关中诸将的关系是联盟的关系,并不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所以这个例子不适宜,当时的联军盟主应该是韩隧。

事实上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一直是知识分子们向往的目标,一直希望有伯乐来发现自己。但实际中,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其实任人为忠和任人唯亲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给一个人带兵,当然首先要考虑是不是能信任他,如果对方把自己的军队都带跑了,还打什么战。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尺度,不能绝对化,一个再有能力的人,如果不能服从自己,也很难重用他;同样也不能只相信自己的亲信,不相信其他人,这样不利于人才的挖掘和利用,尺度把握的好坏就体现了君主的用人水平了。

曹操在前期主要以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为主,后期征服天下的雄心减退了,开始考虑以魏代汉,就开始铲除意见人士,因为目的不同,策略也会不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三国在飞
(天外怪魔 分封不动)

合肥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668
帖子 3313
编号 1650
注册 2003-10-24
来自 江西


错字啊,任人为忠应该是任人唯忠。

首看忠心与否,次看有无本事。亲与不亲关连应该不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军荼利明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9
编号 15585
注册 2004-8-15


发表于 2004-8-15 19: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掌兵权的人 完全可以用人唯贤
掌握兵权的人 自然以亲为主吧
攻城掠地时可适当使用些有能力而未必绝对忠心的人
但是打下后司牧一方者必然以亲为主前线例外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4-8-16 00:3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孙权任用甘宁潘璋等应该是“任人唯才”,曹操也多有此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8-17 01:0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忠心这是使用人才的基础,离开了它,越有才能的人造成的危害可能越大,即使是现在,也没有那个领导者愿意使用不忠之人。任人唯亲不管怎说都知道不好,其实只是任人唯忠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害处在于束缚了自己的视野,也是许多多疑者容易犯的毛病。

更关键的是要分清两种“忠心”,狭义的忠只是对于领导者个人意愿的盲目顺从,不分好坏;广义上的忠则还包括对于大局的忠诚,这会有时时有逆耳之言。说白了都知道前者的不可取,但领导者的善断和胸襟并非都具备,所以常常需要“执行命令,保留意见”。

至于“贤”也可分为两种,品德与才干,有德无才是花瓶,但也能起广告和教化作用;无德有才似小人,这是把不好掌握的双刃剑,能伤人也能伤己,因为品德和忠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三国为例,倒是“德”与“才”的比较更有意思,许多人说诸葛重德,曹操重才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流

上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6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949
帖子 5449
编号 131
注册 2003-8-25


发表于 2004-8-17 07: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任人唯亲”不能作为独立的一种用人方式来讨论。本质上,任人唯亲不过是一种变相的、比较低级的任人唯忠罢了:由于缺乏判断忠不忠的有效方法,才采用了“血浓于水,亲自然忠”的简化办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壑松风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2
编号 5150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8-17 07: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感觉所谓的“任人唯忠”与“任人唯亲”是一码事。

“任人唯亲”,是指只任用自己亲近的人,而不管德才如何。若以“唯忠”而论,则有无视“亲”、“德”、“才”三项条件的含义,但一个这样的人,对用人者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才”也有不同,“贤”者指德才兼备,而“才”者可以有才无德。德才兼备者实不易得,乱世之中更难以求全责备,所以用人标准只能打个折扣,天下大乱,旧有秩序已经打破,“德”不如“才”更能改变状况,但一旦天下抵定,任用有才无德的弊端就显现无遗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反正,因为掌权者大多经历世态的险恶,所以不敢轻易相信其他人,只要相信熟人或者亲戚。
我想到了刘邦和卢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8 11: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正如上面各位所言,任人必须先考虑其是否忠心,否则就是自掘坟墓。比如曹操任用张邈、陈宫,险些丢失了根据地兖州。
有才能的人,如果忠心度不够,可以用统帅的人格魅力、个人前途、经济利益加以争取,以提高其忠心度。
所以这个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是可以转化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千年一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
帖子 308
编号 101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4-8-18 11: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晓林兄言之有理,故曹操虽然自诩“惟才是举”,也还是不敢复用吕布之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任人为忠、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龙有九子,尚且各不相同”,更何况诺大的世界呢?所以我说,关键在于识人,只有看准人的性格,才可以针对它委以重任。至于,不同的人,用不同方法对待,有委以重任者,有可用而不能重用者,这就在于各自的判断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无香真水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8
编号 15183
注册 2004-8-10


发表于 2004-8-20 22:5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万壑松风于2004-08-17, 7:51:19发表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才”也有不同,“贤”者指德才兼备,而“才”者可以有才无德。德才兼备者实不易得,乱世之中更难以求全责备,所以用人标准只能打个折扣,天下大乱,旧有秩序已经打破,“德”不如“才”更能改变状况,但一旦天下抵定,任用有才无德的弊端就显现无遗了。

同意松风兄的见解,世异时移,不同历史阶段的用人策略应该不一样

乱世唯才而举

盛世唯德而用

贤人应该是各时段都需要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wwwind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10
编号 32559
注册 2005-2-12


发表于 2007-5-11 21: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才能的小人危害大得难以想象,轻则贻害乡里,重则颠覆国家.虽然乱世举才,但是作为最高领导者,在自己可以控制大局的前提下才是唯才是举,否则驾御不了这种人,一会儿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如司马懿这等顶尖人才.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toriasthor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112556
注册 2007-2-24


发表于 2007-5-14 05: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唯才是举不等于有才就举啊。
一个是必要条件一个是充分条件……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2 01: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20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