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心湖一笔斋 于 2008-7-25 23:06 发表
加藤清正直接攻打到了“兀良哈”(应为女直音误)了,四万明军一入朝就收复平壤
请问北进日军的退却,除了小西行长的1万5千孤军困守平壤之外,还有哪一场与明军的大规模交战?对了还有碧蹄馆,但是这个碧蹄馆争议巨大,日史声称大胜,《明史》记载李如松败,今天的中国人认为是以5000敌3万的惨胜。好吧,搁置争议。且不论加藤清正是否真的到了“兀良哈”,你可曾看见明军击溃加藤部了?客场深入,后勤不畅,战略退却,情理之中。注意,战略上明军优胜,这个由国力,道义,地利战前已经决定。但是,这个帖子讨论日军士兵的素质,战术层面才是讨论重点。
第二次巨济岛元均大败之后,敢问李舜臣是以十来艘龟船取得全面胜利的?
笑话,就抓着10几条龟船说事,难道你54李舜臣之前的战功和之后朝鲜水军在最后一战已经恢复到5000人的战力?日军第一次大规模侵朝,水面作战主力一直是朝鲜水军好吧?莫非你还能找出明朝水军一直担当水面主力的记载?另外,鸣梁海战就是李舜臣复出后指挥以少胜多的决战胜利,击毙日军主帅來島通總,毙敌4000人,这靠的不是明朝水军吧?
日本国内当时也没什么战乱吧,九州小田原征伐都已经结束了,西日本的大名几乎都倾巢而出去了朝鲜,北陆和奥羽也都象征性地派了军队去了。明朝呢,可是边疆三面吃紧啊,播州哱拜都在同时打着,才凑出偏师四万入朝,这叫国力远逊于明?
这搞笑了,日本当时的国力能和明朝比?就算和平时期,你想比什么?GDP还是人口,还是自然资源,还是科技水平?当时的日本好像没有哪个能看得到明朝的脚踝。好吧,我明白你意思。你比较国内局势。日本国内当时基本安定,难道之前长期诸侯混战的战国被你54了?战国时代对生产的破坏,人口的锐减,难道秀吉短期内能够恢复?
什么叫三流的将领啊,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福岛正则在日本国内叫三流将领?
好歹加上小西行长吧,这些人摆在整个日本战国史难道不是三流角色?这帮人如果就一流了,如信长,信玄,谦信,氏康者你搁到火星上?好吧,一流人物挂了不少。等等,再次提醒德川家康和丰臣猴子硕果尚存,一个不愿去朝鲜,一个不能去朝鲜。这样评价侵朝日军将领,只是针对上面有人拿蓝玉跟侵朝众比,提醒下,侵朝众的指挥水平并不代表日本战国时期的一流水准。
[ 本帖最后由 妖刀村正 于 2008-7-26 01: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