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细说水浒》系列, 3月20日更新《细说水浒》:李忠的“啬”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6 15: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梁山地区不可能成为宋江义军的根据地

《细说水浒》:梁山地区不可能成为宋江义军的根据地
                    灿烂海滩
湖北省《水浒》研究会主编的《水浒争鸣》第四、第五辑上,连续发表了四位山东作者写的《水浒》历史、地理背景探讨文章,即山东《牡丹》编辑部朱希江、周谦写的《‘水浒’文史辨析》,山东梁山县一中王衍用、王学真写的《北宋梁山地区地理环境探考------兼论宋江据梁山地区的可能性》(以下简称朱周文及王文)。这两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从八百里梁山水泊复杂险要的地理位置,说明“它是反抗者铤而走险的理想依托”(朱周文),从而推导出梁山地区(甚至于说水泊梁山)是宋江义军理想的根据地。虽然文章中也多次说是“可能”,但实际是在说梁山地区(或梁山)就是宋江义军的根据地。
《水浒》本是一部反映北宋时期农民斗争的长篇小说。既是小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允许虚构。即可虚构,那么对《水浒》里梁山好汉是否以梁山为根据地这个问题,就毫无必要去探考,更没有必要为此打笔墨官司。既然朱周文中说“探讨《水浒》所描写的梁山泊宋江起义与历史真实的联系与差异,探讨古典文学反映生活的规律,这对于解决《水浒》研究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乃至正确理解文史间的辨证关系,或许是有裨益的”。既是如此,那么,我也愿意对超出《水浒》本体研究范围的问题------梁山地区是否是宋江义军理想的根据地这个问题费一些笔墨,愿与朱希江、王衍用等四位探讨,以求教正。
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在正史、野史中是有零星记载的。比如《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云:“(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云:“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侯蒙传》卷第一百一十《侯蒙传》亦云:“(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等等,这是正史的部分记载。宋人所撰野史中也述及宋江起义事。如李《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六载:“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抚山东盗宋江”;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十八云:“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方勺《泊宅编》卷五云:“宣和二年……天章阁待制歙守曾孝蕴以京东贼宋江等出入青、齐、单、濮间”。另外在《三朝北盟会编》、《林泉野记》、《青溪寇轨》、《东都事略》、《王师心墓志铭》及《王登墓志铭》等史料中也都有宋江事记载。史料虽说零零星星,综而观之,我们可以理出这么个头绪:宣和元年(或在此之前),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事于河、朔(即黄河以北,今山东徒骇河东南,山东东阿,河南睢县、柏城以东地区及江苏的西北部地区),宣和三年二月,在楚、海州(即今淮南及江苏东海)被海州知府张叔夜派伏兵袭败,宋江投降。宋江义军在这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他们时而在淮南,时而在山东,时而“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时而又“出入青、齐、单、濮间”,“转掠十郡”,活动范围在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宋江起义军是一支不曾建立任何根据地的、流动作战的游击部队。如果像《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据以长期地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就叫“根据地”(王文中借用此说),这就恰恰说明梁山地区不可能成为宋江义军的根据地。因为宋江义军“转掠十郡”,而不是“长期地”“据以”这个地方,既不可能“据以长期地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又何能称为根据地呢?
既是如此,四位山东作者的论文又是怎样来论证梁山地区或水泊梁山是宋江义军的根据地的呢?综合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点:
第一,从地理的角度论述梁山地区的险要地形。关于这一点,王文可说是论述的再详细不过了。王文先从梁山及附近诸山的形成和概况,论述到梁山泊的形成及其概况,再从丰富的资源、险要的地形,论述到北宋时期的梁山地区是农民起义的理想根据地。故此,王文最后一节明确指出:“北宋时期的梁山地区,水阔山险,地形复杂,位置重要。经济上,具有丰富的生活资料来源;军事上,进便于出击,守利于防卫,退易于转移,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军事要地,是起义农民据以同北宋王朝进行武装斗争的理想根据地。正因为梁山地区具有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所以北宋时期借居梁山地区反抗北宋王朝腐朽统治的不计其数。《宋史》上不乏‘梁山泊多盗’,‘梁山泊素多盗’,‘梁山泊渔者习为盗’的记载。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宋江据此起义,但当时的史料却提供了‘宋江寇京东’,‘出青、齐、单、濮间’的活动区域,正是属于京东西路,又恰恰处在青、齐、单、濮州包围之中。在这一地带,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象梁山地区这样有利的活动场所。宋江之所以能以少数人坚持同北宋王朝相对抗,使‘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官军莫敢樱其锋’,若不是借助梁山地区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是根本不可能的。史载宋江‘其才必过人’,应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总之,从北宋时期梁山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来看,我们认为宋江据此起义是可能的。”
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北宋时期的梁山泊号称“方圆八百里”,实际上它南自今巨野县城北二十余里,北抵梁山县斑店一带,东南达嘉祥县梁宝寺附近,东北到小安山东部,西逾今之黄河二十余里,形状为南北狭长,方圆约四百余里。水泊之中,有占地3.54平方公里、海拔高为197.9米的梁山,加上附近的凤凰山、龟山、土山,占地总面积仅十余平方公里。据王文说:“梁山地区的水陆交通也比较便利。向西南可沿五丈河进击北宋的都城东京;向东南可沿南清河进击单州、徐州;向东北可沿北清河进击齐州、青州;向西北可以从陆地进击北京(大名府)。”因之“宋江等人要四方进击,进退可靠,就必然在青、齐、单、濮这片广阔的战场上找一处有险可守,进退自如的根据地。那么,位居四州中心地带的梁山泊,当然是最理想的去处了。况且,在这一带可以凭险而居的也只有梁山泊一处”(朱周文)。这就很清楚地说明梁山泊是宋江义军的根据地,而梁山水泊之中可驻足又仅有梁山了。
梁山的地形的险要,的确有利于农民起义,但四位山东作者只看到了有利的一面,没有看到不利的另一面,而这有利的一面恰恰又产生了这不利的一面。首先是梁山泊离北宋京城汴京(即今开封)较近,既有进击之利又有被剿之弊。它既构成了对京城的威胁,又加速了朝廷对它的防范和镇压。为了京城的安全,朝廷历来对这一带地区防范甚严,其任命的知府或知州一般要由“两制以上的臣僚”担任,而且有的还由皇帝亲自遴选(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一八一)。朝廷通过这些得力的地方官控制这个地区。而这些地方官一般又兼有京东西路安抚使的头衔。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他们又常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军来报答皇帝的恩宠。所以担任这一带的地方官大多是战绩彪炳、多谋善断之人。《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四二七载:“蒲宗孟以郓多盗,疼诛锄之,所戮不可计。”另外如张奎“数月捕诸盗悉平”,李璋“信尝罚擒捕,盗为衰也”,刘温舒因“用心督捕”,曾受到朝廷的嘉奖。洪迈《夷坚乙志》卷六中载:宣和六年,梁山泊又掀起一次农民起义,很快就被朝廷残酷镇压下去,起义群众一次被杀就有五百余人。官军的严密防范、地方官吏的残酷镇压,就逼使宋江义军无法在此立足。其次,梁山泊水陆纵横,相互为用,既然“军事上,进便于出击,守利于防卫,退易于转移,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军事要地”,那么这个“战略性的军事要地”也就必然为官军所用。因为这些军事上的有利之处,也可以说是官军在军事上的有利之处。“梁山泊多盗”这是历史真实,而累次起义都迅速被镇压下去这也是事实,这就充分说明:梁山泊不是义军理想的依托。如果说梁山泊是理想的根据地的话,史实上的宋江起义就没有必要到处转移。再说梁山泊沟通黄河、运河,是北宋重要的交通要道,正因为交通方便,就造成易攻难守之势。四位山东作者说梁山泊水势浩大,情况复杂,官兵一般不敢进入,而且又可借助险要的梁山负隅抵抗,但是请不要忘记宋代的造船业是相当发达的。《水浒》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船只,特别是高太尉讨伐梁山时,请叶春设计建造的大海鳅及小海鳅战船,每只只能容百人至树百人,外用竹疤遮护,既可避箭火,又可在船面树立弩机,官并凭借这些战船在泊中就可畅通无阻,更何况北宋时还专门设立了制造火药的火药局,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运载武器------火箭。《水浒》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述:轰天雷凌振打梁山时就用了三种火炮:风火炮、金轮炮及子母炮。吴用以为“我山寨四面都是水泊,港汊甚多。宛子城离水又远。总有飞天火炮,如何能够打的到城边。”谁知凌振只放了三炮,“两个打到水里,一个直打到鸭嘴滩边小寨上”,使“众头领尽皆失色”,可见其射程之远。从书中“天崩地陷,山倒石裂”八字看,其杀伤力之大可想而知。据王文提供的资料:梁山寨仅只是个197.9米高,占地仅3.54平方公里的矮小孤山,朝廷官军利用其巨大战船及其火炮攻击,宋江义军在梁山之上是难以藏身的。再次是,地形险要之处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就难以成为某一方面的根据地,加上交通一便利,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就难上加难。从古今事实看,某一地区要成为起义军的根据地,先决条件是交通一定闭塞,是敌方守备的薄弱环节。江西井冈山根据地如此,陕北延安根据地亦如此。而梁山泊正恰恰是北宋王朝防范的重点地区,交通又极为便利,我认为它是绝对不可能成为宋江义军的根据地的。
第二,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论证。关于这一点,在朱周文的第二部分述之备矣。朱周文在这一部分,以先立论,后驳论的论证方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在立论部分,朱周文首先提出“已为人们发现的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即元初陈泰《所安遗集补遗》中的一段记述为依据,然后用推理的形式,从三个方面推导出结论。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个“理”,还是推不出来。我们不妨看看朱周文认为“已为人们发现的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材料曰:“余童卯时,闻长老言宋江事,未究其详,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过梁山,泊舟,遥见一峰,嵽嵲雄跨。问之篙师,曰:‘此安山也。昔宋江□事处……’。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其党如宋江者三十六人,至今山下有分赃台……”。请注意文中的“闻”字,闻者,听说也,听说之事怎能信以为真呢?“此安山也。昔宋江□事处……”也是闻“篙师”所言。篙师者,船工也。“篙师渔夫世代生活与此”,但其所言又怎能替代史料呢?如果按朱周文的见解,“流传于他们之中的故事是可信的”,那么,今阳谷县城东南三十五华里的景阳岗,立有“武松打虎处”碑,阳谷县十字街首有“狮子楼”,我们就能确认真有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这样的故事是历史事实了?!梁山义军中就真有武松其人了?!现在梁山黑风口塑起了李逵像,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李逵是梁山义军将领之一?中国类似的民间传说很多,后人为了纪念它,往往喜欢假事真做,如果我们把这些都当成了可信的材料,那就无所谓历史,更不用考证了。再说陈泰生活的年代虽距宋江起义仅百余年,但陈泰毕竟是词曲家而不是历史学家,他所著的《所安遗集补遗》是文艺作品,而不是史书。何以见得呢?朱周文在引用这段“可信”的“材料”时,省略了两段文字:一是朱周文引文前省略号文字为:“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传以为宋妻所植”;二是“始予过此,荷花弥望,今无复存者,惟残香相送耳。因记王荆公诗云:‘三十六陂春水,白首想见江南’。味其词,作《江南曲》,以叙游历,且以慰宋妻植荷之意云。”很清楚,朱周文中引用的这段文字,本是陈泰为其《江南曲》所写的序言。作《江南曲》只不过是因过梁山,闻篙师所言,味王荆公诗,而叙游历所作,这怎能算是“明确记载宋江起义曾驻扎梁山泊的材料”呢?更何况篙师自己还错把距梁山十余里的“小安山”当成梁山。再说朱周文在驳论部分明确指出:“我们决不应把作为当时说话人底本的《宣和遗事》当作史书对待”,因为“这是属于文艺作品,属于‘文’而不属于‘史’的范畴的东西。”这个说法我认为是对的。既是如此,陈泰的《所安遗集补遗》也是属于“文”而不属于“史”的东西 ,何况陈泰在文中很慎重的用了“相传”两字,籍以说明此为不属于“史”的范畴。朱周文又为何当“史”来看待,这不是前后自相矛盾吗?
朱周文的这个立论观点站不住脚,其他三个方面也就无理可推了。朱周文说:“宋江起义前和起义后均有人在此安营落草”。这并不能说明宋江就在梁山起义,并以此为根据地。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宋江可能在此起义或义军到过梁山。朱周文说:“宋代的不少文献曾明确说明宋江等人活动与山东梁山水泊周围。”宋代的不少文献的确是说明宋江等人活动在山东梁山水泊周围,但没有“明确说明”宋江等人活动在梁山。再说梁山周围地域如此之大,如果说其活动过的地方都可称为宋江义军根据地的话,那就无所谓要根据地了。再次是宋江在梁山水泊周围活动的时间并不长,在这不长的时间内,又“出青、齐、单、濮”,“剽掠山东一路”,又怎能说其有根据地呢?“从宣和年间北宋官吏的调动也很能说明问题”,这是朱周文的第三个推论。朱周文在引用了《宋史•侯蒙传》后,明确指出:“这位资政学士的招安建议获皇帝的赞许,接着便派他去东平府(亦称郓州)上任,干什么去呢?显然是完成招抚宋江使命的。东平府在梁山的东岸,宋江等当时在梁山泊为营是无疑的。”这个说法就太武断了。这只是朱周文的推理,推理是不能代替史实的。说其武断,一是皇上派他去知东平府“显然是完成招抚宋江使命的”,《宋史•侯蒙传》中没有这个意思;二是东平府一度为京东西路安抚使的驻所,东平府曾列入大都督府的级别,辖六县,而东平府一带,又是“多盗贼”地区,为了京都的安全,加强这一地区的领导,宋代历朝都非常重视此地官吏人选,派侯蒙这个资政学士去知东平府完全符合他的身份,属于正常调动。所以,我们也就不能同意朱周文的说法:因侯蒙调东平府,东平府又在梁山的东岸,“宋江等当时在梁山泊为营是无疑的。”
朱周文在驳论部分的有些理由也是不能令人同意的。比如朱周文说:“有人以《宋史》没有明确记载而否定宋江起义在梁山泊,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完全站的住脚。我们论证历史事实是绝对离不开史料的,不以史料为依据,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无法论证。“《宋史》中没有专门记载过宋江等人的活动”(朱周文),这是事实。如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我们今天也就无须商讨了。但是我们可以从《侯蒙传》、《张树夜传》和《徽宗本纪》及其他史料中,还是可以间接找到宋江起义大概的轮廓:宋江起义,自始至终没有建立名号;而其战略方针是流动作战,不曾建立根据地,也不曾有过较为固定的临时战略驻地,随战事情况而四处奔走,故而被官军污蔑为某一地区的“盗”“贼”。宣和元年,活跃在京东西路,先被称为“河北贼”(《王师心墓志铭》),后又称为“京东贼”(《王登墓志铭》),“山东盗”(《皇宋十朝纲要》),宣和二年又向东流动到京东东路,《青溪寇轨》、《泊宅编》中又称其为“京东盗”。由于宋江等人用游击战术,对付强大却又十分分散的官军,取得了节节胜利,造成“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样的影响,朝廷于是派曾孝蕴镇压,逼使宋江义军向沂州运动,又遭到沂州知州蒋园的围剿,宣和三年初,宋江义军又从沂州转向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北),又被称为“淮南盗”(《宋史》、《京都事略》),后来又向东挺进沐阳,又遭县尉王师心的阻击,最后在海州为张叔夜所擒。从以上大概轮廓看,宋江义军经常转移,这就充分说明他们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如象朱周文所言,梁山泊“可以凭险而居”,那又何必要经常转移呢?《宋史》等史料,没有一处提到宋江义军占据梁山泊,我认为这就是铁证。
又如,朱周文在批驳有人断言宋江起义发生在太行山时,一方面指责说:“我们决不应把作为当时说话人底本的《宣和遗事》当作史书对待”,另一方面自己又吧元人陆友《提宋江三十六人画赞》写的内容当成史料,说成是“明确记载宋江起事在梁山泊的材料”;一方面说“史料上有宋江等占据梁山泊的确凿记载”;另一方面又不能举出“确凿记载”,虽举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一句,又把原文“政和中,剧贼宋江结寨于此”改为“宋政和中,宋江结寨于梁山泊”。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的确是较有权威的历史考证专著,然而对宋江结寨梁山泊,前人史料中找不出依据,顾祖禹写下这句,又不做注释,不能不使人生疑。
朱周文还化了好大力气,列表说明历史人物活动抵御情况。我以为余嘉锡、王利器二位老先生的这些考证,主要是说明《水浒》“作者以卓越的才能,把自己直接或间接得到的真人真事,通过合理加工,压缩到宣和三几年间,突出地刻画了若干个别的形象,更成功地描绘了若干个别形象的性格,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去歌颂和发扬人民丰富的斗争生活经验,反映现实的社会意识和历史趋向”的(王利器先生《“水浒”的真人真事》)。而不是用来证实宋江起事在何处的。再说就是从朱周文中列举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范围来看,也无法统一到梁山泊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7 23: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 唐牛儿和郓哥

《细说水浒》: 唐牛儿和郓哥
                    灿烂海滩
一部作品就好比是一盘菜,主要人物就好比是这盘菜中之主料,那次要人物就好比是这盘菜中之辅料或调料。次要人物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要抄出一盘可口的好菜,主料齐备了,没有这辅料或调料,厨师手艺再高,这“巧姐也难为无米之炊”,也难炒出这盘好菜来。同样,没有这次要角色,主要人物的性格无从表现,次要人物写不好,主要人物性格也展示不好,没有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故事结构,性格发展就脱节,就难完成。这唐牛儿和郓哥就是这样两个次要人物。
     唐牛儿和郓哥是《水浒传》仅有的两个少年形象,他俩年龄相仿:年方十五六岁。职位相同,都是小商贩:一个卖糟腌,一个卖果品。两人又各有一个靠山:唐牛儿常常得宋江资助,“但有些公事去告宋江,也落的几贯钱使。宋江要用他时,死命向前。”而郓哥,“时常得西门庆赍发他些盘缠”,常“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两个性格又有两点相似:乖巧、油滑。两人在《水浒传》里所遇之事也大致相同,然而两人因经济负担,社会阅历有别,性格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唐牛儿孤单一人,无牵无挂、又无人管束,“只是帮闲”,也正因此沾染了一些坏习气,如赌博。而郓哥家有老爹,他卖果品谋生是为了养家糊口,颇有孝心。两人都因寻靠山挨了打。唐牛儿明知宋江的“外宅”阎婆惜偷人养汉,虽说他对阎婆惜这行为大为不满,但并不愿揭发。就是挨了阎婆的打,他恨的咬牙切齿,发誓“我不结果了你,不姓唐”也仅是吹吹牛、说说大话而已。就是在这种气愤情况下,他既不打算去捉奸报仇,也不向宋江告发。最后宋江杀阎婆惜被阎婆在县衙门前揪住不得脱身,唐牛儿见此情景,想起自己被阎婆扭打的“一肚子鸟气”,才冲过去,“把婆子手一拆,拆开了,不问事由,叉开五指、去阎婆脸上只一掌,打个满天星,那婆子昏撒了,只得放手,宋江得脱,往闹里一直去了。”唐牛儿此时并不是有心救宋江,完全是报阎婆惜打他之私仇。不信,以上有言为记:当阎婆抓住他叫道“宋押司杀了我的女儿,你却打夺去了”。他这才慌了,忙说:“我哪里得知!”如果唐牛儿当时知道宋江杀人,宋江虽是他的“孤老”,我想他也决不敢插手打阎婆,放走凶手。这就是唐牛儿在这复杂的社会里养成的“尖刁促狭”的帮闲性格。在这一回书中,平日里宋江是他的“孤老”,关键时刻他却成了宋江的“救星”。他之所以无意救宋江是因为他赌博输了钱,想找宋江要几个子儿,解决“喉急”。这阎婆不但断了他的财路,反把他打了。有了这个前因,才出现后面打阎婆,让宋江逃脱的后果。没有这个因果,这一出戏就难演了。
郓哥则不然。他寻找西门庆是为了“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为达到这个目的,他虽象唐牛儿一样,与王婆油嘴滑舌地纠缠,但是挨了王婆打后,他不是象唐牛儿那样说大话,吹牛皮,说什么要结果阎婆之类的话,而是下决心揭发王婆这“做牵头的老狗”。他说到做到,在街上寻找武大,用言语奚落、激将武大,然后又出计与武大一同去捉奸。郓哥的这个举动虽与唐牛儿一样,“也不为武大,也不为西门庆,只是要出王婆这口气”,报“一头大栗暴凿”之仇,完全是夹杂着个人意气的得失计较。但比唐牛儿泼辣、果断、敢为。当武松找上门来,他“也瞧了八分”。他知道这个忙是一定要帮的,于是,提出了一个条件:“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养赡,我却难相伴你们吃官司耍。”这真是大实话。如武松所言:“你虽年纪幼小,倒有养家孝顺之心”。当武松拿出银子给他安家,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时,他顾不得个人的安危得失,又不象唐牛儿那样不问是非,也不考虑西门庆往日的小恩小惠,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如实地提供自己所掌握的奸情,最后还勇敢地为武松作证。郓哥虽有钻营、油滑、撒泼等小市民习气,但还是能辩是非、分曲折、爱憎分明,坚持正义的美德。更可贵的是不为小恩小惠所惑而颠倒黑白、好歹不分。这点,不但唐牛儿无法比拟,恐怕连人们喜欢、歌颂的好汉武松也望尘莫及。郓哥这个次要人物的设置,正像一根针一样,串起了激将、捉奸、作证及以后武松告官、杀人等情节,同时又展示出“虽年纪幼小”,还敢仗义执言这个小人物的品质。没有他这个“辅料或调料”,武松要炒的这盘大菜也就索然无味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10 11: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 :武大、烧饼及其他

《细说水浒》 :武大、烧饼及其他
                   灿烂海滩
写罢了强者武松,也该写写弱者武大了。这兄弟两虽是一母所生,差别也太大了。“武松身长八尺、仪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如何打的那个猛虎?”而“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的短矮,起他一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武松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男子汉,赤手空拳就打死猛虎,为报仇敢杀西门庆、蒋门神、张都监全家,杀后居然敢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血字,堂堂正正,敢做敢为的好汉。而武大呢,是个本分、隐忍、懦弱的人。连潘金莲都说他“忒善人,被人欺负。”不是吗?某大户把潘金莲白白的送给了他,这本是对潘金莲的惩罚,却给了武大郎招来“横祸”。就因为这老婆有几分姿色,一些好色之徒常来打扰,逼的他在清河县无法安身,只得“逃”到郓城来避一避,希望能过比较安安静静的日子。谁知到郓城,也难逃色网。就是捉奸被西门庆踢成重伤,在求生不生,求死不死的情况下,说他是可怜兮兮地吩咐,不如说是苦苦乞求更为准确:“我死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伏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这话显得他多么厚道、老实、又多么窝囊,忍让,屈辱到如此田地,最后还是被害死。由此足见,在弱食强食的社会里,光靠老实、安分是不能守己的,是难以活命的。武大郎是值得同情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人,死了人们还不知其名,《水浒传》中其死后灵牌上也只写“亡夫武大郎之位”几字,真是可悲。
武大郎的故事集中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六回里。这三回书里写了他遇弟、捉奸、被害三件事。叫什么名字,书中从未交代。武大郎有没有名字呢?有。电视连续剧《武松》里,他死后的灵牌上就写着叫“武植”,可惜仅短短的一个镜头,又一晃而过,未能引起观众注意。武植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他来处有二:一是我国另一部古典小说《金瓶梅》,书中就明与他叫“武植”,另一来自武大的故乡,河北清河县。手中正好有一张一九八九年十一期《湖北青年》的剪报,说了武大的身世。虽然离谱,不妙照抄一段,以娱读者。剪报上云:大郎武植系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据传,他自幼崇文尚武,人力超群,因而,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山东阳谷做了知县。曾资助过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来投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开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过了半年也没听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认为“武大郎真乃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路上,他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于是乎,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托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这时,他才发现武大郎决非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以权谋私。他发疯似地返回原路去撕自己贴的纸条。但是,悔之晚矣。这些东西就象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一传再传。这毕竟是传话,不足为据。武大名武植可供参考。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是个卖炊饼的。炊饼如何做,书中没有交待,但从武松出差前对哥哥的叮嘱,我们可知一二,哥哥“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这炊饼是用笼屉蒸出来的,所以又叫“蒸饼”、“笼饼”。饼乃古代面食的通称,炊饼既是蒸制而成的面食,就可能是类似今日的馒头、发糕之类食品。据宋人顾文荐《负喧杂录》中考证:炊饼因蒸制而成,宋叫蒸饼,即今之馒头。到宋仁宗时,因宋仁宗叫赵祯,这“祯”与“蒸”谐音,为了避讳,宋人就把“蒸饼”改叫“炊饼”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13 01: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浔阳江张顺早生

《细说水浒》:浔阳江张顺早生
                              灿烂海滩
《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张顺,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他的身世与《水浒传》里完全不同:既不是江州的鱼牙贩子,也没有能在水底伏七天七夜的本事;即不是死在杭州涌金门下,更不是水泊梁山上的一员头领。如果寻求其共同点的话,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死在战场。
历史上的张顺,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南宋爱国将领及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在南宋确实轰动一时,像《宋会要辑稿》、《齐东野语》及《西湖二集》等书中都有记载,而且有些神化,就连《宋史》第四百五十卷还单独有《忠义张顺传》。综合过这些史料,张顺的史迹概是这样的:南宋咸淳三年﹙公元一二六七年﹚,元军围困襄樊,一围五年,使襄樊城军民弹尽粮绝、危在旦夕。为解襄樊被破之急,朝廷出重金征募得敢死将士三千人,张顺及张贵自告奋勇率队,乘轻舟百艘,漏夜三刻出发,径犯元军重围。行至磨洪滩,遇敌船数百艘拦住江面,而且敌船船船铁索相连,水中又载木桶无数。欲救襄樊,首先必破此封锁线。张顺见状,一舟当先,斩铁索、拔木桩,转战百二十里,抵达襄樊城下。城中军民闻援军到达,人人振奋,内外夹攻,苦战多日,打破重围,击退元军。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独独不见了援军主将张顺。几日后,江中浮尸朔江而上,披着甲胄,手执弓矢。大家才发现是张顺,打捞上岸,只见他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襄阳城外,立庙记之。这些记述虽有神化之处,但大体如实。
    有趣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却以历史上的张顺故事为原始素材,移花接木地处理为梁山上的水军头领,又添加了许多本事、故事。比如全身肌肤雪白、水性最好、战功卓著,活捉过挑拨是非、陷害宋江的闲判官黄文炳,生俘过围剿梁山泊的死对头高俅。打方腊攻杭州时,他从水中摸过西湖,欲从水底潜入城去。不料却中了方腊军队的埋伏,“只听得上面一声梆子响,众军一齐起。张顺从半城上跳下水池里去,待要趁水没时,城上踏弩、硬弓、苦竹箭、鹅卵石,一齐都射打下来。可怜张顺英雄,就涌金门外水池中身死。”后来作者也将张顺神化,被西湖震泽龙君收做金华太保,留在龙宫为神。这点又与历史上的张顺有雷同之处。历史上的张顺殉国于公元一二七二年,而按照小说时间的推算,《水浒传》中的张顺牺牲的时间则是在公元一一二三年,整整让他早出世了五十一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14 11: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张天师及罗真人

《细说水浒》:张天师及罗真人
                   灿烂海滩
张天师及罗真人是《水浒》里的两个“神人”。张天师“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世人皆称为道通祖师。”,“这代祖师,号曰虚靖天师,性好清高,倦于迎送,自向龙虎山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能驾雾与云,踪迹不定”;而这个罗真人是个老道,不但法术通天,能呼唤天神,亦能知卜未来,葫芦在他手里也能变成人,真是人间天仙。
历史上是确有张天师及罗真人的。但是两个人都是凡人。由于被后世统治者有意地加以神化,因此也就分别成了仙、神,而脱离了人世间。说他们升了天,似乎又太脱离广大民众,让他们夹杂在民众之间又太俗气,于是让他们都隐居在深山之中,过着半人半仙的生活,就更能迷惑人了。据《龙虎山•张天师传》记载: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就是在宣德元年(公元一四二六年)中秋夜,极欢酒阑之时,被雷电击死的。如果天师真是活神仙的话,岂能被雷电击死呢?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了吗?历代张天师之所以如此走红,有两个原因:一是其道义提倡“忠孝”和“佐国护民”,这个道义有利于当权者的统治。自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这个道义越来越受当权者青睐,故此道教的负责人,封之为“天师”,既冠以“天”字,身价就高了,神秘的色彩自然而然地添加了,神化了。而且此尊号其后代可以世袭,就出现了各代的“天师”。只要有此尊号,理所当然就是半仙半人了;二是宣扬学道可以长生不老,得道可以升天,这更颇得历代帝王所崇奉。他们巴不得自己可以长生不老,永坐江山。象唐玄宗、唐僖宗及宋徽宗都笃信神灵,想求长生不老之术,于是就大肆信奉道教,大封张天师。元顺帝为挽救元朝灭亡,幻想张天师能祈神明保佑,也求助于张天师。朱元璋称帝前,因杀人太多,心有所愧,恐上苍降罪,也求张天师替自己发了“上天奏词”,了却心病。宋徽宗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命人编写了不少道教经典分发至全国,并在福宁殿侧专门建造了玉清和阳宫,在全国各地兴建了不少道观。历代帝王如此重视、推崇,谬误重复千遍还成了真理了,张天师才会由人被吹成神了。
那么,张天师是何许人也?据《笑道论玄》一书载: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道”,奉老子为教主,自己奉为“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孙子张鲁为“系师”。张鲁的儿子张盛游方至江西信州(今江西贵溪)龙虎山,就在山上建道观,成为天师门的永驻之地。道教认为天中之尊者为三清:即玉清宫道法天尊、因清宫灵宝天尊、太清宫道法天尊。因上清宫是道教崇敬的仙居之所,故上清宫作为道教宫观名称,也成为历代“天师”们世居之地及祀神之所。历代“天师”在此繁衍,因可世袭,这样一代代就成了“天师”。
罗真人也是个凡间老道,亦是道教门人。大概也是宣扬道教教义有功,颇得统治者器重。但是因为其不姓张,就不可能成为天师,只有被“委屈”地当上了“真人”。据宋人黄休复《茅亭客话》中云:“绵州罗江有罗璝洞,昔罗真人,名璝,修道上升之所在,祷之,灵无不应。后太平兴国五年,洞上时闻因乐之声,时见车辙之迹。地方官吏奏闻于上,诏赍香设醮”。可见罗真人,名璝,原是四川罗江县一个修道之人。《水浒》里说他是宋徽宗时人,居蓟州九宫山二仙山,显然又是张冠李戴之事了。至于他的其他情况,笔者手头资料匮乏,就无从查考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14 12: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6-7-6 09:29 发表

朱仝这个人不简单,排天罡第十二位合情合理。
1、恩情深厚。连续私纵晁盖、宋江、雷横,美髯公的人脉之广,毋庸赘言。
2、手腕高明。不管是在老窝郓城县还是在异乡横海郡,朱仝时时地地受人喜爱。他不仅外表出 ...

弓兄说得好啊!
此数语一出,美髯公无须再评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14 12: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6-7-7 14:29 发表
某家觉得一百零八将的存在仅仅彰显了神秘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罢了,也就是其二那个原因。其一素材的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原本就是天罡数、地煞数的体现,怎么能够反因为果呢。其三反叛精神云云,更不搭界 ...

哈哈,看弓兄妙论 感觉真是爽呆呆~
最难得的是,无须刻薄极端之词,同样令人感觉酣畅淋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14 12: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6-7-8 12:56 发表

介个……介个……林扈配怎么就是低级趣味了呢,某家也很希望这样啊。

庸俗 实在是庸俗,和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14 12: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6-7-8 11:36 发表
跟王伦相比,宋江的做法当然是高明了,但并不是真正的高明。
排资论辈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特别是山寨的组织结构雏形已经建立,每次的新到人员相对于老人都是少数的时候。
排资论辈有利于保持老员工的稳定,让 ...

马岱兄言之成理。但现在的公司的人事政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欧洲的(日本
除外),大多都与宋江如出一辙,那就是,老员工虽于公司有功,但有经验有能力的
新人一进来就跟老员工平起平坐甚至还压老人一头。
现代公司这样做,还是有其道理的。毕竟老员工干久了,容易滋生惰性,也容易形
成固定思维模式,这两点都不利于公司保持竞争力,所以需要借助新人的热情活力
和innovativeness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但宋江这么干,理由就不那么充足了。现代公司这么干,预设前提是公司能不断从
人力市场上聘用新人。可宋江早就知道凑齐一百单八就该鼓捣招安的事了(九天玄女
的懿旨),不能再招新人了,所以他还老拿新人压旧人,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呵呵,煮公好久不见。朱仝是某家最喜欢的梁山好汉之一,所以跳出来为他分说一番,老调重弹,没说出啥新意来,听了你的赞扬,有些脸红啊。近来重读《镜花缘》,在研究后半的那些花样,家里的《水浒》都发霉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14 13: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6-8-14 13:19 发表
呵呵,煮公好久不见。朱仝是某家最喜欢的梁山好汉之一,所以跳出来为他分说一番,老调重弹,没说出啥新意来,听了你的赞扬,有些脸红啊。近来重读《镜花缘》,在研究后半的那些花样,家里的《水浒》都发霉了 ...

镜花缘?30年前家父读时随手翻过几页,就又去看水浒去了。没办法,还太小~ 现在
么... 又老了,还没读过,惭愧啊惭愧~
弓兄要评这个,建议你去西西找你雪个JJ~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14 1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灿烂海滩 于 2006-7-3 09:20 发表
《细说水浒》:梁山英雄排座次的原则是什么
                          -----兼与曲家源先生商榷
                   灿烂海滩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等级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在农民起义队 ...

同意楼主关于“排名是考虑综合条件的结果”之观点。
但一些具体细节却值得商榷。

1 关胜上山前从来就不是宣赞的下属。
关胜在被宣赞举荐并被授领兵指挥使之前,官职为蒲东巡检。查宋史同时根据水浒
情节推测可知其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上校正团。
被授领兵指挥使后 官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少将正军 (“少将”原误作“少校”。多谢密林兄提醒)。

2 楼主为证明关胜能力过人而举出力战林秦这一战例。在下以为这个证据不太有说
服力,因为林冲刚一出手夹击,关胜那边儿就抗不住了。此战根本看不出关胜哪里
比林冲呼延强来。关胜真正有说服力的战例是战索超和后来征辽平腊的单挑表现。

要证明关胜能力过人其实不难,只要举他战阵指挥能力就可以了。与呼延征梁山相
比,呼延拥有装甲集群和导弹专家,关胜可没有这些高技术军种,但关胜依然得与
梁山形成对峙态势。而且关胜还用计生擒了张横+小七。呼延林冲从未表现出过这些
能力。
所以,关胜单凭指战能力和乃祖盛誉,压林冲一头没什么不合理的。

楼主辩驳曲文的部分 我深表赞同。

[ 本帖最后由 煮酒正熟 于 2006-8-20 12:1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14 14: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梁山座次排名,我首先承认它是天意。因为我们读的是小说,还是应以小说所述
为大。硬说什么那个座次排名是宋江吴用捏古好的,这种分析和评论方法不是严肃
认真的方法,因为这个说法在小说中完全得不到任何证据支持。这种过于随意主观
的分析方法实在不足取。

在承认座次是天意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可以从我们“人”(而不是天)的观察角度
来分析一下,这个天意排名究竟有没有道理。

我以为,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觉得这个座次排名是综合人物各方面“资本”的结果。具体来说就是:
1 功劳(私纵第一代领导核心就是首功一件)
2 上山前的江湖地位或官场职位
3 才能(武艺、智谋等)
4 上山前的江湖声望(属于政治资本)
5 有无明显品行缺陷(当然是以当时的江湖中人的标准来看。孙立就吃亏在这个上面
)
6 与宋江亲疏
7 其他(比如师徒关系。排名时会刻意拉开师徒之间的名次)
------------------------------------

由于孙立属于江湖品行有重大缺陷,因此无缘天罡正位,但为了安抚拉拢孙立集团,
就将二解硬拔了上来,算是给这个集团一定补偿。
很显然,二解能力不堪重望。他们不过是政治平衡的产物罢了。
黄信大概吃亏在他是秦明的徒弟上了。卢俊义有奇功于山寨 且武艺天下第一 入伙
前地位也至为显赫,坐了第二把交椅。他的徒弟燕青论综合能力绝对是前20位的(其
实燕青武艺并不出众,但其他能力很出众),却只将将占住天罡末席。这么一看,黄
信作为秦明的徒弟,综合能力又不如燕青,跌出天罡 位列地煞,也就没什么可奇怪
的了。
朱武吃亏在上山前的第二把交椅这个问题上。第一把交椅的史进不过排在天罡中下
游,朱武跌出天罡也属正常。

地煞其他有重要才能的人物包括:凌振、安道全(御医的干活?)。时迁顾大嫂勉强
也算吧(出色的牒情人员)。凌振火炮的作用在梁山作战中并不关键,而御医历来地
位都不高。至于两位牒情人员,天罡里的石秀这方面更为出色...

地煞里最容易让人忽视的能人其实是樊瑞。这家伙一身好武艺,又会道术,上山前
又是一寨之主,入选天罡本应无问题。可惜的是这家伙的野心令任何领导者都颇为
忌惮,所以不仅跌出天罡,而且地煞排名也只是个中游,排在许多能力不如他的人
之后。

天罡里明显占了与宋江关系铁这个便宜的有:戴宗(他那个神行能力我觉得比凌振的
火炮还次要),雷横,穆弘。
沾了兄弟光的有:张横、阮小五。
这几位入选天罡都不硬气。二解就更不用说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密林繁星

梁郡公川峡西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2466
帖子 4973
编号 6979
注册 2004-4-22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8-14 14: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3 煮酒正熟 的帖子



QUOTE:
被授领兵指挥使后 官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少校正军

指出一点小BUG,少将正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15 08:5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鲁智深与酒

《细说水浒》:鲁智深与酒
                   灿烂海滩
在我国古代作品中,英雄与酒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双胞胎,写英雄少不了写酒,写酒离不开英雄。描写中极力去渲染英雄的豪饮,借助英雄的海量来壮英雄胆,借酒放威、借酒来塑造英雄的壮举。在《水浒》里,差不多回回都写了酒,会喝酒的人也特别多,其中不乏象鲁智深这样嗜酒如命、无酒不勇的人。鲁智深喜欢喝酒,在《水浒》里交代的够清楚了。但他喜欢到什么程度,当了和尚怎么想酒喝之类情况,读者看书时是一读而过,很少去品味。笔者在阅读之中,作了一番研究,觉的颇有趣味。
在《水浒传》里,作者与鲁智深喝酒的地方共有十四次。可分如好酒、闹酒、夺酒、骗酒、戒酒五个过程。说其好酒,是因有酒必喝,《水浒》的前十七回,只要有鲁智深其人,就一定会写他喝酒。鲁智深喝酒那真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从不用杯盏,酒器小则碗,大则用桶。特别是二次大闹五台山,第一次喝一桶,第二次先喝了二十来碗、还嫌不过瘾,买下只狗腿,边吃边喝,又喝下一桶。有人说鲁智深喝酒最“豪”,真是一点不假。鲁智深好酒,酒量又大,每次喝完又常闹事。渭州城与史进、李忠喝酒,引出了拳打镇关西,搞的提辖做不成,只能去当和尚;桃花村冒充“在五台山真长老处学的说姻缘”,赚的酒吃,结果大闹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大相国寺菜园与众泼皮痛饮,倒拨了垂杨柳,虽结识了林冲这个好兄弟,又因护送林冲,大闹了野猪林,搞的和尚也当不了,只得上山落草做山大王去了。这其中闹得最凶的还要数两次大闹五台山了,结果搞得在五台山无法立足,只有远走他乡。
五台山这两次闹酒又各有特色。第一次闹酒是当了和尚不久,又守不住佛门的清规戒律。加之赵员外多日未送东西来,“口中淡出鸟来”,游山之际恰逢卖酒汉,勾起酒瘾,出于礼貌先是问酒:“多少钱一桶?”卖酒汉说,这酒是卖给寺中勤杂人员的,杀了他都不敢卖给和尚喝!鲁智深便放出强硬口气逼酒,“真个不卖!”卖酒汉一看这口气不对,挑起酒担便走。鲁智深便演出了:赶下亭子,双手抓住卖酒汉扁担,踢倒卖酒人,提起两桶酒,抢酒喝。这一连串抢酒动作,不但直接与出鲁智深粗鲁性格,也画出其贪酒的馋相------抢。你抢就抢吧,喝完了酒还闹事,“把皂直裰褪下来”、“露出脊背上花绣”,打了指责他喝酒的门子,“伤坏了藏殿上朱红鬲子,又把火工道人都打走了”。第一次抢酒,大闹五台山,挨了长老训斥后,也使鲁智深长了心眼。第二次闹酒是在游五台山福地。路过酒店,闻到酒香,目睹酒家不进门,偏进了铁匠铺。是不是不想喝酒呢?否也!而是在思考如何买到酒喝,又不惹出麻烦。此时,他是思酒如渴。打禅仗付了工钱,还赏了铁匠些银子。赏银子干什么呢?“和你买碗酒吃。”赏人家钱,自己心里想的还是离不开这“酒”。走了几家酒店试探,讨酒不着后,便诈称自己是行脚僧骗酒喝。粗人使计,反衬其直朴可爱。俗话说:“酒能成事,酒能败事。”骗酒喝的后果是“乱了清规,打塌了亭子,又打坏了金刚。”长老岂能容纳这等酒徒,一纸休书,便把鲁智深开走了。如果说第一次闹酒,作者着重写抢酒的外部动作的话,这第二次闹酒,则通过闻酒、睹酒、思酒、讨酒、骗酒,突出心理活动,这既显示了鲁智深率直的英雄豪气,又表现了与此相矛盾的忍让守戒的心理。
鲁智深最后一次喝酒,是与杨志、曹正用计打下二龙山,做了山大王以后。在此之前他还多次喝酒,当了山大王,自二龙山置酒宴庆贺后,《水浒传》中再也没提鲁智深喝酒的事了。鲁智深的酒,被《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无缘无故给戒掉了,不能不说莫名其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飘渺孤鸿影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65059
注册 2006-3-24


发表于 2006-8-15 14: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弓骑步 于 2006-8-14 13:19 发表
呵呵,煮公好久不见。朱仝是某家最喜欢的梁山好汉之一,所以跳出来为他分说一番,老调重弹,没说出啥新意来,听了你的赞扬,有些脸红啊。近来重读《镜花缘》,在研究后半的那些花样,家里的《水浒》都发霉了 ...

公公雅兴,我小时读过镜花缘,感觉前半部像“格列佛游记”,后半因太小就没能读下去,更兼当时评论皆认为后半是卖弄才华的无聊之作。过段时间手头的书读完了,也要好好研究下半部《镜花缘》,到时聆听公公教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16 10: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北宋人怎么唱出南宋的曲

《细说水浒》:北宋人怎么唱出南宋的曲
                   灿烂海滩
《水浒》第五十一回写了这么一件事:插翅虎雷横从梁山回郓城先后,由李小二陪同到本县勾栏听东京的行院白秀英唱戏。进入勾栏,“便去青龙头上第一位坐了”。这天,白秀英唱的是《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白秀英说了又唱,唱了又说,博得满座喝彩不绝。就在这节骨眼上,其父白玉乔停下板鼓要求女儿向听众收钱。雷横坐了头座,理所当然“先到雷横面前。雷横便去身边袋里摸时,不想并无一文”。这唱戏的白秀英主要是靠听众的赏钱生活的。雷横“坐当其位,可出个标首”,按说不但要给钱,而且要多出些银两。说自己忘带钱来,就有听白戏之嫌,这坐首座的不给钱,这后面的钱又怎么收?白秀英很没有面子。于是白秀英父女两个,你一言,我一语的奚落雷横,不干不净的粗话也夹在其中。那雷横在郓城大小是个都头,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哪经得起如此羞辱,一气之下动手打伤白玉乔。谁知这白秀英与郓城县知县有染,故此雷横后来被示众受辱。母亲送饭来,又被白秀英“抢向前,只一掌,把那婆婆打个踉跄,那婆婆却待挣扎,白秀再赶入去,老大耳光子只顾打”。雷横原本就是个孝子,眼见母亲受辱,一时怒不可遏,“扯起枷来,望著白秀英脑盖上,只一枷梢,打个正著,劈开了脑盖,扑地倒了。众人看时,脑浆迸流,眼珠突出,动弹不得,情知死了。”再以后的故事书中讲的很清楚,这里不多说了。
值得一说的是白秀英唱的《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是一段著名的爱情故事。元人散曲中写这段故事的很多。据明人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中介绍:苏卿,即苏小卿,卢州娼妓,与书生双渐相好,两人山盟海誓要终身为侣。后双渐进京考中进士,被派往临川县为官,久之未还。苏小卿守约不接客,其母(即鸨儿)就把她卖给豫章茶商冯魁。冯魁带苏小卿回家,路过金山寺,苏小卿提诗于寺壁以示双渐。后双渐寻找苏小卿借宿金山寺,发现此诗,便到豫章城,最后苏小卿和双渐终成眷属。
据叶德均先生《戏曲小说丛考》中载:“《双渐苏卿诸宫调》是张五牛、商政叔二人所编……白秀英在勾栏作场唱《豫章城双渐赶苏卿》,便是《双渐苏卿诸宫调》”。据《辞海•张五牛》条说:“张五牛,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唱赚’艺人。生平事迹不详“。叶德均先生《戏曲小说丛考》中说:“商政叔,名道,元人……大约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左右”。这样,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双渐苏卿诸宫调》既是张五牛、商政叔二人合编,这部作品就应该是南宋及元初的作品。《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的事,白秀英是北宋的说唱艺人,一个是南宋作品,一个是北宋艺人,两者相差近百年,这个在北宋时期的白秀英怎么唱出了南宋人编的故事呢?这不是错误又是什么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17 12: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吴用岂能不认识宋江

《细说水浒》:吴用岂能不认识宋江
                   灿烂海滩
吴用为劫取生辰纲设计的计策应该说是费了一番心血的。分“硬取”及“智取”两个方面,视情而动,灵活的很。事前的准备也是机密的。晁盖家的庄客一个不用,用的大都是外乡人,计谋的进展也顺利的很,除他们七人外,真是神不知鬼不觉。但是,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失”又失在哪里呢?失就失在晁盖身上。晁盖在郓城县大小也是个名人,很多人认识他。而他在王家客店登记住宿时,就被何涛之弟何清认出。明明姓晁,却说自己姓李,从濠洲来,贩枣子去东京卖。“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生辰纲被劫后,社会上已传的沸沸扬扬,指明是卖枣人所劫,而他们还蒙在鼓里。何涛正是从何清嘴里得到线索,抓捕了白胜。白胜又是个软骨头,一上刑就供出了晁盖等人。宋江正是从何涛口中获悉:官府正待捉晁告等人归案的消息。为救晁盖,宋江飞马到晁盖家报信,建议晁盖逃走。晁盖顺便向宋江介绍吴用、公孙胜、刘唐等人。宋江走后,晁盖告诉众人,生辰纲事发,“亏杀这个兄弟,我们不是他来时,性命只在咫尺休了!”吴用也道:“若非此人来报,都打在网!这大恩人姓甚名谁?”晁盖答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从吴用的这一句话,我们可知在此之前吴用是不认识宋江的。
按说生辰纲事发之前,吴用认不认识宋江本来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但是从小说的记叙分析,这似乎非常不合情理。从《水浒》第十四回、第十八回看,吴用完全应该认识宋江,为什么这么武断呢?理由很简单:首先,宋江、晁盖、吴用都是土生土长的郓城县人氏。宋江虽在县衙门工作,但县城离晁盖所在的东溪村,骑马也只有不到半个时辰的路程,吴用家、晁盖家仅五、六里地。据晁盖家庄客在官府供认,吴用是本乡中的教书先生,可见吴用也是东溪村附近之人。而且三个人都是闻名之士,连在蓟州的公孙胜、江州的李逵都知其名,不少好汉做梦都想与之相认,为何同在一县的乡里,吴用反而不认识宋江呢?吴用不认识宋江连晁盖都感到惊讶。晁盖说:宋江“四海之内,名不虚传!”“吴先生不曾得会?”真是咄咄怪事,令人不解。
其次,《水浒》第十四回载:当吴用听雷横说刘唐是晁盖的外甥时,吴用寻思道:“晁盖我都是自幼结交,但是有些事,便和我商议计较。他的亲眷相识,我都知道,不曾见有这个外甥。亦且年甲也不相登。必有些蹊跷”。第十八回,当宋江来报信之后,晁盖道:“他和我心腹相交,结义兄弟”。从上述三人关系看,晁盖与宋江、与吴用都是知己,一对是“自幼结交”,一对是“心腹之交,结为弟兄”。三人都是好结交天下好汉之人,宋江又闻名山东、河北,晁盖早应介绍吴用认识宋江,更何况又有一县之便,所以说吴用岂能不认识宋江呢?再说吴用对晁盖的亲朋好友,他都知道,又为什么不知道晁盖有宋江这个拜把弟兄呢?
《水浒》的作者其实也意识到吴用不认识宋江有不合理处,所以,当吴用从晁盖嘴中得知报信人是宋江时,说了句“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虽得见面。”来做补充解释,但于情理、于事实还是难自圆其说。说宋江与吴用过去不相识,并没有什么特殊作用和意义,它既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又不会制造出什么惊天大事来。说不认识毫无意义,这只能说是作者的疏忽,是《水浒》中的一个漏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18 09: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南丰是安丰之误

《细说水浒》:南丰是安丰之误
                    灿烂海滩

《水浒传》自一百零五回起,多次提到南丰这个地名,并说王庆在两个月内集聚了二万余人,打破邻近上津县、竹山县、郧乡县三个城池,不久又打破了南丰府。王庆拿下南丰后“遂于南丰城中建造皇殿内苑宫阕,僭号改元,”可见这南丰绝非是个小地方。据何心先生《水浒研究》中考实:“北宋时无南丰府,只有南丰县,属江南西路建昌军,即今江西南丰县。”从《水浒》中所述之南丰看,显然不是江西南丰,那么真正的南丰在哪里呢?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为我们寻找提供了些线索,书曰:“那淮西乃淮渎之西,因此宋人叫宛州、南丰等地是淮西。”《水浒》中称王庆是“淮西王庆。”自宣和元年作乱以来,至宣和五年春,王庆占据了南州、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东川、宛州、西京等八座军州。从历史资料看,荆南,即今湖北江陵、公安、监利、松滋诸县;山南,即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地包括今四川涪陵,陕西洋县以东一线,何心先生在《水浒研究》一书中说:宋朝无此区域;云安,唐时云安郡,宋时称“夔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北宋时以无云安军了;安德,北宋时,属河北东路德州,即今山东德州;东川在今云南会泽县;宛州即今河南南阳县;西京即今山西大同一带。从王庆所占的八个军州及上津、竹山、郧乡等三个湖北境内的县看,王庆活动范围充其量在湖北、安徽、河南、山西,甚至四川一带。宋江消灭田虎后,奉命到淮西征剿王庆,战斗一直发生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接壤的淮西地区。淮西即淮南西路,治所在寿州,即今安徽省凤台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和县以西,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以东的江北淮南地区。而在这一地区根本就没有南丰,更没有南丰府了,只有安丰。据史书载,安丰为郡名,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二二0年﹚分庐江郡置,治所在安丰〈寿县南,安丰塘北〉。辖地相当安徽寿县、金寨、霍金西南部及河南灌河流域以东地区。加之安丰塘为我国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所造,古来为人重视,再说安丰又是个郡,王庆在此建行宫,僭号改元,也理所当然。故此,我们为《水浒》中的南丰即安丰之误。这又是作者在地理知识的又一错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QUOTE: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为我们寻找提供了些线索,书曰:“那淮西乃淮渎之西,因此宋人叫宛州、南丰等地是淮西。”《水浒》中称王庆是“淮西王庆。”自宣和元年作乱以来,至宣和五年春,王庆占据了南州、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东川、宛州、西京等八座军州。从历史资料看,荆南,即今湖北江陵、公安、监利、松滋诸县;山南,即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地包括今四川涪陵,陕西洋县以东一线,何心先生在《水浒研究》一书中说:宋朝无此区域;云安,唐时云安郡,宋时称“夔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北宋时以无云安军了;安德,北宋时,属河北东路德州,即今山东德州;东川在今云南会泽县;宛州即今河南南阳县;西京即今山西大同一带。

灿烂公浩大工程,精细打造,小弟学到不少东西,谢过。
斗胆发表点不同看法。

首先要说一句,一个军阀集团在起步之时,通常不会四面开花,而是滚雪球。平稳时,也会在一定的限度内“遍地”开花。王庆纵然有夺取天下之心,可他自始至终也只算个军阀,不是贼三国里的宋江。

小弟对其中一些地名的粗浅考证如下:
一则,从平王庆整套单元来看,所谓淮西王庆,活动区域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四川东北部,似乎并未向东扩展。他刚刚拿下均州、竹山、上津这种湖北西北侧的州县,又打破所谓的南丰府,那么王庆的部队既不可能跑去江西,也不可能东进安徽,因为很明显湖北西北部和安徽西部中间隔着湖北东北部,王庆的发迹地和“安丰”的当中被宋朝隔开。所谓的山南因为书中涉及“隆中山”,乃襄樊之地,可是它和安徽毕竟隔着蕲、黄、郢、鄂、复、义阳那么多地方,从战略布局的角度来说,似乎对于扩张中而非与宋朝对等地排布中的王庆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
所以斗胆认为:“南丰”可能是“南郢”误作,也就是郢州,在今湖北省中北部偏东的安陆地区,襄樊(山南)东侧,荆南东北方,复州北侧,鄂州(汉州)的西北侧。包括安陆、云梦、钟祥、京山、应山等县。
二,作者把东川、安德、云安三地在叙述时放在一组,他们应该不会跑到北方去。云安自然是达县,东川的名声大,可能他真在云南北部扎了根。可是所谓安德怎么会跑到山东德州呢?估计是在云安和东川这条斜线所能支撑的矩形所包含的大块区域之内。可能放到贵州西北部,也可能放到湖南西部,也可能就在重庆一带,甚至还望北一些。
三,您说西京是大同,小弟认为不妥。小说里攻打西京时,出现了龙门、伊阙、铜醍等地名,在今洛阳附近。而北宋有“四京”: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商丘),西京洛阳,北京大名。那么,西京应该是指洛阳。否则王庆的战线拉得太长咯。

哪位大人还能考证出所谓安德究竟何处……小弟认为水浒里头的实在不会是指山东德州。应该是“德安”误作,德安府就是现在的孝感县一带。

呵呵,兄莫见笑!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8-2-11 15:1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20 12: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密林繁星 于 2006-8-14 14:39 发表
指出一点小BUG,少将正军。

才看到密林兄的指正,回复太迟,兄其见谅。已在原文中改过。多谢多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20 16: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生辰纲在哪里被劫?

《细说水浒》:生辰纲在哪里被劫?
                    灿烂海滩
一看这个题目,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生辰纲在济州府境内的黄泥岗被劫。黄泥岗在哪里?读者大概也不难回答,因为第十六、十八回说的很清楚:在山东郓城县附近。
我们只要仔细地读一下《水浒传》,就会发现书中的毛病。杨志出发前曾向梁中书交待过:“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岗……。”紫金山、伞盖山在哪里?书中没有交待。二龙山原是邓龙强占的山头,后为鲁智深、杨志所占,在山东青州境内。桃花山乃李忠、周通占领的山头,也在青州境内。伞盖山在桃花山及黄泥岗之间,也应在山东境内。北京大名府即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很显然紫金山也应在大名府到二龙山的路途上,不在河北就应在山东境内。青州在山东哪里呢?据《辞海•青州》条载:“青州”,古“九州”之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郡之一。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市,益都、临朐、广饶、博兴、寿光、昌乐、潍县、昌邑等县地,州治在山东益都。指何心先生《水浒研究》载,北宋时,青州属京东东路,辖地稍有缩小,州治也在今益都。再翻阅一下《中国地图册•山东》,你就一目了然了,青州位于鲁中地区,而郓城附近的黄泥岗却在鲁西地区,两者相差真是俗话说的“十万八千里”﹙实际直线距离三四百公里﹚,它们怎么扯到一块去了。杨志真是一介武夫,毫无地理知识,连东西南北、孰远孰近都分不清。杨志押送的生辰纲是从河北大名府出发,送往河南开封府的。开封在大名府的正南方,杨志押送生辰纲,只需从大名府出发向正南走,即使跨入河南境内,经南乐、清丰、濮阳、长垣、封丘,即达开封。何必由鲁西,绕道鲁中,再由鲁中绕回鲁西,经郓城黄泥岗去开封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很显然这又是《水浒》作者的一个失误。      第二是《水浒传》第十六回在描写黄泥岗形势时,有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休道四川蜀道难,须知此是太行山。”按《水浒传》上说黄泥岗明明在梁山泊附近,怎么说“须知此是太行山”呢?真是莫名其妙,叫人不解。
最近,读《大宋宣和遗事》才破解了这个疑问,找到了答案。《大宋宣和遗事》中载: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后,将一对酒桶忘在黄泥岗现场。押送人员药酒醒后,根据酒桶上的字号,到所属的南洛县报案。南洛县即今河南南乐县,在大名府的东南,正是大名府到东京的必经之地。南乐以西一百多里正是太行山区。《大宋宣和遗事》载:晁盖等劫取生辰纲的事发后,官府缉拿,无处藏身,便到太行山梁山泺落草。从地理位置上讲,路线合理。可见智取生辰纲的原故事是发生在太行山区附近的,那个黄泥岗应该在南洛县附近。而《水浒传》是以山东梁山泊为中心的,故作者写作时,把发生的事都与梁山泊挂上钩,挂钩时只注意原故事情节惊险,人物形象鲜明,而忽视地理上的校正,所以才出现了“此是太行山”,舍近求远,绕道鲁中等等违反地理常识的错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22 08: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有关押送和劫走生辰纲的人和事

《细说水浒》:有关押送和劫走生辰纲的人和事
                   灿烂海滩
      写罢《生辰纲在哪里被劫》一文后,觉得文章仅提出劫取生辰纲故事在地理上的错误,不过瘾。原故事的详情却鲜为人知,广大读者可能没读过《大宋宣和遗事》,更不了解故事的原貌。这样,笔者认为应写此文作为补充。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押送生辰纲的是杨志,劫走生辰纲的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及白胜等八人。生辰纲事发后,是济州府缉捕使臣何涛到石碣村去捉拿阮氏三兄弟的。但读者都不知,这个故事的雏形竟不完全如此。
水浒故事虽说北宋末期已开始流传,但一直未有文字记载,只是处于口头文学阶段。而记载最早的要数元代初年无名氏写成的《大宋宣和遗事》一书。据该书记载的劫取生辰纲的故事是这样的:宣和二年五月,北京留守梁师宝〈即《水浒传》中的梁世杰〉,将十万贯珠宝等物,差县尉马安国押送往京师为蔡京上寿。马安国一行行至五花营堤上田地里,巧遇八个大汉挑着酒来,因天热口渴,马安国主动买酒,并令随人都喝,谁知酒刚下肚便不省人事,珠宝皆被八人劫走。待酒醒后,现场只留下一对酒桶。后面追查得知此八人是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即阮小二〉,阮通〈即阮小五〉、阮小七及燕青等人。后来宋江私放晁盖。郓城县差董平引手下三十人至石碣追捕,未获。只得把晁盖之父解到县城,押解途中又被晁盖等人劫回。董平无奈,只好回县受责。
《水浒传》一书中,虽然保留了雏形的大概轮廓,但又作了大量的加工和润饰。更有趣的是,加工后的故事,原来押送生辰纲的马安国不翼而飞了,由杨志这个时乖运蹇的人当了替罪羊。劫取生辰纲的秦明、燕青变成了公孙胜、白胜。董平再也不当郓城县都头那个苦差事,而被施耐庵提明到东平府去当了兵马都监。燕青也不住石碣村,而成了北京土居民,大名府第一长者卢俊义的心腹人,秦明也不当劫贼,改邪归正去当了与强盗作对的、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统制。这是押送与劫取生辰纲人员的变动。
劫取地点变化也大。《水浒传》里的黄泥岗,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那冈子是“顶上万株绿树,根头一派黄沙。嵯峨混似老龙形,险峻但闻风雨响。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通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休道西川蜀道难,须知此是太行山”。从描写看,这黄泥岗真是个强人出没的鲜恶林子,也正是智取的好场所。而《大宋宣和遗事》中被劫之地,却是“五花营大堤田地里,”显然是一马平川之地,在这里劫取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也很难像《水浒传》里,先让“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拿头探脑望,”那么神秘、紧张,又难让杨治提刀赶去,让众人惊叫的恐慌,更难因此而达到麻痹杨治等人的效果,以至后面讨价还价、抢酒、下药一系列好戏在大堤田地就无法演出了。正因为这场地的变换,才使黄泥岗的智取更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了。还有《大宋宣和遗事》中是马安国主动买酒,“并令随人都喝”。这就说明马安国与押送人员的关系是融洽的、友好的,内部是团结的,马安国是体贴下属的。这样的话,吴用计策再好,生辰纲可能也难得手,即使劫到手,也叫人难信。而《水浒传》中,吴用劫取生辰纲之所以成功,对吴用一方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就失败在他与军健、与虞侯、与老都管矛盾重重,失去了“人和”,人齐心不齐,人虽一处,心为二心。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这心不齐,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加之天气,地形等等,又失去了“天时”、“地利”,失败在所难免。《水浒传》这么一加工,情节就更惊险错综,个性就鲜明突出,故事就合情合理。令读者读之,如临其境,心情与书中人物一张一弛,共呼吸共悲欢,这效果多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陶心
(失败的毛毛)

太常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293
帖子 5354
编号 31363
注册 2005-1-28
来自 吴地娄东南


水浒传中的青州似乎改成濮州,闹西岳华山改成东岳泰山,只要加一段史进、朱武、陈达、杨春几个如何在关中地面混不下去东进山东的故事就可以了。
公孙胜的老家、杨雄人生转折地蓟州改成冀州,好像更合适。
可以把鲁达大闹桃花山的情节发生地点改作在河南府境内某山发生,然后结合少华山四杰的东进工程。
则可以圆一个地理bug。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6-9-22 23:5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25 15: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 :无为军在哪里?

《细说水浒》 :无为军在哪里?
                    灿烂海滩
宋江在江州浔阳楼吟的反诗,是被无为军的闭通判黄文炳发现的,加上他的“曲解”、告密,使宋江下了死牢。戴宗为救宋江,从梁山带回的“家书”,虽说瞒过了江州知府蔡德章的眼睛,却又被黄文炳识破,反使戴宗也下了死牢。后来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出宋江、戴宗,打下无为军,放火烧了黄文炳家。关于这火,《水浒》第四十一回有具体描述:因为这火是用芦苇油柴点的,烧着以后是“黑云匝地,红焰飞天。卒律律走万道金蛇,焰腾腾散千团火块,狂风相助,雕梁画栋片时休。炎焰涨空,大夏高堂淡指没。”可见这火焰之高,火势之猛。不仅如此,由于火大,《水浒》中还说:“黄文炳谢了知府……望无为军来。看见火势猛烈,映的江面上都红”。
     正是这几句描写,使读者产生了一些疑惑:这里所写的“无为军”究竟在何处?有人说在九江新港附近有一小地方也叫无为。如在九江新港附近就好说多了。因为新港在九江东侧,距九江仅十多华里,又在长江边。从九江去新港可坐船也可走旱路,火烧起来的确可映红江面,江州也许可见其“蒸天霞红。”但是,它却在江南,更不是宋代“军”的建制,显然不是《水浒传》中所说的无为军。据《辞海•军》条载:军,“宋地方行政区划名。有二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书于府、州。”据何心先生《水浒研究》中解释:“北宋时,无为军属淮南西路,领无为、巢、庐江三县,故治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又据清人程穆蘅《水浒传注略》中介绍:“无为军、无为州、巢县地,宋置无为军于此。”不管无为军故治是在巢县还是在无为县,反正这两个地方离江州都有数百里之遥,而且这个地方都不靠长江,离长江都有三十至五十公里不等的距离,火势就是冲天也无法映红长江江面,在江州更望不见无为军火起。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介绍无为军时还这样写道:“这江州对岸有了去处,唤做无为军,却是个野去处,”这就更是错上加错了。如在江州对岸,绝非是无为军;如是无为军,不管它是与府州同级还是与县同级,决不是个野去处。再说宋江等在攻打无为军前,再三派人去无为军“城中探听虚实,也要看无为军出没的路径去处,”“就要认黄文炳那贼的住处了,然后方好下手”。如果是个很小的野去处,这也就多此一举了。攻打无为军时,宋江安排了五只大船,两只小船装载张顺、李俊、三阮等会水的好汉及宋江、晁盖等人,又叫“侯家兄弟引着薛永并白胜”藏作内应,又派石勇、杜迁扮乞丐混入城中埋伏。从宋江布兵攻打无为军的情况看,是动用了梁山来江州劫法场的全部好汉,再加上江州地面上的英雄,像李逵、张顺、李俊等十条好汉,以及梁山带来的八九十个悍勇壮健的喽罗,数数拢近二百号人。江州这样的大府梁山好汉都敢劫法场,大闹一阵。如果无为军是块弹丸之地,宋江派这么多人去攻打,岂不是小题大做了吗?显然这些《水浒传》作者在地理知识上的又一失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8-29 16: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风雪山神庙”之山神庙

《细说水浒》:“风雪山神庙”之山神庙
                     灿烂海滩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真是经典名篇,写不尽,道不完。它写了雪、写了火、写了刀、写了枪、写了山神庙等等自然景物及武器,“骤看之有如无物”,互不关联,细读读,则是“拽之通体俱动。”这几件景物及刀枪,无一不是紧紧相联又密密互扣的,可谓是:雪有雪韵,火有火影、刀有刀踪、枪有枪澜,庙有庙用。
山神庙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先后仅出现两次:一次是林冲初到草料场,因天冷屋破无法御寒,到小市井沽酒途中所见。当时并未进门,在大门口林冲便顶礼膜拜,求神明庇佑;第二次是沽酒归来,发现草料场住房被雪压塌,无处安身,只得到山神庙过夜。后来发现草料场火起,隔门又听得陆谦等人对话,怒冲霄汉,在山神庙前杀死三人,割下头来,摆在山神庙供桌上,然后整装雪夜上梁山。
别看山神庙在这回书中仅出现两次,但对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都必不可少。它不但构成了人物行动的契机,而且还是情节发展的线索和动因。从情节发展上看,山神庙的第一次出现,是为以后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准备的。有了这个铺垫,为林冲在草料场住房被雪压塌后,有暂时栖身找到依托。否则,以后林冲搬进山神庙,就有所突兀。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看到此处时写道:“妙绝、奇绝,先安此一笔。”这“妙”“奇”之“绝”处,我想正是我以上说的这个意思。山神庙是古代山边道旁常见之建筑,这建筑在凡人眼中并不醒目,然而在这回书里却派上了大用场。山神庙后一次出现更为重要。有住房压塌无处安身之因,就有暂住山神庙过夜之果;有风雪太大寒气逼人之因,就有用石头顶门避寒之果;有推门不开之因,就有立在屋檐下避雪观火之果;有洋洋得意互相吹捧之因,就有自我暴露之果;有真相大白之因,就有破门杀人报仇之果。这样山神庙的设置就与人物行动产生了一定的因果联系,成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行动的动因。
山神庙的设置,还衬托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林冲第一次出现在山神庙前,第一个动作是顶礼膜拜,第一句话是求“神明庇佑,”第一个想法是改日来烧纸钱。此时林冲所祈求的是平平稳稳的当罪犯,是求神明帮他消灾了祸,不愿反抗求生。这个行动正说明林冲此时幻想逢凶化吉的精神状态,也是他那安分守己性格的具体体现。第二次出现在山神庙前的林冲,是一个从血泊恨海中爆发出来的、坚定造反的英雄。你看他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干净利落,铮铮有声,气势吓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八字写尽了高俅、陆谦等人的全部卑鄙和狠毒,也表达了林冲为此的极大义愤和造反决心。他把人头放在供桌上,不再是祈求、了愿、而是祭奠、示众,是表示自己杀人的行动理直气壮,可见得天地鬼神,是与旧林冲决裂,又是对山神的蔑视,因为他虔诚地祈求并未奏效,灾祸依旧降临。通过这个动作,更深刻的表现了林冲光明磊落、扬眉吐气的新的精神境界。就是这个山神庙,完成了林冲性格的彻底转换。故金圣叹看到此,又批道:“行文如此,为之叹绝,”实在是心折之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萧ノ羽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6
编号 48711
注册 2005-9-12


发表于 2006-8-30 10:5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Yahoo!
楼主写的不错,先顶一个~~第一篇,偶不觉得金才子是什么反动文人,他的批语和评语,都是(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很精妙精彩的,他在那个时代更能理解那个时代的作品,他对宋江似乎是虚贬实赞~~读水浒,一定要读他的贯华堂本~~

***他们一会说宋江是农民革命领袖,一会说他是叛徒内奸战犯,是投降派,可见水浒的思想主题的判定,总是受到某一时期政治的左右~~~他们说金圣叹是反动文人也不足为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萧ノ羽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6
编号 48711
注册 2005-9-12


发表于 2006-8-30 11:0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Yahoo!
第二篇,水浒对引退的态度:早知鸩毒埋黄垠,学取鸱夷泛钓船。说的是,下面漫漫看~~

[ 本帖最后由 萧ノ羽 于 2006-8-30 11:1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9-7 05: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灿烂海滩 于 2006-8-22 08:57 发表
《细说水浒》:有关押送和劫走生辰纲的人和事
                   灿烂海滩
      写罢《生辰纲在哪里被劫》一文后,觉得文章仅提出劫取生辰纲故事在地理上的错误,不过瘾。原故事的详情却鲜为人知,广大读者可 ...

在慢慢拜读老兄长贴... 有很多收获
兄如此好贴却反响一般,望兄表气馁,务必续完大作
要知道,还是有不少人要看兄文的...

另 前文多有唐突,还望海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灿烂海滩

Rank: 5Rank: 5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97
帖子 164
编号 57158
注册 2006-1-9


发表于 2006-9-20 21: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细说水浒》:神奇的蒙汗药

《细说水浒》:神奇的蒙汗药
            灿烂海滩
《水浒传》里的趣事莫过于蒙汗药,而且还神奇的很,无论是谁,只要吃下有蒙汗药的食物或酒,没有不倒的。黄泥岗上,吴用、晁盖等七人巧妙地把蒙汗药放在白胜的酒桶里,精明、谨慎的的杨志最后还是中计。虽说自己只是喝了半瓢,“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而其他人,更是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观,眼睁睁看着吴用等人把生辰纲装上车,只是起不来,动不得,说不了。而晁盖筀主人不慌不忙地,搬下枣子,装上生辰纲,推着车子,而对杨志等人,很滑稽地叫了声打拢了,多谢之类词话便下岗了。蒙汗药是响午喝不得的,到一更才醒,麻醉时间是长达十多小时。李逵 在沂岭杀死四只老虎,惊动了当地村民,同时也惹来了麻烦,被李鬼之妻告到县衙,因而被沂水县衙抓捕。为救被抓的李逵,朱富知道沂水县来押送的都头李云是不喝酒的,于是把蒙汗药拌在肉里,李云勉强吃了两块,肉刚下肚,眼见随从纷纷跌倒,自己口中急叫“中计了”,恰待上前,身不由己也睡倒在地,软做一堆,眼看着李逵被救,也无力去管。

途经十字坡时,因天气找口酒喝,便来到孙二娘开的酒店。对这家酒店,武松早有耳闻,知道是家黑店,于是格外谨慎,警惕,故意找茬,故意戏弄孙二娘,激怒孙二娘使出蒙汗药酒来。两个公人因饥渴,端起酒来便喝,而武松是乘孙二娘不备,将酒泼在暗处,口中还故意喊:“好酒!还是这酒冲的人动!”孙二娘拍着手喊:“倒也!倒也!”两个公人,只见天旋地转,禁了口,望后扑地便倒。武松也把眼来虚闭紧了,扑地仰倒在凳边。待孙二娘来抬人时,武松突然将孙二娘放倒在地,压得鬼叫。这时菜园子张青赶到求情,武松才放了孙二娘。孙二娘于是调了一碗解酒药,“张青扯住耳朵灌将下去。没半个时辰,两个公人,如梦中睡觉的一般,扒将起来,看着武松说道:“我们却如何醉在这里?这家恁么好酒,我们吃恁不多,便乍地醉了。记着他家,回来时再问他买吃。”武松、张青、孙二娘都大笑起来,两个公人如云里雾里,不知笑从何来。哪有不笑之理,因为他俩还蒙在鼓里。

《水浒传》里的蒙汗药是种什么迷幻药?解药又是什么配成的?《水浒传》毕竟不是医书,所以没有介绍。正因为《水浒传》是小说,故不少读者以为是作者想出来的东西。其实不然,据古书载:蒙汗药及时用曼陀罗花制成。曼陀罗又名风茄儿、洋金茄花、山茄子,产于我国西南各省。为一年生草木,高四五人,茄叶互生,卵园形,端尖,边缘呈不规则波状分裂。夏秋间开花,花紫色或白色,有漏斗形三合瓣花冠,边缘五裂,果实为卵园形,有不等长尖刺,熟时四瓣裂开。叶、花和种子含茛菪碱、东茛菪碱等成分,具有麻醉、镇痛作用。现用曼陀罗制成的洋金花制剂,多用于手术麻醉。

用曼陀罗制成蒙汗药,是何人何时发明,当不知。但古书中有关此药的记载颇多。如宋代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对其制法,明人魏滩在《岭南琐记》及清人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同样记载:“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蒙汗药为粉末状,不下在酒里,故成悬 浮液,酒色显的浑、黄。蒙汗药与酒配伍,真可谓“珠联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药力见效快,真是出门倒,麻醉程度深,时间也长。

解药之法,清人程衡在《水浒传注略》中介绍“急以浓甘草汗灌下,解之。”这个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孙思邈《千金方》中说:“甘草解百药毒。”李时珍说的更清楚:“菓中有东茛菪,叶园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吐血,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孙二娘用的解药即可能就是甘草汁。只不过《水浒传》未点明,故弄玄虚而已。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4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4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17: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24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