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后汉三国时期川陕甘的通道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5
帖子 293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7-15 12: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照片只是提供一个更为直观的展示,你可以去看宁强县-广元这一区域的地形图,对比一下这区域内的嘉陵江沿岸与川陕公路沿线的地形。相信有个比较好的答案。
《四川公路交通史》的说法,是就整段道路来说,对于修川陕公路来讲,“广略线”只是一段,其艰难之处,其实就是集中在略阳以北的青泥岭。而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略阳-广元这一段。
另外,工程量更大的宝成铁路不就走的嘉陵江沿岸吗?它是绕过了青泥岭的。如果川陕公路沿线比嘉陵江沿岸更有利于修建,为什么不采取并行修建的办法?要知道现在很多地区都是铁路、公路并行的。


我说过,照片只能告诉你某个局部的地形。而采金人不会找险要难行的地方行船是基本道理。

你错了,四川当时只负责四川境内的川陕公路,而所谓略阳以北,那根本不是四川所能管辖的。因此,书中明确说了是广略线还是广宁线问题。再往北是陕西的事情啦。
这个你都不明白?铁路难以走盘山道,因此多沿河谷走。你可以去找找宝成铁路线路选择报告看看。

你可能又把陈仓道跟后来的连云栈道搞混了。陈仓道汉朝时候就有了,刘邦出关中就是经过这里。

不是我搞混,而是你不清楚呀。说刘邦出关中走你说的陈仓道,也就是从南郑向北直达凤县?有证据吗?没有吧?我给你证据:
——从还定三秦,攻下辨、故道、雍(汉书曹参传)
这个很清楚,所谓从还,是指跟随刘邦一同走;经过的是下辨,自然是绕道武都了,何来直接北上过凤县一说?要有根据的。

你说“刘尚军正是经过武都南下,走的自然也是三国诸葛绪的路线。”又有什么证据?
张飞、马超退兵的道路是走的沮县没错。但是“吴兰兵败跑过去被杀完全可能呀”这句话就说的太不负责任了。
一方面,吴兰没有随张飞、马超退兵汉中。
另一方面,当时,阴平是魏国的势力范围,吴兰既然是兵败,怎么可能引败兵去阴平呢?吴兰军一定走的不是武都-阴平方向。
另外,这时候武都的氐人在张飞军到达时候已经叛应张飞。所以,吴兰在武都被杀,也不可能。(会刘备遣张飞、马超等从沮道趣下辩,而氐雷定等七部万馀落反应之。太祖遣都护曹洪御超等,超等退还。《杨阜传》)
所以,吴兰一定是从另外的道路退兵的。再加上吴兰是被阴平的氐帅杀死。这条退路只能是武都-广元一线。


一个一个解释吧。
第一,刘尚军是在拿下武都后南下的,那么走诸葛绪路线是正常的道路,他为何要绕道其他地方呢?不解。
第二,你说阴平是魏国范围,吴兰不可能跑去,有根据吗?我们看到曹军进军只到武都,后就转向去了汉中,这些地方其实基本是半独立状态的。实际上,我们要考虑一个前提,就是吴兰是战败后逃跑到阴平的,那么由于战败,他可能由于敌人阻击而不能跟随张飞逃跑,也无法向南返回蜀地,只能逃跑进入当时半独立的阴平了。
问题在于,这帮氐人,并不死心塌地跟谁,张飞打过来,他可能响应张飞,而张飞战败走掉,他们自然倒向魏国。因此吴兰因没有搞清楚这种态度变化而被人家干掉,是很清楚的事情。
第三,记载很明确,吴兰是被阴平氐强端杀的,因此走你认为的所谓武都-广元路线,是不可能到阴平的。

什么叫做远古的道路就不能相提并论?我问你,哪一条道路不是以前代的主要道路为基础的?况且战国也不是远古时代。
首先,你说金牛道早就有了?有什么证据?《禹贡》为何不提它反而提到嘉陵江道?《禹贡》提到的道路都是羊肠小道?没提到的都是阳关大道了?


没必要发火!
远古的道路,尤其是山区的,基本没有经过较大规模的修筑,你承认吧?因此大多是写只能走少数人的山间小道、羊肠小道。而金牛道,是有记载为了运金牛,大力修筑过的。这就是差别。

第一,刘邦从汉中北定关中的战役中,萧何负责从巴、蜀两地补给刘邦。从蜀中运粮到关中的利用水道是嘉陵江。
     《史记 萧相国世家》:“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书 卷三十九 萧何传》:“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华阳国志 蜀志》:“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
      就当时的巴、蜀与关中地区相联系的水道,只有嘉陵江比较现实。


其实,你根本就没搞清楚,这里的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是在出三秦伐楚时,也就是说,不一定是指的水运北上,而是指的沿长江东运到江陵等地。试想,如果此时刘邦大军已经攻到楚地,那么萧何非要把粮食先费力地运送到关中再东运,是否属于劳民伤财?我们一定要注意,文中不仅有自汉中,还有出三秦的内容。

第二,汉武帝时,嘉陵江道(故道)是关中与蜀中漕运的主要通道。
     《史记 河渠书》载: 其後人有上书欲通襃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今穿襃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襃,襃之绝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穀可致,山东从沔无限,(正义:无限,言多也。山东,谓河南之东,山南之东及江南、淮南,皆经砥柱运,今并从沔,便於三门之漕也。)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饶,拟於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襃斜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汉书 沟洫志》的记载大体一样。
       说得很清楚“抵蜀从故道”。


这段早就反驳过你了,怎么又搬出来了?这一段,完全是只说汉中与关中的交通,也就是抵蜀道路的其中一段,与汉中南面的路线根本没有关系,你南来证明什么呢?即使这样,这条水运道路在费力半天后依然没有能开通。试问,费力开了半天都不通,怎么远古时期反而就通了?

最后,钟会的军队并不是在同一时刻通过金牛道的。因为攻下阳平关的时候,汉中方面的战役并未结束。
另外,我想从汉中到广元这一段,钟会也应该是分兵的。前面争论”关城“当时是不是已经有了正是为了这个问题。在另一个帖子里说道的宁强阳平关”子龙山“汉代遗址,也有证据表明这一带在东汉时期是发生过战争的。(《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宁强县:子龙山遗址<阳平关镇阳平关火车站东北  东汉>位于子龙山上,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采集有铜铁蒺藜、铜镞、”当王天命“文字瓦当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1962年暴露土坑墓,出土陶俑、陶碗、陶杯等。)


钟会只留下2万人。主力依然是走金牛道去的剑阁。
至于子龙山遗址,只是一个大村子而已,没有证据表明是汉代的城堡。至于是否发生过战争,更是没根据,因为打猎和防备野兽也需要这些。

你的误区是认为在一段历史时段内没有记载的道路,这段时间内就没有了。这是非常荒唐的。对道路的记载,史籍多不做专述。往往是同事件特别是战争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只能根据记载的地名来推论。如果没有大事,这种记载当然很难找到。

但是有一点,你应明白,你我看不到的道路,古代的将军不会看不到。为何没有人由此进兵?任何道路要证明它有,最好的证据就是有很多人由此行进。而不是自己说出一条道路来。

如果你不愿讨论,没人勉强。一句话,不是有村子的地方就一定有道路,即使现代,深山中不通道路的村子也很多,难道2000年后,有人能告诉后人,由于这里有村子,所以必然有道路?基本逻辑问题吧?

[ 本帖最后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7-15 12:1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7-15 12:06 发表
照片只是提供一个更为直观的展示,你可以去看宁强县-广元这一区域的地形图,对比一下这区域内的嘉陵江沿岸与川陕公路沿线的地形。相信有个比较好的答案。
《四川公路交通史》的说法,是就整段道路来说,对于 ...

不是我搞混,而是你不清楚呀。说刘邦出关中走你说的陈仓道,也就是从南郑向北直达凤县?有证据吗?没有吧?我给你证据:
——从还定三秦,攻下辨、故道、雍(汉书曹参传)
这个很清楚,所谓从还,是指跟随刘邦一同走;经过的是下辨,自然是绕道武都了,何来直接北上过凤县一说?要有根据的。



刘邦当然攻过武都下辨,他从汉中出发,如果不是走南郑-沮县-陈仓沟-凤县,然后向西攻下辨,又是走的哪里?(连云栈道当时还没修成)如果不是走的这条道路,只能是走南边的今阳平关了。但是现在公认的看法都是走南郑-沮县-陈仓沟-凤县,然后向西攻下辨的。

而攻过武都下辨之后,又攻“故道”,请问你“故道县”在哪里?

西汉刻石《杨君孟文石门颂》“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不是走的故道(散关),又是走的哪里?


一个一个解释吧。
第一,刘尚军是在拿下武都后南下的,那么走诸葛绪路线是正常的道路,他为何要绕道其他地方呢?不解。
第二,你说阴平是魏国范围,吴兰不可能跑去,有根据吗?我们看到曹军进军只到武都,后就转向去了汉中,这些地方其实基本是半独立状态的。实际上,我们要考虑一个前提,就是吴兰是战败后逃跑到阴平的,那么由于战败,他可能由于敌人阻击而不能跟随张飞逃跑,也无法向南返回蜀地,只能逃跑进入当时半独立的阴平了。
问题在于,这帮氐人,并不死心塌地跟谁,张飞打过来,他可能响应张飞,而张飞战败走掉,他们自然倒向魏国。因此吴兰因没有搞清楚这种态度变化而被人家干掉,是很清楚的事情。
第三,记载很明确,吴兰是被阴平氐强端杀的,因此走你认为的所谓武都-广元路线,是不可能到阴平的。


拜托一直讲什么证据证据的你,不要有那么多可能才好吧?

如果当时的氐人是反复无常,那吴兰就更不应该走阴平道,除非他想自我了断。

武都-广元这一线的阳平关-燕子砭这一区域,当时所属并不那么精确---西汉建制,这里属于广汉郡,没有阴平郡,只有阴平道;东汉只有广汉属国,也没有阴平郡。三国魏才有。相邻的梓潼郡是刘备入蜀后,因为阴平已经属魏,才将广汉郡剩下的部分分出来的,这也是十九年以后的事情。而刘备攻汉中也就是二十二年的事情。这一带的边界划分,远不像地图标注的那样清晰。


没必要发火!
远古的道路,尤其是山区的,基本没有经过较大规模的修筑,你承认吧?因此大多是写只能走少数人的山间小道、羊肠小道。而金牛道,是有记载为了运金牛,大力修筑过的。这就是差别。


这就是牵强附会了,《禹贡》所及,贡道甚多。你说金牛道那时候已经有了,而且又是运金牛的“大道”,为什么就不提它?

另外,蜀王之所以修金牛道这条道路,根本的原因,并不是你所谓的大道小道的问题。而是用途不一样。蜀王运石牛,是周显王、秦惠王时候的事情。(《华阳国志》: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人當作王。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乃當作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秦惠王,在孝公之后,此时秦都已经是咸阳了(《试论秦国秦朝都城的布局和方向》杨东晨   《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 ),咸阳靠东,在离故道北口东直线距离150多公里处,从故道运石牛自然太远,因而才专门修从褒斜道通过汉中到成都这一路。而故道的特点是联系了陇西、关中两个方向,尤其是侧重陇西,对于汉中一路倒不是特别明显的沟通作用。



其实,你根本就没搞清楚,这里的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是在出三秦伐楚时,也就是说,不一定是指的水运北上,而是指的沿长江东运到江陵等地。试想,如果此时刘邦大军已经攻到楚地,那么萧何非要把粮食先费力地运送到关中再东运,是否属于劳民伤财?我们一定要注意,文中不仅有自汉中,还有出三秦的内容。


大哥你露怯也不要这样啊,太丢脸了吧!

这里所谓“楚”,就是指的“西楚”,也就是项羽的势力范围而已阿!“自汉中出三秦伐楚”,就是攻项羽分封的、关中的雍王章邯阿!

且,三秦是哪里呢?不就是关中吗?不就是嘉陵江的源头么?怎么出来一个“沿长江东运到江陵等地”,想象力也太过丰富了吧。就此再说“萧何非要把粮食先费力地运送到关中再东运,是否属于劳民伤财?我们一定要注意,文中不仅有自汉中,还有出三秦的内容”。就不是可笑,而是可怜了。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阿!


这段早就反驳过你了,怎么又搬出来了?这一段,完全是只说汉中与关中的交通,也就是抵蜀道路的其中一段,与汉中南面的路线根本没有关系,你南来证明什么呢?即使这样,这条水运道路在费力半天后依然没有能开通。试问,费力开了半天都不通,怎么远古时期反而就通了?

我也解释得很清楚,完全不是你所想的“汉中与关中的交通”,而是“蜀”与关中的交通。何况还提到“山东从沔无限,(正义:无限,言多也。山东,谓河南之东,山南之东及江南、淮南,皆经砥柱运,今并从沔,便於三门之漕也。)”,这里的山东难道也是汉中不成?

就此条和上条来看,你应该提高一下文言阅读能力了。


钟会只留下2万人。主力依然是走金牛道去的剑阁。
至于子龙山遗址,只是一个大村子而已,没有证据表明是汉代的城堡。至于是否发生过战争,更是没根据,因为打猎和防备野兽也需要这些。




第一,钟会当时必然是分兵的。“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钟会传》

这个白水,无论是白水县,还是白水关,都是不在金牛道上的。



1.白水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宁羌州条:“白水城在州西南。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炎兴初,魏钟会入阳平关。姜维自阴平退趣白水,遇廖化、张翼等,合兵守剑阁,是也。晋仍曰白水县,属梓潼郡。安帝时立白水郡。刘宋因之。元嘉十二年,为仇池杨难当所据。十九年,裴方明讨之,克其白水城,遂平仇池。泰始中,以白水郡授仇池杨元和。其后杨氏尝为郡守。西魏郡废,又以白水县并入平兴县。平兴,今见四川昭化县。”

又,《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广元县条:“景谷废县县西百里。汉广汉郡之白水县地。晋属梓潼郡。孝武分属晋寿郡。安帝又置白水郡。宋、齐因之。《齐纪》:建元初,置沙州于此。梁天监十五年,张齐自武兴还保白水。既而数出白水侵魏葭萌,魏将傅竖眼遣将强蚪攻取白水,即此城也。寻复入于梁,置北益州于此,兼置平兴郡,以氐酋杨法琛为刺史。大宝初,法琛据黎州,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将杨乾运击平之,废北益州,焚平兴而归。西魏置沙州。后周大象二年,沙州氐帅杨永安叛,达奚儒讨平之。即此沙州也。李吉甫曰:杨难当克葭萌,分白水置平兴县。齐建元初,魏葭萌戍主杨广香请降,以为沙州刺史治此。梁益州刺史萧纪亦于此置沙州。既而为氐酋杨法琛所据。纪将杨乾运攻之,法琛退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还。即此。《隋志》:开皇初,平兴郡废,改白水县曰平兴。十八年,又改曰景谷,属利州。唐武德四年,以利州之景谷、龙州之方维,置沙州,治景谷。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利州。宝历初,废,寻复置。光启中,复废。今为白水镇,有故城,周回五里。俗亦谓之沙州城。或云,城西有景谷路,达文州。魏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径江油、广汉,是也。隋因以名县。”

2.白水关:《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 宁羌州条:“白水关在州西南九十里,接四川昭化县界。章怀太子贤曰:关在金牛县西。杜佑以为在县南也。东北去关城(这里的关城,顾祖禹是指的古阳平关)一百八十里。胡氏曰:汉阳西县有白水关。广汉郡白水县,亦有白水关。自源徂流,同一白水也,故皆以白水为名。后汉建武六年,诏隗嚣从天水伐蜀。嚣上言:白水险阻,栈阁败绝。即此。建安十六年,刘璋使杨怀高沛戍白水关。先主屯葭萌,令督白水军。既而先主绐斩怀沛,勒兵至关头,并其兵,遂进据涪城。魏景元四年,诸葛绪追姜维于阴平桥头,不及,还向白水,与钟会合。晋大宁初,成李雄遣其将李?含等出白水,李寿等出阴平,击仇池杨难敌,?含等败殁。梁天监十四年,任大洪破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白水关城。魏益州刺史傅竖眼,遣将姜喜击走之。十五年,魏傅竖眼去益州,晋寿降于梁。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败魏兵于葭萌,进围武兴。魏复使傅竖眼还益州,入武兴。张齐退还白水,数侵魏之葭萌。傅竖眼复遣将击取之。既而齐袭攻白水。魏梓潼太守苟金龙时领关城戍主,会疾,其妻刘氏帅民拒守。井在城外,为梁兵所据。会天大雨,救亦至,梁兵引却。王氏曰:白水,蜀口要地也。吴贺邵尝言,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张萱《汉南纪》:蜀有阳平关、白水关、江关,是为三关。《宋史》:理宗宝庆元年,蒙古破关外诸隘,至武阶。四川制置使郑损弃沔州,遁。于是三关不守。宋将曹友闻救却之。此三关,谓仙人、阳平、白水也。汉中西面之险,以三关为最。近代贼渡利州河,犯阳平、白水关,土人拒之。贼东走奉节。白水之固,于今为烈矣。涪城,见四川绵州。江关、奉节,见四川夔州府。”

又,《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广元县条:“白水关县北二百五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今详见宁羌州。又岚?奚关,在县南百二十里。今为柏林马驿。又县治南有渡口关,今废。○梅树关,在梅树岭,正德中建。《志》云:县北五十里旧有汉王寨,相传汉高驻兵处。又县境有曲回等堡,凡二十有四。”

“马鸣阁县北百里。汉建安二十二年,先主规取汉中,屯阳平关。夏侯渊、徐晃等与之相拒。先主遣陈武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阴平,当即阳平矣,见陕西宁羌州。又牛头山阁,在县西北,皆阁道之险者。”

就此来看,这条通道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刘璋派刘备督白水关的杨怀、高沛进攻张鲁,白水关又不在金牛道上,那么是那一条通道呢?就《读史方舆纪要》所记,白水关正是在今天阳平关以南,广元以北的嘉陵江沿岸。之所以也叫白水关,正如胡三省所说“汉阳西县有白水关。广汉郡白水县,亦有白水关。自源徂流,同一白水也,故皆以白水为名。”

第二,“子龙山遗址,只是一个大村子而已”,真是可笑之极者。你家汉朝的村子敢用“当王天命”的瓦当?还有能陪葬陶俑?还有铁蒺藜、铜镞来打猎?打猎用铁蒺藜干什么?你村儿里的人闲着没事都是在自家住的地方打猎吗?你们自己做自己的猎物抑或畜生?

推荐你看一篇文章《汉代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研究》)。汉时,郡治县城周长1200-2500米很多,辽西郡治且虑城周长不过1200米;而一般县城有的甚至不到400米。辽东郡高显城周长不过420米。

这个遗址算大算小呢?甚至比有的郡治县城还大哦!

拜托你,多学习一点考古知识吧?


但是有一点,你应明白,你我看不到的道路,古代的将军不会看不到。为何没有人由此进兵?任何道路要证明它有,最好的证据就是有很多人由此行进。而不是自己说出一条道路来。

如果你不愿讨论,没人勉强。一句话,不是有村子的地方就一定有道路,即使现代,深山中不通道路的村子也很多,难道2000年后,有人能告诉后人,由于这里有村子,所以必然有道路?基本逻辑问题吧?


你看不到的,正是别人能看得到的,因为你的视野太过有限,越说越不着边际。还自以为是。不足与这里所有的高士谈论。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6-7-17 19:3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5
帖子 293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7-17 19: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长!

刘邦当然攻过武都下辨,他从汉中出发,如果不是走南郑-沮县-陈仓沟-凤县,然后向西攻下辨,又是走的哪里?(连云栈道当时还没修成)如果不是走的这条道路,只能是走南边的今阳平关了。但是现在公认的看法都是走南郑-沮县-陈仓沟-凤县,然后向西攻下辨的。
而攻过武都下辨之后,又攻“故道”,请问你“故道县”在哪里?
西汉刻石《杨君孟文石门颂》“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焉。”不是走的故道(散关),又是走的哪里?


看来你真的不明白呀。
当时的故道,是从汉中西出阳平,过沮、今略阳到下辨,再折向东北到凤县,再向北过故道县、散关到陈仓。明白否。
如果按照你的论点,刘邦已经由汉中直接到了凤县,就可以直接北上故道县进军陈仓啦,还要向西返回下辨干什么?你不知道刘邦要奇袭三秦,兵鬼神速吗?
实话说,你对不同时期道路的走向没有搞明白的。

如果当时的氐人是反复无常,那吴兰就更不应该走阴平道,除非他想自我了断。
武都-广元这一线的阳平关-燕子砭这一区域,当时所属并不那么精确---西汉建制,这里属于广汉郡,没有阴平郡,只有阴平道;东汉只有广汉属国,也没有阴平郡。三国魏才有。相邻的梓潼郡是刘备入蜀后,因为阴平已经属魏,才将广汉郡剩下的部分分出来的,这也是十九年以后的事情。而刘备攻汉中也就是二十二年的事情。这一带的边界划分,远不像地图标注的那样清晰。


什么叫无常,自然就是也存在不杀吴兰的可能,因此,吴兰在军败,其他路线被魏军切断的情况下,逃入阴平氐人区,也是正常的,毕竟氐人也有不杀他的可能呀。
你论了半天阴平历史沿革,问题在于,不论是曹操建立的阴平郡,还是西汉的阴平道,都不可能在你说的略阳南下到广元线路上。因为那个地方在今天的文县西北一带。
建议你还是仔细看看地图,这两个连方向都不对,你就敢往一起拉。

这就是牵强附会了,《禹贡》所及,贡道甚多。你说金牛道那时候已经有了,而且又是运金牛的“大道”,为什么就不提它?

哈,《禹贡》记载的什么时期的事物?你不会不知吧?而秦国因金牛灭蜀,又是何时的历史事件呢。《禹贡》能专门记载金牛道吗?
另外,《禹贡》有“逾于沔”,而金牛道也是越过沔的,《禹贡》这个记载或许就是对金牛古代道路的记载呢?只要你不把逾字解释为浮,就可以啦。

这里所谓“楚”,就是指的“西楚”,也就是项羽的势力范围而已阿!“自汉中出三秦伐楚”,就是攻关中的雍王章邯阿!
且,三秦是哪里呢?不就是关中吗?不就是嘉陵江的源头么?怎么出来一个“沿长江东运到江陵等地”,想象力也太过丰富了吧。就此再说“萧何非要把粮食先费力地运送到关中再东运,是否属于劳民伤财?我们一定要注意,文中不仅有自汉中,还有出三秦的内容”。就不是可笑,而是可怜了。


这是你的主观意识在做怪呀。项羽分封之后,只有他自己的那块才称为楚,章邯称雍,而不会称为楚。可笑与否?看证据: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战好畤,又大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刘邦传)
——田荣闻羽徙齐王市于胶东而立田都为齐王,大怒,以齐兵迎击田都。都走降楚。(刘邦传)
——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刘邦传)
——汉王劫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籍传)
看明白没有?只有刘邦进攻彭城的楚国时,才记载“伐楚”。而攻关中是记载“袭雍”。真不知道谁可怜呢?不看史书,自己就开始编排历史啦?
另外呢,顺便告诉你,自汉中出三秦伐楚,是刘邦进军攻楚国的前后过程,里面自然有三秦,也有汉中,关键是最后是伐楚时,萧何发米的。

我也解释得很清楚,完全不是你所想的“汉中与关中的交通”,而是“蜀”与关中的交通。何况还提到“山东从沔无限,(正义:无限,言多也。山东,谓河南之东,山南之东及江南、淮南,皆经砥柱运,今并从沔,便於三门之漕也。)”,这里的山东难道也是汉中不成?
就此条和上条来看,你应该提高一下文言阅读能力了。


看来你真的是读不懂呀。再解释给你听:
这段呢,张汤告诉皇帝:如果修筑好褒斜水道,不仅可以方便地运送汉中的粮食(比绕道故道近400里),连山东的粮食(原来走三门的)也可以经南阳走这里运送到关中,都是在说褒斜水道的重要性呀。你连这个都不明白?还要给我上课?

就此来看,这条通道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刘璋派刘备督白水关的杨怀、高沛进攻张鲁,白水关又不在金牛道上,那么是那一条通道呢?就《读史方舆纪要》所记,白水关正是在今天阳平关以南,广元以北的嘉陵江沿岸。之所以也叫白水关,正如胡三省所说“汉阳西县有白水关。广汉郡白水县,亦有白水关。自源徂流,同一白水也,故皆以白水为名。”

你引用了大段的记要,得出的结论就是白水关不在金牛道上?何以见得呢?毫无道理呀。
你看看历史地图集,白水关就在金牛道上。请注意,金牛道在广元北面一段,是沿着嘉陵江边走的。哈哈,你以为只要在嘉陵江边,就不是金牛道了吗?谬论。

第二,“子龙山遗址,只是一个大村子而已”,真是可笑之极者。你家汉朝的村子敢用“当王天命”的瓦当?还有能陪葬陶俑?还有铁蒺藜、铜镞来打猎?打猎用铁蒺藜干什么?你村儿里的人闲着没事都是在自家住的地方打猎吗?你们自己做自己的猎物抑或畜生?

那你就论一下,谁家的小村庄、城堡,敢用“当王天命”的瓦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7-17 19:35 发表
好长!

刘邦当然攻过武都下辨,他从汉中出发,如果不是走南郑-沮县-陈仓沟-凤县,然后向西攻下辨,又是走的哪里?(连云栈道当时还没修成)如果不是走的这条道路,只能是走南边的今阳平关了。但是现在公 ...

看来你真的不明白呀。
当时的故道,是从汉中西出阳平,过沮、今略阳到下辨,再折向东北到凤县,再向北过故道县、散关到陈仓。明白否。
如果按照你的论点,刘邦已经由汉中直接到了凤县,就可以直接北上故道县进军陈仓啦,还要向西返回下辨干什么?你不知道刘邦要奇袭三秦,兵鬼神速吗?
实话说,你对不同时期道路的走向没有搞明白的。

看来你是一点军事常识都不懂的。

攻打下辨是消除侧翼的威胁而已,刘邦只是派了曹参一路军队进攻下辨,主力仍然是北上,以最快速度进攻故道、陈仓的。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为了出其不意。如果一个一个攻城,那要耗到什么时候?

今略阳所在地。两汉并没有建制。东汉的刻石《析里桥郙阁颂》位于今天略阳西北,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五年,但是文中也只提到武都、沮县间的交通而没有提到大桥所在略阳,可见这时候武都、沮县间的交通还没有经过略阳。你说刘邦北出三秦的时候就经过今略阳,有何为证?

且我说的凤县只是略指,在文中提到,故道向东南转陈仓道是在凤县以南的凤州镇。故道县则在凤县以北。攻下武都再攻故道县,有什么不合理的?

两汉的略阳在渭水以北,今天略阳所在地建制势从三国时候刘备设武兴开始的。《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六》略阳县条:“略阳县州东北三百十里。东南至府城二百十里,西至巩昌府成县二百十五里。汉武都郡沮县地。三国汉置武兴督于此。晋仍为沮县地。晋惠帝时,尝为杨茂搜所据。后魏太和中,置南梁州于此。寻改为东益州,治武兴郡,又侨置略阳县。梁大同十二年,得其地,置武兴蕃王国。西魏改为兴州,兼置顺政郡,而改县为汉曲县。隋初,郡废。开皇十八年,改为顺政县。大业初,又改兴州为顺政郡。唐复曰兴州。天宝初,亦曰顺政郡。乾元初,又为兴州。宋因之。绍兴十四年,为利州西路治所。绍熙五年罢。开禧三年,吴曦叛,伪改兴德府。曦诛,改曰沔州。庆元二年,复为利州西路治。嘉定三年,又罢。十一年,复置。端平三年,兵乱,废。元移州治铎水县,而改州治顺政县为略阳县,仍属沔州。明初,改属府。成化二十二年,改今属。县城周四里,编户四里。”


什么叫无常,自然就是也存在不杀吴兰的可能,因此,吴兰在军败,其他路线被魏军切断的情况下,逃入阴平氐人区,也是正常的,毕竟氐人也有不杀他的可能呀。
你论了半天阴平历史沿革,问题在于,不论是曹操建立的阴平郡,还是西汉的阴平道,都不可能在你说的略阳南下到广元线路上。因为那个地方在今天的文县西北一带。
建议你还是仔细看看地图,这两个连方向都不对,你就敢往一起拉。



刘备攻汉中的时候,没有得到武都、阴平是肯定的。“建安二十「四」〔当为二十二〕年,先主遣將軍雷同、吳蘭平之。為魏將曹洪所破殺。

劉先主之入漢中也,爭二郡不得。”(《华阳国志 卷二 汉中志》)


再据“还,拜金城太守,未发,转武都太守。郡滨蜀汉,阜请依龚遂故事,安之而已。会刘备遣张飞、马超等从沮道趣下辩,而氐雷定等七部万馀落反应之。太祖遣都护曹洪御超等,超等退还。”(《杨阜传》)

一方面,刘备没有攻取阴平,另一方面,只提到武都氐叛魏应汉,而阴平没有。所以,吴兰必然不会从武都走阴平道去葭萌的。


而当时的梓潼郡最北不过白水县、汉寿县。且梓潼郡为建安二十二年所置(根据《华阳国志》“二十二年,分廣漢置梓潼郡,以峻為太守”),而刘备进攻汉中也是这一年的秋冬。且,当时的阴平郡(时为广汉属国)不但有阴平道(今天文县),还有刚氐道、甸氐道,《华阳国志》另有平武县。(可见刚氐道不同于平武县,《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有误。)所以,当时魏汉边界必然不清。你以为阴平的氐帅都是呆在文县不动的吗?
今天阳平关-燕子砭区域正处在魏蜀边界之地,阴平的氐帅在张飞军败退后,在这一带接应魏军、截击蜀军,是完全可能的。也正是吴兰想不到的。



哈,《禹贡》记载的什么时期的事物?你不会不知吧?而秦国因金牛灭蜀,又是何时的历史事件呢。《禹贡》能专门记载金牛道吗?
另外,《禹贡》有“逾于沔”,而金牛道也是越过沔的,《禹贡》这个记载或许就是对金牛古代道路的记载呢?只要你不把逾字解释为浮,就可以啦。

《禹贡》当然知道,我在文章标题就写明白了。成文应在先秦战国。而修建石牛道是战国时期秦惠王时候的事情,《禹贡》为何不记?

这是你的主观意识在做怪呀。项羽分封之后,只有他自己的那块才称为楚,章邯称雍,而不会称为楚。可笑与否?看证据:
——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战好畤,又大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刘邦传)
——田荣闻羽徙齐王市于胶东而立田都为齐王,大怒,以齐兵迎击田都。都走降楚。(刘邦传)
——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刘邦传)
——汉王劫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籍传)
看明白没有?只有刘邦进攻彭城的楚国时,才记载“伐楚”。而攻关中是记载“袭雍”。真不知道谁可怜呢?不看史书,自己就开始编排历史啦?
另外呢,顺便告诉你,自汉中出三秦伐楚,是刘邦进军攻楚国的前后过程,里面自然有三秦,也有汉中,关键是最后是伐楚时,萧何发米的。

你如此歪曲史籍的记载。

《汉书 萧何传》: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说什么“楚汉战争的全过程”,你了解吗?去看看《史记 高祖本纪》,楚汉战争,鸿沟以西,刘邦最南都没有过淮河,江陵是从来没到过,最南到宛。哪来得攻打江陵?

且,“汉二年”,萧何已经在关中,还怎么“出三秦”攻你的江陵?说什么通过长江向东云粮,你的证据呢?

露怯了不认错,还要拚命去掩饰、发挥、歪曲历史



看来你真的是读不懂呀。再解释给你听:
这段呢,张汤告诉皇帝:如果修筑好褒斜水道,不仅可以方便地运送汉中的粮食(比绕道故道近400里),连山东的粮食(原来走三门的)也可以经南阳走这里运送到关中,都是在说褒斜水道的重要性呀。你连这个都不明白?还要给我上课?

你不是一直强调说这段话论述的是“汉中-关中”的交通么?怎么也承认“山东”之地不是汉中了?那就好

修建褒斜道漕运,想把“山东”的粮食从汉水运输。并没有涉及到“蜀”中的粮食怎么运。那么“蜀”中的粮食仍然只能从故道漕运。这不就很明显了吗?“抵蜀从故道”,无论在褒斜道漕运通没通的条件下,都是没有改变的。



你引用了大段的记要,得出的结论就是白水关不在金牛道上?何以见得呢?毫无道理呀。
你看看历史地图集,白水关就在金牛道上。请注意,金牛道在广元北面一段,是沿着嘉陵江边走的。哈哈,你以为只要在嘉陵江边,就不是金牛道了吗?

如果白水关就在金牛道上,同一部著作怎么在金牛道所经的地点里面没有提到?--《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六》汉中府条:金牛道。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属保宁府之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华阳国志》:秦惠王欲伐蜀,患山道险?厄,乃作五石牛,言能粪金以绐蜀。蜀王负力而贪,令五丁开道引之。秦因使张仪、司马错随而灭之,因谓之金牛道,亦曰石牛道。考《十三州志》《水经注》《舆地广记》,皆祖是说。夫金牛之名,传讹已久。薛?有云:梁州旧禹迹,谬以五丁传。谅矣。自秦以后,繇汉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谓蜀之喉嗌也。钟会下关城,趣剑阁,即是道也。历南北战争,以迄金、元角逐,蜀中有难,则金牛数百里间皆为战场。明初,太祖命傅友德伐明升,谕之曰:蜀人闻我西伐,必北阻金牛。宜出其意外,直捣阶、文。盖金牛入蜀之正道,阴平入蜀之间道,间道必自阶、文,而正道则在汉中也今自褒城县至朝天岭,共四百四十里。《舆程记》:自褒城西南九十里而至沔县。又六十里为青阳驿。又四十里为金牛驿。其相近者有五丁峡,亦曰金牛峡。又七十里为宁羌州。州北十里有柏林驿,州南四十里为黄霸驿。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分界处。又六十里为神宣驿。又七十里至朝天岭,岭有朝天驿,计程共四百四十里也。又南至广元县六十里。繇金牛而南至朝天岭,岭地最高。繇岭而西,则自剑阁趣绵汉以达于成都。繇岭而南,则自保宁趣潼川以达于成都记云,自朝天岭西南至剑门一百六十五里,自剑阁至成都六百三十里,自朝天岭至保宁三百六十里,自保宁至成都六百九十里。保宁迂而剑阁捷,故剑阁最为冲要。


要知道,白水关在《读史方舆纪要》里面提到如此多,怎么不出现在金牛道之所经上?因为它本来不在。《历史地图》的标注是欠妥的。

除非你能找到白水关就在金牛道上的直接证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5
帖子 293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8-5 01: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攻打下辨是消除侧翼的威胁而已,刘邦只是派了曹参一路军队进攻下辨,主力仍然是北上,以最快速度进攻故道、陈仓的。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为了出其不意。如果一个一个攻城,那要耗到什么时候?


提个醒,不要自己瞎编历史,再引用一次汉书吧
——从还定三秦,攻下辨、故道、雍(汉书曹参传)
你难道不明白记载“从还”的意思吗?记载从还、或从征,就是跟随主子(也就是刘邦)一起的意思呀。你怎么改成了曹参单独一军?而且如果可以走凤县直接北上,只要留下少数部队监视下辩可能的威胁即可。

今略阳所在地。两汉并没有建制。东汉的刻石《析里桥郙阁颂》位于今天略阳西北,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五年,但是文中也只提到武都、沮县间的交通而没有提到大桥所在略阳,可见这时候武都、沮县间的交通还没有经过略阳。你说刘邦北出三秦的时候就经过今略阳,有何为证?

我也没说有略阳县呀。你不记得汉朝武都太守修筑沮到下辩的道路的记载了吗?好象还是你最先引用的。这证明当时确实有沮到下辩的道路。再结合曹参传的记载,就可以知道由汉中到沮到下辩再到故道去陈仓是所谓的故道路线了。至于虽然没有略阳这个名字,但是经过该地是确实的。

且我说的凤县只是略指,在文中提到,故道向东南转陈仓道是在凤县以南的凤州镇。故道县则在凤县以北。攻下武都再攻故道县,有什么不合理的?

当然不合理。如果按照你的论点,可以直接出凤县北上陈仓,完全就没有必要再以主力返回去攻打没有什么威胁的下辩。而实际上汉书记载的是曹参从还定下辩,证明是跟随刘邦主力一起攻打的。

一方面,刘备没有攻取阴平,另一方面,只提到武都氐叛魏应汉,而阴平没有。所以,吴兰必然不会从武都走阴平道去葭萌的。

很武断的错误看法呀。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可见,吴兰因为孤军在下辩,而被曹军集中主力打的大败,因此很有可能退路被切断。试问,如果南、东两个方向被切断,北面是魏国,要逃命不就只能想向西进入阴平?这些氐人此前一直与曹军作对,如果进去吴兰还有一线生机呢。

所以,当时魏汉边界必然不清。你以为阴平的氐帅都是呆在文县不动的吗?
今天阳平关-燕子砭区域正处在魏蜀边界之地,阴平的氐帅在张飞军败退后,在这一带接应魏军、截击蜀军,是完全可能的。也正是吴兰想不到的。


你应明白一个基本点:这些氐帅都有自己的地盘,是不会随意跑到其他氐帅的地盘去的,那就自己先开战了。因此,阴平的氐帅自然是在阴平自己的地盘中干掉的吴兰,而不会跑到武都去杀掉吴兰。所以,你忽略了很基本的一个少数民族部族常识。

《禹贡》当然知道,我在文章标题就写明白了。成文应在先秦战国。而修建石牛道是战国时期秦惠王时候的事情,《禹贡》为何不记?

这个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其中很多内容是更早时期的。所谓铁证其实也不是很铁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5
帖子 293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8-5 01: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此歪曲史籍的记载,简直就是放屁。

《汉书 萧何传》: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说什么“楚汉战争的全过程”,你了解吗?去看看《史记 高祖本纪》,楚汉战争,鸿沟以西,刘邦最南都没有过淮河,江陵是从来没到过,最南到宛。哪来得攻打江陵?
且,“汉二年”,萧何已经在关中,还怎么“出三秦”攻你的江陵?说什么通过长江向东云粮,你的证据呢?

露怯了不认错,还要拚命去掩饰、发挥、歪曲历史,你真是鲁迅笔下的孱头混蛋!


斑竹呀,这家伙在这里如此出言,就没有人管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5
帖子 293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8-5 01: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汉书 萧何传》: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
说什么“楚汉战争的全过程”,你了解吗?去看看《史记 高祖本纪》,楚汉战争,鸿沟以西,刘邦最南都没有过淮河,江陵是从来没到过,最南到宛。哪来得攻打江陵?
且,“汉二年”,萧何已经在关中,还怎么“出三秦”攻你的江陵?说什么通过长江向东云粮,你的证据呢?


让我教育你吧。

你自认萧何发万船从蜀到关中???
那请问船走哪条水道过秦岭?可知那褒斜水道在东汉时期用数万人修筑之后,依然不能通船,怎么到你这里,东汉前就已经通航了吗?
再说了从蜀发万船,就一定要一路都走船吗?半路走陆路不一样补给刘邦?
还说是证明嘉陵江水路,你有记载这万船走嘉陵江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5
帖子 293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8-5 01: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不是一直强调说这段话论述的是“汉中-关中”的交通么?怎么也承认“山东”之地不是汉中了?那就好
修建褒斜道漕运,想把“山东”的粮食从汉水运输。并没有涉及到“蜀”中的粮食怎么运。那么“蜀”中的粮食仍然只能从故道漕运。这不就很明显了吗?“抵蜀从故道”,无论在褒斜道漕运通没通的条件下,都是没有改变的。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胡搅蛮缠。
要把山东的粮食通过汉中——关中的新路线运输,说的不还是汉中——关中的交通问题?
谁告诉你“抵蜀从故道”,是说漕运?故道有漕运吗?可笑之极。

如果白水关就在金牛道上,同一部著作怎么在金牛道所经的地点里面没有提到?--《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六》汉中府条:金牛道。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属保宁府之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蜀之路也。《华阳国志》:秦惠王欲伐蜀,患山道险?厄,乃作五石牛,言能粪金以绐蜀。蜀王负力而贪,令五丁开道引之。秦因使张仪、司马错随而灭之,因谓之金牛道,亦曰石牛道。考《十三州志》《水经注》《舆地广记》,皆祖是说。夫金牛之名,传讹已久。薛?有云:梁州旧禹迹,谬以五丁传。谅矣。自秦以后,繇汉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谓蜀之喉嗌也。钟会下关城,趣剑阁,即是道也。历南北战争,以迄金、元角逐,蜀中有难,则金牛数百里间皆为战场。明初,太祖命傅友德伐明升,谕之曰:蜀人闻我西伐,必北阻金牛。宜出其意外,直捣阶、文。盖金牛入蜀之正道,阴平入蜀之间道,间道必自阶、文,而正道则在汉中也今自褒城县至朝天岭,共四百四十里

这就是纪要的内容了,你看清楚,里面除了说钟会下关城外,一个关也没有提到,难道你就此认为到清代,这条金牛道上没有关吗?什么逻辑呢?

《舆程记》:自褒城西南九十里而至沔县。又六十里为青阳驿。又四十里为金牛驿。其相近者有五丁峡,亦曰金牛峡。又七十里为宁羌州。州北十里有柏林驿,州南四十里为黄霸驿。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分界处。又六十里为神宣驿。又七十里至朝天岭,岭有朝天驿,计程共四百四十里也。又南至广元县六十里。繇金牛而南至朝天岭,岭地最高。繇岭而西,则自剑阁趣绵汉以达于成都。繇岭而南,则自保宁趣潼川以达于成都记云,自朝天岭西南至剑门一百六十五里,自剑阁至成都六百三十里,自朝天岭至保宁三百六十里,自保宁至成都六百九十里。保宁迂而剑阁捷,故剑阁最为冲要。

这里面,除了提到川陕分界初的七盘关外,也没有提及其他关口,连阳平关也没有,你是否就此认为这些关都不存在?

要知道,白水关在《读史方舆纪要》里面提到如此多,怎么不出现在金牛道之所经上?因为它本来不在。《历史地图》的标注是欠妥的。
除非你能找到白水关就在金牛道上的直接证据。


有证据你不看。
纪要明确记载着:白水关:宁羌州西南90里,你自己看地图丈量一下,是否能到你的白水县沙州?是否就是在今天的朝天附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6-8-5 01:46 发表
你不是一直强调说这段话论述的是“汉中-关中”的交通么?怎么也承认“山东”之地不是汉中了?那就好
修建褒斜道漕运,想把“山东”的粮食从汉水运输。并没有涉及到“蜀”中的粮食怎么运。那么“蜀”中的粮食 ...

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胡搅蛮缠。
要把山东的粮食通过汉中——关中的新路线运输,说的不还是汉中——关中的交通问题?
谁告诉你“抵蜀从故道”,是说漕运?故道有漕运吗?可笑之极。

整段的记载都是说的“通漕"的可能及其对比,怎么不是漕运,故道不能漕运,萧何怎么运粮的!

这就是纪要的内容了,你看清楚,里面除了说钟会下关城外,一个关也没有提到,难道你就此认为到清代,这条金牛道上没有关吗?什么逻辑呢?

纪要明确记载着:白水关:宁羌州西南90里,你自己看地图丈量一下,是否能到你的白水县沙州?是否就是在今天的朝天附近?希望你有眼有珠。

梁启超认为,鉴别间接史料,首先应以年代为标准。年代愈早者,则其可信据之程度愈强。因为其所见之直接史料比后人多。(《中国历史研究法》第99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

那么对于三国历史,《纪要》的重要性比起《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差得远了,只有这些著作没有提到的,才能在后代的书籍里面找!这是研究历史基本原则决定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6-8-8 10: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此贴先锁,待处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ebmaster

Rank: 25Rank: 25Rank: 25Rank: 25
组别 管理员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772
编号 4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6-8-9 10: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各位专注于讨论本身,避免出现攻击类言语,此帖暂锁,由节度使将不适言语编辑后,择日再行开锁。

不适言语已编辑,解锁-2006.9.23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29 13: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03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