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fengxv 于 2012-7-7 10:54 发表
我再说一遍,那不是县名,而是亭名,不要想当然的把自己以为的当事实来说。就像吉林省的吉林是省名,吉林市的吉林是市名,虽然吉林两个字相同。
而且你这个说法几近废话,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亭侯前的封号是亭名,这是正常逻辑,因为史书不能遍记亭名,这是正常的。你说是县名,那你要举证据的,不是来个似是而非的双重否定句就行。如果你有史料为据,那咱们可以继续讨论,没有的话,我只能按正常逻辑来读史书。..
《水经》卷十二年《巨马河注》:(巨马河)“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矣。魏封乐进为侯国。”按《三国志》本传乐进封广昌亭侯。很明显 广昌亭即在广昌县城内,县亭同名同地。这与汉寿亭当属一类。
至于因亭置县、县废而亭仍其名的例子很多。
前者如《水经》卷十二《圣水注》“又东过阳乡县北,...圣水又东南径阳乡城西,不径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记》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是分涿县之阳乡亭为阳乡县,王莽时改名章武。
再提供一个例子——《水经》卷二《河水注》曰: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远山,东北流,迳牛心堆东。又北迳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迳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汉景帝六年,封陇西太守北地公孙浑邪为侯国。魏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湟水又东,迳土楼南。楼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阚骃曰: 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也。今在亭东北五里。右则五泉注之。泉发西平亭北, 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右合葱谷水。水有四源, 各出一溪,乱流注于湟水。又东,迳东亭北,东出漆峡,山峡也。东流,右则漆 谷常溪注之,左则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东,安夷川水注之。水发远山,西北流, 控引众川,北屈,迳安夷城西北,东入湟水。湟水又东,迳安夷县故城。城有东西门,在西平亭东七十里,阚骃曰:四十里。可见,西平立郡后,其郡治所在西平城之东城是原来的“故亭”,立郡时“增筑南西北三城”,立郡后这个“故亭”得名“西平亭”。
亭升格为县治、郡治例子很多,如《续汉书 郡国志》汉阳郡下注引《献帝起居注》曰:“初平四年,分汉阳置永阳郡,以乡、亭为属县。”《三国志》卷二《文帝纪》黄初元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续汉书 郡国志》颍阴县下注引《帝王世纪》曰:“魏文帝登禅于曲蠡之繁阳亭,为县曰繁昌。”可见,亭于立县前名为繁阳亭,而改为繁昌县后,其名称当也从西平亭之例。
后者,即县省为亭后,仍用县名名亭。《续汉书 郡国志》汉阳郡略阳县“有街泉亭”,注曰:“街泉故县省”。据《汉书 地理志》天水郡有街泉县。可知东汉省为亭,仍用县名称亭。再如《水经》卷十《浊漳水注》“故渎又东北径辟阳亭。汉高帝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王莽之乐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故县也。”“东北径参户亭,分为二渎。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易水又东径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矣。《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是前汉辟阳县、参户县、樊舆县后汉皆省为亭,仍县之名。
县名与县治所在亭名的关系,非常清楚。
关于乡侯的,《水经》卷三十二《決水注》“決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決水东北流,迳阳泉县故城东,故阳泉乡也。汉献帝中,封太尉黄琬为侯国。”据其本传黄琬所封为阳泉乡侯,则知其所封之乡正在阳泉县治之地,县乡同名同地同时甚明。
再说一个乡侯的,《后汉书》卷十下《灵帝宋皇后纪》“父酆,执金吾,封不其乡侯。”注曰:不其,县,属琅邪郡,故城在今莱州即墨县西南,盖其县之乡也。县乡同名同地同时。
至于以县名乡,县废而乡仍其名的例子更多。《水经注》卷五《河水注》“又北迳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同书卷六《汾水注》“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都是县乡同名同地,以乡名县。同书卷五《河水注》“又东北迳重丘县故城西,......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河水又东北迳阿阳县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郎中万䜣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这都是县乡同名同地,县废后乡仍其名。
前面举了关于都亭与郡县治所关系的很多例子 怎么说没有证据?最明显的就是邺都亭。《后汉书》卷十下《灵帝何皇后纪》注曰:“凡言都亭者,并城内亭也。”不是邺县邺城内的亭是什么呢?
县之都亭,例子非常多。仅举其一,《汉书 翟方进传》:会北地浩商为义渠长所捕,亡,长取其母,与豭猪连系都亭下。此为义渠县城内之都亭。
又《后汉书 陈愍王刘宠传》:中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
刘宠所封为陈国,其治所有都亭甚明。此为郡国之都亭。
原帖由 fengxv 于 2012-7-7 10:54 发表这就是完全的想当然了。那我是否可以问问你,对常见的都亭侯却不省作县名加亭侯,你又会作何解释呢?不过还不需要你解释,因为你现在提的说法还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并没有被证明。只有当你能证明你的说法时,才需要解释和你的说法相矛盾的史料。
最后我还要再强调一遍,对史料的解释仍然要以史料为依据,不能想当然。亭名和县名相同就说成是县都亭,还有许多亭名和县名不同的,史书同样没有说明此亭属何县,又该如何解释呢?这么明显的矛盾。
亭侯前的封号是亭名,如果你有证据证明不是亭名,举出来,咱们才有继续讨论的基础。如果没有证据,只是自己一味强调就是如此就是如此,硬要把亭侯前的封号说成是县名,那就丧失了讨论的基础。因为那样的话,大家都可以天马行空的自说自话了,可是,却不能叫做讨论历史。
你需要史料来证明你的观点,没有史料的话,你的观点就没有依据,就这么简单。
增字解史,智者不为。..
都亭侯后来成为一种只领爵禄,没有封地的爵位,如关内侯一样,所以前面就没有封地名了。
附一张《水经注图》中有关西平城与西平亭的方位关系帮助你理解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14-4-30 13:1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