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问大家对高仙芝印象如何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5-11-10 17: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再后来因为阿拉伯军的主将阿布。穆斯林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其余部于是叛乱,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 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怎么这么相似呀,在中国,高仙芝被杀,不是功高震主,不过也是被冤枉的.副将段秀实好像也做了叛军,被杀.第一次看到段秀实是高仙芝的副将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敢认呢,现在看来段秀实也不是一个很差的人呀.
李嗣业呢?感觉名字很熟悉就是不想不起来是谁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侯景

Rank: 4
组别 女官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3
功绩 31
帖子 143
编号 28199
注册 2004-12-18


发表于 2005-11-10 17: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唐代的第三流名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晋羊牯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290
编号 48111
注册 2005-9-7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1-11 13: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larsen于2005-11-06, 12:39:44发表

QUOTE:
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06, 11:48:07发表
[quote]原帖由我不是迭戈于2005-11-06, 11:41:12发表
[quote]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无所谓呀,你要认为他是军神或者卖个泥像天天拜着也不关我事。 [/quote]
高仙芝应该说军事上还是很有自己一套的,在攻打小勃律的时候,他率军横跨帕米尔高原,行军路线平均海拔达到五千多米,深入敌腹,在作战的时候也是屡出奇计,一名英国探险家对他的行军路线实地考察之后,惊叹道"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 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 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 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另外恒罗斯之战,战败不应该是高仙芝的责任,这一战,高仙芝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深入阿拉伯境内,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到达恒罗斯,这次高仙芝的兵力仅有3万人,而其中有1万还不是唐军,阿拉伯一方兵力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的以少打多,而且是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由于高仙芝的指挥得力,唐军与阿拉伯军大战5日,不分胜负,后来是因为盟军的反叛,才最终失败,就这样,当高仙芝聚集残兵败将后,发现还有1万人左右,居然还起了反扑的念头,手下人拼命阻拦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我想,把高仙芝称作中国古代的"山地战之王"应该当之无愧.

至于高仙芝之死,也不是中埋伏,安史之乱时,高仙芝集中了一些临时召集来的市井流氓,组成了一支军队,但是由于军队战斗力太差,败了好几次,于是高仙芝提出主动退守潼关,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稳健的主意,但是由于宦官的诬陷,皇帝偏听偏信.杀了高仙芝,杀高仙芝的时候,全军一起喊冤枉,可见高仙芝在士兵中的威信.

当然,在民族政策上,高仙芝处理得并不好,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高仙芝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quote]
你的资料有点乱。
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量了一下从怛逻斯到安西的直线距离是980KM。
行军三个月,按九十天计算的话,每天才走十一公里???高原反应?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5-11-11 14: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11, 13:54:32发表

QUOTE:
原帖由larsen于2005-11-06, 12:39:44发表
[quote]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06, 11:48:07发表
[quote]原帖由我不是迭戈于2005-11-06, 11:41:12发表
[quote]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无所谓呀,你要认为他是军神或者卖个泥像天天拜着也不关我事。 [/quote]
高仙芝应该说军事上还是很有自己一套的,在攻打小勃律的时候,他率军横跨帕米尔高原,行军路线平均海拔达到五千多米,深入敌腹,在作战的时候也是屡出奇计,一名英国探险家对他的行军路线实地考察之后,惊叹道"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 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 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 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另外恒罗斯之战,战败不应该是高仙芝的责任,这一战,高仙芝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深入阿拉伯境内,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到达恒罗斯,这次高仙芝的兵力仅有3万人,而其中有1万还不是唐军,阿拉伯一方兵力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的以少打多,而且是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由于高仙芝的指挥得力,唐军与阿拉伯军大战5日,不分胜负,后来是因为盟军的反叛,才最终失败,就这样,当高仙芝聚集残兵败将后,发现还有1万人左右,居然还起了反扑的念头,手下人拼命阻拦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我想,把高仙芝称作中国古代的"山地战之王"应该当之无愧.

至于高仙芝之死,也不是中埋伏,安史之乱时,高仙芝集中了一些临时召集来的市井流氓,组成了一支军队,但是由于军队战斗力太差,败了好几次,于是高仙芝提出主动退守潼关,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稳健的主意,但是由于宦官的诬陷,皇帝偏听偏信.杀了高仙芝,杀高仙芝的时候,全军一起喊冤枉,可见高仙芝在士兵中的威信.

当然,在民族政策上,高仙芝处理得并不好,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高仙芝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quote]
你的资料有点乱。
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量了一下从怛逻斯到安西的直线距离是980KM。
行军三个月,按九十天计算的话,每天才走十一公里???高原反应? [/quote]
直线距离?仅凭直线距离来判断行军路线?

ps,对高仙芝的了解原来仅限于安史之乱,后来玩轩辕剑三——云与山的彼端才听说恒罗斯之战,俺们的历史教育能做到大宇、光荣那样寓教于乐多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arse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6
编号 49377
注册 2005-9-21


发表于 2005-11-11 21: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11, 13:54:32发表

QUOTE:
原帖由larsen于2005-11-06, 12:39:44发表
[quote]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06, 11:48:07发表
[quote]原帖由我不是迭戈于2005-11-06, 11:41:12发表
[quote]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多谢楼上,迭戈收益非浅.......
他好像是中了埋伏死的吧?凭这一点就说明他军事水平菜的要命.  

无所谓呀,你要认为他是军神或者卖个泥像天天拜着也不关我事。 [/quote]
高仙芝应该说军事上还是很有自己一套的,在攻打小勃律的时候,他率军横跨帕米尔高原,行军路线平均海拔达到五千多米,深入敌腹,在作战的时候也是屡出奇计,一名英国探险家对他的行军路线实地考察之后,惊叹道"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 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 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又叹曰:“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 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另外恒罗斯之战,战败不应该是高仙芝的责任,这一战,高仙芝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深入阿拉伯境内,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到达恒罗斯,这次高仙芝的兵力仅有3万人,而其中有1万还不是唐军,阿拉伯一方兵力达到十几万人,这样的以少打多,而且是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由于高仙芝的指挥得力,唐军与阿拉伯军大战5日,不分胜负,后来是因为盟军的反叛,才最终失败,就这样,当高仙芝聚集残兵败将后,发现还有1万人左右,居然还起了反扑的念头,手下人拼命阻拦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我想,把高仙芝称作中国古代的"山地战之王"应该当之无愧.

至于高仙芝之死,也不是中埋伏,安史之乱时,高仙芝集中了一些临时召集来的市井流氓,组成了一支军队,但是由于军队战斗力太差,败了好几次,于是高仙芝提出主动退守潼关,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稳健的主意,但是由于宦官的诬陷,皇帝偏听偏信.杀了高仙芝,杀高仙芝的时候,全军一起喊冤枉,可见高仙芝在士兵中的威信.

当然,在民族政策上,高仙芝处理得并不好,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我还是认为高仙芝是千载难逢的奇才 [/quote]
你的资料有点乱。
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量了一下从怛逻斯到安西的直线距离是980KM。
行军三个月,按九十天计算的话,每天才走十一公里???高原反应? [/quote]
在高原地带行军,绝对不可能做到直线前进,况且是一支毫无后勤补给的大军,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行军,不说打仗,恐怕这种行军世界史上能做到的将领也不是很多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5-11-22 2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高仙芝是中国地方政权高句丽(699年被灭)的贵族,当时从辽东迁徙了大约20多万高句丽的遗民来关东。

后来他死得时候是因为兵力太差---招募兵--且玄宗一意出战的命令,封常青也是那时候挂的。之后还有哥舒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私掠者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0
编号 58761
注册 2006-1-31


发表于 2006-1-31 22:2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时候只有新罗是独立的,高句丽和百济都是唐朝领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延召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59723
注册 2006-2-12


发表于 2006-2-13 02: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同意larsen兄的论述!!!高将军是一位伟大的将才。在唐朝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意义不大,关键在于你的能耐有多大,所以唐朝是强大无比的。“怛逻斯之战”与其说是在战役上打败了,不如说是在战略上永远打赢了。当时在西亚各个战事中,不可一世的黑衣大食的伊斯兰军团,在“怛逻斯一役”之后,永远地打消了东征的念头。想一想,在广袤的大平原上,带领区区三万个勇士,去战(据说是二十多万伊斯兰军团),不用说是打了,没有相当的勇气,就是听说了就给下死了。
旷世奇才高仙芝将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柑蕉桔梨萝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4
编号 56152
注册 2005-12-28
来自 广州


发表于 2006-2-13 11:1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高句丽本来就是中原移民创立的国家,视中华政权为正统,当杨广亲征为的只不过是国家统一.而高仙芝本来就认为是唐人.也不算是胡将.难道在国外居住的中国人就不是中国人,而是那些国家的移民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2-13 11: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西晋羊牯于2005-11-06, 11:34:42发表
个人穷兵黩武,贪财好利。
从军事上根本谈不上奇才,连名将都很难说上。

在唐朝就率兵翻越兴都库什山,率3万华夷混合兵团就跟鼎盛时期阿拉伯帝国十余万大军拒战,因为出了内奸才败,这还不算奇才?

后来败于潼关是因为兵都是新募的民间久不习战的老百姓,并不能说明高仙芝将略不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2-13 11: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伟君子于2005-11-10, 17:03:36发表
怎么这么相似呀,在中国,高仙芝被杀,不是功高震主,不过也是被冤枉的.副将段秀实好像也做了叛军,被杀.第一次看到段秀实是高仙芝的副将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敢认呢,现在看来段秀实也不是一个很差的人呀.
李嗣业呢?感觉名字很熟悉就是不想不起来是谁了,

段秀实是很有气节也很有才能的人,后来死于德宗时叛乱的朱泚之手

文天祥《正气歌》中“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说的就是他拿笏击破朱泚的头而被害的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关毛
(人间的祸害)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9903
编号 15525
注册 2004-8-14
来自 南秦州仇池郡
家族 轩辕狼党




QUOTE:
原帖由larsen于2005-11-06, 12:42:47发表
至于高仙芝的民族问题,他是高句丽人,在他所处的时代,朝鲜一词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高句 丽则一直是中原王朝属下的一个地方政权,在它被唐朝收复之前,其地位与五胡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许许多多割据政权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它偏居一隅,残存较久而已,隋之所以要征伐高丽,正是要将南北的大一统进行到底,而并非对外扩张。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其来源是夫余之一部及东北夷中之几支, 除了在地域上稍有重叠外,它与古代的朝鲜并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与现代的朝鲜在关系上就相离更远了。据通鉴记载,唐灭高句丽後,其国民大部被迁入内地, 只有极少数留在或进入今朝鲜境内,因此从人民的继承上来说,今天朝鲜与古代高句丽的关系也是微乎其微的。仅仅因为英文"Korea" 来自" 高丽" 之名,就轻易地在朝鲜和高丽之间划上等号,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至於新罗、後高丽之後的朝鲜已逐渐走上独立於中原王朝之外的道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详论。总之,把唐朝大将高仙芝称作朝鲜人无论如何是不正确的。如果是外国人,他们写书或读书时容易受到"Korean"一词的迷惑,那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朝鲜人和中国的朝鲜族人,出於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历史的真实,则是不能抹杀的。

正解,后来的朝鲜叫高丽完全是统治者自己取的国号而已,他们的祖先是三韩人,不是高句丽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oblivio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0
编号 58860
注册 2006-2-2


发表于 2006-2-14 07: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怛逻斯之战唐阿双方的军队数字都没有个准,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如《全史》《历史与开端》《阿拉伯通史》都记载阿拉伯方面为“数万人”,而唐军为“十万人”,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怛逻斯之战时说阿拉伯方面不过出动了呼罗珊地方军,人数也不可能太多;唐方的史料,虽说《通鉴》《唐书》都用“蕃汉三万”的数字,但是《通鉴考异》专门注有“六万”的数字,《通典》则引用参加过此役的杜环所写的《经行记》上所说的“唐军七万”的数字。个人觉得阿拉伯方面不太可能有十万人以上的军队,查遍阿拉伯历史,全盛期的麦蒙朝搞大阅兵时也不过出动十四万人,围攻君堡时算是倾国之兵,不过十二万,刚刚内乱后的呼罗珊一地能有十多万甚至二十万人才是有鬼了
这当然不是贬低高仙芝的将才,光是一个击小勃律就足够让高仙芝跻身一流名将之列了,怛逻斯之战面对的也是阿拉伯帝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名将,又是千里奔袭河间,虽败犹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redghl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37
编号 43267
注册 2005-7-14


发表于 2006-2-15 15: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高仙芝绝对称得上名将了
小孛律一战,实在是太牛B了
怛逻斯之战唐军兵力“蕃汉三万”比较可靠,整个安西都护才2万4,唐军能动员2万人不错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oblivio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0
编号 58860
注册 2006-2-2


发表于 2006-2-15 16: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理解:“蕃汉三万”是指唐军出安西时的数量,“六万”或者“七万”是唐军到达战场时的数量。当时河间诸国心向唐朝的不少,会出动一定数量的部队帮助唐朝打阿拉伯也是正常,白寿彝就是这个观点
不能简单地以安西都护府配置的兵力数量来算唐军,否则的话呼罗珊一地又如何凑得出“十五万”甚至“二十万”阿拉伯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秣陵钓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59272
注册 2006-2-6


发表于 2006-2-18 13: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楊軍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9
编号 60954
注册 2006-2-26


发表于 2006-2-27 22: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管怎么说,高是以一个地方的兵力对一个国家,能够败而不溃,就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而且唐朝后来走向衰败,打败仗不单单是将领的能力问题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oblivio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0
编号 58860
注册 2006-2-2


发表于 2006-2-28 14: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怛逻斯之战大食出动的也不过是一支军队,“以一军对一国”实在太吹嘘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06-3-4 14: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又狠又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庾信
(轩辕茶博士·无地者老金)

灵寿侯武胜军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1173
帖子 17592
编号 19705
注册 2004-10-28
家族 圣剑兄弟会


怛逻斯对唐军来说,毕竟战线推进的太远,超越了传统作战范围,而且基本上用的是当地藩兵,失败不能全部归咎于高本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金庾信
(轩辕茶博士·无地者老金)

灵寿侯武胜军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1173
帖子 17592
编号 19705
注册 2004-10-28
家族 圣剑兄弟会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15, 16:40:56发表
我个人理解:“蕃汉三万”是指唐军出安西时的数量,“六万”或者“七万”是唐军到达战场时的数量。当时河间诸国心向唐朝的不少,会出动一定数量的部队帮助唐朝打阿拉伯也是正常,白寿彝就是这个观点
不能简单地以安西都护府配置的兵力数量来算唐军,否则的话呼罗珊一地又如何凑得出“十五万”甚至“二十万”阿拉伯军

恩,唐朝一向喜欢以藩制藩,用藩兵藩将,所以本土部队应当不会太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lei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0
帖子 570
编号 18213
注册 2004-9-22


发表于 2006-3-11 10: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都贴了阿拉伯的古文献记载了,希望国内YY者再不要信口开河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秣陵钓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59272
注册 2006-2-6


发表于 2006-3-11 19: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金庾信于2006-03-04, 18:13:45发表

QUOTE:
原帖由oblivion于2006-02-15, 16:40:56发表
我个人理解:“蕃汉三万”是指唐军出安西时的数量,“六万”或者“七万”是唐军到达战场时的数量。当时河间诸国心向唐朝的不少,会出动一定数量的部队帮助唐朝打阿拉伯也是正常,白寿彝就是这个观点
不能简单地以安西都护府配置的兵力数量来算唐军,否则的话呼罗珊一地又如何凑得出“十五万”甚至“二十万”阿拉伯军

恩,唐朝一向喜欢以藩制藩,用藩兵藩将,所以本土部队应当不会太多。

不是喜欢 是无奈
唐的成事靠的是原北周的关陇集团
唐初 该集团达到鼎盛  出可为将 入可为相的人才不计其数 他们也就是唐初的豪门大族
后来 武则天以周废唐 大举扫荡门阀  到唐玄宗时统治阶级已几乎无将可用 这才不得不倚重藩将

当然 关陇集团也非纯汉人 但因其汉化较早 可姑且算作汉人
而后期的藩将指后期纳入帝国版图地区的民族如 朝鲜 沙陀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夏侯雅伯
(慕容十二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411
编号 61598
注册 2006-3-8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3-11 19: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6-03-11, 10:54:58发表
我都贴了阿拉伯的古文献记载了,希望国内YY者再不要信口开河了.

您那个阿拉伯古籍文献也不咋地,唐军被扩充到了十万,阿拉伯联军的军力如何也看不出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awk_cn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96
编号 59379
注册 2006-2-8




QUOTE:
原帖由秣陵钓徒于2006-02-18, 13:01:44发表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高不是朝鲜族人,现在的朝鲜族是新罗人的后代,大部分是东北解禁后方才进来的。

高句丽被灭掉后,七成以上都迁入唐境内,高是古高句丽人,但按现在民族源流理所当然要算中国的汉族人,应为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早就被汉族熔掉了。

不同意阿拉伯史料的说法,唐在安西哪可能搞到那么多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lei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0
帖子 570
编号 18213
注册 2004-9-22


发表于 2006-3-11 21: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夏侯雅伯于2006-03-11, 19:20:05发表
您那个阿拉伯古籍文献也不咋地,唐军被扩充到了十万,阿拉伯联军的军力如何也看不出来

不咋地也是历史研究的依据.阿拉伯兵力不但他们自己没有记载,其他也无记载,只能从当时的情况判断他们大概能出多少兵力了.
  10万并不夸张.不但两本阿拉伯古籍记载一致,连被杀,俘虏等都记载明确.
  而中国古文献记载,通典有七万人尽没,和阿拉伯记载完全一致.资治通鉴考异也有藩汉六万的记载,数据都接近.
反而唐书的记载,哈哈.唐书的记载也明显为尊者讳,高的传记里不轻不重几笔.反而副手的传记详细记载了--------表现其人逃跑时候的智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lei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0
帖子 570
编号 18213
注册 2004-9-22


发表于 2006-3-11 21: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awk_cn于2006-03-11, 21:32:27发表

QUOTE:
原帖由秣陵钓徒于2006-02-18, 13:01:44发表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高不是朝鲜族人,现在的朝鲜族是新罗人的后代,大部分是东北解禁后方才进来的。

高句丽被灭掉后,七成以上都迁入唐境内,高是古高句丽人,但按现在民族源流理所当然要算中国的汉族人,应为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早就被汉族熔掉了。

不同意阿拉伯史料的说法,唐在安西哪可能搞到那么多人。

为什么不可能?
唐朝的记载一向都不可靠.
  偷天换日的事情常干了.
  唐朝说三万.很可能三万是正规军,其他都是临时征集或则是守卫军.就好比现在很多部门正式编制都少的可怜,真正做事却一大批(大多实习生,临时生).难道你能说中国做事的就几个,还拿出证据看这个部门编制就这么几个啊.
  呵呵,人家阿拉伯可不管你这么多,反正是人都算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awk_cn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96
编号 59379
注册 2006-2-8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6-03-11, 21:46:50发表

QUOTE:
原帖由Hawk_cn于2006-03-11, 21:32:27发表
[quote]原帖由秣陵钓徒于2006-02-18, 13:01:44发表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高不是朝鲜族人,现在的朝鲜族是新罗人的后代,大部分是东北解禁后方才进来的。

高句丽被灭掉后,七成以上都迁入唐境内,高是古高句丽人,但按现在民族源流理所当然要算中国的汉族人,应为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早就被汉族熔掉了。

不同意阿拉伯史料的说法,唐在安西哪可能搞到那么多人。

为什么不可能?
唐朝的记载一向都不可靠.
  偷天换日的事情常干了.
  唐朝说三万.很可能三万是正规军,其他都是临时征集或则是守卫军.就好比现在很多部门正式编制都少的可怜,真正做事却一大批(大多实习生,临时生).难道你能说中国做事的就几个,还拿出证据看这个部门编制就这么几个啊.
  呵呵,人家阿拉伯可不管你这么多,反正是人都算上. [/quote]
比方好像不太恰当~

当地的汉军除了安西都护的藩镇军,请教还能从哪里调来?如果从西域藩国征兵,具体的国家都有哪些,各自可以负担多少?尚未考证出来之前,就凭阿拉伯人的一点史料说唐军能达到十万  ,太夸张了,不足为信。

阿拉伯的史料好像从事情的起因开始就与国人的相左,立场很分明嘛,哈哈

纵然有大量藩军加入,其实力装备战法统属亦与唐军迥异,不可等量视之。而当时唐人仅两万耳,这个应该有共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oblivio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0
编号 58860
注册 2006-2-2


发表于 2006-3-12 01: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awk_cn于2006-03-11, 23:46:04发表

QUOTE:
原帖由yaolei于2006-03-11, 21:46:50发表
[quote]原帖由Hawk_cn于2006-03-11, 21:32:27发表
[quote]原帖由秣陵钓徒于2006-02-18, 13:01:44发表
挺强的一朝鲜族将领 以一镇之兵力就敢入侵安南  横跨印度 与打食开战
哎  唐朝实在是强得一塌糊涂

高不是朝鲜族人,现在的朝鲜族是新罗人的后代,大部分是东北解禁后方才进来的。

高句丽被灭掉后,七成以上都迁入唐境内,高是古高句丽人,但按现在民族源流理所当然要算中国的汉族人,应为高句丽作为一个民族,早就被汉族熔掉了。

不同意阿拉伯史料的说法,唐在安西哪可能搞到那么多人。

为什么不可能?
唐朝的记载一向都不可靠.
  偷天换日的事情常干了.
  唐朝说三万.很可能三万是正规军,其他都是临时征集或则是守卫军.就好比现在很多部门正式编制都少的可怜,真正做事却一大批(大多实习生,临时生).难道你能说中国做事的就几个,还拿出证据看这个部门编制就这么几个啊.
  呵呵,人家阿拉伯可不管你这么多,反正是人都算上. [/quote]
比方好像不太恰当~

当地的汉军除了安西都护的藩镇军,请教还能从哪里调来?如果从西域藩国征兵,具体的国家都有哪些,各自可以负担多少?尚未考证出来之前,就凭阿拉伯人的一点史料说唐军能达到十万  ,太夸张了,不足为信。

阿拉伯的史料好像从事情的起因开始就与国人的相左,立场很分明嘛,哈哈

纵然有大量藩军加入,其实力装备战法统属亦与唐军迥异,不可等量视之。而当时唐人仅两万耳,这个应该有共识吧。 [/quote]
非要从标准编制上算人数的话,阿拉伯方面可能出动的部队人数只会更少,阿拉伯帝国全盛的麦蒙时期倾全国之力围攻君士坦丁堡也不过出动了十四万人,阿拉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哈立德手下带过最多不过五万兵,法德勒东征时不过两万余人,现在网络上动不动就YY说什么呼罗珊一地就出动了十五至二十万阿拉伯军,真不知道从哪变出来的
十万兵本来就不和中国史料矛盾,《通鉴考异》就注有六万的数据,《通典》则是引用参加过怛罗斯之战的杜环的数据说是“七万众尽没于怛罗斯之川”,这两本都是很权威的史学著作。至于唐书里面的数据,个人觉得还是当笑话看比较好,突厥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入寇,吐蕃居然能随随便便拉起一支四五十万人的军队围攻薛仁贵,唬小孩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6-3-12 01: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看中国史书, 感觉南北朝之前的官方历史, 都应该是相当真实的, 当时的史官素质高啊. 但越到后来越虚伪, 记载越不实, 朝庭估计体面, 太史顾及脑带和全家人的性命...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22:1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07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