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何以能兵力占优及失败过程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2 14: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7 shinbade 的帖子



QUOTE:
至于陇右的地方军(以屯田兵为主,这些屯田兵,没有什么战斗力,实质就是武装农民),不能统计在内。因为北伐一开始他们就降了,如果硬要计算,只能计算在蜀国一边。

这个有点赖皮了吧,因为于禁投降了,所以于禁和他的3万人要算成进攻曹仁的兵力?好笑吗?强辩也不能太过火啊。喜欢把曹魏算少的,最下限3郡郡兵也有5000+,郡的编制:守+尉,尉兵多少中央并不遥控,由尉按例自募。边境和大城有两尉。自己去算吧。此外,西北历来有护羌校尉等额外军事编制。

屯田的是民兵不会打仗?张辽在巢湖原来带的是民兵,好厉害的民兵。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 没说在祁山、箕谷、街亭皆多於贼。

所以这个贼,没加张合五万,那是蜀军当然多了。基本上明眼人看就知道,诸葛错误错在3郡滞留太久(此事委马谡就好,他不是擅长攻心?)诸葛该一开始就亲帅大众向街亭险要。这里犯了2个严重错误:用人错,动作慢。尤其是动作慢,这个基本是他的老毛病了。

10万大众是加了农民,10万带甲一般可配上30万大众的。

正确看法我以为:关羽刘备未死前,蜀10万余总兵力,不可能过15万,最大理论上限巴蜀加荆州,可养的起20万兵,但荆州一失少了大量户口四川最多能征兵10余万在人口恢复的后期理论可达15万(如果诸葛活到80岁的话)但在第一次北伐时,出10万兵上前线,加地方以及永安守军,合14-15万,从时间上看可能性太小了。

荆州关羽5万全军覆没,姨陵5万又全军覆没,当时蜀中兵力只剩数万,短短几年,招出5万新训,合10万之数,各地分布3-4,前线去个7万,是合理的。短短几年,招出10万新训,合13-5万之数,各地分布3-4,前线去个10万,是搞笑的,史上也只有胡志明爷爷能这么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2 14: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通常不专业网络历史爱好者爱犯的错误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因为陇上魏守将守兵毫无作为的挂了降了,于历史毫无建树,所以历史不载,我们就当他们是空气?还有就是中央军,地方军,民众 分不清,把地方军和民众混淆,或者说,是在辩论中为了支持本方观点,故意将本方的地方军和民众混淆,减少己方兵数,又故意将敌方军队与民工混淆,增加敌方兵数,这个态度就不好了。而混淆且不公平,厚此薄彼的目的何在呢?还就为了踩诸葛,真是其心可诛啊!诸葛是没打好,也就动作慢了而已。非得要说陇上魏真空,诸葛带了7万+精锐战士(按10万论推理,陇上至少7万)去3郡攻打真空的敌人?这么贬低诸葛,就显出诸葛很蠢,作者自己很聪明了?

郡尉的军事配置这个是按制度执行的,建议认真先研读官吏制度。然后,西北对曹魏如此重要,除了蜀汉北伐,少数民族也多叛,你当魏明帝是傻的,把他弄成真空?张合出5万,5+1=6。凡持魏西北总兵力6-7万论者,都是把陇上各郡和三辅重镇视为真空的。还请多了解官吏制度。这些地方,总有相应的官员,官员自有其辖兵额度。自己加加看。这些人,历史上未载,我们不可以默认他们个个是夏侯驸马专心务商。我们应该默认他们是中上之材。非大才所以名不能垂青史,文帝明帝期间,曹魏吏治未见腐败如汉桓灵,因此这些地方不会太黑暗,尤其是前线。

军事史之类读物并非军方认真研究军事历史所得,而是无视历史真相单纯夸大军事成就以达成象征比喻意义的少儿读物,误导的厉害(作者所在的历史年代比较不理智的缘故)没有任何佐证价值,例子可看赤壁,看看你们所说的那本军事史怎么写的?丢人不丢人啊?

古代战争的大众数字没用,精兵和名将就关键了。早年,公孙地方兵3万破30万黄巾,曹操数万地方兵更能破百万黄巾。是黄巾没战斗力吗?朱隽皇甫嵩数万中央军却屡败于波才黄巾10数万。秦颉孙坚数千私兵和郡兵,却斩了张曼成破了南阳城。

淮南第3叛,双方都是20万大众和26万大众,这就是淮海战役百万民工上前线了。这几十万要是正规军的话,按5丁抽10丁抽,要对应多少户口啊。当时哪有?

所以街亭前,诸葛就是精锐数万出3郡,赵云帅少量带甲多数大众在谷口胡闹,按人数计当有10万,按带甲计,7-8万合理。(汉中北出斜谷,汉中西出祁山的线路上,一路都是密密麻麻小车支前民工吧?)而曹魏方,如果公平算大众的话,恐怕恐怕,呵呵,曹真对峙赵云的兵力,恐怕带甲至少1万,2万也不奇怪,3郡带甲数千,上万一点也不奇怪,3郡和3辅民众不算的吗?给诸葛算帐,就吧百姓算进去,给魏算帐,3郡和3辅民众就蒸发了啊?守城战的好处就是民众都可以上的。攻坚则用不上百姓。战时征发的陕西甘肃补给大众可能数字大了去了吧?

所以,要按大众算,曹魏只多不少。要按带甲算,诸葛起初是多,张合到了后,便多不了多少了。带甲7万 VS 7万 是很合理的。

诸葛 3 马谡 2 赵云 0.5-1 其余零星 1-2   合计 7-8

张合5 草真 1-2 3郡 0.5-1.5 合计 7-9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2 15: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斜出正入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230
帖子 3092
编号 742
注册 2003-9-13


发表于 2006-12-2 14: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寡破众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战争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能多一分把握是一分,原则上讲,只要有可能,总是希望己方兵力可以占优的。所以从情理上说,魏军援军齐至以后,兵力最起码不会少于蜀军才是正常的行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2 15: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补充说明一下:

荆州一失,少了大量户口,刘备一败,又是血本无归。四川最多能征兵10余万在人口恢复的后期理论可达15万(如果诸葛活到80岁的话)

但在第一次北伐时,出10万兵上前线,从时间上看可能性太小了。(我只说太小,不说完全没有,一定要有的话,除非诸葛象《石壕吏》那么个拉法子,诸葛有那么拉壮丁吗?蜀国人民这么爱戴他。)

壮丁刚刚战死的4-5人的小家庭,能再抽丁?

北伐和建安24年相距多远?多少孩子长大了结婚了生仔了仔又长大了?

要过30年,这些孩子长大了结婚了生仔了仔又长大了。这时阿斗投降交的户口本才有带甲10万,倒补姜维长期作战损耗的,合15万。

诸葛北伐时期不可能有15万的。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2 15:1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无隙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48
编号 40237
注册 2005-6-4


发表于 2006-12-2 15: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6-11-30 15:35 发表


曹真以少于赵云的兵力不仅挡住了赵云,而且是战胜了赵云。这个我主帖讲得很清楚了,不过,隔了这么久,再讲一遍也无妨。

至于陇右战略要地不假,不过,在魏国认为明显不可能有战事的情况下,魏国还要同东 ...

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推理"出曹真击败赵云的事情.不过我翻遍魏志也没找到曹真因为击败赵云这路他们认为是主力而遣大众去挡而或得功绩的信息??反而是最后在诸葛亮退后,他去收回三郡后才给他加了点功绩...如果在记载详尽的魏志里都没有击败赵云而获得功绩的事件了的话,那么你前面所做的推理就只能是你自己的想法而代表不了当时的魏朝廷的主题思想了..难道说你可以代表当时的魏朝廷给人加功绩加能力吗?还是三国游戏里的修改器用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2 16: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隙兄这个有点强辩了。曹真并未中调虎离山计很深。的确是赵云太菜了。曹真后来空降一般神速的出现在和斜谷相当遥远的月支城,只能说明他很早就发现赵是疑兵了,一边骗着赵一边本人亲自抽身去了月支那么遥远的地方。而留在斜谷的部下及剩余部队,还能把赵云吓的先犯“不戒之失”再自烧栈道,狼狈的一塌糊涂,曹真也算厉害的了。也就初期被骗了一下下,醒觉的不算迟。

现在存疑的也就不戒之失是啥意思而已。戒是训诫?还是戒备?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无隙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48
编号 40237
注册 2005-6-4


发表于 2006-12-2 16: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也是真对他的已经击败赵云这个的怒..本来发现是一回事..证明曹真有能力没有理这边.所以算赵云失算一筹...问题是他说说击败..要击败的话,当然要他拿证据了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3 02: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没击败,赵神经过敏自烧栈道,赵邓二个还因撤退不损失而有功,是不是就有点恶心了?当然是战败了嘛。

所谓不戒,其实主语是诸葛亮,而不是赵云。所以这肯定是诫的意思。诸葛少叮咛几句,笨蛋赵就不会打仗了,因而致败。诸葛自己抢了罪名去扛。这个品德诸葛倒是一向有,没人怀疑的。由此推不出赵云任何不败或者有功的结论。只表现他傻,根本没应变指挥能力,没诸葛之“诫”,所以让曹占了便宜去了。

具体吃了什么亏占了什么便宜,不知道。但肯定不是2军对峙无接触,也肯定不是曹军败了,所以是赵败了。没交战没恐慌自烧栈道干嘛?那种悬在峭壁间的木头架子,还不好守?怕啥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3: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2 14:03 发表
这个有点赖皮了吧,因为于禁投降了,所以于禁和他的3万人要算成进攻曹仁的兵力?好笑吗?强辩也不能太过火啊。
呵呵,如果真的是阁下断章取义的这样,确实是赖皮。当然,说这句话确实也有一定的针对性。老兄断章取义是有意的?我这里后面立即有一句话,认为这样算不合理。


喜欢把曹魏算少的,最下限3郡郡兵也有5000+,郡的编制:守+尉,尉兵多少中央并不遥控,由尉按例自募。边境和大城有两尉。自己去算吧。此外,西北历来有护羌校尉等额外军事编制。
问题是,我们计算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斗的魏蜀两国的兵力“,而不是”魏蜀两国的总兵力“,或”魏国某些地方的总兵力“。这三郡是不战而降,当然不能算作魏国对蜀国的作战兵力。

屯田的是民兵不会打仗?张辽在巢湖原来带的是民兵,好厉害的民兵。
这就无聊了吧,没有说他们不会打仗,只说他们战斗力不强。张辽带的兵有主力骑兵,显然不是什么屯田兵。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 没说在祁山、箕谷、街亭皆多於贼。

所以这个贼,没加张合五万,那是蜀军当然多了。基本上明眼人看就知道,诸葛错误错在3郡滞留太久(此事委马谡就好,他不是擅长攻心?)诸葛该一开始就亲帅大众向街亭险要。这里犯了2个严重错误:用人错,动作慢。尤其是动作慢,这个基本是他的老毛病了。

哈哈,这句话就回去了:是不是太赖皮了?你这点理解能力是要笑死人的。孔明说的话泛指第一次北伐的两个方向,祁山和箕谷。街亭蜀军,是从诸葛亮的出祁山部队分出去的,显然不算单独一个方向,不能并论。如果不算张郃的兵,怎么后文会有“为贼所破”?这个“贼”显然是指祁山方向的张郃与斜谷方向的曹真,怎么没加张郃?
10万大众是加了农民,10万带甲一般可配上30万大众的。
我文也说了,人们普遍都认为这里说的是十万军人。诸葛亮斩马谡时必通喻自己部队,所以一般都理解这是指十万蜀军(如汉中官方网的那篇文章),这是对诸葛亮十万兵力北伐的有力支持之一。至于你硬要理解为包括了啥事也不知道的农民(马谡死了,农民都垂泪,这马谡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吧?),也可以为一家之说另行发表,但不能视为驳斥了我所引述的一般的、有多种资料认同的说法。

正确看法我以为:关羽刘备未死前,蜀10万余总兵力,不可能过15万,最大理论上限巴蜀加荆州,可养的起20万兵,但荆州一失少了大量户口四川最多能征兵10余万在人口恢复的后期理论可达15万(如果诸葛活到80岁的话)但在第一次北伐时,出10万兵上前线,加地方以及永安守军,合14-15万,从时间上看可能性太小了。
荆州关羽5万全军覆没,姨陵5万又全军覆没,当时蜀中兵力只剩数万,短短几年,招出5万新训,合10万之数,各地分布3-4,前线去个7万,是合理的。短短几年,招出10万新训,合13-5万之数,各地分布3-4,前线去个10万,是搞笑的,史上也只有胡志明爷爷能这么干。
说来说去,全无史料直接或间接支持,你可以这样猜,我可以这样猜。武国卿及大量文章都认为仅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兵力就有10万。我还是相信自己的计算和武国卿等人的军事著作。
说到估算的话,本人也有个计算:夷陵大败后蜀国剩有五六万(再少的话恐怕魏国不一定不出兵),经七八年的准备,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招新兵五六万及收集溃兵,使总兵力达到12~13万左右,是完全可能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6:3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4: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2 14:14 发表
通常不专业网络历史爱好者爱犯的错误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因为陇上魏守将守兵毫无作为的挂了降了,于历史毫无建树,所以历史不载,我们就当他们是空气?还有就是中央军,地方军,民众 分不清,把地方军和民众混淆,或者说,是在辩论中为了支持本方观点,故意将本方的地方军和民众混淆,减少己方兵数,又故意将敌方军队与民工混淆,增加敌方兵数,这个态度就不好了。而混淆且不公平,厚此薄彼的目的何在呢?还就为了踩诸葛,真是其心可诛啊!诸葛是没打好,也就动作慢了而已。非得要说陇上魏真空,诸葛带了7万+精锐战士(按10万论推理,陇上至少7万)去3郡攻打真空的敌人?这么贬低诸葛,就显出诸葛很蠢,作者自己很聪明了?
上述话其实正是用在阁下本人身上,故意提高魏军人数,降低诸葛亮人数,还以为是给诸葛亮脸上长光,其实是诸葛亮搞了七八年大权独缆,最后居然只比刘备在世经历了两次大败之后多出了一点点的兵力,还要主动送给魏国去打,更加脸上无光了。“通常 不专业的网络历史爱好者”,不知是否包括军史学家武国卿,呵呵。

郡尉的军事配置这个是按制度执行的,建议认真先研读官吏制度。然后,西北对曹魏如此重要,除了蜀汉北伐,少数民族也多叛,你当魏明帝是傻的,把他弄成真空?张合出5万,5+1=6。凡持魏西北总兵力6-7万论者,都是把陇上各郡和三辅重镇视为真空的。还请多了解官吏制度。这些地方,总有相应的官员,官员自有其辖兵额度。自己加加看。这些人,历史上未载,我们不可以默认他们个个是夏侯驸马专心务商。我们应该默认他们是中上之材。非大才所以名不能垂青史,文帝明帝期间,曹魏吏治未见腐败如汉桓灵,因此这些地方不会太黑暗,尤其是前线。
呵呵,陇右三郡确实有不少屯田兵,总数约两万吧,这些人一开始就投降了,所以,在统计“第一次北伐双方参战兵力”时不计算在内,这个道理想必是很自然的。不然,魏国东线还有很多兵力,如果诸葛亮不是败得这么快,还会有兵赶来,这些兵能不能记入第一次北伐的魏国兵力呢?显然不能。陇右三郡的兵没有参加战斗,这一点和魏国东线的兵力没有区别。
军事史之类读物并非军方认真研究军事历史所得,而是无视历史真相单纯夸大军事成就以达成象征比喻意义的少儿读物,误导的厉害(作者所在的历史年代比较不理智的缘故)没有任何佐证价值,例子可看赤壁,看看你们所说的那本军事史怎么写的?丢人不丢人啊?
呵呵,那就外行了。军史著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学术研究多加以引用,独为网上的混混们排斥,那就不可理喻了。另外,少儿读物恰恰 就是培养了一大批视诸葛亮为神的人,阁下就是其中之一吧
古代战争的大众数字没用,精兵和名将就关键了。早年,公孙地方兵3万破30万黄巾,曹操数万地方兵更能破百万黄巾。是黄巾没战斗力吗?朱隽皇甫嵩数万中央军却屡败于波才黄巾10数万。秦颉孙坚数千私兵和郡兵,却斩了张曼成破了南阳城。

淮南第3叛,双方都是20万大众和26万大众,这就是淮海战役百万民工上前线了。这几十万要是正规军的话,按5丁抽10丁抽,要对应多少户口啊。当时哪有?
黄巾军是军民不分的,难道蜀国也是军民不分的?搞笑了吧
所以街亭前,诸葛就是精锐数万出3郡,赵云帅少量带甲多数大众在谷口胡闹,按人数计当有10万,按带甲计,7-8万合理。(汉中北出斜谷,汉中西出祁山的线路上,一路都是密密麻麻小车支前民工吧?)而曹魏方,如果公平算大众的话,恐怕恐怕,呵呵,曹真对峙赵云的兵力,恐怕带甲至少1万,2万也不奇怪,3郡带甲数千,上万一点也不奇怪,3郡和3辅民众不算的吗?给诸葛算帐,就吧百姓算进去,给魏算帐,3郡和3辅民众就蒸发了啊?守城战的好处就是民众都可以上的。攻坚则用不上百姓。战时征发的陕西甘肃补给大众可能数字大了去了吧?
诸葛亮带出来作战的人,不可能其中还有什么农民,所以不存在什么“把百姓算进去”。如果按阁下“七八万”的高论,不仅毫无史料或著作的支持,与情也不合理。还是10万比较合理,不然就不能解释诸葛亮的人比张郃的人要多。张郃是五万人,诸葛亮要是没有七八万,也不必在战后强调自己的兵比张郃多。
而曹真的兵力,无论从诸葛亮事后的统计,还是从当时魏国主观上对于蜀国北伐的威胁疏于认识的现状来看,三郡已叛,一时之间,在关中都不可能集中很多的兵。他所领的兵,合理的推测是几千人至一万人,而且是逐渐聚合的。赵云的兵力,因为需要伪装主力,人数不能太少,估计有两万吧,但肯定是老弱兵,无甚战斗。赵云加诸葛亮=10万兵,是很合理的计算

所以,要按大众算,曹魏只多不少。要按带甲算,诸葛起初是多,张合到了后,便多不了多少了。带甲7万 VS 7万 是很合理的。

诸葛 3 马谡 2 赵云 0.5-1 其余零星 1-2   合计 7-8

张合5 草真 1-2 3郡 0.5-1.5 合计 7-9
哈哈,前面已经说了,“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显然是包括了张郃的,阁下的理解力……
于是,阁下根据自己的误解(“诸葛亮的说法不包括张郃”)而进行的计算,一阵风全没了,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4: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2 15:52 发表

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推理"出曹真击败赵云的事情.不过我翻遍魏志也没找到曹真因为击败赵云这路他们认为是主力而遣大众去挡而或得功绩的信息??反而是最后在诸葛亮退后,他去收回三郡后才给他加了点功绩... ...

这就感谢廖化将军的解释了。

另外,曹真击败赵云与张郃击败诸葛亮,这两件事谁轻谁重大家心里有数吧,所以张郃有赏曹真没有,是很自然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4: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斜出正入 于 2006-12-2 14:51 发表
以寡破众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战争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能多一分把握是一分,原则上讲,只要有可能,总是希望己方兵力可以占优的。所以从情理上说,魏军援军齐至以后,兵力最起码不会少于蜀军才是正常的行为。

非常同意阁下的说法。
如果不是诸葛亮匆匆退走,魏军的援军会源源不断,肯定会多过蜀军。诸葛亮的北伐,每次都坚持要兵力优势。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就计算了魏军大军来援的时间,在这之前撤军了。

魏国之所以在西部不设重兵,其实也就是仗着自己步骑兵的速度快,西边一打,则先顶后援。后来,诸葛亮屡犯,才逐渐重视西线防御,第四、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的总兵力虽仍少于诸葛亮,但差距比第一次北伐就要少得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4: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2 15:13 发表

补充说明一下:

荆州一失,少了大量户口,刘备一败,又是血本无归。四川最多能征兵10余万在人口恢复的后期理论可达15万(如果诸葛活到80岁的话)

但在第一次北伐时,出10万兵上前线,从时间上看可能性太小了。(我只说太小,不说完全没有,一定要有的话,除非诸葛象《石壕吏》那么个拉法子,诸葛有那么拉壮丁吗?蜀国人民这么爱戴他。)

壮丁刚刚战死的4-5人的小家庭,能再抽丁?

北伐和建安24年相距多远?多少孩子长大了结婚了生仔了仔又长大了?

要过30年,这些孩子长大了结婚了生仔了仔又长大了。这时阿斗投降交的户口本才有带甲10万,倒补姜维长期作战损耗的,合15万。

诸葛北伐时期不可能有15万的。

首先,肯定一下你这里认真态度,确实,第一次北伐前拉出10万人是不容易的,正是因为不容易而诸葛亮作到了,后人有称赞其能力的,当然也有指责其害民的。合理的理解应该是,诸葛亮还是有不少高明手段的,譬如轮耕制。作为古代史有名的政治家,肯定不是《石壕吏》那类斗大的字识得一箩的那类军阀可比。所以,蜀民的反抗不见明载。此外,蜀国在三国前期经济破坏少,此消彼长,诸葛亮时期蜀地的征兵潜力(百分比)肯定是远超过魏国的。
此外,刘备夷岭所损失的兵力,真正伤亡的并不多应该不过两万吧,余皆是击溃的性质。这些溃兵,陆陆续续还是会到蜀国。

我也一直在说了,10万这个数只有间接支持,并无史料明载。本人只是认为它的可能性很大。
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的特点,还是谨慎派,他在自己并无什么军事实践的情况下,敢于出兵北伐,且对第一次北伐寄于了很大的希望,必然是竭尽所能的集中最大力量,力图对魏国进行迅猛的打击。从他的计划来看,是要全取陇右,然后从陇右、汉中两个方向,一主一次进击关中。他不能集中很雄厚的兵力的话,这个计划是无法实现的。即使初期能占点先机,也经不起魏国的反扑。所以,诸葛亮在陇右必然要集中七八以上的兵力,同时,赵云的汉中方向也不能抽空。这样计算一下,10万兵怎么也不能算多。以诸葛亮这么稳健的人,很难想象他的轻率,准备了这么多年,费了这么多的心思,却五六万就要出歧山,分明就是自取失败的。
陇右三郡的投降,显然也是出乎诸葛亮的意料,至少是在诸葛亮计划以外的。诸葛亮要全据陇右,一方面要有一只主力去和张郃或曹真的主力硬碰硬,另还要有强大的兵力去攻城。以一个稳健的军事家来说,用五六万的兵力去完成这个任务,那是不可思议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6:1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6: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2 16:51 发表
呵呵..我也是真对他的已经击败赵云这个的怒..本来发现是一回事..证明曹真有能力没有理这边.所以算赵云失算一筹...问题是他说说击败..要击败的话,当然要他拿证据了哦...

对你这类胡搅蛮缠,连基本事实都要拼命否认,还美其名曰要别人“拿证据”的话,本人本来是有权不预理睬的。

楼上其余几位争论北伐军有无10万,至少还是史无所载,且这个数确实显得有点大,才来争议。阁下否认赵云的失败,还声称是“查遍了魏志”,这就非常奇怪了,按说阁下这样气势汹汹地来,至少作为第一当事人赵云的传要看过吧?

既然回应了,就把你要的“证据”给你吧,下回记住了,遇这类事先不要急着查“魏志”,而是要先查赵云传。
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就是说败了,不过还没有“大败”,回来后,因失败被贬为镇军将军。而四五年以前,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7: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3 17: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3 02:36 发表
如果没击败,赵神经过敏自烧栈道,赵邓二个还因撤退不损失而有功,是不是就有点恶心了?当然是战败了嘛。

所谓不戒,其实主语是诸葛亮,而不是赵云。所以这肯定是诫的意思。诸葛少叮咛几句,笨蛋赵就不会打仗了,因而致败。诸葛自己抢了罪名去扛。这个品德诸葛倒是一向有,没人怀疑的。由此推不出赵云任何不败或者有功的结论。只表现他傻,根本没应变指挥能力,没诸葛之“诫”,所以让曹占了便宜去了。

具体吃了什么亏占了什么便宜,不知道。但肯定不是2军对峙无接触,也肯定不是曹军败了,所以是赵败了。没交战没恐慌自烧栈道干嘛?那种悬在峭壁间的木头架子,还不好守?怕啥呢?

一般认为这里的“不戒之失”是指赵云疏于戒备。主语不是诸葛亮而是赵云。原文: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诸葛少叮咛几句,笨蛋赵就不会打仗了”的意思是有的,文中的“不能训章明法”,就是这个意思。而后面的一句“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显然是对偶语句(对得还较为工整),一个说马谡,一个说赵云。

我手里的这本现代汉语的译文为:我以愚弱之才,有辱于我所占据的不应占据的职位,亲自职掌大权以激励各路军队,不能训导法规严明法纪,不能遇事心存戒慎,以至于有在街亭违背命令这样的失误,在箕谷不能严守戒备这样的过失,罪责都在于我任人没有固定的法度。我明白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也多不明智,根据《春秋》之义,兵败应由将帅负责,我应该担当这个责任。请允许我自贬三等。

另一版本译文为:我以低劣的才能,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职位,亲自职掌白旄黄铖带兵出征以激励三军将士,没有能够训示法规严明法纪,面临大事而不能心存戒慎,以至于出现在街亭违背命令的错误,在箕谷戒备不严的过失,责任都在于我用人不当。我自知……

很明显,没有什么疑惑之处。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7:1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4 01: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的古文还需要提高啊

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请自贬三等

主语全是诸葛亮自己。

街亭违命不是马谡违诸葛命,是诸葛违刘备命

诸葛奏章措辞严谨如他自己教育阿斗不要引喻失义那样

所以箕谷不戒之失,戒从诫,是诸葛亮检讨自己错失,诸葛不诫赵云

OK

请按这个重新解读吧。戒备说,全面推倒了不要了,免得越错越远。

那些所谓这本那本现代汉语的译文,是害少年人的垃圾读物,丢了吧。上下五千年算是重要主流的少儿古今对照读物了吧?突将无前可以翻译成突击队的将领,英勇向前的将领。后汉强项令故事,刘秀说天子不与白衣同,还被说成是刘秀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天子不与白衣同。汗不汗啊?不要拿这些例子当证据好吧?现在的课本错误连篇的。我都替我读中学的侄子担心啊。

回头看到“我明白不能知人善任”,更寒了~

[ 本帖最后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1:5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6-12-4 01:5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1:48 发表
你的古文还需要提高啊

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请自贬三等

主语全是诸葛亮自己。

街亭违命不是马谡违诸葛命,是诸葛违刘备命

诸葛奏章措辞严谨如他自己教育阿斗不要引喻 ...

这个戒就是警戒戒备之意 古汉语字典就拿的箕谷不戒之失作的戒字的解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4 01: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就不是。古汉语字典哪个版本?去投诉他去,等他下版出勘误好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6-12-4 02: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1:56 发表
就不是。古汉语字典哪个版本?去投诉他去,等他下版出勘误好了。

还真把自己当专家 哈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廖化将军

白衣伯爵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4
功绩 274
帖子 5299
编号 25294
注册 2004-11-21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2-4 02: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的即使只是我独自在说,那还就是对的

错的即使印刷在书上,那也就是错的

你讽刺我~我好怕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6-12-4 02:0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2:04 发表
对的即使只是我独自在说,那还就是对的

错的即使印刷在书上,那也就是错的

你讽刺我~我好怕怕~

你说是错的就是错的 我说你那是错的 所以你是错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无隙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48
编号 40237
注册 2005-6-4


发表于 2006-12-4 12: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3 02:36 发表
如果没击败,赵神经过敏自烧栈道,赵邓二个还因撤退不损失而有功,是不是就有点恶心了?当然是战败了嘛。

所谓不戒,其实主语是诸葛亮,而不是赵云。所以这肯定是诫的意思。诸葛少叮咛几句,笨蛋赵就不会打仗 ...

吃了亏是肯定的,要不然也不会敛固自守。。也不会被曹真发现这是疑军。而后烧栈道也是前提认为曹真主力还在怕被尾随,烧栈道以归。这也是赵云找出没损失的最好办法。蜀的军力本来就不雄厚,出发点也是为了蜀的将来而考虑的,这点我一直认为是对的。而我认为这里的戒是指赵云没有很好做好戒备、侦测工作让赵云引以为训的意思。
栈道好不好守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有人认为好守的其他人可能并不认为好守也说不定。毕竟通百的人不多。

[ 本帖最后由 无隙 于 2006-12-4 12:4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无隙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48
编号 40237
注册 2005-6-4


发表于 2006-12-4 12: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4:23 发表


这就感谢廖化将军的解释了。

另外,曹真击败赵云与张郃击败诸葛亮,这两件事谁轻谁重大家心里有数吧,所以张郃有赏曹真没有,是很自然的。

呵呵。。连击败高祥这个很生分的人都有功,怎么击败蜀的一位元老之一反而功劳比他小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无隙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48
编号 40237
注册 2005-6-4


发表于 2006-12-4 13: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6-12-3 16:42 发表


对你这类胡搅蛮缠,连基本事实都要拼命否认,还美其名曰要别人“拿证据”的话,本人本来是有权不预理睬的。

楼上其余几位争论北伐军有无10万,至少还是史无所载,且这个数确实显得有点大,才来争议。阁下 ...

我一直认为这是因为赵云没做好完全牵制曹真导致诸葛亮方压力大增加才被贬的。然而要做为击败要双方都要有证据才能确认。而魏方根本没确认获胜,哪里算失败呢?当然我不否认局部失利是正常的,毕竟最后还是以为曹真还在,导致烧栈道以归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4 12:46 发表

吃了亏是肯定的,要不然也不会敛固自守。。也不会被曹真发现这是疑军。而后烧栈道也是前提认为曹真主力还在怕被尾随,烧栈道以归。这也是赵云找出没损失的最好办法。蜀的军力本来就不雄厚,出发点也是为了蜀的 ...

老兄,这个戒应该是老廖所说的从诫才对,否则那段话就不是诸葛揽责任上身,而是把责任推卸到马谡和赵云身上了。
其实对比一下上下问也应该知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对 ‘明不知人,恤事多闇’,说的都是诸葛自己
如果‘街亭违命’说的是马谡,这个‘明不知人’还说的过去,要是‘箕谷不戒’说的是赵云,那这个‘恤事多闇’就对不起来了。
所以说,‘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诸葛说的都是自己,所以后来才总结说自己‘明不知人,恤事多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0: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4 12:53 发表

呵呵。。连击败高祥这个很生分的人都有功,怎么击败蜀的一位元老之一反而功劳比他小了???

关于魏国为武将记功是否公平,阁下可以单独再议。呵呵。
说到赵云被曹真击败,那是《三国志》“赵云传”明文记载。也许魏国认为赵云不会带兵,击败这路兵实在不值得宣扬什么功劳吧,或者,在其它项目上给曹真记个功平衡一下也是有可能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0: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1:48 发表
的古文还需要提高啊

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请自贬三等

主语全是诸葛亮自己。

街亭违命不是马谡违诸葛命,是诸葛违刘备命

诸葛奏章措辞严谨如他自己教育阿斗不要引喻失义那样

所以箕谷不戒之失,戒从诫,是诸葛亮检讨自己错失,诸葛不诫赵云...

呵呵,看看谁的古文需要提高。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很明显,前面直到“临事而惧”,主语是诸葛亮,即文中的“臣”,此处列举了“臣”的两条“罪状”,一是“不能训章明法”,二是不能“临事而惧”;
接下来,“至有”,指的是上述两条过失的后果,也写了两条,一是“街亭违命之阙”,二是“箕谷不戒之失”。这里,显然不能用因为前面的主语是诸葛亮,后面也一定是诸葛亮来理解。
对比一句日常用语:”由于臣管教不严,教子无方,至使吾子古汉语学得很差,经常搞错古文意思“,前一分句主语是“臣”,后一句主语就是“吾子”了。
再看一细微处:“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这一句,显然是指前两条“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过失的根源,如果按阁下的理解,前两条都是指诸葛亮自己,则显然不通:
我不能训章明法,使得自己在街亭方向犯了不听刘备命令的错误,在箕谷方向又犯了不诫赵云的过失,责任都是因为我用人无方啊。
如果理解主语分别是马谡、赵云,则通顺了:
我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使得街亭发生马谡不听命令的错误,箕谷又有赵云戒备不严的过失,责任都是因为我用人无方啊。

好了,阁下那些歪歪理可以进垃圾堆了。
另,不要为辩而辩,辩论中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对方也不会揪着你不放,不必为了否认错误,一概否定前人的知识。这样作,你不仅不能掩盖自己的错误,反而令人对阁下的人品产生误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0: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隙 于 2006-12-4 13:00 发表

我一直认为这是因为赵云没做好完全牵制曹真导致诸葛亮方压力大增加才被贬的。然而要做为击败要双方都要有证据才能确认。而魏方根本没确认获胜,哪里算失败呢?当然我不否认局部失利是正常的,毕竟最后还是以为 ...

魏方没有确认获胜?魏方没有确认获胜,那就不算获胜?都错。

三国志中记载的那么多的战斗胜负,都写明了双方的“确认”了吗?难道这些都不算?

胜与负一般有客观标准,赵云的失败是没有什么好争的,也就是失败大小。你说赵云局部失利了,然后就撤了,这不是失败,又是什么?曹操赤壁之战是不是局部失利了,然后撤了,不算失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6-12-4 20: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12-4 01:48 发表
那些所谓这本那本现代汉语的译文,是害少年人的垃圾读物,丢了吧。上下五千年算是重要主流的少儿古今对照读物了吧?突将无前可以翻译成突击队的将领,英勇向前的将领。后汉强项令故事,刘秀说天子不与白衣同,还被说成是刘秀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天子不与白衣同。汗不汗啊?不要拿这些例子当证据好吧?现在的课本错误连篇的。我都替我读中学的侄子担心啊。

回头看到“我明白不能知人善任”,更寒了

我摘的那两段现代汉语译文,是学术专著,不是什么“少年人”读物,阁下没有听说过?
学术专著也有瑕疵,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明白不能知人善任”有不妥?阁下给出个更好的译文?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59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6-12-4 20: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明白,这是哪国的古文翻译?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7 20: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11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