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系列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202
6/7
‹‹
1
2
3
4
5
6
7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系列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51
发表于 2007-2-23 06: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大宴铜雀台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1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二
曹操大宴铜雀台
却说周瑜被诸葛亮预先埋伏关公、黄忠、魏延三人三枝军马,一击大败。黄盖、韩当急救下船,丧折水军数多。遥观玄德、孙夫人车马仆从,都停住于山顶之上,瑜如何不气?箭疮脓水未干,因此怒发,金疮迸裂。众将救活,开船逃去。孔明教休追赶,自和玄德归荆州庆喜,赏赐众将。周瑜自回柴桑。蒋钦等一行人马,自归南徐,去报吴侯。吴侯不胜大怒,要拜程普为都督,倾国起兵去取荆州。周瑜又发书到,教主君兴兵雪恨。张昭谏曰:“不可。今曹操欲报赤壁鏖兵之恨,但恐孙、刘同心,因此未敢兴兵。今主公为一时之气,若自相吞并,操必乘虚来攻,家国危矣。”权曰:“如之奈何?”顾雍曰:“许都岂无细作在此?若知孙、刘不睦,操必使人勾结刘备矣。备惧东吴,必投曹操。若是投操,江南何日得安也?可使人赴许都,表刘备为荆州牧;使曹操知之则怯惧,不敢加兵于东南,亦能使刘备不恨于主公矣。却暗使一心腹人,以间谍之计,使曹、刘如常不睦,方可图之。”权曰:“元叹之言甚善。谁可为使?”雍曰:“有一人,乃曹操平生信爱者,见在此处,可当遣之。”权曰:“何人也?”雍曰:“前任豫章太守,平原高唐人也,姓华,名歆,字子鱼。”权大喜,即时写表,令华歆赴许都,密嘱以间谍之计。歆领命起程,径到许都。闻知曹操会群臣于邺郡,庆贺铜雀台,歆亲往见。
却说曹操自离荆州,心中尝欲雪赤壁之恨,为军兵未曾严整,又疑孙、刘并力,因此不敢轻进。时建安十五年春,造铜雀台
·531·
成,操大会文武于邺郡,设宴庆贺。其台正临漳河,中央乃铜雀之台,左名玉龙之台,右名金凤之台。三台森耸,可高十丈,上横二桥相通,千门万户,金碧交辉。是日,操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罗袍,玉带朱履,凭高而坐。文武侍立于台下。
操先观武官比试弓箭,便命近侍将西川红锦战袍一领,挂在垂杨枝上,下设一箭垛,离百步为界。武官分为两队:曹氏宗族俱穿红,外枝将士皆穿绿;各带雕弓长箭,跨鞍勒马,听候指挥。操传令曰:“如有射中红心者,鸣金击鼓以应之,遂将红锦战袍以赏之;如射不中者,罚水一杯。能射者射之,不能射者听令押阵。”连问三声。声犹未绝,红袍队中一人拈弓骤马而出。众皆视之,此少年将军乃曹操外房之侄,性曹,名休,字文烈,见充虎豹骑卫。众见曹休弓马精熟,无不称贺。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三遭,扣上箭,拽满弓,弘响箭落,正中红心。金鼓齐鸣。操在台上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左右欲取锦袍与曹休,绿袍队中一骑而出,曰:“丞相,锦袍也合让俺外人先争,汝宗族中不宜搀越。”众视之,乃汉上将文聘也。众官曰:“且看文仲业射法。”聘拈弓纵马,一箭正中红心。金鼓齐鸣。聘大呼曰:“快取袍来!”只见红袍队中又一将飞马而出,曰:“小将军先射,汝何夺之?看我与汝两个解箭!”拽满雕弓,一箭也中红心。众皆喝采。视之,乃曹丞相从弟曹洪也。却欲取袍,只见绿袍中又一将而出,曰:“你三人射中红心,岂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大将张郃也。郃飞马翻身,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枝箭齐齐的攒在红心之里。郃曰:“吾翻身背射,合取锦袍!”言未毕,红袍队中又一将飞马而出,曰:“汝翻身背射,何足为道!看吾夺射红心耶!”众视之,乃夏侯渊也。渊骤马到界口,扭头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渊兜住马,按弓大叫曰:“此箭可夺锦袍么?”众皆喝采。又只见
·532·
绿袍队中一将飞马而出,大叫曰:“留下锦袍还我!”视之,乃大将徐晃也。晃曰:“汝夺红心,何足道哉!看吾单取锦袍!”拈弓搭箭,一箭遥望柳条射之,射断柳条,锦袍坠下。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往来驰骤一遭,望台上声喏曰:“谢丞相之袍!”众皆大惊。却才勒马要回,猛然台边一将跃马而出,大叫曰:“你将锦袍那去?早早留下与我!”众皆视之,乃谯国谯人也,姓许,名褚,字仲康,飞马便来夺袍。两马相近,晃便把弓打许褚。褚一手接住弓,把徐晃一扯,扯离鞍鞒。晃急弃了弓时,翻身下马,褚亦下马。两个揪住,一处厮打。操急使人解开时,那领锦袍已扯粉碎。操曰:“二人都上台来。”晃睁眉怒目,褚切齿咬牙,皆有相持之意。操笑曰:“孤特视汝等之勇耳,岂惜一锦袍乎?”便教诸多将士尽都上台,各赐蜀锦一匹。尽皆依位而坐。乐音竞奏,水陆毕陈。文官武将,轮次把盏,献酬交错。
操大喜,曰:“武将既以骑射为乐,足显威勇矣。汝文官乃饱学之士,登此高台,何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文官皆躬身而言曰:“愿从钧命。”互相奖让。有一人进曰:“小臣不才,愿献铜雀台诗章,可乎?”操大喜。乃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东海郯人也,姓王,名朗,字景兴。朗拂笺援笔,立书七言诗以进之。诗曰:
铜雀台高壮帝畿,水明山秀竞光辉。
三千剑佩趋黄道,百万貔貅现紫微。
风动绣帘金凤舞,云生碧瓦玉龙飞。
君臣庆会休辞醉,携得天香满袖归。
操观毕大喜,取玉爵赐酒,就以玉爵赏之。朗拜谢讫,座上一人进曰:“老臣亦有俚语,敢进于上乎?”操曰:“愿闻佳章。”其人官封东武亭侯侍中尚书、左仆射,颍川长社人也,姓锺,名繇,字元常,善写隶书,万古为法。繇援笔立写七言八句诗以进之。诗曰:
·533·
铜雀台高按上天,凝眸览遍旧山川。
栏干屈曲留明月,窗户玲珑压紫烟。
汉祖歌风空系筑,楚王戏马谩加鞭。
主人盛德齐尧舜,愿乐升平万万年。
操览毕,笑曰:“二公佳作,过于太甚矣。”(意思知道二人以帝王尊之,言太过矣。)操遂赏锺繇,而对众文武曰:“孤本庸愚,始举孝廉,聊立微名于世耳。后值天下大乱,故以病回乡里,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欲夏秋读书,春冬射猎,为二十年之计,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然不能如意,朝廷征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使不辱于祖宗。此平生愿足矣。遭董卓之难,兴举义兵;因黄巾之乱,剿降万余。又讨击袁术,擒其四将;摧破袁绍,枭其二子;复定刘表,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有一等人,见孤强盛,任重权高,妄相忖度,言孤有篡位之心,此言大乱之道也。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孔子云:‘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为至德也已矣!’夫能以大事小,此言耿耿在心。又读《乐毅传》:毅昔日归赵,赵王欲与之图燕,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燕王,犹事大王,宁死不为非义之事。’孤又观《蒙恬传》:昔日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德于秦三世矣;今臣手下精兵三十万,卒能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君之恩也。’孤读此二人之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安有篡逆之心哉?此言皆肝膈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孤所封武平侯之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已离
·534·
兵为人所害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汝诸文武必不知孤心也。”众皆起拜曰:“虽周公、伊尹,不及丞相耳。”尹氏有诗一首,单道王莽奸邪处,后人读此诗有感,因而可以拟曹操也。诗曰: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孤欲作《铜雀台赋》耳。”拂笺写云:“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此两句有旁若无人之意。)后史官贬曹操建铜雀台,有古风一篇云:
邺中山青水如练,老瞒雄据作宫殿。
穷奢极多兴群怨,诈力欺天天肯眷?
东风只与周郎便,云散烟飞事都变。
铜雀台高春日转,二桥空锁芙蓉面。
不似朝阳贮飞燕,英雄一去不复见,
古瓦与人磨作砚。
曹操刚才落笔,止写了两句,忽有人报:“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今孙权以妹嫁之,汉上九郡太半已属刘备矣。”操闻之,手脚慌张,投笔于地。程昱曰:“丞相知华歆来意否?”操曰:“未也。”昱曰:“孙权本忌刘备,欲以兵攻之,但恐丞相乘虚而击也。今权故令华歆入国为使,乃安刘备之心,以塞丞相之望耳。”操曰:“如之奈何?”昱曰:“某有一计,使孙、刘自相吞并,丞相于中一击而可得也。”操问其计若何?
·535·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吴侯不胜大怒,要拜程普为都督,
倾国起兵
去取荆州。
毛本改为:
权不胜忿怒,欲拜程普为都督,
起兵
取荆州。
刘备集团此时已经强大到了要东吴必须“
倾国起兵
”的程度了。这也是为什么张昭、顾雍要阻拦孙权,而孙权又能听劝的根本原因。
权曰:“如之奈何?”
顾雍曰:……
毛本改为:
顾雍曰:……
罗本中,孙权的“
如之奈何
?”是明确表示不甘心就此罢手。顾雍是针对孙权的这种态度进一步为孙权出主意。毛本中,顾雍不待孙权针对张昭的谏阻表态,就出主意,这叫冒失。
雍曰:“前任豫章太守,平原高唐人也,姓华,名歆,
字子鱼。”权大喜,即时写表,令华歆赴许都,
密嘱以间
谍之计
。
毛本改为:
雍曰:“华歆在此,何不遣之?”权大喜。即遣歆赍
表赴许都。
罗本中,华歆还有另外一层身份。
却说曹操自离荆州,心中尝欲雪赤壁之恨,
为军兵未
曾严整
,又疑孙、刘并力,因此不敢轻进。
毛本改为:
操自赤壁败后,常思报仇;只疑孙、刘并力,因此不
敢轻进,
此时,曹操非但在赤壁损失的兵力一时不能得到完全的补充和训练;更主要的是,曹操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不具备组建和训练水军的条件。所以,在罗本中特意强调“
为军兵未曾严整
”,也就是说,既使孙、刘俩家自己打起来,曹操在军事上也不具备进攻东吴的条件,曹操没有水军,无法跨过长江。
在这段中,罗贯中表达了自己对形势的分析:曹操不能“雪赤壁之恨”的主因是“
为军兵未曾严整
”,辅因才是“疑孙、刘并力”。
操传令曰:“如有射中红心者,
鸣金击鼓以应之
,遂
将红锦战袍以赏之;如射不中者,罚水一杯。
能射者射之,
不能射者听令押阵
。”
毛本改为:
操传令曰:“有能射中箭垛红心者,即以锦袍赐之;
如射不中,罚水一杯。”
罗本中,明确了,只要射中,都要“
鸣金击鼓
”,所以,“
鸣金击鼓
”不代表观众的倾向,而“
喝采
”才是观众倾向的表达方式。后文中,罗贯中有意省却“
鸣金击鼓
”这个一定有的场面,从而能着重突出是否有“
喝采
”的场面。“
不能射者听令押阵
”,是为许褚最后跳出来埋下伏笔。这就等于说,像许褚这样不会射箭的就没有表现机会了,许褚当然不会甘心。
毛纶父子不理解曹操此次设置比试骑射的目的,不理解观众“
喝采
”背后所传达出信息,不理解武将争强斗狠背后的用意,就胡乱删改,使得读者如果就此段比武情节只读毛本的话,已经根本无法体会出原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结果,在毛本中,这场比箭退化成了单纯的比武。
连问三声。声犹未绝,红袍队中一人
拈弓
骤马而出。
众皆视之,此少年将军乃曹操外房之侄,性曹,名休,字
文烈,
见充虎豹骑卫。众见曹休弓马精熟,无不称贺。
曹
休飞马,往来奔驰三遭,扣上箭,拽满弓,弘响箭落,正
中红心。金鼓齐鸣。操在台上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驹
也!”
左右欲取
锦袍与曹休,
毛本改为:
号令方下,红袍队中,一个少年将军骤马而出,众视
之,乃曹休也。休飞马往来,奔驰三次,扣上箭,拽满弓,
一箭射去,正中红心。金鼓齐鸣,
众皆喝采
。曹操于台上
望见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驹也!”
方欲使人取
锦袍与
曹休,
首先,骑射在古代是一项高级军事技术,不是所有的骑兵都能掌握在飞奔的马上射箭的技术。其次,在飞奔的马上拈弓搭箭的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在美国西部片中,枪手决斗比谁拔枪更快一样。现在的电视剧中,演员都是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箭干尾部,顶住弓弦拉弓。这种手法只能拉开面条弓,根本就不可能拉开实战用的弓。原因是这些演员没有经过特别训练,只会这样带箭拉弓。既使如此,这些演员也无法连贯完成搭箭上弦的动作。在飞奔的马上,拿着沉重的实战弓箭,用正确的手法,快速而连贯地完成拈弓搭箭的动作,绝对是高难度动作,没有哪个演员能够完成。所以,曹休还没开射,就早早地“
拈弓
”在手,技术上已经又低了一个层次。
“
虎豹骑
”是曹操最精锐、最亲信的一支军队,曹休“
见充虎豹骑卫
”,虽然还不是大将,但日后显然前途无量。曹休还没开射,众人就“
无不称贺
”,无疑是马屁行径。“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三遭,”既有炫耀骑术的目的,更有熟悉场地,寻找射箭状态和位置的目的,技术上又差了个层次。射中后,“
金鼓齐鸣
”,这是事先定下的规则,却没有“
喝采
”的声音出现,曹休这一箭实在是太平常了。曹操故意夸了一句曹休,意在激将,并没有取“锦袍”的意思,“
左右欲取
锦袍与曹休”,是出于势利心,想拍曹休和曹操的马屁,其实他们的马屁拍错了。
聘拈弓纵马,一箭正中红心。金鼓齐鸣。
毛本改为:
文聘拈弓纵马一箭,亦中红心。
众皆喝采
,金鼓乱鸣。
罗本中,凡是外枝将领射中,都没有“喝采”的声音出现,表现的是人们的势利心理,说明的是朝廷的形势,人们对曹操将要取代汉室的预期,正因为如此,曹操后面才要弄了个“自明本志令”。
文聘不是事先取弓在手,而是临射时方“
拈弓
”在手,亦不用寻找和调整状态,只是随手一射,自然已经比曹休高出一筹;不过,文聘的“
拈弓
”动作仍有痕迹。可能文聘的实际本领不止于此,只是不想盖过曹休太多。
只见绿袍中又一将而出,曰:“你三人射中红心,岂
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大将张郃也。郃飞马翻
身,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枝箭齐齐的攒在红心之里。
郃曰:“吾
翻身背射
,合取锦袍!”
毛本改为:
只见绿袍队里又一将出,
扬弓
叫曰:“你三人射法,
何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张郃也。郃飞马翻身,
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枝箭齐齐的攒在红心里。
众人都
道:“好射法!”
郃曰:“锦袍须该是我的!”
罗本中,张郃没有事先“
拈弓
”在手,“郃飞马翻身,背射一箭,”“
拈弓
”的动作已不露痕迹,再加上是“
翻身背射
”,具有极强的突然性。(电视剧中,张郃那个动作是不切实际的臆造。)
前面,曹洪的射法,“
众皆喝采
”;此处张郃射得如此精彩,众人却都成了哑巴。
渊骤马到界口,扭头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
渊兜住马,按弓大叫曰:“此箭可夺锦袍么?”
众皆喝采
。
毛本改为:
渊骤马至界口,纽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
金
鼓齐鸣
。渊勒马按弓大叫曰:“此箭可夺得锦袍么?”
罗本中,“
众皆喝采
”再次只为曹氏宗族响起。
又只见绿袍队中一将飞马而出,大叫曰:“留下锦袍
还我!”视之,乃大将徐晃也。晃曰:“汝夺红心,何足
道哉!看吾单取锦袍!”
毛本改为:
只见绿袍队里,一将应声而出,大叫:“且留下锦袍
与我徐晃!”
渊曰:“汝更有何射法,可夺我袍?”
晃曰:
“汝夺射红心,不足为异。看我单取锦袍!”
毛本中,夏侯渊的问话不但是画蛇添足的废话,这种缺少大将威风的问话也和夏侯渊在军中的地位极不协调。
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
往来驰骤一遭
,望台上声
喏曰:“谢丞相之袍!”
众皆大惊
。
毛本改为:
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骤马至台前声喏曰:“谢
丞相袍!”
曹操与众官无不称羡
。
以曹休和曹洪在军中的威望,有人敢压过他们,也许还不足以骇众;但以夏侯渊在军中的威望,徐晃竟然也敢盖过去,而且还大肆炫耀一番,难怪要“
众皆大惊
”了。
却才勒马要回,猛然台边一将跃马而出,大叫曰:
“你将锦袍那去?早早留下与我!”众皆视之,乃谯国谯
人也,姓许,名褚,字仲康,飞马便来夺袍。
毛本改为:
晃才勒马要回,猛然台边跃出一个绿袍将军,大呼曰:
“你将锦袍那里去?早早留下与我!”众视之,乃许褚也。
晃曰:“袍已在此,汝何敢强夺!”
褚更不回答,竟飞马
来夺袍。
毛本中,毛纶父子又让徐晃说了句废话。而且,徐晃敢盖过夏侯渊的风头,是因为他明白曹操的用心,许褚来夺袍的用心,徐晃同样也明白,二人只需表现强悍,就会令曹操大喜,何须多言。
操
大喜
,曰:“武将既以骑射为乐,……”
毛本改为:
操顾谓众文官曰:“武将既以骑射为乐,……”
罗本中,曹操的“
大喜
”是对武将们的表现,尤其是外枝武将的表现非常满意,外枝武将敢于压过宗族武将的风头,正是曹操所需要的。
文官皆躬身而言曰:“愿从钧命。”
互相奖让。有一
人进曰:“小臣不才,愿献铜雀台诗章,可乎?”操大喜。
乃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东海郯人也,姓王,名朗,字
景兴。朗拂笺援笔,立书七言诗以进之。诗曰:
铜雀台高壮帝畿,水明山秀竞光辉。
三千剑佩趋黄道,百万貔貅现紫微。
风动绣帘金凤舞,云生碧瓦玉龙飞。
君臣庆会休辞醉,携得天香满袖归。
操观毕大喜,取玉爵赐酒,就以玉爵赏之。朗拜谢讫,座
上一人进曰:“老臣亦有俚语,敢进于上乎?”操曰:
“愿闻佳章。”其人官封东武亭侯侍中尚书、左仆射,颍
川长社人也,姓锺,名繇,字元常,善写隶书,万古为法。
繇援笔立写七言八句诗以进之。诗曰:
铜雀台高按上天,凝眸览遍旧山川。
栏干屈曲留明月,窗户玲珑压紫烟。
汉祖歌风空系筑,楚王戏马谩加鞭。
主人盛德齐尧舜,愿乐升平万万年。
操览毕,笑曰:“二公佳作,过于太甚矣。”(意思知道
二人以帝王尊之,言太过矣。)操遂赏锺繇,而对众文武
曰
:“孤本庸愚,始举孝廉,……”
毛本改为:
众官皆躬身而言曰:“愿从钧命。”
时有王朗、钟繇、
王粲、陈琳一班文官,进献诗章。诗中多有称颂曹操功德
巍巍、合当受命之意。曹操逐一览毕,笑曰:“诸公佳作,
过誉甚矣。
孤本愚陋,始举孝廉。……”
许多学者认为,罗本中的小字注,也就是这里()中的文字,不是罗贯中的原文,起码不全是罗贯中的原文,阿鸯以为然。罗本中
,(意思知道二人以帝王尊之,言太过矣。)
应该不是罗贯中的原文,钟繇的诗不是这个意思。
罗本中,文官赋诗的形式依然是承接武将比试骑射的形式,要逐次单独表现,而不是毛本中一窝蜂式的交卷。
王朗和钟繇诗中的意思差别很大。王朗诗中劝曹操立即称帝,所以曹操“
观毕大喜,取玉爵赐酒,就以玉爵赏之
。”“
以玉爵赏之
”意思是加官进爵。钟繇诗中暗示,忠于汉室的人还很多,欲速则不达,所以曹操对钟繇的态度也有别于王朗。正是钟繇的诗,直接引出了曹操下面的“自明本志令”。
毛本中,所有的文官都表示赞成曹操称帝,使得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丧失了前提和氛围。最后,曹操要宣讲的“自明本志令”,是一个非常严肃和庄重的话题,而毛纶父子却在前面加上“
笑曰
”,和内容极不协调。
罗本中,曹操的“自明本志令”,和史籍上的原意非常接近,毛纶父子则将其中最能打动人的一段几乎全部删掉。
或有一等人,见孤强盛,任重权高,妄相忖度,言孤
有篡位之心,此言大乱之道也。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垂称
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孔子云: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为至德
也已矣!’夫能以大事小,此言耿耿在心。又读《乐毅
传》:毅昔日归赵,赵王欲与之图燕,毅伏而垂泣,对曰:
‘臣事燕王,犹事大王,宁死不为非义之事。’孤又观
《蒙恬传》:昔日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吾先人及至
子孙,积德于秦三世矣;今臣手下精兵三十万,卒能背叛,
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君之恩也。’
孤读此二人之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安有篡逆之心哉?
此言皆肝膈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
《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毛本改为:
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
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
说些有关扶苏和蒙恬的题外话。公元前二一零年,秦始皇死于出巡的路上,太监赵高、丞相李斯秘不发丧,矫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矫诏赐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死。此时,扶苏和蒙恬正统领秦国最精锐的三十万大军镇守北边。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
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
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
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
安复请!”即自杀。
首先,扶苏的表现非常迂腐,表面上似乎在尽忠全节,实质上是全小节而失大义。此时秦始皇已经五十多岁了,自古帝王活过这个年龄的十不及一。正常情况下,秦始皇应先返回京城,才能赐死扶苏和蒙恬;而此时在出巡的路上,毫无缘由地突然发来赐死书。以上迹象,可以肯定,秦始皇出了意外,而蒙恬对赐死书也是持怀疑态度的。扶苏为了不背上叛乱的罪名,在明知可能有诈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死,似乎是够忠够孝,其实是真正的不忠不孝。因为扶苏此时选择死,就是纵容奸谋得逞,是对国家的极不负责任,国家机器一旦陷入奸佞之手,其结果必定是祸乱天下,最终导致国破家亡,事实上,秦不久二世而亡,这难道是扶苏的父亲秦始皇所希望的吗!为了自己的虚名而导致亡国丧邦,这不是忠孝,是自私、是愚蠢;而且,扶苏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也是违背了其父亲秦始皇的意愿,是实质上的不忠不孝。
其次,蒙恬明知赐死书可能有诈,却不敢采取断然手段。因为顾忌家族的名声,不敢起兵除乱,结果秦二世而亡,使蒙氏家族世代捍卫的国家瞬间灰飞烟灭,蒙恬也是真正的舍本逐末。另外,蒙恬对扶苏的劝阻,也没有从大道理上讲透。尤其是那句:“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实在是愚蠢透顶,这样的“复请”,纵有一万遍,也改变不了结果,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扶苏,哪里还会有生下去的欲望。
蒙恬应该立即拘押或杀掉使者,然后以最坚定的语气,肯定赐死书是伪造的。最后,为了让扶苏获得心理上的释然,可以说,如果秦始皇还在,我们再放弃军队,到秦始皇那里去亲自请死,也不为晚。
人若不懂大道理,就会干蠢事,坏大局。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
“孤欲
作《铜雀台赋》耳。”拂笺写云:“吾独步高台,俯观万
里之山河。”(此两句有旁若无人之意。)后史官贬曹操
建铜雀台,有古风一篇云:
邺中山青水如练,老瞒雄据作宫殿。
穷奢极多兴群怨,诈力欺天天肯眷?
东风只与周郎便,云散烟飞事都变。
铜雀台高春日转,二桥空锁芙蓉面。
不似朝阳贮飞燕,英雄一去不复见,
古瓦与人磨作砚。
曹操刚才落笔,止写了两句,
忽有人报:……
毛本改为:
曹操连饮数杯,不觉沉醉,唤左右捧过笔砚,
亦欲作
《铜雀台诗》。刚才下笔,
忽报:……
许多学者认为,演义中的诗赞都是后人添加的,不是罗贯中原文,阿鸯以为然。所谓的史官诗夹在其中,非常破坏整体结构。
罗本中,前面曹操的“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在清醒状态下宣讲的,有枭雄欺世的嫌疑。或者说,曹操没有称帝,是理智战胜了欲望。此时,曹操“不觉沉醉”,要酒后吐真言了:“
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
有做帝王,一统天下之意,可惜被打断了,是被刘备、孙权给打断了。
“
拂笺写云:‘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曹操刚才落笔,止写了两句,
忽有人报:……”深有意蕴,是罗贯中对曹操“自明本志令”的评价,或者说,是对曹操没有称帝真正原因的诠释。正是刘备、孙权的存在,才使曹操不能完成一统天下,进而称帝的愿望。如果刘备、孙权不存在了,既使朝廷内还有忠于汉室的人,也无法阻止曹操此时称帝了。
毛本中,毛纶父子没能理解《铜雀台赋》中,“
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
。”是罗贯中对曹操在“自明本志令”中不想称帝的否定,而以为仅是没有完成的《铜雀台赋》中一句随意的废话。以毛纶父子一贯贬曹的作风,如果明白罗贯中是这样的用意,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它删掉的,无奈,这父子俩比猪还笨。经过毛纶父子的删改,这层暗示便荡然无存了。
如果说诸葛亮一气周瑜,还有为刘备夺得江陵的好处;那么,诸葛亮二气周瑜,除了使孙、刘关系进一步恶化,对刘备集团没有任何好处。
当孙权听说东吴再一次被诸葛亮戏耍后,立即大怒,欲“倾国起兵去取荆州”;不过,最后被顾雍劝住了。顾雍能够劝住孙权的一个最重要理由是:“
若知孙、刘不睦,操必使人勾结刘备矣。备惧东吴,必投曹操。若是投操,江南何日得安也?”
这和诸葛亮一气周瑜后,鲁肃劝阻周瑜的理由如出一辙
:“况刘玄德旧曾与曹操至厚,倘逼得紧急,献了城池,一同攻东吴,如之奈何?”
孙权和周瑜显然也是认同了这个理由,才没有同刘备全面开战。这说明,东吴上下对曹操和刘备的关系,缺乏透彻而深刻的认识:曹操可以容纳天下所有的人,但绝没有再容纳刘备的可能了;而刘备也深知,他也绝不会再为曹操所接纳。
此时,赤壁之战刚刚结束不久,曹操非但陆军损失惨重,军力尚未恢复;水军更是全军覆没,只能望江兴叹。对曹操和东吴来说,双方都是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如果东吴能够正确认识三方的关系,此时则正是攻灭刘备的最佳时机,就像官渡之战前,曹操东征徐州刘备一样。一旦等曹操军力恢复,刘备在荆州立稳脚根,孙权再想收回荆州,就只能等待下一次天下有变了。后来孙权虽然得到了荆州,却永久性地丧失了夺取益州的机会,并由此奠定了东吴终将灭亡的格局。可惜,孙权手下没有郭嘉。本回结尾,华歆到许都,从曹操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曹操是非常忌殚刘备的,也是非常乐于看到孙、刘互攻的。(文革时,流行一句话:“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赞成。”历史早已证明了这句话的荒谬性,希望不要再用这样的逻辑,来证明孙权攻击刘备是错误的。一个政治集团应该做什么,只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自己,而不是对立集团的态度。)
东吴对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关系之所以缺乏正确的认识,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吴和中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对曹、刘之间的关系演变缺乏亲身感受的人。曹、刘双方由于亲身经历,各自都对双方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他们不会想到第三方却看不清这种关系,以为天下人人都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是水火不相容。诸葛亮屡次恶化同东吴的关系时,也同样不会想到,东吴方面对曹、刘之间的关系会有这样错误的认识,并因为这个原因而没有同刘备大打出手。也就是说,在演义中,诸葛亮不断恶化同东吴的关系,而没有受到东吴的倾力攻击,实属侥幸。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的策略是东和孙权,而在实际操作中,诸葛亮却又在不断地破坏这种既定的策略,根本原因是来自于“隆中对”的先天缺陷。刘备要以荆州为基业,孙权同样视荆州为东吴之屏障,两条狗抢一块肉,怎么能不打架?
刘备再也没有投靠曹操的可能了,这是为所有三国读者所认同的。演义中,罗贯中却让鲁肃、顾雍,一再提及这个常识性的错误,目的就是在提示读者,东吴对曹、刘之间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进而让读者明白东吴对刘备所采取的策略是错误的。
在本回中,罗贯中用极精准的语言描述了和一段极精彩的骑射比试。
骑射水平最低的当然是曹休。曹休首先没有从技术上完成“
拈弓
”的动作,而是早早地把弓拿在手里。然后,“
曹休飞马,往来奔驰三遭
”,这其实是在适应、寻找和调整状态。最后“
扣上箭,拽满弓
”,扣箭的动作有迹可寻,说明扣箭的动作太慢;能让人看到“满弓”的状态,说明瞄靶的时间太长。曹休虽然射中红心,但整体技术乏善可陈,所以射前众人“
无不称贺
”,射后反倒无人“
喝彩
”了。
“
聘拈弓纵马,一箭正中红心
。”文聘只有“
拈弓
”的一个动作有迹可寻,而扣箭、瞄靶都是瞬间完成,也就是说,文聘随手一箭,即中靶心。文聘的水平无疑比曹休高出甚多,也许文聘的水平不止于此,只是针对曹休扣箭和瞄靶的技术。
曹洪出场,“
拽满雕弓,一箭也中红心
。”虽然“
拈弓
”、“
扣箭
”的动作完成的很好,但却有“
瞄靶
”的动作。所以,曹洪的水平没有高过文聘,但却获得了“
众皆喝采
”的效果,因为曹洪是宗族将领;文聘高出曹休甚多,却无人“
喝彩
”,因为文聘是外枝将领。
“
郃飞马翻身,背射一箭
”,张郃的“
拈弓
”、“
扣箭
”、“
瞄靶
”皆是瞬间完成,人们还没有看清这些动作,箭就已经飞了出去。张郃不但基本技术高于前面三人,而且还是“
翻身背射
”,水平无疑高出前面三人一大截,因为是外枝将领,结果再次无人“
喝彩
”。
“
渊骤马到界口,扭头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
。”夏侯渊的基本动作与张郃一般,但准确程度高出前面四人;不过“
扭头回身
”的动作不如张郃的“
飞马翻身
”。所以,夏侯渊的水平大致和张郃的水平相当,但却获得了“
众皆喝采
”的效果。
前面,张郃的技术动作已经无法逾越了,所以,夏侯渊只能在准确性上进一步做文章了。针对夏侯渊的准确性,徐晃则“
拈弓搭箭,一箭遥望柳条射之
”。徐晃放弃了所有技术动作的表演,所以,“
拈弓
”、“
扣箭
”、“
瞄靶
”都变得有迹可寻了,但这却叫做“
百步穿杨
”,是箭法的最高境界。可惜,徐晃是外枝将领,再次是无人“
喝彩
”。
有的读者可能要说了,你分析的那么热闹,其实罗贯中写的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想那么多,阿鸯以为不然。罗贯中不同于普通文人,是有过实际军旅生涯和战争阅历的人,深谙军中之事;古人行文本就远比今人严谨,更何况罗贯中是文学大师。所以,演义中的每句话,都是非常精准和讲究的。毛纶父子对演义的修改,本意也是要使演义的行文更严谨、更合逻辑,但由于父子二人阅历苍白,理解力低下,见识浅薄,反而将原文改得一塌糊涂。
在演义中,箭法神奇的还有太史慈、吕布、黄忠、赵云。
北海城外,“
慈倚枪,拈弓搭箭,八面皆射之,射死数百人,应弦落马,贼皆退回
。”太史慈的射速恐怕是天下无二了。吴城下,太史慈一箭射穿城上裨将左手,吓得严白虎弃城而逃,震慑效果三国无双。
吕布辕门射戟,虽然是立射,但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距离超远,三国中也只有吕布做得到。吕布身高一丈,提纪灵如童稚,力大臂长,弓硬箭长,动能=力×距离,所以,这是吕布独有的优势。用“
百步穿杨
”,和箭法最高境界,已经不足以形容吕布的箭法了。吕布一箭而罢十万雄兵,其作用无人能及。
黄忠正射云长盔缨,虽然目标是运动的,但由于黄忠前两次都是虚射,到第三次才是实射,云长赤兔马快,距离黄忠已经是非常近了。
赵云射断拽篷索,但文中交待:“
看看至近
,赵云拈弓搭箭。”船虽然也是晃动的,但剧烈程度显然要比云长的盔缨不如。蓬船是一个巨大的整体,晃动起来有很大的惯性,容易预计篷索的运动位置;而云长的盔缨则是完全随机运动。所以,在瞬间瞄靶和放箭瞬间的把握上,黄忠的难度是赵云没法比的。
阿鸯以为,在放箭瞬间的把握上,是最难的环节,黄忠放开箭的时间误差哪怕只有0.1秒,也不会射中随机运动的盔缨。演义中,箭法第一应该是黄忠,吕布只能屈居第二,太史慈屈居第三。为什么说屈居?因为史书上只有吕布和太史慈的神箭,吕布老大,太史慈老二。
此次比试骑射,曹操作了很奇怪的一件事,“
武官分为两队:曹氏宗族俱穿红,外枝将士皆穿绿
;”而曹操自己却“
身穿绿锦罗袍
”。曹操这样将宗族将领和外枝将士截然分开,在大众眼里,曹操似乎有宠爱本族将领的用意。按道理,曹操自己应该“穿红”,但曹操不“
穿红
”,反而“
穿绿
”。这个极强的暗示,使聪明的将领明白了曹操的真正用心:曹操希望外枝将领的风头压过宗族将领。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曹操要炫耀武力,向天下昭示他有夺取天下的力量,只有外枝将领没有顾忌,才能充分展示曹军的全盛武力。但更重要的还是,曹操要向天下人展示,他有包容天下的胸怀。这也是徐晃和许褚悍勇斗狠、无礼越规后,曹操非但没有大怒责罚,反而大喜的原因。文聘、张郃、徐晃敢于技压宗族将领,许褚敢于无理取闹,就是因为他们明白了曹操的用意。优秀的下属都能及时领会领导的用心;平庸之辈不但本事碌碌,常常马屁也拍不到点上。
曹操让文官赋诗。演义中,王朗是个庸才加马屁精,他的那首诗无非是说曹操可以称帝,当然诗是由罗贯中代笔的,罗贯中也不会替庸才作什么好诗,我们就不去谈它了。钟繇不同于王朗,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演义中,都是非常有见识的能臣,不会在曹操还不能称帝时,为了献媚而鼓动曹操取代汉室,为了自己得宠却损害了整个集团的利益。所以,钟繇的诗表面上是写景和称颂曹操的丰功伟绩,实际上是提醒曹操现在还不是取代汉室的时候。
“
铜雀台高按上天
”,表面上是描写铜雀台的宏伟壮丽;内涵是说曹操的功绩虽大,却是在尊奉汉室的大旗下取得的。
“
凝眸览遍旧山川
”,内涵是说我们应该认清目前的形势,仍然还是没有统一的天下。
“
栏干屈曲留明月,窗户玲珑压紫烟
。”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写人心。比如,比试骑射时,众人只为宗族将领喝彩,不为外枝将领喝彩,性质是属于“
栏干屈曲
”和“
窗户玲珑
”,但心中对汉室还是有所留恋的。
“
汉祖歌风空系筑,楚王戏马谩加鞭
。”表面上是称颂曹操有刘邦的胸怀和项羽的善战。但是联系刘邦“大风歌”的内容,和霸王别姬唱歌时的处境,就不难明白,是告诉曹操现在还不是取代汉室的时候,和可能产生“四面楚歌”的后果。(刘邦一统天下后,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乱后,路过故乡,与家乡父老同欢时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四方。”刘邦已经平定了天下,尚且忧虑天下的安定;何况曹操还没有平定天下。)
“
主人盛德齐尧舜,愿乐升平万万年
。”表面上是颂德;实际上是说,只有条件具备时,再取代汉室才会平安无事。
当然,钟繇的诗也是罗贯中代笔的,诗意的深邃,阿鸯以为,旷世罕有,也许是阿鸯见少识陋,没见过佳品。演义中大量的赞诗,其水平比起这首诗来,差距甚远,由此可见都不是罗贯中的作品。阿鸯以为,罗贯中作诗的水平不在李、杜之下,只不过,罗贯中不好这一口。
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主题就是一句话:我没有取代汉室的想法。那么,罗贯中对曹操的“自明本志令”是怎么看的?罗贯中用下面的情节,为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作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注解:
拂笺写云:‘吾独步高台,俯观万里之山河。’曹操
刚才落笔,止写了两句,忽有人报:……
所报正是刘备和孙权之事。
曹操不是没有称帝的想法,只不过是因为刘备和孙权的存在,才没有完成称帝的愿望。
[
本帖最后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2-23 06:47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ptcn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6
帖子
8570
编号
52547
注册
2005-11-5
#152
发表于 2007-2-23 15: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曹操大宴铜雀台
精彩!太精彩了!
我说2点:
1)老罗的那首诗,我也认为是最好的(居然是出在一本小说里,而且还被毛腐儒删了,以致几乎没能传世)。其中“留明月”和“压紫烟”也应该是很明确的意思,不知文兄以为如何?
2)唯不太认同文兄楼上对曹、孙、刘三家关系的评论。
但对文兄的本章评论,我实在只能是佩服。
[
本帖最后由 ptcn 于 2007-2-23 15:30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53
发表于 2007-2-24 04: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谢各位仁兄支持
多谢各位仁兄支持。
恭贺乌鸦老弟开山立派,就任掌门。
“南飞的回复阿鸯哥哥就直接无视了~!!也不转过来~”
乌鸦到处飞,我要是转贴,那该多奇怪。
回轮回兄:
网上原本没有嘉靖本的演义,所以,开始时主要目的是录入。现在主要目的是想说明毛本修改的拙劣。千古名著,却是劣本行世,这是首先要改变的状况。
感谢ptcn兄的支持,明月和紫烟可能代表的是已经没落的汉室。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轮回
白衣伯爵
光禄大夫
★★★★★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2
功绩
385
帖子
9205
编号
941
注册
2003-9-21
#154
发表于 2007-2-25 10: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3 气概文鸯 的帖子
呵呵,我很有幸,读的第一本三国就是上海古籍《三国志通俗演义》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小马828
(人类第一钢铁战士)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2
功绩
54
帖子
4433
编号
29895
注册
2005-1-9
#155
发表于 2007-3-11 07: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想文鸯要是能把三国演义再重新扭转回去,吸收毛本的优点,那当真是功德无量。
以后全世界流行的将是新版三国演义,而毛本则被淘汰。、
想想真让人激动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56
发表于 2007-3-21 04: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谢各位仁兄支持
ljm0915 兄、小马、轮回兄支持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57
发表于 2007-3-21 04: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三气周瑜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2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诸葛亮三气周瑜
曹操闻之大喜,遂问其计。程昱曰:“东吴倚仗者,周瑜也。丞相就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歆在朝重用之;瑜必自与刘备为仇敌矣。乘此相并,却作良图。”操曰:“仲德之言,正合孤意。”当日召华歆上台,重加赏赐,封为大理寺少卿。程昱曰:“丞相在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动心;今闻刘备得了荆州,何以惊耶?”操曰:“刘备人中之龙也,平生未尝得水;今得荆州,如困龙而入大海。孤安得不动心哉!”即日颁诏,加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江夏太守,命使起程。文武尽醉。筵散,操回许都。
使命径至东吴,周瑜、程普各受其职。瑜自领南郡,更思向日之仇,如何不报?遂上疏与吴侯,令鲁肃去取荆州。孙权唤肃曰:“当初汝保荆州来,今日刘备又是我妹夫,迁延不还,等待何时?”肃曰:“文书上明白写着,得了西川便还。”权叱曰:“只说取川,到今又不动兵,不等老了人!”肃曰:“某愿取之。”遂辞下船,投荆州而来。
却说玄德与孔明在荆州广聚粮草,调练军马,远近之士多有归之。忽报鲁肃到,玄德问孔明曰:“子敬此来何意?”孔明曰:“昨者,孙权表主公为荆州牧,此是惧曹操之计。操封周瑜为南郡太守,此是令俺自相吞并之意也。他使两处兴兵,于中便来取事。今鲁肃此来,又是周瑜既受太守之职,又要夺荆州之计。”玄德曰:“如何抵对?”孔明曰:“若肃提起荆州之事,主公放声大哭。将
·536·
自哭到悲切之处,亮自出来解劝。”计会已定,远接鲁肃,来到堂上,谦让坐次。肃曰:“今日皇叔做了东吴女婿,即是鲁肃主人,如何敢坐?”玄德曰:“如何太谦?”只念旧交,让肃坐于侧。茶罢,肃开言曰:“今奉吴侯钧命,专为荆州一事而来。自借许多时了,未蒙见还。今日既然结了亲眷,合宜交付最好。”玄德闻知,掩面大哭。肃大惊曰:“皇叔何故如此?”玄德哭声不绝。孔明从屏风后出曰:“亮听之久矣。子敬知吾主人哭的缘故么?”肃曰:“某实不知。”孔明曰:“有何难见?当初我主人借荆州时,许下取得西川时便还。仔细想来,益州刘璋是我主人兄弟,一般都是汉朝骨肉,若要兴兵去取他城池时,恐被万人唾骂;若要不取,还了荆州,何处安身?若不还时,于舅舅面上不好看。事实两难,因此泪出痛肠,只得恸哭。”孔明说罢,耸动玄德衷情,真个捶胸顿足,放声而哭。鲁肃起身劝曰:“皇叔且休烦恼,与孔明从长计议。”孔明曰:“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勿惜一言之劳,将此烦恼情节,恳告尊亲,再容几时。”肃曰:“倘吴侯不从,如之奈何?”孔明曰:“吴侯既以亲妹娉嫁皇叔,安得不从乎?望子敬诚为之。”鲁肃是个宽仁长者,见玄德哀痛至甚,只得应允。玄德、孔明拜谢。
宴毕,送肃下船。径到柴桑,见了周瑜,尽言其事。周瑜顿足曰:“子敬又中诸葛亮之计也!当初刘备依刘表时,常有吞并之意,何况西川刘璋乎?似此推调,未免累及老兄矣。吾有一计,使诸葛亮不能出吾计。子敬便当一行。”肃曰:“愿闻妙策。”瑜曰:“子敬不必去见吴侯,再去荆州对刘备说,既然吴侯结为亲眷,便是一家;若不忍去取西川,我东吴起军发马去取。取得西川时,以为嫁资,却把荆州交还东吴。此计如何?”肃曰:“西川迢递,取之非易。都督此计,莫非不可?”瑜笑曰:“子敬真长者也。你道我真个去取西川与他?非也。只以此为名,实欲去取荆州,
·537·
且教他不做准备。东吴军马收川,路过荆州,刘备必然劳军,就问他索要钱粮。兵到城下,一鼓平收,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祸。”鲁肃拜辞,再往荆州来。玄德忙与孔明商议。孔明曰:“必是不曾见吴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计又来。但说的话,主人只看我点头,满口应承。”计会已毕,接鲁肃入。肃曰:“某回见吴侯,把皇叔言语尽情禀了。吴侯甚是称赞皇叔仁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发马,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却换荆州。想念爱亲之故,以此为嫁资。但军马经过,却望应付些钱粮。”孔明听了忙点头曰:“非亲不解其祸,难得吴侯好心!”玄德拱手称谢曰:“此皆是子敬之赠,一言称谢难尽!”孔明曰:“如雄师到日,即当远远犒劳。”鲁肃暗喜,自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郎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玄德又问如何,孔明日:“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来取荆州也。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便就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玄德曰:“如之奈何?”孔明曰:“主公宽心,便收拾窝弩,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鳖鱼。等周瑜来到,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唤赵云听了计:“如此如此,其余我自有摆布。”玄德大喜,自作准备。
却说鲁肃回见周瑜,说玄德、孔明欢喜一节,准备出城劳军。瑜大笑曰:“原来今番也中吾计!”便教鲁肃诉禀吴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军接应。周瑜此时箭疮结了白痂,脓水无出,身躯无事,调遣甘宁为先锋,自与徐盛、丁奉为第二,凌统、吕蒙为后队,水陆进兵五万,望荆州而来。周瑜自在船中,时复欢笑,以为孔明中计。水军二万五千人迤逦进发,前军至夏口。周瑜问:“前面有远接之人否?”人报皇叔使糜竺来见都督。瑜唤至,问劳军如何。竺曰:“主公皆准备下应付钱粮,陆续起运。”瑜曰:“皇叔
·538·
何在?”竺曰:“荆州城门外相等,与都督把盏。”瑜曰:“今为汝家事,劳军之礼,休得轻易。”糜竺领了言语先回。战船密密排在江上,依次而进。看看至公安,并不见一只军船,又无一人远接。周瑜在那军中,趱上船只,离荆州十余里,只见江面上静荡荡的。哨探的回报:“荆州城上插两面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周瑜教船傍岸。瑜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一般军官,皆上马随行,虎贲千余人,遥望荆州来。到城下,并不见动静。瑜勒住马,令前军叫门。城上守门将军问曰:“是谁?”吴军答曰:“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忽一声梆子响,白旗倒处,两面红旗便起,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敌楼上赵子龙出曰:“都督此行,端的为何?”瑜曰:“吾替汝主取西川,何相罔耶?”子龙答曰:“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吾主公有言:‘孤乃汉朝皇叔,安忍背义而取川乎?若汝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瑜闻之,勒马便回。一人打“令”字旗于马前报曰:“左右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音子)归杀来,黄忠从公安小路杀来,魏延从孱(音川)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未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539·
以下为气概文鸯注:
罗本中,程昱先问:“丞相知华歆来意否?”待华歆的事处理完毕后,才问曹操“何以惊耶?”
毛本中,程昱置华歆出使之事于不顾,先问曹操“何以惊耶?”,然后才理会华歆的事。
问曹操“何以惊耶?”,这属于聊闲嗑;处理华歆出使,这是办正事。毛本中,程昱放着正事不出主意,却先扯蛋,这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做法,只有那些看不出个眉高眼低的书呆子,才会干这种招人烦的事。
当日召华歆上台,重加赏赐,封为大理寺少卿。……
即日颁诏,加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江夏太守,命使
起程。文武尽醉。筵散,操回许都。
毛本改为:
遂召华歆上台,重加赏赐。当日筵散,操即引文武回
许昌,表奏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封华
歆为大理少卿,留在许都。
罗本中,此时的曹操,连形式上都懒得去摆汉献帝了。以此更证明曹操的“自明本志令”乃欺世之语。
毛本中,曹操还蛮把汉献帝当回事。
玄德曰:“如何太谦?”只念旧交,让肃坐于侧。
毛本改为:
玄德笑曰:“子敬与我旧交,何必太谦?”肃乃就坐。
无论是为鲁肃索要荆州,还是为大哭酝酿情绪,刘备都是“笑”不出来的。
鲁肃拜辞,再往荆州来。
毛本改为:
鲁肃大喜,便再往荆州来。
鲁肃自己就知道,周瑜取西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鲁肃肯定也知道,这种借口很难骗过刘备和诸葛亮。所以,鲁肃在听到周瑜的计策后,心里应该处于狐疑状态中,只是自己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根本不会为此而“大喜”。
肃曰:“某回见吴侯,把皇叔言语尽情禀了。吴侯甚
是称赞皇叔仁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发马,替皇叔收川。
取了西川,却换荆州。想念爱亲之故,以此为嫁资。但军
马经过,却望应付些钱粮。”孔明听了忙点头曰:“非亲
不解其祸,难得吴侯好心!”
毛本改为:
曰:“吴侯甚是称赞皇叔盛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
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却换荆州,以西川权当嫁资。但
军马经过,却望应些钱粮。”孔明听了,忙点头曰:“难
得吴侯好心!”
周瑜让鲁肃再来荆州对刘备说,东吴愿意替刘备取西川;但周瑜并没有嘱咐鲁肃,只说是孙权的意思,不要提及周瑜。是鲁肃自己觉得,如果说是周瑜愿意替刘备去取西川,这事很难让刘备信以为真,所以,鲁肃特别突出是孙权想要这样做。既使如此,鲁肃自己都觉得还是难以令人信服,才又补充了一条理由:“想念爱亲之故,以此为嫁资。”也正是诸葛亮那句“非亲不解其祸”,使得鲁肃相信,终于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
毛本中,把鲁肃表现的非常愚蠢。鲁肃自己都不相信周瑜会去取西川,竟傻到认为诸葛亮和刘备会轻易相信。
后人有诗叹云: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
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毛本增加。
便教鲁肃诉禀吴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军接
应。
毛本改为:
便教鲁肃禀报吴侯,并遣程普引军接应。
罗本中,“差人交割城子”,表现了周瑜的极度自信,以为荆州已是囊中之物。
水军二万五千人迤逦进发,前军至夏口。
毛本改为:
前军至夏口,
前文有“水陆进兵五万”,此处“水军二万五千人”,另外一半应该是陆军,是周瑜吸取上次追击刘备时,都是水军而在岸上吃了亏。
竺曰:“主公皆准备下应付钱粮,陆续起运。”
毛本改为:
糜竺曰:“主公皆准备安排下了。”
前文“瑜唤至,问劳军如何。”是需要糜竺具体回答如何安排的。
毛本中,糜竺的回答等于什么也没回答。
周瑜教船傍岸。瑜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
一般军官,皆上马随行,虎贲千余人,遥望荆州来。
毛本改为:
瑜心疑,教把船傍岸,亲自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
盛、丁奉一班军官,引亲随精军三千人,径望荆州来。
“看看至公安”后,一路的状况,周瑜应该察觉到了情况的异常;但此时距荆州城已是近在咫尺,周瑜不甘心就此返回,要亲自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基于上次水军都是步行,被刘备军赶的十分狼狈,此次周瑜带的全是骑兵。
毛本中,毛纶父子不能理解周瑜的用心,把罗本中的“皆上马随行,虎贲千余人”,改成了“引亲随精军三千人”,模糊了随行都是骑兵的特殊交代。
吴军答曰:“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忽一声梆子
响,白旗倒处,两面红旗便起,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
毛本改为:
吴军答曰:“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言未毕,忽
一声梆子响,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
罗本中,“白旗倒处,两面红旗便起”,阿鸯猜测,这是传递给城外的信号。后文有“一人打“令”字旗于马前报”,这句话很奇怪,通常情况下,应该是“吴军探马来报”,这样既简洁又明了。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般啰嗦?啰嗦的背后,是罗贯中的狡猾:“我可没说那‘打“令”字旗’的就是吴军的探马。”所以,阿鸯猜测,这‘打“令”字旗’的乃是诸葛亮派人装扮的,至于“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也都是子虚乌有,用来吓唬周瑜的。有的读者可能要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吓唬周瑜,而不玩真的?因为此次与上次不同,周瑜是有备而来,五万军中有一半是陆军,一旦开战,只会两败俱伤。既然不想真打,最好就不要调动大军,因为大军的集结与调动是要耗费钱粮的。诸葛亮极好精打细算,当然是能省则省了。
围绕本回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个“何”字,理解本回的关键是要理解问话者的真实用心。
上回结尾处,曹操一高兴,酒就喝的有点高了。偏巧,华歆此时出使来到铜雀台,程昱一看,丞相正处于“醉酒驾车”的状态,担心曹丞相“酒后肇事”,不得已,只得出言想问:“丞相看到前面的陷阱了吗?”曹操醉眼朦胧:“没看到。”程昱:“@$︿%¥#~~”曹丞相酒喝大了,脑子不大灵光,指着陷阱问:“那你说怎么办?”程昱:“@$︿%¥#~~”曹操很高兴,举箸而食,食不能入口,怪曰:“孤口何在?咦!原在仲德面上。”
待处理完华歆之事,程昱见曹操渐渐酒醒,恐丞相为“手脚慌张”有失颜面,遂明知故问,用意却在“丞相在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动心。”众人恍然大悟,岂能让丞相一人酒后出丑,遂乃“文武尽醉”。(这次铜雀台上的宴会,属官宴性质,相当于现在的国宴,与会者通常是不能喝醉的。)拍马屁要让被拍者感到舒服之外,还要让在场所有的人意识不到这是拍马屁,这才是马屁的最高境界。声明一点,不是所有的马屁都有害,马屁也不是坏人的专利。或者用好听一点的话说,程昱是在维护领导的尊严和威信。
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程昱问曹操“何以惊耶?”是明知故问,缺少说服力。是这样的,如果这话不是由程昱问的,而是由别人、其他任何人来问,说他是明知故问,都会没有说服力。唯独程昱问,则肯定是明知故问。
刘备第一次投奔曹操时,是荀彧和程昱,不惜让曹操担上害贤的名声,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争夺天下者。“青梅煮酒”后,刘备借口截击袁术,率军脱离曹操的控制。是郭嘉和程昱,急急赶来劝谏,不可放走刘备。当曹操以刘备学圃,“青梅煮酒”时畏雷,说刘备非成业之人时,是程昱立即揭破了刘备的伪装。在曹操集团中,程昱是对刘备认识最深刻的人。此时,分析出华歆出使的目的,并立即提供出破解之法的,还是程昱。这说明,程昱对刘备问题深有研究,之所以深有研究,是认为刘备的威力和危害最大。曹操“手脚慌乱”,是因为曹操深知刘备得到荆州的厉害;曹操知道厉害,对刘备认识最深刻的程昱更知道厉害。程昱看到曹操“手脚慌乱”,不是先问曹操为什么“慌乱”,而是立即先为曹操出主意,这本身就说明程昱理解曹操“慌乱”的缘由。
演义中,罗贯中这种严密而深远的铺排,绝非毛纶父子之流所能理解。所以才有将原文程昱先出主意,后问曹操“何以惊耶?”,篡改成了程昱先问曹操“何以惊耶?”,后为曹操出主意。毛纶父子之流如此颠倒后,原文所含意蕴顿时荡然无存。
只有醉了的人(曹操),才是真的发问;没醉的人(程昱)是明知故问。罗贯中以此提示读者,刘备是清醒的,他不停地问,是别有用心,明知故问。
孙权问鲁肃,荆州何时能还,这又是明知故问。待鲁肃回答后,“权叱曰:……”像周瑜、鲁肃这样的人,孙权通常是不能斥责他们的;就像刘备不能斥责关羽,曹操不能斥责荀彧一样。这个道理孙权当然知道,否则孙权就不配成为君主了。孙权是为了配合周瑜,“遂上疏与吴侯,令鲁肃去取荆州。”周瑜还没有天真到认为鲁肃能把荆州要回来,目的是为他的“假途灭虢”之计先做个铺垫。鲁肃乃诚实君子,若以实情相告,鲁肃可能未必会演戏,反而会在刘备面前露出马脚。做为君主,要了解臣下所能、所不能,孙权可谓得之矣。鲁肃在遭孙权斥责的当时,可能会很伤心,但随着周瑜“假途灭虢”之计的实施,鲁肃自会明白,孙权的斥责不过是演戏而已,心情自会释然。
刘备听说鲁肃将到,便问诸葛亮:“子敬此来何意?”这又是明知故问。然后又问诸葛亮:“如何抵对?”这还是问的多余,当然只能赖着不还,连周瑜、孙权、鲁肃都预料到了刘备会以西川为借口,刘备还能想不到这个现成的理由?另外,在本段开头有“却说玄德与孔明在荆州广聚粮草,调练军马,远近之士多有归之。”说明刘备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不怕东吴翻脸,也知道东吴不敢公然翻脸。但是,赤壁之战,东吴对刘备有再生之德于前,南郡易手,刘备又与鲁肃协议于后。于情于理,刘备若公然放赖,都会令素以仁义示人的刘备,在形象上大受损害。刘备既不想还荆州,又不愿破坏自己的光辉形象,就只能装傻充愣、故作愚昧,把坏主意让给诸葛亮来出了。刘备这样做,至少可以给世人留下一个肚里没有坏水的印象,世人会以为刘备还是很厚道的,不厚道的只是诸葛亮。
最后,敌楼上赵子龙出曰:“都督此行,端的为何?”这是最明确的明知故问,是罗贯中为围绕本回的所有问话,特意设置的提示。
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周瑜虽不曾使过什么“假途灭虢”之计,但确实曾于此时(赤壁之战后两年,建安十五年未,公元二一零年。)欲自江陵取西川,在由京城返回江陵途中,病卒于巴丘。真正想使“假途灭虢”之计的是孙权。孙权派人联络刘备,说要共取西川。荆州主簿殷观分析,孙权可能会乘刘备军主力远离荆州时,在后面偷袭荆州。刘备采用殷观的建议,赞成东吴征蜀,但却借口“新据诸郡,未可兴动。”不肯共同起兵;并料定东吴不敢独自取蜀。孙权果如殷观所料,再不提征蜀之事。
《献帝春秋》记载了此事的另一种说法。孙权要与刘备共取西川,派人送去说辞。刘备不听,反而派人下说辞劝阻孙权,其说辞内容大致就是演义下一回中,诸葛亮给周瑜的书信。孙权不听劝阻,派遣宗弟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对比历史,不难看出,演义中诸葛亮的折腾实在是多余。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58
发表于 2007-4-17 04: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大哭周瑜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3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诸葛亮大哭周瑜
却说周瑜怒气充满肺腑,坠于地上,左右急救归船。苏醒,忽有人传报,说玄德、孔明在前山顶饮酒取乐。瑜大怒,咬牙切恨而言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间,人报吴侯遣宗弟孙瑜到。瑜字仲异,乃孙权叔父孙静之子。周瑜接入,尽言其事。孙瑜答曰:“吾奉兄命,助都督一臂之力。”遂令催前军行。兵至巴丘(地名),人报上流有军,截住水路,乃刘封、关平也。周瑜大怒。忽又人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拆封视之。书曰:
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
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以为
必不可也。益州民强士险,刘璋暗弱,足可以自守。今欲
举师远征,转运万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
武不能善其后也。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或有
愚人见操失利于赤壁,无复兴远伐之志矣。今操三分天下
有其二,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安肯坐守中原而老
王师乎?今孙将军兴兵远征,非长计也。倘操兵一至,江
南齑粉矣!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
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何天命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事。”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大叹曰:“既生瑜,而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时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初三日也。后史官有庙赞曰:
·540·
慷慨知音律,风流有纪纲。气能吞汉国,力欲展吴邦。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三分夸俊杰,四海识周郎。
后宋贤吊周瑜诗曰:
赤壁遗踪迹,青春有政声。胸谋如管仲,风味似陈平。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天命尽,谁不痛伤情。
又范石湖先生吊周瑜诗曰:
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
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又武成庙史臣赞曰:
美哉公瑾,间世而生。于吴定霸,与魏争衡。
乌林破敌,赤壁陈兵。所以玄德,谓瑜世英!
将传诗曰:
赤壁功成一战劳,威名实可振刘、曹。
蛟龙不是池中物,三复周郎还虑高。
又《咏史》诗曰:
师行赤壁拒曹公,战舰无非用火攻。
图备置吴功盖世,小桥风月属诗翁。
林迈《赤壁怀古》诗曰:
武昌夏口吊周郎,两岸春风起绿杨。
上竟霸图何日在?追思尘迹事难忘。
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山河远夕阳。
千古吟翁哀瘦马,诗成吟咏转凄凉。
周瑜停葬于巴丘。众将将所遗书缄,遣人赍上,飞报吴侯孙权。权听得瑜死,哭绝于地。鲁肃等救醒。拆书视之,方知是荐
·541·
鲁肃代瑜领兵之事。书曰:
瑜伏楮泣血顿首百拜,致书于主君明公麾下:窃以凡
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心腹,遂荷荣任,统御兵马,
志执鞭弭,自效戎行。先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
事在掌握。至以不谨,忽有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益。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末展,不复奉
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天下之事,而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
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
言也善,倘或言有可采,瑜死不朽矣。临楮不胜痛切之至。
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朔日上书。
孙权览毕,大恸而叹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乃忽短命,孤何赖哉!”言毕,又哭曰:“既公瑾临危而独保鲁肃,孤何不从也。”随即便遣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便教“发灵柩回,孤当自接于半路”。
却说孔明未知瑜丧于巴丘,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晓,却白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矣。玄德问孔明曰:“周瑜既死,还当如何?”孔明曰:“代瑜领兵者,必鲁肃也。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以吊丧为由,就寻贤士佐助主公。”玄德曰:“惧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何愁下者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来与周瑜吊丧。于路探听人报孙权已令鲁肃领兵,权扶柩回柴桑做好事。孔明径至柴桑,人报鲁肃:“刘皇叔遣孔明来,与周都督吊丧。”肃乃接入相见,礼毕。周瑜部将皆欲杀之,因见子龙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孔明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上而读祭文曰: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非不伤?我君实
·542·
爱,酹(音类)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
以交伯符;尚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际会风云;
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
讨虏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桥;汉相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主不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
蒋干来说;府皆纳舌,事主终济。吊君弘才,文武筹略;
迩迩小子,心寒胆落。昭君凛凛,公独谔谔;(音恶。张
昭欲降曹,独周瑜不肯耳。)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
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
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
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已哀泣,更皆泪涟。亮
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操,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
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
真,冥冥寂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再无知音!
呜呼痛哉!尚享。
孔明祭毕,伏地而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三军众将皆自言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观此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伤感,自思曰:“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因此再三敬劝孔明。后人有诗叹曰:
龙卧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以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一幅祭文追往事,三杯酹酒诉交情。
从前霸业归先主,犹有吞吴志不平。
孔明辞鲁肃等回,却欲下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来吊孝,此是明欺东吴皆土木偶人耳!”掣所佩剑,要杀孔明。未知性命如何?
·543·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益州民强
士
险
阿鸯以为应该是:
益州民强
土
险
下文是诸葛亮给周瑜的书信中的部分内容:
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或有愚人见操失利
于赤壁,无复兴远伐之志矣。今操三分天下有其二,欲饮
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安肯坐守中原而老王师乎?今孙
将军兴兵远征,非长计也。
倘操兵一至,江南齑粉矣!
毛本改为:
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
征,
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
在罗本中,诸葛亮在这里具体分析了曹操虽然赤壁战败,但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和要统一天下的雄心。历史上,刘备为制止孙权征蜀,曾给孙权下过一番说辞。罗本中,诸葛亮给周瑜的书信,内容和历史上的说辞基本相同。
毛本中,给出的理由没有说服力。东吴的行动正是基于曹操赤壁战败,实力受损,毛本中没有就此进行剖析。毛纶父子两个坐地穷儒,自以为比历史上极富政治和军事阅历的杰出人物更有见识。
时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初三日也。
毛本删除。历史小说,重大事件的时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二零八年冬。
毛本删掉了所有吊周瑜诗,仅留下面一首,并篡改之。
后宋贤吊周瑜诗曰:
赤壁遗踪迹,青春有政声。胸谋如管仲,风味似陈平。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
巴丘天命尽,谁不痛伤情。
毛本改为:
后人有诗叹曰: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权听得瑜死,
哭绝于地。鲁肃等救醒。
毛本改为:
权闻瑜死,
放声大哭。
“
放声大哭
”,就是扯着嗓门狂嚎,读者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什么形象?一个男人,一个有身份的男人,会有这种哭丧法吗!
瑜伏楮泣血顿首百拜,致书于主君明公麾下:
窃以凡
才,
昔受讨逆
殊特之遇,委以心腹,
遂荷荣任
,统御兵马,
志执鞭弭,自效戎行。先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
事在掌握。至以不谨,忽有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益。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末展,不复奉
教命耳。
方今
曹公
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天下之事,而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
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
言也善,倘或言有可采,瑜死不朽矣。
临楮不胜痛切之至。
建安十五年冬十二月朔日上书。
毛本改为: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
敢不竭
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
微躯已殒,遗恨何极!
方今
曹操
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
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
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罗本中,周瑜书信的内容基本是史籍原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演义中,周瑜实质上都是被孙权逼死的。以当时的情形,周瑜征蜀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这一点周瑜心里非常清楚。(历史上,周瑜主动请缨征蜀,关于这一点在后文整体解读时再详论。)无奈,孙权偏偏同意了周瑜的征蜀行动,一下子把周瑜逼进了绝路。(孙权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文详述。)周瑜进不能取蜀,退而无颜再见孙权,心中虽有万分忧愤,却不敢表露分毫,因为周瑜还要为自己的娇妻幼子留下后路。周瑜的这封信就是要将自己的不满隐藏起来,并让孙权见其忠心,使孙权能够善待其遗属。
罗本中,周瑜的信大致是这样几层意思:
首先,表明自己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一门心思地只知道打仗,没有更多的想法;
第二,认为征蜀很容易,表明不曾怀疑孙权逼迫自己;
第三,病是天灾,不是人祸,以洗脱忧病的嫌疑;
第四,致死还在想着征蜀的志向,使孙权坚信自己从没怀疑过征蜀的正确性,表明自己是死而无怨;
第五,现在内忧外患未息,还需要替孙权卖命的人,为此,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得善待我的遗属;
最后,面对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是谁劝孙权不要投降的?是鲁肃,当然,还有我周瑜,想想我的好处吧。
孙权览毕,
大恸而叹
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乃忽
短命,孤何赖哉!”
言毕,又哭曰:“既公瑾临危而独保
鲁肃,孤何不从也。”随即便遣
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
便教“发灵柩回,孤当自接于半路”。
毛本改为:
孙权览毕,
哭
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
孤何赖哉?
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即日便命
鲁
肃为都督,总统兵马;
一面教发周瑜灵柩回葬。
正是由于周瑜缺少才智,才导致荆州落入刘备之手。东吴打赢了赤壁之战,然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胜利果实,荆州,没有落入强大的东吴手里,反而落入了寄人篱下的刘备手中。这样的结果让孙权如何接受?孙权会怎样看待负责荆州方面的周瑜?
罗本中,孙权说“公瑾有王佐之才”,是针对周瑜“绝笔信”中的“
先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事在掌握。
”表明周瑜有取蜀的能力,是要掩盖逼死周瑜的事实。如果孙权不是有此心病,首先应该感念的是周瑜对孙家的恩情和功劳,而不是什么才干。同样,荆州的丢失,鲁肃也无可推卸,也就是鲁肃也同样缺少“王佐之才”。正因为想到了才干的问题,孙权本不想让鲁肃接替周瑜;但是,孙权转念之间又同意了周瑜的推荐。孙权想到了什么?罗贯中给了读者一个一语双关性的提示:“
临危
”。表面上是说周瑜临死前;提示读者的却是,面临危难之时,鲁肃不会投降。孙权想起了赤壁之战前,投降派可能给他带来的灭顶之灾。
毛本中,去掉了孙权说话中的间歇,抹煞了孙权的“活思想”。
却说
孔明未知瑜丧于巴丘
,夜观天文,
毛本改为:
却说
孔明在荆州
,夜观天文,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
何愁下者乎
?”乃
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
下船来与周瑜吊丧
。于路探听
人报孙权已令鲁肃领兵,权扶柩回柴桑做好事。
毛本改为: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
今瑜已死,又何患
乎?
”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
下船赴巴丘吊丧。
于
路探听得孙权已令鲁肃为都督,周瑜灵柩已回柴桑。
罗本中,“
何愁下者乎
”,目标明确,“
下者
”实指鲁肃。
毛本中,“
今瑜已死,又何患乎
”,与“
瑜在之日,亮犹不惧
”,属车轱辘话。周瑜虽死于巴丘,但肯定不会停柩于巴丘的,如果诸葛亮“
下船赴巴丘吊丧
”,会走冤枉路的。天下愚蠢者,莫过毛纶父子。
孔明径至柴桑,
人报鲁肃:“刘皇叔遣孔明来,与周
都督吊丧。”肃乃接入相见,礼毕。
周瑜部将皆欲杀之,
毛本改为:
孔明径至柴桑,
鲁肃以礼迎接
。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
罗本中,周瑜部将明确知道诸葛亮是来吊丧的情况下,“
皆欲杀之
”,是对“猫哭耗子”的愤怒。结合祭奠后东吴众将的态度,更能彰显诸葛亮祭文的厉害。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
人非不伤?
我君实爱,
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
尚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
际会风云;
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
讨虏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桥;
汉相之婿,
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主不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
府皆纳舌,事主终济。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
迩迩小子,心寒胆落。
昭君凛凛,公独谔谔;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
主已哀泣,更皆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操,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真,
冥冥寂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
再无知音!
呜呼痛哉!
尚享。
毛本改为: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
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
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
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
万里鹏抟;
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
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
汉臣之婿,
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
谏阻纳质;
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
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
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
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
更无知音!
呜呼痛哉!
伏惟尚飨。
罗本中,“
让舍以居
”,说的是孙坚在外征战时,孙策和全家迁到舒城投奔周瑜家,周瑜把大宅子让给孙策居住。毛纶父子不知道这个典故,以为原句不通,改为“
让舍以民
”。
罗本中,“
吊君弱冠,际会风云
”,是说周瑜很年轻时就参加了孙策平定江东的行动。毛本中,改做“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
”。(“抟”,盘旋。)夸大得不切实际。
罗本中,“
讨虏无忧
”中的“
讨虏
”指孙权,“
吊君壮力
”,显然是为孙权服务时期。毛本中,改为“
讨逆无忧
”,“讨逆将军”是孙策的封号。孙策自身能征惯战,轮不到他人替忧。
罗本中,“
更皆泪涟
”,周瑜是三军统帅,为周瑜流泪的不只是朋友。毛本中,“
友为泪涟
”,范围变狭窄了。
自思曰:“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因此再三敬劝
孔明。
毛本改为:
自思曰:“
孔明自是多情,
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诸葛亮的演技,“奥斯卡”奖已不足以表彰其所能达到的境界。“
三军众将
”虽然皆被诸葛亮骗过
:“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观此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
那是因为“
三军众将
”没有亲耳听到周瑜要害诸葛亮的言论;但是,鲁肃却是深知“
不睦
”的内情,所以,鲁肃的想法不会与“三军众将”相同,而是在内心中增加了一分对周瑜的责怪。“
因此再三敬劝孔明
”,意思是鲁肃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当初周瑜要害诸葛亮的全部过程,诸葛亮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周瑜一直想害他。所以,鲁肃觉得“
孔明如此悲切
”有些不值。诸葛亮本不厚道,却骗得鲁肃以为诸葛亮很厚道。
毛本中,“
孔明自是多情
”,诸葛亮不过是多愁善感而已,这不是诸葛亮此行要达到的目的。
后人有诗叹曰:
龙卧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以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一幅祭文追往事,三杯酹酒诉交情。
从前霸业归先主,犹有吞吴志不平。
毛本改为:
后人有诗叹曰: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孔明辞鲁肃等回,
毛本改为:
鲁肃
设宴款待孔明。宴罢,
孔明辞回。
丧事期间,鲁肃不一定非要“
设宴款待孔明
”。而诸葛亮绝不会留下饮宴的,这会大大破坏诸葛亮费尽心机营造的悲情气氛,使诸葛亮的演出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这里毕竟是危险之地,夜长梦多,不宜久留。
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来吊孝,此是明欺东吴
皆
土木偶人耳
!”
掣所佩剑,要杀孔明。
毛本改为:
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
无人
耶
!”
罗本中,“
掣所佩剑,要杀孔明
。”不合逻辑。赵云和五百军士就在旁边,怎会允许庞统掣剑?有学者指出,罗贯中的原文是不分回目的,回目乃后人所分。所以,这可能是后人加的“关子”。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59
发表于 2007-4-17 04: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周瑜没生诸葛亮的气
至此,“三气周瑜”终于结束了,三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周瑜,也终于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演义中,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阿鸯认为,这个思维定式是错误的。另外,阿鸯提醒读者注意,演义的正文中从未出现“三气周瑜”的字眼,这种字眼仅仅出现在章回标题中,而演义原本是不分回目的,也就是说“三气周瑜”的说法不是罗贯中的原创,是后人的理解和概括,这种理解和概括偏离了罗贯中的原意。
现实中,两个集团之间的较量,负有指挥失利责任的人,无疑会郁闷和忧愁的,也许还会为此仇视对手,但不会为此而忌妒对手,更不会生对手的气。失利者的郁闷和忧愁主要来自于内部的压力,无法向上级交待,无法面对集团内的同僚和相关者。有道德心者会为给本集团造成的损失而内疚;自私者会为因责任将要失去的利益而心痛;虚荣者会为颜面扫地而忧愁;贪生者会为性命不保而恐惧。当忧惧无法排除时,失利的责任者就会被巨大的精神压力所击垮。而仇恨不会成为精神压力,只会成为行动的动力。现实中,从没有被外部敌手气死的,因此,罗贯中也绝不会把它搬到演义中。
演义中,周瑜在诸葛亮面前的每一次失利,都会使周瑜忧愁如何向孙权交待,如何面对江东将士和父老。尤其是少年得志、一路顺风的周瑜,把面子看得很重,承受挫折的能力很低。在和周瑜的较量中,每当诸葛亮占据上风时,诸葛亮都不忘羞辱周瑜一番,目的无非是向众人炫耀自己的智慧,并从对他人的侮辱中获得快感,这种心理是极其阴暗和龌龊的。尤其是作弄了在江东素有才气英发之誉的周瑜,才更能显出他诸葛亮的绝顶高明。诸葛亮的作为,只会增加周瑜的仇恨,而不会生什么诸葛亮的气。(仇恨和生气的含义完全不同。解决仇恨的办法是给对方最致命的打击。生气是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如孩子不听话迷恋网游,家长能杀掉孩子解决问题吗?家长只能想办法让孩子不去网游,或者理解和认同孩子的行为。)
周瑜的绝境
接连失利的打击虽然让周瑜在精神上受到重创,但也许还不至于最后击垮周瑜。只要还有一线扳回局面的希望,周瑜也许还会顽强地拼争下去。不幸的是,孙权对周瑜已彻底失望,明明白白把周瑜推向死地,周瑜最后一个精神支柱倒掉了。
在“假途灭虢”之计的一开始,周瑜和鲁肃就都非常清楚,此时东吴征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来,在刘璋主动“引狼入室”的情况下,刘备三年才平定蜀地。邓艾灭蜀后,蜀国旧将罗宪,在永安以二千亡国之兵,抵御由名将陆抗率领的数万欲乘人之危的吴军达半年之久。如果周瑜此时征蜀,正是“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更何况,周瑜征蜀的后路还全部掌握在心怀叵测的刘备手中(演义中)。
在“假途灭虢”之计被揭破后,周瑜颜面上下不来,说了句想为自己找回颜面的话:“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但却是干打雷不下雨,只在那里发狠,却不肯催军前行。此时,周瑜多么希望能有个台阶下来,好打道回府。送台阶的人没等来,却来了个挖坑的。孙权派来了他的宗弟孙瑜。“周瑜接入,尽言其事。”周瑜多么想听到孙瑜说:“都督息怒,暂且回军,将息身体,再与吾兄从长计议。”然后便是众将皆来相劝,周瑜“就坡下驴”,回军也总算有些理由和颜面。没想到,孙瑜答曰:“吾奉兄命,助都督一臂之力。”孙权让孙瑜助什么力?是“就坡赶驴”,把“驴”直接赶下万丈深渊。周瑜只能“遂令催前军行”,向万丈深渊迈进了。周瑜健康状况如此之差,孙瑜却根本没有回军的意思,其用心昭然若揭。
周瑜为什么要掩盖真相?
如果就此攻蜀,最好的结果就是耗费无数钱粮,被刘璋大军堵截在川口,最后粮草不济而退兵,白白折损将士,虚耗国力,使东吴在竞争中,力量的发展落后于对手。恶果则可能是全军覆灭。无论怎样,周瑜都将成为东吴的罪人而身败名裂,没有任何侥幸的可能。
“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彻底压垮了周瑜,但对周瑜来说,这样的结局却是最好的结果。周瑜不但可以避免身败名裂,还可以留下一个“爱岗敬业”的美名。周瑜虽然对孙权的无情心知肚明,也许非常伤心、甚至怨愤,但却不能有任何表露,既使不为自己打算,也要为家人打算。出于为自己身后事的考虑,周瑜给孙权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绝笔信,这封信替孙权遮饰了“卸磨杀驴”的行径,换来的是孙权非但不咎既往(详见后文),而且还有对周瑜的高度评价。
诸葛亮和周瑜各为其主,无论使用什么手段,只要能使本集团获得利益,本都无可厚非。但,诸葛亮每当占据上风后,都要立即炫耀一番,甚至还要羞辱周瑜。此种行径,古今罕有。诸葛亮想通过挫折“名人”,迅速提升自己的名气。不过,想出名,也大可不必如此过份,能使周瑜在较量中不断处于下风,就已经足够了。诸葛亮太想出名了,以至于不择手段了。从诸葛亮随鲁肃出使江东,蓄意挑起舌战,到在周瑜军中,不断故意卖弄,刺激周瑜与其为敌,目的都是为了制造机会,以炫耀他的不凡。如果说旁人不清楚诸葛亮所作所为的目的,是因为他们不受其害(名誉没有受损),则不知其利(诸葛亮能从中得到什么);那么,周瑜一定非常清楚,诸葛亮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周瑜公开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岂不正中诸葛亮下怀。周瑜对诸葛亮恨之入骨,绝不会主动配合诸葛亮遂愿的。
那周瑜为什么要说“既生瑜,而何生亮!”这不是公开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吗?很简单,为了转移视线,堵众将之口。诸葛亮给周瑜的信中,明确指出取蜀的不可行,将本来众人心中都明白的事,也只能心中明白的事,公开说了出来。但是,前面孙权却派孙瑜来助周瑜取蜀,众将不能不疑惑孙权到底是何居心。日后众口铄金,将周瑜的今日之死,与孙权的行为联系起来,使孙权无法遮饰逼死周瑜的真相。无法遮饰也就无需遮饰了,孙权破罐子破摔,直接寻起周瑜的不是来,周瑜的名声和遗属必将在劫难逃。所以,周瑜要给自己的死另外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是斗不过诸葛亮才死的。没办法,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好便宜诸葛亮了。再加上周瑜在“绝笔信”中说取蜀很容易,周瑜似乎很圆满地掩盖了他的死亡真相。
孙权为什么要把周瑜逼入绝境
所谓不咎既往,是指孙权不再追究荆州落入刘备之手的责任。
东吴打赢了赤壁之战,然而,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胜利果实,荆州,没有落入强大的东吴手里,反而落入了寄人篱下的刘备手中。孙权会怎样看待负责荆州方面的周瑜?这样的结果让孙权如何接受?周瑜在战略上的失误和无能,以及他给东吴带来的巨大损失,使孙权认为周瑜已不适合继续担任统帅。但是,基于周瑜对孙家天高地厚般的恩情与功劳,孙权不能公然处理周瑜在荆州问题上的失误。
演义中,周瑜在实施“假途灭虢”之计前,曾“上疏与吴侯,令鲁肃去取荆州。”在“上疏”中,周瑜肯定会把“假途灭虢”之计详细地告诉孙权。在向荆州进军途中,周瑜又“教鲁肃诉禀吴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军接应。”所以,孙权很清楚,周瑜现在不是真的取蜀,现在也无法取蜀。但是,将士们不清楚这些,“假途灭虢”之计是东吴的最高军事机密,知道这个秘密的只有孙权、周瑜和鲁肃三个人。孙权玩的这手“顺水推舟”,虽能蒙住东吴众将士,但孙权、周瑜和鲁肃三个人心里都非常清楚,孙权这是“赶鸭子上架”,以达到“掘坑伏虎”的目的。
如果在荆州失误出现后,周瑜主动引咎辞帅,虽然面子上难看些,(其实,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周瑜以为,只要不辞帅,就可保住面子。自欺其人罢了。)但不会落入无法摆脱的窘境,孙权也不会暗下黑手。究其根本,也是“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正因为鲁肃明白周瑜致死的真正内幕,又被“孔明如此悲切”所欺骗,以为诸葛亮在为周瑜的死而内疚,才“因此再三敬劝孔明”:其实周瑜的死不是你的错,你不必如此内疚,可这话我又不能和你明说,只好多劝你几句了。其实我不止伤心,还挺寒心的,合一块就是“伤感”,伤心加感冒(阿鸯胡诌)。
关于“绝笔信”的说明
这样解读演义中孙权和周瑜之死的关系,根据主要有三点。孙权因荆州问题对周瑜不满。周瑜原本没有取蜀的计划,孙权却派孙瑜来协助周瑜取蜀。周瑜给孙权的绝笔信,信中所传达出的信息。
说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瑜的“绝笔信”,并不是罗贯中在演义中特意为周瑜造出来的,而是史书上原本就有的。如果历史上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不是罗贯中在演义中所演绎的那样,(或者说不是阿鸯解读的那样)那阿鸯对“绝笔信”的解读肯定属于牵强附会。下面,阿鸯将从历史的角度上推演周瑜之死的真相。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60
发表于 2007-4-17 04: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周瑜“绝笔信”的背后
周瑜“绝笔信”的背后
历史上,周瑜的死是不是孙权逼死的?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人进行过这样的推测。网友乌鹊南飞3有篇贴子《掐死在摇篮中的“周瑜军团”》,作过这样的推测。乌鹊南飞3的立论基础是,孙权恐周瑜功高盖主、尾大不掉。本篇文章中,阿鸯的立论基础是,孙权不满周瑜在荆州问题上的战略失误,进而和周瑜产生国策分歧,起意换帅。
战略错误
历史上,赤壁之战后,由于曹操的水军全军覆没,荆州便成了东吴砧板上的肉。荆州最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江陵,亦即南郡。为什么说江陵是关键,而不是北面的襄阳?襄阳周围河流浅狭,不利于东吴水军运作,既使东吴占领了襄阳,防守也会很困难。江陵南临长江,北带汉水,周围河网纵横,便于水军运作,不利于缺少水军支援的北军。东吴一旦占领江陵,即可隔断江南荆州诸郡,荆南四郡可不战而定。
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江陵位于东吴上游,顺长江而下,可朝发夕至,对东吴的安全极具威胁。向西,是进入益州最便捷的出发地,是东吴“渐图巴、蜀”的基石。向南,由于隔断了荆南诸郡与北方的联系,可以牢牢控制南荆之地。向北,攻取襄阳,便可直取魏国的腹心。更重要的是,如果让魏国长期占据江陵,魏国就可以组建和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东吴的长江天险防线将不复存在,除了坐以待毙,便是束手投降。(曹操占领荆州后,贾诩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东吴,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江陵是东吴必争之地。
但是,在战略谋划上,必争之地却不一定是先争之地。下围棋时,目标确定后,先落那个子,后落那个子,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由于周瑜急于将江陵抢到手中,给了刘备可乘之机,让刘备抢先占领了荆南四郡。待周瑜血战拿下江陵后,孙权才发现战略布局出了问题。前面我们说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时,讲到过,江陵隔断了荆南四郡与北方的联系,此时,却也正好把刘备与曹操完全分开,也就是说,刘备想和曹操掐架都没法掐。现在是东吴独抗曹操。有了四郡之地的刘备,也从小猫变成了老虎,将大军屯集在与江陵仅有一江之隔的公安,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江陵。史书记载,“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就是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向外发展,而向外发展的唯一通道则是江陵。史书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就是刘备亲自跑到孙权面前,提出要借江陵。
现在,我们站在周瑜的角度上,看一看周瑜的处境。赤壁之战,东吴与曹操是两只老虎逐鹿,小猫刘备只有看眼的份。东吴打跑了曹操,留下了荆州这只鹿。当老虎东吴回头要享受鹿肉时,却只得到了鹿头,小猫刘备早已吃饱了鹿肉,而且由于鹿肉营养丰富,小猫刘备还发育成了大猫刘备,不仅如此,大猫刘备还盯住鹿头不放,甚至肆无忌惮地向鹿头伸出了爪子。如果江陵再让刘备拿走,东吴这只老虎岂不是白忙一场?老虎出力猎食,最后却让看眼的小猫拿走了全部猎物。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周瑜的战略失误和无能就彻底暴露到了阳光下面,以周瑜的经历和性格,是根本无法面对这样事实的,周瑜丢不起这样的脸。
国策分歧
急火攻心的周瑜已经顾不得许多了,急忙上疏孙权,要求软禁刘备。如果刘备被扣,关、张势必与东吴翻脸,力量上弱于东吴的关、张,一定会联合或投靠曹操,孙权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自从刘备袭杀车胄,背叛曹操以后,刘备就再没有投靠曹操的可能了,同样曹操也没有再容纳刘备的可能了。但是,失去刘备的刘备集团却有投靠和被曹操接纳的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备才敢去见孙权。所以,周瑜出的是昏招。史书记载,“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至此,孙权与周瑜在现行国策上的重大分歧已经出现。
孙权不肯扣留刘备,下一步必然是让出江陵。不让江陵,孙权无法承受前面独抗曹操,背后刘备蠢蠢欲动的压力。
史书记载:
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取蜀。周瑜真想取蜀吗?
无力取蜀
自古便有:“天下未乱蜀先叛,天下已定蜀未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蜀地险远,道路艰难,易守难攻。由于输运艰难,取蜀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前方军队的长期消耗,因此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为后盾。这样的国力通常只有国家统一后才能具备。有读者可能立即就会提出反证,三国是蜀先灭,吴后亡。阿鸯要说的是,这属于特例,不具有普适性。
首先,诸葛亮和姜维长期而频繁地对魏发动战争,导致国力耗尽,是蜀国灭亡的内因。有人说,战争同样会消耗魏国。没错,但两国消耗的比例却相差甚远。蜀国对魏国发动的战争,对蜀国来讲,通常都是倾国之战,举国之力。对魏国来讲,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争。而且,进攻方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通常是守方的数倍。这种消耗,体现对国力的影响就是,国家人口的增长。古代,人口就是第一国力。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时,到公元二六三年,刘禅投降时,蜀国人口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依然只是九十多万。
其次,姜维不断地对魏国发动战争,促使魏国要先解决蜀国问题,这是蜀国先灭的直接原因。
最后,蜀国得以被灭,还源于姜维战略部署的错误,邓艾的冒险和侥幸。姜维弃守汉中外围险关,使得钟会十余万大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并获得蜀军粮草的补充。否则,钟会唯剩粮尽退兵一途。钟会二十万大军、与姜维对峙于剑阁,粮草耗费巨大,眼见粮尽却无计破关,恰欲退兵,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姜维只差那么一点点就保住了蜀国。
魏国灭蜀,动用了二十万大军,最后还是靠行险侥幸才得以成功。此时东吴能够动员多少兵力用于取蜀?此时东吴的总兵力不过十余万,能够机动使用的兵力更少。赤壁之战时,孙权连五万机动部队都拿不出来,现在刚刚过去两年,东吴军力又能增加多少。最主要的是,以现有的军力,孙权都难以承受独抗曹操的压力,他又能让周瑜带走多少兵力取蜀呢?阿鸯推测,周瑜顶多能有三万兵力取蜀。
三万兵力取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公元二六三年,蜀亡,蜀将罗宪以二千亡国之兵,抵御数万入蜀吴兵达半年之久。这期间,由于蜀地大乱,罗宪得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而吴军就是不能攻入蜀中。直到魏国大将胡列率兵来援,吴军方才退兵。此时,刘璋可以用来迎击周瑜的兵力远不止三万,周瑜凭什么能用三万兵力取蜀。
身陷绝境
周瑜军事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不可能看不出东吴现在无法取蜀。那他为什么还要主动请缨,西进取蜀?问题依然出在周瑜不想让出江陵。前面,孙权否定了周瑜扣留刘备,进而吞并刘备部下的建议。如果周瑜还继续坚持吞灭刘备,以达到不出让江陵的目的,就等于是坚持在现行国策上与孙权的重大分歧,这在性质上是十分严重的,周瑜决不能这样做。说到国策,在孙权继位之初,鲁肃和甘宁曾为孙权谋划过,就是竟长江所极,西图巴蜀,以窥天下,孙权深表赞同。吞灭刘备不能再提了,既定根本国策总还得坚持吧。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巴蜀,目的是提醒孙权,我们还有根本国策。
如果孙权真有意让周瑜去完成根本国策这样的大事,就应该与周瑜全面筹划,而不是简单地打发周瑜回江陵准备行装出发。去实行这样大的行动,无疑需要谋定而后动,这正是周瑜在提出西进巴蜀的建议后,认为应该必然要发生的。而与孙权谋划时,必然要讨论取蜀应该具备的条件。荆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须牢牢控制,仅仅控制江陵是不够的。如果刘备集团不除,刘备手中的数万兵力和钱粮,非但不能用于取蜀,还会是周瑜背后的巨大隐忧。还有,如果荆州不全部掌握在东吴的手中,东吴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这样谋划下来,孙权自然不会让出江陵了,而且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吞灭刘备。周瑜在准备实施根本国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就全了自己的颜面。
这时候的孙权,已经作了十年君主,不会糊涂到连这样的大事都不预作谋划,就直接行动的程度。但孙权就这样作了,你周瑜不是要取蜀吗,我同意,你去吧。周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其实周瑜此时想要的是孙权的疑惑和怀疑:现在取蜀,能行吗?(孙权不能否定根本国策。)周瑜就有机会大谈怎样才行了。周瑜绕了一圈才想出的办法,最终却把自己绕了进去。就这样回江陵,起兵取蜀,结果必定是身败名裂;说不去,那你干吗要主动请缨?去跟孙权说真话?那不但是在现行国策上坚持分歧,这样绕藤孙权,不是欺君吗。周瑜彻底走进了绝路,唯有一死,才能解套。但是,如果就这样死去,不捋顺孙权心中的气,公开与孙权之间矛盾,甚至把自己的死归到孙权头上,有可能遭到孙权报复性地诋毁,娇妻、幼子的命运自然也十分堪虞了。周瑜的“绝笔信”就这样诞生了。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61
发表于 2007-4-17 04: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罗贯中没有冤枉周瑜
罗贯中没有冤枉周瑜
许多读过演义又读过历史的读者,常常会为演义中的周瑜抱不平,认为罗贯中在演义中贬低了周瑜。阿鸯以为,不能说罗贯中对周瑜一点贬低都没有,但罗贯中对周瑜的描写基本上是符合历史的。
历史上,周瑜的主要功绩是在孙策微末时,以兵相助,使孙策得以开基立业。在平定江东的数年中,周瑜主要是征战之功,未有谋略之功。(所谓谋略之功。荀彧的奉天子以讨不臣;郭嘉的令二袁自相吞并;贾诩对赤壁用兵的谏阻。对大局有深刻影响的建议。)孙权继位时的拥护之功。从孙权继位到曹操南下荆州,八年时间,周瑜不能作为,坐待赤壁之战前的危局,暴露了周瑜缺乏远见和谋略。赤壁之战时的主战之功。赢得赤壁之战的指挥之功,此功貌似很大,其实甚微,既使没有周瑜指挥,曹操也是必败的,曹操实际上是被自己打败的。
赤壁之战后,在夺取荆州时,战略部署错误,致使胜利果实全部落入刘备手中。十年后,吕蒙“白衣渡江”虽然夺回荆州,但却彻底错失了夺取益州的机会,并由此奠定了东吴最终灭亡的格局。在荆州问题上,彻底暴露了周瑜战略上的低能。
人们对周瑜的高度赞扬,主要源自赤壁之战的辉煌,却不能深刻解析周瑜在其中的作用。还有对周瑜风流潇洒的艳羡。对政治家、军事家来说,是否风流潇洒,实在不足为论。就如国家领导人,能弹个琴,唱个歌,诌两句外语,并不能给他添什么光彩。君主或百姓选择他居庙堂之高,不是因为他风流潇洒,也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是要他为天下谋划。只有当他的谋划能惠及国家、福被苍生,才算不负庙堂之任。否则,他所炫耀的不过是一戏子之末技,蹩脚的表演只能蒙蒙没脑的白痴。
最后说明一点,网友乌鹊南飞3有篇贴子《掐死在摇篮中的“周瑜军团”》。本文对周瑜之死的论述,虽然论证过程颇与网友乌鹊南飞3不同,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受乌鹊南飞3观点的启发。阿鸯认为,创造性的思维才是最具价值的。如果阿鸯的这篇贴子能有一、二可取之处,当主要归功于乌鸦老弟。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80286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54234
注册
2005-11-29
#162
发表于 2007-4-22 00: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坦率地说,文兄对毛氏的批评,过多的专注于其个人的缺陷,而没有对毛氏所在的时代的因素给予充分的关注。虽也提到过“文字狱”,但还是太归责于其个人了。至少,如果没有时代的背景,毛本是不会取代罗本地位的。也许,毛本和罗本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明两代“容忍尺度”的差别。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坚硬的稀粥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336
编号
77101
注册
2006-7-28
来自
天津
#163
发表于 2007-4-26 11: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鸯兄去百家讲坛讲课吧,我觉得你比易中天差不了多少。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58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164
发表于 2007-5-12 21: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鸯哥哥把南飞大大的表扬了一把,兴趣转到考证上去了吗?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坚硬的稀粥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336
编号
77101
注册
2006-7-28
来自
天津
#165
发表于 2007-7-25 11: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鸯兄怎么不更新了?
我等等得好辛苦!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58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166
发表于 2007-7-26 09: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生病住院中,无法更新。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坚硬的稀粥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336
编号
77101
注册
2006-7-28
来自
天津
#167
发表于 2007-7-26 09: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7-26 09:05 发表
生病住院中,无法更新。
希望鸯兄早日康复
仿佛自己也留着深坑没填呢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嘻哈赵云
(子龙)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0
编号
76339
注册
2006-7-21
来自
湖南
家族
轩辕丐帮
#168
发表于 2007-7-30 13: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庞统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69
发表于 2007-9-2 02: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病了,未能及时更新,向各位支持本贴的网友表示歉意。
前段时间病了,未能及时更新,向各位支持本贴的网友表示歉意。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70
发表于 2007-9-2 02: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耒阳张飞荐凤雏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4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耒阳张飞荐凤雏
背后鲁肃赶到,忽叫“不可”,而止之。此乃襄阳人,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也。肃曰:“孔明以礼至此,不可害之。”庞统掷剑而喜笑曰:“吾亦戏之耳。”遂相欢乐。鲁肃自回。统独送孔明至船中,各诉心事。孔明乃留书一封与统曰:“吾料吴侯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者,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平生之所学也。”统允其言而别。孔明自回荆州。
却说鲁肃将送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权与挂孝哀恸。周瑜有两男一女:长男循,次男胤。(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胤初拜兴业都督,妻以宗室之女。后以瑜之女却配与太子孙登,此是孙权极念瑜之恩也。)葬于本乡。吴侯回郡,与众将说起周瑜,无不下泪。权曰:“周郎身死,是吾股肱废矣,安能复兴大事乎?”鲁肃曰:“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之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配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深服其智。见在江南,何不重用?”孙权闻知大喜,遂问贤士名姓。肃曰:“斯人襄阳世家,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权曰:“孤亦闻名久矣。见在何地?”肃曰:“见在府下。”权即时使人请入。统与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厥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权便不喜,乃问统曰:“汝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何如?”统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权平生绝喜
·544·
周瑜,见统轻之,心中大怒,乃对统曰:“汝且退,待有用汝之时,却来唤汝。”统长叹一声而出。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主公必想知之?”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非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后宋贤有诗叹曰:
君臣道合是前缘,不遇教人意惨然。
堪叹风雏何命薄?功名未遂丧西川!
鲁肃出与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争奈吴侯不能用人也。公且耐心。”统长叹,低头不语。肃曰:“公莫非无意于吴中乎?”统不答。肃曰:“公抱匡济之才,何愁功名乎?留此但恐屈沉,公实对肃言之。”统曰:“吾欲投曹公去也。”肃曰:“明珠投暗耳。可自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统曰:“实欲如此,前言戏耳。”肃曰:“某作书以荐之。公如此,必令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幸也。”统曰:“此平生之定志也。”乃求肃书,径往荆州来见玄德。
此时孔明按察四郡未回。门吏转报:“江南一名士庞统,特来相投。”玄德闻之久矣,便教请入相见。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欲何为也?”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乃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今属衡州),缺一县宰,公且任之,如后有缺,当重用。”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遂勉强相辞而去。统到此县,不理政事,终日嗜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每有人来报知玄德,言庞统将耒阳县尽废。玄德大怒曰:“竖儒焉敢乱吾法度耶!”遂唤张飞,分付带左右去荆南诸郡巡视一遭:“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问。恐于事有不明处,可与孙乾同去。”
·545·
张飞领了言语,与孙乾前至耒阳县。军民官吏皆出廓迎接,独不见县令。飞问曰:“县令何在?”同寮复曰:“庞县令自到任及今,将百余日,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今日宿酒未醒,犹卧不起。”张飞大怒,欲擒之。孙乾曰:“庞土元乃高明之人,且未可轻忽。到县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飞入县,正厅上坐定,教县令来见。庞统衣冠不整,扶醉而来。飞怒曰:“吾兄以汝为人物,令作县宰,汝焉敢尽废县事也!”统佯笑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飞曰:“汝到任百余日,并不理词讼,安得不废政事也?”统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看我发落。”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公务,一时剖断。吏皆纷然把卷上厅,将诉词被论人等环跪阶下。统执笔佥押,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了毕,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难断之事,在乎曹操、孙权耳。吾视此辈若掌上观文,量小县何足介意!”飞大惊,遂下席而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安知?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统乃将出鲁肃所荐之书。飞曰:“先生初见吾兄,何不将出?”统曰:“吾恐未尽信耳。”飞与孙乾曰:“非汝,则失一大贤也。”遂辞统回荆州,见玄德细细说庞统之才。玄德大惊曰:“吾一时之失也!”飞将鲁肃荐书取出,转呈玄德。玄德甚喜,遂拆封视之。其书曰:
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于治中、别驾之任,始当
展其骥足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亦终于他人之所用,
实可惜乎哉!惟皇叔察之。
玄德看毕,尚在懊悔之中,忽报孔明回至。
玄德接入,礼毕,孔明先问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玄德曰:“近治耒阳县,大废县事,正欲问罪。”孔明笑曰:“庞士元非百
·546·
里之才,胸中所学,胜亮十倍。亮尝有荐书在士元处,曾达主公否?”玄德曰:“今日却得子敬书,如此如此。”孔明曰:“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玄德曰:“若非吾弟所言,险失大贤。”随即又令益德往耒阳县,敬请庞统到荆州。玄德请罪。统方将出孔明所荐之书。玄德看书中之意,言凤雏到日,可宜重用。玄德才悟曰:“昔日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时建安十六年夏五月也。
早有人报到许昌,言刘备有诸葛亮、庞统为谋土,招军买马,集草屯粮,连结东吴,早晚必兴兵北伐。曹操闻之,遂问计于众谋士。荀攸曰:“不必动京师之兵,可差人往西凉州取马腾,就领兵南征,可得诸侯之心也。”操然之,遂差人往西凉州宣马腾。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桓帝时,其父名肃,字子硕,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因流落陇西,与羌人杂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腾身长八尺余,面鼻雄异,秉性温良,人多敬之。灵帝末年,羌、胡多叛,州郡招募民兵讨之。腾统军有功,初平中年,拜征西将军,与镇西将军韩遂为弟兄。当年奉诏,乃带次子马休、马铁、兄子马岱并全家老小,皆赴许昌;留长子马超守边。于路到京,先参见曹操,次日乃面君。操封马腾为偏将军,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马岱皆为骑都尉,就领关西军马,克日出征,收复刘备。腾谢恩毕,未及起行。一日,献帝宣马腾入内,登麒麟阁,共论旧日功臣。宣腾近前,屏退左右,帝曰:“卿知汝先祖乎?”腾曰:“臣祖伏波将军,名列青史,深荷圣朝之大恩,岂不知之。”帝曰:“汝能效汝祖,力扶汉室以诛逆贼乎?”腾曰:“臣已领圣旨去讨反贼刘备也。”帝曰:“刘备乃汉室宗亲,非反贼也。反贼者,
·547·
曹操也,早晚必篡朕位矣。所降诏旨,皆非朕意。卿思先祖,何不与朕图之?”腾含泪奏曰:“臣昔奉衣带诏,与国舅同谋杀贼,不幸事泄。非无此心,力不及耳。”帝曰:“朕畏曹操,度日如年。今操付以兵权,可就而谋之,勿复泄漏。”腾曰:“臣愿以全家报陛下。”帝大喜。腾欣然领命而出,遂与三子商说,皆有报国之心。忽值曹操催督起军,又遣门下侍郎黄奎为行军参谋。请黄奎议行兵之事,置酒痛饮。奎酒半酣而言曰:“吾父黄琬死于李傕、郭汜之难,是吾心切齿之仇,誓诛反国之贼!今不想又被反贼所使,实不忍也!”腾曰:“宗文(奎表字也)以谁为反赋耶?以谁为正人也?”奎曰:“欺君罔上,以正为邪,乃操贼也!”腾恐是操使来相探,急止之曰:“耳目较近,休得乱言。”奎叱之曰:“汝祖乃汉代名将,今汝从贼而欲害皇叔,有何面目见天下之人耶?”腾良久而言曰:“宗文真心耶?否耶?”奎嚼指流血为誓,腾遂以心腹告之。奎曰:“吾死得其所矣!”二人商议,檄关西兵到,请曹操点视,就点军处杀之。约誓已定。黄奎回家,恨气不收,似欲平吞曹操者。其妻再三问之,皆不肯言。妾李春香与奎妻弟苗泽私通。泽欲得春香,百般无计。其妾对泽曰:“黄侍郎今日商议军情回,意甚恨,不知为谁?”泽曰:“汝可以言挑之曰:‘人皆说皇叔仁德,曹操奸雄,何耶?’却看他说甚言语。”是夜,黄奎果到春香室中,妾以言挑之。奎乘醉言曰:“汝乃妇人,尚自知礼,何况我乎?吾所恨者,欲杀曹操也!”妾遂密告于苗泽。
却说关西兵至许田(地名),马腾、黄奎请操点军,并入相府。操喝左右拿下马腾。腾曰:“何罪?”操曰:“吾保汝为将,汝反欲杀吾耶?”二人抵语。操唤苗泽一证,黄奎无言可答。马腾大骂曰:“腐儒误我大事矣!两番欲杀国贼,不幸泄漏,此苍天欲兴奸贼而灭炎汉也!”操下令,将马腾、黄奎并两家良贱,共三百余口,斩
·548·
于市曹。马腾、二子对面受刑,关西军大叫:“哀哉!”操喝散,只走了侄儿马岱。泽告操:“不愿加赏,只愿留李春香赐之。”操笑曰:“为一妇人,害了你姐夫,留此不义之人何用!”亦皆斩之。忽人报来:“刘备调练军马,收拾器械,将欲取川。”操惊曰:“若刘备收川,则羽翼成矣。将何图之?”言未毕,阶下一人进言曰:“某有一计,使刘备、孙权必自死矣,江南、西川亦归丞相。”操大喜。未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549·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71
发表于 2007-9-2 02: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比通行本(毛本)的注:
背后鲁肃赶到,忽叫“不可”,而止之。此乃襄阳人,
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也。肃曰:“孔
明以礼至此,不可害之。”庞统掷剑而喜笑曰:“吾亦戏
之耳。”遂相欢乐。鲁肃自回。统独送孔明至船中,
各诉
心事。
毛本改为:
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孔明亦大笑。两
人携手登舟,
各诉心事。
罗本中,此处是承接上回的结尾。“
掣所佩剑,要杀孔明
。”不合逻辑。赵云和五百军士就在旁边,怎会允许庞统掣剑?有学者指出,罗贯中的原文是不分回目的,回目乃后人所分。所以,这可能是后人加的“关子”。这里可能是为圆上回的结尾,由修改者所加,可能不是罗贯中原文。
却说鲁肃将送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
权
与挂孝哀恸。
周瑜有两男一女:长男循,次男胤。
葬于本
乡。
毛本改为:
却说鲁肃送周瑜灵柩至芜湖,孙权接着,哭祭于前,
命厚葬于本乡
。瑜有两男一女,长男循,次男胤,
权皆厚
恤之。
罗本中,对孙权的描写是有一定玄机的。重点描写孙权在葬礼上的表现,孙权有在众人面前作秀的嫌疑。葬礼过后,众人散去,孙权是否厚葬周瑜,厚恤周瑜的遗属则不得而知。演义中,人物死去,罗贯中极少提及人物的遗属状况,像这种今后再不出场的人物更不会特别交待。而此处特意提及周瑜的遗属,就是为照应周瑜的“绝笔信”,否则,提及周瑜的遗属就成了废话。
另外,此处罗本中()内有段介绍周瑜子女后来的归宿,意思是孙权曾厚待过他们。阿鸯以为,()内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后人添加的。实际上,周瑜之子后来被孙权流放。
吴侯回郡,与众将说起周瑜,无不下泪。权曰:“周
郎身死,是吾股肱废矣,安能复兴大事乎?”
鲁肃曰:
“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之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
人以助主公。……
毛本改为:
鲁肃曰:“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
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
毛本中,将孙权的话删掉,鲁肃自贬的话就变得没有来由了。罗本中,孙权的话是明褒周瑜,暗里有意或无意之中露出了对鲁肃能力的担忧;也有可能敲打鲁肃:让你接任周瑜,并不是因为你才堪重任,只是因你忠诚可靠。事实上,孙权虽然表面上让鲁肃接替了周瑜的位置,但在战略上从未让鲁肃独担大任。倒是后来的吕蒙和陆逊都曾独担大任,并有出色的表现。
权曰:“孤亦闻名久矣。
见在何地?”肃曰:“见在
府下。”权即时使人请入。
毛本改为:
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
今既在此,可即请来相
见。”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
鲁肃敦厚,识人很难入木三分,以孙权的识人之能和对鲁肃的了解,对鲁肃的推荐很可能会不以为然。事实上,从后来庞统的表现上看,小智小术尽有,大智大略全无。
罗本中,当鲁肃还未说贤才是何人时,“孙权闻知大喜”;当鲁肃说出庞统的名字时,孙权的“孤亦闻名久矣。见在何地?”就变成了套话,热情明显地冷了下来。庞统久在周瑜帐下为幕僚,孙权既知其名,不可能不有所了解。当鲁肃说“见在府下。”孙权立即就意识到,鲁肃对庞统的吹嘘,纯粹是鲁肃自己对庞统的认识,孙权就更不以为然了。“权即时使人请入”非常轻视的做法。正常的做法应该是专门约定时间相见,起码也应该像毛本改的那样由“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
毛本中,经毛纶父子改后,孙权热情逐次递减的层次不见了。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读者切记,这不是罗贯中的看法,只是演义中的人物司马徽出于某种目的说的话。
权便
不喜,乃问统曰:“
汝
平生所学,以何为主?”
毛本改为:
心中
不喜。乃问曰:“
公
平生所学,以何为主?”
罗本中,孙权的“
不喜
”已经表现出来了,“
汝
”已经不是尊称了。庞统后面的词语不逊,也有针对孙权的态度而表示不满的成份。
权平生绝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大怒,乃对统曰:
“
汝
且退,待有用
汝
之时,却来
唤汝
。”
毛本改为:
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
“
公
且退。待有用
公
之时,却来
相请
。”
罗本中,前面,庞统回答:“
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其实很中孙权的意,孙权的称呼也把“
汝
”换成了比较尊敬的“
公
”。庞统如果真能“随机应变”的话,从孙权称呼的变化上,就应该看出孙权态度的变化,适时抓住机会,恰当回答问题;而不应该一味计较孙权前面对自己轻视的态度,无谓地继续表现自己的狂傲。孙权问:“
公之才学,比公瑾何如
?”实际是在考察庞统的为人。“
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不但狂傲,而且与前面“
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的回答意思重复,是一句极没水平的回答。如果回答:“某之所学,岂敢与公瑾并论。”效果恐怕会大大不同。随着庞统的愚蠢回答,孙权对庞统的称呼再度由“
公
”换成了“
汝
”。
此次“面试”,庞统不能根据孙权态度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实是与其自吹的“不必拘执,随机应变。”不能相符。罗贯中似乎于不经意间揭示了庞统的名不副实,这种洞悉世事的功力和文笔令人叹为观止。
后宋贤有诗叹曰:
君臣道合是前缘,不遇教人意惨然。
堪叹风雏何命薄?功名未遂丧西川!
毛本删除。
鲁肃出与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争奈吴侯
不能用
人也
。公且耐心。”
毛本改为:
鲁肃出谓庞统曰:“非肃不荐足下,奈吴侯
不肯用公
。
公且耐心。”
罗本中,鲁肃肯定了庞统是个人才,这保留了庞统刚刚因“求职”而受挫的面子。
肃曰:“公抱匡济之才,
何愁功名乎?留此但恐屈沉,
公实对肃言之。”
毛本改为:
肃曰:“公抱匡济之才,
何往不利?
可实对肃言,
将
欲何往
?”
毛本中,鲁肃的话有往外赶人的嫌疑。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乃问统曰:“
足下远来,
欲何为也
?”
毛本改为: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
足下远来
不易
?”
毛本中的问话莫名其妙。罗本中,刘备针对庞统的狂傲,有羞辱庞统的意思。
此去
东北
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
阿鸯认为“
东北
”有误,应该是“
东南
”。
统思:“玄德待我何薄
!
”
阿鸯以为,此句标点有误,这应该是一个疑问句,而不应该是感叹句。
统思:“玄德待我何薄
?
”
如果说诸葛亮是真心推荐我,应该已经当面向刘备介绍过我,而且还有徐庶的推荐,刘备对我不应该是这种态度啊,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诸葛亮没有推荐我,那徐庶还推荐过我呀,刘备对我也不应该是这种态度啊。诸葛亮作了什么手脚?哼!我露两手给你们看看,我庞统的大名不是吹出来的。不对呀,这孔明怎么不出来见我?他知道我的能耐,还敢让刘备这样对我,不会没来由的。当初这鸟厮给我留推荐信时,我就觉得他没安什么好心,你TMD天天和刘备泡在一起,想推荐我不能当面和刘备说吗?让我拿着你的信去见刘备,就是TMD存心埋汰我。今天孔明这厮不在,敌情难以探明,切不可冒失,这是我最后一个求职机会了,不能搞得没有回旋余地,还是暂且忍耐吧。
玄德
大怒
曰:“竖儒焉敢乱吾法度耶!”
毛本改为:
玄德
怒
曰:“竖儒焉敢乱吾法度!”
罗本中,“
大怒
”是透露给旁观者的强烈信息,刘备有意让这个信息传播出去,告诉所有的人包括庞统,这种现象是绝不允许的。其实,刘备心里很清楚庞统的用心,否则,就不会派孙乾和张飞同去了。这个“
大怒
”是假的,是演戏。从庞统一到荆州,刘备就一直在演戏,以便收拾掉庞统的狂傲。
统
佯笑
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
毛本改为:
统
笑
曰:“将军以吾废了县中何事?”
罗本中,庞统是故作轻松,因为张飞可能根本就不给他表现机会,直接杀了他。庞统是不得已而行险侥幸。
飞曰:“汝到任百余日,
并不理词讼
,安得不废政事
也?”
毛本改为:
飞曰:“汝到任百余日,
终日在醉乡
,安得不废政事?”
张飞就好酒,怎能用醉酒的理由去究问别人,况且由醉酒也不能推出一定就废政事。毛纶父子不懂逻辑。
对张飞曰:“
难断之事,在乎曹操、孙权耳。
吾视此
辈若掌上观文,量小县何足介意!”
毛本改为:
对张飞曰:“
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
掌上观文,
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罗本中,庞统说的“
吾视此辈若掌上观文
”,是指“
词讼
”。
毛本中,“
所废之事何在!
”是在与张飞叫板,到了这种地步,庞统还敢招惹张飞?只有毛纶父子会这么蠢。“
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
”简直是狂的没边了,刘备如此苦心教育庞统,庞统不但没进步,反而越发回陷了,看来这百余日,庞统的脑子真是被酒烧坏了。
飞曰:“先生初见吾兄,何不将出?”统曰:“
吾恐
未尽信耳
。”
毛本改为:
飞曰:“先生初见吾兄,何不将出?”统曰:“
若便
将出,似乎专藉荐书来干谒矣
。”
罗本中,庞统回话的意思是,既使我拿出推荐信来,我也担心你们未必会完全相信我的能力。表示自己当初是出于小心谨慎,而不是出于过度自信和狂傲才没有拿出推荐信。庞统如此回答,说明庞统明白了刘备的用心。
毛本中,庞统的回答依然狂傲。
玄德大惊曰:“
吾一时之失也
!”飞将鲁肃荐书取出,转呈玄德。
玄德甚喜,遂拆封视之。
毛本改为:
玄德大惊曰:“
屈待大贤,吾之过也
!”飞将鲁肃荐书呈上。
玄德拆视之
。
此处刘备的“
大惊
”和前面的“
大怒
”一样,其中的“
大
”,都是带有表演性质。司马徽和徐庶都曾在刘备面前吹嘘过庞统,庞统的能力刘备心中是有数的,根本不会“
惊
”,更不会“
大惊
”。
罗本中,刘备还没拆开推荐信就“
甚喜
”,说明刘备并不关心推荐信的内容,因为庞统的“才”刘备本就心知肚明;喜的是,庞统肯拿出推荐信,说明庞统已经不再狂了,刘备对庞统的“教育”已经有了预期的收获。
毛本中,刘备把庞统抬举为“
大贤
”,庞统事后若听说了,不还得漂起来,刘备的“教育”岂不白费了。
毛本中,毛纶父子的一系列修改,说明毛纶父子根本就没看懂,刘备要有意“教育”庞统的用心,以为刘备真的是不知道庞统是谁。笨到这个份上,也敢来修改名著,阿鸯倒真是佩服父子二人的勇气。
玄德看毕,
尚在懊悔之中
,
毛本改为:
玄德看毕,
正在嗟叹
,
毛本中,“
嗟叹
”所要传达的意思并不明确。
玄德曰:“近治耒阳县,
大废县事,正欲问罪
。”
毛本改为:
玄德曰:“近治耒阳县,
好酒废事
。”
“
好酒
”和“
废事
”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况且也不能把“好酒”定为过错。
玄德曰:“今日却得子敬书,
如此如此
。”
毛本改为:
玄德曰:“今日方得子敬书,
却未见先生之书
。”
罗本中,“
今日却得子敬书
”已经侧面回答了诸葛亮的问话。“
如此如此
”是具体介绍庞统的事情,这样诸葛亮接下来说:“
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
。”才有出处。
玄德
才悟
曰:“昔日司马德操之言、
徐元直之语
,云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
汉室可兴矣!”
毛本改为:
玄德
喜
曰:“昔司马德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
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
罗本中,“
才悟
”一词包含玄机。
刘备看完了诸葛亮的推荐信,作突然醒悟状,然而随后说的话又似乎和醒悟毫不相关。司马徽和徐庶对刘备来说,是刘备经历过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对诸葛亮和庞统的推荐,对刘备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刘备不可能忘记,用不着醒悟后才能记忆起来;司马徽和徐庶二人的话也不藏什么机锋,用不着去费心猜测和领悟。那刘备到底“
悟
”到了什么?或者说,刘备突然搞明白了、还是想通了什么事情?没有更多的线索,我们只能从刘备随后的那句话入手,开始去分析。
刘备的话,无疑是告诉庞统,我早就知道你是谁,冷落你和派你去做耒阳县令那是故意的。这层意思说开了,进一步的意思也就很明了了:当初不用你,不是你无才,而是你太狂,现在你不狂了,所以才用你。这个窗户纸刘备原本没有必要去捅破,但是,诸葛亮的推荐信此时出现,也就是在即将重用庞统时出现,刘备就有必要明确,重用你不是因为诸葛亮的推荐信。
刘备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奸诈很不满。鲁肃写推荐信让庞统随身带来,那是因为鲁肃没有办法面见刘备当面推荐,所以只能用书信。诸葛亮完全可以当面向刘备推荐庞统,完全没必要使用推荐信的形式。诸葛亮不想推荐庞统,但是又怕庞统见用于刘备后,自己担上不肯推荐人才的恶名,便预留下了推荐信,以脱不荐之实。诸葛亮深知庞统性傲,断不肯举着推荐信来见刘备,庞统此时才拿出诸葛亮的推荐信,也印证了这封推荐信对庞统毫无用处。这正是诸葛亮的如意算盘,也是刘备“
才悟
”到的东西。
话到此时,刘备也就等于是在告诉庞统:诸葛亮在你身上做的手脚我是明白的。向庞统传达自己对诸葛亮不满的信息,让庞统明白,你是可以逾越诸葛亮的,好好干吧。
有的读者可能不解,刘备干吗要把话说的这么隐晦?这是避免明说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果庞统是孺子可教,就一定会领会刘备话中所透露出的信息,进而就会不遗余力地为刘备效劳。如果庞统听不懂刘备的话,那庞统一定是朽木不可雕,刘备弃之可也。如果庞统是个人才,就会听懂刘备的许诺;如果庞统是笨蛋,自然听不懂刘备的许诺,刘备也就等于没向庞统许诺任何东西。这是领导艺术,刘备能成为一方君主,就绝不会是简单人物,尤其是在摆弄人的时候。
毛本中,刘备现在才“
喜
”很难解释得通。既然有司马徽的评语,刘备应该初见庞统时就“
喜
”了。
时建安十六年夏五月也
。
毛本删除。建安十六年,即公元二一一年。赤壁之战后两年半。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冬。
上半回是庞统求职的曲折经历。下半回是曹操杀马腾的过程。阿鸯认为,这半回极有可能不是罗贯中的原文。原因如下。
史载:建安十二年,既赤壁之战前,马腾已入京为卫尉,由马超代父领兵。平定马超后,始诛马腾。
演义中,此处马腾被杀,是虚构出来的很重要的一段情节,如果是罗贯中所写,罗贯中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前后文中对此会有照应,然而,在罗本中却无此照应。
既然马腾此时才进京被杀,那么,此前提及西凉势力时,出现的人物名字应该是马腾,但是在罗本中,却一直是马超,虽与史书相合,却与此处虚构的情节相矛盾。毛本中,以此段虚构情节为准,将罗本中前后文中的矛盾作了修改。
历史上,马超起兵与曹操对抗时,马腾尚在京城为官,马超此举将其父马腾推入死地,因此被人骂作“背父叛君”,属极端恶劣的品行。姜叙母骂马超:“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演义中,此处情节的虚构,极大地美化了马超,间接地美化了刘备集团。(阿鸯认为这正是后人篡改的目的。)因此在后面演义中,就不应该再出现对马超“背父”的骂法。但是,在罗本第128回 “杨阜借兵破马超”中,又出现了对马超“叛君无父”、“背父叛君”、“背父无君”的骂法。还有姜叙母全无惧色,指马超大骂曰:“汝背父无君逆天之贼,天地久不容留汝!汝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毛本对此回的下半回改动很大,(毛纶父子通常只改动字词和语句,此处却连情节也改动了。)再加之阿鸯认为罗本中的也不是罗贯中原文,故阿鸯不再对罗本和毛本之间的差异作对比和评判。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72
发表于 2007-9-2 02: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以下为气概文鸯对本回的整体解读:
在上一回中,由于是周瑜的最后退场,故阿鸯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对周瑜的整体解读,以至有些问题没有解释。上一回,诸葛亮在解释去东吴吊丧的目的时,说是去“
寻贤士
”。但吊丧完毕,诸葛亮根本就没去寻找什么贤士,而是打算直接上船回荆州。若不是庞统主动寻来,诸葛亮连推荐信都不会有。至于这封推荐信是否表明诸葛亮真的要推荐庞统,阿鸯在本回对比毛本的分析中已有论断。既然“
寻贤士
”的目的不能成立,那诸葛亮去东吴吊丧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诸葛亮是不会冒险去东吴的。但是,诸葛亮除了吊丧,什么都没做。所以,我们只能从吊丧的现场来寻找答案。对照东吴将士吊丧前后对诸葛亮的态度,诸葛亮此行的唯一收获就是消弭了东吴将士对他的仇恨,这就是诸葛亮此行的目的,这样诸葛亮才能联吴抗曹。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刘备?如果诸葛亮直接告知刘备此行的目的,就等于宣称东吴对刘备集团仇恨的种子是诸葛亮埋下的,日后无论联盟何时破裂,诸葛亮都要为此承担一份责任。
应该说,诸葛亮的吊丧是其政治上进一步成熟的表现。但是,他自以为聪明地留给庞统的那封推荐信,却将他所有的努力和心机,几乎全部毁于一旦。
周瑜不是不肯推荐贤才的人,在演义中,张昭、张纮、鲁肃都是周瑜推荐的。那么,周瑜为什么没有推荐庞统呢?原因在于庞统自身,庞统太狂。成就大事绝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必须发挥众多豪杰的才智。这种目空一切的人,一旦掌权或受到重用,其发展趋势就是疯狂地打击和排陷同僚,审配是最明显的典型。明智的领导不会用这样的狂人,这样的狂人虽然可能有点歪才,绝不会有大才,因为他们不懂道理。懂道理的人不会认为自己事事皆能,所以他们不狂,萧何、韩信是大才,萧何认为自己军事不行,韩信连战连胜,却不耻于请教李左车。庞统见刘备时,还是一副狂相。此时刘备早已知道庞统的身份,(连蒋干都知道庞统就是凤雏,刘备怎么会不知道。)但见庞统如此狂妄,如不搓磨一番,去去庞统的狂气,庞统是没法用的。
庞统被派往荆南任县令百余日,这期间,诸葛亮也正好在荆南巡视。这样长的时间,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尤其是庞统在耒阳还故意搞事,诸葛亮巡视荆南,究查不法正是职责所在。张飞巡视耒阳,庞统一番惊世骇俗的表演,更是当时奇闻一件,传播速度当不亚于光速,诸葛亮一定会很快得知,同时,诸葛亮也会意识到,庞统被重用已是不可避免。张飞前脚刚回荆州,诸葛亮后脚即到,真是巧极了。诸葛亮此次巡视四郡数月,早不回、晚不回,偏偏和张飞同时赶回荆州,仅仅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诸葛亮急忙赶回有两个目的:第一要遮饰和推卸不荐之责;第二、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干预庞统的职位安排。
孔明先问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
这一个“
先
”字道尽了所有玄机。抢先一句问语,既邀了庞统来投的功劳,又推卸了庞统不被重用的过错。如果让刘备先说出了庞统的事情,诸葛亮的话就很难说了。是解释自己没有当面向刘备推荐庞统呢?还是埋怨刘备不重用庞统呢?“
庞军师
”的称呼表面上要重用庞统,实际上是要将庞统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自己之下。
玄德曰:“近治耒阳县,大废县事,正欲问罪。”
这刘备也不是什么好鸟。明明将要重用庞统,却偏偏要正话反说,以此来试探诸葛亮,看诸葛亮是否会落井下石。这句话也向我们读者透露了一个信息,刘备对诸葛亮在庞统的事情上是有疑问的。当然,诸葛亮是不会落入刘备的圈套的,因为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张飞到耒阳后的事情。
诸葛亮为什么不早些回来,偏要等张飞到耒阳后才急忙赶回来?因为在此之前,庞统正受搓磨呢,万一庞统受不了刘备的折磨,炒了刘备的鱿鱼,诸葛亮就可以当世上没有庞统这个人,像从前一样,在刘备面前继续不提庞统这个茬。如果诸葛亮回到荆州,刘备提起庞统,诸葛亮怎么回答呢?就势说庞统坏话,事情早晚会传出去的,荆州士人会饶过诸葛亮吗?替庞统说好话,刘备势必会把庞统从耒阳招回来予以重用,这正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的。当然,诸葛亮并不知道,刘备早就知道庞统,也不知道下放庞统不过是“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前奏。
诸葛亮为什么会容不下庞统?诸葛亮不是容不下庞统,而是容不下所有在任何一方面有可能超越他的人,这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毛病,而是所有自诩为第一人的通病。
刘备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可在本回,刘备先是“
大怒
”,后是“
大惊
”,表情很是夸张,刘备怎么了?刘备在演戏,演给身边的人看,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传播出去。以后传到庞统的耳中,便可以安庞统的心;传到世人耳中,便可显刘备爱才之心。刘备为使庞统能为己用,可谓煞费苦心,大肆铺排。(
张飞大怒,欲擒之。孙乾曰:“庞土元乃高明之人,且未可轻忽。到县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
孙乾的这段话,背后透出的却是刘备的用心。)但是,当刘备手握诸葛亮给庞统的推荐信时,
玄德才悟曰:“昔日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
无疑自己把自己的把戏戳穿了。刘备这是干什么?刘备要明确告诉庞统:今天重用你和这封推荐信没有任何关系。刘备不惜戳穿自己的把戏,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愤怒和不满。到此,罗贯中再次表现出诸葛亮因小失大的特性。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58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173
发表于 2007-9-2 14: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3 气概文鸯 的帖子
庆祝一下鸯哥哥龙体康复~
关于马腾那一段我对比过三个版本:罗本、毛本、黄正甫本。除了毛本处理掉所有骂马超“背父”的情节,其余两种版本在128回中均有数处,除了杨阜、叙母等人,还有后面的杨柏称马超为:“父母妻子皆不顾,安能爱人?”
从嘉靖本开始历代写序之人就对演义定性为:褒贬忠义善恶。个人后人以为马超处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是为马超含冤的不平。按历史来看,马超背父、弃妻子以及最后彭漾劝他造反,可以说马孟起都是被动的。前两次的悲惨结果主要在于他判断失误,冒险失败,但是其动机却令人同情。
马超父子的遭遇究竟如何,成为演义的一个谜。不过,如果按老罗是历史来写,那么渭水边上许褚吓住马超就很好理解。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74
发表于 2007-9-2 14: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9-2 14:49 发表
不过,如果按老罗是历史来写,那么渭水边上许褚吓住马超就很好理解。
乌鸦多说几句不行吗?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58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175
发表于 2007-9-2 17: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5 气概文鸯 的帖子
本想把猜想的敷衍过去~南飞是这样想的:如果马腾事先就被老曹框进许都,而这个时候又要逼反马超、韩遂。那么马超该怎样反抗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生擒曹操。这样看来,曹马第一次打照面,马超杀了李通之后立刻冲阵便是有预谋要捉曹操。罗本写到曹操割须弃袍有一个细节“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似乎马超的目的并不是要杀曹操,反倒是要活捉了他。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孟起枪刺到树上也可以这样解释:马超打算避开要害先把曹操刺下马来,如此一来跟平常练的招法不一样,出错的可能性就增大很多了。
关于许褚吓到马超那一段。曹操单骑来敌阵扬威,马超是应声而出。俗话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按罗本老曹还故意刺激马超,使其大怒。如果说许褚救曹操于渭水的神勇表现让马超心惊,以致于见到虎痴把血海深仇加暴怒都吓没了,灰溜溜的直接回营去,那许褚这一喝可比张飞在长板桥。罗本写马超对许褚之前的印象完全是轻描淡写(却说马超回见韩遂,说:“几乎捉住曹操!数内一将以力负操下船,如此救护去了。不知何人也?”),看不出有这种效果——这里马超又一次说不曾“捉的”而没说杀掉。
所以南飞以为,马超“惧而不敢动”是觉得有许褚在生擒老曹是不可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些心惊,于是啥也没说直接回去。这样看来事情就合理多了。
另外,南飞以为毛纶父子也知道刘备说的那是反话。只要注意到刘备拆信前的甚喜,后面那个“正欲问罪”就会让人起疑,南飞以为这就是毛纶父子在修改大纲里提到有人“唐突昭烈”之处。给他们这么一改这话就可以理解为刘备正在叙述事情经过的时候被诸葛亮抢白。毛纶父子是按照君主只要老实就好,知识分子就应该有骨气,要趾高气扬的思路处理的。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76
发表于 2007-9-2 17: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南飞说的确实有道理.马超一直说要"捉"曹操,而不是"杀".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77
发表于 2007-9-3 18: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乌鸦老弟
,能不能把你在轩辕的回贴转到sina里,我觉得你的观点挺有启发意义的。你常在那里混,要是由我来转该多奇怪。
况且说不定你还想整理一下再贴出来呢。
[
本帖最后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9-3 18:40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78
发表于 2007-9-3 18: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其它论坛网友对本回的评论,转贴过来,供参考。
下面是其它论坛网友对本回的评论,转贴过来,供参考。
新浪网友:为了自己的孤独2007-09-03 14:24:31
老师好!俺又来听课了,呵呵.
我觉得“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这句话是还可以读出很多意思的.诸葛这句话,可不是什么好话.以文鸯兄大才,自然不会看到这句话里有"大贤"一词就当作是对庞统的赞美了,可是这篇评注中,对这句话关注我认为是不够的,好象真的有点东西被忽略了.我来谈一下对这句话的体味吧.
我认为,诸葛在这句话里,还是执行着自己"黑"庞统的既定原则的.这句话照我的译法就是:这家伙本事是有点的,不过人品很有点问题,他对职位,待遇胃口大得很.如果待遇不满意,他是要怠工的.""怠工"的后面,不言之言就是"炒老板"和"跳槽".政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跳槽",可是很可能制造出致命伤害的.
诸葛这么一句话在此时说出来,同时起到撇清自己和压制庞统两重功效.撇清自己方面,就是文鸯兄所指刘备对诸葛的不满.诸葛在这里就是解释:庞统当时还在孙权帐下,以此人对职位待遇的苛求,我的权力地位是没资格直接答应他什么把他拉过来的.而此人的人品问题,怠工跳槽炒老板倾向,所以我回来后也没向你提起--推荐人当然是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某人有才可是我怀疑他的人品,那么不热心推荐他有很大问题吗?
压制庞统方面,此话则可以理解为:所以我给他留下了那封信,他在孙权那里没出路拿这信过来了,他对职位待遇的要求自然就降低了,这人要用的话你就可以用了.不过手下用这样的人,你做主子的要有受气的心理准备.另外他的人品问题,这个人不可以给他重要职位,不能担当核心工作.
后文照应,好象庞统死期都快要到了,还给了刘备好一场气生,呵呵.
"孔明先问曰:'庞军师近日无恙否'",诸葛的态度是很关注的,一直到"玄德曰:'今日却得子敬书,如此如此。'”包括刘备在内,双方讨论的态度都很热切.可是在刘备态度热切的"如此如此"之后,诸葛“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这句话大家体味一下,应该说是一种很淡然或者说超然的语气吧?交谈之后,诸葛是完全放下心了,刘备对庞统的定位居然就是自己理想中的状态.这时候倒要故意地站开点了--这个人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吧,我对他的看法已经完全向你表达清楚了.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说完了.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看出,我支持文鸯兄对此事件90%的解析或者说与文鸯兄观点互补.不过对于最后一个论点"向庞统传达自己对诸葛亮不满的信息,让庞统明白,你是可以逾越诸葛亮的,好好干吧"则不能同意.文鸯兄在文中解释刘备这意思为什么要表达得如此隐晦,而我却认为,此论点不能成立之处,恰恰在于作为具有高明领导艺术的刘备,不可以把意思表达得如此透明.
刘备这意思如果真的存在而且有所表露,那么他的表露其读者只有两个人,诸葛和庞统.这表露程度是无法掌控好的,即使对于刘备这样高明的领导艺术家来说.表露到庞统明白了,很大可能诸葛也理解了;要使诸葛觉察不到,庞统大概同样没有反应,呵呵.作为高明的政治家,刘备是不应该去触碰这类冒险的。照事件的进程来看,后来庞统带在身边,诸葛留守荆州,我的理解,留守的分量重多了.
气概文鸯回孤独兄:
孤独兄对诸葛亮“大贤若处小任,多以酒糊涂,倦于视事。”的解析太好了,说实话,我没想到。对这句话的解析我以后要加到文章里,当然,凡是别人首创的观点,阿鸯从来都是要注明的。现在阿鸯要把孤独兄的这篇回复转到其它论坛,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在明朝有大家评论罗贯中的演义时就说这是部奇书,其中每个情节,每句话,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越是罗贯中虚构的越是如此。凭阿鸯个人之力显然不可能完全理解这部书,所以我特别希望能看到网友们的评论。
关于刘备“昔日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我认为,刘备说这句话的环境应该属于让庞统任职前的单独谈话,旁边没有别人,诸葛亮是不在场的。我在文中之所以那样分析,关键是刘备这句话等于把自己前面的表演完全揭穿了,刘备若不是有更重要的用意是不会这样干的。考虑到刘备说这句话时,正手握诸葛亮的推荐信,那他的矛头无疑是针对诸葛亮的。
关于后来诸葛亮留守荆州的问题,我觉得还有点复杂。文职中,当时只有诸葛亮的资历可以担当此任。但刘备将关、张、赵全部留在荆州,带走的全部是资历尚浅的将领。在刘备集团中,诸葛亮唯一不能擅自处置的正是关、张、赵这三人,整个荆州的军队又恰好由这三人完全控制,诸葛亮无论什么行动,事实上都需要这三人的认可才能执行下去。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倒过来,刘备带走关、张、赵,把资历尚浅的将领留给诸葛亮,诸葛亮由于有了处置这些将领的权力,诸葛亮在荆州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刘备用人的心机还是很深的。
“老师好!俺又来听课了,呵呵.”孤独兄不要如此,咱们都是共同探讨。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小马828
(人类第一钢铁战士)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2
功绩
54
帖子
4433
编号
29895
注册
2005-1-9
#179
发表于 2007-9-3 22: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7-9-2 17:27 发表
本想把猜想的敷衍过去~南飞是这样想的:如果马腾事先就被老曹框进许都,而这个时候又要逼反马超、韩遂。那么马超该怎样反抗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生擒曹操。这样看来,曹马第一次打照面,马超杀了李通之后立 ...
偶只能叹:南飞之才用之不尽,由此可见一斑
希望能好好的总结一番,马超想擒曹操做人质来交换自己的家人
之前一直纳闷,马超为什么不把曹操射死,尽管船上所有的人都被射下水,而曹操依然毫发无损,原来原因在这里
[
本帖最后由 小马828 于 2007-9-4 07:16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气概文鸯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180
发表于 2007-12-1 12: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解读嘉靖本三国演义之第115回马超兴兵取潼关
罗氏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115
提示:()内文字为原版书中小字,按本书《前言》之意,亦罗贯中原文。
马超兴兵取潼关
却说献策之人,乃治书侍御史、参丞相军事,颖川许昌人也,陈实之孙,陈纪之子,名群,字长文。操问曰:“陈长文有何良策?”群曰:“目今刘备、孙权结为唇齿,若刘备欲取西川时,丞相可命上将亲提大兵,会合淝之众,径取江南,则孙权求救于刘备;刘备意在西川,必无心救孙权矣。其孙权力乏,兵衰势败,江东之地,先为丞相所得。若得江东,则谈笑连荆州,一鼓而可平收矣。若得荆州,则刘备进退无门,西川亦属丞相也。”操曰:“长文之言,正合吾意。”即时起大兵三十万,径下江南;令合淝张辽准备粮草,以为供给。
早有细作报知吴侯孙权。权聚众将商议,张昭进曰:“昔鲁子敬与玄德有恩,其言必从,更兼是吴中佳婿。可差人往子敬处,教急发书过荆州,使玄德同力拒曹,则江南之患可解矣。”孙权即差人往子敬处,令求救于玄德。鲁肃遂修书,遣人到荆州。玄德看了书中之意,留使者于馆舍,差人往南郡请孔明。孔明到荆州,玄德将鲁肃书与孔明看毕,孔明曰:“也不动江南兵,也不动荆州士,使曹操不敢正觑东南。回书与鲁肃,教高枕无忧。若但有北兵侵犯,皇叔自有退兵之策。”使者去了。玄德问曰:“今操起三十万大军,会合淝之众,一拥而来,先生有何妙计可退?”孔明曰:“操平生所虑者乃西凉之兵也。近操贼戮灭马腾全家,其子马超见统西凉之兵,必恨操矣。主公可作一书,结构马超,超必兴兵入关,操岂有下江南之闲暇乎?”玄德大喜,即时令孔明作
·550·
书,遣一心腹人径往西凉州投下。
却说马超在西凉州,夜感一梦,梦见身卧雪地,群虎来咬,惊觉心疑。次早,聚各寨将佐都到。超管下八寨,有八员头目,乃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也。这八部军马共二十万,超自有六万余。当日会集众将,超言梦中之事。众未及言,忽帐下一人,立于当面。其人生得面圆睛突,身长八尺余,见为八部首将,乃超帐前心腹校尉,南安狟道人也,姓庞,名德,字令明,对超言曰:“雪地遇虎,不祥之兆也。莫非老将军在许昌有事否?”忽一人至前,哭拜于地曰:“叔父并弟死矣!”超视之,乃伯弟马岱也。超惊问为何,岱曰:“叔父与侍郎黄奎同力杀操,不幸事泄,两家皆斩于市曹。惟岱跳墙走脱,扮作丐(音盖)者出城,受千生万死而来。”超哭倒于地,众将宽解。忽报荆州刘皇叔遣人赍书至。超止泪,拆封视之。书曰:
备顿首再拜征西大将军麾下:伏念汉室不幸而遭遇操
贼专权,黎庶雕残,至使奸臣秉政,欺君罔上,结党成群,
天下之人无不欲食其肉也。令尊翁忠义闻于四海,今被操
之所害,此本不共天地、同日月之仇也。为子之道,安忍
坐视?若能率西凉之兵以敌操之势,备当举荆、襄之众以
遏操之威,则逆操可擒,奸党可灭,仇辱可报,汉室可兴。
诚能如是,幸莫大焉!书不尽言,立待回报。建安十六年
七月上旬日书。
马超看毕,即时泣泪回书,使回荆州。
超随起西凉军马,正欲进发,忽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超往见之,遂将出曹操书示之,内云:“若将马超擒赴许昌,即封汝为西凉侯。”超拜伏于地曰:“请叔父就缚俺弟兄二人,解赴许昌,免叔父戈戟之劳。”遂扶起而言曰:“吾与汝父结为弟兄,安忍
·551·
害汝?故请汝来观书。汝若兴兵,吾当相助。”马超拜谢。遂将操使者推出斩之,尽起大军望潼关奔杀而来。长安郡守锺繇(音由),一面飞报曹操,一面引军拒敌。繇引军二万,离长安京兆府,布阵于野。西凉州前部先锋马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锺繇出马答话。岱使宝刀一口,与繇交战。不一合,繇大败奔走。岱提刀赶来。马超、韩遂引大军都到,踏平村野,围住长安。繇上城守护。长安乃西汉建都之处,城廓坚固,壕堑险深,急切攻打不下。一连围了十日,不得长安。庞德进计于马超曰:“长安城中土硬水咸,甚不堪食,更兼无柴。今围十日,军民饥荒,不如且收军退,如此如此,唾手可得。”马超曰:“此计大妙!”即时差“令”字旗传与各部,尽教退军。当晚马超亲自断后,各部军马渐渐而退。锺繇次日登城看时,军皆退了,只恐有计,令人于西门哨探,果然远去,方才放心,纵令军民出城打柴取水。众皆畏惧西凉兵又来,多取柴水入城。往来纷纷,不计其数。初时也自计较,后三日心安,大开城门,放人出入。第五日,人报马超引八部兵又到。军民奔竞入城。锺繇教城上守护,繇自引部将各门提调。
却说西门守将锺繇弟锺进,正在城头上防御,马超直来城下大叫:“若不献门,老幼皆诛!”锺进也在城上辱骂。约近三更,城门里一把火起。锺进急来救时,城边转过一人,举刀纵马大喝曰:“庞德在此!”立斩锺进于马下。(原来庞德献计,故意退军,却扮作打柴军,杂在百姓夥内,入城内应。)德引十余勇士,左冲右突,杀散军校,斩关断锁,放马超、韩遂军马入城。锺繇从东门弃城而走。马超、韩遂得了城池,赏劳三军。
却说锺繇退守潼关,飞报曹操。操知失了长安,那有征南之意,遂唤曹洪、徐晃:“先带一万人马,替锺繇紧守潼关。如十日
·552·
内失了关隘,并皆斩之;十日外,不干汝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二人领了将令,星夜便行。曹仁谏曰:“兄弟性躁,诚恐误事,某当一往。”操曰:“你与我押送粮草,随后也起。”
却说曹洪、徐晃到潼关,替锺繇坚守关隘,并不出战。马超军士中选有能言快语、声音响亮者径来关下,把曹操三代毁骂。曹洪大怒,要提兵下关厮杀。徐晃谏曰:“此是马超要激将军厮杀,切不可与战。待丞相大军来,必有主画。”马超军日夜轮流十番毁骂。曹洪只要厮杀,徐晃苦苦当住。一过九日,当日在关上看时,西凉军都弃马在于关前草地上坐,多半困乏,就于地上睡卧。曹洪便教备马,点起三千精兵,杀下关来。徐晃恐怕有失,也领兵随后赶来。西凉兵弃马抛戈而走。洪得胜,迤逦追赶。徐晃急纵马赶来,大叫曹洪回马。忽然背后喊声大震,马岱杀来。曹洪、徐晃急奔关时,一棒鼓响出律律,山背后两军截住:左是马超,右是庞德,混杀一阵。曹洪抵当不住,折军太半,撞出重围,奔到关上。随后西凉兵赶来,洪等弃关而走。庞德直杀过潼关,连夜追杀败军。行不数里,撞见曹仁军马,救了曹洪等一军,翻身直杀到关下。马超救了庞德,抢上关来据住。曹仁自回,于路接到两程,迎着操军。操知失了潼关,遂唤曹洪入曰:“与你十日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无般不骂,因避之。后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贼奸计。”操曰:“曹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因此赶去。”操大怒,喝斩曹洪。两班文武皆跪而告曰:“权且计罪。待后有功准罪,无功诛之。”曹洪服罪而退。
操次日进兵,直扣潼关。曹仁曰:“可先下定寨栅,然后打关未迟。”操令砍伐树木,立起排栅,分作三寨,左寨曹仁,右寨夏侯
·553·
渊,操自居中寨。次日,西凉哨马直到寨前,操引三寨大小将校杀奔关隘前去,正遇西凉军马。两边各布阵圆。操出马于门旗之前,看西凉之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一人手执长枪,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乃扶风茂陵人也,姓马,名超,字孟起。上首者庞德,下首者马岱,背后八员健将一字儿摆开。操暗暗称奇,自纵马与超曰:“汝乃名将之子孙,何故背汉而反耶?”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害吾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食贼肉。”一骑马,一条枪,杀过阵来。当日胜负还是如何,下回便见分解。
·554·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202
6/7
‹‹
1
2
3
4
5
6
7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17: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5728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