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1 17:19 发表
你这话说的好,《水经》不是圣典,可《水经注》就是圣典啦?希望你用同样的标准来看待这些历史地理资料。历代认为《水经注》的价值及准确程度远在《水经》之上,那是因为《水经注》更详细,有的地方是作者亲自考察的。但是毕竟两书相距200多年以上,难道老郦能亲自考察到200多年前三国时期的四川河道?
你说《水经》记载的是三国时候的地理状况,与《水经注》相差200年,其理由就是把“广汉”改成了“广魏”。因而“郦道元并不了解三国时候的情况,而是根据北魏时期的情况对《水经》作了订正。”
但是,关键在于《水经》有关于“广魏白水县”的部分是不是成书于三国时代还要打个问号。
《三国志 明帝纪》裴注引《魏书》曰:“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
《三国志 东夷传》裴注引三国时魏人鱼豢《魏略 西戎传》曰:“国家分徒徙其前后两端者,置扶风、美阳,今之安夷、抚夷二部护军所典是也。其本守善,分留天水、南安界,今之广魏郡所守是也。”
《晋书 志第四 地理上》秦州下:“略阳郡,本名广魏,泰始中更名焉。”
《宋书 志二十七 州郡三》秦州刺史下:“略阳太守,《晋太康地志》属天水。何志故曰汉阳,魏分立曰广魏,武帝更名。《永初郡国》有清水县别见,何、徐无。领县三,户一千三百五十九,口五千六百五十七。”
可见,曹魏建立的220年到265年晋代魏这45年,只是分东汉的汉阳郡为广魏郡,怎么可能再把“广汉郡”称为“广魏郡”,而出现两个广魏郡呢?你能找出两个广魏郡的记载吗?
而《水经注》卷二十:“阚骃云:......陇西西县,嶓冢山在西,西汉水所出,南入广魏白水。”
根据《魏书》卷52《阚骃传》,阚骃是北魏时期人,比郦道元早一点。
《舆地广记》卷三十一梓州通泉县下:“广汉县(即《水经注》之小广魏)...元魏改曰广魏,后改曰光汉(即广汉,《隋志》避隋炀帝讳改广为光,《舆地广记》因之),隋开皇初省入通泉。”
《舆地纪胜》引《周地图纪》:“隋开皇广汉县城,在通泉县北三十里。”
可见,是北魏时期改“广汉”为“广魏”的。
所以,《水经》涉及到所谓“广魏”的都是北魏以后人的妄改,本仍作“广汉”。对于《水经》成书年代,最有说服力的是钟凤年先生的《水经著作时代之研究》,最晚不会晚于王莽时期。关键的证据就是很多后汉以至三国时代已经省并的县,仍然出现在经文中。而时代不一致的郡县关系,会出现在同一水的经文中。这种情况只可能是较早时代成书,而后来被较晚时代的人篡改。而不是相反的,按照最晚时代的县名断定著作年代,因为在较晚的时代不可能用到已经不存在的县名。
郦道元注中明确区分了南北朝时期的县址城址与前代的故城故址。对《水经》有关白水县在西汉水(嘉陵江)以东的错误作出订正,没有任何差错!且《水经注》记载有广平水,也就是现在的广坪河。要说这时候白水改过道广坪河、白水县治所在这一时期变迁过,郦道元怎么会不知道?不记载?
因此,你所谓《水经》证明三国时期白水改道、白水县移治的谬论,根本不能成立!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12-8-28 00:2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