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风流人物,还属曹操[限三国演义]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2-28 21: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见不男不女发这么长的原创帖子,汗。。。。。。。。
不过论点似乎混乱了些,真正的仁义不可能出现在三国,当然,无论成王成霸都要做一些不那么正大光明的事,这是想走上权利颠峰的必然。
所以,仁义只要是相对的就可以了,真正大仁大义?早被灭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1:4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to  无单,  若刘备不带民众,  抛弃而先行, 你认为曹操还有能力追上刘备么?  

民众可不是刘备煽动来掩护自己的,  其也完全没有起到半点的掩护作用, 没看见刘备的妻儿也被散落于民众之,  而自己也被追上,  幸得张飞断水拒桥方可逃脱. 以民众为掩护的作用我是没看见,  反而看见不弃民众遇上了天大的危险.

不知无单针对这种情况可否给解释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2: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倒要请教无单了, 刘备的举动如何的蠢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2-28 22:2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也来胡说一把

1、民众应该是自愿跟随的,这种事情想动员也很困难,民众之所以逃难,一是比较信任刘备,二是曹操之前的劣迹不少。

2、刘备带百姓逃跑,也有部分私心,就是为了他的名声,如果完全为了百姓的安危,不应该让他们跟自己走。所以他做两手准备,让主力由关羽带着走水路。

3、刘备事先可能没想到曹操能这么快追来,所以后面自己也很狼狈,连老婆孩子都不顾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8 22:3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自然是解释不明白。倒是青蓝是否可以给我个解释?

刘备的举动如何的蠢,我也正想问。而且似乎跟上面的问题是环环相扣一脉相通的。既然民众拖累了刘备,那他带民众干嘛?既然抛开民众可以不让曹操追上,那他干嘛不抛开?对于这种政治斗争中的灵异事件,你可以用仁义来解释,我自然也可以用头脑简单瞻前不顾后傻不楞登完全不会顾大局完全没有魄力完全不懂舍弃来解释。尽管没有你的蠢之一字简洁直观。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财务成本管理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422
帖子 6979
编号 33
注册 2003-8-20
来自 北京宣武


发表于 2004-2-28 22:3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马岱于2004-02-28, 22:24:03发表
我也来胡说一把

1、民众应该是自愿跟随的,这种事情想动员也很困难,民众之所以逃难,一是比较信任刘备,二是曹操之前的劣迹不少。

2、刘备带百姓逃跑,也有部分私心,就是为了他的名声,如果完全为了百姓的安危,不应该让他们跟自己走。所以他做两手准备,让主力由关羽带着走水路。

3、刘备事先可能没想到曹操能这么快追来,所以后面自己也很狼狈,连老婆孩子都不顾了。

刘备当时有诸葛亮,应该不算蠢,主要还是顾及自己的名声而宁愿牺牲部分军队,从中他得到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刘备主要失误还是没考虑到襄阳的蔡瑁不开城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2: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民众是会拖累刘备了,  所以他懂得把革命的本钱收藏,  让关羽率主力离去,  因为就算留下主力也根本起不了保护民众和自己的作用.  怎么说他"傻不棱等"自类的呢? 他不迂腐.  
第二,  留少数兵跟着自己,  跑起来比较快,  而且他的估计大概是曹操即使能追上来了,  那时候他也已经离目的地不远了.  只是曹操的追击速度吓了他一大跳.
换别人也没法想象曹操会和能用这种日行300里的速度追击.  难道你估计到了?
第三,  民众是自愿跟随,  素来仁义的刘备只好知难而行之了.  但是你看到他是傻傻的棱要自己的一切都随着民众一起死吗?

综合三点,  我是一点没看到刘备是"头脑简单瞻前不顾后傻不楞登完全不会顾大局完全没有魄力", 反而是顾着大局,  头脑情形,  瞻前顾后,  魄力超强的光辉形象尽显了.  

不知道我解释得你满意了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2-28 22: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忘了,这是在说演义,演义里的刘备确实算仁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8 22:4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嗯。我也试着解释。

刘备唯一的活路就是争取人心,正是因为深深明白“夫济大事者必须以人为本”,所以从百姓入手,让所有人知道跟着他永远不会被离弃。所谓成也在此败也在此,哪怕就在当阳挂了,也留个美名。反正依当时的情况翻身的日子遥遥无期。这个,叫不叫心计?他可比谁都计算得远呢。还外带拐上百姓的性命。

民众是不是自愿跟随,来看看。

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难道百姓是自愿跑的?刘备不煽动,以耕地为第一生命的百姓就这样就跑了?曹操攻占其他城池,怎么不见百姓跑?而且两岸哭声不绝,可见还有人不愿意跑。

曹操日行300里,我自然估计不到。难道我说过我估计到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8 22:5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既然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中还能计算到无形投资的巨大效益,那么我也同意青蓝的总结:顾着大局, 头脑情形, 瞻前顾后, 魄力超强的光辉形象尽显了

所以,将遥远的遥远的利益排名在百姓生命之上,也是仁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3: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痛快啊,  书里描写百姓是感恩思其德而落泪,  到了你嘴里是成了不愿意跑?  无单啊无单,  看书看成你这样子可真是强到无伦了.  

民众是不是自愿跟随? 这点你自个去看书吧,  "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 百姓不愿意, 谁会跟你跑? 你试试让曹操在官渡时喊喊看?

再次强调了,  刘备迁民的第一目的是襄阳,  殊不知蔡瑁竟然也不愿让民众入城,  无奈之下,  维有带着民众撤退,  换成是别人,  早在这时就把民众驱散自己跑路了.  

将利益远远计算在民众性命之上? 明知被追上是必死,  难道士兵的性命就不是性命了?
刘备的决定乃是在襄阳不得入之时,  当时是拖着大队民众,  士兵留与不留是完全没分别, 刘备乃决定让主力随关羽走, 这一行为是留下抵抗资本,  注意, 这件事的前提已经是"留兵与不留完全一样".  基于这个基础上,  刘备方会让关羽率众离去,  但是他自己却留了下来,  因为他不能放弃这些愿意跟随他离乡背井的拥护他的民众们, 因此他谴走部队,  是他的智,  他留着跟随民众, 是他的仁.

刘备的这一安排, 是在事情变故后的应变安排,  不是一开始就打算抛弃民众.  这就是有机心去算计和无机心去计划的区别.  这种安排不算仁义, 那什么样才算仁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3: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很多人都说刘备假惺惺,  但是谁能找出一个能从一开始就假惺惺到死的那一天的人再说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3:2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外,  打从三人结义的那时开始,  刘备就已经以其仁义之风使民众所信服了,  而不是他为了活路而去虚伪的图民心,  这点书上明白的写着,  曹操所惧怕的就是刘备这种天生的本事,  才急着除他, 不愿意让他得到半点立脚之基的.

而且, 说出"济世以人为本"这一句话我还真不知道他又怎么成了虚伪之徒了, 刘备的行为一直都是这样, 又不是刘备为了得天下才去善待百姓的.  又怎么勾上虚伪二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8 23:2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青蓝青蓝,看帖看到你这样子我再强也只好退位让贤了。一大段的引用,说的仿佛是谁先发出让百姓逃跑的讯息。刘备不派孙乾简雍去大喇叭一翻,民众会跑么?刘备先发出了这样的邀请,于是百姓才跟着逃跑。百姓不是主动请缨要跑的。所以刘备不是无法拒绝百姓的请求才带他们跑。从这一点上,如果不质疑刘备煽动百姓的动机,就得质疑他瞻前不顾后的处世能力。

我看到你的强调了,吓着我了。刘备迁民的第一目的地是襄阳没错,可事先跟襄阳沟通过了么?不说蔡瑁、张允,刘琮也是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迁襄阳和迁江夏在安全性上来说又有什么区别?

关羽的军早就出发了,又不是在襄阳吃了闭门羹才去保存实力的。所以你的一大段话说来也没任何意义了。

QUOTE:
他谴走部队, 是他的智, 他留着跟随民众, 是他的仁.

这种说法的说服力就要打个折扣。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是走了大概不止1天,曹操日行三百里,这个时候抛不抛下百姓都是一样的结局,都得被追上。何况没有在明知不但产生不了效益还会带来恶名的情况下把放到一半的投资收回的道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8 23:2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2-28, 23:08:00发表
有很多人都说刘备假惺惺,  但是谁能找出一个能从一开始就假惺惺到死的那一天的人再说吧.

原来是这个逻辑。原来曹操败就败在时不时的露出点马脚,不能顺利的投入角色。看来还是应该向刘备学习,顺便回演艺补习班恶补两天才有资格跟刘备一样的出来闯荡江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8 23:3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管所谓仁义之风使人折服是不是天生的,有一点青蓝应该客观的承认,不管是在战乱中还是政治斗争中,绝对的仁义都是无法生存的。厚黑学以曹操和刘备为两大基点人物,阐述的不会是仁义与非仁义的人格品德修养区别吧?

我不赞同的就是刘备的道德品行被升华成了圣人,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演义中与刘派口中的刘备如本帖,都已经接近了圣人的标准。包装如果太漂亮,就会让人有扒下它的欲望。

曹操对刘备的忌惮,一是因为刘备自来就懂得笼络人心,你说这本事是天生的也无不可,关键是他懂得将这本事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政治斗争中。二是“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是曹操眼中刘备的可怕之处。刘备的雄才大略和能屈能伸的品质气度,是袁绍刘表孙策都没有的。这才是曹操最忌惮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3:3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哈哈!~`
似乎你是忘了曹操的劣迹----屠徐州!

而且,  演义里, 似乎是刘备拖着大队到襄阳,  不得入后转跑江陵, 江夏,  而这时候襄阳的百姓也有自愿跟随刘备跑路的大批人加入队伍,  刘备又凭什么让民众这样呢?

刘备所以说自愿跟随者走, 是不愿百姓生存在这饱经战乱摧残的城市,  襄阳是荆州大城,  城墙坚厚,  而且刘宗已经投降,  只要百姓能进入襄阳, 对新野百姓是福是祸谁都明白.  (也许就阁下不明白吧)

在新野所说的话, 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还是你比较针对刘备呢?

刘备带民众撤退,  并没有跟襄阳方面商量,  原因很简单,  那时候刘宗已经投降了, 而刘备又不忍心百姓留在一个废城里,  显然最后的办法只能把他们带去襄阳, 让刘宗接纳他们. 然而刘宗蔡瑁竟忍心让荆民流离在外, 这难道怪刘备吗?

关羽军早就出发了? 哈哈!~~`按清楚点演义,  诸葛亮是跟关羽一起离开的,  而诸葛亮则曾在襄阳劝刘备进攻,  你说有没有关系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3: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种说法的说服力就要打个折扣。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是走了大概不止1天,曹操日行三百里,这个时候抛不抛下百姓都是一样的结局,都得被追上。何况没有在明知不但产生不了效益还会带来恶名的情况下把放到一半的投资收回的道理。"

咳咳, 曹操是追到襄阳, 得知刘备是带着一堆民众跑才开始日行三百里的追击,  怎么可能说成抛不抛民众都一个结果??看清楚点曹操是什么情况下急追刘备的再来说话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3:4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这个逻辑。原来曹操败就败在时不时的露出点马脚,不能顺利的投入角色。看来还是应该向刘备学习,顺便回演艺补习班恶补两天才有资格跟刘备一样的出来闯荡江湖。 "

我的意思拜托你弄明白了再来说话好吗? 刘备露了什么马脚?  他有对民众如何过吗? 我说刘备能一辈子的仁义下去,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虚伪之徒能做到的.  别把为曹操这却德好色的家伙给算进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8 23:5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单于2004-02-28, 23:33:30发表
不管所谓仁义之风使人折服是不是天生的,有一点青蓝应该客观的承认,不管是在战乱中还是政治斗争中,绝对的仁义都是无法生存的。厚黑学以曹操和刘备为两大基点人物,阐述的不会是仁义与非仁义的人格品德修养区别吧?

我不赞同的就是刘备的道德品行被升华成了圣人,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演义中与刘派口中的刘备如本帖,都已经接近了圣人的标准。包装如果太漂亮,就会让人有扒下它的欲望。

曹操对刘备的忌惮,一是因为刘备自来就懂得笼络人心,你说这本事是天生的也无不可,关键是他懂得将这本事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政治斗争中。二是“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是曹操眼中刘备的可怕之处。刘备的雄才大略和能屈能伸的品质气度,是袁绍刘表孙策都没有的。这才是曹操最忌惮的。

第一,
绝对的仁者不是大仁者,  只是无能之辈.  厚黑学的经典人物不是曹操刘备, 而是李世民和刘邦.  至于它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只能理解成那是他从哪个出发点去评论事件.  难道你认为后世人用厚黑学套往这两人身上这两人就变成了厚黑之人么? 夸张.

第二,
把刘备说成圣人? 你倒说说刘备怎么样被说成圣人看看? 不过演义里所描写的刘备, 其形象确实挺接近圣人.  早说了任何人都有物欲,  根本没有达到绝对的大公无私境界.  刘备干事情也是搀杂了一些私心.  只是他还没勾上虚伪二字.  难道刘备不虚伪就意味着他成了圣人了??

第三,
我提个新的问题, 在你眼中, 大仁者, 仁君之类是否等于圣人? 是否说大仁者仁君就一定是一些迂腐的, 不懂革新思想的人呢?  您是上哪找来的这种定义的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9 00: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代有电话吗?战乱年代通个信都是富人的权利。百姓知道曹操屠徐州的几率当然不是没有,可是成吉思汉攻城有几次不屠城的?百姓像新野的这样跑了吗?小日本进攻南京,南京人跑了吗?要跑也是分散了小目标的自己跑路吧。

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找到这样一句。刘备凭什么让民众这样?青蓝问的好。襄阳城的百姓跟刘备无亲无故也没受他半点恩惠,说是问着他的仁义于是紧急作出跑路的决定似乎有些牵强。刘琮即位可以称之为篡,蔡瑁、张允也不是什么好料,战事一起,外面又一大堆难民,这时的民众可不像刘备一样头脑清醒,自然是哪儿有人往哪儿钻。可以说是城内早已不那么安然所致。而且匆忙出城恐怕也没钱粮,跟着这堆人混估计还能有两天口粮。

QUOTE:
刘备所以说自愿跟随者走, 是不愿百姓生存在这饱经战乱摧残的城市, 襄阳是荆州大城, 城墙坚厚, 而且刘宗已经投降, 只要百姓能进入襄阳, 对新野百姓是福是祸谁都明白. (也许就阁下不明白吧)

我是不明白。所以也就对你这次的妄加揣测不那么介意。襄阳的百姓都想翻墙跑路了,凭什么新野的进去了就福音到了?何况还有个进得去进不去的问题,刘备倒是一相情愿的想得好。噢。对了。倒是把刘琮也拖进不爱百姓那一道的了。于是自己也就更突出了。

在新野说的话,我一点也没怀疑啊。难道青蓝大人也喜欢乱抠重点?我的重点前面就已经说过了,引用这一段是为了证明刘备首先向百姓发出了一起逃难的邀请,于是百姓才走的。我按照演义来说,没比较针对刘备,倒是青蓝大人好象忘了针对演义倒是在针对我?

关羽军本来就是跟着诸葛亮一起走的,那是在去襄阳之前。所以还是麻烦您,再去把演义看个仔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9 00:0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2-28, 23:40:52发表
"这种说法的说服力就要打个折扣。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是走了大概不止1天,曹操日行三百里,这个时候抛不抛下百姓都是一样的结局,都得被追上。何况没有在明知不但产生不了效益还会带来恶名的情况下把放到一半的投资收回的道理。"

咳咳, 曹操是追到襄阳, 得知刘备是带着一堆民众跑才开始日行三百里的追击,  怎么可能说成抛不抛民众都一个结果??看清楚点曹操是什么情况下急追刘备的再来说话吧.

这段好。您不咳嗽我差点一错再错。那么前半段话我自动作废,后半段继续生效。

QUOTE:
"原来是这个逻辑。原来曹操败就败在时不时的露出点马脚,不能顺利的投入角色。看来还是应该向刘备学习,顺便回演艺补习班恶补两天才有资格跟刘备一样的出来闯荡江湖。 "

我的意思拜托你弄明白了再来说话好吗? 刘备露了什么马脚? 他有对民众如何过吗? 我说刘备能一辈子的仁义下去,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虚伪之徒能做到的. 别把为曹操这却德好色的家伙给算进来.

斗大的字都看不清。无语。仿佛是我弄懂了您的意思,而您倒没看清我的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9 00:2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2-28, 23:56:01发表
第一,
绝对的仁者不是大仁者,  只是无能之辈.  厚黑学的经典人物不是曹操刘备, 而是李世民和刘邦.  至于它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只能理解成那是他从哪个出发点去评论事件.  难道你认为后世人用厚黑学套往这两人身上这两人就变成了厚黑之人么? 夸张.

第二,
把刘备说成圣人? 你倒说说刘备怎么样被说成圣人看看? 不过演义里所描写的刘备, 其形象确实挺接近圣人.  早说了任何人都有物欲,  根本没有达到绝对的大公无私境界.  刘备干事情也是搀杂了一些私心.  只是他还没勾上虚伪二字.  难道刘备不虚伪就意味着他成了圣人了??

第三,
我提个新的问题, 在你眼中, 大仁者, 仁君之类是否等于圣人? 是否说大仁者仁君就一定是一些迂腐的, 不懂革新思想的人呢?  您是上哪找来的这种定义的呢?

第一,“绝对的仁者不是大仁者, 只是无能之辈”。我NN个赞同。我说的是厚黑学的基点人物而非经典,别乱改字。我的原话是——

——“厚黑学以曹操和刘备为两大基点人物,阐述的不会是仁义与非仁义的人格品德修养区别吧?”

既然你也觉得不是。问题不很简单了吗?映证了我的第一句话——“不管是在战乱中还是政治斗争中,绝对的仁义都是无法生存的。”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为什么还会有争论。因为自觉或不自觉的,你把刘备在往品德上的完美无缺也即大仁义这个位子上抬。

第二,何必把你的逻辑往绝对的方向上去引?更不必想把我的逻辑往绝对上引。“难道刘备不虚伪就意味着他成了圣人了??”自然不是。问题是您的意图就是阐述刘备仿佛成圣人了。您的言语中有片段对刘备的不完美和自私的阐述吗?没有。从头到尾我没找到。甚至连逐刘璋都变成了理直气壮理所当然。演义中的刘备也不是圣人,是个优柔寡断只会望着肥肉流口水一切等着别人来出头的男人,我前面也说了,是拥刘派,将他变成了圣人或者企图将他变成圣人。

第三,请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回答你的问题才不会太抽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9 00:2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单于2004-02-29, 0:03:41发表
古代有电话吗?战乱年代通个信都是富人的权利。百姓知道曹操屠徐州的几率当然不是没有,可是成吉思汉攻城有几次不屠城的?百姓像新野的这样跑了吗?小日本进攻南京,南京人跑了吗?要跑也是分散了小目标的自己跑路吧。

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找到这样一句。刘备凭什么让民众这样?青蓝问的好。襄阳城的百姓跟刘备无亲无故也没受他半点恩惠,说是问着他的仁义于是紧急作出跑路的决定似乎有些牵强。刘琮即位可以称之为篡,蔡瑁、张允也不是什么好料,战事一起,外面又一大堆难民,这时的民众可不像刘备一样头脑清醒,自然是哪儿有人往哪儿钻。可以说是城内早已不那么安然所致。而且匆忙出城恐怕也没钱粮,跟着这堆人混估计还能有两天口粮。

我是不明白。所以也就对你这次的妄加揣测不那么介意。襄阳的百姓都想翻墙跑路了,凭什么新野的进去了就福音到了?何况还有个进得去进不去的问题,刘备倒是一相情愿的想得好。噢。对了。倒是把刘琮也拖进不爱百姓那一道的了。于是自己也就更突出了。

在新野说的话,我一点也没怀疑啊。难道青蓝大人也喜欢乱抠重点?我的重点前面就已经说过了,引用这一段是为了证明刘备首先向百姓发出了一起逃难的邀请,于是百姓才走的。我按照演义来说,没比较针对刘备,倒是青蓝大人好象忘了针对演义倒是在针对我?

关羽军本来就是跟着诸葛亮一起走的,那是在去襄阳之前。所以还是麻烦您,再去把演义看个仔细。

嘿嘿,  那么历史上刘备是怎么有十余万众跟随的呢?  

难道因为有民众跟随刘备跑就意味着小日本进攻南京就一定会所有人走光? 这是哪块跟哪块的联系? 实在太过牵强了吧? 这么说一句,  南京没人跑, 难道就能代表着新野也会没人跟刘备跑吗? 您的逻辑推理真的没问题吧?

解放战争里人民受了解放军啥子恩惠? 为什么那么多人民又送小米又送被子的去支援他们呢? 刘备是没给襄阳里的民众实际的恩惠,  但是这就没人会跟刘备跑了? 你的眼光也太厉害了吧? 刘宗继位难道还是公开告诉民众蔡瑁帮他篡位了不成? 之所以乱,  乃是因为刘宗没有接纳荆民, 让襄阳里的一些民众大感失望,  自愿离开襄阳跟随刘备而去.  

至于所说战乱,  第一刘备没有发动半点进攻, 第二刘宗已经投降曹操,  襄阳没有刘备的进攻可以算为是安全区,  何来的战事一起呢? 你替那些民众加上的思想吧?  



襄阳的百姓为何翻墙而出,  请你想清楚了.  搬出了战事(难道荆州民众不知道自己的主子已经投降曹操了吗?),  又搬出刘宗篡位(民众怎么知道此事?), 演义所载的乘乱,  拜托你看真点是乘的什么乱吧. 刘备早已说出只希望刘宗接纳民众, 自己自行离去, 是刘备拖刘宗个不爱百姓,  还是刘棕干出了不爱百姓的事实来的呢? 那么您又是凭什么认为百姓不走就好呢?


新野的话你不怀疑, 那么事前所说的所谓动机和民众肉盾论又是怎么回事呢? 你说新野之民是受刘备的煽动才跑的,  我已经说出了当时新野已经变成战场,  这种级别的小城瞬间便会成为废区,  因此刘备才发通告愿随者跟,  我也是照演义的情节论述,  针对你干嘛?


"行至襄阳东门,只见城上遍插旌旗,壕边密布鹿角,玄德勒马大叫曰:“刘琮贤侄,吾但欲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快开门。”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么!”魏延大怒,挺枪跃马,便来交战。两下军兵在城边混杀,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
长是长了点, 不过红色字体应该还真清楚,  如果过襄阳而孔明不在, 那么难道是刘备跟孔明千里电话通讯?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9 00:2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单于2004-02-29, 0:06:53发表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2-28, 23:40:52发表
"这种说法的说服力就要打个折扣。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是走了大概不止1天,曹操日行三百里,这个时候抛不抛下百姓都是一样的结局,都得被追上。何况没有在明知不但产生不了效益还会带来恶名的情况下把放到一半的投资收回的道理。"

咳咳, 曹操是追到襄阳, 得知刘备是带着一堆民众跑才开始日行三百里的追击,  怎么可能说成抛不抛民众都一个结果??看清楚点曹操是什么情况下急追刘备的再来说话吧.

这段好。您不咳嗽我差点一错再错。那么前半段话我自动作废,后半段继续生效。

QUOTE:
"原来是这个逻辑。原来曹操败就败在时不时的露出点马脚,不能顺利的投入角色。看来还是应该向刘备学习,顺便回演艺补习班恶补两天才有资格跟刘备一样的出来闯荡江湖。 "

我的意思拜托你弄明白了再来说话好吗? 刘备露了什么马脚? 他有对民众如何过吗? 我说刘备能一辈子的仁义下去,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虚伪之徒能做到的. 别把为曹操这却德好色的家伙给算进来.

斗大的字都看不清。无语。仿佛是我弄懂了您的意思,而您倒没看清我的字。

惊!!

认真一看, 方才发现你还是没理解,  我的意思是,  有些事情是装不出来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9 00: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单于2004-02-29, 0:22:41发表
第一,“绝对的仁者不是大仁者, 只是无能之辈”。我NN个赞同。我说的是厚黑学的基点人物而非经典,别乱改字。我的原话是——

——“厚黑学以曹操和刘备为两大基点人物,阐述的不会是仁义与非仁义的人格品德修养区别吧?”

既然你也觉得不是。问题不很简单了吗?映证了我的第一句话——“不管是在战乱中还是政治斗争中,绝对的仁义都是无法生存的。”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为什么还会有争论。因为自觉或不自觉的,你把刘备在往品德上的完美无缺也即大仁义这个位子上抬。

第二,何必把你的逻辑往绝对的方向上去引?更不必想把我的逻辑往绝对上引。“难道刘备不虚伪就意味着他成了圣人了??”自然不是。问题是您的意图就是阐述刘备仿佛成圣人了。您的言语中有片段对刘备的不完美和自私的阐述吗?没有。从头到尾我没找到。甚至连逐刘璋都变成了理直气壮理所当然。演义中的刘备也不是圣人,是个优柔寡断只会望着肥肉流口水一切等着别人来出头的男人,我前面也说了,是拥刘派,将他变成了圣人或者企图将他变成圣人。

第三,请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回答你的问题才不会太抽象。

第一. 我一直致力于证明刘备还是个挺好的人,  仁义之人,  这跟完美还是有段距离吧?  难道不是完美就是坏蛋么? 不是完美就成了虚伪么?

第二,  合着我一直说的谁都有私心,  刘备自然是有吞川之心,  只是他一直都在挣扎着该如何做之类的这些话是没用了? 还有劝马超一事,  自然是一些小暗点了.  难道我没说过? 还是你印象不深刻呀? 反而是我只听到你说刘备简直是一文不值, 事事都是阴险算计的.

第三,  问题很简单,  大仁者是否绝对的仁者.  就这么简单的问题而已. 我提出的概念很简单,  大仁者,  必须能保证着自己的存在,  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9 00:4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您的逻辑推理真的没问题吧?



QUOTE:
你的眼光也太厉害了吧?



QUOTE:
你替那些民众加上的思想吧?

青蓝大人,有没有觉得这几句话很眼熟?正是从您的文字里摘录下来的。这样的言语用在您的大作里也许很不合适。

所以,请注意您说话的语气。

QUOTE:
难道因为有民众跟随刘备跑就意味着小日本进攻南京就一定会所有人走光? 这是哪块跟哪块的联系? 实在太过牵强了吧? 这么说一句, 南京没人跑, 难道就能代表着新野也会没人跟刘备跑吗? 您的逻辑推理真的没问题吧?

南京的政党发出邀请让民众跟着跑路了吗?不是很简单的问题么?刘备发出邀请于是民众跟着跑路,不知道您在抠什么字眼。

自古长子即位,废长立幼为取乱之道,刘璋长刘琮次这个民众总知道。刘璋又没死,刘琮继位难道还不允许民众有猜测么?

QUOTE:
之所以乱, 乃是因为刘宗没有接纳荆民, 让襄阳里的一些民众大感失望, 自愿离开襄阳跟随刘备而去.

这个也是您的猜测,所以这句话打哪来的还请就还哪去吧。

QUOTE:
你的眼光也太厉害了吧?

刘备说希望刘琮接纳百姓然后自己离去,狼也对东郭先生说你拉我上来我不吃你。何况刘备的野心众所周知。曹操都知道了,襄阳的人不知道?这个说法也有点勉强哦。

正是因为对新野那一段原著不怀疑,所以刘备煽动百姓离去的动机更加值得怀疑。所谓“我已经说出了当时新野已经变成战场, 这种级别的小城瞬间便会成为废区, 因此刘备才发通告愿随者跟”,好象南京就不会是废墟,好象花刺子模就不会是废墟。也没见哪个统治者煽动民众大规模的逃亡吧?青蓝你纠缠半天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资质驽钝,请原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9 01: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单于2004-02-29, 0:49:04发表



青蓝大人,有没有觉得这几句话很眼熟?正是从您的文字里摘录下来的。这样的言语用在您的大作里也许很不合适。

所以,请注意您说话的语气。

QUOTE:
难道因为有民众跟随刘备跑就意味着小日本进攻南京就一定会所有人走光? 这是哪块跟哪块的联系? 实在太过牵强了吧? 这么说一句, 南京没人跑, 难道就能代表着新野也会没人跟刘备跑吗? 您的逻辑推理真的没问题吧?

南京的政党发出邀请让民众跟着跑路了吗?不是很简单的问题么?刘备发出邀请于是民众跟着跑路,不知道您在抠什么字眼。

自古长子即位,废长立幼为取乱之道,刘璋长刘琮次这个民众总知道。刘璋又没死,刘琮继位难道还不允许民众有猜测么?

这个也是您的猜测,所以这句话打哪来的还请就还哪去吧。
刘备说希望刘琮接纳百姓然后自己离去,狼也对东郭先生说你拉我上来我不吃你。何况刘备的野心众所周知。曹操都知道了,襄阳的人不知道?这个说法也有点勉强哦。

正是因为对新野那一段原著不怀疑,所以刘备煽动百姓离去的动机更加值得怀疑。所谓“我已经说出了当时新野已经变成战场, 这种级别的小城瞬间便会成为废区, 因此刘备才发通告愿随者跟”,好象南京就不会是废墟,好象花刺子模就不会是废墟。也没见哪个统治者煽动民众大规模的逃亡吧?青蓝你纠缠半天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资质驽钝,请原谅。

呵呵, 三国志里的刘备也没写帖子邀百姓跟随.  但是他依然也是有十万余众.  过襄阳也没写帖子, 同样有百姓跟随.  说明了刘备在荆民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了吧?

所谓的乘乱, 那么找个最直接的根据吧!所乱者, 乃是魏延率本部军马出迎刘备, 战文聘, 其规模还没大到使襄阳有损的地步吧? 而刘备更是没下令攻城,  而是转投江陵.  那些害怕战事的理由,  打哪来也让他打哪去吧.  我自然是不期望说服你民众是因刘备之仁德而跟随. 不过其他人看得明白也就足够了.

咳咳,  那么就奇怪了,  怎么刘宗继位时不去投江夏刘奇,  反而是刘备前来才跟随刘备去江陵呢? 照你的理说, 百姓应该是去投刘奇的吧? (不是刘璋),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  袁绍死后立袁尚为君,  冀州有发生过什么大规模的迁民行为吗? 这些理由似乎除了是无单大人猜测之外, 还是十分不合理的哦.


南京会成为废区!! 为什么国民党却不组织民众逃亡呢? 国民党面对这种情况没让民众逃亡, 似乎才真是有问题的例子吧?  花刺子摸君民抗敌, 又怎么会发生大规模的逃亡呢?

"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

国民党如果在南京跑路时还不忘叫上民众, 那么他就不会败给GCD了.  你说了半天, 我也实在没看出刘备有什么机心,  “刘琮贤侄,吾但欲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快开门。”这可以说明了刘备的来意和机心没有呢??这都是原文的句子,  不过,  无单大人自然也是不会认同这些原著的句子的.


大人自然可以把刘备想成是狼, 不过嘛,  俺只听说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没听过刘备吞荆之心, 荆人皆知这句话哦.  至少,  在当时刘备尚无取荆之心,  否则, 过襄阳时一句号令, 襄阳早已入其怀.  "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
刘备狼乎?人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单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8
帖子 282
编号 4920
注册 2004-2-1


发表于 2004-2-29 01:3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扯得实在太远了。我努力的辟清思路,于是想弄懂几点:

1、在逃亡之前,刘备是不是派了两个大喇叭去街上声扬让百姓跟随?于是百姓才想到跑。

2、刘备的兵力足以保护百姓吗?

3、刘备确信襄阳可以让百姓安身吗?如果不能,他又确信他们可以抵达江夏吗?确信百姓十万性命安全吗?

4、抽走主要兵力,剩余的兵力又可以保护百姓吗?

5、曹操追上的时候,百姓的混乱有没有可能为小队受过训练的人马创造出了从中逃脱的契机?

6、刘备的人马伤亡惨重吗?

7、刘备是不是又撇下百姓独自跑路了?

8、这样紧急的大规模的后有追兵的迁民的灵异事件在历史上还有第二件吗?
小字一句,这种灵异事件的价值就跟大白天走在马路上被飞机碾死一样匪夷所思。不必找死就可以死了。

唉。青蓝。不得不说你真的挺会搅的。搅得我一点脾气也没了。怕了你旺盛的精力和搅来搅去也永远不模糊的逻辑。尽管观点未必跟逻辑的周转性伸展性一样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2-29 01:5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些东西早已作出回答.  我不过是重新复述一遍而已.  

1 "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
省略下面的一段话了,  反正看过演义的已经耳熟能详了.  问题是在于你的解释. 和你要说明什么是不需要通过猜测的呢?  

2   足以保护百姓到襄阳.   

3   不确信, 但总比已经确定了在新野无家可归要来得好,  因为带就还有一线希望, 不带就完全绝望.

4   由于襄阳不纳,  又不忍弃民而走,  有兵亦无法保护民众.  而且关羽是受命先去江陵安顿一下事务, 这种安排还有错?/大大的不解呀!

5   有是有可能,  但是刘备的行为却坚决的回答了你,  他没有乘乱逃跑.  
"简雍颇明阴阳,袖占一课,失惊曰:“此大凶之兆也。应在今夜。主公可速弃百姓而走。”玄德曰:“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雍曰:“主公若恋而不弃,祸不远矣。”玄德问:“前面是何处?”左右答曰:“前面是当阳县。有座山名为景山。”玄德便教就此山紥住"

6   本部精兵二千,  散兵千数等全数尽散,  刘备仅与几名参谋和百余军士以身得免.  

7   不撇难道还等着被曹操抓回去吗? 刘备又不是没尽力去救百姓. 尽了力了, 改变不了事情了,  该果断就果断.

8   就演义里就有了,  董大肥猪迁都长安,  拿去对比对比吧.  

不是我会搅,  实在是你太会扯.  几乎从最东边扯到最西边了.  幸而你多是猜测,  没啥实际的东西含在里面.  你提的问题虽然很到位,  但是到位过头了就会变得断章取义.  不信,  你再往回看演义的情节,  你忽略了多少?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5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5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6 03: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98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