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略论陈寅恪的治史问题

 
  陈寅恪的学术论著是最早影响我从“兴唐传”一类的历史演义的文学作品转向严谨的历史考证的学术文章。当时看到他的东西,崇拜得不得了,因为他的风格跟我看到的建国后的那些历史学家写的东西很不同,使我有“原来历史可以是这样研究的!”的大开眼界之感。
  
  只是如今回头细看,他的东西其实有不少立论不严之处。甚至他所提出的很有影响力的“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的两大势力集团左右了隋唐政治的走势的假说,现在我细细思量,觉得虽然是一个不错的新颖角度,但失之偏颇。历史的全貌不仅仅是如此的。尤其是他以这一假说来分析为什么徐世勣支持武则天上台,就明显地缺乏说服力,显得牵强附会了。
  
  其实,看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的研究,他喜欢钻牛角尖作牵强附会的解释的倾向就已经很明显。不过,也许是余英时说的对,他当时写这本小书,是有“借古喻今”之心,托情寄志于一个古代青楼女子身上,并不是作严谨的学术考证,因此是可以谅解的。但作为后人的我们,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就不能把此书当成正儿八经的学术论著了。
  
  陈寅恪这种“借古喻今”的治史态度,其实一直贯穿于他的学术生涯。如“论李怀光之叛”明显是借古论当时张学良的“西安事变”。
  
  平心而论,“借古论今”作为一种历史观,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考证历史真相的时候,却不能用这种先入为主的态度来进行。严格地说,考证不是历史学,而是考古学,因此不能带着任何事先预设的历史观来进行。历史学则必须有历史观的指导,以不同的历史观来解释相同的历史事实,会得出相当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深刻内涵所在。所谓历史学要“与时俱进”,无非是指历史观的“与时俱进”,而绝非历史事实的“与时俱进”。历史事实岂能因时代发展、观念变化而变动不居?
  
  因此,陈寅恪在进行考证工作时怀着“以古喻今”或“以古论今”之心,恕我不客气地说一句,那是有悖于学术规则的。
  
  当然,陈寅恪的历史观,宽简高雅,我始终是十分尊敬的。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6-4 08:0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4-04-03, 20:14:51发表
人无完人啊,陈老又不是神

没说他是神啊。

但他的“关中本位”理论对初唐史的影响很大,如果是错误的话,怎么能不指出?

又,他的“柳如是别传”也是相当重要的学术著作,不能不指出其问题所在啊。

正如以前一个网友所说:“谁会去研究一个冰岛上的咖啡厅为什么会倒闭?”正是因为重要,才要加以研究。不重要的东西,错得再离谱,我也没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去管它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3 22: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柳如是别传也算学术著作??这个就不必研究了,那种东西大抵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而已,不必认真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3 23: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nono只是想和各位讨论下陈寅恪治史风格而已,并不是做翻案文章。觉得也是个不错的话题,不知道大家对这些史学名家的看法是怎样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4-03, 22:50:43发表
柳如是别传也算学术著作??这个就不必研究了,那种东西大抵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而已,不必认真么

学术界确实是把“柳如是别传”当学术著作的。我就是不同意啊,你没看我文中这一段:

其实,看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的研究,他喜欢钻牛角尖作牵强附会的解释的倾向就已经很明显。不过,也许是余英时说的对,他当时写这本小书,是有“借古喻今”之心,托情寄志于一个古代青楼女子身上,并不是作严谨的学术考证,因此是可以谅解的。但作为后人的我们,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当然就不能把此书当成正儿八经的学术论著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4 11: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于学术界把来作学术研究我不也赞成,我觉得有点过了

对你那段,我是觉得说由此看出他喜欢牵强解释不大合适(其实我想引你原句的,但是我的linux下浏览器不能复制出来),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作学,大家不能要求他这个时候也那么严格.

有一些人在有一些时候会尝试用另一种方式治学,但是其他人不能太认真,因为这样的方式下,没有他自己的解释,没有人能够确定他的意图,所以这不能成为一种正途

对于相类的书籍将(v)来研究也并非不可,其实一向的治史也不得不参详稗史野语,但是必须有选择甄别,还要考虑作者本身的态度角度,适当的修正一下,对柳传,有人引为援证,有些引的也可以,但是有人拉陈先生虎皮作自家大旗.....这种我一点赞成,愿与卿共盏酒一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4-04, 11:35:14发表
对于学术界把来作学术研究我不也赞成,我觉得有点过了

对你那段,我是觉得说由此看出他喜欢牵强解释不大合适(其实我想引你原句的,但是我的linux下浏览器不能复制出来),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作学,大家不能要求他这个时候也那么严格.

有一些人在有一些时候会尝试用另一种方式治学,但是其他人不能太认真,因为这样的方式下,没有他自己的解释,没有人能够确定他的意图,所以这不能成为一种正途

对于相类的书籍将(v)来研究也并非不可,其实一向的治史也不得不参详稗史野语,但是必须有选择甄别,还要考虑作者本身的态度角度,适当的修正一下,对柳传,有人引为援证,有些引的也可以,但是有人拉陈先生虎皮作自家大旗.....这种我一点赞成,愿与卿共盏酒一笑.

我这里引一下在天涯这贴子出来时拥陈的人是怎么批我的,你就知道学术界还真把那本小书当一回事的,所以我才这样郑重其事地批之。


作者:左骁卫大将军 回复日期:2004-3-23 22:32:42
  《柳如是别传》是陈先生典型的“诗证史”的著作,我觉得视为学术著作似不为过。即使太史公言及屈平也要感怀身世,所以我觉得不应因为陈先生在这本书里有所寄托,就将其排斥在“学术论著”之外。
  
  陈先生早年著有《元白诗笺证稿》,也是一部史、诗互证的著作。晚年的《柳如是别传》继承了前者的传统,但是材料上更加丰富,并且时有点睛之笔。用今天的话说,是很有“人文气息”。
  
  楼主的观点,似乎偏于太理性。仿佛乾嘉、民国中一些学者的“为考证而考证”的观点。且不说史观的问题,人毕竟是很感性的,完全用理性来处理某事物,往往达不到目的。也拿自然科学打个比方,理性力学家们希图用纯数学建立一个简单和谐的宇宙,但是遇到了太多的混沌性质的问题,有自然界的,也有人类社会的。


作者:樗匿散人 回复日期:2004-3-24 9:07:24
  支持左骁卫大将军的看法!
  历史学并不是一门社会科学,更不能纯粹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作者:忍者无敌啦 回复日期:2004-3-29 11:59:27
  当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胡适主持了一个“抢运学者文人”的计划,就是要把中国当时好的学者运去台湾,老陈排第一个。。。
  大学的时候刚好我老板是主攻隋唐的,所以对老陈有稍微研究了一下,说真的,和以上的各位的观点是完全不一样,不过求同存异,我是来这里吸收养分的。*-*


作者:忍者无敌啦 回复日期:2004-3-29 12:01:51
  《柳如是别转》是树立了“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说真,这是有个相当深的功底才能做到。。。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作者:粥堂之湘灵 回复日期:2004-3-23 10:14:40
  谢谢nono大人~~~~~有没有兴趣比较一下陈和黄仁宇的历史观?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3-23 13:13:46
  黄的主攻方向不是唐史,而是明史,所以难以比较。学术上的分工是很专业化的,不是某个研究方向的,水平会差很远。黄也就只在一些纵论各朝各代的文章中谈到过李世民,运用了佛洛伊德的精神病学理论来作分析,是新鲜有趣的手法。但没有细致深入的分析,很难知道他这手法有没有意义,是不是真的能得出一些新而有用的结论。这跟陈寅恪的“关中本位”理论有一个很完整的框架,是完全不同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4 15: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天涯的人也未必真的都是作历史的,而且在那里说话也不用很认真,我们看的时候也就不用认真了

不过我有点想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4-04, 15:22:30发表
天涯的人也未必真的都是作历史的,而且在那里说话也不用很认真,我们看的时候也就不用认真了

不过我有点想笑:)

看那个人的口气,他是学历史的。还有很多回贴的内容,慢慢的转过来,你慢慢看就知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4-4 22: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家伙是谁啊,告诉我名字,我在那边看吧,要不你贴来贴去也挺麻烦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凝雪幻于2004-04-04, 22:48:29发表
那家伙是谁啊,告诉我名字,我在那边看吧,要不你贴来贴去也挺麻烦的

前面的引用中不是把名字都写出来了吗?一个是“左骁卫大将军”,一个是“忍者无敌啦”。后者不是说得很清楚:“大学的时候刚好我老板是主攻隋唐的,所以对老陈有稍微研究了一下,说真的,和以上的各位的观点是完全不一样”吗?他是专攻隋唐史的说。

转到这里来,是为了活跃这里的气氛,帮萧让MM一把啦。呵呵。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作者:左骁卫大将军 回复日期:2004-3-23 13:42:11
  陈寅恪先生对于隋唐政治史,多是从大处着手,宏观分析,正是由于这样,细节上确实引发了一些不同意见。
  
  集团化分析是他的特色,所以他对某一问题研究往往贯穿了很长的一段时期。细节上的问题,楼主说的是便是其一,陕西师大黄永年教授也对此专门做过分析,他认为关陇集团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贞观政治的分析。黄先生的方法是基于统计学的,我觉得这样便忽略了权力不平均,而是集中的这个前提。另外对于党争,陈先生逐本溯源也推及高宗、武周,宏观上讲,陈先生的论证很有力。但是也有很多反对意见,而争议又是来自于细节。其实很多问题,比如反对意见所持的李党有许多人进士出身,而牛党也不乏门阀世家的观点,陈先生文中是有过考虑的,可惜许多学者曲解陈先生的原意。
  
  陈先生的严谨,最见功力的莫过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其次他对河北胡化问题研究特别深入,一些关于名人族源的论述,更令人叹服。我最先看过的是别人编写的陈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里面有一段论述石勒及羯族源自中亚柘羯的。我看过后很受震撼,其体系结构完整严密决不下于自然科学的论文。
  
  说细节,倒不如读岑仲勉的书。岑先生是陈先生许多观点的反对者之一。岑的材料纷繁,特别注意金石材料,考证功夫十分了得,对于隋唐史,他于细微处极有研究。然而,读他的书,很难感觉出陈先生书中的那种贯通大气。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3-23 14:17:27
  楼上的论述,非常有见地,佩服之极!
  
  我非常同意你所说的陈寅恪的研究大气,是宏观体系,不下于自然科学的论文。实际上,我认为陈的研究方法最有特色的一点,正在于他与传统的史家非常不同的地方是他实际上吸取了西方的科学研究的特点。
  
  西方的科学研究,非常讲究体系性。即首先根据一些事实,建立起一个理论体系,然后把这个理论体系推广到所有事实的解释上去,理论的架构越简单,涵盖的事实越广,其解释力就越强。科学之美,就在这种简单而强大的解释力,其力量之雄强,其感人之至深,实在不下于艺术之美。请想一下,爱恩斯坦的能量方程式是何等的简单,但它所支撑起来的“相对论”的解释力又是何等之强。不少学物理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回忆到第一次读爱恩斯坦时,激动得整晚不能入睡。这跟不少人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辗转难眠,是何等相似啊!

  然而,陈寅恪的问题就在于,他有了那科学理论架建的第一步,第二步的以理论解释事实却做得很不好。
  
  他建立起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然后将这一理论体系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广到隋唐史中的各个事件上去,事无巨细,都用那个理论去解释。结果是,有些事件他是能套得上去的(像杨广之败、李渊之胜、李密明知应攻长安却仍然胶着于洛阳,等等,我认为都是相当有力地解释了的),但有些事件就明显是套不上去的(像这里说的徐世勣支持武则天,以及我在“初唐史的若干问题考证”中提到的李世民曾提议改立李恪为太子,等等,我认为都是明显地扭曲当事人的动机来附合他的那个“关中本位”理论的)。
  
  所以我前面说他那个理论是个不错的角度,有助于发现不少前人不能发现的东西;但失之偏颇,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这显然是因为,用科学的术语来说,他的理论不是一个非常一般化的理论,而是带有一定适用范围的特殊理论。这就如同牛顿的古典力学,只能适用于宏观物理世界,而在微观物理世界它的解释力就失效了。这不是说牛顿错了,而是理论必有其适用的范围。
  
  陈寅恪的问题就在这里,他的理论确实不错,带有很鲜明的西方科学精神的烙印,这是他远胜在此之前的史学家的地方。但他太执着于把自己的理论视为一般理论,不承认它带有特殊理论的性质,执意把它无限地推广到很多实际上不适用这个理论的历史事件的解释上去,因此反而造成了争议。
  
  (待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3-23 14:36:40
  你不要说细节不重要,正是考察细节上是否丝丝入扣,才能考验到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真正的普适性。科学的精神,讲究的是“可证伪”,而不是“可证实”。你找到千亿只白天鹅来证明你的“天鹅都是白”的理论,都没有用。别人只要找到一只黑天鹅,就足以全盘推翻你的理论。
  
  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制约(主要是因为无法进行自然科学中可以轻易进行的“可控实验”),理论在面对细节的挑战时往往显得软弱无力,浑不如自然科学中的理论那样坚不可摧。但程度有别,道理毕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我们现在所能创建的理论,其适用性不够强,就不要无限地把它推广到它本来就力不从心的地方上去。
  
  岑仲勉的“琐碎”,你或许不以为然,认为是小家子气。但没有他的细致工作对陈寅恪的大气磅礴但不免失之“粗枝大叶”的消毒,唐史的研究就不是完整的。他二人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有你就没有我的替代关系。这一点,作为后学的我们,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岑的特色,或者说很多中国历史学家的特色(尤其是清末的那些“朴学家”),确实是他们过分耽于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用西方科学的精神来考量,就明白他们的问题在哪里。他们孜孜钻研每一个细微的事件,为每一个细微的事件创立一个正好能解释这一个事件的“特殊理论”。于是理论多如牛毛,读者就觉得他们好象根本没有理论在手,琐碎得过分。
  
  如果说陈寅恪的理论适用性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强,那么岑等人的“理论”的适用性就更小得甚至可以说他们没有理论可言。
  
  但是,他们各自的工作都有是意义的。有人看森林,有人看树木,大家综合起来,历史的全貌也就拼出来了。
  
  就如在物理学上,托密勒毕生都耗费在收集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天文数据上,而大气的牛顿则致力于创立“万有引力”的理论。没有托密勒的琐碎功夫,牛顿的万有引力只是一个假说,不能真正上升为理论;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托密勒的琐碎功夫的结果只是一堆看不见意义何在的数据。
  
  自然科学研究讲究分工合作,社会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研究界的大师们没有必要“文人相轻”,作为后学小子的我们就更应博采众家之长,这样方可达“法乎众者得其上”之境界也。
  
  (回复完)


评论人:nonono11 评论日期:2004-3-23 15:25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3-23 15:15:46
  其实,有一个宏大而解释力强大的理论在手,用于解释任何遇到的史实都无往而不利,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绝妙境界。但可惜,到如今我连一个理论都还没能在手。陈寅恪能如此,已经不愧为“国学大师”之称了。我们后生小辈,那是仰望都来不及的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作者:蜡笔晓新 回复日期:2004-3-23 15:14:09
  老陈的初唐史部分还不错,中晚唐他就说不出什么东西拉。其实他的初唐史只是熟悉一些,有些看法也多是主观,臆断,甚至揣摩古人的心理,所用那些都是对自己有利的材料。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3-23 15:19:27
  你这话未免过于刻薄,但道理还是有的。
  
  这就是我以前都谈到过的问题。其一,学术中专业分工很重要,不是自己专攻的范畴,专家也就不再是专家,最好是少插手。
  
  其二,陈寅恪的第二步“考验”理论的功夫做得实在是不足够。
  
  但是,一般的史学家,甚至不会想到要有一个理论体系去整合自己对史实的解释研究,这都是缺乏西方的科学精神所致。陈之伟大,在这一点上首开先河,是无庸置疑的。
  
  我们评论历史要客观,评论那些评论历史的人,也应该客观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作者:左骁卫大将军 回复日期:2004-3-23 15:59:04
  楼主说得很有道理。
  
  我上面的一段话的意思,第一是对陈先生治学态度的肯定,其次是对陈先生的理论的意义的肯定,第三不是对岑先生的不以为然。
  
  陈先生对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诸多方面开启了先河。他建立的理论框架虽然可能存在有许多缺陷,但是后来的很多学者的研究,其实都是在不断努力完善这个框架。我觉得这就是其意义之一。
  
  其实我对岑仲勉先生也是非常崇拜的。我上面区别的是二人的风格,并没有褒贬的意思。岑先生最打动我的,就是他关于牛李党争的研究。他从“牛李”名实考订入手,论证了李德裕无党,否定了陈先生关于党争源自进士阶层与山东门阀地主之间矛盾的观点。而陈先生研究的前提正是直接承认牛、李二党的存在。岑先生虽然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但是史观上却是唯物主义的。
  
  至于,楼主说到的“借古论今”,我觉得陈先生还算是好的。即使晚年有一点,也是因为性情中人,那种环境下难免有身世之感。相比之下,许多“马克思主义史家”才是真正将“借古论今”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4-3-23 18:46:07
  陈寅恪的伟大是他搭建了一个框架,而以前没有一个史家有这种意识或能力去搭建。但他的局限也就在于,我觉得从今天来看,这个框架本身有天然的缺陷,没有办法仅仅是通过完善而使它成为一个可一般地应用于研究隋唐史的一般理论,而始终是一个特殊理论。
  
  现在的问题,恐怕就是要突破陈的那个框架,建立一个新的框架。当然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只是方向是如此罢了。

  至于“借古论今”的问题,我也说了,我能谅解陈写“柳如是别传”的用心,只是提醒不要把它当成学术论著了,就把它当成感怀身世的抒情之作就是了。
  
  但我也提到过,陈寅恪的这种倾向,恐怕不仅仅是在晚年才出现的。像我前面提到的“论李怀光之叛”一文,就已经有这个问题,虽然也许并不算严重,未至影响到此文的学术地位。
  
  当然,对于大人物,我们总难免求全责备。我对陈先生的尊敬,尤其是他的人格方面的高风亮节,那是“此志不渝”的。


评论人:nonono11 评论日期:2004-3-23 21:20  

作者:晓月听溪 回复日期:2004-3-23 21:15:10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陈寅恪先生的学生万绳南的书,是笔记的整理,不能全面反映先生的观点,但事实很好的书啊,陈先生的书都是好书,学贯中西,大气磅礴,论证也比较科学严谨,真乃一代大师风范!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8 16: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到一篇文章,以陈寅恪的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立论,分析贞观后期侯君集,张亮,刘洎之死与魏征的停婚扑碑,是山东豪杰与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之争,可惜就这么一句,语焉不详,nono怎么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18, 16:04:28发表
看到一篇文章,以陈寅恪的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杰立论,分析贞观后期侯君集,张亮,刘洎之死与魏征的停婚扑碑,是山东豪杰与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之争,可惜就这么一句,语焉不详,nono怎么看?

我认为牵强附会的成分太多,不足为信。

陈寅恪的“关中本位”论,可备一说,很多东西也解释得通;但绝非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隋唐历史事件的“一般理论”,它不能解释的东西比它能解释的东西多很多!

我在前面的贴子中已经说得很清楚,陈太固执地要把他那个理论生搬硬套进所有历史事件中,效果很糟糕,反而使他那个理论显得极其难以令人信服,是不自量力之举,甚至可以说是“再没有什么比志大才疏更不幸的了”这一话的另一次证明。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皓月如水于2004-04-18, 16:19:53发表
同意,生搬硬套,拘于一理,不是好现象

多谢多谢,你总是很支持我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9 10: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转贴一篇:

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作者:明心斋


  学者的名气太大了,常令人望而生畏,我读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就是如此。本来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莱阁丛书》早买了,其中有好几本也读了,就是害怕碰陈先生的这本。
  陈先生出书,在其生前就有严格的规矩,全都是繁体竖排,用文言写作的。我小时候读《三国》《西游》《水浒》等都是繁体竖排的,字还识不全,硬是搬着字典读下来了。但那是小说,趣味性强,对正经的学术著作,还是挺头疼的。再加上陈先生名气实在太大,连写“导读”的唐振常先生也不敢自称其文为“导读”,换了个说法叫“学习笔记”,所以我只得恭恭敬敬地把它“束之高阁”,一放就是几个月。
  最近几天,重读《资治通鉴》,把重点放在隋唐的一段。看英勇善战的李世民打天下,如同欣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般。抽着空又把前两年买的《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翻出来读了一遍,这才找到一点感觉,便迫不急待地想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唐振常先生的“学习笔记”,虽然用了过于谦虚和崇敬的口气,但还是把这部书“导读”得明明白白,把陈先生的主要论点及其价值也说得清清楚楚。唐先生还指出,读这部书前最好读一读《资治通鉴》,这也让我碰巧赶上了,所以在真正开始读陈先生的著作时,我竟发现自己毫不费力。那感觉,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发现水帘洞一样,看上去挺吓人的一个大瀑布,撞进去原来别有洞天。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共有三篇文章,《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的关系》。三篇虽然内容不同,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
  陈先生开始是破解李唐皇室的氏族之谜,引用各种资料证明李唐先祖是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者冒牌货,并不是他们自称的陇西李氏。又分析这宗冒认祖先的公案的缘由,引出从北周宇文泰到隋唐一直沿袭过来的“关中本位政策”,这是陈先生的独特发现。“关中本位政策”可以说是北周、隋、初唐的“国本”,因为有它,所有的政权更迭都只有在中央进行才能成功,地方上闹不起来。自从武则天有意识地破坏“关中本位政策”,到唐玄宗时破坏已尽,地方上的力量就起来了,唐室也从此衰落。
  陈先生又分析了当时各民族的“汉化”与“胡化”,用大量事实,指出胡汉之分和种族没有关系,起作用的是文化。汉人可以胡化,胡人也可以汉化。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后来的河北藩镇,之所以强盛和不可动摇,实在是因为他们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胡化地域和胡化集团。
  唐朝中后期的朋党之争,也被陈先生用“文化”分析得明明白白。执掌朝政的“关中集团”被武则天打烂之后,一直受压的山东士族势力和以科举博取功名的庶族势力都抬起头来。阀阅士族有家学渊源,门风优美,重经学而轻科举;庶族势力重词采并以科举得势。斗争了多年的牛李两党,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怨,而是由于双方属于截然不同又相互对立的文化圈。而把持宫廷的宦官集团,则是出于四川、福建等地的“蛮夷”,形成的特殊势力,另是一种文化。
  陈先生论述“外族盛衰的连环性”,从当时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力量的消长和相互的作用着眼,分析唐朝对外关系的成败荣辱,指出突厥、回纥、吐蕃、高丽、南诏等民族的兴衰,有的和唐朝有关系,有的和其它民族有关系,还有的纯属天灾人祸,并非全是唐朝如何如何。而论述“外患与内政的关系”则说明了唐朝国运的盛衰与周边民族的影响密不可分。唐朝的灭亡,一方面固然是黄巢起义摧毁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江南地区,另一方面也和西南方向南诏民族的搔扰牵制大有关系。
  以上的论点,多是前人不曾发现,而属陈先生首创。以我的感受,陈先生治学,不独重视史料考据和辨证分析,也另有深意存焉。他祖父陈宝琛是维新变法的志士,因变法失败而丢官;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晚清四公子之一和大诗人,因痛于日寇侵华绝食而亡;他自己曾中过晚清的探花,又出国留过学,一生经历,正是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中国那个时代,不仅面临着异族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本民族在各方面水深火热,而且其固有的文化也面临着异化、堕落和销亡。他曾说王国维是被“文化所化”之人,他自己何尝不是!王国维以身殉了即将销亡的文化,陈寅恪为其作了墓碑,自己却为了这文化而活着。著书立说,也无不是发扬中华文化之优秀成份,立弘愿将其传承下去,以避免有一天全民族出现让他伤心的“胡化”。为保守那一份自由的文化精神,在有关方面让他出任“中古所”的所长时,晚年的他“极其狂傲”地提出“不学马列”,并要国家领导人出具书面的保证。其实他何曾拒绝做为学术思想的“马列”,只是不想把“马列”奉为不与其它学术平等的神圣而已。
  抛开这些不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使用的分析方法及其观点,用于研究现当代的许多问题,我觉得也颇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效。
  (明心斋1999/11/18)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9 11: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4-18, 16:11:50发表
我认为牵强附会的成分太多,不足为信。

陈寅恪的“关中本位”论,可备一说,很多东西也解释得通;但绝非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隋唐历史事件的“一般理论”,它不能解释的东西比它能解释的东西多很多!

我在前面的贴子中已经说得很清楚,陈太固执地要把他那个理论生搬硬套进所有历史事件中,效果很糟糕,反而使他那个理论显得极其难以令人信服,是不自量力之举,甚至可以说是“再没有什么比志大才疏更不幸的了”这一话的另一次证明。

我觉得这说法也不是全然无稽,起码原始史料中提到魏征扑碑事就有太宗因侯君集张亮事疑忌而扑碑之说。
固然侯君集,张亮,刘洎之死各有原因,但似乎都可与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有矛盾,刘洎之死更直接与诸隧良进谗有关。考虑到侯君集为封疆大吏,又与太子承乾关系亲密,临死前自称“君集岂反焉”,刘洎也曾是辅政大臣,我觉得这说法可能还是有道理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4-19 11: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当再去重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侯景

Rank: 4
组别 女官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3
功绩 31
帖子 143
编号 28199
注册 2004-12-18


发表于 2004-12-19 12: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感觉陈治史主观意志太浓。。。。。。。。唯心主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29 03: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陈寅恪
始终是野人很尊敬的前辈,

本野只记得一句话:陈寅恪说的,我不做晚青史,因为我是过来人,我做那段历史难免会动感情,动了感情就研究不好历史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左冯翊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0
编号 183294
注册 2007-6-30


发表于 2007-7-1 12: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是否能举点例子出来讨论?

比如以《隋唐渊源》和《唐史论述稿》而论,对陈老的“门阀维续南北朝政权”,”关陇集团”,“关中文化本位”,“汉,唐政权更迭时南北禁军关键”等论见有所商榷的地方能否举例?

而《柳如是别传》内容之晦涩,一般能遍读的人(专业史学生以外)都很少,所谓以诗鉴史,若不对当时那段厉史有岑老般考证式的认知,如何能轻谈陈老《柳》之偏颇否是?我在网上其他论坛多见有诋《柳》文的,然很少见这些文章中能拿出实际的内容出来从学术角度来做商榷探讨,而多承袭一般现代的书评观点而稍有变异,无据有论,甚是可惜。

我两年前读的陈老《隋唐渊源》和《唐史论述稿》,与楼主一样惊为天物。这些年再以吕,钱诸先师著述参照,愈觉得陈老文中精深微妙处,断非一阅即能全悟,决需要二,三遍复读才能稍叩其扉。

《柳如是别传》周前初阅,颇有难以卒读的感觉,此是由于自己与明史南明史所知太浅的缘故,故此极希望见到各位高人能多贴些关于《柳如是》实质内容商榷交流的强文,我也好学习取经,深谢。

---------
《读陈老文有感》
而立始知有汉唐,浸溺遗老柳娘章
也拟负气无才恃,未若仰止敛狷狂
盛世先生弃圣主,穷路瞽儒误夕阳
人绝四海思独在,德共三光道永光

[ 本帖最后由 左冯翊 于 2007-7-1 12:0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7-7-1 12: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凡大家必有其偏,方方正正的大通论那是文抄公的本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6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6-3 17: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陈更像个诗人,诗人都是相当感性的。
让诗人去制史想客观都难,搞哲学还差不多。

但偶非常尊敬陈老,好好讨厌文革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水镜门生
(虾仁生煎)

许国公
河北东路经略使
★★★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2628
帖子 22586
编号 52409
注册 2005-11-4
来自 五谷轮回之所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10-1-5 13: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陈先生博闻强识,否则怎地变了瞽叟,还能写出那么三大卷的柳如是?

余英时说这柳如是,其实是陈夫人,倒是要比解释出太史公冲虚道人为何物,更有联想力。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8-5 14:1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03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