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问关于“烛影斧声”!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3 13: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13:31 发表
小病是不可能设醮的,君主得病是个敏感的事情,小题大做是白白得增加不稳定因素。

有地方说小病不能设醮??
设醮跟吃药一样也是很常见的情况。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13:31 发表
刘太后是曾经穿过天子服,但是她这么干主要是基于皇帝对她的感情,她自己并没有擅权的心思也根本不可能有擅权的可能。当时的士大夫对刘后可以说是采取了诸般打压的政策,辅政大臣的力量也是刘后撼动不了的。像真宗刚晏驾时遗诏风波,帝后临朝时的位置,太后受册之类的大事,都是大臣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刘后出身非常贫贱,根本没有后族,她不可能形成一个政治集团。说到宋朝太后听政,在下以为主要原因是凡是有太后听政,都是因为当时皇帝刚即位,力量相对于大臣不成比例,所以不得不拉上太后以保持一种政治平衡。再者之所以拉到太后的话题,起因是皇后在立储的问题上有没有太大的发言权,而刘太后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根本无关紧要,无论她赞不赞成仁宗继位,都改变不了什么。

刘太后穿过天子服,是基于皇帝对她的感情?一刀兄,你是不是搞错了?当时太后根本还没还政给皇帝。
不管怎么说,宋代后宫的影响很大就是了。
再从别的问题考虑。
既然金匮之盟,是杜太后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来影响太祖。
为什么太祖皇后就不可能因为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影响太祖呢?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13:31 发表
太祖是不是传位给光义,引起猜测的还是太祖没有明确储君是谁。在下觉得太祖在位时对儿子没有并表现出要立为太子的意思,对于已经成年的儿子连王位都不封,要说打算立之为储实在不可能。如果太祖想传位给儿子,首先采取的肯定是要削弱光义的权位势力,更狠点干脆就直接杀了光义。
太祖到底是想传位给谁,在下以为人选没有明确,但是太祖的倾向性是比较明显得了。

太祖当时自觉身体还行,没必要太早定下皇储,这不是很正常的么?
而太祖是暴卒,怎么来立太子?
而且父子相传已经是惯例了,极少有兄终弟及的情况。
太祖如果没有明确赵光义为皇太弟,那首先的继承人肯定还是太祖的儿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3 14: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1 冒牌 的帖子

呵呵,仁宗那时没有亲政的原因是岁数问题。而且刘后在那时是根本不允许单独和大臣议事的,像帝后五日一朝,后坐于帝右首,这说明太后的地位是在皇帝下面的。刘后听政,主要是怕辅政的力量太大而威胁皇权,她主要的角色应该是个监督人,而不是决策者。历朝历代后宫都不可能没有影响,但有影响不等于有决策权。后宫因为和帝王的关系实在很近,对皇帝没影响是不可能的。她们可以影响皇帝对一件事的看法,但她们无法左右皇帝的看法。其实宋朝别说后宫,就是皇权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宋朝的皇帝怎么说呢,在下觉得是拥有话语权,但不完全拥有决策权。宋士大夫的力量实在太强大,强大到可以对抗皇权。
太祖的皇后好像是姓宋吧?至于太后和皇后,最重要的是太后是皇帝他娘,而另一个只是老婆,宋后和杜太后是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皇后说一句话,皇帝爱听就听,不爱听扭头就可以走,甚至骂皇后废皇后都不是不可能的,但对太后可能这样吗?
太祖就算觉得身体还行,没必要早定储君,但是他不可能到了那个岁数了还不培养储君。储君不是光立一下就行了,最主要的是培养储君的势力,执政的能力等等。
太祖那时可以说是还没有完全平定五代之乱,五代时父子相传并不是惯例,兄终弟即的很多,甚至养子继位亲子靠边的事也不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7
帖子 65672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7-6-13 14: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7-6-1 18:01 发表
这里记载本身就闪烁其词,所以这段记载只是平添了后人的想象和猜测,对解开此谜仍是毫无作用。

“好做好做”主流的解释是“你好好干(好自为之)”,众多歧义仍不能排除。

呵呵,可能还适得其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3 15: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14:19 发表
呵呵,仁宗那时没有亲政的原因是岁数问题。而且刘后在那时是根本不允许单独和大臣议事的,像帝后五日一朝,后坐于帝右首,这说明太后的地位是在皇帝下面的。刘后听政,主要是怕辅政的力量太大而威胁皇权,她主要的角色应该是个监督人,而不是决策者。历朝历代后宫都不可能没有影响,但有影响不等于有决策权。后宫因为和帝王的关系实在很近,对皇帝没影响是不可能的。她们可以影响皇帝对一件事的看法,但她们无法左右皇帝的看法。其实宋朝别说后宫,就是皇权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宋朝的皇帝怎么说呢,在下觉得是拥有话语权,但不完全拥有决策权。宋士大夫的力量实在太强大,强大到可以对抗皇权。
太祖的皇后好像是姓宋吧?至于太后和皇后,最重要的是太后是皇帝他娘,而另一个只是老婆,宋后和杜太后是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皇后说一句话,皇帝爱听就听,不爱听扭头就可以走,甚至骂皇后废皇后都不是不可能的,但对太后可能这样吗?

一刀兄一方面说后宫无法左右皇帝的看法,却又相信杜太后影响下产生的金匮之盟,不觉得矛盾么?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14:19 发表
太祖就算觉得身体还行,没必要早定储君,但是他不可能到了那个岁数了还不培养储君。储君不是光立一下就行了,最主要的是培养储君的势力,执政的能力等等。

前面说过很多次了啊,这不是因为太祖突然死掉没来得及么?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14:19 发表
太祖那时可以说是还没有完全平定五代之乱,五代时父子相传并不是惯例,兄终弟即的很多,甚至养子继位亲子靠边的事也不少。

养子也是子,而不是兄弟关系。
五代兄终弟及的情况很多?俺知道的只有一个半例子
钱弘佐卒,有子昱,年五岁,未任庶务,乃以其弟倧袭位
——太祖的两个儿子都不止五岁吧?
李璟继位之初,以仲弟遂为皇太弟,季弟达为齐王,仍于父柩前设盟约,兄弟相继。
——到后来还是改立了自己儿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李璟继位之初,以仲弟遂为皇太弟,季弟达为齐王,仍于父柩前设盟约,兄弟相继。
——到后来还是改立了自己儿子

这个失败的兄终弟及案例很可能提醒宋太祖。毕竟他和李景李煜两代都打过交道,六合之战还直接在战场上与李景通李景遂的弟弟李景达交过手,对这一家应该还是比较了解的。

我的猜测是,宋太祖开始时确实有让赵光义继位的意思,但是后来想法有所改变,开宝末年迁都洛阳之议及太祖长子赵德昭开始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脚都可以暗示出这一点。不过迁都之议毕竟未成,德昭也还是没有大用,这可能是宋太祖还在犹豫中,结果还没决定就暴死了。

且不论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赵普在劝太宗做掉太祖的小弟弟赵廷美时说的一句话:“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很明显否定兄终弟及的做法。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13 17:1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3 17: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7-6-13 17:05 发表

这个失败的兄终弟及案例很可能提醒宋太祖。毕竟他和李景李煜两代都打过交道,六合之战还直接在战场上与李景通李景遂的弟弟李景达交过手,对这一家应该还是比较了解的。

我的猜测是,宋太祖开始时确实有让赵光义继位的意思,但是后来想法有所改变,开宝末年迁都洛阳之议及太祖长子赵德昭开始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脚都可以暗示出这一点。不过迁都之议毕竟未成,德昭也还是没有大用,这可能是宋太祖还在犹豫中,结果还没决定就暴死了。

且不论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赵普在劝太宗做掉太祖的小弟弟赵廷美时说的一句话:“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很明显否定兄终弟及的做法。

说起兄终弟及,俺觉得最有趣的还是辽国的耶律重元了,由皇太弟变成皇太叔,最后不得不反叛。
可以与此类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3 23: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4 冒牌 的帖子

在下相信金匮之盟并不是基于杜太后的原因,冒牌兄可以再看看前面的发言,在下主要是从宋太祖的行为以及推测他的想法来说明金匮之盟的合理性。
至于说太祖没时间立儿子为太子或者培养儿子的势力是不太可能的。太祖在位十几年,他要真想立太子而不是太弟,十几年的时间干什么去了?
养子虽说是子,但依中国人的看法来说是远远比不上兄弟的,中国人最重视的是血缘,养子再怎么说终归是异姓,按正统的说法是完全没有继承权的。
五代兄终弟即的例子很多。这个时候太乱了,国家也实在太多,要让在下明确说出谁谁是兄终弟即实在是记不住,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资料,大多数国家都有这种现象,印象中很多。前几天刚好了解了一下李昪的事,杨渥死后就是他弟弟接的班,他弟弟死后也是兄弟接班。
在下的本意是说五代时父子相传根本不是惯例。十国在下实在没什么头绪,就以占据汴洛的梁唐晋汉周为例:
梁:朱温---朱友贞
唐: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晋:石敬瑭---石重贵
汉:刘知远---刘承佑
周:郭威---柴荣---柴宗训
这里面是儿子接班的有朱友贞,李从厚,刘承佑和柴宗训。并且朱友贞不是朱温的法定继承人,朱温是打算传位给干儿子朱友文的,亲儿子朱友桂一恼就把他爹干掉了,很快他又被朱友文干掉。换个比较搞笑的角度想想,李从厚,刘承佑和柴宗训这三个合法子承父业的在位时间可以说是最短的三个,李柴都不足一年,刘勉强算2年,可见确实不适合父子相替,呵呵。
五代一共是八姓十三主,唐有三姓周有二姓,梁晋汉都没异姓。乱世就是个唯力是图,谁有权力谁老大,没权力当了皇帝也坐不稳。

[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4 00:1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4 00: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张建昭 的帖子

李景开始打算传位兄弟在下以为这算不上什么失败的,也没什么教训可言吧。李氏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什么变故,没有出现争权夺利的事。要说五代时皇位传承的教训,在下以为是继位的君主没有拥有相比于别的皇族压倒性的力量,五代十国时很多皇族拥有的势力之大可以和君王抗衡,这才导致了很多骨肉相残的事,像十国中的闽,楚都是因此而亡国的。五代最大的问题觉得也是不能做到中央集权。故此在下觉得太祖要是立儿子为储君,必然要剥夺光义的权力;而要立光义为储君,就不能给儿子权力。从太祖的行为分析,觉得是比较明确得传位给光义的。在中国历史上身为皇族不是储君而执权历来都是大忌。
赵普为什么劝光义干掉廷美?在下翻阅了一下宋史,是为了顶替卢多逊为相。看了一下光义对赵普的态度,实难相信金匮之盟是光义串通赵普捏造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4 01: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4 08: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23:16 发表
在下相信金匮之盟并不是基于杜太后的原因,冒牌兄可以再看看前面的发言,在下主要是从宋太祖的行为以及推测他的想法来说明金匮之盟的合理性。
至于说太祖没时间立儿子为太子或者培养儿子的势力是不太可能的。太祖在位十几年,他要真想立太子而不是太弟,十几年的时间干什么去了?

有果必有因。
实际上俺也认为张建昭的说法大有可能。
太祖早年确实有可能以光义为嗣的想法,但后来儿子长大了,改变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李景一样。
册立太子不比太弟,儿子继承老子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无须明确儿子继承权的合法性。
立太子仅仅是在儿子之中选择而已,并非在儿子和其他人之间选择。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23:16 发表
养子虽说是子,但依中国人的看法来说是远远比不上兄弟的,中国人最重视的是血缘,养子再怎么说终归是异姓,按正统的说法是完全没有继承权的。

养子当然也是子了,而且关系绝对比兄弟亲密。
无子而收的养子,在继承权上是比兄弟高的。
实际看看柴荣怎么对待他老爹就知道了,远不如对待他的养父郭威。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23:16 发表
五代兄终弟即的例子很多。这个时候太乱了,国家也实在太多,要让在下明确说出谁谁是兄终弟即实在是记不住,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资料,大多数国家都有这种现象,印象中很多。前几天刚好了解了一下李昪的事,杨渥死后就是他弟弟接的班,他弟弟死后也是兄弟接班。

渥,字奉天,行密长子也。行密卒,渥遂袭伪位,自称吴王,委军政于大将张颢。渥性猜忌,不能御下。天祐五年六月,渥为颢所杀,颢将纳款于梁,遂自称留后,委别将徐温握兵柄。居无何,温复杀颢,立行密次子渭为主。及渭僭号,伪追尊为景帝。
溥,行密幼子也。初封丹阳王,渭卒,徐温乃推溥为主,后僭伪号。
杨渥是被人干掉的。
杨渭、杨溥都是被徐温把持推上台的,算不上正常的兄终弟及。
除去弟弟杀哥哥自立的,别人把哥哥干掉让弟弟上台的以外,基本就只有俺举的那一个半例子。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3 23:16 发表
在下的本意是说五代时父子相传根本不是惯例。十国在下实在没什么头绪,就以占据汴洛的梁唐晋汉周为例:
梁:朱温---朱友贞
唐: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李从珂
晋:石敬瑭---石重贵
汉:刘知远---刘承佑
周:郭威---柴荣---柴宗训
这里面是儿子接班的有朱友贞,李从厚,刘承佑和柴宗训。并且朱友贞不是朱温的法定继承人,朱温是打算传位给干儿子朱友文的,亲儿子朱友桂一恼就把他爹干掉了,很快他又被朱友文干掉。换个比较搞笑的角度想想,李从厚,刘承佑和柴宗训这三个合法子承父业的在位时间可以说是最短的三个,李柴都不足一年,刘勉强算2年,可见确实不适合父子相替,呵呵。
五代一共是八姓十三主,唐有三姓周有二姓,梁晋汉都没异姓。乱世就是个唯力是图,谁有权力谁老大,没权力当了皇帝也坐不稳。

朱友贞毕竟是以儿子身份继位的。柴荣是郭威养子,养子也是儿子。
谁有权力谁老大,你说对了。但这跟父子相继并不冲突,更说明不了兄弟相传当时很多。
篡位是很多,但篡位之后还是会照样传给儿子。
充其量只能说最常见的情况是篡位与父子相继。
那赵光义既然跟太祖不是父子,那当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4 00:50 发表
李景开始打算传位兄弟在下以为这算不上什么失败的,也没什么教训可言吧。李氏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什么变故,没有出现争权夺利的事。要说五代时皇位传承的教训,在下以为是继位的君主没有拥有相比于别的皇族压倒性的 ...

皇太弟李景遂和皇长子李弘冀最后同归于尽的结局还不算教训?两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还不算争权夺利?

要不是有这么多变故,哪里轮得到排行第六的李煜来接班啊。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14 12:3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4 22: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7-6-14 12:34 发表


皇太弟李景遂和皇长子李弘冀最后同归于尽的结局还不算教训?两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还不算争权夺利?

要不是有这么多变故,哪里轮得到排行第六的李煜来接班啊。

节度说的2个家伙相斗的事在下还真不知道,五代的事多是因为对宋史感兴趣才了解的,实在不好意思~~~~不过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还不是因为2个人都具有很大的权力吗?如果李景选定的继承人的权力远远比另一个人大(在下不清楚这2个人谁是李景的指定继承人),只有傻瓜才会干那种自寻死路的事。这个事不是什么兄终弟即的失败,而是权力分配的失败。2个都有继承权的人都握有巨大的权力,很难不出现争位的事。如果太祖本意是要传位给儿子,而又在儿子身边留下一个权势熏天的叔叔,那不是蓄意要挑起争斗吧?他总不会指望光义是周公那样的圣人吧~~~太祖是一直加强光义的权势地位,而对儿子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很刻薄的,在下主要就是据此认为光义是合法继位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4 22: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6-14 08:55 发表

有果必有因。
实际上俺也认为张建昭的说法大有可能。
太祖早年确实有可能以光义为嗣的想法,但后来儿子长大了,改变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如李景一样。
册立太子不比太弟,儿子继承老子本来就是天经地义 ...

冒牌兄说养子比兄弟更有继承权,这个我们之间的分歧实在太大了。在下的看法是中国的王朝,血统是压倒一切的。君王没有儿子,只能从宗族中去选继承人,江山是绝不可能传给外性的。就像柴荣能接班,也是因为郭威的儿子兄弟侄子全被石氏杀光了。
五代时的兄终弟即确实大多数都算不上正常继位,但是也有正常继位的,十国中是有这样的事的,不过这个在下以为无关紧要。在下一直说的是五代时期父子相替不是惯例。太平年间或者是一个已经传承了很久的朝代父子相替确实是理所当然的,但乱世的标准不是这样。就像五代,一个君王死了,不是儿子继位;又一个死了,还不是儿子继位,这样的例子一多,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一个主要生活在五代时期的人,所见的君王没有几个是子承父业的,他怎么可能会有父子相替是惯例的想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4 23: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下认为太祖是要传弟不传子的,而且光义做为储君的身份已经比较明显而仅仅只是差个名义上的皇太弟而已,主要是根据光义在太祖朝的地位而不是因为什么长君说。中午休息时又找了下宋史,整理了一下太祖朝光义和德昭等人的履历。
建隆元年正月甲子,赐皇弟殿前都虞候匡义名光义。
            五月丁巳,诏亲征,以枢密使吴廷祚留守上都,都虞候光义为大内都点检(平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叛)
            八月壬午,以光义领泰宁军节度,依前殿前都虞候。
            十月丁亥,诏亲征扬州,以都虞候光义为大内都部署,枢密使吴廷祚权上都留守。
      二年七月壬申,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光美行兴元尹。
      三年三月丁卯,幸太清观,遂幸开封尹后园宴射。
干德元年十二月辛巳,开封府尹光义、兴元尹光美各益食邑,赐功臣号。
      二年三月辛丑,遣摄太尉光义奉册宝上明宪皇太后谥曰昭宪,皇后贺氏谥曰孝惠,王氏谥曰孝明。
            六月己酉,以光义为中书令,光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子德昭贵州防御使。
      三年五月乙亥,遣开封尹光义劳孟昶于玉津园。
      四年七月己巳,幸造船务,又幸开封尹北园宴射。
      五年无记载。
开宝元年十二月甲子,行庆,自开封兴元尹、宰相、枢密使及诸道蕃侯,并加勋爵有差。
      二年二月戊午,诏亲征。己酉,以开封尹光义为上都留守,枢密副使沉义伦为大内部署、判留司三司事。(打北汉)
      三年无记载。
      四年七月戊戌,赐开封尹光义门戟十四。
            十二月丁卯,行庆,开封尹光义、兴元尹光美、贵州防御使德昭、宰相赵普并益食邑。
     五年十二月乙酉朔,祈雪。己亥,畋近郊。开封尹光义暴疾,遂如其第视之。
     六年四月丁亥,召开封尹光义、天平军节度使石守信等赏花、习射于苑中。
           九月己巳,封光义为晋王、兼侍中,德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壬申,诏晋王光义班宰相上。
    七年无记载。
    八年十月戊午,戊午,改润州镇海军节度为镇江军节度。幸晋王北园。
    九年正月癸巳,晋王率文武上尊号,不允。(灭了南唐)
          二月癸卯,三上表,不允。辛亥,命德昭迎劳吴越国王钱俶于宋州。甲子,召晋王、吴越国王并其子等射于苑中,俶进御衣、寿星通犀带及金器。
         三月癸酉,以皇子德芳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四月丁巳,曹翰拔江州,屠之,擒牙校宋德明、胡则等。诏益晋王食邑,光美、德昭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德芳益食邑。
         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
        七月戊辰,幸晋王第观新池。丙子,幸京兆尹光美第视疾。戊寅,再幸光美第。庚寅,幸光美第。
        九月庚寅,幸城南池亭,遂幸礼贤宅,又幸晋王第。
        十月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5 00: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下认为太祖开始培养光义的势力是从“建隆二年七月壬申,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开始的。开封府尹这个官职本身可能不算大,但是光义以皇族近亲为开封府尹,这就很不得了了。就比如其后的真宗就是在太宗朝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讳,仍判府事。直到明确了真宗皇太子的身份扔让他兼任开封府尹。
然后光义的权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就是干德二年加中书令,而此时德昭才刚刚有官职,并且贵州防御使这个官在下估计仅仅是名义上的,德昭不可能去那么远的地方任职。觉得太祖给光义加中书令时已经打算培养光义为接班人而不是儿子了。
开宝二年太祖亲征时以光义为上都留守,这就是说太祖此时表明了一个态度:如果他在亲征时出事挂掉了,那光义就接他的班了。不过这个态度在下觉得不算明显,毕竟太祖没死又回来了,回来后光义还得回原来的样子,接不接班还不确定。
开宝四年,赐开封尹光义门戟十四。这个表明太祖是很信任欣赏光义的,虽说光义后来逼死了侄子辜负了哥哥的信任,不过那是后话了。这个虽说是件很荣耀的事,但毕竟是虚的,没太多实质性的东西。
到了开宝六年九月,太祖要传位给谁可以说已经很明显了。先是封光义为晋王、兼侍中,然后又诏晋王光义班宰相上。这个事情中封光义为王不是重点,一个王位说明不了什么,“诏晋王光义班宰相上”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极其明显的政治信号。在下对宋朝的爵位官制不熟悉,但亲王爵位虽说是最高的,可在宋朝亲王是位在宰相之下的,宋朝的宰执们是名副其实得位高权重。光义序班宰相上,这已经说明了光义不是个普通的亲王,是已经被太祖选定为储君了。因为除了皇帝和储君,没有第三个男人能够比宰相们还猛。
要说太祖晚年想传位给儿子,可太祖正是在驾崩前三年才封了光义王位,而在其后并没有大力提拔儿子的行为,也没有贬斥光义的行为。
所以在下认为光义是合法继位的,而这一点当时的大臣也都很清楚,故此根本就没有人提出异义。要是说光义继位不合法,大臣们不可能没人反对。光义的势力就算再大,在这样的大事上他也不可能拉拢到所有的人都倒向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5 08: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在下认为太祖开始培养光义的势力是从“建隆二年七月壬申,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开始的。开封府尹这个官职本身可能不算大,但是光义以皇族近亲为开封府尹,这就很不得了了。就比如其后的真宗就是在太宗朝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讳,仍判府事。直到明确了真宗皇太子的身份扔让他兼任开封府尹。

这个能说明什么问题么?
有宋一朝,开封尹就是皇太子专用的。
但这都是后例,并非先例。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然后光义的权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就是干德二年加中书令,而此时德昭才刚刚有官职,并且贵州防御使这个官在下估计仅仅是名义上的,德昭不可能去那么远的地方任职。觉得太祖给光义加中书令时已经打算培养光义为接班人而不是儿子了。

防御使是遥郡,当然不用直接去担任。
加中书令同样是虚衔。
这能说明光义为接班人?
庚戌,皇子德昭为贵州防御使,时年十七。前代皇子出閤即封王,上以德昭未冠,特杀其礼,非旧典也。
表面看是杀其礼,但却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德昭是未冠就出閤,这正是提前培养德昭的表现。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开宝二年太祖亲征时以光义为上都留守,这就是说太祖此时表明了一个态度:如果他在亲征时出事挂掉了,那光义就接他的班了。不过这个态度在下觉得不算明显,毕竟太祖没死又回来了,回来后光义还得回原来的样子,接不接班还不确定。

留守以亲王、宰相兼领,本是惯例,谈不上什么表态。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到了开宝六年九月,太祖要传位给谁可以说已经很明显了。先是封光义为晋王、兼侍中,然后又诏晋王光义班宰相上。这个事情中封光义为王不是重点,一个王位说明不了什么,“诏晋王光义班宰相上”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极其明显的政治信号。在下对宋朝的爵位官制不熟悉,但亲王爵位虽说是最高的,可在宋朝亲王是位在宰相之下的,宋朝的宰执们是名副其实得位高权重。光义序班宰相上,这已经说明了光义不是个普通的亲王,是已经被太祖选定为储君了。因为除了皇帝和储君,没有第三个男人能够比宰相们还猛。

宋代的朝位确是宰相压亲王、亲王压使相。但你又忘记了,那是后例,并非先例。
光义是宋朝第一个亲王,当时也只有一个亲王。
说只有光义在宰相上也可,但以此断定亲王班宰相上也未尝不可。
宋太祖以唐代宰相礼太重,杀其礼有什么奇怪的?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要说太祖晚年想传位给儿子,可太祖正是在驾崩前三年才封了光义王位,而在其后并没有大力提拔儿子的行为,也没有贬斥光义的行为。

德昭未冠就出閤,已经是特别提拔。
光义封晋王时,德昭也由贵州防御使升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直接升迁为使相,跳过观察使、节度观察留后、节度使三阶,更是大力提拔。
德芳十八岁出閤为贵州防御使,也是未冠就出閤了。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所以在下认为光义是合法继位的,而这一点当时的大臣也都很清楚,故此根本就没有人提出异义。要是说光义继位不合法,大臣们不可能没人反对。光义的势力就算再大,在这样的大事上他也不可能拉拢到所有的人都倒向他。

你前面才说过谁有权力谁老大。
况且光义既然有可能炮制出金匮之盟,那抹杀掉反对者的声音,又何足为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5 08: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4 22:33 发表
冒牌兄说养子比兄弟更有继承权,这个我们之间的分歧实在太大了。在下的看法是中国的王朝,血统是压倒一切的。君王没有儿子,只能从宗族中去选继承人,江山是绝不可能传给外性的。就像柴荣能接班,也是因为郭威的儿子兄弟侄子全被石氏杀光了。

那是你对宗法制度不太了解。
像柴荣为郭威内侄,但郭威以其为子,他对原来的老爹就不能认了,一辈子都是“以元舅礼之”。
若是无子,从宗族中去选继承人,那也是作为养子处理的。最著名的就是明世宗的大礼议了。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4 22:33 发表
五代时的兄终弟即确实大多数都算不上正常继位,但是也有正常继位的,十国中是有这样的事的,不过这个在下以为无关紧要。在下一直说的是五代时期父子相替不是惯例。太平年间或者是一个已经传承了很久的朝代父子相替确实是理所当然的,但乱世的标准不是这样。就像五代,一个君王死了,不是儿子继位;又一个死了,还不是儿子继位,这样的例子一多,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一个主要生活在五代时期的人,所见的君王没有几个是子承父业的,他怎么可能会有父子相替是惯例的想法?

如果父子相继不是惯例,难道篡位才是惯例?五代时篡位可是屡屡出现。
我举的南唐、吴越不就是十国中的事么?一刀兄难道还能找出其他兄弟之间正常传位的例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achi0220812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3
编号 81854
注册 2006-9-5


发表于 2007-7-15 08: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赵光义让所有人都离开,自己来照料哥哥。外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什么,接着烛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铁斧戳地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时,赵光义急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ubel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5
编号 35002
注册 2005-3-23


发表于 2007-7-15 14: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程德玄一直等在那里,光义好像也没有睡觉(待考)。这些已经够可疑了,他们好像知道当晚要发生什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寿山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2
编号 93093
注册 2006-11-26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7-7-15 22:4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宋史纪事本末》卷十所记为“金匮之盟”,记载了前后相关联的史事。

按此记载,金匮之中所藏为赵普所手书的一篇文字,内容为“光义即位,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这个藏有大秘密的盒子,到太宗即位6年后才被打开,而此时德昭、德芳都已死去,赵普要办卢多逊,太宗已对光美起了很重的疑心。太宗发匮后,赵普拜为梁国公,加司徒兼侍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河内司马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49
帖子 3943
编号 103430
注册 2007-1-23


发表于 2007-7-19 00: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成祖朱棣夺位后学宋太宗一样大修史书就能说明问题,宋代几本大部头的书都是在太宗时修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白衣陈庆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9
编号 252320
注册 2007-12-19


发表于 2007-12-20 15: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倒是有一种说法说赵光义确实没什么功劳,他的功劳都是屡次重修《太祖实录》将自己的功劳人为加进去的结果,以进一步说明其继位的合法性。也算一说。赵光义太狠了,不想说他,历史已经给了证明,看太祖的2子的神秘死亡就知道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几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09
编号 254907
注册 2007-12-24


发表于 2008-4-12 17: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德昭、德芳的死,可以看出赵光义心虚,他的皇位很可能来路不正。
“烛影摇红”的疑案,我更倾向于赵光义为了皇位谋杀了正在病中的赵匡胤。否则,只要赵匡胤再活十年,皇位哪还有他的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jaxra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65302
注册 2006-3-27


发表于 2008-4-17 20: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一部电视剧说是因为赵匡胤曾发誓说如果违背誓言就死在双手之下,断子决孙,最后却真的违背了违背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oadring2002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8
编号 83177
注册 2006-9-15


发表于 2008-4-18 10: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到傾向是意外事件,趙光義為明哲保身....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奪位

傳聞二人對於攻打北漢的方針有意見衝突,可能那天晚上,兄弟二人酒喝多了爆發衝突,在拉扯之間...晉王不小心把玉斧砸在太祖的頭上,為怕事後被清算,乾脆奪位,事後將那天晚上的情形全部改掉


僅僅只是可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Cxi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208768
注册 2007-8-30


发表于 2008-5-2 21: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6-1 19:00 发表
其实这个是根本无法得到解决的一个历史悬案,我们只能去揣测而已

某的观点是太宗篡位,从他急于抢在太祖子赵德芳前进宫即位的举动上看(王继恩假传圣旨),他的即位应当是无理可依的(金匮之盟只能是一家之言,连证 ...

兄弟见解独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ajaxray 于 2008-4-17 20:07 发表
记得有一部电视剧说是因为赵匡胤曾发誓说如果违背誓言就死在双手之下,断子决孙,最后却真的违背了违背了

赵匡胤是断子了,但没有绝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usuqing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16
编号 96579
注册 2006-12-2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8-5-20 12: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绝世天骄 的帖子

不对吧,我觉得恰恰是因为有烛影斧声才有的讨论呢,没这个事件,许多的怀疑猜测就不会有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0 03: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52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