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在虚构与事实之间——评《一曲难忘》, 兼与《莫扎特传》比较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原创)在虚构与事实之间——评《一曲难忘》

??一位酷爱音乐的前辈高人听说我喜看电影,于是先是向我推荐《莫扎特传》,听我看后为之击节赞赏后,又不惜以特快专递把《一曲难忘》的影碟送到我手上。时值国庆、中秋之期,应酬甚多,迟迟未能一睹为快,以致劳其多番致电询问我的观感。
??
??此前看《莫扎特传》之后与这位前辈聊起描写音乐家的电影,他说如果以10分为满分,7分以上为“好片”的话,他会给《莫扎特传》打10分,而这部描写萧邦的《一曲难忘》打8分,其它描写贝多芬的影片等而下之,连分也懒得为它们打了。
??
??《莫扎特传》确实堪称经典之作,因此我也就对这《一曲难忘》充满期待。然而,在国庆最后一天假期的午后,一口气看完此片之后,我的观感却是:《一曲难忘》与《莫扎特传》的差距,岂止2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把《一曲难忘》以萧邦离开他的音乐老师而与女作家乔治桑一起为界,把这电影分成前后两部分的话,那么前半部分确实是值得打8分的。尽管开头的部分描写少年时代的萧邦更像个革命家而不是音乐家,让我有正在观看“红色经典”的怪异感觉,但他到达巴黎之后的一连串场景却充分地表现了一个音乐天才所应有的传奇色彩。
??
??其中两个场景尤其激动人心。一个是萧邦与李斯特这两位音乐大师的初次见面,那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心灵互通,令人动容。那一曲虽尚未完全完成、却已经在二人的十指跳弹之间从钢琴之上流溢出无穷的奔放热烈的《波罗乃兹舞曲》,也正是这题目“一曲难忘”中的那“一曲”,能让当时已有“大师”之称的李斯特第一次演奏已为之盛赞不已,尽管很想与这一曲的作者握手致意,却竟是舍不得停下手来抽空一握。萧邦才他身后的琴边坐下跟随着弹奏了几个音符,背对着他、根本还看不见他面貌的李斯特,已经凭着音乐的直觉猜到:“啊,是作曲家来了。”为了让音乐不停下来而二人仍能握手,萧邦提议由他一手弹主音部分,李斯特一手弹辅部,这样二人就能分别腾出一手从背后互握。李斯特欣然同意,于是在那热情如沸的音乐中,两位大家“历史性地握手”。
??
??于是,因李斯特的“慧眼识英雄”,本来被拒之门外的萧邦顺利地获得了巴黎最大的音乐演奏场兼出版商皮耶的支持,即将举行其第一场演奏会。然而,这时从故乡波兰传来五雷轰顶的消息——帮助萧邦从波兰出逃的两位朋友都因此而被捕入狱、鞭打至死!这晴天霹雳使至情至性的萧邦心神大乱,把这最关键的第一场演奏会搞砸了。次日的报章上恶评如潮,却单单有一篇出自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的评论对之盛赞不已。乔治桑甚至替一位公爵夫人邀请萧邦前往宴会,在众多名流和音乐评论家之前玩了个“偷龙转凤”的障眼法——先以李斯特的名义,要求把音乐室的灯光调至十分昏暗,尤其钢琴后面的演奏者的座位是一片漆黑,使所有人都误会正在演奏的是李斯特。当乐声响起,演奏的却是萧邦作的曲子。对萧邦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的音乐评论家,这时还要硬撑,强说:“只要是李斯特演奏的,什么曲子都会变得好听!”然而,乐曲演奏到中途,乔治桑高举烛火走了进来,把烛火放置在演奏者身边,让大家清清楚楚地看到,正在演奏曲子的不是李斯特,而是萧邦!萧邦就这样在乔治桑的巧计之下,一夜成名。
??
??在这两个场景之中,情节曲折变幻,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传奇;而由此塑造起来的主角、几个重要的配角也栩栩如生、鲜明丰满:萧邦至性至情、才华横溢,其音乐老师深情厚谊、竭尽己能,李斯特识英雄重英雄、仗义执言,乔治桑这女中豪杰不拘一格、提拔天才……。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然而,萧邦在乔治桑的劝诱之下离开音乐老师,与她僻居于西班牙的一个孤岛之上开始,整部片子的水准就开始大跌特跌,使我无论如何不能同意给这片子——尤其是这后半部分打上8分。事实上,由于这后半部分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我甚至认为这电影谈不上“及格”。
??
??这致命的缺陷就在于对乔治桑这个人物的塑造。乔治桑为什么要把萧邦“圈养禁锢”起来,只让他作曲,不让他举办演奏会呢?影片始终无法合理地解释她的动机。有时,我们会觉得她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萧邦的天赋才华是“高贵的”作曲,而不是为世俗大众“捶打钢琴”(她这样形容演奏的行为,后来萧邦自己也这么说)。有时,我们又会觉得她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萧邦的身体状况不足以应付太过激动、消耗体力甚巨的演奏会。有时,我们又会觉得她这样做是出于极度的自私,只是想把萧邦“囚禁”在自己的身边,作为自己的“裙下之臣”,为她而活,为她而作曲。
??
??这上述的三个理由,影片里都有所涉及,但都说不清楚。在面对萧邦的音乐老师时,乔治桑提过上述的第一、第二个理由。第二个理由看起来像是个藉口而已。因为,影片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把萧邦身体很差的情况渲染得很厉害,至少是不至于会因举办演奏会而过于激动及消耗体力,把身体累垮。诚然,在乔治桑劝诱萧邦离开音乐老师,跟随她去乡间度假的时候,她说他为了波兰的“革命形势”而面色苍白、心神不安。但这只是她说的话,观众并不能肯定她这么说是在陈述事实,还是作为劝诱萧邦离开的“夸张其辞”。至少作为观众的我,从当时萧邦的面色神情上,看不到他身体很差,差到会支撑不了举办演奏会的地步。
??
??但是,最后音乐老师希望萧邦公开演出以筹集资金支持波兰反抗沙俄暴政的民族解放运动时,这第二个理由却已经不是藉口了。乔治桑激烈地反对这个提议,说萧邦这个决定等同于自杀。这一番话变成了事实。萧邦在巡回演出中吐血,殷红的血迹洒落在雪白的琴键上,令人联想到“杜鹃泣血”这一个词。最终,他在伦敦演奏会结束的时候昏倒,直接导致了他的英年早逝。
??
??然而,这剧情的安排,不免让人感到,似乎是乔治桑为了让萧邦无法离开她去举办演奏会,而故意地让他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不得不“小鸟依人”一般依赖着她生存。于是,确切的理由看起来又好像是第三个理由。
??
??至于第一个理由,乔治桑在劝诱萧邦离开音乐老师的时候,与她最后一次面对萧邦、激烈地反对他举办巡回演奏会的时候,她都长篇大论地进行了论述,甚至以她自己的个人经历作为佐证。但那论证给我的感觉是一片逻辑混乱,根本无法证明为什么萧邦非得远离尘世、专注于作曲。另一方面,即使是作曲,乔治桑也不容许萧邦去完成《波罗乃兹舞曲》那样的“大作”,而只让他写写小曲。这里充满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矛盾重重。为什么演奏就是“媚俗”,作曲才算“高贵”?而即使乔治桑认为萧邦应该专注于发挥其作曲才华,为什么又不能从事与其“革命情怀”相关的曲子?关注现状,也是“媚俗”吗?
??
??编剧显然是以音乐老师的立场为正面,而以乔治桑的立场为反面。当萧邦与乔治桑一起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不断地创作着乐曲寄到巴黎时,音乐老师看着乐谱作出的评论是:“确实很好,但……。”他没有明确地说明,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潜台词是:这些作品,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只是好的曲子,却不是经典之作。在他看来,萧邦能作出的经典之作,应该是《波罗乃兹舞曲》那样激烈张扬,倾诉出萧邦的爱国情怀的歌曲;而不是那一首首在乔治桑的引导之下写出来的花前月下、小巧玲珑之作。他寄望地萧邦的,不仅仅是做一个能作出旋律优美动听的“好”的作曲家,而是一个能作出敲击人心与灵魂的经典之作的“伟大”的作曲家。
??
??第三个理由倒显得能解释乔治桑所有的行为,在这个角度的观照下,则第一、第二个理由不过是她面对萧邦和他的音乐老师时用来掩饰这第三个真正的理由的幌子。例如,当她听到波兰受到沙俄更严厉的镇压时,她心安理得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指萧邦已经不是以前的萧邦,他现在只是一个懦夫,即使让他知道了波兰的现状,他也不会离她而去。更确凿的证据是,当萧邦在巡回演出中昏倒、生命垂危之际,他的音乐老师去找乔治桑,求请她去见他最后一面。然而,正在摆着POSE让画师给她画肖像的乔治桑,甚至没有让画师停下来一会儿,一边仍然摆着POSE,一边回敬那音乐老师说,萧邦的所作所为证明了她在他心目中只是第二位,所以她绝不会再去见他。这分明显示着,乔治桑根本不关心萧邦的才华是作曲还是演奏,她甚至不关心萧邦这个人(不要说他的健康状况,就是他的生死也无视之),她关心的只是自己是不是在萧邦的心目里是凌驾于一切(不但包括对祖国的爱,也包括对音乐的爱)之上的存在。如果不是,那就说明她并没有可靠地“占有”着他,于是她宁可对他“见死不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编剧把乔治桑写成一个“坏女人”,我能理解其动机是为了让她与音乐老师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然而,尖锐的矛盾冲突一定只能发生在坏人与好人之间,一定得是正邪对立吗?为了制造富于戏剧感的冲突,就一定得把剧中的某个人“丑化”为负面人物吗?《莫扎特传》把神父安排成坏人,是基于同样的动机。然而《莫扎特传》是成功的,因为那神父不是简单地“坏”,他的形象本身充满着悲剧的色彩——更甚于莫扎特这个主角。面对天才的绝望把他推向沉沦的深渊,而又正是他见证、促成了莫扎特以生命的代价创作出他一生之中最后的一首、也是最伟大的一首作品《安魂曲》。《莫扎特传》中的神父形象,是逻辑圆满的,是有理可循的,他造就了莫扎特的悲剧,也造就了自己的悲剧。如果没有这个所谓的“负面人物”,《莫扎特传》中的莫扎特也就仅仅是个天才,而不能升华为音乐史上的巨人;同样地,《莫扎特传》这部作品也不会成为如此的经典之作。
??
??然而,《一曲难忘》中把乔治桑安排成坏人,却成为这片子最致命的缺憾,甚至可以说是毁了这片子。《莫扎特传》与《一曲难忘》有如此同途殊归的结果,原因有二。其一,如前所述,《莫扎特传》中的神父并不是简单地“坏”,他对莫扎特的嫉妒固然是出于私心,但更重要的是他真心地热爱音乐,像侍奉上帝一样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音乐。然而,让他极度失落的是,一个对一切(甚至包括音乐)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的莫扎特,一个品格庸俗、心智幼稚的莫扎特,却竟然受到上帝的眷爱,拥有着他无法梦想、永远也无法企及的音乐天份。相对于莫扎特而言,神父对音乐付出了那么多,收获的却是那样的微薄,他对于莫扎特如何能不抱有嫉妒——不,其实是愤恨之情?而且,这愤恨之情实际上针对的不是莫扎特,而是那个极其不公的上帝!在这里,神父的“坏”有着逻辑圆满的解释,而在这圆满的逻辑的基础之上,更深刻地在观众眼前浮现出一个孜孜奉献、却几乎一无所获的悲剧人物。
??
??返观《一曲难忘》中的乔治桑,姑且不论影片完全无法清楚、合理地解释她的“坏”的根源(虽然第三个理由最能够解释她所有的“恶行”,但很多场景中她的表演是如此的逼真,令人难以完全否定第一、二个理由仅仅只是掩饰第三个理由的藉口。这使影片对乔治桑的形象的塑造左摇右摆、一片混乱),就算能够以第三个理由清晰、圆满地解释她所有的行为,这么一个仅仅是出于自私之心而束缚着萧邦的“坏人”,其形象又有何悲剧性可言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二,《莫扎特传》中的莫扎特在早期的时候可说是个很差劲的家伙,除了在音乐上才华横溢之外,余者一无是处。看着这样的莫扎特,观众即使不能认同神父的因嫉成恨,却也不得不承认,这莫扎特也就是个TMD的天才!这莫扎特不但在音乐以外庸俗幼稚,就是在音乐方面,你也觉得那天才只是上帝不知道抽了什么疯,莫名其妙地“钦点”了他,把音乐天份“硬塞”到他身上。他的音乐,才气纵横,却怎么也不像是出自他之手,倒似他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个傀儡,上帝借他来传播祂要向世人展示的天堂音律而已。
??
??如果这片子只有早期的莫扎特,那么恐怕大家会记住的只有那个形象更深刻、血肉更丰满的神父,作为主角的莫扎特反而是被神父的形象“喧宾夺主”,掩盖得黯淡无光。然而,莫扎特的形象在后半部分得到了升华。正是由于神父在背后的阻挠,莫扎特陷于无人问津、穷困潦倒之中,他父亲的死就如那童话故事中王子对睡公主的一吻,使莫扎特的心灵从蒙昧麻木中苏醒过来。同时也是在神父的刻意安排之下,莫扎特为父亲的死而创作他那最伟大的《安魂曲》。这一曲之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音乐天份,更因为他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魂,用自己的命去谱写的!在这一曲中,莫扎特不再是前半部分给我们的那种感觉——他只是一个没有灵魂、操纵在上帝手中的傀儡,只是被动地做着天堂音乐的传声筒。不,创作着《安魂曲》的莫扎特,真正地投入了他的全部精神、意志、力量……最后才是他的天纵奇才,呕心沥血,至死也未能完成这“此曲只应天上有”。那种令人动容的震撼,就有如我们看到上古神话之中,铸造神兵利器的工匠,为了让神剑拥有灵魂而不惜自己投身于熊熊熔炉之中的情节。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把剑,那是人!同样地,《安魂曲》不仅仅是一首乐曲,它就是莫扎特,是莫扎特不死的灵魂的寄身之地。反过来说,莫扎特也因此曲的传世而灵魂不灭!
??
??可是《一曲难忘》中的萧邦呢?影片从一开始就把他往“高大全”的方向“美化”:才十一岁的少年,已经为雪地之上蹒跚走过的波兰囚徒而热泪盈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在伯爵面前演奏的一举成名的机会,却因无法忍受为席间的有“屠夫”之称的沙俄将军献艺而愤然离场,以致于不但失去以教琴为生的活路,甚至不得不连夜逃亡、离开祖国以避免被捕入狱。这样一个充溢着爱国情怀的热血少年,竟然因乔治桑的劝诱而离开在音乐上“养育”了他十几年的恩师,甚至从此不再谋见一面,听任恩师床头金尽、沦落潦倒;竟然在乔治桑的刻意“圈养”之下,变成对祖国波兰的苦难无动于衷的懦夫兼冷血动物。
??
??如果说乔治桑这个人物在逻辑道理上是不可理喻,那么这片中的萧邦如此忘恩负义、性情大变更是令人心寒齿冷,无法接受。要知道,乔治桑的知遇之恩虽然是慷慨豪迈,但对于她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最多不过是随手帮了一个忙而已。音乐老师却是十年如一日、不收分文地教萧邦弹琴,倾尽自己微薄的积蓄给他做前往巴黎的路费,更不必说到了巴黎之后为他殚精竭虑地打开门路。一个女人的一个随兴的帮忙,竟然及不上恩师的十载辛劳,这影片中的萧邦之忘恩负义、无情绝爱实在令人惊心侧目!
??
??然而,把萧邦塑造成如此“不堪”的形象,显然绝非编剧本意。正是由于“丑化”了乔治桑,刻意制造她与音乐老师之间的对立冲突,这才连带着把萧邦的形象也给“牺牲”掉了。后来萧邦的形象再次转折,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如果音乐老师的出现就可以扭转他的心志,那么为什么他不为了“拯救”沉沦了的萧邦而早就出现在他面前?一个来自祖国的曾经的恋人,带来的一小袋波兰的泥土,就那么轻而易举地攻破乔治桑对萧邦的“洗脑”,那么又怎会有乔治桑自信(也确实是正确)地认为,随便让萧邦看到报纸上关于波兰惨状的真实报导,也不会使埋首在她的长裙之下创作婉转甜美的小曲的他有所震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乔治桑形象的失败,不仅仅是“拖累”了萧邦的形象,甚至在有些地方影响了音乐老师的形象的圆满。在这《一曲难忘》中,自始至终塑造得最合情合理、血肉丰满的形象就只有那音乐老师。编剧在这个人物中揉进了一些插科打诨的小丑色彩,因此有点像中国传统古典小说中的程咬金,有着一些“扁平化”的性格特征,显得十分可爱。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个可爱的人,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伟大正表现在他对萧邦无私的、永无止境的忠诚与眷爱之上。
??
??前面已经约略地提了一下萧邦成名之前他对萧邦的提携养育,而当萧邦为了乔治桑而“背叛”离去之后,他仍然是那么坚定地维护着萧邦。在他“代”萧邦写给波兰的“家书”中,他用尽“花言巧语”为萧邦的行为寻求正当的理由。萧邦的忘恩负义令他身陷经济困境之中,他却仍然是那么乐观开朗,以教琴自力更生、勉强糊口度日,对萧邦却没有任何怨言,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欺欺人”地向着外人为萧邦“辩护”。到最后,萧邦弥留之际,他不惜低首下心地向乔治桑恳求,希望她去见萧邦最后一面。当乔治桑断然拒绝之后,他又回到萧邦床前,照例编了个谎话,说乔治桑病得太重,所以无法前来。这个连萧邦自己都知道是假的“white lie”,大概是他一生之中为了萧邦而说了无数“美丽的谎言”的最后一个吧。
??
??然而,这么一个全心全意为萧邦着想的人,却在与乔治桑争辩是否应该让萧邦为了资助波兰的反抗运动而巡回演出时,面对乔治桑指责:“你也不过是想以你自己的方式来操纵萧邦而已”时,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让观众感到——其一,乔治桑也好,音乐老师也好,都只是把萧邦看成实现自己“理想”(cause)的工具,而不是真心地为他这个人好。他们的不同,只是“理想”有别,本质却是无异。其二,这片子的主角根本不是萧邦,而是用来表现乔治桑和音乐老师这两个人物,表现他们所抱有的“理想”之间的对立,因此他不过是一个功能性人物。《莫扎特传》中的神父有着以“外在”的视角由外往内“窥视”主角莫扎特的功能性作用,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赋予了《莫扎特传》新颖的叙事结构。然而,神父本身也是一个血肉丰满、富于悲剧感的深刻形象,不仅仅只承担着结构上的功能性作用,尽管他并不是此片真正的主角。相比之下,萧邦本来就应该是《一曲难忘》中的主角,却因乔治桑这一人物的设定失当,反而“沦落”为更多是具备功能性作用的角色,没有自己的形象。事实上,跟随了乔治桑之后的萧邦,形象变得苍白无力、模糊不清,与此前那一个少年萧邦相比,后者尽管是比较简单化的“高大全”人物、但其一腔热血、至情至性的形象哪怕是深度不足、但至少是鲜明生动,二者水准相差之远,不可以道里计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要安排乔治桑与音乐老师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并不需要刻意地“丑化”乔治桑。根据前述所举的三个理由的前两个,可以分别把乔治桑“改写”成两种不同的人,但都不是“丑化”她,她与音乐老师的对立只是意见相左,而不是正邪有别。一种选择,是把乔治桑写成很爱萧邦这个人,她不让萧邦举办演奏会,是因为他的健康状况无法支持他从事如此激动、消耗体力极大的大型公众活动。如果这样改写的话,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强调萧邦的身体不好,就算是他第一次的表演,尽管成功,也已经使他表现出筋疲力尽、心力交瘁的神情。
??
??不过,这样改写会有一个麻烦,那就是既然已经把音乐老师也写成很爱萧邦,那么如果萧邦从一开始就已经显示出体力不支,不适合举办大型的演奏会的话,按理说他与乔治桑之间并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冲突。倒不如是写成萧邦与乔治桑之间的冲突,即萧邦想表演,但乔治桑出于爱惜他的身体而不允许。萧邦虽然渴望表演,但也能理解乔治桑爱他之心,于是一直忍耐。但到了最后,波兰的危局使他再也不能只顾全自己的身体,也不能只顾忌对乔治桑的理解,于是他毅然抛开了对个人、对私情的照顾,明知以自己的身体状况举行巡回演出就无异于选择自杀,还是这样做了。
??
??这样的话,乔治桑的行为能得到合理的解释,而萧邦的“爱国情怀”与前半部分就塑造起来的那个少年萧邦的形象也没有冲突,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当然,这样塑造起来的乔治桑,形象合理,个性鲜明,但深刻就谈不上了。而这样的主角支持起来的主题,也带着浓厚的“高大全”色彩,也是深度不足的。然而,事实上这电影本意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这样的。只是为了情节的曲折,剧情有冲突性,就刻意安排乔治桑是坏女人,让萧邦的形象经历了从“沉沦”到“拯救”的转折,以便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富于变化,更有戏剧感。问题却在于,由于乔治桑的“坏”解释得不合理,又欠缺深度,这样刻意安排的变化倒是“弄巧反拙”,弱化了萧邦的“高大全”形象,反而使主题的表达十分失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一种选择,也是我更赞赏的选择,就是把乔治桑描写成她爱惜的是萧邦的才华。对于萧邦来说,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专心致志地从事创作,能更充分地发挥他的天赋,为世人留下价值更高的作品。如果他把时间都花在演奏上,尽管可以满足当时世人对他的尊崇,获得一时的名声,或者因为能获得更多的金钱收入而可以更好地资助波兰的抗暴运动,拯救祖国的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这些都只是现世的利益(无论是对于他个人,还是对于他所爱的祖国),是容易消逝的价值。一个天才,如果不理会现世的俗务,从而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到超越时代的创作之中,他所能创造的价值可以流芳百世,照耀千古。这么一个天才,如果因为他对现世的关注而分了心,没能创作出这些足以传世的作品,这对于人类的整体而言,难道不是更大的损失吗?爱国,是难得的;但不朽,不是更难得吗?更何况,很多人都可以爱国,只要他在道德上愿意作出这样的选择;但创造不朽的价值,那是天才才有的能耐,不是说你在道德上愿意牺牲就能办到。而天才,无疑是凤毛麟角的。不让这些天才把时间与才华“浪费”在人人都可以选择的“爱国”之举上,这难道不是更符合“人尽其才”之道吗?
??
??当然,这是一种冷静到可能显得有点冷血的理性选择,而这不正与此片竭力想表现乔治桑的个性(冷静、冷漠、冷艳)配合得很好吗?这片子的不幸在于,它为了“丑化”乔治桑,就把乔治桑的这种冷静的理性分析解释为选择现世的满足大众或爱国主义就是“媚俗”,选择创作传世的作品就是“高贵”,把二者在道德上对立起来了。其实,这是“情”与“理”的对立,没有必要把它们拉扯到道德的层面上进行观照。冷静,不等于冷酷;理性,不等于无情。如果此片把乔治桑刻画成一个也能充分地理解选择现世的“情”,但出于对萧邦的绝世才华的爱惜,她以道理(而非什么高贵与俗众的对立)向萧邦进行诚恳的剖析,促使他珍惜自己的天份,那不是更能使乔治桑的形象深刻起来吗?这样,乔治桑与音乐老师的对立,就代表着“理”与“情”的对立,代表着“传世”与“现世”的对立。从道德上看,它们都没有错,而只是着重的价值不同而已。他们都爱萧邦,只是认为什么是萧邦实现其人生价值最正确的途径有不同的意见而已。这是“路线之争”,而不是你死我活、你对我错的道德分野。
??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片子的主题就大大深化了。不妨用一句哈姆雷特式的疑问来归纳这一个主题:现世?还是传世?这是个问题。事实上,我刚打算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就曾想过以此为这篇评论的题目。但后来想想,这电影的艺术成就并不足以支持这样深刻的主题,而其实导演本来的用意也没有那样宏大深远,于是就舍弃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话说回头,当我看完此片,向那位前辈“报告”我的观影心得之时,他说出他赞赏这片子的理由,我发觉其实是他把自己对真实历史的理解套到了这电影之上。据他所说,乔治桑在历史上是对萧邦帮助最大的人,她在众人皆忽视萧邦的时候独持异议,力举其才华之高。而她把萧邦带到孤岛上潜心创作,那一段时间萧邦创作出来的曲子确实是他成就最高的作品(而不是电影中所不断提及的《波罗乃兹舞曲》那“一曲”),可见如果没有她的如此“圈养”,萧邦还真的会“大材小用”在不断举办演奏会上。另外,关于乔治桑不许萧邦花精力去完成《波罗乃兹舞曲》的事,据前辈所言,萧邦的才华其实并不像后人所想象的那样了不得,与莫扎特比是差得远了。他所擅长的,正是小曲这一类作品,像《波罗乃兹舞曲》这类大型组曲并不是萧邦的专长所在,因此乔治桑不让他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其实也是因为对他的才华看得精准,让他扬长避短。
??
??对此,我的意见是一分为二。其一,正如以前评论历史作品的时候提到过的那样,历史作品提供的是“艺术真”而不是“事实真”,因此这电影的情节是否符合真实历史的情况是不重要的,而作为观众固然不能够以“是否符合事实”来批评电影的“虚构”,却也不能以自己所知道的“事实”套在电影的“虚构”之上,把“事实”当成电影本身的“虚构”来评价电影的成败。前辈也同意,《莫扎特传》与《一曲难忘》相比更远离“事实”,“虚构”的成分更重,但故事却因而更好看。(《莫扎特传》中的神父真有其人,也确实对莫扎特有嫉妒之心,但他其实是莫扎特一生之中帮助他最大的恩人,也是促成他写下不朽的《安魂曲》的功臣。不过,由此观之,《一曲难忘》的“虚构”也不见得有多符合“事实”。正如《莫扎特传》“丑化”了神父,《一曲难忘》也“丑化”了乔治桑。)
??
??其二,不是从是否符合“事实”的角度看,而只是从影片本身的艺术成就来看,以此片的特定情况来看,恰恰是遵从“事实”来进行描写,最有可能表达出深刻的主题(也就是我前述的第二种改写的选择)。在与前辈通话之前,我对于萧邦的生平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前述的第二种改写,我是在完全不了解“事实”中的乔治桑的情况之下设想出来的,这纯出“虚构”的设想竟然与“事实”不谋而合,确实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然而,这也说明,“虚构”与“事实”既无需相符,也无需不符,总之是没有必然的联系,重要的只在于作品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就要对情节、人物进行相应的安排,而这安排是“虚构”也好,是来自于“事实”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是否能有力地支持有关的主题。
??
??所以,《莫扎特传》的大虚构特虚构,是成功的,不是因为它虚构,而是因为它的主题是深刻的;而如果《一曲难忘》按事实来拍,也是成功的,但不是因为它是事实,而是因为它的主题是深刻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11:0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后要说的是,这《一曲难忘》的英文原名是“A Song to Remember”,前辈赞其翻译得好。但看完这电影,体会了导演想借这片子表达的主题之后,我觉得其实这翻译不是很确切。所谓“A Song to Remember”,不是单指《波罗乃兹舞曲》是萧邦的作品中最值得人们铭记难忘的曲子(当然这是导演的看法,如前辈所言,这首曲子其实未必是萧邦成就最高之作),而是指萧邦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好”的作曲家),能千秋万载被后世铭记不忘,凭的是这一首曲子。而之所以是这一首曲子,因为它倾注了萧邦的爱国之情,是萧邦用他的心、他的魂、他的命去谱写、去演绎的。这就有如《安魂曲》之于莫扎特。仅仅是才华不能造就伟大,还要加上爱国的情操、自我牺牲的精神,才是铸就一代音乐大师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当然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在了。因此,这题目,是“点题”——点明“主题”——的。不是说某一首曲子让人难以忘怀,而是说什么样的曲子才能使一个作曲家让世人难以忘怀。

(全文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头笨笨

鲁郡公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20
功绩 800
帖子 2714
编号 46175
注册 2005-8-21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10-18 14: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咋不合并一下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8 20:2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因为我喜欢,这是我的写作习惯。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眼儿媚
(媚鸦王)

吴国公
鸿胪卿
镇南军节度使
枢密直学士
★★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7
功绩 2421
帖子 3342
编号 71243
注册 2006-6-3
来自 南越·忠义乡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6-10-18 23: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是染个红再置顶比较好看~本月第一篇精华啊~感动加激动

谢谢NO兄的分享喔~佛山的老乡~呵呵~握手

喜欢听古典音乐...但米看过这部电影~55555

媚的分段当年可比NO兄更繁复呢~灌水加充斥场面一举两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19 08:2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评论我自己确实是觉得不错的。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地写完,最痛快的还不是在于评论了《一曲难忘》,而是终于写出了自己满意的对《莫扎特传》的评论。我对《莫扎特传》五体投地,却苦于一直写不出有系统的评论,这次竟然无意之中通过与《一曲难忘》的对比而一挥而就,浇了我心中多时的块垒,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6-10-30 10:5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者:Lipatti 回复日期:2006-10-9 17:29:51 

  此片被选为“爱国主义”电影...
  里面扮演萧邦的人选就是个败笔,强壮得像个橄榄球运动员,没半点艺术家气质。
  
  还有部讲Chopin的电影很有趣,叫《即兴曲》不是那种主流的传记片,更注重人物之间的心理和互动休格兰特演Chopin,《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男主角演Liszt,还有Emma Thompson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ctvns3
(极乐童子)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7
编号 60177
注册 2006-2-17


发表于 2006-11-8 00: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莫扎特传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8-5 14: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96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