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7兄的原创,文笔如此,实属难得.
也说一下我对此文的一些看法,水平有限,也是为了彼此讨论一下.不到之处,敬请见谅.
兄在第一章中,所举孔融 弥衡诸人,其实当时这些人的思想并非是由经学转为玄学,而只是魏晋"尚通脱"风度的一个表现.而真正玄学的起源形式,是当时的以人物品鉴为主要内容的清议.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品评曹操的那段话了.
汉代取土靠的是德行,方法是闾谈里议,至党锢之祸前后,由于朝政腐败,人们更看重的已不是朝廷的评选,而是名士的品鉴与提拔了。因此,此举也为日后向抽象玄理为主的清谈的过渡,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兄在第二章所举投曹之谋士,也并非是离经叛道所致.曹操当时代表的是东汉政权,所以投曹比投袁明正言顺的多.而如法正张松之辈,实是卖主求荣之人.食人之禄,反做谋主之事,此类人,在乱世很多见,并非只在三国时期出现.举此,似有些不妥.
而且,当时士人所崇,也并非是纯以老庄为范本.道儒思想相杂.说白了,娱情玄理的本意,是为了保身而已.嵇康等人,也是以此逃避政治,不理时事.嵇康教导自己的儿子,可是纯以儒家仁义思想为主.其教导之语与其放荡清谈之行,大相径庭.所以,虽有嵇康广陵散至此绝之哀叹,也有其子为保晋帝,血溅帝衣之正气之行.由此可见嵇康诸人的真实意向,而如山涛等人,更纯以此举为终南捷径.但是后人学他们所行,就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意思.所以,逃避现实,明哲保身是魏后期士人凭借玄学想达到的一种目的.
而到了西晋时期,谈玄就完全成了误国的事情.
妄言几句,其实见解比7兄差的远,期待7兄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