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中庸 于 2009-2-25 23:37 发表
1、都是工作狂,而且是眼高手低那种。
猪哥是工作狂不假,但绝不是那种眼高手低吧?而且猪哥也不是张狂的人。没有北伐成功不仅仅是眼高手低的问题,曹操不也常常吹牛,说不费吹灰之力蹂躏小孙,不也一样没有拿下。
而且猪哥的治国才能没有人质疑吧?军事这东西本来就是站在浪尖上的人,不是抬到天上,就是踩到地下。更多的时候都是成败论而已!
2、均以道德挂帅,评判一个人的最高标准仅“是否偏离正道”一条。
这个在汉朝的时候很流行,贤良淑德不止猪哥,名士不都是靠这个混。
3、都很擅长培养属下,并溺爱他们。哪怕彼此闹得势如水火,也不去管。
没觉得猪哥怎么擅长培养属下,反而觉得在这方面做的很失败。
4、都坚持一点:他们可以不给他人面子,但他人必须买他们的面子。坚信自己代表真理与正义,不会有任何错误
对猴子饿不了解,但猪哥还是敢于承认错误的,第一次北伐后自贬就是例子。
5、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选中一位才华出众的妻子。
这个有一点像!
6、都热衷于搞面子工程以图威服远人,震慑国人。
面子工程?猪哥没搞过这个吧?觉得猪哥比猴子实际的多。
7、均工于心计,对于任何事情都期望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呵呵,这个饿想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想的,包括饿。谁不想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都解决掉,这样觉得舒坦。
其实你还有一点没有说,他们都是晚年得子
不过饿怎么看,都觉得大耳和猴子更像一点吧。无论是地位、声望以及一些儿细节方面。比如你提到的那几点:
1、大耳娇惯属下是出名的,看看关张,在看看魏延。
2、大耳知人善任,大耳也有义子刘封VS秀次。
3、工于心计,对曹操的韬光养晦,以及后来在攻下程度时候说的那些儿心里话。
4、大耳的面子工程,他身上的那个貌似真实的皇亲。其实猪哥搞这个名号也是沾大耳的光。
5、还有大耳也是从卖草鞋的荣登高位。只是历程上有所不同。
6、楼上所强调的内在的相似,其实猪哥根本不是有野心菩鄣娜耍??睦硐胍仓皇秦┫啵?ㄖ?械弁踔?Φ娜硕?选U庖彩谴蠖?秃镒幼钕竦牡胤健?
PS:当然饿觉得战国和三国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不同的环境,说两个人像也只是某一方面而已。
PS2:在饿心目中大耳的形象远比猴子高大,以布衣的身份荣登地位的人实在是不易。而且最为难得的是刘备真正有实力的时候已经是他暮年的时候了。大耳经历的失败实在太多了,但依然没有放弃,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三国中饿最动容的一个地方就是大耳客居荆州的时候,看到自己大腿上的肥肉,不禁老泪横流。快五十的人了,对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有的只是等待实在是最大的折磨。老天终究还是眷顾了他,给他送来的猪哥,成就了这段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佳话。君臣鱼水,因为猪哥,更因为大耳!
若是要谈诸葛,要不要移步史话区?在下很容易认真的
先反驳后6点:
1、刘备御下有情有术,当初关张看诸葛亮专宠不顺眼,还不是大耳出面剪平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派费诗通知老关与老黄忠并列之事。刘备是“疼爱”下属,该管的时候管得住。而诸葛亮搞到魏延动辄拔刀子出来把杨仪同学吓哭,却只能感叹两人性格不合。自己前脚才断气左膀右臂后脚就要火并,这种事情也只有猴子有一比。玄德公挂了之后,诸葛与李严可没打内战。
2、猴子知人不假,善任没看出来天下有义子的就多了,难道董卓也能拖出来跟诸葛亮比?
3、攻下成都?你到底想说啥
4、看来偶的话有被误解了。
袁宏《汉纪论》:“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袁子曰: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余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也。”
这就是我所谓的“面子工程”,皇叔名号是扯大旗
5、汉末的草席很贵,100文一张。卖草席是在当时是低贱的商人行为,为人不齿而已,收入并不低。刘备家就没穷过
6、诸葛亮五出祁山不成,最后一次才把大军阀李平搞定,野心啥?猴子若是也要花十年才能把柴田干掉,织田本家岂会削减至此。只要对比下诸葛瞻同学升迁的速度与其人的才干,就知道武侯有么有私心了。天子富有四海,钱够花就行了,拿那么多来干嘛?
ps:其实偶反驳这些只想说,现实中的刘备与中庸姐姐理想中的,差别很大。虽然整体上姐姐的理解大差不差
再解释一下我列举那7点。
1、眼高手低之处:A、《隆中对》,典型的眼高手低。“……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年轻人有想法很不错,我只能这么说B、街亭不用宿将魏延、吴懿,违众超拔参谋马谡,直接把智囊害死。C、五次北伐,两次被敌人预测出路线,“暗渡成仓”之略不是二十七岁年轻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将略至此而野心不止,相当失败
2、难道三下“求贤令”的曹某人不是汉末人?以“孝治天下”行龌龊国政的司马家不是名士出身?
3、姜琬、费袆、姜维,董允、董厥、王平……还需要列举诸葛亮的门生故吏吗
4、猴子也勇于承认错误,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好面子,不自以为是事实上,这两人掌权后,任何人都不能当众指出他们的过失,否则后果很严重——对于他们来说,这等同于“背离正道”。武侯送女人衣服激仲达出战,猴子在德川战前脱了裤子放屁,我看人品差不多。
5、见反驳第4点。
7、想归想,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杜鹃故事便足以说明三种类型的人在“想”到达某种目的时,所采取的三种方式:
信长:杜鹃啊,你不叫我就杀了你.
秀吉:杜鹃啊,你不叫我就想办法一定叫你叫.
家康:杜鹃啊,你不叫我就等到你叫.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2-26 12:2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