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冷冰冰 @ 2004-03-02, 15:48:22)
虽死无恨,好一个虽死无恨
这种话也只有血气方刚时的曹操才说的出来。
吕布把曹操大败的时候,吕布那戟指着装做小兵的曹操的时候,曹操干吗不挺身而出,大丈夫岂能如此受辱,干脆拼了,也虽死无恨啊。
马超把曹操追得丢盔弃甲,曹操干吗不回头以死相拼,大丈夫嘛,也虽死无恨啊。
请问这个时候曹操怎么不血气之勇呢,怎么不虽死无恨呢。
笑,你引你自己的话干嘛,曹操从来就不是血气之勇,开始不是,后来当然更不是了
先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王允就不去刺杀董卓呢?那么多有智慧有城府的人就没有人去主动去刺杀董卓呢?
有智慧有城府就一定要刺杀董卓了,什么逻辑?
刺客就一定是有血气之勇?比如说要离刺庆忌,那个是血气之勇吗?
王允是跳楼了,他是没有办法了才跳楼的好吗。你告诉我如果他不跳楼他还有别的生路吗。自杀就表明有血气之勇,佩服。
吕布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引数百骑往青琐门外,呼王允曰:“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允曰:“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
王允时在帝侧,闻知此言,奏曰:“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帝徘徊不忍。允自宣平门楼上跳下楼去,大呼曰:“王允在此!”李傕、郭汜拔剑叱曰:“董太师何罪而见杀?”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傕、汜曰:“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王允大骂:“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贼手起,把王允杀于楼下。
看书请看全一点,王允是没办法了?
用谁的言行解释血气之勇、虽死无恨更合适一点?
也不知是你看书不仔细还是有意为之,像张绣已经投降曹操几年、邹氏是张绣的嫂子曹操是在张绣的地盘上和张绣的婶子私通。那时张绣才刚投降,心还没稳,曹操不去安抚他、定他的心,却去勾引他的婶子,完全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身在何地!
被你这么小小地修改一下,曹操犯傻的程度就大大打了折扣
你引用论据时不引完全,把不合你意的、相反的论据过滤掉,或是凭空添加一些东西,和原意相去甚远,甚至相反,我说的不对么?
曹操和鲍信同时兴兵,被你凭空加进去很多“精彩”的描写,性质就变了
孟德献刀,本来是表现曹操急智的,却被你当成是血气之勇的主要论据
还有他对谋士的态度,你只引了他对谋士好的时候,后来二荀被逼自杀,贾诩被架空,杨修、刘馥被杀,你怎么不引?那些全都是他晚年干出来的么?
曹操小气的例子,不接受他人意见导致失败的例子那么多,你一概视而不见,就顾着给曹操加那顶“虚怀若谷”的高帽。好嘛,《三国演义》尊刘抑曹抑出一“虚怀若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