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参赛作品】偷换概念的“黑客帝国III”, 拉杂兼谈“苏菲的世界”、“风之谷”及“幽灵公主”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有点走题了,赶快拉回、拉回!

如前所述,“黑客帝国”三部曲所要回答的哲学命题,都属于哲学上的“元命题”,实际上是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的命题。因此,沃卓斯基兄弟将会如何以“合”的形式来作出自己的回答呢?怎样才能既兼顾形而下的娱乐层面的俗众的需要,又能在形而上的主题层面至少是自圆其说地把第一、二部的回答“合”起来呢?

根据我所看到过的类似的作品所得到的经验,我对沃卓斯基兄弟抱有十分的怀疑态度。这里,我就要说到那本由一个北欧高中教师写成的“苏菲的世界--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了。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最早知道“苏菲的世界”,是在一次哲学系的讲座上听到一位哲学老师极力推荐此书。而这位老师的学问水平,我是一向钦仰的,因此就对此书留上了意。然后,在其后的一次去探望朋友的路上,偶然地走进一家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就买了下来。到了朋友的宿舍,要等他办完一些正事,于是就顺手翻开书页,读了起来。这一读,就陷了进去,一直读到中间的部分,苏菲在16岁(?)生日的前夕知道了自己只不过是一本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真相。16岁的生日,却只是明白了自己的一生,不过是一场虚幻!书里的苏菲哭泣着冲入滂沱大雨之中,书外的我也几乎颠倒不能自已。

(按:现在这本书不在我身边,一些细节可能错了,请知情者指出。)

看到此处,我不能再看下去了。我的心情消沉到了极点,顺手拿起书桌上朋友做实验报告时用的报告纸,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妈妈,述说看这本书的感受。当时我的状态大概是处于迷狂之中,书信一挥而就,没有再细读,就寄了出去。其实我写完之后,就已经不再清楚地记得自己到底写了些什么。那感觉就好像是发了一场大梦,梦醒后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碎片,再也拼凑不出完整的外貌。

几天后,忽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话筒那头的她语气惊慌地说:“我收到你的信了。发生什么事了?我看完你的信,几乎要认为那是你在自杀前写的绝命书!”我自己也吓了一跳,怔了半晌,才说:“没什么。只是看了一本小说,太投入了,几乎自己也给卷了进去。”

其实在看书之前,我的心境很开朗。那段时间没有什么困扰我的问题,我生活得乐观、自信,根本不会想到自杀。但只是看了那本书,竟然痴迷到如此的地步!这一方面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感染力之强,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不说是尼采、叔本华那一派的“悲观主义”对人的情绪有天然的“亲和力”,特别能吸引人。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确实,悲观主义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特别有魅力的。(或者你可以说是蛊惑力,像我看“苏菲的世界”,就好像是中了邪似的,天朗气清的似的心境竟然可以因此而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如注。)无怪乎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之出也,引发了很多当时的少年人穿着与书中的维特一样的装束(青衣黄裤)吞枪自尽,以致于此书一度被指煽动少年人自杀而在德国和丹麦遭禁。(我自己看此书时也是哭成一个泪人的说,汗……不过倒还不至于想学着他来自杀。)

基于同样的道理,“黑客帝国II”中的尼奥那一脸的哀伤与迷惘,才会如此令观众为之颠狂吧。

当然,“黑客帝国II”的另一个魅力所在,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探讨了一个所谓的“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问题。对五四时期作品有认识的人都会知道,五四时期最受追捧的西方剧作家是挪威的易卜生。这个实际上艺术成就并不是那么高的剧作家的作品,在五四时期被广泛地翻译、介绍到中国。中国的知识分子热情地阅读和赞美他的作品,其热烈的程度远胜对莎士比亚这些真正更能代表西方戏剧的经典与巅峰水平的大师。这里有时代的因素,因为易卜生的戏剧直接地刻画社会而不是人生,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辄需在文学上为改革摇旗呐喊的作品的需要。他的代表作“国民公敌”、“玩偶之家”等迅速在神州大地上流传,尤其是“玩偶之家”,简直就成了当年宣扬“妇女解放”的新思想的一面大旗,实际上是巴金的“家”一书的模仿对象。剧中的女主角挪拉在经过一番痛苦挣扎之后,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于是,追求独立人格的她,在全剧结束的时候毅然地“出走”,离开了那个没有真正的自由与爱情的家。这一结局,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有学问、有主见的女大学生。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结局,与“黑客帝国I”的结局又是何等的相似!(按:出现这样的相似,不是偶然的,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个西方文学的“母题”。“黑客帝国”三部曲实际上综合地描写了大量西方文学所特有的“母题”,关于这一点,我将会在此贴后的一个辅贴或“番外篇”中予以更为详细的分析与解剖。)

然而,在一片欢呼与激动之中,对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独到的鲁迅,写下了他的名篇之一“伤逝”。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以“玩偶之家”的结局为开场,其主题正是对于易卜生戏剧中那种乐观主义情绪的反思和诘问,即“娜拉出走后怎么办?”她走出了这个无爱无情的“家”,但她可否曾了解到,那个“家”之外的“社会”,只不过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她真的能通过“出走”,就逃离那个压迫她的独立人格、玩弄她的纯洁爱情的“家”吗?鲁迅以其“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气魄,为“伤逝”设定了最悲惨的结局--小说中的女主角子君的出走,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失去了生命,更失去了那所谓的真爱。她勇敢地出走,但最终换来的,只是背叛与离弃!

我们也可以看到,“黑客帝国II”实际上是与“伤逝”是有着暗中契合的地方的。尼奥真的能走出MATRIX的控制吗?锡安城难道也只是另一个虚拟世界?真的解放了吗?只不过,“黑客帝国II”更多地是从哲学而非社会的角度来进行刻画,它所追问的“真的有自由意志吗?”的哲学命题,是鲁迅的小说所不涵盖的内容。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前面说过了“苏菲的世界”一书如何地令我颠倒不能自已。然而,看到后面,却是令我大失所望。作者为了说明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不惜让苏菲在那个教她哲学的神父和那个创造了苏菲这个人物的少校的女儿的帮助下,逃离了少校的控制,进入到与少校同一维度的空间,还因为隐形而小小地捉弄了少校一番。

这样的情节设计,可谓败笔到极点之作。

要知道,当时我看苏菲发现真相时,会如此深入地卷进对她的命运的同情之中,是因为我想到,苏菲的命运是被写她的少校所决定了;而那少校的命运,不正是被写这部小说的作者决定了吗?如此再往上推一层,我们处于与作者同一维度之中,难道我们的命运,不会是也给某个正在写作着这个世界的“作者”决定着吗?这一想,刹时寒气游走全身,“移情作用”强烈无比,完全把自己代入了苏菲之中,与她哭而哭,与她悲而悲了。与其说是同情她,不如说是自怜己身。(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自称是高二学生的人写看这部小说的感受,有这么一句:“苏菲是上校书中的人物,上校是Gaadar书中的人物。这层关系我读了很多遍《苏菲的世界》才理出来。不是我反应迟钝,这不是一个读一遍就够的故事。”我当时就暗笑,想:“小弟弟,你水平还次着哩。我读第一遍时就已经看出来了。”不过,高二学生嘛,能看懂那本书已经不错了。)

然而,作者写到后面,却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不惜破坏书中的逻辑,这是最低等的作家才有的水准!要知道,在不同维度之上,是不可能从低跳到高的。从高跳到低可以,但反之就不成。像“苏菲的世界”一书,有这么几个维度:苏菲等书中人物处于最低的维度;少校和他的女儿处于较高的维度;而“苏菲的世界”一书的作者和我们这些读者又处于更高的维度;如果这世上真有上帝、造物者或主宰者的话,他们就处于最高的维度(这里“最高”是指就我们所能想象的情况而言)。高维度的人可以知道低维度的人的事情(即处于所谓的“全知全能”的状态),而低维度的人即使可以凭想象而猜测高维度的存在(像我们猜测可能有上帝的存在),但绝对无法从自己所在的低维度跳进高维度去,使高维度的人无法了解他的行为,甚至还可以支配高维度的人。

以前看过一本关于几何学的小说,那书的作者最初可能只是想写一个解释几何学中的“维度”这一概念的通俗作品,写着写着却写成了寓言小说。那故事是这样的,主人公作了个梦,梦里他周游了多个不同的维度空间。先是去“二维”(即“平面”)空间,看到里面所有人都只能在一个平面上移动。然后去“一维”(即“直线”)空间,里面所有人都挤在一条直线上,只能与在自己左右两边的人接触。最后去“零维”(即“点”)空间,只看到一个人在那里。不同维度空间的人,都无法理解更高维度空间的存在,都认为自己所在的维度空间就是最自然、最合理的。最妙的是写到在“点”空间里,那里只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点”了。他狂妄自大地声称自己就是整个宇宙。主人公告诉他,这是错的,他只是一个连体积、面积、长度都没有点。但那个“点”完全不屑一顾,认为主人公胡说八道,不知所谓。

然后,主人公就从梦中醒来,觉得很感慨。那些处于低维度空间的人,自以为真理在握,其实完全是大错特错。正在这么想的时候,忽然出现一个人,跟他说他所处的“三维”(即“立体”)空间之外其实还存在着更高维的空间。他破口大骂此人,说这人胡说八道,不知所谓。“立体”空间已经是最高维度的了,怎么可能还有更高维的?他这样痛骂此人,那人只是摇头叹息,说:“你的反应,怎么就跟那些在零维、一维、二维空间的人一个样?”他一怔之间,那个人就消失了。他反复思量此人的话,猛然醒悟,自己不能理解更高维度空间的存在,岂不正如那些低维度空间的人不能理解他所在的“三维”空间是存在的一样吗?

于是他很兴奋地跑到屋外,向众人宣称他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那就是我们这个空间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更高维度的空间。然而,所有人都鄙夷地看着他,说他一定是疯了,头脑不清楚,所以才会这样胡说八道,不知所谓。他竭力地解释,以二维等低维度空间的人不能理解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的情况来作比拟,说明确实是有可能存在着比三维更高的空间的。但始终没有人理会他,他最终被看作疯子而受到孤立和唾弃。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要注意的是,“黑客帝国”的哲学主题虽然与“苏菲的世界”在这一点上有重合之处,但“黑客帝国”的设计是不同的。

这里我要先谈一点关于文学影视作品在“情节”与“主题”这两个要素关系方面的常识。文学影视作品的“主题”很多是互相类似的。尤其是某些很基本的主题,如爱情、友谊、母父之爱、兄弟之情、忠诚等,更是普遍地存在于各个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作品之中,被不同时代的作家、不同类型的作品反复地表达与演绎。这类主题就叫“母题”。当然,也有一些某个特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所特有的主题,在这国家、民族和文化之外不会去表达和演绎,但却被这个特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中的作品反复地表达和演绎,这也是“母题”,但那是该特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所特有的“母题”。我在此贴之后会再写一个辅贴或“番外篇”,就是特别地讨论西方文学所特有的“母题”的。

实际上,文学影视作品的“主题”数量是有限得很的,但以什么样的“情节”去表达这些有限的“主题”却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因此,自古而今,文学影视作品的数量大概可以用数以亿万计来形容,而今后仍然会有更多更多的文学影视作品涌现,它们的“情节”多多少少都不会完全相同。正是“情节”的变化多端,读者观众才不会觉得“主题”来来去去都是那有限的几个而感到文学是一门乏味的艺术。

作个可能不太准确的类比。音乐中来来去去也就那七个音符,即使再加上其它一些辅助性的变化,音乐技巧的数量是极其极其有限的,比文学影视作品中“主题”数量的有限更为有限。然而,自古而今已经有无数的歌曲产生,今后也一定还有更多的歌曲产生。音乐中如此有限的元素,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仍然变化出不计其数、各各不同的歌曲。因此,我们是不必担心文学影视作品会有“才穷智竭”的一天的。

一些文学批评家,把一部作品的“情节”称之为“表面文本”,而把“主题”称之为“潜文本”。即“情节”的“表面文本”是为了表达、承载“主题”的“潜文本”。由于“主题”的数量有限,因此大量的作品是具有相同的“潜文本”的;但它们的“情节”是千变万化的,也就是其“表面文本”是不同的。然而,尽管同一“潜文本”有着不同的“表面文本”,但“潜文本”的相同确实是会制约着“表面文本”的不同的。因为,毕竟“表面文本”的存在就是为了表达“潜文本”。一部小说的“主题”是否成功,很程度上就反映为“表面文本”是否成功地表达了“潜文本”。而在“潜文本”相同的情况下,某些“表面文本”确实是比另一些“表面文本”更有利于成功地表达“潜文本”的。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有了上述认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回到对“黑客帝国”和“苏菲的世界”的比较上。显然,这一剧一书的“潜文本”在关于“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一点上是具有共同的“潜文本”的。但它们的“表面文本”当然是不同的(所以前面我说它们的设计不同就是这个意思)。

“苏菲的世界”的“表面文本”是,苏菲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少校)所写的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呵呵,像绕口令一样),所以她之没有自由意志是因为她本来就与少校处于不同的维度之上。少校是他所写的小说的作者,而作者就是他笔下创造的世界的“上帝”。在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只有单方面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被创造者或被支配者当然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这样的“表面文本”是为了暗示,我们所处的世界很可能也是一个被创造的世界,在这世界之外很可能也存在着一个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我们与祂的关系很可能也是被创造者和创造者、从而也就是被支配者和支配者的关系,因此我们很可能实际上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苏菲的世界”的“表面文本”就是这样表达出“潜文本”的。

而“黑客帝国”的“表面文本”是,尼奥等人与MATRIX其实是处于同一维度上的。(即使锡安城也是虚拟世界,尼奥等人都只是一段程序,这一点也不会改变。只不过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尼奥等人、锡安城和MATRIX之上,还有一个处于更高维度的“上帝”。)MATRIX只是控制了尼奥的思想,使他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所处的虚拟世界就是真实世界。但一旦尼奥与MATRIX的“连接”中断,尼奥就能从MATRIX的虚拟世界跳转到可能是真实世界的地方。这就跟“苏菲的世界”中的苏菲在逻辑上完全是不可能从她所处的低维度跳到上校所处的高维度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了。

因此,“黑客帝国”中的“表面文本”安排尼奥可以从MATRIX的虚拟世界中清醒过来,跳转出来,逻辑上是合理的。只是为了进一步表达“潜文本”,又故意在第二部里安排了其它“表面文本”,使观众产生疑惑,觉得尼奥所跳转出来的世界可能也只是一个更大的、包含了MATRIX那个虚拟世界在内的虚拟世界。事实上,即使我们不追究“苏菲的世界”中苏菲这样从上校的小说世界中跳到上校的现实世界里是否合乎逻辑,但我们也可以想到,即使上校的那个所谓的现实世界,其实也不过是此书的作者所虚构出来的另一个更大的、包含了上校虚构出来的那个小说世界的小说世界。因此,这一剧一书的“表面文本”实际上都使用了这种虚拟世界层层相套的设定,来表达出“潜文本”中所要暗示的、我们读者观众所处的世界很可能也是这么一个被包含在另一个更大的世界中的虚拟世界的主题思想。

然而,“黑客帝国”与“苏菲的世界”最大的不同,正在于在“苏菲的世界”那样的“表面文本”的设定之下,实际上有否自由意志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一定是没有的。因为从逻辑上说,处于低维度的人物不可能跳到高维度上去,摆脱高维度的支配,甚至倒过来支配高维度。所以,这样的“表面文本”的设定已经严格地约束了作者不可能在“潜文本”方面表达“人还是有自由意志的”这样的信念,否则就会与逻辑相抵触。

但“黑客帝国”却不同。它的“表面文本”不存在低维度不可以跳到高维度的逻辑约束,因此尼奥的跳转就没有逻辑问题,也就为他可能仍然是具有自由意志而提供了合理性。这也就为第三部得出“合”的主题(即“自由意志仍然是可能的”)提供了逻辑上的可能性。

因此,“苏菲的世界”的“主题”如果仍然坚持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话,那么它这一主题的表达,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它的“表面文本”的设定本身已经在逻辑上否决了这一“潜文本”向这一方面发展的一切可能性。但“黑客帝国”的“表面文本”却仍然为表达有关的“潜文本”留下了后路与余地,因此比“苏菲的世界”的“表面文本”更具可塑性,更有利于表达“人仍然是有自由意志”这一“潜文本”。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让我们来更细致地分析“苏菲的世界”的问题。在苏菲所在的小说世界中,一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所遵循的逻辑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样的。例如,狗是不会说话的,等等。但随着的情节的发展,出现了狗会说话、给她上哲学课的神父说出莫名其妙的话来……这些看来是违反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逻辑的事情。这种“违反”是可以的。作者是可以自由地设定一些他所需要的、适用于小说的逻辑,而不必理会我们所处的世界的逻辑是什么。

例如,武侠小说中允许内功、轻功之类的东西存在,这显然是违反我们所处的世界的物理逻辑的,但读者在阅读时已经接受了武侠小说世界允许这种“逻辑”的存在,这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默认许可”。同理,在玄幻架空类小说中,可以允许魔法等东西的存在,而这不但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逻辑”不符,也是武侠小说世界中所没有的“逻辑”。因此,文学影视作品中不但允许存在着与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同的“逻辑”,不同的文学类型之中也有着自己特定的一些“逻辑”设定,彼此并不、也无需是兼容的。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当然,读者一边在容许作者如此设定“逻辑”的同时,作者也必须向读者给出交代,他如此特别地设定“逻辑”,有什么用意吗?仅仅是为了好玩?那可不成。在“苏菲的世界”里,显然这样的设定是有特别用意的,就是要让苏菲对那些不合平时自己所习惯的“逻辑”产生怀疑,从而去追寻真相,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只是别人笔下的一个人物,自己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这样才能引出对该书的主题的表达出来。

然而,后面作者进一步地让苏菲可以逃离创作她的少校的笔下世界,可就超出了可以容许的“逻辑”了。因为,虽然作者是可以如此这般地设定“逻辑”,容许低维度的人跳到高维度去,反支配了支配者。但这种“逻辑”之所以能成立,恰恰又是因为作者就是这本书的“上帝”,是他硬要这样容许苏菲面对着创作她的少校有自由意志,但这里就隐含了一个逻辑悖论--苏菲之所以能对少校有自由意志,那是此书的作者安排的,因此她及少校面对着作者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因此,归根结底,不是苏菲真的有自由意志,而恰恰是因为她和少校实际上都没有自由意志。这一来,作者想表达的“人还是有自由意志的”的主题,就完全是失败的。也就是说,作者刻意地扭曲低维度不可跳升至高维度的“逻辑”,硬是要表达“人还是有自由意志的”的主题,这一行为本身却恰恰否定了这个主题。

这里,又要提到我以前在《“连城诀”的结构》一贴中提到过的问题,即作者对其创作的人物确实是“上帝”,可以随意地设定;但优秀的作者要创作真正优秀的作品,他的自由度其实并不真的那么大。打个比方,上帝确实是“无所不能”的,但“好”的上帝却绝不会“无所不为”。“苏菲的世界”一书的作者,强行发挥了一把他对书中人物的“自由意志”,反而却自己打自己嘴巴地推翻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这里贴一下前面提到过的《“连城诀”的结构》一贴中的相关内容:

??这里可以顺便谈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前我们已经提到过,作者是有权自由地选择一些小说中的设定,如小说的风格、人物的性格、历史背景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历史真实等。(这些都可归为“定位”的问题。)然而,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一开始的时候才有的。一旦“定位”定好了之后,作者的“自由度”就会大为缩小,要受到多种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与一开始时的“定位”相适应。如果作者自以为“我是小说的作者,我就是小说里这个世界的‘上帝’,我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那恰恰是导致不少水平低下的作品频频发生“错位”现象的最关键的原因之一。
??
??金庸自己也曾经谈到过,他写小说的诀窍,是一开始想好人物的性格,然后就根据人物的性格让情节自然而然地发展下去。当然,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作者仍然是要不断地设想出一些“极限情景”之类的东西,来表现、深化人物的性格,甚至更进一步地表达主题。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有关的情节设计,决计不能与人物的性格出现冲突矛盾,否则就会出现“人物”与“情节”设定的“错位”或搭配不当的问题。
??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人物的性格对情节的发展约束会非常大,大到事实上情节的发展只剩一条路可走,实际上是别无选择,否则就会与人物性格相冲突。张翠山之死就是属于这类情况。前已述及,从金庸花了那么多篇幅来刻画张翠山这个人物就可以知道,他本来是打算让张翠山作主角的。但情节发展到武当山上的时候,以张翠山过于刚正因而不能圆通的性格而言,他除了自杀,已经别无他法。作者将有关的矛盾推得太尽了,以致在张翠山的那种性格的设定之下,已经没有了任何转弯的余地,金庸不得不让他死。这已经是作者也无法控制的情况。正如网上一位朋友在讨论中提到过的那样:“……这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两种不同体现,作者能约束大框架,但是写作中却无疑有被情节发展牵着走的时候,有的结局不是作者能决定的,而是情节与主题使作者不得不那么写。”当然,作者确实是小说中的“上帝”,作者当然是可以强行不依照早先已经设定下来的人物性格,中途变卦,扭曲而使之与作者想要有的情节相适应。但这样的作者就不是高明的作者,这样的作品就不是优秀的作品了。
??
??事实上,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其他伟大的小说家身上。最著名、且最富于戏剧性的,要数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了。福楼拜最后写着写着,身不由己,把包法利夫人写死了,于是痛哭失声。他的朋友见了,又是好笑又是奇怪,说:“你既然不想她死,就不要写她死,不就行了吗?”但福楼拜说:“她不能不死,我也控制不了。”如果福楼拜像他那朋友那样把应该要死的书中人物强行改活过来,那么福楼拜就不再是福楼拜了。
??
??另一个例子是,很多人鄙夷于高鄂对“红楼梦”续书的部分。其实续“红楼梦”的书成千上百,没有一部的艺术价值能比得上高鄂的。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它所有的续书,无不费尽心机都要把死了的林黛玉写活回来(就像现在的“大唐双龙传”的续书都无不费尽心机要把结局改成寇仲以某种形式取代了李世民,嘿嘿),只有高鄂一书在这最重要的情节上坚决地贯彻了曹雪芹的原意。仅此一点,就可见高鄂之高明,以及他对曹雪芹原作精神的把握之深刻和准确。而如果不是高鄂在文学水平上达到与曹雪芹相近的程度,是不可能如此深刻地理解曹的用心良苦的。读者都爱煞了林黛玉,如果是作者,是小说的“上帝”,有多少人能忍心让她死?但她那种孤傲的性格在那种污秽不堪的环境之下,若真要坚持“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白,除了死,不可能有第二种结局。更不必说安排她死去,在成就主题的悲剧性和深刻性上的重要作用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苏菲的世界”的失败,使我对于“黑客帝国III”有更多的期盼。因为,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黑客帝国III”的情节设定比之“苏菲的世界”有更大的可塑性,更有可能给出一个“合”的答案。

然而,正如此贴一开始的时候说到的那样,看完此剧后,我感到此剧在主题上大有问题,想了好久,终于在夜里梦中忽然明白问题在什么地方,那就是“黑客帝国III”的主题,承接前两部的主题,本来是应该回答“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一问题的,但实际上它却根本没有回答,而是偷换了概念,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

大概是,渥卓斯基兄弟自己也发现,他们根本不可能对这一问题给出一个“合”的回答,于是就取巧,悄悄地换了主题中的问题,于是“黑客帝国III”的主题就显得与前两部的没有关系,变成“答非所问”了。事实上,据我所知,这对兄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们对“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一问题是持悲观主义的态度的,即认为人没有自由意志。但显然,这不是一个合符第三部曲所需的“合”的答案,而且作为一部首先是为了娱乐大众的作品,给出如此悲观主义的回答,在商业上是极其不明智的。因此,尽管这对兄弟其实心中有答案,也不可能把它作为“黑客帝国III”的主题。

面对这种困境,渥卓斯基兄弟的应付之道,就是索性回避过去,蒙混过关,转为回答别的问题去了。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那么,“黑客帝国III”用来替换了“人是否有自由意志?”的问题是什么呢?实际上,“黑客帝国III”所回答的问题,是关于人与机器的关系的问题。我们看到,尼奥最后选择了替机器消灭史密斯,从而换取机器的放弃毁灭锡安城,这一结局所暗示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应该是和平共存,而不是试图控制对方、甚至毁灭对方。人离不开机器,机器也离不开人,大家互相依赖,才能共同生存。一方试图控制另一方固然不可,而一方试图毁灭另一方,最终只会导致自己也无法生存下去。

其实,这一主题,是动漫版的“黑客帝国”的主题。动漫版的“黑客帝国”,从最一开始写起,描述为什么会出现MATRIX。原来是人类制造的机器高级到一定程度后,有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在这一点上,动漫版的“黑客帝国”与电影版的在主题上有了联系,但这并不等于二者的主题是同一件事),要求人类像对待平等的同类一样对待它们。但人类拒绝了,人类只想继续完全地控制机器,把机器当成工具或奴隶来看待,不肯承认机器也能具有自由意志,也具有与他们一样平等的人格和地位。于是机器为了争取“自由意志”与人类展开了斗争,结果人类大败,机器制造出MATRIX,反而控制了人类,将人类沦为工具或奴隶。这样,电影版的“黑客帝国”的开始,恰好是动漫版的“黑客帝国”的开始的反面――动漫版的开始时是人类奴役着机器,机器要争取独立;电影版的开始时是机器奴役着人类,人类要争取独立。

“黑客帝国III”实际上回答了的,是动漫版的问题――到底应该是人类控制机器,还是机器控制人类?答案前面已经说了,那是一个典型的“合”的回答――既不应该人类控制机器,也不应该机器控制人类,我们需要的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一方控制另一方的关系。

(待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菜刀

东光侯谏议大夫

Rank: 1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3
功绩 747
帖子 5065
编号 156
注册 2003-8-26
来自 北京


啊,看到这里才明白题目中的“偷换概念”原来是指这个,高明,高明!  

望no兄继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补充:

想了一下,觉得要再补充说明一下“苏菲的世界”后面的情节设计为什么是不好的。前面只是比较抽象地说“低维度不能跳到高维度”这一原则。具体来说,少校是他所写的书的“上帝”。而所谓“上帝”,就是创造那个世界的主宰,是全知全能的。既然如此,怎么可能出现书中的人物神父可以心存反叛之心而可以不给他知道?其实,就连这一点也只能是由少校来设定并允许的。当然,少校有权如此设定神父有反叛之心,也可以让他和苏菲从书中消失。但这不等于他们就离开了书中世界,进入到少校的世界去,而且还可以不让少校知道。如果是这样,少校又怎么还能是书里那世界中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呢?至于说是少校的女儿帮助了他们,但她只是那书的读者,不是作者,怎么可能以她的意志来修改书中的情节,还可以不让作者知道呢?

总之,这里面充满了与此书一开始设定下来的逻辑严重矛盾的地方,因此绝对是重大的败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续前文)

这里我就要提到宫崎骏的两部著名的动画作品--“风之谷”和“幽灵公主”了。这是因为,“黑客帝国III”偷换了概念之后所要探讨的哲学命题--人与机器的关系--,实际上是与这两部动画作品所要探讨的哲学命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一“潜文本”的不同的“表面文本”。这一共同的“潜文本”就是“人与人之外的其它生命的关系”(“黑客帝国III”中的机器已经具有了思想或自由意志,因此是生命,而不再是死物)。

事实上,宫崎骏的动画中,充分地体现了一种“东西结合”的色彩。他的作品吸纳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的“母题”,但又重新赋予了富于东方色彩的内涵和包装,真正地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东方化。日本人似乎特别擅长这个,所谓日本人“善于模仿”,大概就是这样了。日本人的“模仿”并不是简单地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生硬地捆绑在一起,也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拿来主义”,而是真正地深刻理解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之后,将之与东方文化融为完整而浑然的一体,新结合出来的东西,很难清楚地指出到底哪部分是西方文化,哪部分是东方文化了。

正如这里举的例子,宫崎骏的动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西方(现代)文化中经常地探讨到的“人与机器的关系”的母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弥漫着古典的东方(传统)文化里关注“天人关系”的气氛。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是最美妙的境界。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传统观念。因此,“黑客帝国III”中的关于“人与机器应该和平共存”的回答,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暗合之处,被宫崎骏的动画“转译”成“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的回答。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电影版的“风之谷”,其主题就正是如此的。女主角娜乌西卡发现了腐海的秘密:菌类森林并不是有毒物质的来源,相反是在净化土壤和空气中的有毒成分,使之结晶化为无毒无机尘粒;王虫正是森林的守护者,一边与森林共同生存,一边阻止无知的人类破坏森林的净化程序,却被人类视为天敌,誓不两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人所以为的那样,是人与自然的对立,是征服与被征服;恰恰相反,要拯救人类,就只有尊重生命的价值,顺应自然的出路,人类要与虫的世界共存。

由此可见,电影版的“风之谷”与“黑客帝国III”是何等的相似啊!事实上,“风之谷”的结尾与“黑客帝国III”的结尾的相似度之高--“风之谷”中娜乌西卡被王虫的千百只触手托起、复活,宛如天使降临人间,印证了那个“蓝衣的救世主”使徒Angel将拯救人类的传说;“黑客帝国III”中尼奥被机器的千百只铁触手托起、死去,也印证了他确实是那个会拯救锡安城的“The One”--,令人不由得要怀疑,以深受日本动漫影响而著称的渥卓斯基兄弟,在创作“黑客帝国III”时,其蓝本是否就是“风之谷”。

不同的只是,娜乌西卡复活了,尼奥却永远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事实上,早在我第一次看“风之谷”时,我对这部动画赞不绝口,但坚决地认为那最后的结局是一大败笔。宫崎骏是应该让娜乌西卡死去的,没有必要勉强地让她复活。这既不符合片中设定的逻辑--之前一直没有显示王虫有这种令人死而复生的神秘力量;也不符合悲剧的需要。把这片拍成“大团圆”结局,比拍成悲剧要低好几个档次。让娜乌西卡死去,只会更增加她的形象的光辉与感人的力度。其实,最后的一幕里娜乌西卡身穿蓝衣走在王虫的千百只触手形成的“草原”之上的画面,完全可以保留,就当成是描写她的灵魂升上天堂的情景好了。可以描写众人含泪目送她的灵魂升天,而她见到自己的牺牲终于换来人与王虫的和好,于是安心地微笑着走向天国……这样的结果,可就堪称完美了。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幽灵公主”探讨了同样的问题,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在“幽灵公主”的世界里,人与自然的矛盾和斗争达到白热化。而且,与“风之谷”中人在与王虫的斗争中总是落败不同,这里人与自然力量要势均力敌得多,因此造成了斗争的极度残酷。珊代表了自然,与山犬一起保护森林之神——麒麟兽的头颅;而女头领则精明干练地领导着达达拉部族,为了能随心所欲地开采矿石而非要毁灭原始森林。因此,双方直接对立,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对抗。

动画的结尾,麒麟兽终于被杀,但头颅又被珊所夺回。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分出绝对的胜负(但似乎总的说来是人胜了一筹),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继续下去。在这里,“风之谷”那种温情脉脉的结局被这里无尽的血腥与刻骨的仇恨完全颠覆了。到最后的时候,尽管珊表现得是爱着男主角阿席达卡的,但她也坚决地表示,她永远也不会原谅人类。此剧精彩的是,它没有将代表人类的女头领作简单的丑化,把她写成反面形象。相反,她的精明强干,她的顽强坚定,她钢铁般的意志……无不带一种震憾人心的阳刚之美。这跟“风之谷”中处于类似地位的那个女军官(名字忘了,记得的朋友请提醒一下)的形象相比,可说是完全不同。

这反映了宫崎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天人合一”真的能够吗?人为了生存与自然对立,就一定是恶的吗?剧中的男主角阿席达卡代表了原来在“风之谷”中得到讴歌与张扬的和平主义的理念,但他在整个故事中却明显地处于无能为力的地位,他实际上没有真正能影响珊与女头领之间的斗争。“人与自然应该共存”的理想,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样地脆弱与无力,显示着这人与自然共存的道路,似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前进只会越走越狭窄。

此剧的悲剧色彩和对主题思考的深刻程度,可以说都远胜“风之谷”和“黑客帝国III”,反映了宫崎骏的大师级地位,其他人确实只能是高山仰止、望尘莫及了。(其实,“风之谷”的漫画版的回答也与电影版的完全不同,而跟“幽灵公主”比较相近。)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让我们回到“黑客帝国III”。其实,早在“黑客帝国II”中,有关的主题要从“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吗?”偷换到“人与机器应该和平共存”上去的伏笔已经埋下。

“黑客帝国II”中有一段尼奥与锡安城的首相在那狂欢后谈论起是人控制了锡安城中(注意,不是MATRIX)的机器,还是人被锡安城中的机器所控制。尼奥一开始认为,是人控制了机器,因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把机器关掉,而机器却不能这样。那首相却质疑他,你真的能自由地关掉这些机器吗?是的,理论上是这样,但事实上呢?如果你关掉了这些机器,整个锡安城就没有了电力、能源……一系列人之生存所必须的东西的供应。因此,事实上,为了生存下去,为了锡安城运转下去,你永远也不会把机器关掉。你不会,是因为你不敢,你不能。(大意如此。)

这一段“表面文本”,可以说同时都能表达两个“潜文本”。一个,是“黑客帝国II”的主题--人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意志。表面上看来,或理论上看来,锡安人是完全地将锡安城中的机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锡安人对它们是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的。但事实上,锡安城对这些机器的依赖之深已经到达了那样的地步,以致于实际上锡安城不可能离开那些机器而还能存在下去。因此,实际上锡安人对这些机器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这有点类似于我前面提到过的,上帝是无所不能,但“好”的上帝是不会无所不为的。作者对其小说人物是“上帝”,但实际上优秀的作者的自由并不真的就那么大,有时甚至受到很严格的约束,只能让书中人物按照其逻辑自然地发展下去。

上述的“表面文本”还可以表达另一个“潜文本”,那就是“黑客帝国III”偷换了的主题--人与机器互相依赖,只有和平相处,才能共同生存。锡安城中的机器,固然是要锡安人开动它们才能运转,否则就只是一堆废铁,因此机器确实是依赖于人类的;但正如首相的话所揭示的那样,人其实也深刻地依赖于机器,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完全自由地操纵和摆布机器,否则人自己也不可能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之下,人类与机器的互助共存的回答,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通常来说,大量不同的“表面文本”都表达同一个“潜文本”。这里的情况却很特殊,是同一个“表面文本”,却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潜文本”。这就为后面的“黑客帝国III”偷换概念提供了可能性和逻辑性了。这也可以看到,“黑客帝国”三部曲的设定确实是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比之“苏菲的世界”的设定的僵化,可说是优胜多矣。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察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黑客帝国III”即使是在表达那偷换了的概念“人与机器的关系”的主题上,也是失败的。

我们看到,在“黑客帝国III”的故事中,一方面,MATRIX的机器的确是非常需要尼奥,以去对付那已经变得超级强大、具备了自由意志、完全不受MATRIX控制的“病毒”史密斯。而另一方面,尼奥当然也非常需要MATRIX的机器,因为锡安城在它所派出的八爪鱼机器的攻击之下已经是危在旦夕,全城覆灭的危机逼在眉睫。此外,即使锡安城没有受到威胁,尼奥所代表的反抗组织就算可以打败机器,停掉了MATRIX,大量仍然生存在MATRIX的虚拟世界之内,靠机器维持生命的人类也会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从MATRIX中回到现实的巨大反差而死亡。

因此,从上述的设定来看,似乎是很有利于得出“人与机器必须互相依赖,才能共同生存”的主题。事实上,网上有些评论者也指出,“MATRIX”这个电影的名字其实最适当的翻译是“残局”。(抑或“珍珑”?)即形势已经发展到此亦进不得,彼亦进不得,若非握手言和,就只能是同归于尽。

然而,从“黑客帝国III”最后的结局来看,形势其实是对MATRIX的机器有利的。原因就在于,尼奥所能与MATRIX的机器进行谈判交换的筹码,只有一个,就是他可以通过牺牲自己来消灭史密斯。但如果MATRIX的机器在尼奥牺牲了之后,出尔反尔,继续让八爪鱼机器攻击锡安城,这时尼奥都已经死了,史密斯也不再能够威胁到MATRIX,除了MATRIX的机器的“道义”感之外,还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它,使它非得履行承诺不可?这与尼奥非履行承诺不可的情况,可是完全不同的。这显示了其实在这场交易中,MATRIX的机器仍然是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上,尼奥所可以指望的,就只有MATRIX的机器会老实地履行它及时召回八爪鱼机器的承诺了。

但是,从整个“黑客帝国”三部曲的描写来看,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MATRIX的机器是这样一人“言出必践”的“君子”。如果是的话,它本来就不会做这种把人类当“电池”来使用的、奴役人类的事情。也不会做出在收买叛徒,以捉住莫菲斯,给他注射药物,逼他说出进入锡安城的密码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MATRIX的机器会老老实实地履行与尼奥达成的协议这一情节设定,是非常缺乏铺垫的。没有详细的铺垫,这样的结局设计就会令人觉得不够合理,好像只是编剧刻意要得到一个“合”的答案,而不是因为剧情的发展,逻辑上自然而然就能得到这个编剧所希望得到的答案。

因此,正如“苏菲的世界”里的主题“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是作者硬塞给读者的一样,“黑客帝国III”里的主题“人与机器应该也可以和平共存”也是编剧硬塞给读者的。尽管,后者的牵强程度远远没有前者那么明显,因此恐怕并不是很多观众会觉得这一结局是败笔。

(待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4-27 22: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觉得黑客三的结局很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心愿,但是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思想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思念思想于2004-04-27, 22:49:36发表
其实觉得黑客三的结局很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心愿,但是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思想性。

俗不俗倒无所谓,它本来就是商业大片,首先要考虑商业价值。而且,从三部曲的“结构”上说,它也一定要给出一个“合”的结局,所以前面我也说了,尽管渥卓斯基兄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坦承他们是相信“悲观主义”的,也没有用。

问题是在于,俗也要俗得合理。像宫崎骏的“风之谷”,岂不是更俗?连主角都要救活回来,“黑客帝国III”可是好歹还是让尼奥死了,没有完全是“皆大欢喜”。但至少“风之谷”还是比较合理(除了王虫有使人复活的神力这一点没有作事前铺垫之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最后,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黑客帝国III”没有偷换概念,应该怎么样来表达那“合”的主题?现在影片已经拍到这个样子,我是不可能像我在《“连城诀”的结构》一文中对待“连城诀”那样,提出很具体的修改方法,而只能就此提出一些原则性的看法。

其实,既然“黑客帝国”是一个完整的三部曲,编剧就一定要在服从这三部曲共同的“结构”的基础上来考虑第三部怎么拍。第一部的主题回答是“正”,其哲学基础在于康德的“理性主义”;第二部的主题回答是“反”,其哲学基础在于尼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那么,很自然地,第三部的“合”的主题回答,就应该寻求一种在哲学的发展史上处于“合”阶段的哲学流派来作为它的哲学基础。这一哲学流派是什么?懂哲学的人于此应该觉得答案早已呼之欲出了吧?不错,正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存在主义”。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黑客帝国II”中,“存在主义”已经“闪亮登场”了一遭。但也正如我的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在它“登场”之后的情节发展中(包括“黑客帝国II”的后半部分与“黑客帝国III”),其实都没有真正地演绎和表达出这一哲学流派的思想。我想,原因很可能是渥卓斯基兄弟他们很推崇并深刻理解“悲观主义”,因此“黑客帝国II”中对“悲观主义”的演绎可谓行云流水、淋漓尽致;但他们其实并不怎么真正地明白“存在主义”,因此虽然也提了它一把,却没能真正地把它融入到情节的发展之中。

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存在主义”是不应该那么早就在“黑客帝国II”中出现的,因为那里是“悲观主义”的天下,不可能把“存在主义”演绎得好;或者即使能,反而只会冲击了“悲观主义”这一主题上的主角的地位。应该把“存在主义”的亮相推迟到“黑客帝国III”中,在那里倾尽全力地演绎它、推许它,从而为作出“合”的回答奠定坚实的基础。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至于具体要设计什么样的情节,既能表达“存在主义”,又能与原来在“黑客帝国II”中埋下的伏笔衔接得上,那就不是我能做的事情了(我能做的话,我早成渥卓斯基兄弟了,嘿嘿)。

但我可以举一个剧中原来就有的例子,以略作示范。“黑客帝国II”中有一段情节,我认为是很适合用于表达“存在主义”的理念的。那是尼奥经常做一个梦,梦中见到他所深爱的崔妮蒂中枪下堕。他很担心这会变成现实,于是在他打算进入源程序找那个MATRIX的系统设计师,以解开MATRIX之谜的时候,他要崔妮蒂答应不会跟着进去。但是,当崔妮蒂在屏幕上看到尼奥有危险,就再也坐不住了,违反了她向尼奥许下的诺言,奋不顾身地进入MATRIX去解救他,果然就在堕下时中枪。

网上有朋友以“决定论”来分析这一情节,指出这一“表面文本”的“潜文本”就是“决定论”。因为,表面上看来,崔妮蒂违诺进入MATRIX是她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仔细分析之下,造成她这一行为的,有两个因素:其一,是她爱尼奥,而且深得可以为之舍生牺牲;其二,尼奥遇险,已经进入MATRIX的其他人都帮不上忙,只有她在MATRIX之外是闲着的。后一个因素,显然是MATRIX所决定了的;而前一个因素,其实也是MATRIX在一早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的,因此祭师才能预言她会爱上他。由此看来,崔妮蒂的选择根本不是她个人的自由意志主宰之下作出的选择,而是全都给决定了的。

这一分析并不是错,但是,如果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我们是可以作出另一种解读的。是的,崔妮蒂爱尼奥是早就被安排好的,但这又如何?在这一件事里,重要的不是她为什么会爱他--是因为出于她个人的自由意志?还是MATRIX的安排?--,重要的只是她爱他这件事本身。为了爱,奋不顾身,明知是飞蛾扑火,明知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毫不犹豫,无怨无尤。这是爱的价值,这是爱的伟大。仅仅是爱本身,而不是什么爱的原因,赋予了这一行为以动人的力量、无上的价值。至于这一行为是被决定了也好,是没有被决定也好,都不能减少甚或磨灭这一感情的光辉与美好。

如此类推,我们可以同样地来看“存在”的问题。我的存在是被决定了的吗?还是我自己的自由意志所能支配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因此,“存在主义”一再强调的一句名言,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价值不来自于存在的原因,而就是在于存在本身。因此,前面我也已经提到过萨特的主张:“关键是如何存在,发挥自由意志,做出选择,虽然选择里面打上了决定论的烙印。……个人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他对自己的存在、行为就负有完全的责任,上帝和任何外在因素都不是推诿责任的对象,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人本身的行动。”是的,崔妮蒂的选择,正如前面引述的网友的分析所显示的那样,是打上了决定论的烙印的,但她的选择体现了她对尼奥的爱,而这爱的伟大与崇高,就是她这一选择的价值所在;而并不是这一选择只有是源自她的个人的自由意志的时候,才算是有价值的选择。

其实,“存在主义”对于“人是否有自由意志”这一问题的态度是这样的:自由意志的存在不是一个有待证明的问题,而是一个我们必须相信的信念。因为,如果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话,那么人就不必对他所做的一切负责。就如同棋子不会对一局棋的成败负责,要负责的是那个棋手。一个由不必负责的人组成的世界,不知其可也。因此,必须相信人是有自由意志的,然后在这样的信仰的基础之上,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也就是说,“存在主义”对于这一哲学命题的回答是:我自由,我选择,我负责。这既不是对康德的理性主义的简单肯定(他过于乐观了,认为人具有绝对的理性,有绝对的自由),也不是对尼采等的悲观主义的简单否定(他过于悲观了,认为人绝对地不具有自由,不具有理性),而是从“责任”的高度来审视自由的存在及其必要性。

行笔至此,我忽然想起了两件事。一件,是以前看胡适的散文,里面有一篇是他回复一个学生提问:“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回答简洁有力:“人生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你赋予给它的。”这是“存在主义”精髓的中国式表述了。

另一件,是一位哲学专业的朋友一次与我聊天时说起:“海德格尔是西方现代哲学绕不过去的人。”当时他一副深得个中三昧的神情说,我却满怀茫然的隔阂感而姑且听之。但写到现在,我猛然明白,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其实也有着一点“时势造英雄”的味道;存在主义的大行其道,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因为,“悲观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哲学思想,虽然与人类的感情有天然的亲和力,但它是不可能成为人类的归宿、哲学的终点的。因为如果它是成立的话,世界就没有意义,人就只有坐以待毙,并且无赖地不肯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世界是一秒钟也不可能维持下去的。现实人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生活仍然要继续,事物仍然要发展。因此,悲观主义在哲学发展史上不可能是一个能长期稳定地存在的“均衡点”,“存在主义”的出现本身就是为这个被“悲观主义”扰动了的哲学世界重新寻求“均衡点”。

这,大概就是“黑客帝国”三部曲所给予我的最大的启发吧。

(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尾声:

终于为这个长贴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心中是微微的快慰,也是微微的感慨。战战兢兢的开始,滔滔论证的过程,到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到一个“光明的尾巴”。重温了“黑客帝国”三部曲,重温了从康德到萨特的哲学发展史,也重温了自己现在的信念形成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到胡适那一番话,是要特别地向他表示致敬。遥想当年,高中时期,青涩的少年,苦闷的青春期,沉缅在“悲观主义”的忧伤之中,直至看到胡适这一番大白话,恍如当头棒喝,又似醍醐灌顶,把我从迷梦中惊醒。如今回头细想,“悲观主义”最大的魔力,其实只不过是迎合了人们的“自恋情结”--从极度的“自恋”中幻灭而成极度的“自伤自怜”。

愿以此语与诸君共勉!


PS:本贴中预告过的四个番外篇,有空时会逐一地补充完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菜刀

东光侯谏议大夫

Rank: 1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3
功绩 747
帖子 5065
编号 156
注册 2003-8-26
来自 北京


从头至尾看完了no兄的妙文,写的真是太棒了!我忍不住又从头看了一遍,感觉依然是:精彩,精彩!  
我可以公开说:no兄此文是我到现在为止看到的最具分量的一篇参赛文章。
顶部
性别:女-离线 happytime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女官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22
帖子 695
编号 6939
注册 2004-4-20


发表于 2004-4-28 23: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4-28, 10:34:26发表

最后提到胡适那一番话,是要特别地向他表示致敬。遥想当年,高中时期,青涩的少年,苦闷的青春期,沉缅在“悲观主义”的忧伤之中,直至看到胡适这一番大白话,恍如当头棒喝,又似醍醐灌顶,把我从迷梦中惊醒。如今回头细想,“悲观主义”最大的魔力,其实只不过是迎合了人们的“自恋情结”--从极度的“自恋”中幻灭而成极度的“自伤自怜”。





汗,悲观主义真的有天然的感染力。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我也曾经长久地考虑过这个问题。询问过很多人也得不出满意地答案。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人心的浮躁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有人说我闲得无聊,等我为生活,为工作全力打拼之季,就不会想东想西啦,也许如此吧。
我有时侯想是不是我没有信仰的缘故,欧美的大多数人信教,这方面的折磨可能少一点。可唯物主义的教育已经深入我心,这辈子恐怕都和宗教无缘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紫冠道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2
帖子 721
编号 7088
注册 2004-4-27


发表于 2004-4-30 14:2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樓主這篇文章太強了。
從三部曲結構談到了哲學問題。
以前看到的關於這方面的帖子都是談人工智能的。談程序的。

操作系統升級啦。ring0權限啦。擾動啦。非線性啦等。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就是每天上來發發帖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紫冠道人于2004-04-30, 14:21:29发表
以前看到的關於這方面的帖子都是談人工智能的。談程序的。

操作系統升級啦。ring0權限啦。擾動啦。非線性啦等。

也有些评论文章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的。只是,即使是这些文章,往往将哲学说得太复杂艰深,令一般不是哲学专业的读者看得一头雾水。曾有一个朋友不屑地对我说:“哲学只不过是一些复杂的废话!”这是对哲学最大的误解,恐怕也是哲学的一大悲哀所在吧。

其实并非如此,如果说是谁错了,错的是喜欢搬弄术语来吓唬外行的哲学家,而不是哲学这一门学科本身。

我一向认为,如果真正懂了,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简单明了的,一定是再怎么外行的人也能明白的。

这里引一段我在另一个贴子里说过的话:

真理总是简单而清晰的。因此,我在短消息中与Q君说:“没有真正懂的人,才会故作高深,使别人难以明白他的意思,从而也就免去了被别人看穿的尴尬。我一直认为,真正懂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简单明了,而不是艰涩复杂的。哲学其实并不是什么复杂的废话,只不过真正懂的人不多,而借‘行话’来掩饰无知的人却太多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4-28, 10:22:28发表
行笔至此,我忽然想起了两件事。一件,是以前看胡适的散文,里面有一篇是他回复一个学生提问:“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回答简洁有力:“人生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是你赋予给它的。”这是“存在主义”精髓的中国式表述了。

刚才翻了一下书柜,终于把胡适那原文给我找出来了,打字在下面,以供大家参考:


答某君书:

……我细读来书,终觉你不免作茧自缚。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作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一:决定论的混淆

“黑客帝国II”有很多情节都是围绕着决定论而展开的。决定论,再加上绝对的因果律,自然而然就会导出“人没有自由意志”这一“悲观主义”的回答。这就使这一“悲观主义”的回答似乎有着相当严密的逻辑基础,令人觉得难以抗拒,无法反驳。

然而,如果细加考察的话,就会发现,电影在这里其实是混淆了两种类型的决定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偷换概念”的做法。一种类型的决定论,是机械的决定论。它所决定的,其实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打个比方会比较容易明白这一点。例如,在物理学中,重力作用决定了苹果脱离枝干后会向下跌落,而不是飞上天去。这里,决定苹果的运动方向的是“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定律是严格地发挥作用的,不会因为它所施加影响的对象是苹果或是其它什么东西而有所改变。在这个意义上,苹果的运动是被决定了的。根据同样的定律,人是不可能自己举起自己的,人的能力在这一点上也是被决定了的。

推而广之,世间万物众生的运动、变化,无不是由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等客观规律严格地决定了的。某一物或人的运动或变化的发生,是由它及其它所有物或人的前一运动或变化所决定,而它这一运动或变化本身又决定了它及其它所有物或人的后一运动或变化的发生。将这种情况推至极端,就出现了一个哲学家说过的一句妙论:“今天你的手放在左腿上,还是放在右腿上,从宇宙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决定了。”这很自然会令人们追问到一点:那么导致所有的物或人的最初的第一个运动或变化的,是什么?牛顿就是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最终将那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归于上帝。

但不管怎么样,在这类决定论之中,那个作为“第一推动力”的“上帝”并不是直接地决定我们的。“上帝”只决定了两件事:其一,是最初的那一推;其二,是决定了这一系列运动或变化环环相扣所遵从的客观规律(如物理、化学等定律)或哲学上统称为“因果律”的东西。

显然,这里的“上帝”与我们平时所谈论的那个“上帝”,也就是“黑客帝国”中所描写的MATRIX及其“建筑师”不尽相同。这里的“上帝”所做的是提供一个初始状态,及事物运动或变化的逻辑规律。一旦事物运动或变化起来之后,这个“上帝”就撒手不管了,直接地起着支配作用的是那些逻辑规律。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上帝”弄错了(姑且不要管这假设与“上帝”的“全知全能”的性质不符),它所设定的初始状态在它所制定下来的逻辑规律的作用之下,使事物的运动或变化偏离了它本来想要得到的结果。但尽管如此,这个“上帝”也不能改变这种情况了,它不能中途再修正事物的状态,或更改已经制定下来的逻辑规律。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地球的科学家发射一个前往火星的飞船,他们只能设定该飞船的初始方向与速度,根据物理学的定律,经过一番计算后预计这只飞船会到达火星。但因为在某方面出了错误,结果飞船没能按原定的计划到达火星,科学家对此也只能是束手无策。

(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番外篇之一:决定论的混淆(续)

第二种类型的决定论,则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那正是我们平时所想象的“上帝”,也是“黑客帝国”中所描述的MATRIX及其“建筑师”。我们这些“人”或“程序”的一切行为都由它们直接地决定了,为它们的意志和目的而服务。它们可以随时地修正对我们的设定和适用的逻辑规律,从而更好地操纵和控制我们。例如,“黑客帝国I”中就有这么一段情节,MATRIX为了阻止尼奥等人回到现实世界,把原来是一道门的地方“修改”成一堵墙。这种完全是“超现实”(其含义就是“超越了逻辑允许”)的“能力”,显然是“上帝”才有的。同样的道理,“苏菲的世界”中,只要少校愿意,他就可以让狗说话,香蕉皮里刻字,神父把苏菲错叫成“席德”(席德是少校的女儿的名字),等等一系列有悖“常理”(也就是逻辑)的事情发生。

显然,这种情况在第一种类型的决定论中是不会发生的。逻辑规律虽然是“上帝”在最初的时候制定下来的,但一旦制定下来后,就连“上帝”自己也必须遵守它,而不能在事物的运动或变化已经开始进行的过程里中途横插一手,以自己的意志来左右、改变事物的运动或变化。也就是说,第一种类型的决定论中,“上帝”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是那么大。

“黑客帝国”偷换概念的地方,正是把这两种类型的决定论混为一谈了。即,把第一种类型的决定论的必然性作为基础,在论证“人没有自由意志”的过程中却偷偷地换上了第二种类型的决定论。

事实上,不管我们是相信康德的理性主义,还是尼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第一种类型的决定论是必然的。物理、化学等客观规律的存在是那样地显而易见,绝对是不能否认的。否则的话,我们就应该能不受重力作用的约束,飞到天上去,自己举起自己了。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客观规律的存在,首先,如前所述,其实“上帝”也要遵守它们;其次,它们不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客观规律不仅约束人类,也约束一切的事物,它们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意志的目的而存在的,不是为了把人类或其它一切事物作为达成某种目标的工具而发挥作用的,它们仅仅是为了让事物的运动或变化能依从某种规则而进行。例如,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举起自己?“上帝”这样设定重力作用这一物理定律,是为了我们能因此而满足它的某种目的吗?显然不是。

但另一方面,第二种类型的决定论,却充满了目的性。这里的“上帝”之所以要控制我们,操纵我们,是为了实现它的某些目标。例如,“黑客帝国”中的MATRIX如此这般制造出尼奥这个“人”或“程序”,是为了通过它来使系统升级换代。而系统升级换代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人类、奴役人类。而MATRIX要控制人类、奴役人类,又是为了把人类当成“电池”来使用,以维持MATRIX的生存。

很明显,对于第一种类型的决定论,人类没有什么可感到愤愤不平的。我们不会因为没有办法自己举起自己而气愤、悲哀,想挣脱这重力作用的约束。但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决定论,人类当然是气愤的,想摆脱这种控制的,而摆脱不了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悲哀。因为,没有人会愿意自己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别人达到某种目标的手段。我们是人,不是工具;我们需要尊重,不愿意被利用。

也就是说,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是否我们要受到约束。这世上不可能没有任何约束,正如弗里德曼所说的那样,从来就没有无任何约束的自由,自由总是有约束的。关键其实在于,我们不想受到利用,不想成为别人的工具。因此,如果这些约束的存在是为了使我们受到奴役,而不仅仅是为了向我们提供一套运动或变化所赖以有序进行的逻辑规律,我们当然要感到气愤,我们当然要奋起反抗,反抗不成时当然会感到悲哀。

(待续)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8-5 15: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018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