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青青子衿——拨开《诗经》中的浪漫情愫(连载)7.20更新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13 23: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青青子衿——拨开《诗经》中的浪漫情愫(连载)7.20更新

《诗经》在儒家五经中排第三位,在中国君子式教育体系中,历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说:不学诗,何以言?又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可见《诗经》所蕴含的高雅情操,对培养君子之文化底蕴,以及纯正无邪之素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后世也就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说法了。
孟子文章中经常引用《诗》,荀子就更不消说了,荀卿各篇,均以《风》《雅》《颂》收尾,先贤才思飘逸,风雅如此。

一部《诗经》所呈现的内涵极其绚丽多姿,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修言,修身,修家,修礼,修德,修政,自然也少不得言情了。读过《诗经》的
朋友大概知道,情诗在《诗经》占有很大的篇幅,《诗经》开篇就是《关鸠》这首著名的浪漫爱情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大约已成为了“君子之爱”与“淑女之情”的千古标准版了。

《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郑风》《陈风》中均有大量的爱情诗,有意思的是《郑风》总共收录二十一首诗,就有十五首属于情诗。
“山有扶苏”“野有蔓草”“出其东门”“有女同车” “子衿”“风雨”“将仲子”几乎篇篇经典!

记得我小时候,喜欢唐诗,后来喜欢宋词,再后来喜欢元曲,再后来就是前几年,越发喜欢上诗经了。大家未免有些奇怪,转了一圈,你如何又回来了呢?
其实,如果从词藻上看,宋词无疑是华丽绝美的,但是意境上未免狭窄,总是离不开一种缠绵悲伤的情调“和泪”“憔悴”“断肠”“惆怅”大概是宋词中出现最频
率的词汇了,看多了未免让人郁闷。要麽怎莫有“无酒不成诗,无泪不成词”之说呢。宋人天生感情细腻内敛,恋起爱来自然就含情悱恻一些,因此也就惹出
了一番“多情却被无情恼”“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相思之苦来了。南宋以后,礼教兴起,主张禁锢天性,以至于南宋词在艺术成就上远不及北宋词,虽然格律工
整,文辞秀雅,但是遮遮掩掩,丧失了率真,虚飘飘无着力处。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评价:北宋词不隔意,南宋词隔意,因此好词大都在北宋。

如果说,宋词所展现的恋爱观大多是一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温情,缠绵,悱恻,细微,感伤的情调;那麽诗经中所体现的恋爱观似
乎是一种“挑兮达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式的热烈,大胆,纯真,朴素,浪漫的情愫。一个是水,另一个是火。

然而就在《诗经》浪漫爱情诗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些什莫玄机与深意呢?这恐怕是一个千古纷纭的话题了。

令人迷惑的是,后世学者对《诗经》中的爱情诗篇的解读,存在许多歧义,以至于众说纷纭,难成定论。孔子殁后,儒家分为八派,每派对经典的释解与阐释
均不尽相同。至汉代时,解《诗》的学者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尢以毛诗影响最大。

总体来看,毛诗重君德,对诗经的解读是泛政治化的,对其中言情诗的解释,多有“讽时刺政”之说;汉儒重女德,对诗经的解读是泛道德化的,对其中言情诗
的解释多有“后妃之德”之论;至于宋儒重伦常,排斥男女私情,对诗经的解读是泛伦理化的,对其中言情诗的解释,更说得不堪入耳,常贬低为“淫奔期会”。

在封建时代《诗经》作为国家经典,为举国君子修身立言之本,也就自然而然的折射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痕迹了,如果说毛诗宣扬君德,汉儒宣扬女德,给《诗经》
中的爱情诗篇引申了政治内涵,增加了道德符号,作为劝谏统治者“修德”“修政”的依据,其主流思想还算良善,尚有其合理性的话,那麽朱熹等一班宋儒将《诗
经》中的纯真之爱情诗篇,一律理解为“惑男之音”,除了维护封建礼教体统之外,不知是何居心?

孔子说“思无邪”诗三百是世间最纯正的声音,而朱熹明里不说,暗中却认为诗三百“思有邪”,一幅道貌傲然之态,明为替圣人立言,实为偷梁换柱,极尽篡改之
能事,并非正解,自不消说,且伪善之心,又何须再论!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7-20 23:27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13 23: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才疏学浅,读书也只观大略,不求甚解,更谈不上精通毛诗,对《诗经》也就只能简单的略说几首,以为抛砖引玉。

君不见《诗经.郑风》中的“将仲子”这首爱情诗的背后,就另有一番隐秘的讽刺意味了。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为“请”的意思。仲子:少女对情人的称呼,小伙子在家里排行第二的缘故,因此被呼为“仲子”。踰:逾越的意思。怀:怀念的意思。


全诗表面上看,是一个郑国女孩儿规劝情人不要逾越自家围墙,不要攀折自家树园里的树苗,虽然心中怀念男友,但岂敢继续爱他?因为自己非常畏惧父母的责备,哥哥们的怨气,以及邻居众人
的流言蜚语。“将仲子”这首诗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遭遇情人不端行为的复杂苦恼心理,描写的非常传神,家人之言,社会舆论,就是一张无形之网束缚着女孩的心,不得不“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看来,这位少女对父母兄弟的态度是非常在乎的,也非常留意世人的评论。“将仲子”中的那个男孩儿还挺有意思的,你就是喜欢人家姑娘,也别没事就逾越人家的墙头,估计小伙子听到这一番温
柔的规劝后,也会爱之乎,怜之乎,从而改正过来了。

那麽“将仲子”这首非常出色的情诗,其背后又蕴含着什麽讽刺之含义呢?

毛诗序上说: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大概是说:将仲子这首诗,就是讽刺郑庄公的,他不以国礼约束母亲,却害自己的弟弟。弟弟行为不端不去制止,大臣祭仲劝谏又不听,兄弟不能相忍,以至酿成动乱。

说实话,刚开始读毛诗的时候,一时还没有明白,越品味越觉得毛诗解得妙!解得正点!不禁深以为然!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与自己臣僚们的私下对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政治对白之一了。

人常言“疏不间亲”而郑国臣僚们在庄公面前,言及国君的母亲与弟弟,多是无所顾忌的:“何恹之有”“犹如蔓草”“请早为之所”“国不堪二”“请除之”。庄公不紧不慢的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暱 ,厚将崩”谈话气氛诡秘莫测,听着有点像对暗语的意思了。由此可见,当时的郑国上层社会权力斗争的残酷,什麽亲情人伦,母亲弟弟全顾不得了。

“将仲子”中的那个美丽的郑国少女都知道敬重父母哥哥,在乎家人之言,顾忌社会舆论的品评,以温情劝谏恋人逾越无礼之行为,而郑庄公你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玩弄权术,伤害亲情,无视舆论,
不念及母亲与胞弟,所作所为,怎麽连一个女孩儿都不如?也就难怪郑国人民会编出几首民歌段子揄耶一下他们的国君了。不过话也得说回来,公子段与郑庄公也真算是一对儿,半斤八两,一丘之貉,势力使人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也别说谁了。妙的是,公子段也是排行第二,就犹如“将仲子”中那个急不可待的欲望鼎沸的毛头小伙子一样,焦急如火,胆大妄为,妄想逾越,到人家的后花园去折夺杞桑,不过他远没有那麽幸运,遇到的不是什麽含情脉脉的少年女郎,而是自己老谋深算的国君哥哥罢了。

虽说郑庄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批评一下,但也未尝不值得理解。普通人是威胁不到他的地位的,能威胁到他的,往往是他的亲人,毕竟“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最高权力的唯一属性,也使得他不得不如
此。毕竟从政之人,从事的是一份高风险的职业,稍有不慎,优柔寡断,便会祸及自身,所以,难免不会作出一些违背人理常情的事情来了。

用《红楼梦》里面贾珍的话来说:你们啊,外明不知里暗的事儿,这叫黄连木作磬锤子,外面风光里面苦~~~!

虽说,自古成大事者,不忍情不足以成功,不割舍不足以收获,但割舍的东西太多了,即使成功,也未免会有空寂之感,要不怎么说“自古英雄多寂寥”呢!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6-10 07:07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engxv
(风西尧)

文渊伯彰德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46
帖子 4265
编号 23128
注册 2004-11-8


没读过诗经,只看王佐兄引的这段,觉得解释甚为牵强。
庄公对段和母亲的密谋非常清楚,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是因为自己早就有所准备了,根本不怕段,所以段实际上威胁不到他。
想来庄公从小不受待见,长大了心理难免不平衡~~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13 23: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毛诗上的解释 ,毛诗基本上对郑庄公持一种批评态度~~~

呵呵,我这篇文章主要是谈毛诗对《诗经》的解释~~   挖掘《诗经》背后的典故与内涵,谈一谈《诗经》修德,修政,修礼的作用,既非完全论诗也非完全论史~~~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5-14 00:07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14 00: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孔子说“思无邪”诗三百是世间最纯正的声音,而朱熹明里不说,暗中却认为诗三百“思有邪”,一幅道貌傲然之态,明为替圣人立言,实为偷梁换柱,极尽篡改之能事,并非正解,自不消说,且伪善之心,又何须再论!

朱熹认为诗经中有些诗就是淫奔诗。在他的书里他就这么说。“暗中却认为”不能这么说。
俺觉得朱熹对思无邪解释的也挺好!没有道貌傲然之态,他不认为诗三百皆纯正而已,“诗本性情,有邪有正”,那时人质朴或是郑声淫吧。要按李敖的解释,"惑男之音"才黄呢。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4 02:40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14 19: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读毛诗,还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诗经》中的诗歌排序都是非常有玄机的,其中有一些爱情诗属于姊妹篇,背后牵涉同一个典故,如果把它们联在一起品味的话,就非常的有趣了~~

你比如《诗经.郑风》中的“有女同车”“山有扶苏” 这两首爱情诗,在那些“华丽浪漫”“诙谐俏皮”的诗歌语言之后,却隐藏着郑国的一段动荡的历史。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1)颜:脸(2)舜华与舜英:木槿花(3)翱翔:步态轻盈( 4) 琼琚:玉石  (5)孟姜:姜家长女  (6)洵:确实 (7)都:文雅 (8)德音:美名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说的是一位贵族男子对一位同车同行的美丽女郎的赞美与爱慕:

有位美女与我同车出行,她的容颜向木槿花一样,步态轻盈,漂亮文雅,身上的玉佩锵锵作响,美好的声名,恋恋不忘。

那麽“有女同车”这首美丽的赞美诗的背后,究竟隐含着什麽特别玄机呢?

毛诗序上说:有女同车,刺忽也。郑人刺忽之不婚于齐。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娶,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

郑庄公时期,郑国的太子姬忽,曾经帮助齐国击退过北戎的进犯。太子忽仪表出众,算是一个帅哥,齐僖公非常喜欢太子忽,想把自己美丽的女儿文姜嫁给他,被他婉言谢绝了。大臣祭仲劝太子接受这门婚事,齐为大国,如果太子能跟大国国君的女儿成亲,就等于有了靠山与外援,这门婚姻非常符合郑国的国家利益。因为从当时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来看,可以说是错综复杂,隐患重重,太子忽的几个弟弟都不是省油的灯,时时刻刻想司机夺取君位。“郑伯克段于鄢”所以,庄公的儿子们也向老爸与老叔学习,有样学样。尤其是郑庄公的次子公子突更是居心叵测,阴险狡诈,就等着老爸一闭眼,就动手行动了。

而且,最令人担心的是,公子突不是一个人,他的母亲是宋国大臣的女儿,也就是说他背后有宋国的支持。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宋两国关系很僵,打过好几次仗,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在权力过渡的过程中,极有可能有敌国的政治势力卷进来。所以,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对这种局面,也是非常忧心的,极力劝太子与齐国联姻,将来太子既是郑国国君又是齐国女婿,可以挟外自重,等于加了一个双保险,这样一旦国内有风吹草动,太子能借助齐国的力量,毕竟是老丈人的国家嘛。这门婚姻还有一个好处,郑齐两国不接壤,平时两不相扰,危难之时可以相互依靠,这也符合国家的“远交”战略。

面对大臣的规劝,太子忽是这样回答的:“人各有偶,齐大,非我偶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每人都有自己合适的配偶,齐国太大,齐国国君之女,并非我合适的配偶
。《诗》上说:幸福全靠自己去寻求。一切应由我自己去创造,依靠大国算什么?)

后来,齐僖公专人到郑国来说亲。太子忽还是不愿意,加以拒绝。他对人说:“以前我尚且不答应,现在怎么就行?我要是娶了齐国国君的女儿,人家就要笑话我:怪不得忽那样勇敢的打北戎,原
来有他个人的企图啊!”

这话,初听着没什麽错啊,还觉得这小伙子挺有志气的。后世有个成语“齐大非偶”就是说对方门第太高,自己高攀不上,其实就是从太子忽这话中引出来的。

问题是;志气是志气,现实是现实。“自求多福,在我而已”这话是没错,但是总是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与能力的,如果政治能力有限,管理经验尚且不足,与大国联姻,增加实力与资本也是一种选
择嘛,何必一定要拒绝呢?所以说“大国何为”是不对的。与普通人不同的是,自古,王侯的婚姻从来都是另有深义的,难以随心所欲,任性而为。

从太子忽的话里,能看出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在君父羽翼之下,一帆风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雍容贵公子,善于感情用事,在乎自身感觉,因为长得漂亮,所以就更加追求完美,而且自恃过高。
他只想当郑国国君,不指望做齐国女婿,不希望妻子的门第超过他,他不想依靠老丈人,看人脸色的事他不做,也不想留给别人话柄,一点委屈也受不得。这个太子忽过于天真了,身上的理
想主义色彩,实在是太浓烈了。

最不应该的是作为国家储君,过于仍性,把自己的个人感觉至于国家利益之上,前后两次拒绝齐国求婚,最后非但没有“自求多福”还让郑国“两公子争立”陷入了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内乱之中。

郑庄公死后不久,他的弟弟公子突(郑厉公)就依靠宋国的力量,夺了他的君位,太子忽(郑昭公)既无法制衡郑厉公,背后又没有大国的援助,无计可施,也就只能跑到卫国去申请避难了。

因此上,国人都认为太子忽轻狂,有美人不娶,有大国不依靠,而自己又没有什麽能力,控制不住形势,就是一个“自以为是”“大言不惭”的狂生狡童。这话虽然刻薄点,但也并非没有道理。

                                                                                                                                                                                         ( 待续)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14 19: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5-14 00:39 发表


朱熹认为诗经中有些诗就是淫奔诗。在他的书里他就这么说。“暗中却认为”不能这么说。
俺觉得朱熹对思无邪解释的也挺好!没有道貌傲然之态,他不认为诗三百皆纯正而已,“诗本性情,有邪有正”,那时人质朴 ...

郑风就是情诗多点,不算什莫,立意基本上还不错.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5-14 20: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5-14 19:46 发表


郑风就是情诗多点,不算什莫,立意基本上还不错.

其實按李敖的我也不覺得有多淫

嗯,在美文中説這個,感覺很唐突,莫怪

繼續等更新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16 18: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与“将仲子”不同的是“有女同车”文辞华丽,格调文雅,委婉清扬,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贵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从诗中看,男女主人公具备贵族身份应该是很清楚的。从全诗的格调来看,
不像是一般的民歌,极有可能出自当时郑国君子文士之手。诗中使用华美之辞盛赞齐侯女儿的德容:“颜如舜华”“颜如舜英”“洵美且都”“佩玉锵锵”“德音不忘”目的当然是用来规劝太子与齐候
之女早日结成连理。

可见,当时郑国上层对郑宋联姻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大家都希望这一对俊男美女能够同车同行,出双入对,比翼齐飞,这毕竟是国家的福分嘛。谁曾想太子忽竟然如此执拗,不为所动。毕竟,太子的婚姻大事,大臣们作为局外人也就只能劝到这个程度了。“牛不喝水,强按头”也是不行的。“郑宋联姻”最终成为了“水中月”“雾中花”只剩下《诗经》中“有女同车”这首美丽动人的的赞美诗流传至今了。

令人有点迷惑的是,毛诗序上说“齐女贤”并没有说这个齐女是谁?《左传.桓公六年》上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太子忽。”

要说齐僖公的女儿文姜,也称得上倾国之美姬“颜如舜华”“颜如舜英”“洵美且都”“佩玉锵锵”这些美丽的词藻也还算当之无愧,不如此也不能把自己的哥哥迷得魂不守舍的。但是要说“齐女贤”“德音不忘”就实在令人费解了。她与哥哥齐襄公之间的乱七八糟的暧昧关系,早就被编成“南山”流传出来了,不知贤在那里?也没准此时郑人还不知道?仰或左传记载有误,另有其人?或是毛诗另
有隐情,出于某种目的不得不隐讳?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要真是文姜的话,太子忽迎娶过来,作为郑国夫人,也够闹心的了!


如果说“有女同车”是劝谏太子忽的话,那麽它的姐妹篇“山有扶苏”就颇有一番“调侃”与“戏谑”的味道了。

山有扶苏,隰有荷華。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1) 扶苏:蒲苏(草本植物)(2)隰:低湿之地(3)荷华:荷花。(4)子都:郑庄公时期的郑国大将,美而有才,寓意“帅哥”的意思。(5)狂且:狂生(6)桥松:高大的松树。(7)游龙
:荭草。(8)狡童:狡狯的男孩。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颇有一些情调,似乎是一个年轻活泼的女孩儿在调侃自己的情人:

山中有蒲苏,水中有荷花,没见到帅哥,却见到一个轻狂的小子;山中有高松,水中有荭草,没见到美男,却见到一个狡狯的男孩儿。

我估计这位女孩的男友,听到心上人的这番俏皮戏谑之语,肯定会被气得哭笑不得了~~~

毛诗序上说: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

大概是说:“山有扶苏”这首诗,就是讽刺太子忽的,说他美而不美。

言外之意:你太子忽算什麽美男帅哥啊,什麽“山中的扶苏”“水中的荷花”“山中的高松”“水中的荭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过就是一个狂生狡童而已!所以,故意借用一个女子之语刺他一
下。

看来太子忽也真是够倒霉的了,国君没当稳不说,还让国人贬低成这个样子!

不过要是公道的说,自古至今政治世家相互联姻,就犹如《红楼梦》中的“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旁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无非是“公侯之家”富上加富,贵上加贵,形成利益联盟,荣损相依,以求“护身符”而已。就是放到现在社会,也不过如此,娶了高官的女儿,将来做高官,取了将军的女儿,将来
做将军。政治联姻虽说能够增强“人脉”稳固“根基”寻求“背景”,但是如果没有真才实干,才不堪任,在竞争中恐怕也是不行的,背景靠得了一世,靠不了一世。所以说,政治联姻虽然是“护身符”但是政治才干才是真正的“通行证”!

想当年,郑武公与郑庄公也没有娶大国之女,不也照样坐稳了君位了吗?也没有受到世人的嘲笑啊。可见,人们还是以结果看问题的。太子忽大话先说了,而自身又才力不及,又不能虚心听取老臣的劝谏,做不到“自求多福,,在我而已”正如孔子所言“言过其实”也就难免会落下一个千古话柄了。郑人恨其“狂狡”,给国家带来了灾难,使得当年强盛一时的郑国内乱不已,国运衰落。所以才做诗
讽刺他,不过是“哀岂不幸,恨其不争”罢了。

                                                                                                                           (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5-30 10:05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1216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211443
注册 2007-9-5


发表于 2008-5-17 22: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帖要顶,LZ是准备全采毛诗呢还是别的注疏也提一提。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19 18: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1216 于 2008-5-17 22:57 发表
好帖要顶,LZ是准备全采毛诗呢还是别的注疏也提一提。

主要采用毛诗的注释 参考《毛诗传笺》以及《毛诗传笺通释》上的注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19 18: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为了纪念地震中死去的人们,我要哀悼三天,三天后再发文~~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欣欣向荣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79915
注册 2006-8-22
来自 shanghai


发表于 2008-5-21 21: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LZ有空请先把《迷逝东京》的坑填上吧!都快两年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28 13: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背后都蕴藏着很深的寓意,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是很难把握内涵与精髓的,而毛诗对《诗经》中爱情诗的阐释与解读,经常有“峰回路转”之感,如果明白了之后
就感觉非常教育意义了。

你比如说《诗经. 郑风》中的那首著名的“子衿”其背后就有另有一层深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來?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 子:你 (2)衿:衣领(3)嗣音:寄问的意思(4) 佩:玉石之带(5)挑达:轻疾之态。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说一个女孩儿在等待情人时的那种焦急,烦闷与无限思慕之情。从诗中分析,她的情人应该是一个出身于贵族之家的青衣少年,青色的衣襟,青色的玉带,一幅风流籍然之态。全诗委婉热烈,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清晰明快,琅琅上口,犹如一股纯真的音符在心田跳动,极富有音律美,堪称千古名篇。应该说,这位热恋中的青春少女很有才情,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似乎也应该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贵族家庭。

这一对少男少女还很浪漫,经常相约在城阙之上,一边远眺风景,一边互诉衷肠。可是不知什麽原因,这位少年有几天没有来了,少女非常思念他,诗中带有“埋怨”与“相思”“撒娇”的口气了:纵
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來?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问候我吗?纵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过来了吗?以前我们步态轻疾,在城阙之上;现在我一天见不到你,就像隔了三个月一样的漫长~~~

我估计,那位青衣少年听到心上人这番深情而热烈的告白,也不禁会怦然心动的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堪称流传极广的思慕之名句,连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都直接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示自己作为政治家“惜才
爱士”的宽广心胸,以及对“天下贤才”的思慕之情。如果说,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美人版;那麽,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是英雄版了。看来,曹孟德不仅精通法
家商韩之术,也很有儒家的文化底蕴呢,比“孙刘”要“风雅”多了~~~ 玄德也就只能对孔明说“如鱼得水”了。


那麽这首“子衿”真的只是一首“相思”之诗吗?其背后又有什麽令人深思的内涵呢?

毛诗序上说: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毛诗对“子衿”注释,也是一头雾水,仔细一品味,才恍然大悟,不仅有“曲径通幽”“峰回路转”之感了。

在西周时期,国家办“公学”设“学校”,吸纳年轻的贵族子弟入学“识文字”“读尚书”“学周礼”作用是在教化子民,培养君子栋梁。至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的执政者,或忽视教化,或
自命难保,无心于教育,公学就荒废了,至孔子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大教育家“有教无类”办“私学”传播文化也是最成功的,以至于“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从《诗经》中“子衿”的排列顺序来看,应该成诗于春秋中期,也就是公学荒废之后,私学兴起之前的这一段“青黄不接”时期。从当时郑国的内外形势来看,国家已经十分衰落了,已沦为晋楚等军
事大国的政治附庸与战略前沿。郑虽非大国,但地缘战略价值极其重要,谁控制了郑国,谁就等于控制了中原,尤其是北方的晋国虎视眈眈,修筑虎牢城,驻有军队,挟控郑国险要之地。意思也很明
显:你不听话,我可以随时派兵打进来。郑国上层早就是风声鹤唳,朝不保夕,犹如惊弓之鸟了,谁还有心思兴学重教?因此十五六岁的年轻贵族子弟不入公学,无所事事,放了闲羊了,且处于青春
萌动期的少年,也就自然而然的和钟意的少女谈情说爱,挑兮达兮,步态轻疾,打打闹闹,男孩多情,少女怀春,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悠悠我思,缠缠绵绵,难舍难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仅仅是郑国所独有,其他诸侯国的情况也很类似,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子衿”中的少男少女,也就是十四五岁的年纪,恋情虽说很纯真,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早恋”了。不过,那个时代自然没有“早恋”这个感念,古时女子十五岁“及箕”就可以出嫁;男子
十八岁冠礼,便可以迎娶。现代社会晚婚晚恋,那个时候早婚早恋,也很正常。所以毛诗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对这一对儿小情侣,也没有太多道德上的指摘,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毛诗对此诗的注释,更多的是劝谏国家当政者,应该尊师重教,要劝学,要修学校,要把年轻的贵族子弟们组织起来学习,要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能任其自流,不能成天的放纵他们与少年女郎“挑兮
达兮,在城阙兮”啊。年轻人不教育,不培养,让他们失学,国家还有前途吗?又怎麽能不衰落呢?另外一层含义,也是规劝年轻人,尤其是青春萌动的男孩子,“求偶”是正常的,但是更应该立志于
“求学”,这两者都是正常的需要,“求偶”与“求学”两者皆不可废,而“求学”重于“求偶”,不能只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沉浸在儿女私情之中,荒废学业。

所以说呢,毛诗本身所具备的修政劝世之意,不要说放在那个时候是良善的,就是放到现在,也未尝没有教育意义。 

越是深入的研读毛诗,就越能体会《诗经》所具有的那份独特魅力,常有“峰回路转”之感,同时也越能深刻的理解孔子所言“诗三百”“思无邪”的真正含义。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5-29 07:43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28 13: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欣欣向荣 于 2008-5-21 21:48 发表
LZ有空请先把《迷逝东京》的坑填上吧!都快两年了。。。。。。

那个坑太大了,先放着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山一剑仙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47
帖子 187
编号 36308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8-5-28 19: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诗、直抒胸臆、思无邪!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wwwduchaosw
(无衣天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279643
注册 2008-5-28
来自 广东珠海


发表于 2008-5-29 07: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柔风拂面来

我想 诗经 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感情韵味比较丰富,它把我们带回了古人的生活中去了
遗憾的是我没有读过它,也未能完全读懂它。
不过听楼主的诠释,另有一番感触,娓娓动人,含蓄可人。
真心希望楼主再接再厉,馈赠给我们可口的文化聚餐。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29 11: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思无邪,都是好东西,慢慢的体会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柳如烟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01
编号 277799
注册 2008-5-8
来自 江南水箱


发表于 2008-5-29 12: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倒宁愿把它们仅仅当情诗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5-29 18: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好知道诗经中的一些典故与内涵,当然只作文学化,情感化的理解,也未尝不可。每个人读《诗经》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与理解。

况且有些诗原本就是情诗,学者为了做学问,故意引申罢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1216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211443
注册 2007-9-5


发表于 2008-5-31 10: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来是情诗还是借情言政可不一定哦。
至今尚无定论。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将张辽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10
编号 123046
注册 2007-3-18


发表于 2008-6-1 21: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跟17楼的兄弟想法比较接近,希望楼主继续啊,趁机好好学习一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6-7 18: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按照一般看法,《诗经》中流传最广,同时最经典的浪漫爱情诗,就是“关鸠”与“蒹葭”了。按照毛诗的解释:“关鸠”寓意是“后妃之德”;“蒹葭”说的是“尊礼固国”。如果抛去“以情劝德”
“以情言政”的价值观,但从文学角度看,这两首诗风格也很接近,文辞典雅,细腻委婉,而又含蓄朦胧,讲得是“君子”如何苦苦的追求“淑女”,只可惜伊人“在河之洲”“在水一方”“溯
洄从之”“道路且长”“宛在水中央”真是可望不可及!因此“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君子岂能甘心?一会儿“琴瑟友之”一会儿“钟鼓乐之”,这真是“君子不累”“淑女不烦”最后也不知是个什麽结果?

看来君子空有一身才情才艺,求个爱也都是苦恋版。自古以来,越是文化修养高的人士,异性知音也就越为难得,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如果说“关鸠”与“蒹葭”是君子淑女“苦恋”版;那麽诗经中的“静女”与“东门之枌”这两首诗,就堪称少男少女“痴情”版了,这两首诗风格也相似,也非常有味道,而且诗中所体现的恋爱观,对“以物易性”“身为行役”“循规蹈矩”“浮躁功利”的现代人而言,也充满了一种有益的生活启迪。物质越进步,浪漫越退步,时代越发展,男女越麻木,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读罢这两首诗,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世间,岂非是人美物美?真情真爱才是最美丽、最珍贵的,不要忽视它,也不要麻木忍情,如视无睹,岂不闻“天与不取,必受其咎!”否则幸运女神就会越来
越远了~~~ 

那麽这两首诗有什麽相似之处,又体现了什麽内涵呢?请听我娓娓道来:

先来看第一首“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  俟:等待。  (2) 爱:通“薆”隐藏,遮掩。 (3)见:通“现”,出现。(4) 彤管:红色有管的香草。(5)炜:鲜艳有光泽的样子。(6)说怿:喜爱。(7)女:通“汝”,代指“彤管”。(8) 牧:野外
放牧的地方。(9) 归荑:赠送荑草。(10) 洵:的确。(11) 匪:通“非”。

全诗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说得是:

有一位文静美丽的女孩儿,在城墙边的角落里,等待心上人。小伙子来了,这位美少女却故意隐藏不露面,害得心上人,心急火燎,搔首踟蹰。她同他玩捉迷藏吗?不是的,原来这位娴静的女孩儿,非常聪明,很喜欢动脑筋,自然有些可爱的小心计,所以才想出这麽一个办法,想考验一下,这个男孩儿是否珍惜她,是否拿自己当回事?看到小伙子抓耳挠腮,万分焦急的样子,女孩放心了,准备下一步给他一个惊喜!她不紧不慢,款款而现,从背后拿出自己在野外刚刚采摘的一枝美丽的红色香草在他面前一晃,娇滴滴,笑盈盈的递给心上人做礼物。这叫作“鲜花送英雄,香草赠帅哥”“望香草兮思美人”,这位男孩子握着这株美丽的香草,受宠若惊,爱屋及乌,立马找不着东南西北了~~

静女与子衿中的那位青春少女不一样,那位少女活泼大胆,经常与情人相约在城阙之上;静女一约会,专挑城墙之下的幽暗角落,也许是腼腆害羞吧,怕被熟人撞见,不好意思,怪不得是静女呢!

不过,这位“静女”不仅是既美且静,细腻多情,虽不善表达,但作为少女而言,很有些心计办法,很会传情达意,非常会表明心迹,最起码比《红楼梦》里面的二小姐要强多了~~~ 二小姐似乎也
是个“静女”,不过空长了一个好模样儿,竟然是个不会传情达意的“二木头”,她郁闷自不待言,我估计她老公“中山狼”肯定比她还郁闷呢~~! 

红色的香草,在野外自然十分罕见,一位姑娘家,为了找到这株异草做礼物,也算得上是煞费苦心了,可见对小伙子一往情深。

再说这位男孩子,拿着情人赠给自己的这枝红色香草,左右端详,故意对着香草说话,赞不绝口:从野外采回的这株荑草,光艳鲜泽,确实是美丽异常,我非常喜欢,告诉你,不是因为你这枝荑草有
多美,那是因为你是美人送给我的~~~!

看来,这位小伙子被感动的不轻,非常激动,以至于自言自语,不知道说什麽好了,刚开始还以为他夸香草呢,转了一大圈,又转回到美人身上来了~~ 我估计,他的“静女”听到这番“明为赞草,实为夸人”的“高论”肯定会被逗得忍俊不禁,格格直笑了~~ 

说实话,这位男孩子嘴也甜,心也诚,说话很有情趣,十分可爱,也难怪“静女”这麽喜欢他~~~ 真希望,他们的这株爱情草,会越开越鲜艳,永远美丽常青~~拿回家,放到水瓶里,精心打理呵
护着,不要让它枯萎啦~~!


不过,长久以来关于邶风“静女”这首诗的解释一直存有诸多歧义。毛诗序上说:靜女,刺時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说实话,对毛诗的这条解释,我一直想不通。首先非常含糊,卫君无道,看过《左传》的人都应该清楚,卫国国君一般都荒淫无道,养鹤的养鹤,爬灰的爬灰,杀兄弟的杀兄弟,没有几个有德有道的,这不奇怪!要说夫人无德,也不知道指的是那位?不知是何意?难道那位“静女”身上有卫国第一夫人的影子吗?想不通~~~ 

如果说毛诗对“终风”“新台”等诗的解释,有刺讽卫国上层淫乱无耻之说,颇为中切,应属定论,但是对“静女”这首诗的解释,就有点过于牵强朦胧,泛道德化了。

不过,郑笺对“静女”的解释,似乎是对毛诗的一种有益补充。郑笺上说:“静女”代表贤人;“彤管”“荑草”比兴的是“德行”。

若以此论,“静女”这首诗原本为“劝德”之作。你卫国的国家领导人不是好美色吗?那卫国的君子文士们就不妨做一首有美色的诗给他听听。大家都希望昏君们应该向追求“静女”一样的爱慕贤人
,也应该向喜爱美人所赠的那枝“荑草”一样的赞慕德行!

只不过“静女”其意虽好,我估计终究是对牛弹琴了。自古以来,明君爱江山更爱美人,爱美人更爱贤人,美人易得也,贤人难求也!昏君们从来都是只爱“美人”不爱“贤人”的,美人多多益善,贤人一个多余,至于什麽向喜爱美人所赠的那枝“荑草”一样的赞慕德行!那就更不可能了,虽说昏君们也是爱屋及乌的,但终究不会惠及君子德行的,就是对倾国之美人又如何呢?“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美人心中的悲苦与爱恨,又有哪个知晓?否则,也就不会有庄姜的“终风之悲”,宣姜的“新台之怨”了!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6-10 07:09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6-7 18: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1216 于 2008-5-31 10:47 发表
本来是情诗还是借情言政可不一定哦。
至今尚无定论。

是的,却无定论,所以各种解释五花八门。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7-19 21: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部《诗经》就犹如一个魔法水晶球,只要转动它,就会穿越时空,看到另一个空间发生的点点滴滴之浪漫往事~~ 而国风中每首浪漫诗的背后都有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

比如,陈风“东门之枌”虽然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并非有名,不过细品起来,也是蛮有风韵的: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1)子仲: 陈国姓氏。子:女儿   (2)婆娑: 舞姿优美的样子 (3)穀旦: 吉日。 差: 选择 (4) 绩: 纺麻(5) 市: 集市 (6)越以鬷迈: 结队而行 (7)荞: 锦葵花 (8)握椒: 一把花椒子。

  宛丘城东门外,有一泓美丽的池塘,有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成长着茂盛的枌树与高大的栩树。子仲家那位美丽女儿正在一棵高大栩树下翩翩起舞,婆娑其下,柔美婉转的舞姿吸引着一位少年的注目。从诗中分析,这位玲珑少年与这位美丽的跳舞女郎,也可能似曾相识,最起码两家不会挨得太远,很有可能是一种“邻家少年”与“邻家女孩”的关系。因为,在《诗经》中提到女子姓氏的诗非常少,除非男女主人公相互了解家世,才会在诗中直接提到对方姓氏。以前,我们解读过“有女同车”,诗中那位与郑国帅哥太子“同车同行”“佩玉锵锵”木槿花一般的美丽姑娘,说的正是齐侯的女儿,而郑齐两个贵族家庭,有世交之谊,所以诗中才有“彼美孟姜”之说。

以常理来论,男女萍水相逢,初次邂逅,是不好随便打听女孩子姓氏的,如果遇到一个温婉的女孩也许不搭理,如果碰到一朵锵锵玫瑰,没准就要挨刺儿了~~!还记得汉乐府《陌上桑》中的那位使君吗?“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问是谁家姝?”结果,让那位叫秦罗敷的伶牙俐齿的聪明小美人给抢白了一大通,弄得使君“扫兴”加“丢脸”没意思透了~~! 

诗人既然在诗篇中提到“子仲家的女儿”,似乎说明他们以前有过一些接触,相互有些了解,并非“人生若只初相见”~~ 虽说如此,少年想要向这位婆娑起舞的心中人表白爱意,也并非容易~~

你还别说,机会说来就来,“他”与“她”还真是有缘有份!原来当地有一个叫“穀旦”的节日,这个节日具体是什莫,现在有些说不清楚了,但是据我推测这个节日,最早可能与祭祀“太阳神”有关。陈国地近楚地,所以巫风盛行,男女多情能歌善舞,貌似与楚国民俗有些相似。屈原不朽的“九歌”其实就是九首祭祀之神曲:“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山鬼”“东君”~~

 其中“东君”就指的是“太阳神”,祭祀东君的仪式上,少女献舞,少年唱和,“嬛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迎之来兮蔽日”也许陈地也有相似的习俗,也说不定。其实人类许多的节日都与“祭祀”有关,比如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主显节”“逾越节”中国的“端午节”“寒食节”“七夕节”等等,只不过时间久远,原有的祭祀含义模糊了,大家只要知道过节快乐就行了。这个“穀旦”之日,也差不多如此,那一天会有许多少男少女参加,少女献舞,少年应合,因此,这位子仲家的女孩儿,才这麽刻苦的练习舞蹈,可能这个快乐的日子,也逐渐迷失了原意,快演变成当地的“情人节”了。

从诗中分析,节日要迎着太阳在白天举行。太阳初升之时,大家在宛丘城南方的高原上集合,在宛丘城中某一处地方举行仪式,在太阳落山之时,活动结束。所以,被称为“穀旦”寓意“美好的白天”的意思~~! 

既然如此,男孩儿趁机与女孩儿相约一同去参加“穀旦”日聚会,这位舞态优美的如花女郎总算答应了他~~!

下面自然就是全诗最高潮篇章了:

  那个欢乐的穀旦日,到来了,那个男孩儿与那个女孩儿同许多少男少女一起,在宛丘城南方高原上汇合,前往宛丘城中歌舞聚会,这一天大家玩得十分愉快与尽兴。太阳就要落山了,穀旦日马上就要逝去了,活动结束了,该回家了,大家结队同行。夕阳西下,男孩与女孩并肩走着,四目而视,这个少年觉得这个女孩儿实在太美了,就像一朵淡紫色的锦葵花绽放在灿灿夕阳之中。临分手之时,两人恋恋不舍,女孩儿凝睇含笑,留给男孩一把花椒子,作为定情之物。你还别说,花椒这种调味品,红灿灿的,颗粒饱满,麻辣辛香,恰似爱情的味道,寓意“爱情的种子”还是很贴切的。想必,这位男孩儿握着这把“爱情之种”回到家中,真是心潮起伏啊,于是乘兴写下了这首“东门之枌”诗以咏情,永兹纪念~~!

说实话,这首“东门之枌”确实很浪漫,就如同罗密欧在舞会上初遇了朱丽叶,故事不同,浪漫却相同~~!而《诗经》中,这一段历经千年的纯真风情,一旦拭去了尘封,仍然能够拨动我们的心弦~~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7-19 21:45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8-7-20 23: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东门之枌””虽然流传千古,但是长久以来,对这首浪漫爱情诗,一直存在着诸多误解:

毛诗序上说: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欢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

毛诗作者认为:由于陈幽公开了一个坏头,在他的带领下,陈国民风呈现出一种“自由化倾向”,作者对这种“自由化倾向”是非常看不惯的,坚决抵制这帮少男少女在街头开露天舞会,欢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旁若无人,不成体统,简直是不务正业,因此称为他们为“疾乱”~~一种病态的混乱。毛诗此论,当然处于维护封建道德秩序的目的,将浪漫paty,说得跟不法集会一样,似乎有些严重了,若放到现在,此论早已不足为凭了!

陈风“东门之枌”与邶风“静女”从风格上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较起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如果说邶风“静女”中那位女孩儿是一位静态美人的话,那麽“东门之枌”中的女孩儿就是一位动感女郎了。两个女孩儿一动一静,都非常有风情,一个给男友送香草,另一个留给意中人一把花椒子,而“香草”与“花椒子”背后的美好寓意,还需意中人自己去体会,好在这两个少年也都伶俐聪明,女孩的心思体会的不错~~

暗笑,记得某位学人,在自己解读《诗经》的文章中大发感叹的说:静女与“东门之枌”中的那位跳舞女郎,真是旷世之美!要让我看来,旷世之美,倒也未必了,不过确实是有“魅道”懂“风情”而已,女子婚前要有“魅道”,婚后要有“妇道”,这才是“贤妻良母”嘛~~

耐人寻味的是,诗经中的浪漫爱情诗,有不少都与“东门”有关,什麽“出其东门”“东门之墠”“东门之枌”“东门之池”“东门之杨”等等,以至于有人戏称《诗经》有一种“东门情结”,为何将所有的“风花雪月”都留给了东门~~? 不过话说回来,一部《诗经》中,东门之外的世界确实很精彩!

如果大家看过陈风中另一首诗“东门之池”的话,就会觉得更有意思了: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枌”中的那位锦葵花一般美丽灿漫的跳舞女郎与“东门之池”中的这个小伙子,很不相同。那位少女情窦初开,没心思在家里做家务,不绩其麻,婆娑起舞于枌树枝下;“东门之池”的这位少年,为了和东门池塘边的“彼美淑姬”会晤,没事尽给自己找事干,一有机会就跑出去啦,一会去池塘边沤麻,一会去池塘边沤草,家里的外勤全包了!少女恋爱不想劳动,芳心已乱,心思不在工作上;少年恋爱就想劳动,情愫萌动,在工作中制造机会。年轻人啊,赫赫~~~ 

我估计两家父母,肯定觉得奇怪:“最近女儿这是怎麽了,不爱干活了”;“最近儿子真乖,家里的活儿真没少干!”~~~呵呵,他们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

品读《诗经》,觉得其中的男男女女真是可爱,潇洒通脱,不羁不束,充满活力。男孩儿大胆有风情,女孩儿热烈有风韵,虽然出生在一个物质贫乏而又相对动荡的悲哀年代,但是不会压抑住对美好异性的追慕,,一心盼望与意中人比翼齐飞做鸳鸯做蝴蝶。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天性无邪,直抒胸臆,不必矫情做作,也没有扭捏遮掩之态。说实话,似乎比某些“功利冷漠”“麻木矜持”的现代人要可爱十倍。有些现代人真是虚伪得可以,在互联网上还装伪君子呢!哼哼!呵呵!你说可笑不可笑?

“工作的紧张”“生活的压力”“事功的诱惑”“传统观念的束缚”“现代礼仪的约束”是压载在时下国人身上的五座大山,所以时代越发展,人们活得越累,文明越演进,人们越是顾忌,身上的包袱也就越沉重~~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极具诱惑的,而现代的人际关系确是封闭的各有空间的。所以,夜深人静之时,高楼大厦之中,背靠背,冷对冷,不知向左向右,世情冷酷,人心不古,越来越远的现代人也会觉得一丝孤寂与无奈!所以说呢,热情往往是热情者的通行证,冷漠往往是冷漠者的墓志铭,冷漠之人最终被冷漠所害,矜持之人最终为矜持所误!不会有多少人会真正跳出这个人生规律的~~
  
如果,从美学角度上看,一部《诗经》所宣扬的恋爱观是“热烈之美”“浪漫之美”“纯真之美”“不羁之美”“无邪之美”而又多多少少带着一丝“朦胧”与“野性”!而这所有之美,似乎又是可望不可及的,犹如天边之月~~ 它似乎遥远不可追,它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虽然,我不太赞成安易如等女性作家,完全从情感化的角度去解读《诗经》,因为这种释解,缺少典故底蕴,难免失于肤浅,但是对她们阐述的《诗经》 中的情感观,到还是可以理解的。

实话实说呢,我读《诗经》也是受益颇多,最起码使我的个性“潇洒通达”多了,懂得了经典的魅力,也会拥有魅力,经典从来不是高处不胜寒的。我觉得《诗经》这部经典,不完全是文学化与情感化的,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 “激扬天性”“率直自由”“崇尚个性”“纯朴无邪”的人生启迪~~ 使人们品味出了生活中的“张弛之道”,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一张一弛,能收能放,张弛有度,紧张时紧张,浪漫时浪漫,理智时理智,感性时感性。一个没有情趣,拘谨死板的“木头人”又有谁会喜欢呢?一个人只有展现出多种层面的风采,才会拥有无限之魅力,这也是《诗经》中所赞慕的君子之道了!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王佐之才 于 2008-7-23 17:45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1216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211443
注册 2007-9-5


发表于 2008-7-25 20: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代人写诗不可能用这种直白的方式的,也就是那个时候诗歌艺术不够发达,诗词歌赋都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含蓄越来越含义丰富同时也就歧义多多。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巴克豪斯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95424
注册 2006-12-14


发表于 2008-7-25 23: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樓主所選的詩大多是〈國風〉中的。國風就是當時的民歌,用語當然比較直白,有一種樸素的美。

說回來,我不太喜歡毛詩的解釋(當然,無可否認它是經典),太政治化了。好好的一首情詩,非要說是諷刺之作。受不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五月之恋
(梅丽莎九十九世)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59
编号 371443
注册 2010-4-23


发表于 2010-4-24 16: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中国现在的逻辑都是受到儒家的影响、特别是什么诗文的最不好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将张辽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10
编号 123046
注册 2007-3-18


发表于 2010-4-24 19: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以为又有更新呢,可惜,写得还是不错的,希望LZ继续啊。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9 14:5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46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