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谈笑既是风云,挥手已负苍生, 经典中的经典,黄迷不可错过
性别:女-离线 姬千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3
编号 8194
注册 2004-6-7


发表于 2004-6-17 17: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文烈于2004-06-15, 20:22:49发表
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人。。。但是要说累,那是你的感觉了:)

那是师小姐对子陵的评价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落月猫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10
编号 8165
注册 2004-6-6


发表于 2004-6-18 19: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而言,更喜欢寇仲,英雄男儿当如此,不过本人性格却有点偏向徐子陵,只是没有他英俊潇洒蜈蚣高强而已~~~

女的里面,对黄易小说的慈航派人物完全没有好感,感觉跟小BUSH差不多,老喜欢把个人意愿强加到别人头上!你李世民有可能是个好皇帝,所以就选了他了,那寇仲就一定是昏君?说白了不过是为了保持自己在江湖上的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看看,皇帝都拿我们当靠山!

倒是比较喜欢婠婠,敢爱敢恨,只是黄易强行把她安排了孤单一个人的结局~

至于石青璇,着墨太少,个人感觉她和徐的结合,与其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还不如说是一种交易来的实质。毕竟邪王石之轩可不是吃素的,你徐子陵再多几条小命也不够他捏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有人说我老只谈金庸,我就转一下我在另一贴子中论及“大唐双龙传”的部分于此,算是也有参与其它作品的讨论吧。


引用 (happytime @ 2004-06-18, 12:39:53)
而世民从出场开始,就表现出其非常“强悍”的一面,比如说在太原起兵的种种波折期间,世民就经常夜探敌情,常常忍受艰苦环境的考验,再经过多场艰苦战争的磨砺(虽然几乎每次战争都以世民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但每个过程却惊心动魄,世民经常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刻意忍耐,坚壁清野,然后重镑出击,击溃敌军,并且要身先士卒,忍饥挨饿,连续几天几夜的疯狂穷追敌寇)以及政治场合中多次险恶角斗中培养出超强的意志力。  
--------------
这部“大唐风云录”对李世民作为军事天才的形象之塑造是最成功的,胜过“大唐双龙传”。

“大唐双龙传”在这一方面的描写,与其它与李世民有关的作品(不算这部“大唐风云录”在内),应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但它的问题有二:其一,它所设计的桥段,其实偏“武侠”而不是偏“军事”,因此真正懂军事的人看了就觉得很假。其实我并不算是很懂军事的人,但因为对唐初史熟悉,看起来也觉得只是表面热闹,实际上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这一点铛然MM的批评是一针见血的。她说:“当然黄易在战争方面也算颇有功力,但总觉得那是泛泛的理论融入更多武侠式的圈套与变数,胜之奇,却未免失之真了。”其实黄易的“大唐双龙传”有很多地方明显是模仿了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的,田中的“银英”在战争描写中的问题,以前我就请过对军事相当熟悉的Q君等人来作评论,都指出里面的战争描写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相当假,不合理的地方一大堆。下面转一下我与Q君的一段有关的对话:

=========
nonono11
我想问你一下,以你这个军事专家的眼光来说,田中芳树的"银英"里对战术的描写如何?有人说他的描写有抄李世民的成分,你觉得呢?

q42474112
一句话不咋地。我个人意见,那里面的战争描写也是典型的日本风格,主帅的能力决定一切,士兵只不过是数字。用军事角度来看,那里得好些战争简直就是儿戏。什么集中火力直攻一点,所谓的杨威利的拿手战术,几乎就和战列舰决战中的做法差不多,只不过就算是日德兰海战也不能用这种办法。你集中火力人家也会,谁比谁傻
=========

回看“大唐双龙传”对战争的描写,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如果说“银英”还有点战列舰决战的招数,“大唐双龙传”中就是更小家子气的武侠套路。

其二,“大唐双龙传”中对李世民所谓战术的描写,说白了,其实是“人海战术”。可是历史上真正的李世民恰恰是最擅长“以少胜多”的。而且,我和萧MM她们讨论武牢之战、隋唐两代的高丽之战,都说明一味人多是不可能打胜仗,其实是更容易打败仗(后勤和指挥跟不上)。当然,小说不必符合历史,但要刻画李世民的军事天才形象,到底是写他人多欺人少而胜利,还是写他以少胜多更能表现出来呢?答案是很明显的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钢剑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5
编号 8334
注册 2004-6-14


发表于 2004-6-18 23:5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黄的小说我只看了2部,朋友介绍看《寻秦记》。后来就是自己发现那厚厚的一排书《大唐》。
当时很奇怪,怎么会有写的那么长的小说,以前看最多也就是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了,会有什么好写的?就租了来看。第一章也没看玩,就爱上了这套书。喜欢寇仲的豪放,喜欢子陵的细腻。但是更爱子陵,怎么讲也不知道,但是就是喜欢。
最喜欢2人的话“一世人,两兄弟。”心里想怎么会有2个人可以有那么深的兄弟之情。但时候后来越看越不是味儿,子陵这个人物开始变的让人接受不了。具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变了,觉察不出来。直到最后,子陵拿兄弟情来“劝”寇仲放弃天下,才开始发觉自己不是对子陵反感了,是“厌恶”了。而寇仲呢,面对多少人的压力,最终连自己一生最信任的兄弟都放弃了自己,而且帮敌人来劝自己放弃手里用血换来的一切优势,去向敌人投降,甚至帮敌人登上帝位。我无法想象寇仲心里会是怎么样的痛。
支持大唐!支持寇仲!无奈面对子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文烈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219
编号 1812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6-19 00:4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姬千秋于2004-06-17, 17:42:23发表
  那是师小姐对子陵的评价啊!

但是你说出来就是你的了,除非你已经声明那是靶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我那个超级长贴“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本来就是有一批是要评黄易这部“大唐双龙传”的,只是那贴子写到一半就提不起劲续下去。这里姑且顺便就着这里大家的议论来评一下“大唐双龙传”,如果兴致上来了,评得比较完整,就把我这部分拆出来组成专门的新贴,算作那个“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的一个分贴;如果越评越没兴致,就算是参与这个贴子的一些普通的讨论吧。

下面先得补贴一下“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一贴最开头部分的“总纲”性的内容,补充一些我进行文学批评所使用的理论体系方面的基本知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的“总纲”部分:

  昨晚整理了一下提纲,打算评论的作品批数已经上升为十批。这里索性公布一下这个提纲,让大家也提点意见。

  第一批:《说唐》、《兴唐传》、《隋唐演义》、《唐史演义》、《隋唐英雄传》(电视剧,黄海冰主演)

  第二批:《虬髯客》、《风尘三侠》(高阳)、《风尘三侠》(若干同名小说)

  第三批:《秦王李世民》(话剧)

  第四批:《唐太宗李世民》(电视剧,林俊贤主演)、《唐太宗》、《大唐风云录》

  第五批:《大运河》(电视剧,梁朝伟主演)、《隋唐群英会》(电视剧)

  第六批:《决战玄武门》(电视剧,苗侨伟主演)

  第七批:《大唐双龙传》、《天子传奇4》(漫画)

  第八批:《魏征秘史》、《玄武门》

  第九批:《诱僧》(小说、电影)

  第十批:《风尘三尺剑》等网上小说


  我看过的与李世民有关的作品,当然远远不止以上的数目。把这些挑出来进行评论,选择的依据有三:其一是有特色,其二是有影响力,其三是有助于作为反面教材用来说明我的文学批评的评价体系。诸位还看过什么与李世民有关而又符合这些原则之一的,都可以告知一声。特别是网上小说,给个链接,我马上去看一下,如果觉得有评论的价值的,再添补进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古往今来,文学影视中描写到李世民的很多(包括主角、配角),这里先作一个简单的分类。
  
  以正史对李世民的记载为一条界线,描写到李世民的文学影视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李世民描写得比正史记载更好的,可称为“美化类”;另一类是把李世民描写得比正史记载没那么好的,可称为“丑化类”。要注意的是,这里“美化”或“丑化”这两个词并不包含什么褒贬的意思,“美化”不等于是好,“丑化”也不等于是坏,只是中性的词语。
  
  另外,文学影视不是历史,因此有关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含有虚构的成分,不但是对情节的虚构,更是对人物性格的虚构,这些都是可以的。即使是历史小说,也首先是小说,然后才是历史。因此,评价这些作品的水平和价值,并不以它们是否合符史实为标准。
  
  那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标准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适用的标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总结,简单而言有三个层面:微观、中观、宏观。
  
  微观层面的要素是文字或文笔。说它是文学中的微观要素,那是因为它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读者直接获取第一印象的要素。
  
  文笔的风格有很多种,或古朴、或唯美、或幽默、或简练。通常来说,能够在网上流行的作品文笔一定都是过关的。因为现在网上的作品那么多,可谓令人眼花缭乱。读者往往是看了开头的几个段落,就要决定是否值得再看下去,还是判作品的死刑。仅是开头几个段落,情节都还未来得及铺开,人物的性格还没有树立起来,能下判断的只能是文笔。所以,文笔不好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会遭到淘汰。
  
  就我个人来说,我现在决定是否要把一本小说看下去的标准也首先是文笔,而不管是在网上看还是看传统的纸版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更是如此,原因是觉得看长篇小说的成本很高,一旦看完后发现是本垃圾之作,时间已经费去不少。所以,我自己也是看开头几段,着力体会的是作者的文笔如何,过不了关的就已经淘汰出局。后面便是有再精彩的情节,那也是白搭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中观层面的要素有三:情节、人物、结构。
  
  情节当然要曲折动人,但不是一味离奇就是好,最重要的是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既是为吸引读者而设,也是为了刻画人物而设。
  
  至于人物的要素,就涉及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简单地说,文学创作通常将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个性单一,但鲜明突出,通常适用于配角;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通常适用于主角。不过有些文学作品里很可能一个圆形人物都没有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在这两种类型之外,通俗文学中最常出现的其实是“高大全”类型的人物,通常是主角人物。这类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刻画得好,但难以深刻,不耐看。
  
  结构是另一个较少人关注但其实十分重要的要素,尤其对于长篇小说而言更是如此。陈墨曾经指出过,中国自古至今在通俗文学领域的长篇小说都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如四大古典名著,除了“红楼梦”没有写完而难以评价之外,其余三大名著都存在着“气不足”的问题,即写到后面难以为继。我们看到现在网络文学在这方面的问题显得特别严重,很多作品挖坑不填,表面上看是作者缺乏毅力,但实质性的问题是作者从一开始构思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想好一个完整的结构,以致写着写着难以为继,或者越拖越长,记成了流水帐。
  
  另外,现代的通俗小说领域中最流行长篇小说的武侠小说,在结构上除了存在着“气不足”的问题外,还存在着“伪长篇”的问题。也就是说,有关的作品虽然从篇幅上看是长篇,但从结构上看实际上是多个短篇的缀合,准确而言应该是“短篇系列”,而不是“长篇小说”。如古龙的“陆小凤”、“楚留香”等都是这种情况。
  
  最后是宏观的层面,这一层面的要素是主题。不过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有这一层面。尤其是流行作品,通常没有什么主题可言,但也可以写得很成功。但要上升为经典作品,没有这一层面是不可能的。另外,有主题也不等于就是好的作品。很多文学作品会出现所谓“主题先行”或“思想大于艺术”的情况,就是宏观抢了中观的戏。
  
  宏观的主题之于中观的情节、人物、结构的关系,借用美学家朱光潜的一句话,应该是犹如水中之盐,肉眼看不见,只有通过品味才能体会出来。主题要驾驭情节、人物、结构,而不是扭曲。
  
  当然,上述都是一些原则性很强的标准,可能过于抽象。文学批评向来就应该是case study的研究模式。下面就以这些原则来评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李世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补充:

  经过这些天的评论写作,觉得对一开始提出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需要有所完善。
  
  首先,微观有三要素:文字、层次、节奏。文字这一因素,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谈。层次是指一个场景描写中的层次感,后面分析“兴唐传”中“三鞭换两锏”的故事就将会着重于分析其层次感。节奏就是指情节推进的速度问题,多少篇幅要完成一个场景,多少篇幅要完成一个事件;多久要出现一个小高潮,多久要出现一个大高潮,等等。
  
  这里层次与节奏,其实都是结构的问题,本来想把它们列为结构的微观层面。但这里已经分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又再在各个层面的要素中划分层面,会令这个评价体系显得杂乱,因此索性把这两个要素直接纳入微观层面。
  
  中观仍是原来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结构。
  
  宏观仍是一要素:主题。
  
  后面的评论会不断地以各部作品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一评价体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下面是评论“大唐双龙传”本身。

就微观层面来说,这部小说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只需略微说一下“文笔”这一要素。这部小说的文笔最大的优点是幽默风趣,寇仲的语言特征总是有令人忍俊不禁的感受。但这部小说文笔方面最糟糕的,与港台作家(金庸除外)最常有的通病如出一辙,就是“古今夹生饭”,古人说现代人的话,用现代才有的术语,例如什么“数量级”之类的。而且,黄易的问题比其他台湾作家更多了一重,不但是古人说现代话,而且是说广东话。什么“一世人两兄弟”之类的,是现代广东(严格来说是香港)才有的“俗语”。

我不能明白黄易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如果说是为了幽默风趣,不用这类明显与其作品背景格格不入的词汇也完全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即小说中有些地方没有出现这些有问题的字眼的地方,也可以非常幽默风趣)。如果说是一种周星驰电影式的故意而为,但显然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只是要幽默风趣,而不是要周星驰电影那种冷讽式的黑色幽默。总而言之,这类词汇的使用只是损害而不是增益这部小说在文笔方面的价值,是败笔,是失策。也说明黄易本人并没有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的愿望和追求,甘于流俗。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大大地制约了他的天份。如果说梁羽生是志大才疏(希望写出精品,但没有这样的天份),那么黄易就显得其志小于其才了。

至于其余微观层面上更为精微细妙的层次和节奏,就更不必论了。没有自觉写出精品的追求,更加不可能在这些复杂困难得多的要素上有所成就。
顶部
性别:女-离线 happytime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女官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22
帖子 695
编号 6939
注册 2004-4-20


发表于 2004-6-19 10: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期待,nono又开始写贴子啦。
看来要转入对人物的评价啦,我最喜欢看人物与主题的评论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转谈中观的三要素。

“大唐双龙传”最可惜的一点,正表现在“结构”这一要素上。本来,以“大唐双龙传”的设定,这部小说的结构应该是很容易驾驭才对的。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双主角、双主线”结构。通常来说,这类结构比“单主角、单主线”要困难,但黄易的设定使这小说中的“双主角、双主线”结构难度特别地小,与普通的“单主角、单主线”结构差不多。因为,这部小说的两个主角寇仲和徐子凌是同辈朋友的关系,而且二人从一开始就已经相识结交,在整部小说的情节推进过程中,又是聚多分少,两个人差不多等于是一个人,所以“双主角、双主线”与“单主角、单主线”的区别不大。

以前提到过这部小说其实在很多方面模仿了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这里也可以比较一下这两部小说在结构上的异同。“银英”也是典型的“双主角、双主线”结构,但难度就比“大唐双龙传”要高。因为两个主角莱因哈特与杨威利处于敌对两方的阵营之中,而且地位很不一样(莱因哈特在帝国中的地位远远要高于杨威利在同盟中的地位),这使二人的关系对立但又不对等(不是“counterpart”那一种),这就造成了作者在驾驭两条主线时要保持它们形成“平行”的关系比较困难。而又由于二人是敌对关系,当然是除了在战场上直接对垒之外,就没有同时在一个场景中出现机会,于是又带来的两条主线平行发展的情况多,而收束在一处的机会很少的情况,这也带来了结构难以紧凑的困难,因为主线分离而不收束,结构就显得不稳定。而事实上,“银英”中两个主角同台竞技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甚至根本谈不上发生过真正直接对抗的战事。

当然,“银英”在结构上最大的败笔,是作者在中途强行“杀死”了杨威利,导致杨威利这条主线在小说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就嘎然而止,临时把他的义子推上主角的地位,这条主线的结构变成很糟糕的“双层糕结构”,自然也就使全书的所谓“双主角、双主线”结构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完全失衡,一塌糊涂。就这一点而言,“大唐双龙传”至少没有犯下如此低级而严重的错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happytime于2004-06-19, 10:35:45发表
期待,nono又开始写贴子啦。
看来要转入对人物的评价啦,我最喜欢看人物与主题的评论啦。

我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其实对“大唐双龙传”没有太多的评论热情,我倒是想评那“天子传奇4”。当时把“大唐双龙传”和它放到一块去,其实我心目中的主角是“天子传奇4”。

这里不是正式开贴子啦,写不完也不要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但“大唐双龙传”在结构上的问题,是它把摊子铺得太大,人物太多,线索太繁复,导致整个架构极端复杂,最后终于失控(表现为结尾非常草率,匆匆收场)。

一部作品结构要紧凑稳定,除了要有清晰的主角及其主线之外,其它线索也必须围绕主线而展开。主线与支线的关系,就有如树干与藤萝的关系,藤萝不可能比树干粗,而且要始终缠绕着树干。但如果人物太多,线索太繁复,这就有如有太多的藤萝,后果是或者藤萝不是缠着树干生长,出现偏离主线的情况;或者是藤萝虽然都缠着树干生长,但太多的藤萝导致人们看不见树干本身,也就是支线的冲淡了主线,使主线显得模糊不清。

“大唐双龙传”的主线还是相当清楚的,但太多的支线就导致了顾此失彼的问题。而且,从金庸小说这些在结构上极其成功的作品可以看到,篇幅越长,人物和线索越多的作品,越需要安排大场景在结构上起到收束线索的功能性作用。姑且称这类收束线索的大场景为“扣子”,因为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起到类似扣子的功能。

像“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的设定都相当宏大,这两部小说就安排了最多的“扣子”式大场景。就以“倚天屠龙记”为例(这部小说最典型),这部小说中仅是与张无忌有关的部分,就有“光明顶当六强”、“万安寺救六大派”、“少林寺屠狮大会”三个扣子式的大场景来收束线索。这是因为第一个扣子中,赵敏这一条线索还没有出现;第二个扣子中,丐帮这一条线索还没有出现;第三个扣子就把所有出现过的线索都收束起来了。“天龙八部”也使用了两个扣子式场景(“少林寺大会”和“雁门关外萧峰自杀”)。

事实上,对于长篇小说,出于结构稳定的考虑,至少需要在小说的结尾处安排一个扣子式场景。这个结尾处的扣子,在“结构”和“情节”两要素上都有重要的意义。结构方面,是因为这时已经到达全书结束的时候,所有线索都已经出现了,后面不会再出现新的线索,因此在这时安排一个收束所有线索的扣子是最适宜也最必要的。在情节方面,这类扣子式的大场景,是全书高潮中的高潮,让小说在最高潮的时候结束(不包括“尾声”),当然是最符合情节安排的需要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湘江子龙

赵王枢密使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组别 诸侯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630
帖子 8100
编号 8098
注册 2004-6-4


不知四不先生有没有看过《武则天》(冯宝宝版)里的李世民,我觉得挺有特色的,推荐先生加入评点名单。至于大唐双龙,愚以为同黄易的其他作品一样,拿来消磨时间尚可,仔细推敲还是免了吧。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我们看到,即使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甚至是“连城诀”这样更像中篇而不是长篇的作品,都在小说最后的地方安排了“扣子”式的情节。“射雕”是“华山论剑”。“神雕”也有“华山论剑”,但那其实是“尾声”性质的场景,不是“扣子”式场景,杨过在关键时刻毙蒙哥那一场襄阳保卫战,才是“扣子”式场景。“连城诀”则是大佛寺那一场(不过那一场景的描写,在结构上成功,在情节上失败,这一点参见我以前写的“《连城诀》的结构”那一贴的分析)。

“大唐双龙传”的篇幅超过了金庸小说中最长的作品,人物之多,线索之繁复,关系之错综复杂,都超过了金庸小说中最宏篇巨制的作品,那么出于结构稳定的考虑,就更加需要有更多的“扣子”式的大场景来收束大量的线索。但总的看来,这部小说似乎只有洛阳之战那一段勉强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有收束线索的功能。最大的败笔,是这部小说在结尾的地方本来有一个天然的收束线索的“扣子”式场景,黄易却居然完全没有加以利用,那就是“玄武门事件”。这一事件本来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矛盾总爆发,各方势力同时发难的大场景,最有利于收束“大唐双龙传”中所有想参与“逐鹿中原”的各方势力所代表的线索。可黄易居然淡化处理这么一个天然而有利的大场景,将之缩小而成一场三下五除二就结束的小规模打斗。

这只能说明一问题,那就是黄易对于“结构”这一要素完全没有意识。他根本不知道长篇小说的创作中,结构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要素。长篇小说之所以不同于中、短篇小说的一个“质变”的区别,正在于“结构”这一要素上。

当然,这也许不能怪黄易特别差劲,而只能说中国文学从古至今,就甚少作家对结构有明确的意识。事实上,除了金庸小说给我强烈的感觉,作者对于结构是非常有意识的,再没有一个武侠小说领域的作家的作品能给予我这种感觉。其他所有作家都只是随手地写,情节发展到哪里是哪里,完全缺乏整体布局的考虑,当然就不可能想到结构应该如何设定,更不可能照顾结构的需要而安排情节的发展和高潮的处理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湘江子龙于2004-06-19, 11:08:57发表
不知四不先生有没有看过《武则天》(冯宝宝版)里的李世民,我觉得挺有特色的,推荐先生加入评点名单。至于大唐双龙,愚以为同黄易的其他作品一样,拿来消磨时间尚可,仔细推敲还是免了吧。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

那部电视剧我只是断断续续地看过,没有完整地看完,而且更多是看后面李世民已经去世之后的段落,所以无法进行全面的评价。这部电视剧是很早期的作品,现在不容易看到重播了。(而且我现在也不怎么看电视剧了。)

我也觉得“大唐双龙传”是不值得去推敲的,所以才一直提不起劲来写它。但因为已经出了预告,FANS中期待的很多,就随便写一下吧。

我已经写好的部分,评论是仔细得多的,你可以到下面的地址去看: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dWriter=0&Key=0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文烈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219
编号 1812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6-19 11: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四先生过于看重结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文烈于2004-06-19, 11:37:52发表
四先生过于看重结构

那是因为中国文学传统以来都过于不重结构。结构是长篇小说很重要的要素,结构不成,长篇小说不可能有大成。西方文学在一系列长篇巨制式的文学类型(如史诗、戏剧、长篇小说)上都压倒中国文学,就是因为中国文学很缺乏对结构的意识,更谈不上深入的技巧运用了。

金庸小说之成就,结构是重要的一环,也体现出它对西方文学的精华的学习与吸收。

关于这一点,我在“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一贴中评论“虬髯客传”之前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论述,转贴于此:

===========
  在进入主题之前,容我先谈点题外话。那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相比,长篇小说的差距很明显。前面已经提到过,中国古典时期的长篇小说,即使是代表着最高的艺术成就的“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没有写完而无法评价之外,其余三部在结构上都有着严重的缺陷。而事实上,即使“红楼梦”写完了,其结构完美无缺,中国的古典文学也只有一部长篇小说堪称完美,跟西方的长篇小说有着悠久传统却是没得比的。
  
  即使到了现代,在长篇小说的领域内,似乎也只有金庸的作品能达到殿堂级的水平。但金庸小说在结构上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学的色彩,显示了若非金庸吸取了西方文学的养分,仅靠中国文学的传统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成就的。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原因很可能在于西方的科学传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结构这一概念,其实最早源自建筑学。当然,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建筑学,但这一学问被视为是“奇淫技巧”之物,是工匠一类人的专长,君子不为也。但西方却往往是文学家同时又是科学家,将建筑学中的结构概念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架建作品的结构,因而有此大成。
  
  而结构的意义,对于长篇小说来说是决定性的。前面我一再地说中国的文学作品结构不成,其实是专指长篇小说而言,而不是中、短篇小说。当然,中、短篇小说也有结构的问题,但比之长篇小说,这一问题要简单很多,比较容易处理,基本上无需专门的学习。但长篇小说则不然,结构成了最困难的要素之一,其困难程度甚至不下于主题这一宏观要素。事实上,长篇小说与中、短篇小说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结构上的质的飞跃。如果没有这一结构上的质的飞跃,篇幅再长的作品,也只是“伪长篇”,而不是真正的长篇小说。

  这里讲了一通为什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长篇小说不及西方,有点走题了。其实我想说的是,长篇小说,中国不如西方;但短篇小说,中国的成就足以与西方并驾齐驱。这种现象似乎普遍存在于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中,而非小说独有。如文学界中就已经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诗歌的短篇作品极度发达,如唐诗宋词的成就绝对不比任何西方诗词要差。但其长篇作品就极度不发达,虽然也有一些“孔雀东南飞”之类的长篇叙事诗,但数量既少,成就更比不上西方的同类型作品。更重要的是,中国根本没有“史诗”可言--不是少,而是根本没有!
  
  这是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可惜我不能在此展开论述了,否则就要大大地走题了。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6-19 15: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谈黄易就谈黄易,又扯到老查头上, 中国小说之缺乏结构学,和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系统组织方面,西方人比东方人更理性. 我也不扯,否则也离题万里.一发不可收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大唐双龙传”有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属于“人物”或“情节”方面的,但深究起来,问题其实出在“结构”上。例如这里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石青璇在刚出场的时候确实吸引人,否则也不会一上手就把徐迷得晕头转向之余当场求爱啦。可是后来似乎是“荒废”了这么一个大好角色,在人们几乎忘记有这么个人时再把她提出来,再硬塞给徐子陵,来个彻彻底底的封建包办婚姻!这是一大败笔啊!!”这表面看起来是“人物”塑造方面的问题,但根子其实在“结构”上。

本来,徐子陵是这部小说的主角,则他的女朋友虽然不是主角,也应该是极其重要的配角,有关的“支线”应该浓墨重彩地详写才对。但由于这部小说的支线太多了,虽然黄易还能注意让主线的地位不受动摇,但以他驾驭庞大结构的能力有限,众多的支线就顾不上来了。石青璇一出场的时候着力地描写了一番,之后就把她这条支线给“忘记”了(最可能的是原因应该是当结构过于复杂的时候,无法适当地安排“情节”来照顾众多的支线,同时塑造众多的“人物”),抛诸脑后。写到后来才突然又记起来,赶忙重拾这一条抛下已久的支线,与徐子陵的主线收束。对石青璇的支线描写不足,就显得二人后来的结合十分草率生硬,欠缺合理的铺垫。

我前面说支线太多导致黄易在处理上顾此失彼,这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结构一复杂,“人物”和“情节”的处理和调度的难度就会急剧上升,这就是为什么长篇小说必须有一个清晰稳定的“结构”来整合“人物”和“情节”这两个要素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黄易与其他作家(不含金庸)相比,他驾驭结构的能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很多武侠小说家甚至连并不复杂的结构都控制不住,不要说“大唐双龙传”这样的宏篇巨制了。像古龙后期的长篇小说,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完全是“伪长篇”,其实是短篇小说系列,而不是长篇小说。而他早期的长篇小说,往往有头无尾(如“大旗英雄传”、“护花铃”等),连情节完整这一最基本的结构要求都达不到,更不必提稳定紧凑这些更进一步的要求了。梁羽生的长篇小说更是有不少连主角、主线都模糊不清,或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偏离主线,离题万里的“信天游”的段落。

但是,黄易在“大唐双龙传”中犯的错误就在于,他既然没有能力驾驭如此宏大的结构,就不应野心如此之大,把摊子铺得自己都控制不了。在“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一贴中,我一再地说到一点,一个小巧但精美的结构,比一个宏大但破绽百出的结构要好。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要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作品定位在自己的能力范畴之内,即使是要挑战自己的极限,也不要把目标定到远远超过自己能力的领域之外,以至于肯定不可能达成。

关于“大唐双龙传”在结构上的这一问题,其实以前已经评论过了,这里转贴一下,算是结束对这一要素的分析:

============
但我之前已经一再强调的正是,作者最好要量力而为,不要把自己当成是万能的。“q42474112”兄说:“金庸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这种自知之明,其实是很难有的。网上那么多写手,天份奇高者不少,但几乎个个都狂妄自大得吓死人,一上来就把小说的设定弄得浩大之极,其难度之高,根本是即使由金庸来写也一定不可能写得好的,因此最后落得“太监”的下场,这又怨得谁来?又有黄易的FANS曾经回应一些关于“大唐双龙传”结构松散的批评,说这么篇幅超长、人物众多的小说,就是金庸来写也不可能写得结构紧凑。这是对的,但结论并不是黄易比金庸高明,而恰恰是黄易比金庸差劲。既然没有这样的本事,谁叫你写那么长的?正如金圣叹看“三国”,读到里面一个头大无脑之辈赤膊上阵,结果给人万箭穿心,金圣叹妙评:“谁叫你不穿盔甲?”(大意如此)是自己不自量力在先,所以才有自取灭亡于后,活该!再说一遍:再没有比志大才疏更不幸的事了。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处世为人。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金刚捣锤于2004-06-19, 15:14:15发表
谈黄易就谈黄易,又扯到老查头上, 中国小说之缺乏结构学,和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系统组织方面,西方人比东方人更理性. 我也不扯,否则也离题万里.一发不可收了.

我不是要扯到金庸头上,而是要以金庸小说为一个参考座标来说明这部小说在结构方面的问题在哪里。否则枯燥地谈理论,完全没有例证,不可能说得清楚。

结构是我的评价体系中的一大要素,我评任何作品,都一定要评的(除非不是长篇小说),并不是特别地“照顾”或“针对”黄易。其实对于这部小说,我已经评得很简略了,不是什么要素都详细地评,但这部小说在结构上的问题很典型,可以说现在大量的网上玄幻架空类作品都有类似的问题,批了这一部等于是批了一大片,这是符合我在“总纲”中的第三条选择评论作品的原则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接下来要合并的谈“人物”与“情节”这两个要素。首先要谈的是李世民这一人物。李世民并不是此书的主角,为什么要先谈他呢?并不是因为他是我这个贴子的主角,而是因为他的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是导致这部小说的两个主角寇仲和徐子陵的形象在最后的地方不如人意的关键,所以要先谈了他,才能谈两个主角的问题。

这“大唐双龙传”中的李世民是一个典型的“半截子英雄”,前半部分对他作为军事天才的描写,虽说不及“大唐风云录”,但与其它所有描写过李世民的作品相比,黄易此书算是最成功的了。但转入兄弟争权阶段,李世民的形象却是急转直下,失败之极。黄易的用心很明显,是想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的人物。这种人物,在现实之中不是没有,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无需给出一个合理的交待来向读者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情况出现。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李世民对父兄很忠心,很感念亲情,所以在权力斗争中才如此吃亏。这是大量“美化类”作品都会使用的解释。但问题是,“大唐双龙传”后来对李世民的描写,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他的善良心软,更是无能!这就与前面对他的军事天才的描写起了严重的冲突。

在评论“秦王李世民”这一话剧时,我已经提到过:

===========
最后来看“大唐双龙传”中的李世民。如果说“隋唐英雄传”和“风尘三侠”中的李世民形象虽然缺乏主题的支持,但总的说来还是成功的,只不过不及“秦王李世民”中的那么成功而已;那么“大唐双龙传”中的李世民的形象则是极其失败。

应该说,此书中李氏兄弟争权之前的李世民的“高大全”形象还算相当不错,只可惜一旦进入直接描写李氏兄弟争权之后,李世民形象的描写可谓大失水准。“隋唐英雄传”和“风尘三侠”中的李世民再怎么善良、忍让,但至少不是愚蠢。可“大唐双龙传”后半部分里的李世民,我看来看去只能看到一个词:“愚善!”虽说是作者想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的人,但那样的描写,只能令读者觉得,李渊决意不选择李世民为储君,实在是太正确了!因为此人根本没有任何从事政治活动的素养,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勉强把他扶了上去,他以后也不可能驾驭得住群臣。这不是说李世民没有能力,而是说他没有魄力;不是说他没有才华,而是说他没有王者之气。如果他活在今天,他适合做一个政治中立的公务员,但不适合做翻云覆雨的政治家。

与之相对的是,黄易显然是极力想把此书中的李建成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但事实上,出来的效果却是,李建成是此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枭雄”形象,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圆形人物。他诚然有阴险狡诈、无所不用其极的一面,但也有大度能容、忍一时之气而顾全自己争权之大局的一面(如他开始时对寇仲的容忍)。对比之下,李世民被冤埋炸药的时候,只会一味地作软弱无力的分辩“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难怪李渊听了会大怒。说实在的,我看书时就想,如果我是李渊,我也会大怒。这怎么能怪李渊?(虽然作者希望营造的效果是这样,却是完全失败了。)要怪,实在只能怪李世民太无能了。而如果我是此书的李渊,我也会选择支持李建成。如果不是寇仲的相助,此书中的李世民必败无疑,而且败了也是他自己活该,我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值得同情之处的。其实,即使有寇仲的相助,李世民的成功也显得很牵强。这就无怪乎为什么此书的结局会让如此之多的读者不满兼不爽。读者自然而然地偏爱主角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无可否认,此书的李世民活脱一个“政治斗争大白痴”的事实令读者对他的登基为帝不能信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因为善良而不愿争,与因为无能而不能争是不同的。像前面提到的“炸药冤案”中,李世民的表现是惊慌失措,那分明是无能,而不是因为善良而忍让。看看其它“美化类”作品中类似的描写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如“隋唐英雄传”中,李世民陷于“宫门挂玉带”的冤案之中时,他的表现就可圈可点,他意识到自己被陷害了,但既不惊慌失措,也不作软弱无力的争辩,而是沉着地承受,这显示他不是愚蠢到什么都不明白,而只是因为善良而不愿揭发亲兄弟的作恶而已。又如司马紫烟的“风尘三侠”之中,李建成在魏征的建议下使计让李世民领兵与李密火拼,以图两败俱伤。李世民知道其中有古怪,只是他不愿细想内里的原因。当僚属让他直面李建成的阴谋时,他的流泪也只是表达悲伤,而不是显示软弱。至于“秦王李世民”中的李世民,就更是在李渊的步步进逼下仍处处据理力争,即使到了最后李渊以“天命”来压他时,他的脱下冠帽,高呼“苍天明鉴”,也与在此之前树立起来的正直刚烈的形象吻合得丝丝入扣,没有任何的矛盾。

另外,“大唐双龙传”中的李渊为什么要如此狠心绝情地非置儿子于死地不可?这一点也是难以向读者给出合理解释的,给人的感觉是作者硬要安排他这样做,不是由他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导致的行为。这小说中的李世民对李渊之忠心耿耿,可以说是绝了。但李渊对他的无情,也是绝了。为什么李渊非要这样自毁长城不可?其它作品中写到李渊对李世民猜忌,通常有三类原因。其一,是李世民本人野心勃勃,有不臣之心,因此招致李渊的忌恨,如“大唐风云录”是其中的典型。其二,是李世民虽然并无野心,但与李渊政见不合,因此招致李渊的不快,如“秦王李世民”是其中的典型。其三,是李世民并无野心,即使与李渊有不同政见也不哼声,但李渊受奸臣妖妃的蒙蔽,“莫须有”地压制李世民。绝大部分“美化类”作品都采用这一类原因。

这小说中的李渊是精明强干之辈,不是昏庸糊涂之人,所以第三类原因只会造成这小说中的李渊形象的人格分裂(即处理其它事情时精明,处理与李世民有关的事情时却糊涂);第一类原因肯定不适合这部小说的“美化”李世民的设定;第二类原因也不很明显,若说李氏父子有过什么政见不合,恐怕只有对待寇仲的态度。但李世民尽管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还是接受李渊的命令杀寇仲;而李渊最后不也照样同意了与寇仲合作?但那“炸药冤案”发生时,恰恰是正与寇仲合作的时候,李渊这样当着他面来训斥李世民,除非是表达他其实不打算与寇仲合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6-19 16: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6-19, 15:48:36发表
接下来要合并的谈“人物”与“情节”这两个要素。首先要谈的是李世民这一人物。李世民并不是此书的主角,为什么要先谈他呢?并不是因为他是我这个贴子的主角,而是因为他的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是导致这部小说的两个主角寇仲和徐子陵的形象在最后的地方不如人意的关键,所以要先谈了他,才能谈两个主角的问题。

这“大唐双龙传”中的李世民是一个典型的“半截子英雄”,前半部分对他作为军事天才的描写,虽说不及“大唐风云录”,但与其它所有描写过李世民的作品相比,黄易此书算是最成功的了。但转入兄弟争权阶段,李世民的形象却是急转直下,失败之极。黄易的用心很明显,是想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的人物。这种人物,在现实之中不是没有,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无需给出一个合理的交待来向读者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情况出现。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李世民对父兄很忠心,很感念亲情,所以在权力斗争中才如此吃亏。这是大量“美化类”作品都会使用的解释。但问题是,“大唐双龙传”后来对李世民的描写,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他的善良心软,更是无能!这就与前面对他的军事天才的描写起了严重的冲突。

在评论“秦王李世民”这一话剧时,我已经提到过:

===========
最后来看“大唐双龙传”中的李世民。如果说“隋唐英雄传”和“风尘三侠”中的李世民形象虽然缺乏主题的支持,但总的说来还是成功的,只不过不及“秦王李世民”中的那么成功而已;那么“大唐双龙传”中的李世民的形象则是极其失败。

应该说,此书中李氏兄弟争权之前的李世民的“高大全”形象还算相当不错,只可惜一旦进入直接描写李氏兄弟争权之后,李世民形象的描写可谓大失水准。“隋唐英雄传”和“风尘三侠”中的李世民再怎么善良、忍让,但至少不是愚蠢。可“大唐双龙传”后半部分里的李世民,我看来看去只能看到一个词:“愚善!”虽说是作者想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的人,但那样的描写,只能令读者觉得,李渊决意不选择李世民为储君,实在是太正确了!因为此人根本没有任何从事政治活动的素养,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勉强把他扶了上去,他以后也不可能驾驭得住群臣。这不是说李世民没有能力,而是说他没有魄力;不是说他没有才华,而是说他没有王者之气。如果他活在今天,他适合做一个政治中立的公务员,但不适合做翻云覆雨的政治家。

与之相对的是,黄易显然是极力想把此书中的李建成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但事实上,出来的效果却是,李建成是此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枭雄”形象,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圆形人物。他诚然有阴险狡诈、无所不用其极的一面,但也有大度能容、忍一时之气而顾全自己争权之大局的一面(如他开始时对寇仲的容忍)。对比之下,李世民被冤埋炸药的时候,只会一味地作软弱无力的分辩“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难怪李渊听了会大怒。说实在的,我看书时就想,如果我是李渊,我也会大怒。这怎么能怪李渊?(虽然作者希望营造的效果是这样,却是完全失败了。)要怪,实在只能怪李世民太无能了。而如果我是此书的李渊,我也会选择支持李建成。如果不是寇仲的相助,此书中的李世民必败无疑,而且败了也是他自己活该,我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值得同情之处的。其实,即使有寇仲的相助,李世民的成功也显得很牵强。这就无怪乎为什么此书的结局会让如此之多的读者不满兼不爽。读者自然而然地偏爱主角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无可否认,此书的李世民活脱一个“政治斗争大白痴”的事实令读者对他的登基为帝不能信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大唐双龙传里的李世民,塑造成这样,实在失败之极。
  写小说涉及历史题材,最好不要太离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黄易这样强行扭曲李世民的性格,大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即李氏兄弟的争权,如果不把李世民写成软弱无能,寇仲插手相助就没有道理,而他作为主角扭转乾坤的重要性也就无从体现。但是,黄易这样安排情节,造成了另一种困难,即直接导致了后面寇仲的退出和相让很难令人信服。明明是寇仲在政治才干上远胜李世民,形势也于他有利,为什么他还要退出?没办法,于是黄易只好进一步扭曲徐子陵的性格,让他这个寇仲最亲密的朋友“逼”他退让。这就是导致这里很多朋友对徐子陵“性情大变”的不满或不解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以前提到过,中观三要素和宏观主题要素是要互相支持的,但这并不等于四个要素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居于最高地位的当然是宏观的主题,它笼罩着其它所有的要素。而在“人物”和“情节”二者中,又是“人物”统辖着“情节”。情节安排如果要扭曲人物性格,那就不是好的情节。应该是由人物性格来主导情节的发展,才是合理的情况。是人物性格的变化导致了情节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情节要发展于是去扭曲人物的性格。而人物性格的每一步变化,都应该在情节上给予合理的解释和铺垫。如果“人物”和“情节”的统辖关系颠倒了,就会出现所谓的“人浮于事”的问题。“大唐双龙传”中却处处出现为了情节向作者已经设定好的方向发展,不惜扭曲损害人物原来已经塑造起来的性格特征,变化又全无征兆,缺乏铺垫和合理的解释,才导致了读者对人物的感受前后大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其实导致这部小说在结尾处一塌糊涂的,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结构、人物方面的原因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这部小说的定位有问题。

仔细地分析,“大唐双龙传”的定位实际上横跨了三种类型:田中芳树的“银英”一类的玄幻架空类作品、“大唐风云录”一类的历史小说、金庸小说一类的有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这三种类型的作品互相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正是这矛盾导致了这部小说在结局的安排上进退失据。

在这三种类型的作品中,“银英”一类的玄幻架空类作品所受的约束性是最少的,因为实际上里面的所谓“历史”是虚构出来的,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这样,如果有需要为了服从于人物性格而改动情节的话,对作者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后两种类型的作品来说,可就不是如此了。金庸小说一类的有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虽然有大量的虚构情节,但历史的总体走势是不能改变的,约束性就比玄幻架空类作品大了。而真正的历史小说,就更加不但要符合历史的总体走势,大量历史事件的描写都不能乱来,因此是约束性最强的作品类型。

“大唐双龙传”乍一看,最类似于的是金庸小说。它里面有很多历史事件,但其实虚构的成分居多。最典型的要数“杨文干事件”,是李氏兄弟争权中的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大唐双龙传”对这一事件的描写与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时间、地点、目的都完全与历史不相干,只是借用了杨文干这个人名而已。当然,这是可以的,我一向认为小说不必符合历史,只要最关键的一些东西与历史事实吻合就成(如最终是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当了皇帝这一类历史事实),对小说来说最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

但“大唐双龙传”对历史的卷入程度其实比金庸小说深得多。仔细地比较这部小说与金庸小说的情况,就会发现金庸小说中的主角通常不是历史事件中的主角,这就为这些主角最后退出历史提供了合理的条件。但“大唐双龙传”不然,寇仲对隋末唐初历史的卷入程度太深了,他直接地与唐室、甚至是李世民竞争成为天下之主。但历史事实是李世民当了皇帝,寇仲的结局可以说从小说的一开始时就已经被注定了。他或者彻底地失败,或者虽然成功但选择退出,不可能有别的路子。当然,“寻秦记”提供了别的路子,是项少龙扮成秦始皇的样子登基为帝。这一结局很巧妙,但过于剑走偏锋,可以用一次,不能再用第二次。事实上,当“大唐双龙传”快要结束时,就已经有读者猜想黄易会不会走这条旧路,让李世民被害死,然后寇仲扮成他的样子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6-19 17: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要构思故事, 是无可无不可的.
你也可以写到最后李建成登级,然后镜头一转,说这不过是未来时间某个少年自己在玩虚拟在线的网络游戏, 所有的故事都在一个虚拟现实当中, 编故事并不难. 结尾说明天重装机器再打一遍,学黑客帝国,形式千变万化, 都无不可. 是否尊重历史,是要看小说家自己的风格的.
   但言之有物,让人读了有感触,有共鸣,一个形象能长久被人记颂传说,那才是难的.
    令弧冲, 杨过,岳不群,小李飞刀等虚构的形象能如此深入人心,不能不说是小说家的功力.(当然,影视的作用也很大,林青霞演的东方不败一角,一下子让人对那个不男不女的老妖怪有了新的心理形象)
   四不对双龙传小说风格的骑墙之论,可以说一针见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此外,金庸小说中的主角,再怎么聪明绝顶、武功超群,都不是有政治才干的人物(韦小宝虽然是最有政治才干的人物,但正如金刚兄指出的那样,在政治上他其实还是不及格),所以他们最后息隐江湖,不但是合理的(没有政治才干,当然在政治战场的竞争中落败),而且也不会令读者觉得遗憾(本来就没有这样的野心,得不到也没什么所谓)。可是,“大唐双龙传”中的主角寇仲却是一个极有政治才干的人物,不但是远远压倒历史上真正的主角李世民,而且小说中其他争夺天下的对手中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而他不但有才干,还有雄心,这就使后面的转折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读者信服和满意。

也就是说,“大唐双龙传”中的主角是一个历史英雄(金庸小说中的主角却是江湖英雄),可历史上真正的主角李世民却又设定为“高大全”人物,无法安排他以阴谋诡计来骗得他退出(像“倚天”中朱元璋对张无忌那样)。这样的人物性格的设定,其实是“银英”一类玄幻架空类作品的通常设定,可是它又引入了历史背景,历史卷入程度之深庶几近于严格的历史小说,这就决定了这部小说最后必定因定位的左摇右摆而“四分五裂”,无法写出合理的结局。

所以我们看到,“大唐双龙传”如果想保留对主角寇仲那样的人物性格的设定,还不如纯粹地把自己定位在“银英”一类的玄幻架空类作品领域里。如果它仍然想深深地卷入历史,那就索性把主角定为历史上真正的主角李世民(即定位到历史小说的领域之内),这样小说与历史的矛盾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但如果它又不想以李世民为主角,那就应该把主角改成徐子陵这样常怀出世之思的人物(也就是定位到金庸小说的领域之内),则他最后的退出历史就能顺理成章。但黄易想兼顾三种文学类型的定位,最终是什么定位都是失败。

这是很典型的一种情况。以往我评论到的一些作品有“错位”的问题,往往是作者开始时定位在某一种文学类型之中,但在后来的写作中错位到另一种文学类型上去。但这部小说的“错位”要复杂得多,是主角的定位出现了问题。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4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4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1 15: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752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