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4-10 21:50 发表
问题是轻骑也赶不及救到乌巢,用重兵根本也没有作用,曹操早就已经逃走了,结果还是因为粮草被烧而大军溃散。
请问,是哪里写着“轻骑也赶不及到乌巢”来着?
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袁绍传
难不成赶不及还能先在琼等前“败走”?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4-10 21:50 发表
陇右不可行前面也讲得很清楚,在陇右打消耗战,蜀汉没有这样的国力支持,在长安打消耗战,因为有关中屏障汉中,蜀汉的防线可以缩短,兵力可以集中在长安一线,不会发生三线受压的情况。
子午谷比斜谷长一半路,交通又比斜谷困难,有渭水为屏障,魏军对蜀军的粮道能有多大威胁,魏军入关可不是因为自己境在内就会顺利,洛阳往西走到潼关都是山路,在黄河逆流运输除了困难外,还受三门峡所挡,不能一直航走,需要在中途转换陆路,运输本来就非常不便,运粮问题,当年的汉武解决不了,就是后来的盛唐一样也无计可施,在关中建都的重要因素是关东向西打过来不容易。而且要为入关的部队维持补给,需要动用不少的人力在运输,这是非常容易做成民变,做成山区盗贼横行,运输的效率更差。
说得好像魏国就有这样的国力支持在陇右打消耗战一样。在跟诸葛亮打了这么长时间的战斗,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陇右粮困还宁愿郭淮调羌粮也否决了关中大运的议论,你觉得魏国很爱搞千里运输?最重点的是蜀国粮道走陇西没有暴露在魏国面前,准备时间多的是。
有渭水为屏障?你默认就把长安以西的地区都划给诸葛亮了?当关中军是空气?诸葛亮有那兵力在长长的渭河沿岸部署据点保障运输线?重点在于出斜谷后诸葛亮的补给队是怎么顶住压力保障粮道的?
关中粮仓在潼关附近,怎么突然变成了要魏国从洛阳直接向关中建立补给线?蜀国要从汉中直接输运到长安这将近600里的栈道运输,出谷口后运输路线完全暴露在关中军视野之下,诸葛亮是怎么保障一面跟魏主力对持一面跟关中军对持来着?当时云集汉中的部队也就10万,至少2万是要在汉中带着,据关紧守。8万部队再加数万汉中壮丁能完美完成这个艰巨的千里补给以及长安两面跟魏军直接对持的任务?
至于你说“一路没关卡”,那在建兴5年诸葛亮北屯汉中,魏朝收到消息后所做的“分遣大将守要道”的举动是干嘛去的?原来是你口中的汉中到长安一路通畅无阻?
难怪你说最合适蜀国的战略了,原来你已经把整个关中当做魏延的战果。那还有什么必要谈下去?能达成这个理想状态的,当然ok。即使你为了达到这个状态把关中驻军弱化成“老弱残兵”,再把分遣大将守要道的部署变空气,最后把魏国驿站体系(一方有事,天下皆知,一下子就被废了,太好了。)废掉,让整个关中失陷了洛阳才做反应,你还能整出多些更BT的情况给魏延不?要不直接洛阳接收到长安失陷的消息魏国立马兵变投降蜀国?
再对比一下魏延此计的预计:
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注意几个关键,夏侯懋逃走后,长安就属于蜀军了么?----非也。魏延在等诸葛亮前来汇合的时候,是去用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来做粮食等待,而不是进驻长安。也就是说,20余日期间,诸葛亮到达之前,魏延不认为他就能拿下长安。而是诸葛亮到了才能拿下长安,并以此一举克定长安以西。
而问题就在诸葛亮即便是20日主力轻军到达长安,能拿下长安,那么咸阳以西就自动是蜀国的了?可以演变成以关中为屏障跟魏国打消耗?
魏国在潼关附近,弘农军等地方都有屯田,运输根本不必在千里之外的洛阳展开,而是最远也就从500里处的弘农,近一点的愧里调用军食以供军用。在诸葛亮来到之前,曹真就已经可以先去调令关中军集结在咸阳西面的据点里待命并且高速的赶过去部署,洛阳主力20余日到达,这期间,诸葛亮即便刚好拿下关中,咸阳以西也不会因为长安的失陷而大规模举旗响应。----因为魏延始终忽略了关中诸军这一块战力。他也以为关中军享受久了和平生活变得没战斗力了。实际上,关中诸军在此后多次诸葛亮北伐里,都是抗击相拒的主力。战力并不差。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10-4-10 23:4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