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宋辽二十五年战争述评(一), 伐北汉兼阻辽援诸战(并前言)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男-离线 鲁瞪眼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2
功绩 13
帖子 307
编号 22705
注册 2004-11-6




QUOTE:
欧洲河流我只能写现状了,历史我写不出,最多能胡乱写写多瑙河的历史

中国农业立国,由此衍生相适应的政体和文化,其基础是气候地理形态。
我想了解欧洲河流的动机是,配合欧洲各地的物产分布、民族演变,来深入发掘文艺复兴之后,西欧经济发展走向资本主义、政体选择走向罗马式政体的必然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5-6-24 17: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鲁瞪眼于2005-06-24, 13:04:22发表
中国农业立国,由此衍生相适应的政体和文化,其基础是气候地理形态。
我想了解欧洲河流的动机是,配合欧洲各地的物产分布、民族演变,来深入发掘文艺复兴之后,西欧经济发展走向资本主义、政体选择走向罗马式政体的必然性。

是啊,我也很好奇当年华盛顿为什么拒绝了军方拥立他当美国国王的要求,而一心建立一个有任期的总统,他的觉悟乍就那么高呢?

当时世界上可都是君主制国家,就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他的灵感怎么来的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4 19: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6-23, 23:58:55发表
在周世宗时期,速战速决一举收复幽州的作战企图,很有可能达不成目的。旁观兄设想的是速战速决或者是围城打援。这在当时有可能行不通,首先后周军进攻幽州,辽国必然调集草原主力骑兵增援,睡王耶律璟即使昏庸,也不可能坐视幽州不救。后周军无论能不能迅速打下幽州,都要准备阻援与打援。

辽当然调兵了,问题是仓促的调兵能够有多少,调动的军队的实力到底如何?将领的领导能力如何?这些都不知道,如果将领能力低劣,控制能力差,那么再好的军队也是无济于事的。符坚淝水之战就是明证。此外调动的援军能否有二十万呢?请举出当时的详细数字。再说后周的军队也不止柴荣带出来的数万军队,原来防守辽的大部分军队如张藏英等也参加了进军。军力会不会远少于辽呢?阻援与打援都要看幽州的夺取是否顺利。看一下双方军队到达的时间。“癸亥,如南京。辛未,周兵退。”周军退兵后二天,辽军主力才到达。时机还是有的。军服与语言不难。既然萧思温出战,战则必有死伤俘虏,当时幽州的百姓正为辽人苛政所苦,其中难到不会有人通辽语帮助后周军的?然后可乘夜色,焚烧自己的军营,作出辽军乘夜来援的假象,如果骗开城门就有机会。就算此计仍然失败,当时幽州人心不定,百姓外逃,用间使汉人离反有何不可?后周的间谍行动有史为证的“ 契丹主遣其舅使于唐,泰州团练使荆罕儒募刺客使杀之。唐人夜宴契丹使者于清风驿,酒酣,起更衣。久不返,视之,失其首矣。自是契丹与唐绝。”攻扬州时,周世宗知道城防空虚,令韩令坤突袭成功。辽国舅肖眉古得和宣政殿学士李澣商议投奔后周,是怎么联系的?而且当时李澣说过“若战则必胜,若和则必得。”这是辽国内部的情报。关于赵普,原来在刘词手下做幕僚的,突然跑到南唐清流关教书?后来又指路。这是不是间谍呢?看看张永德对赵匡胤的建议,“可复使间辽”后周时的间谍发挥过什么作用,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

关于北汉的骚扰,我并不认为是问题,看一下后周军时李重进部是在何时出土门的?是在北汉开始行动并将之击溃后才前往幽州增援。北汉这支军队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了,后周还把李荣这支军队一直留在了后方,李荣长期防守北汉对北汉是极为熟悉的。北汉不是真正的威胁。

至于南方更是不用说,之前的夺取四州,淮南之战都是白打了?秦,凤二州险是摆设吗?南唐那陆续被消灭的十几万军队都能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重建并且北上威胁中原?
“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负,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不然,曏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它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谟归,以告唐主。唐主乃城金陵,凡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这才是南唐当时的军事实力。三面受敌,决不可能。

请不要把幽州留守萧思温和王世允相提并论。他还不配,萧思温是个什么样的人“萧思温以尚主,为群牧林牙,在军中龌龊修边幅,僚佐皆知其无将帅才。后为将,果无功,事穆宗,无所匡辅,士论不与。至是以后戚蒙宠,居显要,寻加尚书令,诸勋戚皆不平。五月,从辽主猎闾山,乙卯,盗杀思温于盘道岭。”试问此人的才能在那儿能看出来呢?他出兵还是因为担心被辽主降罪而出兵的,毫无主见。

后周先南后北并不可行,就在于辽与后周的外交关系,辽军自周太祖时期就大举南下过,因为其差劲的战前准备未战就已先溃,之后在高平之战又南下为祸。此后不断骚扰南方,张藏英因此献策挖河对抗,在三征南唐后期再此南下攻击。如果南下用兵,万一主力被牵制在南面,辽军主力南下,试问如何?把后来北宋的外交形势来否定柴荣的战略意图,难道是时空隧道?

高平之战其实正是说明,军队军纪不佳,再好的将领也发挥不了全部能力,一开始樊爱能,何徽就临阵脱逃,即使有任何战术构想,也变成了泡影。主将只能上前维持右翼不致崩溃。之后是以赵匡胤从侧面冲击,张永德率弓手居高临下射击,阻止了北汉的攻势。通鉴上说此策为赵匡胤所献,但是宋史,旧五代史均没提及,一介宿卫将对殿前都指挥使指示?存疑。如果说传令倒还说的通。此后刘词的援军也是此战彻底击败北汉的原因,此后刘崇被后周的包围圈堵截,本来是会被生擒的,却因为防守高平西北的周将玩忽职守,擅自收军而放虎归山,如果刘崇被擒,太原的守志还能坚定吗?后来阻截辽援,周对辽的行动把握的很准,但是史彦超不从军令,带少数军队冒进结果战死。“人情惊扰”,才不得不退兵的。

三征南唐完全可以另开一个贴子。先去吃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4 19: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马超将军于2005-06-23, 23:02:00发表
这个说法根本不对,宋祖攻打太原,并非草率和无能,没有拿下太原是因为瘟疫流行,士兵得病的太多,另外碰上了北汉名将杨业这个硬对手。另外战术不对头,汾水罐完城池一段时间后,应该把水放掉,这样城墙将无坚可言。正如杨业所言:宋兵以水淹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先涨水淹城再退水,则晋阳不复为北汉所有了。因为城墙经水泡,泥灰成浆,靠水的积压维持原形,水一退,城墙不少大片自动坍塌。

不就是对天气气候把握不到家嘛。战术也没运用到底。失误就是失误,没有必要把他美化为消耗北汉的实力。真正的消耗战是要把对方完全拖垮才对,给对方留一口气,算是消耗战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5-6-24 19: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碧落赋于2005-06-23, 18:29:05发表

QUOTE:
原帖由湘江子龙于2005-06-23, 18:23:24发表
关于汴梁,还想说一说,昭昭不要说我跑题哟,  ,最近做说岳,对宋朝很多东西做了些研究,什么时候也会整理些文章的.
无论怎么看,汴梁应该都不是很好的定都的城市,无险可守是他致命的弱点,朱元彰那时候想定都于此以鼓舞全国抗元士气,也因为这个而做罢.
但是为什么从梁开始,怎么这么多小朝廷要建都在这里呢?而且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中间当时的经济情况,生态环境,乃至与当时黄河和大运河真正的走向应该都是决定性的问题.
我们现在甚至是朱元彰当时看到的黄河和大运河都不是北宋定都时的样子,最起码来说,黄河天险还是有一点险可以守的.只是黄河的改道以及宋朝的自己的一些河政建设改变了当时的形态,一句话,当时北宋的参谋本部的国防纲要是不合格的.
这个有空还是另写一篇文章吧.  

要不有空我也来写一篇文章,关于历史上的黄河问题,比如黄河走向,改道原因,以及官方对黄政策

至于为什么定都开封,去问朱温吧。后唐好不容易定到洛阳,又变开封了。只好一直开下去了。幸好朱元璋没有定都开封

碧MM要写黄河古道变迁,这个可不是一般的学术论文啊  

黄河的历史悠悠,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有关于黄河的历史资料由于年代太久,经常遇到某个年代史料断缺。黄河本身没有具体源头,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写照。由于黄河上游青藏高原的水携带大量的泥沙汇入黄河,因此导致河床越来越高,黄河不得不频繁改道,印象里记得不到一百年就得改一次道。黄河的改道现在基本是人为地改道,古代则常常是自然改道。
黄河入海口的改道基本是从的上游一直往东南下面延缓的,现在由于黄河水的大量被中途截流,黄河的下游经常出现断流。现在黄河的入海口正人为地改道,让黄河自然地把入海的三角洲变成陆地油田,减少将来的开采成本。

以前同某黄河水文站的一个站长闲聊起来,要写一部黄河的源渊与变迁史可是一部系统的大工程,不仅仅涉及到人文、历史,还要涉及到历代气象、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海相沉积、陆相沉积等大量自然学科的内容,仅仅靠对史料的把握来写是远远不够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4 19: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服装和说辽语的人选,我竟然忘了北复三关,兵不血刃,大批的衣服和辽军不是现成的吗?
忭梁易攻难守,被攻击容易,但是要攻击其他人也容易。这才是为什么要立都于此的原因。到周世宗时立都于此已经不仅仅是其军事上的原因,还有关于整个统治体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5-6-25 15: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旁观者于2005-06-24, 19:51:49发表
忭梁易攻难守,被攻击容易,但是要攻击其他人也容易。

旁观者这个观点何解?汴京易攻难守,身为京师要地,自是敌方主攻目标,如不易防守,势必拖累大批人马。且公有言“要攻击其他人也容易”,这做何解?莫非出征的军队是从汴京开出去的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5 22: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才高自可居天下”开封无险关,做为防守是不足的,但是如果这个政权的实力强于周围,他在战略上是以扩张为主的呢?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出兵和控制各地,以四战之地为大本营,不是忽视防守,而是以攻为守,此非大智大勇者不能居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18: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30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