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597922794 于 2010-2-20 21:28 发表
呵
我想阁下玩三国志的舌战时一定经常得到曲意吧
有谁可以说陈志一定是三国正史毫无差异?
1.三国换主者是多,但从当时数一数二的主公手下归隐的有几位?
2.荀彧于郭嘉,不可置否,都是智压群雄的谋士,但为何荀彧没有说出来而郭嘉说出?还有,当时荀彧在后方治安,郭嘉才是随行的,怎么荀彧的言语先经过郭嘉再到曹操么?
3.不杀刘备是顾忌当时刘备的名声,而且当时么有必要杀刘备。而后的杀,则是到了不顾名声也要杀刘备的地步啦
首先,你的话就有语病。《三国志》就是正史,何谈“与正史有差异”?我猜你是要说和真实历史比较吧?
当然,《三国志》肯定和真实历史有差异。但就目前史料来看,《三国志》毫无疑问是可信度最高的。研究三国历史,自然是首先以《三国志》为根本,然后才能谈到旁引别的史料。在对史料的鉴别上,如同郭嘉到底主张杀刘备还是主张保刘备这种自相矛盾的记载,是首先被怀疑的。
至于您的问题,“从当时数一数二的主公手下归隐的有几位”,偶也记不得很多了,随便想想吧,譬如许攸、譬如董昭、譬如司马朗,貌似再加上一位赵云。
第二个问题,明显您没有读过《荀彧传》: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於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於常,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锺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第三个问题,这并不是郭嘉前后态度变化的事情,而是不同的书对同一事件自相矛盾的记载。如果是同一本书,记载了郭嘉前后态度的变化,那我承认您说的正确。可惜事情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