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述隋文帝和宋太祖的比较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kodosg42 于 2009-8-26 21:45 发表


没听说耶律休哥在赵大的时候多NB啊

难道耶律休哥就是下棋的么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8-26 21:5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shuai14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332574
注册 2009-8-3


发表于 2009-8-26 21: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隋朝废除了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是它灭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凡是有重大改革的朝代都没长过,秦朝如此,三国时的魏国也是如此,诸葛亮走着一条没有曹操的曹操路线也是如此。说的不对请别骂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太一辰子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53
编号 72255
注册 2006-6-11


发表于 2009-8-27 06: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4-23 12:06 发表
其实大家对隋文印象不好的原因,有很重要一条就是他是以外戚而篡位。夺天下可以,但夺天下于外孙之手,则是很让大家不舒服的。前有王莽,后有隋文。所以才有人说“自古取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者”...

武后杀子夺位,那么多人捧她臭脚,甚至连千古一帝都喊出来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9-9-25 06: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隋文怎么能和咱宋祖相比?看他后期的所为,毫无远见~~~~做为一个政治家,对身后事一点预见都没有,实在有点不合格。

[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9-9-25 06:1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9-9-30 12: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像史学界有个看法:北周世宗远胜杨坚,后周世宗远胜太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张洋 于 2009-9-30 12:57 发表
好像史学界有个看法:北周世宗远胜杨坚,后周世宗远胜太祖

所谓世宗远胜太祖这说法纯评个人喜好,一点依据都没有。
其实是没啥可比性的,因为单论功业只能说太祖远胜世宗,就算说世宗为太祖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也无法断言世宗就“远胜”太祖。否则为啥不说文景远胜武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9-9-30 16: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宋太祖一统中原后不应先下南唐,而应趁势北伐,重创大辽。结果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张洋 于 2009-9-30 16:21 发表
宋太祖一统中原后不应先下南唐,而应趁势北伐,重创大辽。结果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又是先南后北与先北后南的争论,说先北后南才是上策的人首先就假设了这样一个前提——此时北伐必胜,这个断言下得有些太轻易了。

确实,周世宗临死之前的北伐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可是可怕就可怕在这一点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这是不正常的,先胜后败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赵光义北伐的时候刚开始不也是极其顺利么?一直打到幽州城下都没有遇到像样的阻力,如果宋太宗这时死了,然后班师,他岂不是也是周世宗了?可结果呢?皇帝老儿自己差点没归位。
况且周世宗攻打北汉的时候,碰到契丹援军就被杀得大败,怎么敢说北伐契丹就一定成功?收复三州与三关确实是周世宗的大功,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因为遇到的基本上都是汉官守城,大军还没到就举城纳降了,压根没有跟契丹主力相遇,所以这次北伐在军事上没什么可称道之处。

很多人都拿“睡王”耶律璟说事,认为当时契丹统治者昏庸,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不过战争的成败是不能单看统治者如何的,宋徽宗这个昏君在其统治前中期还取得过相当像样的武功呢,说契丹以睡王当政就一定不敌当时才只有中原、关中、河北、淮南这么点土地人口和财力的宋朝,未免失之于武断。


“先南后北”虽然被批评为较为保守,但严格遵循了孙子的慎战思想,是一种十全必胜的战略,在宋朝刚刚立国,土地人口财力兵力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绝对是最正确选择。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9-30 17:0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即使拿出汉唐来,有哪个在刚立国时就敢跟北方的强敌装逼的?汉高有白登之耻,唐宗有渭桥之辱,还不都得忍气吞声先发展几年再来。
况且汉唐立国之后,全国土地都已基本到手,先天条件就比宋朝强,宋朝刚立国时就那么一丁点地方。
又况且汉唐的敌人匈奴、突厥,压根比不得早已在中原占尽便宜、并且已经封建化、更要命的是已经占据地利的契丹。

所以说,宋朝想要跟契丹叫板,在太祖朝实现是不现实的。到太宗朝时条件基本成熟了,可偏偏太宗又是个军事二五眼,浪费了世宗、太祖两朝的积威。宋朝的武功不逞,怨不到太祖头上。汉朝几代之后出了武帝,唐朝有太宗高宗(不过唐朝的武功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宋朝的皇帝却一代不如一代,这怨不得太祖,连太祖的基因也怨不得,因为从太宗开始,北宋的皇帝就都是赵老二这个军事二五眼的基因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9-30 17:2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by0421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7
编号 25883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9-10-15 17: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8-4-23 12:11 发表

所以说女儿嫁得好尤其重要

好笑,有这样幼稚的家伙.....古往今来有多少皇帝,多少皇后,你老数数,再出来说话吧,还女儿嫁得好尤其重要,真亏你说的出来,也不过过脑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by0421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7
编号 25883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9-10-21 21: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9-9-30 16:56 发表

又是先南后北与先北后南的争论,说先北后南才是上策的人首先就假设了这样一个前提——此时北伐必胜,这个断言下得有些太轻易了。

确实,周世宗临死之前的北伐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可是可怕就可怕在这 ...

兄弟,问题是没有燕云16州,中原就不能守啊,所以宋朝建立之时就是个早产儿,先天是不足的,肯定是要先凭建国的那股锐气先取燕云成过可攻退可守之势


赵老大倒好,把软的,好吃的,自己倒是花了10几年时间吃光了,再杯酒把能砍能杀的精兵强将全让他们种田去了,呵呵,皇帝倒是做稳了,不过他的国家也失去了进取之心,只想吃软饭,个个不想啃硬骨头,也啃不了硬骨头,太宗还啃了下,之后就是想也不想了,也不敢想,这就是赵老大种下根由....


隋文帝比宋太祖不要强太多,他活着时他的国家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他死时,他的国家还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他儿子搞了10几年才败了的,

宋太祖呢,他的国家本来就先天不足,后来更是营养不良,一直是农民起义不断,一直被压着打,他难道不要负很大的责任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就急着下定论。

谁说老赵不要燕云十六州了?从他屡次违背先南后北的既定国策攻打北汉就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最在乎的还是北方的领土。群臣要给他加“一统太平”的尊号时,他说:“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燕”指幽蓟,“晋”指北汉)

还要注意一个事实——杯酒释兵权是在统一南方之前。老赵根本没有觉得没了这帮老家伙就不能打天下,所以不能因为杯酒释兵权就断定老赵没有了进取心,这是常识性的错误。

没有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况且这几个人不见得有多厉害),用王全斌、曹彬、潘美、曹翰等人一样打天下。

赵匡胤时代之所以没有跟契丹发生全面战争只是因为时机未到而已,而他本人又死得早,并不是没有北伐的打算。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一看到“杯酒释兵权”就想当然地以为老赵不想打了,要享受安逸了,这样的人根本就没读过宋史,建议多读点书再来谈。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10-28 07:2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9-10-29 21: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宋太祖的本事,北伐不大可能失败吧,我咋觉得出师必胜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10-29 21:52 发表
以宋太祖的本事,北伐不大可能失败吧,我咋觉得出师必胜呢

如果时机成熟了,确实还比较有胜算。如果像太宗那样仓促出兵也不好说啊。
两次出兵北汉(其中一次亲征)都没把太原啃下来,幽州可比太原还难啃。
我觉得只有削平南方,然后将全国精锐集中到北方,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才可以与契丹开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梦中之梦
(珏泉居士)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345691
注册 2009-11-3


发表于 2009-11-3 07: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帖子,受用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周世宗
(jj)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68895
注册 2010-4-9
来自 重庆市南岸区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0-4-9 11: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身死国灭,胡说。即便像你说的,军事才能有待商榷,那也不至于到那种地步。战争不仅仅靠某个人的才能。应当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况且两位周帝是有军事才能的。特别是周世宗,是军事战略家,这不是赵匡胤能比的。二位周帝都不是命运的宠儿,都是被命运无情的抛弃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周世宗
(jj)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68895
注册 2010-4-9
来自 重庆市南岸区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0-4-9 12: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我个人认为宋太祖对中国的贡献比隋文帝大。岂不闻赵老大号称“艺祖”。中国的文化,科技,经济在宋朝发展迅速,堪称巅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周世宗
(jj)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68895
注册 2010-4-9
来自 重庆市南岸区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0-4-9 12: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周世宗柴荣,是中国皇帝里唯一一个与上任皇帝毫无血缘又通过世袭制当上皇帝的人,他要面对的是中国最黑暗混乱的乱世——五代十国(或是四代),虽然人们常说他是“五代第一明君”,但就他的才华(不是功绩)绝对可以排入中国皇帝的三甲之内,作为政治家的人品更是帝王中决无仅有的。同时代的阿胤只能望其项背,更不要说那个赵匡义(与柴荣一比就象个败家子)。周世宗好比是北周武帝的威力加强版,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才德还有……倒霉的程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周世宗
(jj)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68895
注册 2010-4-9
来自 重庆市南岸区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0-4-9 12: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历史的无奈

面对历史,人们往往更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神武雄略的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因此,赵匡胤的事迹广为人知,柴荣这个为他人做嫁衣的奠基人却往往被疏忽和冷落。这是历史的无奈与遗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周世宗
(jj)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68895
注册 2010-4-9
来自 重庆市南岸区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0-4-9 12: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军事虽弱,但文化之灿烂却为汉唐所不及,达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正因如此,赵匡胤作为赵宋王朝的缔造者,被尊为“艺祖”,颇受后人推崇。
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赵匡胤是踩着巨人的肩膀攀上高峰的,而为他搭桥铺路、奠定基业的,则是如流星般划过历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后周世宗柴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周世宗
(jj)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68895
注册 2010-4-9
来自 重庆市南岸区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0-4-9 12: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说的过去。其实赵老大在此之前,两次讨伐北汉,只不过都折戟晋阳而已。不过也打击了北汉的国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周世宗
(jj)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368895
注册 2010-4-9
来自 重庆市南岸区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0-4-9 12: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3 弓骑步 的帖子

善待吗?周恭帝他外公符彦卿一失去兵权,小皇帝就死了。符太后也不知所踪了。至于周世宗其他后裔就更不知道哪儿去了。电视中所谓的柴郡主,更本就是虚构的。赵匡胤只不过为了稳定天下和民心,才没有立即痛下杀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佛山黄师傅
(飞鸿)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
帖子 569
编号 365192
注册 2010-3-14
来自 江南水乡


发表于 2010-4-9 13: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 栾青 的帖子

整体功业上,我个人感觉宋太祖不比隋文帝差。可惜的是宋太祖没有好的机遇与命运。宋能延续三百载,而隋却只三十多年便亡。呜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zzywb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383229
注册 2010-6-22


发表于 2010-6-22 00: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栾青 的帖子

四楼的“阁下应该仔细看一下历史,柴荣的所有直系子孙都在北宋死得不明不白,没有一个活过20岁的,最后柴荣实际上已经绝后了,真相是什么不言而喻。”。
我想四楼的真应该仔细看一下历史。

陈桥兵变后,柴荣有三子,一子为柴宗训;一子为柴熙谨,被潘美抱养,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一子为柴熙诲,被卢琰抱养,更明为卢璇。当中,柴宗训和柴熙谨死时皆有后代,柴熙诲是善终。四楼的骂“柴荣的所有直系子孙都在北宋死得不明不白”,让百度柴荣吧里的柴氏子孙看到岂不跳出来骂你?

恭帝柴宗训后裔: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周恭帝柴宗训后裔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2,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柴揆和柴柔为三班奉职。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世居河北省沧州柴家庄义国公府,小旋风柴进为周世宗的六世孙,柴皇城世居山东省高唐柴家庄柴府。柴宗让后裔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焦作,河北省沧州,山西省临汾,山东省聊城等中原一代。


      3,周世宗六子柴熙谨后裔: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有5万多人。


       4,周世宗六子柴熙诲后裔:越国公卢琰后裔有九支。"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柴熙诲后裔世居浙江温州,衢州。
      5,周世宗五女柴金花公主后裔:柴金花公主,史称柴郡主,为扬六郎的妻子。为扬家将后裔的老祖母。


6,周世宗长女柴银花公主后裔:柴银花公主为浙江东阳人驸马督尉孙维温的妻子。


7,周世宗次女柴黎花公主后裔:柴黎花公主为福建人驸马督尉黄昊的妻子,世居福建泉州。


8,周世宗三女柴花公主:柴花公主为圣母,在山西省阳泉盂县水神山上有柴花公主的圣母庙。


9,周世宗四女柴桂花公主:后周显德年间,早逝。


10,周世宗柴荣皇帝的前三子曰谊、曰诚、曰讠咸 及其孙子皆先被后汉诛,无后。
周世宗柴荣之后:


1,    周恭帝柴宗训后裔: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
      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周恭帝柴宗训后裔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衢县柴姓(周恭帝后裔):   
全县约4000余人,主要分布在航埠、华墅、横路、岭头等地。衢县柴氏主要为五代周恭帝后裔。其渊源大致如下:   

崇义柴氏 始祖柴叔夏,封崇义公。宋统一后,叔夏收掌周世宗、周恭帝帝位版权于衢州景福院奉安,遂家于城区柴家巷、后分支大洲、全旺、廿里等地。   

西乡柴氏 始祖柴宗愈,为周恭帝族弟柴禹锡次子,曾任温州刺史,北宋初随二帝版权而聚居衢州。南宋初,其裔柴帮璠分支江山长台。明永乐时,柴帮璠后裔柴好悌为海丰令,归老于衢,卒葬西乡柴家,其子德迓、德迎遂家于此。后分支柴家坊、路边等地。   

鱼山柴氏 始祖柴仲师,于元至元十四年从江山长台回迁岭头鱼山,今称柴家。清光绪末分支湖南石桥头,解放后分支湖南柴潭等地。   

长泽街柴氏 始祖柴思兴,于元至正六年也从江山长台回迁航埠长泽街。其裔柴进敏于明洪武三年分支华墅柴家。   
现民间收藏《柴氏宗谱》三部,分别由岭头乡柴家村柴汝海、华墅乡柴家村柴德善、航埠镇长泽街村委会收藏。  
2,    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柴揆和柴柔为三班奉职。周世宗五子柴宗让后裔世居河北省沧州柴家庄义国公府,小旋风柴进为周世宗的六世孙,柴皇城世居山东省高唐柴家庄柴府。柴宗让后裔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焦作,河北省沧州,山西省临汾,山东省聊城等中原一代。山东省高堂县柴府花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为后周世宗柴荣之五世孙柴皇城私邸。府邸背城抱水,房宇巍峨;府后花园遍植名花异草,巧布奇石流泉。元末明初大文学家施耐庵曾将其写入名著《水浒全传》,梁山好汉柴进曾在此居住并结交诸路豪杰。      新建成的柴府花园为湖水环抱,如明珠璀璨,与坐落在这里的九   
孔玉带桥、大石画院、三眼井、李逵井等相互辉映。游人凭栏远眺,水天一色,风景独好。  
柴进,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后代,人称柴大官人,   
专爱结交江湖好汉。江湖上有“小旋风”美称。林冲发配沧州,路过柴进庄上,打败了洪教头。柴进家叔柴皇城,在高唐州被高廉的内弟殷天锡欺侮。柴进以为祖上有陈桥让位的功绩,宋太祖发有铁券丹书,不怕殷天锡仗势欺人。谁知殷天锡打死  


了柴皇城,要霸占柴家花园,被李逵打死。柴进被高廉捉住要判死罪。宋江、吴用带梁山兵马,攻打高唐州,救出奄奄一息的柴进,送上了梁山。柴进在梁山同扑天雕李应一起掌管钱财粮物。   
      受招安后,柴进被封沧州都统制。戴宗辞去兖州都统制的官位,阮小七被剥夺   
官位贬为平民后,柴进推说中风有病,退还官位,隐居起来,无病而终。


      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柴家垣村为唐初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似世外桃园。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柴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柴家垣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垣村,有古庙三清观,偏殿供奉有周世宗柴荣。由柴家垣村,又产生多个村庄,有洪洞柴家庄,磊上村,马头村,山西省垣曲柴家庄等多个村庄。  
     山西省洪洞柴家庄村和马头村祠堂,藏有祖传的各个半副皇家仪仗(銮架),现村中年长者,都见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时,皇家仪仗(銮架)被毁。现已失传。  
山西省远城垣曲县柴家庄,过去,有柴家祠堂,供奉周世宗柴荣。清朝时期,柴家墓碑记载有,柴家庄人为周世宗柴荣苗裔。
霍国公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洪洞)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柴绍因立功连封三公,临汾郡公,霍国公,谯国公.其子又封公以及袭封公爵.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霍国公柴绍为晋州平阳郡柴氏的始祖,晋州平阳郡为柴氏故里。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柴家垣村柴氏族人,明朝初年又迁居河南省,山东省等地,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代多分布在中原一代。
3,    周世宗六子柴熙谨后裔: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有5万多人。“陈桥兵变后,(后周)恭皇帝被(宋太祖)降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潘惟道即是潘惟正,而潘惟正就是失踪了一千年的后周纪王柴熙谨。其根据是:中方历代《潘氏族谱》都有明确记载,中方荆坪的“一世祖贞周公是美公第三子惟道公之子”,文字没有错。可是,在前不久、我在中方的一个分支--湖南洞口县山门镇岩塘村的《潘氏族谱》中却发现了新的线索。该谱收录了中方二十四世祖潘士权于乾隆三十七年写的《寻源笔记》,笔记中明确地记载了惟道即是惟正。其文是:“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袭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生子五:贞周、元周、明周、能周、尊周。我祖贞周公袭祖职为光禄大夫,与明周、能周同事于宋,於神宗熙宁初年兄弟三人被谪入楚,元周、尊周二派尚在齐地”(笔者注:潘士权,清初进士,曾当过乾隆少时的三年启蒙老师)。这里很明确地记载了惟道即是惟正。而且记载了惟道公生有五个儿子,儿子们的取名都有一个“周”字。又据贞周公的后裔、怀化市国税局的潘振文先生在电话中对我说,他们已在贵州(天柱)同宗的清初老族谱中查到“惟道就是惟正”的记载。这就是说惟道公实际上就是《宋史》上美公之子惟正了。

4,    周世宗六子柴熙诲后裔:越国公卢琰后裔有九支。"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柴熙诲后裔世居浙江温州,衢州。

根据《永康姓氏志·柴氏 》记载,    柴氏之先,系出姜姓。先祖为孔子弟子柴高。永康柴氏,仅有黄岐一支。郡望平阳。   
      黄岐村    属古丽镇。为后周柴荣后裔。始祖为洪行1柴肇。来源有两说:一是据黄岐《柴氏宗谱》载,始祖为洪行1柴肇(1163~1225),字德元,号柏岩,约在宋淳熙年间(1174~1189)从兰溪迁此。二是据邻村山后卢村村民反映两村关系密切,山后卢村有黄岐宗谱,黄岐宗谱资料不少来自山后卢宗谱,据山后卢《卢氏宗谱》载,元明时,卢氏有子孙迁黄岐村,很可能黄岐柴氏,与山后卢卢氏同宗,俗称柴卢氏,是"女支卢"之后裔。其上祖原为柴氏,后因世宗幼子蕲王由卢琰挟逃永康后,隐名改姓,改为卢氏,其后迁徙黄岐一支复改柴氏。其行弟韵文为:"江淮河汉,源远流长。洪浩澄清,沛泽汪洋。松柏茂盛,忠孝贤良。仁义礼智,恺悌慈祥。敦伦雍睦,纯粹奕堂。"据村民回忆,解放以前,宁波柴桥和山东文登等地同宗族人曾几次来村里祭祖续谱。   
天台人之家---柴 姓来源 :   
先世居衢州。南宋余庆迁天台欢岙大余,后转西乡。 下余、旧屋西余,东塘下、石竹、东余、孔村(平镇),火塔...柴氏 柴荣之后。明柴求由宁海缑城迁天台严岭。 黄坦丘、下碓(螺溪),兰(山+弯)(岭里) 《天台柴氏宗谱》。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上官天武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3
编号 387427
注册 2010-7-14


发表于 2010-7-22 01: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1 16:5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08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