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迷逝东京——悲风吹泪篇(中篇连载)6.10更新, 北宋靖康之难探微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我觉得“坐观论”如果改进一下会更好,即不是单纯坐观,而是积极备战,瞅准机会出兵,收渔翁之利。这时候,辽很可能向宋求援,金当时还不知宋朝虚实,也可能会极力拉拢,这样可以从中捞点油水。如果有可以钻空子的机会,即马上出兵,争取一举收复燕云,然后凭借地利,分兵守口,再行观望。

当然,当时的北宋在军事上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真正能打大仗的军队,所以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7 17: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建昭兄与我想的差不多。

在辽金开战后,北宋如若整军备武,完成军事准备后待机而动,进可收复燕云,退可屏护河北,这应是比较稳妥的策略。

夹攻论、坐观论、援辽论实际上都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偏重外交而忽略军事,把外交置于军事之上。战争时期,外交理应从属于军事,而北宋却将军事从属于外交,这也是北宋收燕云中的一大失误,我在后文中还会具体论述此点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3 19: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完成,我一般是慢工出细活,比如战国论系列就断断续续,连修带改,用了半年的时间才最终定稿,既然是中篇,为了保证质量,不能操之过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5 16: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北宋收复燕云最大的失误还是在于统治集团过分依赖外交统战手段,对使用不流血的和平方式收复幽云失地,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忽视了使用武力解决燕云问题的必要性。燕云十六州是关辽国根本,宋初北伐失利也证明了,辽朝不会主动放弃燕云汉地,若有不虞,辽人必定倾国争之。可见,辽宋之间一百五十年来悬而未决的燕云问题,不经过一番艰巨的军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中国古代兵书典范《孙子兵法》中有曾有“上兵法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之语,“上兵伐谋”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伐交”与“伐兵”之间那个重要,是先“伐交”而后“伐兵”,还是先“伐兵”而后“伐交”却值得后人思考。在军事实践中往往“伐兵”比“伐交”重要,有的时候不是外交决定军事,而是军事决定外交。军事为主,外交为辅,军事胜利促进外交进展,而外交进展必然依托军事胜利。说到底外交是软力量,军事是硬力量,软力量只能触及皮毛,而硬力量才能伤及皮肉。因此“伐交”与“伐兵”原本不分先后,既可先伐交后伐兵,也可先伐兵而后伐交,或伐兵伐交同时展开,明君往往善于灵活运用“存乎一心,而用乎一妙。”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夹攻论、坐观论、援辽论实际上都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偏重外交而忽略军事,把外交置于军事之上。战争时期,外交理应从属于军事,而北宋却将军事从属于外交,这应是北宋复燕云中的一大失误。

说到这里,就自然体现出一个问题:北宋王朝为什麽会优先使用和平方式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应该说,北宋统治集团优先考虑用外交、统战等一系列和平手段收复燕云,并非其智力不济。《左传.曹刿论战》中曾有一句话叫作“肉食者鄙”意思是说上层人士锦衣玉食,但往往昏馈无谋,不过大多数统治者的头脑可不像曹刿所言的那麽简单,这句话显然低估了历代统治集团的智商,即使是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在制定涉及根本的重大决策时,往往也要经过一番搜肠刮肚的精心考虑,虽然考虑出来的结果并不见得是正确的。
   北宋幻想使用外交、统战等和平方式收复燕云,是一种将自身军事力量与国内政治气候综合考量后的选择。这种选择对北宋而言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宋初北伐失利,宋人闻辽胆寒,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朝初年的两次败仗,也打出宋辽两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澶渊之后宋廷对辽国奉行“专守防卫”而将用兵的重点转向西北,宋辽两军从此没打过大仗,但是“恐辽后遗症”却在宋政府的脑海里深深扎下根,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发作。所谓“恐辽”就是畏惧辽人弓马强劲,承认自方处于军事劣势,不敢与辽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较量。而此时辽朝虽说举国中分,但宋辽两军百年未曾交锋,宋军对辽军虚实并不知情。宋朝军事决策者虽说不了解辽军实力,但如果从侧面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宋军曾与夏军多次交战,在野战中宋军未占上风,而辽军战斗力显然略高于夏军,宋辽一旦动武胜败难料,这难免不令北宋统治者心有余悸。北宋君臣既想夹攻辽朝,嘴上当然大喊不怕,但心里终究没底。“兵者国家之利器也”凡用兵者未受其利则必受其害,除此没有第三种可能。精锐的陕西军向来为宋廷所倚重,陕西军伐辽一旦有所闪失,必然要使宋廷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以“守内虚外”为祖宗家法的北宋统治者当然深谙此道。郑居中的“用兵之道,胜负无常,诚恐兵革一开,则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休息矣”此语耐人寻味,可谓将北宋统治集团既想投机又怕失败的复杂矛盾的心理一语道破。

与外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相比,北宋国内小气候也不容宋廷盲目乐观。进入二十年代以来,北宋国内矛盾越发严峻,社会趋于动荡,官逼民反之事日渐增多。山东宋江聚众起事,呼啸梁山,纵横齐魏,官军万人竟不能制;江南方腊揭竿而起,攻取杭州,自立帝号,东南数路为之变色。面临国内激烈的民变以及日渐不稳的政治局势,北宋统治集团越发倚重军队对内的威慑作用,自然要保留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用于对内弹压,宋军精锐业已成为北宋王朝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钱了。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宗旨的宋朝统治者,安了内也未必能攘外,如今面对内部形势不稳,又怎能放心大胆的攘外?宋太宗曾经说过“国家没有外患,必有内忧”宋廷对待外患与内忧,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外患如果在使用武力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宋廷往往经济笼络,忍让避战,但对于内忧宋廷往往重拳打击,坚决剿灭,拿出秋风扫落叶一般的气概“该出手时便出手”。方腊起义被镇压的当年,曾经一度被停止的花石纲,奉应局等扰民害民的苛政又被宋徽宗下诏恢复了,对于这种穷奢极侈不顾人民死活的行为,连奸臣童贯都颇有微词“江南人民饭窝子未稳焉,又行此作甚?”有的时候,统治者对内骄横奢侈,往往证明对外软弱无能,宋徽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被内部与外部诸多不利因素捆绑住手脚的北宋赵佶政府,一方面想攘外,一方面要安内,明为攘外,实为安内,自然就把和平收复燕云作为首选上策,武力解决燕云问题,便成了万不得已的下策。北宋君臣为了达到和平收复幽云的目的,时而外交谈判,时而威逼利诱,时而招降纳叛,时而攻心策反,花样迭出,无所不用其极。北宋“海上之盟”从军事外交方面来看是失败的,至少是得不偿失,唯独统战工作颇有收获,北宋政府为了搞好统战工作,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凡是辽方有利用价值的人物,都精心笼络,一个都不能少。北宋搞统战很有一套,喜欢当官就许以高官厚禄;喜欢女色就送去美女娇娃;喜欢钱财就重金赏赐;爱慕虚荣就御笔嘉奖,正所谓投其所好,无孔不入。应该承认在辽朝大势已去,辽臣人心惶惶,各自为计的情况下,北宋对辽统战工作开展的相当顺利,确实笼络了一大批人物,如:马植、郭药师、高凤、董才、还有后面要提到的张觉等等。这些统战对象中有许多都是在辽朝有兵有权的实力派人物,甚至于统战工作都作到辽王朝最高统治者天祚帝头上了。北宋统战虽然卓有成效,客观上也确实加速了辽朝统治集团分崩离析,但北宋君臣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使盘踞燕京的北辽政府主动去除国号,纳土归降的政治企图并没有达成。

   北宋政府实际上也认识到盼望燕云主动归降,纯属是不切实际,一相情愿的幻想,和平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此之前,宋政府既然将和平收复燕云作为首选,自然积极统战,消极备战,只想伐交,不想伐兵,当发现和平收复燕云无望,必须诉之武力的时候,才感到自身军事准备不足,而又硬着头皮贸然伐辽。军队不堪一战,大将毫无方略,后勤一片混乱,战机演变成冒险,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虽说北宋政府为收复燕云费尽心机,事先的小算盘打的很精明,似乎努力用最小的代价解决“燕云问题”但整个事态的最终发展,并不以它的意志为转移。收复燕云与海上之盟所造成的严峻局面,完全超出了宋朝决策层事先的任何预料。在处理平燕事物的过程中,北宋政府逐渐从有利局面沦为不利局面,从主动地位变为被动地位,基本丧失了驾驭局面的能力。对宋廷而言,这一切都在失控,这一切又都是自己所料不及的。

                (待续)
  
  注释:宣和六年(1124年)宋朝为了诱擒天祚,解除后患,暗中与隐藏在夹山的辽天祚帝秘密接触。宋徽宗许以在汴京筑第千间,送女乐三百人,并以皇兄视之为诱饵试图招降天祚。天祚也曾一度动心,后因为辽臣极力反对,言宋人多诈不足为信逐作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6 0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的时候思绪一被打乱,好几天找不着感觉。个人认为论述部分比叙事部分要难写,很费脑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6 23: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接上) 
 (二)北宋王朝使用军事手段能否成功收复燕云呢?
 北宋军事上收复燕云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宋廷在签订海上之盟与收复燕云的近七年的时间里,最大的失误就是军事重心没有得到真正的调整。当北宋统治者将政治与外交的注意力转向燕云地区的时候,宋王朝的军事重心还停留在西北。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从政和五年(1115年)开始的宋夏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前一年夏军骚扰定边城,围攻观化堡而引发的。本来这只是一次局部军事冲突,而宋廷却下旨大举讨伐西夏,宋军步骑二十万分三路出击西夏,宋夏战争由此全面爆发。这场战争一共打了四年,双方互有胜负,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宣和元年(1119年)童贯命熙河经略使刘法率宋军精锐步骑十余万攻打西夏朔方城,途中中伏全军覆没,刘法阵亡。此役陕西宋军元气大伤,士卒军马折损大半,战斗力锐减,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虽然当年宋夏达成停战,西北形势趋于缓和,然而未过一年,江南方腊起义爆发,其势浩大,东南数路宋军皆不能制,朝廷不得不动用陕西军前往江南围剿。从1115年宋夏战争到1121年方腊起义的六年的时间里,陕西军时而转战西北,时而奔袭江南。宋朝这支王牌军的战斗力已经被严重透支了,这支军队基本上丧失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不经过休整难以为战。而第二年也就是宣和四年(1122年)四月,北宋政府正式下诏对辽宣战。五月,宋朝政府和平收复燕云的所有努力归于失败,宋辽正式开战。自1119年朔方惨败后,连年作战,将疲兵惫,攻击力锐减的陕西军没经过充分休整,便作为河北诸军主力在战斗中担任主攻,从而被以逸待劳的辽军精锐骑兵击溃也就并不奇怪了。
 
 应该说,方腊起义虽说轰轰烈烈,但是对宋王朝整体军事实力影响并不大,可以肯定的说,那些没有多少军事经验,因为被断生计,一时愤恨而仓促起事的老百姓,跟本就不是宋朝正规军的对手。方腊起义虽说一时打乱了宋廷对辽军事部署,但不过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小插曲而已。事实上真正让北宋付出沉重代价的是对夏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夏战争使北宋王朝永远失去了军事上收复燕云的条件,而这场盲目的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夏人骚扰边境,本来算不了什麽大事。辽、宋、夏三国对峙中,西夏国力最弱,疆土狭小,人口有限,经济上对中原依赖性很大,党项骑兵虽然骁勇,但西夏国力经不起连年战争。西夏自元符和议以来,一直对北宋采取守势,到是宋朝边将为了建立军功,屡犯夏境,筑堡立寨,侵占夏土。西夏几次遣使赴汴京交涉,北宋均不归还所侵夏地,宋夏边境因此摩擦不断。崇宁四年(1105年)辽国出面调停宋夏纠纷,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敌意犹存。自政和五年(1115年)后,辽朝在东线战场上被女真打的焦头烂额,无遐西顾,西夏没有辽国撑腰,更不敢大举对中原用兵。由此可见,此时的西夏对北宋构不成实际威胁,侵扰宋边,不过是个别夏军将领的个人行为。北宋动用二十万大军大举伐夏,完全没有必要,这是非常盲目的军事妄动,属于因怒而兴师。1115年对宋朝政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就是这一年,宋朝政府得到了辽东战场上契丹军事失利,女真称帝建国的确切消息,从而萌生了收复燕云,夹攻辽朝的想法。既然北宋最高统治者产生了夹攻辽国之意,那麽此时选择在西北挑起战火,发动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夏战争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同是也和收复燕云的国策背道而驰。

 北宋1122年伐辽失败的命运,实际上在七年前的1115年就已经注定了。为时四年的宋夏战争,极大的消耗了宋军的精锐兵力,同时也使宋朝永远丧失了收复燕云的军事准备时间。当宣和三年(1121年)北宋王朝平息了方腊起义,着手伐辽的时候,终于发现一切都来不及了,虽然宋朝此时面临着辽国一分为二,燕京孤悬于外的绝好战机,但是这个绝好战机,宋朝已经把握不住了。总体来看,北宋王朝不具备和党项、契丹同时开战的军事实力,伐夏就无法伐辽,伐辽就不能伐夏,宋军没有能力东西两线作战。 
 
 政和五年(1115年)当北宋复燕云之议开始之时,如果能够安抚西夏,归还历年来所侵夏地,缓和对夏关系,而把宋军精锐从西北抽出,尽快完成陕西与河北、河东的军事换防。采取“西和东备”的方针,集中主力与河北,养精蓄锐,寻隙观衅,完善军备,强化战力,与女真接触而不结盟,和契丹守约以慢其心,从而使自身战、守、和都保留回旋余地。宋朝可游离与辽金战事之外,静观辽金局势之变化,并将对辽开战的主动权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中,一旦出现有利局面,则宋军主力谋划停当,蓄势而发,见机而动,对辽人以军事打击为主,辅以攻心策反,军事政治双管齐下,先求胜而后攻心,以促其分化,北宋军事收复燕云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当然要做到这一步,军事上最起码需要四五年的精心准备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同时,北宋政府应逐步废除苛政,安抚民心,稳定内部,为对外用兵创造条件。在辽金开战后,北宋如若整军备武,加强河北军力,进可收复燕云,退可屏护河南,即使不能收复燕云,也可强化边防,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用以应对金国崛起后的最坏局面,这应是比较稳妥的策略。

 (三)北宋不同金朝结盟,军事收复燕云后,能否得到金朝的承认?
  实际上辽金开战之初,金人原本没有染指燕云之意,女真与宋人结盟本意在于夹击辽朝,共分辽土。只不过后来金人见宋军在战场上接连败绩,才产生了轻宋之心与毁约之意。如果北宋不与金朝结盟而直接武力收复燕云,只要能取得军事胜利且时机适当,女真自然会承认既定事实的,相反即使同金人结盟,宋朝只要军事失利,照就会使金人毁约败盟。这实际上还是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北宋能否成功收复燕云,关键不在外交而是在于军事。金人是典型的唯军事论,辽金开战后,女真与契丹势成水火,金军主力无遐他顾,在辽朝没有灭亡,天祚帝没有擒获之前,金人不可能为燕云归属问题同宋朝彻底闹翻,使自身再树一敌的。且北宋伐辽客观上造成宋金夹击辽朝之势,这并不危害金朝的根本利益,女真自然不会真正计较。                
                 (待续)    

          
 注释:政和四年(1114年)已经降宋的定边党项首领写信给西夏边将梁哆绫言宋军青黄不接之时,军粮接替不上,军中乏食,极易攻取。但夏军攻取定边的计划被宋朝侦知,宋军加强了防范,西夏军无功而返。这一事件成为了北宋趁辽朝无遐西顾之际发动对夏战争的导火索。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下诏大举讨伐西夏,为时四年的宋夏战争由此爆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宋与西夏的和战历时百年,从李继迁叛宋直到富平之战后宋夏不接壤,是令北宋头疼了一百年的难缠对手。

相比之下,契丹人给俩钱儿就不怎么挑事了。西夏人确实也用钱笼络过一段时间,却偏偏出来个李元昊,宋朝措置乖方,结果连续三场大败接踵而至。等到李元昊死了,西夏那边消停了,宋朝又想开边了,又以宋神宗五路伐西夏惨败告终,之后永乐之役又惨败。……

有夏在西北拖着宋朝,契丹时不时提出的无理要求宋朝迫于压力也只能满足。西夏确实不是好惹的,宋辽都曾大举伐西夏,无一不是失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7 14: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建昭兄分析的不错,西夏确实是个难缠的对手。不久,女真人也领教了党项人的难缠。

但夏乾宗以来,西夏总体国力趋于没落,尤其是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西夏梁太后与夏崇宗起兵四十万,进攻宋朝平夏城被宋军击败以后,夏军不复成军,丧失了大举东侵的能力,因此对北宋只能采取守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苏西坡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9
编号 34082
注册 2005-3-6
来自 天涯海角


发表于 2005-4-27 17: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西夏问题是宋太宗一手造成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7 21: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接上)
 虽说北宋政府在平燕事务中犯了许多错误,但最终还是以高昂的代价通过外交谈判,从金军手里接管了燕京六州二十四县,暂时完成了北部边疆的统一。记得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闻一多先生面对南中国海的汹涌巨浪,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其中澳门篇有这样几句: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虐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闻先生有感国家分裂,不能统一,在“七子之歌”序言中写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七子之歌”完成二十余年后的1945年,抗战胜利了,中华“七子”中的“五子”:台湾、广州湾、威海、旅顺、大连回归祖国,又过了半个世纪,香港、澳门也先后回归祖国。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割让给外国的七片领土终于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完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虽然这一切历经了一百六十年的风风雨雨,这确实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一千年前北宋王朝也经历了这一次漫长的等待,自会同元年(938年)五代石晋瑭政府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到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收复燕云,中原人民整整等待了一百九十五年,也真称的上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了。
 虽说燕云“十六子”中的“七子”:幽、蓟、檀、景、顺、涿、易七片失地,重新回归中原王朝的怀抱,但宋朝政府在收复失地的最初喜悦感消失之后,却面临着沉重的现实包袱。
 
 由于金军在移交燕云前的一系列劫掠与破坏,昔日繁荣富庶为“北方之冠”的河北中北部地区,此时已是士庶流散,公私俱空,一片狼籍,燕山百姓更是流离失所,嗷嗷待哺,社会秩序的混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战前燕京市场供应丰富,陆海百货会萃其间,蔬菜、果实、稻米、鱼吓、桑柘、麻麦、羊豕、雉兔,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燕山一带,物产丰富,东自碣石,西至五台,幽州之地,沃野千里,连阡接陌,桑荫障目,山南地区,五谷百果、良材美木,无所不有。涿易两州地近塘泺泊淀,夏季盛产,菰蒲、菱芡、莲藕、鱼虾,秋水退后,土壤肥沃,种植禾麻,亩产颇丰。蓟滦之地,井肆连络,河渠运漕,通于海滨,渔船舟子,鼓楫扬帆,泛历烟波、稻粱黍稷、鯯鱼虾鲊,不可胜食。昔日自燕京往南,沿途皆见,美丽旅舍,美丽园圃,美丽田亩,美丽水泉,这麽一片美丽富饶,人烟繁盛的土地,如今已是一片残破,不复有当年之盛了。
  记得宋人刘敞游历燕山之后,写下了一首在南朝颇为流传的七律。
      诗曰:
  山上回溪溪上峰,清晖相映几干重。
  游鱼出没穿青行,断东蜿蜒奔白龙。
  尽日浮云横暗谷,有时喧鸟语高松。
  欲忘旅思行行远,无耐春愁处处浓。

此诗通过描写峰峦、清泉、山林、鱼鸟将燕山深处的浮云春色刻画的淋漓尽致。但是对于宣和五年(1123年)春夏之交的燕山人民来说,此时面对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凄凉境地,无限春光添上无奈心情,也就真的变成“欲忘旅思行行远,无奈春愁处处浓”了。至于蔡太师在平复燕云贺表中所言“燕京遗民,戴白垂髫,欢呼解衽;壶浆箪食,以迎王师。”所谓“鼓舞人心”“欢庆回归”的热烈场面,纯属是一派胡言。

    
         (待续)
 
注释:有关燕京市场供应情况,参见《契丹国志.四京本末》。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4-28 11: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七子之歌……呵呵,比喻倒挺恰当。金国实在可恨,把没有利用价值的燕云交出来,如果燕云十六州依旧富庶,只怕也未必肯拿出来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这都是费了好大劲才要来的。

山后诸州刚得不久就赶上金军南伐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羽扇纶巾
(围棋帮帮主兼清谈分舵舵主)

说岳校对组组长监造使谏议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133
帖子 2323
编号 37278
注册 2005-4-22
来自 云间九峰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5-4-28 12: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朝重文抑武是对唐至五代节度使尾大不掉的矫枉过正,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宋太祖得国不正(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狄青是北宋唯一的名将(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而不仅仅是冲锋陷阵的战将),但只因出身行武,遭忌郁郁而终。惜哉!
文官带兵也蛮好的啊!诸葛亮就是代表。明朝的袁崇焕前面也已经提到过了。就算宋朝的,北宋有范仲淹,南宋有虞允文。人才有的是,主要在于能不能用好。本来已经在抑制武将了,如果能带兵的文官也不能用,那国防就真的完蛋了!
另外宋代军事弱的原因和它的兵制也有很大关系。“你这个贼配军”——在《水浒》里出现得很多的一句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话搁在宋代挺合适。也说不定就是打宋代流传下来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8 16: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接上)
  燕京居民原本生活安定,自河北战事爆发以来,便夹在辽、金、宋之间“夹缝之中求生存”勉强为生,聊以度日。如今在宋金交割燕京的过程中,宋朝政府出卖他们与金人做交易,金朝军队掳掠他们的子女家财。燕民在宋金两国的交相侵夺之下,成了无家可归,一贫如洗的贫瘘之人,他们的不满与失望是显而易见的。一百九十年过去了,燕京人民总算回归祖国中原的怀抱了,但是回归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一场灾难。金军撤走之后,燕京府库皆空,余粮告罄,城内尽是托钵告贷,行乞街头的饥民。一些曾经在辽朝做过官的流民,甚至于揭榜通衢,写上旧时官职,以求政府赈济,绝大多数的饥民涌向宋朝军营就食。宋军口粮有限,难以应急,只得将这些流民疏散安置在附近州县,大县数千人,小县七八百人,但附近州县也是刚遭兵火之灾,没有余财供养流民。整个燕山府六州二十四县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流民遍野,百姓朝不保夕,在“粮荒”与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满目疮痍,人心惶惶。

     宋政府派往燕山地区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安抚使王安中,觉得事态严重,就安抚燕山事,紧急申报朝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千年前的北宋也有这样的光荣传统。祖国中原永远是燕云人民的坚强后盾,宋朝中央政府决定竭尽全力援助燕山,帮助燕京人民渡过难关。宋徽宗特将皇宫珍宝古玩运往燕山府,陈列在燕山府衙,进行展览,夸耀中国富强。宋政府还从河北、河东、山东等地紧急划拨粮食,组织舟车,运往燕山地区,赈济饥民。但是河北、河东原本库存有限,不到一年粮库便以告罄。河南的国家储备粮是不能轻易调用的,在宰相王黼的建议下,宋徽宗决定“拆东墙补西墙”发动全国人民募捐,名为募捐,实为硬性摊派。朝廷下令江淮、湖广、闽浙、四川等地百姓缴纳“燕山免夫钱”跟人头税一样,按每户每丁三十缗计算,违者军法从事。一般来讲,东南地区向来都是中央政府的“奶牛”只要一挤压,就会有“牛奶”。对于东南数路这一利税大户,宋朝政府自然不能轻易放过,仅江南西路一路便榨出了一百五十七万缗。宋政府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都不放过,宋徽宗下诏天下寺院、宫观一体均摊“免夫钱”。宋政府横征暴敛,搜刮天下,所得不过二千万缗,却惹得四海结怨,叫苦连天。地方官借收捐之便,中饱私囊,比比皆是,至于搜刮来的钱有多少用在赈济燕山上了,鬼才知道!


 从燕京回来,金太祖完颜旻可称得上是“抱得美人归”“高唱凯歌还”!回到黄龙府后,他日日歌舞,夜夜管弦,纵情欢宴,喜乐无极。一般来讲,大功告成的成功男士全有这种毛病,不过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乐极生悲了。由于过度沉缅酒色,大金太祖武元皇帝染上不治之症,不久就魂归那世去了。遥想白山黑水之间,那位“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绝世英豪,在千军万马中,跃马横刀,所向披糜,现如今却将自家“万乘之躯”不光不彩的折在女孩子身上,作了牡丹花下风流鬼。这正应了那句古话“水能穿石”“柔能克刚”也算是“一物降一物”了。
 
 不过,金朝皇帝英年早逝,对宋金关系而言可不是一件好事。宋金缔结“海上之盟”宋朝一方是宋徽宗主盟,金朝一方是金太祖主盟。金太祖虽然在履约之时,对宋朝强取不断,但不过是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总体上还是赞成将燕云归还宋朝,并主张维护宋金关系的。而如今盟约墨迹未干,金太祖突然病逝,其弟金太宗完颜晟即位,无疑就给金宋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北宋而言,金太祖命中犯桃花,金太宗可就成了大灾星。北宋“靖康之难”事发突然,宋室南渡之后,有关这次国难的起因,民间各种离奇隐秘的传说都有,其中私下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金太宗完颜晟相貌酷似宋太祖。当年在“斧声烛影”中神秘死去的宋太祖,在150年后化为灾星附在金国皇帝完颜晟身上,向宋太宗的子孙复仇。当然不明“海上之盟”内情的北宋老百姓会有这种迷信的猜测也许并不奇怪,但是对于疏斥正士、狎近奸谀,溺信虚无,崇视游观,怠弃国政,困竭民力的北宋统治集团来说,那颗拖着尾巴,夹着烈焰,弥漫着死亡与毁灭气息的灾星,终究要落在他们的头上。

     ( 本章完 请看第三章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金灭北宋战争) 

注释:关于金太祖死因参见《大金国志.卷二.太祖武元皇帝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师俊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9
编号 36833
注册 2005-4-15


发表于 2005-4-28 17: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朝的武备太差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lq321

淮陵侯光禄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443
帖子 484
编号 17687
注册 2004-9-14


发表于 2005-4-29 08: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靖康这段史实在是气愤多于悲伤,徽宗、钦宗、高宗都是怯懦昏庸之辈,完全可以把金人拒之黄河之外,却被人吓得失去一切,其实金人把这两帝掳走并虐待之,真是大快人心之事,何必悲伤,后来没能把高宗也掳走,真是可惜,不然岳飞怎么会死于非命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9 11: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气愤多于悲伤,我也有同感。气愤的是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同情的是北宋五千万人民遭遇浩劫。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4-29 11: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可是南宋岂不更让人气愤……唉,整个宋朝对外都太软弱,让人看着的确生气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slq321于2005-04-29, 8:49:26发表
我觉得靖康这段史实在是气愤多于悲伤,徽宗、钦宗、高宗都是怯懦昏庸之辈,完全可以把金人拒之黄河之外,却被人吓得失去一切,其实金人把这两帝掳走并虐待之,真是大快人心之事,何必悲伤,后来没能把高宗也掳走,真是可惜,不然岳飞怎么会死于非命呢?

高宗也被撵得够戗的说……

有一次正在扬州的行宫里干那个事的时候,突然闻听金军杀来,只好中途收场,匆匆逃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lq321

淮陵侯光禄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护军
好贴 2
功绩 443
帖子 484
编号 17687
注册 2004-9-14


发表于 2005-4-29 14: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4-29, 14:10:20发表
高宗也被撵得够戗的说……

有一次正在扬州的行宫里干那个事的时候,突然闻听金军杀来,只好中途收场,匆匆逃跑……

史上所载,当时并没说明是否正在那个,但却因此而性无能,是被吓的,真TMD纯娘们一个,后来岳飞上表建议立诸,就把高宗气得要死,觉得岳飞是在讽刺他性无能,岳飞粗人不知政治游戏的深奥,史家认为这也是高宗要杀他的一个因素,我同意。
后来王夫之写的宋论对高宗的评价非常地精彩,可惜网上没有,那位高手可粘出来。
另外,当时北宋可有五千万人口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9 15: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qqkq于2005-04-29, 11:53:18发表
可是南宋岂不更让人气愤……唉,整个宋朝对外都太软弱,让人看着的确生气

南宋统治集团虽说畏敌无能,但是南宋军民在抗金战争、抗元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
也是值得赞扬的,正因为如此,南宋才有可能偏安江南一个半世纪。

 南宋最后的灭亡,也是可歌可泣!崖山海战,陆秀夫背幼帝蹈海殉国,后妃纷纷投海,士卒决无降者,张世杰收集残部继续抗元,宋舰遇风浪覆没。但虽说南宋政权在即将灭亡的时候,顽强抵抗,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气概,但面临元军渡江,大势已去的局面,这一切都太晚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9 15: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SL朋友:
 
据张锦鹏《宋代商品研究》中的考证,北宋人口在五千万上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4-29, 15:42:38发表
南宋统治集团虽说畏敌无能,但是南宋军民在抗金战争、抗元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
也是值得赞扬的,正因为如此,南宋才有可能偏安江南一个半世纪。

总觉得两宋和两晋比较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4-29 18: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晋室与宋室都曾经偏安江南来看,确实有些相似之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辽宋夏金元是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明末清初是中国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国每隔几百年就要面临一次外敌入侵的民族大融合,这似乎有某种规律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fengxv于2005-04-30, 10:06:58发表

QUOTE:
原帖由slq321于2005-04-29, 14:45:30发表
后来王夫之写的宋论对高宗的评价非常地精彩,可惜网上没有,那位高手可粘出来。

我找了找,终于找到了。
宋论 上
宋论 下
网页打开后好像特别慢,不知怎么回事。
本来想把高宗的贴过来,编辑了n次,算了。

有非法字符,所以其后的内容帖不上。

我帖宋史目录共贴了十五六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5-6 21: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金灭北宋战争)
   
  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在北方正是一个芬芳散尽,满目青翠的初夏时节,在离燕京以东二百余里的平州(河北滦州),发生了一次突发事件。后来证明,这次事件为原本貌合神离的宋金关系,带来了灾难性的结果。说到这次事件的起因,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张觉。
  
   张觉系平州汉人,辽国进士,曾任辽兴(平州)军节度副使。在辽王朝即将灭亡的最后几年里,平州路也爆发了相当规模的骚乱,乡民杀死节度使萧谛里。张觉抚定叛乱,州人推他权领州事,但张觉代理平州事务,并没有得到燕京或夹山方面的认可。不久,燕京的耶律淳病故,整个南京道在宋金的战略夹击之下,岌岌可危。张觉知辽朝气数已尽,暗中招兵买马,潜为一方之备。这段时间,在燕京的北辽政府,曾遣太子少保时立爱接管平州路,张觉以效忠天祚帝为名拒而不纳。这个张觉与此时辽朝境内的大多数地方实力派一样,借辽金开战之际,占据一方,意图割据,平州境内,事无巨细,皆由他做主,俨然为一方诸侯。可是局势发展很快,宣和四年(1122年)十二月,金军进入燕京,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张觉也要被迫在辽金之间表明态度了。
  
  金军占据燕京的这段时间,一方面同北宋谈判,另一方面也非常关注平州路的情况。因为前文也提到了,平州路在辽朝南京道中虽数偏远州路,但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平州境内的榆关(山海关)是金朝统治下的辽东通往中原的锁匙咽喉,而按照宋金双方的协议,平州路应属金朝。因此,金朝统治者对平州问题十分关心,也就不难理解了。金朝皇帝完颜旻向降金的辽臣康公弼打听平州与张觉的底细,康公弼认为张觉狂妄轻浮,平州虽有兵数万,但多是未经战阵的乡民,且器甲不修,粮秣不足,不会有什麽作为,无非是意图自保而已。朝廷应该设法稳住张觉,然后徐徐图之。为了解决平州问题,金军元帅宗翰曾有一个计划:就是在押解燕京富户归国,途径平州时,金军出其不意,一举袭取平州,擒获张觉。康公弼不赞成这个计划,认为张觉在平州设防有时,闻大军远来,必有防范,很难出奇制胜。如果双方兵戎相见,很有可能使张觉投靠宋朝,使金军面临进退失据的局面,不如先去平州探听虚实,而后招降张觉。金廷最终采纳康公弼的意见,授张觉为临海军节度使,命康公弼携天子金牌,立即前往平州招降张觉。 
  正向金朝关注平州一样,在平州的张觉也在密切关注着燕京方面的一举一动。张觉知道金军势大,平州孤立无援,此时康公弼代表金廷前来招降,他自然不敢逞强,更不敢怠慢。张觉对金使康公弼言道:契丹之地已尽入于金,如今只有平州一地,怎敢抗大国兵锋?之所以未解甲者,是为了防范辽将萧干率军扰境。张觉厚贿康公弼,让他回燕京为自己说项,表示愿意归降。金廷得知张觉归降的消息,非常重视,升平州为金南京,任命张觉为南京留守。
  
  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中旬,金军主力陆续从燕京撤走,并经平州境内的榆关前往辽东修整。四月底,宋军进入燕京,并宣布收复燕山。关内形势的这一变化,使平州守将张觉不禁怦然心动。张觉降金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面临金军撤走,宋军接管燕山的局面,张觉那原本就不安分的本性,使他仓促之间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五月份,降金的辽臣康公弼、左企功、虞仲文奉命押解所掠的燕民东徙辽东,这些人背井离乡被驱赶着走了大半个月,拉家带口,颠沛流离,不胜其苦。这支队伍,到达平州后,大家无论如何都不想继续走了。燕民知道此时的平州留守张觉原系辽将,在平州经营多年,恰巧平州境内并无金军驻扎。燕民们纷纷劝说张觉起兵对抗金朝,有人甚至于还向张觉献计,诱杀康公弼等人,纵燕民返乡,如果金人问罪,内用平营之兵,外借宋朝之援,且依榆关之险,可立于不败之地。此举不仅可以摆脱金人的控制,而且还可以笼络燕山人心,收取人望。张觉原本就对金人心存疑虑,但是因为事体重大,又同心腹谋士李石商议,李石认为此举可行。于是张觉便在平州民众与手下谋士的鼓动下,毅然举兵反金。
  张觉以南京留守的名义邀请康公弼等人到滦河以西会晤,并布置亲兵一举将其拘捕。当初,不赞成一举擒获张觉的康公弼,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反被张觉一举擒获了。张觉当众宣布康公弼,左企功等人不迎天祚,擅立新主(耶律淳),投降金朝,以燕京财富取悦金人的十大罪状,下令将其绞杀。张觉既然与金人撕破了脸,便公开不奉金朝年号,改称保大三年,绘辽天祚帝画像与府堂之上,每事遥告而后行,并遣使赴夹山迎天祚之子入平州。另一方面,张觉派翰林学士李石赴燕山府,以献土为名,求助于宋朝。
  
  北宋政府得知平州发生兵变的消息,也感到突然,宋徽宗对辽东走廊的战略要地,志在必得,有意支持张觉反金归宋。宋朝政府内的元老大员,只知逢迎上意,没有人出来反对道君这一引火烧身之举。这回到是延庆殿学士赵良嗣沉不住气了,极力上表反对此事。作为宋金“海上之盟”的重要参与者,赵良嗣深知女真不好惹,性如虎狼,两国盟约既然明确禁止在对方境内招降纳叛,如今违约逾盟,女真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赵良嗣奏请朝廷不可介入金朝内乱,乞斩李石,以谢天下。
 
  说到赵良嗣这个人,历史上向来有不同的看法。金军南侵后,赵良嗣作为“海上之盟”首倡者与重要参与人,加上他与童贯交厚,是“一条绳拴两只蚂蚱”被认作“六贼”死党而受到了迫害株连。赵良嗣被小皇帝宋钦宗勒令停职,编管南方,在贫病交加与穷困潦倒中,带着迷茫与惶恐,凄然死去。平心而论,赵良嗣无疑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十三年以前叛辽归宋的时候,就已经命中注定了。十二世纪初叶,面对辽国局势不稳,赵良嗣以敏感的政治嗅觉预见了辽朝必亡,毅然选择了“复汉人衣冠”回归“父母之邦”。这之后,又为外交收复燕云与金人多次艰苦交涉,在“弱国无外交”的不利局面下,他据理力争,竭尽全力履行使命,维护北宋王朝的外交利益,但是能够预见辽朝必亡的赵良嗣,这次显然高估了“祖国”的实力,他的“祖国”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强大。收复燕云之初,他对徽宗皇帝说过的那番豪言壮语,所谓“代天谴责,以治伐乱”在实际运作中却变成“自不量力,以乱伐乱”也许这种失败对于缺乏实力而又侥幸取巧的北宋而言是不可避免的,但赵良嗣却为此背上“黑锅”被宋廷迁怒为“与金结盟,首倡祸乱”成为了宋徽宗外交路线的“替罪羊”弄得个身败名裂。
 
 赵良嗣的个人悲剧也许证明了那句发了霉的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时候,聪明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才华也许会加速一个人的败亡。在历史大转折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许多选择,无论是选择重利务实,还是选择民族感情,都要为此付出代价,因为在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里,任何选择都需要成本。当然那些指责赵良嗣为奸党的宋人,也许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在给北宋王朝带来巨大灾难的张觉事件中,大多数人不是麻木愚钝就是明哲保身,而站出来反对的只有赵良嗣一人。
  
  虽然为北宋王朝献计献策,呕心沥血的赵良嗣,在宋金关系的关键时刻,单枪匹马试图努力维护“海上之盟”中宋金关系的基石,但是他的努力对于取巧成性的北宋统治者而言,是注定没有成效的。宋徽宗密令燕山知府王安中抚定归业燕民,并趁机招降张觉。张觉效忠天祚,复兴辽朝,原本就是一个幌子,名为替辽朝保守疆土,暗中却与北宋勾勾搭搭,将平营滦三州作为砝码,献土以自固。张觉既然明确得知了宋朝政府的态度,逐决定公开向北宋投诚,将平、营、滦三州献与宋朝。宋朝政府将平州路改为泰宁军,划归宋军建制,任命张觉为泰宁军节度使,总知三州兵马事。北宋政府向来具备统战的丰富经验,宋朝对招降纳叛、策反攻心使用各种手段“挖人墙角”的那一套做法,很有心得也很自信,用“自信”这个词也许并不贴切,毫不夸张的讲,应该是非常上瘾的。但是,宋朝这回显然选错了对象,策反侧翻了船,统战可捅到了马蜂窝。不过,从另一方面似乎也印证了“玩火者必自焚”。
  
           (待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张觉事件是宋金开衅的导火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5-7 12: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我也比较同情赵良嗣,后世对他评价的确不佳,甚至被收入了“古今奸海”……
他也是改了几次名字,原叫马植,归宋时改为李良嗣,后来赐姓赵——感觉和李世勣改名的意思差不多。真是可怜,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自己作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历史上很多人好心办坏事结果让后人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5-7 13: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人总是将事情的发展象好的方向想象,但是事实总是相反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01: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264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