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战国无双之魂断长平(战国论——赵篇)加强版, 评秦赵长平——邯郸之战及赵国的战略得失
性别:未知-离线 yaolei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0
帖子 570
编号 18213
注册 2004-9-22


发表于 2005-1-1 22: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1-01, 16:54:14发表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5-01-01, 16:03:57发表
王佐之才 兄
  换了把你放在廉颇的位子,也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当时的情况赵军获胜的可能性不大了,速战不是不行就看你怎么速战
   就象我说的壮士断腕,也要有所取舍。那个时候廉颇还不甘于断腕,还试图逼退秦军,这也不是不不可能,秦军损失较大的时候,犯不着和赵两败俱伤,就算得到上党郡也得不偿失。

我觉得至八月底,赵军换将之前。赵国虽说面临军事不利的局面,但主力尚存,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yaolei兄未免把赵国的军事前景看得太惨淡了。
我觉得秦国发动长平决战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沉重的打击赵国,歼灭赵军主力。秦国的战略决心与胃口很大。强秦发倾国之师,虚国远征,不达目的是不会轻易收兵的,秦国的战略目的也绝不是争夺一城一地,而是要彻底摧毁赵国的军事力量。(从战后坑杀降卒,也能看出此点)所以,幻想秦国因为力量不支而退兵言和是不现实的。当时的局面是,秦国大军箭在弦上、有进无退,即使与赵国拚到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

再,意图归意图,实力归实力,秦军没有吃掉赵军的实力,或是吃掉后得不偿失,肯定退兵。后人看到是他胜利和的决心,但是要是秦军战败了呢?或两军损失都过半,秦军想不退都不行,秦军本来目的是得地,不过有这么好的机会歼灭赵军,当然不会放过。但是不能说秦军就是不顾一切的灭赵实力。
  如果两者都损失惨重,就不是秦有无争霸对手的问题,而是秦还能不能自保,不被别的国家趁火打劫的问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1-1 22: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yaolei兄:
秦强赵弱确是事实,但秦国虽强并不占绝对优势,双方实力并不悬殊,赵国以弱胜强,也并非没有可能。赵国如若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的话,长平之战的结局也并不是非败不可的。这里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另外,赵军的战斗力与秦军相比,并不是相差很多。赵军长平被围,在断粮无援的情况下,还坚持战斗了四十九个日夜,换成其他国家的军队,能做到这麽英勇顽强吗?说赵军在长平战役初期,就看不到胜利的可能,未免带有主观色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lei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0
帖子 570
编号 18213
注册 2004-9-22


发表于 2005-1-1 22: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王佐之才兄
  我这里不是说赵军必败,或则没有取胜的机会。
而是说廉颇在敌人稍强的情况下没有找到合适的战机,防守无可厚非。
这个时候要是非要以稍弱的实力给秦军作战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1-1 22: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5-01-01, 22:16:30发表
再,意图归意图,实力归实力,秦军没有吃掉赵军的实力,或是吃掉后得不偿失,肯定退兵。后人看到是他胜利和的决心,但是要是秦军战败了呢?或两军损失都过半,秦军想不退都不行,秦军本来目的是得地,不过有这么好的机会歼灭赵军,当然不会放过。但是不能说秦军就是不顾一切的灭赵实力。
  如果两者都损失惨重,就不是秦有无争霸对手的问题,而是秦还能不能自保,不被别的国家趁火打劫的问题。

说秦军暂时无法消灭赵军是对的,但因此而论断秦军在相持阶段中会主动退兵,则未尽其然。秦国统治者当然明白此时谁先退兵,必为敌国所趁的道理,弄不好会全军覆没,满盘皆输。这种形势就如同刘项相持成皋,袁曹对峙官渡一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炎狼宝宝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8
编号 18672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5-1-1 23:0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廉颇是真的消极防守??还是有所反击了??
赵国军队一直都以强悍著称.倘若只能防守而无建树,甚至还要折将,丢地,
赵王是肯定不愿意看到的.
廉颇也不是不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但做不到,所以赵王换将就肯定的(主要是换的人不好,才失败)
秦国是有备而来,战争初起赵国肯定处去不利局面,但赵军素强,赵人是能看到胜利的希望的.(不然这会怎么没听说平原君有什么大动作).

秦最初可能也只是想占地.打击打击赵军.(白起都没上),但没想到战争"顺利"(廉颇只是防守,赵军不利,赵王可能换人.--此时赵就廉颇一人有名)---有利可涂.到这个时候秦可能才开始他的野心(占多点地..不是灭赵--不然白起主攻的时候,秦王就不会反对了).到后来白起打了个大胜仗..(秦国占了大便宜)这个时候秦王还没意识到赵可灭....真是造化....
~~~~我就是想不通白起既然这么拽-顶撞秦王......为什么不来个将在军,军令有所不受呢???
~~~~(都是个人愚见~请大家指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幻梦冰翔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2
编号 2928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5-1-1 23: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请教一下,秦军的战略目的很显然,寻求与赵军主力决战的时机并图一举歼灭之。
但赵军的战略目的呢?是与秦军的主力决战,还是意图守备上党诸郡?请教一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1-1 23: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5-01-01, 22:33:08发表
王佐之才兄
  我这里不是说赵军必败,或则没有取胜的机会。
而是说廉颇在敌人稍强的情况下没有找到合适的战机,防守无可厚非。
这个时候要是非要以稍弱的实力给秦军作战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吗?

yaolei兄:
 我记得有关这个问题我曾经与fs兄讨论过:(在重发一遍)

长平之战,秦强赵弱是显而易见的。但秦赵双方的兵力对比是秦军50余万对赵军45万。双方的实力并不悬殊,赵国完全有能力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以攻促守。赵军应深沟高垒坚守大营,另选精兵不断的反击来挫败秦军的攻势准备。试想,在廉颇坚守避战的消极防御之下,秦军完全获得了战场主动权与行动自由,可以随意选择进攻的强度、时间与频率。在秦军不分昼夜潮水般的进攻之下,赵军被动挨打,要想守住阵地这可能吗?实际上,由于廉颇错误的战术,赵军虽顽强死守仍然敌不住秦军的进攻。有许多阵地都是战斗到最后一名官兵。至八月份,赵军损失了六名尉官所部,丢失了两处重要阵地,连赵军的西营也被秦军攻陷了。秦军对赵军已构成了侧翼包围之势。赵军面临了危急的形势,廉颇给后继者赵括留下的完全是一副烂摊子。这显然是廉颇指挥失误所造成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炎狼宝宝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8
编号 18672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5-1-1 23:1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想
廉颇多半是能守则守(毕竟是被动的),等秦军退,再合诸国追.
赵王多半想和秦军决战,毕竟在本国作战,战斗越长 危害越大..


廉颇的确有他失误的地方,消极防守....这在任何战役中都是下下策
可能正是廉颇的失误才让秦国看到了能大胜的可能,进而发动后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1-1 23: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炎狼宝宝于2005-01-01, 23:00:50发表
~~~~我就是想不通白起既然这么拽-顶撞秦王......为什么不来个将在军,军令有所不受呢???
~~~~(都是个人愚见~请大家指正)

有关此点,应该不难解释。白起虽然敢当面顶撞秦王,但按照秦国军制军法,他无法做到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秦国军队的最终调动权,在秦国国王的手里。前方大将只有军队的临时指挥权。有关此点,在以法治国的秦国是被严格执行的,任何人也不可能越雷池一步。后来,即使是秦王政的胞弟长安君想发动兵变,都未曾成功的调动军队,更何况他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炎狼宝宝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8
编号 18672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5-1-1 23: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谢王佐兄指点.
   
  不知道如果白起答应领军对赵做战.能否在赵沾到便宜? (至少不是后来输的这么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lei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0
帖子 570
编号 18213
注册 2004-9-22


发表于 2005-1-2 00: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1-01, 22:44:26发表
[QUOTE=yaolei,2005-01-01, 22:16:30] 说秦军暂时无法消灭赵军是对的,但因此而论断秦军在相持阶段中会主动退兵,则未尽其然。秦国统治者当然明白此时谁先退兵,必为敌国所趁的道理,弄不好会全军覆没,满盘皆输。这种形势就如同刘项相持成皋,袁曹对峙官渡一样。

我说的是在秦发现占不了便宜或是发现得不偿失的情况还退兵,当然退兵也是一种战争艺术,不是想退就退的,不过两败俱伤,肯定都会罢战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lei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0
帖子 570
编号 18213
注册 2004-9-22


发表于 2005-1-2 00: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1-01, 23:13:49发表
[QUOTE=yaolei,2005-01-01, 22:33:08] 王佐之才兄
yaolei兄:
 我记得有关这个问题我曾经与fs兄讨论过:(在重发一遍)

长平之战,秦强赵弱是显而易见的。但秦赵双方的兵力对比是秦军50余万对赵军45万。双方的实力并不悬殊,赵国完全有能力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以攻促守。赵军应深沟高垒坚守大营,另选精兵不断的反击来挫败秦军的攻势准备。试想,在廉颇坚守避战的消极防御之下,秦军完全获得了战场主动权与行动自由,可以随意选择进攻的强度、时间与频率。在秦军不分昼夜潮水般的进攻之下,赵军被动挨打,要想守住阵地这可能吗?实际上,由于廉颇错误的战术,赵军虽顽强死守仍然敌不住秦军的进攻。有许多阵地都是战斗到最后一名官兵。至八月份,赵军损失了六名尉官所部,丢失了两处重要阵地,连赵军的西营也被秦军攻陷了。秦军对赵军已构成了侧翼包围之势。赵军面临了危急的形势,廉颇给后继者赵括留下的完全是一副烂摊子。这显然是廉颇指挥失误所造成的。

这个是廉颇的指挥失误,不过我认为这是廉颇能力不及,不是战略失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yanbbo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4
帖子 112
编号 25721
注册 2004-11-25


发表于 2005-1-3 14:3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fs7711于2005-01-01, 19:15:33发表
italiano兄:
骑兵数量与军队是有一定比例的,以骑兵盛行的十六国为例,骑兵的比例都不可能达到五分之一,李牧的骑兵在十分之一左右,这在没有马蹬的情况下已是很高的了。
关于战车,我的意思是赵奢用战车当交通工具,而非作战。
关于行军速度,不妨计算一下,赵军轻装前进,每小时就按6公里算(已经算慢的了,1分钟才走100米),二日一夜是60小时,就是360公里,去掉吃饭和休息,走到阏与的时间完全够用。
另外,独立的骑兵作战并非始于项羽,而是在武灵王时期,只是规模没项羽大,这点《战国策》中有记载。

骑兵应该是作为奇兵出现的。速度,冲击力,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震撼力,都是其他兵种不能所能比的。但在没马镫的年代,骑兵作为主力部队可能性不大(可参考克劳塞韦茨的《战争论》):其一,骑兵攻击力很强,但防守力极弱,后勤也无法保障,不可能作为独立部队;其二,装备骑兵的代价太高,在平时战斗中一个骑兵最少1.5匹马(在元这个比例更大),在长时间作战中,这个比例应该更高点,再加上马匹的草料,养一个骑兵够养十个步兵了。十个步兵在正面作战中,战斗力肯定不低于一个骑兵。有其一其二,骑兵只可作为奇兵出现,不可占的比例太高,况且太多也没用。作为奇兵,骑兵正好发挥,“以奇胜敌”的功用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狂醉月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090
编号 25772
注册 2004-11-25


发表于 2005-1-3 16: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炎狼宝宝于2005-01-01, 23:42:35发表
多谢王佐兄指点.
   
  不知道如果白起答应领军对赵做战.能否在赵沾到便宜? (至少不是后来输的这么惨,,)

小弟愚见,纵然是一代名将战神白起答应领军对赵做战,也无法沾到任何便宜。
原因有三:

1)在王佐兄的文章里,白起也说了:“赵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军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为睹其利。”可见白起也是没有把握打胜战的。

2)信陵君威震天下,门客千人,加上统率的又是各国精兵组成的联军,在兵力与战斗力上自然远胜秦军了。

3)秦军此时已是疲兵,加上所剩之兵不多,又损折了数名将领,士气大为低落。以这样的阵容出击,只会大败而归。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1-3 21: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基本同意狂醉月朋友的看法。
白起领兵攻邯郸,不见得会胜利。但有可能将秦国的损失降为最低,当然前提条件是秦王不能随意干涉白起的军事指挥。从白起的对战局的分析中,可见白起是明白战略形势的,也有很敏锐的战场洞察力。
顶部
性别:女-离线 ccy009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29503
注册 2005-1-3


发表于 2005-1-3 21:0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知王佐之才朋友有没有长平之战的地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1-3 21: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不过是一份战略简图。可参看此网址:http://www.unitedcn.com/01ZGZZ/05zhanguo/new_page_368.htm
长平之战初期,后期的战略地图,及大型战争油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炎狼宝宝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8
编号 18672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5-1-3 21:2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事实没发生~不好说啊 ,说不定白起还能来个长平战.(再加个反间把无忌给换了)
(把联军引到函谷关?)当然战争初期秦国可能不利---恐怕公孙起大人要受不了了~呵呵 (愚见  不当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鹧鹄仔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1
编号 24327
注册 2004-11-14


发表于 2005-1-3 22: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是赵括在刚被包围后立即组织突围能突出来吗?集中所有的骑兵、战车硬冲,虽然秦军的弩比较厉害,但应该有希望吧!不致于等到断粮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炎狼宝宝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8
编号 18672
注册 2004-9-29


发表于 2005-1-3 22:3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秦军详败而走,⑾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
⑿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
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
不利,因筑壁坚守,
⒀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
内,⒁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一五]遮绝
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
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
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
赵括刚被包围~不是没想过突围,但是突不出去<就算突出去就死的差不多了>
到都来就没办法了才以死突围(再不突 都饿死完了)---好的包围圈前提就是让你突不出去.
   刚被包围的敌人一般都不会立即突围,因为那是玩命.他们还怀有希望等待人来救
可是等了46日都无人来救~那才只好突围-和送死差不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1-3 23: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不是赵括不想突围,也不是赵括没有突围,而是真的突不出去。
秦将白起布置了精兵封闭谷口,又安排了打援部队。赵军大营后方,还有秦军从河内征发的阻援集团。为防止合围中的赵军突围,秦军先发动攻击,打乱赵军的突围准备,使赵军被迫转为防御。赵军被合围在狭小的山谷地带,兵力无法展开,只能分队突围,影响了突围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白起用兵的厉害之处,几乎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一般来讲,在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要想合围并且歼灭敌人四十万的重兵集团,决非易事,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使敌突围而出,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而白起出色的战役指挥,使赵军突围成为不能而歼灭赵军主力兵团成为可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s7711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2
编号 1488
注册 2003-10-17


发表于 2005-1-4 23: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狂醉月兄:
你分析的三点不妥,你所分析的是邯郸之战之前的形势,而不是长平之战之后的形势。长平与邯郸两战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就是这个时间,使形势发生了转变。老毛有句诗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白起决定攻邯郸时,是追穷寇,而到后来发兵时,赵军已经有准备,算不上穷寇,而是有点学霸王了。
可以说邯郸之战是穷寇必灭这一思想的反例,而1945年的渡江战役可以说是正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潇湘秋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5
编号 29687
注册 2005-1-6


发表于 2005-1-6 12: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fs7711于2005-01-01, 19:14:57发表
王佐兄:
秦在与赵对峙后,肯定是想速战速决,因为长期作战,对秦军更为不利。如果此时赵军进攻,则正中秦军下怀。一般来说,在战争初期,处于防御的一方不应过早地向敌人发起进攻,因为此时敌人准备充分,士气高昂,一但决战失利,就会一溃千里,六国攻齐的济西之战就是个例子。由防御到相持,再由相持到反攻,这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事实证明廉颇的战略是正确的,否则秦军不会希望赵括来当主将,此时秦军就有些坚持不住了。赵国不怕消耗,怕的是秦国,因为身边还有5个国家盯着它呢,赵国垮,五国肯定会出手,而秦国垮,六国肯定会合而攻之。另外赵国有一些损失也是正常的,要想不受损失,谈何容易。李牧在抗御王翦时,也无法进行积极防御,道理是一样的。
至于统领大兵团的能力就不好说了,廉颇除了在长平指挥过20万军队外,在抗燕时又指挥过25万军队,而李牧则没有指挥超过15万的军队。

李牧没指挥过超过20W的军队,是当时赵国就这么多军队。
但是李牧的军事指挥才能确实高于廉波,可能后者老啦,李牧正值中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yl_solos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17309
注册 2004-9-8


发表于 2005-1-7 11: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请教一下,当时赵王为什么不让李牧代替廉颇,另派大将去代替李牧的位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1-7 14: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将李牧是邯郸之战十多年以后才崛起的年轻将领。此时李牧即使身在军中,也是年龄尚小,资历尚浅,缺少威信,无法统领大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小非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6
编号 28219
注册 2004-12-19


发表于 2005-1-7 17: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的观点是当时长平之战初期,赵王与秦的媾合才是最大的失败,这一点在战国策中也有评论,直接导致的各大国不敢援助一个是否真的要和强秦干架的赵国.这并不是说合纵是不可能的.后来邯郸之战也证明了,战国各雄并非真的惧秦,而是怕援赵之后而赵与秦媾合,致使强秦将怒气发到它一个头上.做个替罪羔羊.-----一点个人观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圆桌博弈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6
编号 34165
注册 2005-3-7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3-9 13: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文章分析很到位,大大改变了我对赵括一贯的看法。

赵括也是可造之材,过早挑大梁不胜重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usk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3
编号 10432
注册 2004-7-8


发表于 2005-3-12 23: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秦军对赵军补给有优势?看不出来,秦军的补给线要比赵军的长得多,就凭这一点,足以抵消综合国力的差距甚至还略有剩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吴三桂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5
编号 33912
注册 2005-3-3


发表于 2005-3-14 16: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廉颇的持久战方针是一种非常大错误,韩魏等国的观望态度很明显,就是希望两败俱伤.等到两国财力消耗到差不多的时候,此时5国就会出兵收拾残局.
    吞赵驱秦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那时比长平之战损失更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慕容心
(周公梦)

太常丞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31
帖子 1611
编号 1857
注册 2003-11-7
来自 Montreal
家族 慕容世家


从此一战,就可看出秦并天下是必然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20: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03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