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在下认为太祖开始培养光义的势力是从“建隆二年七月壬申,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开始的。开封府尹这个官职本身可能不算大,但是光义以皇族近亲为开封府尹,这就很不得了了。就比如其后的真宗就是在太宗朝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讳,仍判府事。直到明确了真宗皇太子的身份扔让他兼任开封府尹。
这个能说明什么问题么?
有宋一朝,开封尹就是皇太子专用的。
但这都是后例,并非先例。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然后光义的权势地位进一步加强就是干德二年加中书令,而此时德昭才刚刚有官职,并且贵州防御使这个官在下估计仅仅是名义上的,德昭不可能去那么远的地方任职。觉得太祖给光义加中书令时已经打算培养光义为接班人而不是儿子了。
防御使是遥郡,当然不用直接去担任。
加中书令同样是虚衔。
这能说明光义为接班人?
庚戌,皇子德昭为贵州防御使,时年十七。前代皇子出閤即封王,上以德昭未冠,特杀其礼,非旧典也。
表面看是杀其礼,但却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德昭是未冠就出閤,这正是提前培养德昭的表现。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开宝二年太祖亲征时以光义为上都留守,这就是说太祖此时表明了一个态度:如果他在亲征时出事挂掉了,那光义就接他的班了。不过这个态度在下觉得不算明显,毕竟太祖没死又回来了,回来后光义还得回原来的样子,接不接班还不确定。
留守以亲王、宰相兼领,本是惯例,谈不上什么表态。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到了开宝六年九月,太祖要传位给谁可以说已经很明显了。先是封光义为晋王、兼侍中,然后又诏晋王光义班宰相上。这个事情中封光义为王不是重点,一个王位说明不了什么,“诏晋王光义班宰相上”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极其明显的政治信号。在下对宋朝的爵位官制不熟悉,但亲王爵位虽说是最高的,可在宋朝亲王是位在宰相之下的,宋朝的宰执们是名副其实得位高权重。光义序班宰相上,这已经说明了光义不是个普通的亲王,是已经被太祖选定为储君了。因为除了皇帝和储君,没有第三个男人能够比宰相们还猛。
宋代的朝位确是宰相压亲王、亲王压使相。但你又忘记了,那是后例,并非先例。
光义是宋朝第一个亲王,当时也只有一个亲王。
说只有光义在宰相上也可,但以此断定亲王班宰相上也未尝不可。
宋太祖以唐代宰相礼太重,杀其礼有什么奇怪的?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要说太祖晚年想传位给儿子,可太祖正是在驾崩前三年才封了光义王位,而在其后并没有大力提拔儿子的行为,也没有贬斥光义的行为。
德昭未冠就出閤,已经是特别提拔。
光义封晋王时,德昭也由贵州防御使升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直接升迁为使相,跳过观察使、节度观察留后、节度使三阶,更是大力提拔。
德芳十八岁出閤为贵州防御使,也是未冠就出閤了。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5 00:49 发表
所以在下认为光义是合法继位的,而这一点当时的大臣也都很清楚,故此根本就没有人提出异义。要是说光义继位不合法,大臣们不可能没人反对。光义的势力就算再大,在这样的大事上他也不可能拉拢到所有的人都倒向他。
你前面才说过谁有权力谁老大。
况且光义既然有可能炮制出金匮之盟,那抹杀掉反对者的声音,又何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