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2-4 22:40 发表
史教授在《河山集》6集496页的注里对阳平关位置有考证: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38《汉中府》:“阳平关在宁羌州西北一百里。关城东西径二里,南倚鸡公山,北傍嘉陵江......按:古阳平关即白马城,在沔县界。今关乃古阳安关地,三国汉景耀六年,姜维闻钟会治兵关中,表请遣张翼、廖化等督军分护阳安关口。后魏谓之关城......《水经注》,西汉水南流径关城北。《元和志》,关城俗名张鲁城,在金牛县西38里,皆即此。近代改置阳平关,仍汉旧名。《明统志》以为即古阳平关,误。”清宁羌州今为宁强县,唐金牛县在今宁强县东北。
(关于其他几条道路的记载以后再发,因为要先去上班了。版主不要以为我灌水)
“史教授认为后魏才有关城之名不确。”——那是《大清一统志》里的注这样说的。不是史教授。
既然这段关于阳平关的记载全是《一统志》,您说史教授的考证之功又在何处?
原帖由 逍遥飞将 于 2009-12-4 22:40 发表
史教授关于汉中在《河山集》四集中有专门一篇长文论述。其中提到几条道路的变迁。下面是我引用他的文章,注是原文中有的。我尽量引用多的文字,以免被误会为断章取义,如所引不在同一段内,我会另起一段:
陈仓道由秦岭北坡的清姜河(古称扞水)而上,再由南坡的嘉陵江(古称古道水)南下。
子午道则是越过秦岭后,由宁陕县内甸阳坝循池水南行,池水于石泉县东南马池街的老街注入汉水。老街于南北朝曾设过直城县,先后隶属于东梁州和直州。
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和武关道都曾有过较为重要的改动,而且这些改动都在秦岭的南坡。陈仓道与褒斜道之间的连云栈,是截取褒斜道内褒城至武休关间一段,再由武休关北,转向西北行经留坝至凤县凤州镇与陈仓道相衔接的路程。(注:《舆地纪胜》一八三《兴元府7》:“斜谷路,在府西北,入斜谷路至凤州界150里,有栈阁2989间,板阁2893间。”《读史方舆纪要》五六《汉中府》引《汉中志》:“褒斜谷中,宋时有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九间,元时有板阁二千八百九十二间。历代制作,增损不定。前朝因故址修造,约为栈阁二千二百七十五间,统名之曰连云栈。”这里所说的褒斜谷中,只是褒斜道的最南段的褒河谷中。顾氏又引《舆程记》:“陕西栈道长四百二十里。自凤县北草凉楼驿,为入栈道之始。……自(褒城)县而东五十里为汉中府,自县而南五十里为黄沙驿。至此路始平,又为出栈道之始矣。”连云栈自应包括凤县北草凉楼驿这一段。这一段虽有宋时的栈阁,然其始用当不是肇自宋时。《资治通鉴》288《后汉纪》:“乾佑元年。十月。蜀主遣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将兵救凤翔,……己亥,思谦进屯谓水,汉益兵五千戍宝鸡。思谦畏之,谓众曰:“粮少敌强,宜更为后图。”辛丑,退屯凤州,寻归兴元,……十二月,(凤翔)王景崇累表告急于蜀,蜀主命安思谦再出兵救之。壬午,思谦自兴元引兵屯凤州,……戊子,思谦进屯散关。”按:思谦引兵北上,自是出于连云栈一途。当然,这条道路的开通,还应在此之前。《新唐书》五《玄宗纪》,记玄宗入蜀,由陈仓,经河池驿,至普安郡。陈仓即今宝鸡市,正当陈仓道口。河池郡为凤州,普安郡为剑州。未提及汉中郡,当系出于兴州一途,与连云栈无涉。《资治通鉴》256《唐纪七十二》记光启二年僖宗南行事,说:“田令孜奉上发宝鸡,留禁军守石鼻为后拒。置感义军于兴、凤二州,以杨晟为节度使,守散关。……山南西道监军冯翊严遵美迎上于西县,丙申,车驾至兴元。”则所行的是出于兴州。当时是事出仓促,途中多厄,以早到兴元为安全之道,乃不由凤州东南行,取褒河谷一道,而反西南行,绕道于兴州、西县,可知其时如国已有连云栈,亦非通行的大道。虽非通行大道,然兵家奇着并不是不可行军的。元魏时,元英由斜谷退至下辨,所行的即这条道路。其详俱见后文。)由于这条新路的增修,不仅改变了褒斜道的作用,也改变了陈仓道的作用。南北之间的往来,就可由褒斜道入陈仓道,而褒斜道的北段和陈仓道的南段,作用就逐渐减少,成为较狭小的地区间的道路。这条通道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过军事行动,唐宋时期不断有过修理,到元代成为南北往来的要道,明清两代沿而不改。现在由宝鸡到汉中的公路也是循着这条通道兴行的。子午岭的改道则在南北朝后期,当时由今宁陕县甸阳坝西南行,循堰坪河而下。堰坪河和蒲河等水会合为子午河。子午河畔有子午镇。当子午道改道后 所经过的地方。河水和居民点都是用子午二字来命名的。至于武关道的改道则在唐代中叶。当时所修的新道是爱现在丹凤县离开丹水河谷而转向东南方向的。
……(一段介绍除武关道外的五条道路大致平行,略)
陈仓道和武关道分居于越过秦岭的六条通道的东西两面。因而这两条通道和邻近地区的一些道路有了联系,扩大了它们所涉及的范围。这样联系的道路在陈仓道方面有六条。第一,由凤县附近循红崖河北行,经天水东南利桥营至渭水岸秒年 的三岔,过渭水为宝鸡西陲的凤阁岭,再北可至陇县西南的关山。而关山则为安夷关的所在地,这样就可以与陇关道相衔接了。第二,是由徽县通往天水的道路。在那里也可和陇关道相衔接。天水为陇山以西的重要城池,古代的秦州就设在那里。现在由天水至徽县的公路,大体与旧日的通道相仿佛。第三,又徽县经过成县,再由成县可至西和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地祁山就在西和县东北。而东晋南北朝的仇池国又在西和县西南。第四,由徽县经成县也可以通到武都。第五,今成县城南有青泥河,东南流至略阳西北入嘉陵江,清泥河古时为浊水。略阳、成县之间,亦可循这条河道往来。第六,由略阳经白马关(今甘肃康县东)可至武都。据说,陈仓道经过勉县,是由勉县西北的略阳来的,再东达于汉中。今勉县正北传说有陈仓道故地,经茅坝(在勉县北与凤县交界处)、铁炉川等处。至柴关岭(在今留坝县西北接凤县界)西北与连云栈相衔接,而距衔接处不远则有地名陈仓沟。陈仓沟附近有陈仓山,其西北的留风关,亦名废丘关。陈仓山在宝鸡,废丘在今兴平,与这一带无关。所谓勉县正北的陈仓道当是以讹传讹了。虽然如此,经过铁炉川、茅坝的通道还是不宜忽视的。
(史教授下面还有说明各道之间相通,军事通行取捷径,可以绕道汉中。因为太长今天不发了。后面还说明运粮道路,包括水路。提到嘉陵江及旁系河道很早就可漕运粮,但也说史料疏少无从知其详情。)
史教授关于汉中在《河山集》四集中有专门一篇长文论述。其中提到几条道路的变迁。下面是我引用他的文章,注是原 ...
实在没明白您引用史教授这段关于蜀道文字的用意。
史教授的这段话并没有分清各条道路所属朝代及其变化,特别是关于各道之间的通路问题,尤其不能粗略而论。如褒斜道 故道间之连云栈道,是明清后的产物。褒斜、傥骆、子午三道之间的通路,起码至两汉三国还是没有的。若按教授这段文字,岂不是一直就有?(这里并非说史教授有多大过错,他只是粗略而论。读者千万不能奉为真理!)
若论蜀道考察之细致者,首推当代李之勤教授,其作品《南山谷口考校注》、《西北史地研究》汉魏至宋元驿道研究部分,奠定了蜀道精细研究的基础。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9-12-8 14:2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