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取蜀”为何从周瑜遗疏中消失?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1: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54 发表
——明明摆摆的贴在那里,抵赖不了。把目标转向《搜神记》,也找不回你的面子。而《搜神记》关于孙策之死的封建迷信说法,被裴注采用,就能说明裴注采用《江表传》也非信史吗?《裴注》确实引用了一切传说,连刘备的马“一跃三丈”这种封建迷信都有,连“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也都有,可见,记录神话也是裴注内容的一类。有何证据表明《江表传》的多数内容无可信性?

涉及荆州的只有几条内容而已,就算在裴注所引用的部分中也仅仅是极少数内容而已。
怎么在阁下这里变成《江表传》的多数内容无可信性了???

阁下还是去找找《江表传》以荆襄地区为主、江东地区为辅的证据吧。光会绕有什么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1: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6 23:26 发表
周瑜请求软禁刘备的上疏与病困时无取蜀内容的“遗疏”均出自寿志原文,同为“散文”很正常,不排除是陈寿处理的结果。江表传所载“遗笺”为“骈文”不仅不能成为其不真实的证据,而且可能与“遗疏”同源,甚至可能“遗笺”本身就是“遗疏”之源。

你干脆说只有江表传记载才是真实的原来面貌,三国志中的内容全部经过陈寿处理,这么说不是更好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7-5-27 13: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6 23:26 发表
周瑜请求软禁刘备的上疏与病困时无取蜀内容的“遗疏”均出自寿志原文,同为“散文”很正常,不排除是陈寿处理的结果。

佩服佩服,原来陈寿经常把骈文处理成散文,以备后人观瞻,蒙兄醍醐灌顶,在下茅塞顿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7 15: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7 11:40 发表
你干脆说只有江表传记载才是真实的原来面貌,三国志中的内容全部经过陈寿处理,这么说不是更好么?

冒牌兄,经过处理的肯定不是“本来面貌”,但可以反映本来面貌,这对三国志、江表传均成立,就连人眼视物也是这个道理。
我几时说过三国志所载是假?只是未必完整。“取蜀”是否曾被周瑜写入遗疏没有高科技断案式的物证,但推理指向周瑜遗疏中应有“取蜀”。至于“消失”,不太可能是哪个个人脑袋一拍:“不能让周瑜风光!一切为了蜀汉!”大笔一挥就咔嚓了,而可能是几经漠视的结果。

QUOTE:
原帖由 巴西马忠 于 2007-5-27 13:58 发表
佩服佩服,原来陈寿经常把骈文处理成散文,以备后人观瞻,蒙兄醍醐灌顶,在下茅塞顿开。

巴西马忠兄自己都情愿往荒谬的方向理解,可见纠缠文体以断真伪不是什么好办法。何况,黑白鲸兄主帖将文体列为“遗笺”真实性的支持论据之一,并没有过多生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5: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5:07 发表
冒牌兄,经过处理的肯定不是“本来面貌”,但可以反映本来面貌,这对三国志、江表传均成立,就连人眼视物也是这个道理。
我几时说过三国志所载是假?只是未必完整。“取蜀”是否曾被周瑜写入遗疏没有高科技断案式的物证,但推理指向周瑜遗疏中应有“取蜀”。至于“消失”,不太可能是哪个个人脑袋一拍:“不能让周瑜风光!一切为了蜀汉!”大笔一挥就咔嚓了,而可能是几经漠视的结果。

从文体来推断的话。
《三国志》两段文体接近,基本是同一人手笔,那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陈寿同时把两段文字都进行了散化。
二是虞溥把周瑜遗疏进行了骈化。
俺前面也说了,汉末虽然已经出现了骈化趋势,但并未普及。也就是当时流行的还是散体。
而周瑜并非以文学见长,那他使用流行的散体的可能性,当然是高于只有少数人使用的骈体可能了。

再说,《三国志》的信度高于《江表传》,这点俺想兄台也没什么意见吧?
与其认为陈寿同时处理了两段文字,俺还是认为虞溥处理过一段文字的可能性更高。


周瑜遗疏中是否有“取蜀”,今人无法见到原文,确实尚未可知。
所谓推理指向周瑜遗疏中应有“取蜀”,俺实在没看出有哪里能说明这点。
或者请仁兄写出推理过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5: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5:07 发表
至于“消失”,不太可能是哪个个人脑袋一拍:“不能让周瑜风光!一切为了蜀汉!”大笔一挥就咔嚓了,而可能是几经漠视的结果。

兄台以为不可能有人脑袋一拍就咔嚓掉,但楼主显然不这么认为。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抹杀的原因,一则可能源于晋代一些人士的亲蜀思想。陈寿本人原为蜀人。两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们也有可能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如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时,放弃当时流行的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习凿齿还对周瑜、鲁肃二人臆断为“小人也!”这是因为,周、鲁二人对孙权的忠诚,不能与诸葛亮对先主的忠诚相提并论。
    二是对周瑜本人的嫉妒。陈迩冬《闲话三分》中说,“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直、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立功太骤,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心。就是当时的友方刘备,敌人如曹操,也说过中伤周瑜的话。”“平明眼的看官,你想,曹刘两雄,尚且如此,他人更无论矣!”
   妒瑜人氏、蜀国遗民及史学家,三者共同形成一股势力,试图抹杀掉周瑜未能实行的取蜀计划 。而陈寿只不过是一个执笔者。幸好裴松之采用了《江表传》的遗笺,有助于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

这不就是说一些人脑袋一拍就咔嚓了周瑜的记录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7 16: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刚才回复时注意到原文中其他臆断之处,再举一二。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抹杀的原因,一则可能源于晋代一些人士的亲蜀思想。陈寿本人原为蜀人。两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们也有可能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

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独特。
至于要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竟然要贬低孙吴人物,就更是匪夷所思了。
周瑜等孙吴早期人物跟司马氏有何直接干系,俺是不清楚的。
不过就俺猜测这个间接过程大约是这样:
贬低孙吴——>抬高蜀汉——>贬低曹魏——>贬低司马
这个弯弯绕的手法实在够累的。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如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时,放弃当时流行的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

这里用“如”字,则习凿齿当然就是上面说的“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的例子了。
但看《晋书·习凿齿传》就可以清楚是否如此了。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凡五十四卷。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

临终上疏曰:
  臣每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而身微官卑,无由上达,怀抱愚情,三十余年。今沈沦重疾,性命难保,遂尝怀此,当与之朽烂,区区之情,切所悼惜,谨力疾著论一篇,写上如左。愿陛下考寻古义,求经常之表,超然远览,不以臣微贱废其所言。论曰:
  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且魏之见废,晋道亦病,晋之臣子宁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晋也,但绝节赴曲,非常耳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
  “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歭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俯首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昔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若以晋尝事魏,惧伤皇德,拘惜禅名,谓不可割,则惑之甚者也。何者?隗嚣据陇,公孙帝蜀,蜀陇之人虽服其役,取之大义,于彼何有!且吴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见贬绝。宜皇帝官魏,逼于性命,举非择木,何亏德美,禅代之义,不同尧舜,校实定名,必彰于后,人各有心,事胡可掩!定空虚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义而以贬魏哉!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际会,必兼义勇。宣皇祖考立功于汉,世笃尔劳,思报亦深。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宣帝与之,情将何重!虽形屈当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愤慨于下,非道服北面,有纯臣之节,毕命曹氏,忘济世之功者也。
  “夫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藉;立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是故汉高禀命于怀王,刘氏乘毙于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季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晓于今,定之往昔而足为来证者。当阳秋之时,吴楚二国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庄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举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应天,或抚之而光宅,彼必自系于周室,不推吴楚以为代明矣。况积勋累功,静乱宁众,数之所录,众之所与,不资于燕哙之授,不赖于因藉之力,长辔庙堂,吴蜀两毙,运奇二纪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荡累叶之所不能除者哉!
  “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夫有定天下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比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即情而恆实,取之而无惭,何与诡事而托伪,开乱于将来者乎?是故故旧之恩可封魏后,三恪之数不宜见列。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咏祖宗之德,追述翦商之功;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称配天之义。然后稷勤于所职,聿来未以翦商,异于司马氏仕乎曹族,三祖之寓于魏世矣。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则三祖臣魏之义未尽。义未尽,故假涂以运高略;道不正,故君臣之节有殊。然则弘道不以辅魏而无逆取之嫌,高拱不劳汗马而有静乱之功者,盖勋足以王四海,义可以登天位,虽我德惭于有周,而彼道异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犹疑滞而不化哉!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尧舜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于不胜之地,岂君子之高义!若犹未悟,请于是止矣。”


好一个“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

还是看看习凿齿尊蜀汉的真正原因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硃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讬始於魏文,而讬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记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习凿齿还对周瑜、鲁肃二人臆断为“小人也!”这是因为,周、鲁二人对孙权的忠诚,不能与诸葛亮对先主的忠诚相提并论。

是否臆断,可以看原文。
客问曰﹕“周瑜、鲁肃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周瑜、奇孙策于总角,定大计于一面,摧魏武百胜之锋,开孙氏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鲁肃一见孙权,建东帝之略。子谓之小人何也?”主人曰﹕“此乃真所以为小人也。夫君子之道,故将竭其忠直,佐扶帝宜,尊崇宁时,远主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邪?”客曰﹕“诸葛武侯翼戴玄德,与瑜、肃何异?而子重诸葛,毁瑜、肃,何其偏也!”主人曰﹕“夫论古今者,故宜先定其所为之本,迹其致用之源。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今玄德,汉高之正冑也,信义着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谁云不可哉!”
习凿齿贬周瑜、鲁肃是因为他们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跟“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有啥关系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7 17: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7 15:44 发表
这不就是说一些人脑袋一拍就咔嚓了周瑜的记录么?

是吗?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抹杀的原因,一则可能源于晋代一些人士的亲蜀思想。陈寿本人原为蜀人。两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们也有可能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如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时,放弃当时流行的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习凿齿还对周瑜、鲁肃二人臆断为“小人也!”这是因为,周、鲁二人对孙权的忠诚,不能与诸葛亮对先主的忠诚相提并论。
    ……
    妒瑜人氏、蜀国遗民及史学家,三者共同形成一股势力,试图抹杀掉周瑜未能实行的取蜀计划 。而陈寿只不过是一个执笔者。幸好裴松之采用了《江表传》的遗笺,有助于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看清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

一些人士”构筑了舆论环境,而陈寿本为蜀人,受环境影响也不足为奇。“共同”“势力”更是在说非一人一日之功。
周瑜的遗疏,陈寿不太可能看到的是第一手资料,在陈寿之前辗转于“一些人士”“共同”“势力”之手,又怎么能说是”脑袋一拍就咔嚓了“呢!

[ 本帖最后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7:1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7 17: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7 16:19 发表
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这个说法实在有些独特。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6 15:34 发表
    抹杀的原因,一则可能源于晋代一些人士的亲蜀思想。陈寿本人原为蜀人。两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们也有可能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如习凿齿著《汉晋春秋》时,放弃当时流行的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

“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或有不妥,但冒牌兄不要急于扣在习凿齿头上嘛!“如习凿齿……”句,仅承袭以上两“可能”。而本段重点在指出亲蜀赞蜀的舆论环境,何以置重点于不顾只对枝节感兴趣?


“对司马氏的仇视”的说法,本来我也不太赞成。但有意思的是,冒牌兄引用: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7 16:19 发表
客问曰﹕“周瑜、鲁肃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周瑜、奇孙策于总角,定大计于一面,摧魏武百胜之锋,开孙氏偏王之业,威震天下,名驰四海。鲁肃一见孙权,建东帝之略。子谓之小人何也?”主人曰﹕“此乃真所以为小人也。夫君子之道,故将竭其忠直,佐扶帝宜,尊崇宁时,远主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与志违,躬耕南亩,遁迹当年,何由尽臣礼于孙氏,于汉室未亡之日邪?” 客曰﹕“诸葛武侯翼戴玄德,与瑜、肃何异?而子重诸葛,毁瑜、肃,何其偏也!”主人曰﹕“夫论古今者,故宜先定其所为之本,迹其致用之源。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宗本之心也。今玄德,汉高之正冑也,信义着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谁云不可哉!”

说明习凿齿拥蜀之根本是忠汉,而谁代了汉?司马氏也!好像恰恰从侧面支持了“对司马氏的仇视”啊!

[ 本帖最后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9: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ngzhishu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87519
注册 2006-10-16


发表于 2007-5-27 20: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嘿嘿,既然江表传作者看到的吴人史料比较多,(拥蜀分子不是称江表传为吴人专美么),当然遗笺更有可能比较真实一些,(可是这里否定江表传的笺了,看来江表传又不是为吴人专美了,出尔反尔啊)。
而一些人举证周瑜其他上疏不是四六文给予否定,也也特可笑了一点,为文体列难道不可以自由,曹操也尚诗尚文,难道肯定了曹操的诗就否定他的文,周瑜文才不能与曹操比,但是上疏文体的自由度可以自己掌握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7-5-27 21: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5:07 发表
巴西马忠兄自己都情愿往荒谬的方向理解,可见纠缠文体以断真伪不是什么好办法。何况,黑白鲸兄主帖将文体列为“遗笺”真实性的支持论据之一,并没有过多生发。

呵呵,陈寿似乎并不好篡改别人文章,何由足下生发而得。比较《王昶传》之上疏与裴松之注释之《战略》原文,大旨无亏;拟之《周瑜传》与裴松之注释之《江表传》之文,判若云泥。特飨足下,以值一哂。

《王昶传》:“景元二年,襄阳太守表吴贼邓由等欲来归化,基被诏当因此震荡江表。基疑其诈,驰驿陈状。且曰:‘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宁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

《战略》:“景元二年春三月,襄阳太守胡烈表上‘吴贼邓由、李光等,同谋十八屯,欲来归化,遣将张吴、邓生,并送质任。克期欲令郡军临江迎拔’。大将军司马文王启闻。诏征南将军王基部分诸军,使烈督万人径造沮水,荆州、义阳南屯宜城,承书夙发。若由等如期到者,便当因此震荡江表。基疑贼诈降,诱致官兵,驰驿止文王,说由等可疑之状。‘且当清澄,未宜便举重兵深入应之’。又曰:‘夷陵东道,当由车御,至赤岸乃得渡沮,西道当出箭谿口,乃趣平土,皆山险狭,竹木丛蔚,卒有要害,弩马不陈。今者筋角弩弱,水潦方降,废盛农之务,徼难必之利,此事之危者也。昔子午之役,兵行数百里而值霖雨,桥阁破坏,后粮腐败,前军县乏。姜维深入,不待辎重,士众饥饿,覆军上邽。文钦、唐咨,举吴重兵,昧利寿春,身没不反。此皆近事之鉴戒也。嘉平以来,累有内难。当今之宜,当镇安社稷,抚宁上下,力农务本,怀柔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也。得之未足为多,失之伤损威重。’”

[ 本帖最后由 巴西马忠 于 2007-5-27 21:1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7 21: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司马炎代的那个叫魏,不叫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7 21: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王昶传》与《战略》中上疏有雷同句,只能说明陈寿可能看过王昶上疏原文(还得先保证《战略》所载是原文),这丝毫无助于解释《周瑜传》与《江表传》中遗疏的差异——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

在肯定《王昶传》与《战略》中上疏的相似之余,也不能对二者之别视若无睹吧。如此“近亲”就变了这么多,疑似“远亲”的《周瑜传》与《江表传》中遗疏又当如何?!

“篡改别人文章”大约不是陈寿本意,但客观条件与主观选择注定了不可能做到每一段引用都高度逼近历史真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7 21: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看你是十成十的瞎说陈寿八成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才是真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7:11 发表

“一些人士”构筑了舆论环境,而陈寿本为蜀人,受环境影响也不足为奇。“共同”“势力”更是在说非一人一日之功。
周瑜的遗疏,陈寿不太可能看到的是第一手资料,在陈寿之前辗转于“一些人士”“共同”“势力”之手,又怎么能说是”脑袋一拍就咔嚓了“呢!

陈寿身为专职史官,有权限阅读三国不同的记载,在阁下看来不可能看到第一手资料。
反到是业余人士虞溥,更有资格看到第一手资料?

谁主张谁举证,阁下给出辗转于“一些人士”“共同”“势力”之手的证据吧。
这些“一些人士”“共同”“势力”是干啥职业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7:38 发表
“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或有不妥,但冒牌兄不要急于扣在习凿齿头上嘛!“如习凿齿……”句,仅承袭以上两“可能”。而本段重点在指出亲蜀赞蜀的舆论环境,何以置重点于不顾只对枝节感兴趣?

前一可能已经有“陈寿本为蜀人”为例子,那“如习凿齿……”句自然是形容“借赞誉蜀汉来表达对司马氏的仇视”了。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17:38 发表
说明习凿齿拥蜀之根本是忠汉,而谁代了汉?司马氏也!好像恰恰从侧面支持了“对司马氏的仇视”啊!

果然高明啊,尧舜禅让,莫非赞美舜,就等于对尧的仇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43 发表
嘿嘿,既然江表传作者看到的吴人史料比较多,(拥蜀分子不是称江表传为吴人专美么),当然遗笺更有可能比较真实一些,(可是这里否定江表传的笺了,看来江表传又不是为吴人专美了,出尔反尔啊)。

阁下又在故意歪曲俺的意思了。
江表传作者看到的吴人史料比较多,是相对江表传作者看到的蜀汉史料来说的,这当然是比较后者为多了。
俺何时说过江表传作者看到的吴人史料比陈寿看到的吴人史料多了?
俺前面就说的很清楚。
陈寿是史官,虞溥是业余人士,他看到的资料肯定比陈寿少。

QUOTE:
原帖由 yangzhishui 于 2007-5-27 20:43 发表
而一些人举证周瑜其他上疏不是四六文给予否定,也也特可笑了一点,为文体列难道不可以自由,曹操也尚诗尚文,难道肯定了曹操的诗就否定他的文,周瑜文才不能与曹操比,但是上疏文体的自由度可以自己掌握吧。

拜托,阁下别老是举知名文学家的特例来当证据。
要拿曹操类比周瑜,麻烦证明周瑜的文学比得上曹操先。
关键问题在于,阁下要证明周瑜“会”用骈文。

中国现在会E文的已经很多,俺想至少比那时候的骈文普及了。
但如果随便抓一封国内的信件来说,内容是E文的可能高,还是中文的可能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5-28 08: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7 21:47 发表
《王昶传》与《战略》中上疏有雷同句,只能说明陈寿可能看过王昶上疏原文(还得先保证《战略》所载是原文),这丝毫无助于解释《周瑜传》与《江表传》中遗疏的差异——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

在肯定《王昶传》与《战略》中上疏的相似之余,也不能对二者之别视若无睹吧。如此“近亲”就变了这么多,疑似“远亲”的《周瑜传》与《江表传》中遗疏又当如何?!

“篡改别人文章”大约不是陈寿本意,但客观条件与主观选择注定了不可能做到每一段引用都高度逼近历史真实。

谁主张谁举证。
阁下既然要说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
那就请阁下来证明了。

顺便请证明一下。
为何周瑜上书,居然不保存在东吴官方记录内,而流传于民间?
为何陈寿看不到,而虞溥能看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7-5-28 17: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54 发表
24先看懂史书再说吧!

看来孙策是因为杀了神仙而死了。
——明明摆摆的贴在那里,抵赖不了。把目标转向《搜神记》,也找不回你的面子。而《搜神记》关于孙策之死的封建迷信说法,被裴注采用,就能说明裴注采用《江表传》也非信史吗?《裴注》确实引用了一切传说,连刘备的马“一跃三丈”这种封建迷信都有,连“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也都有,可见,记录神话也是裴注内容的一类。有何证据表明《江表传》的多数内容无可信性?

这年头,有人真是无敌啊。我的原话是,看来孙策是因为杀了神仙而死了。此话针对的是阁下的“此笺如果缺少可靠性,裴松之不会采用。”在这个贴子中,啥时候指的是《江表传》的多数内容无可信性?

然而,阁下竟然把搜神记当成了江表传来进行反驳,请问一下,江表传哪里记载了孙策是因为杀了神仙而死?你居然还好意思说让别人好好看书?

的确,此贴明明白折的贴在哪,无论你如何向我身上扣帽子,也抵赖不了。

不要以为你删了,别人就看不出。从而就能找回面子。

我第一次驳你时,是5月8日10.11,驳你5月6日15:34的稿子,而你现在的贴子显示,修改时间为5月26日18:32。阁下为何就这么好意思,改完了后,大声向我质问有何证据表明《江表传》的多数内容无可信性?

江表传中是有不少史料不可信,但我驳你的却不是说江表传可不可靠,而是你这种怪异的逻辑!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54 发表
樊口的问题,在“江表传是本什么书”本人回贴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樊口的问题,我已经回复了,但在这还贴一次,不知是谁的理解力有问题。是五个夏口,而不是四个夏口,哪里记载有樊口?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

《三国志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三国志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三国志周瑜传》:瑜曰:“。。。。。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三国志鲁肃传》: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请问一下,难道是刘备进驻完了夏口,又去了樊口,然后又去了夏口?否则,《吴主传》、《周瑜传》与〈鲁肃传》为何只说,刘备进驻的是夏口?而江表传是如何记载的?

江表传曰: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劳驾,阁下是什么理解力?恰恰就是吴书中的记载,完全证明了刘备当时在夏口,而不是在樊口。如果刘备当时进驻樊口,为何吴书称刘备在夏口?莫非吴书也要为刘备遮掩?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7-5-26 18:54 发表
被裴松之否定的记载,很多是对阁下诸辈有利的,比如: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兒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適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英雄记》为野史,明明与《三国志》相左,裴松之也明确界定为“亦不然之言”了,阁下不去追究这个,却以可笑逻辑来否定《江表传》已经和《三国志》互相印证的记载,本身就是偏袒一方的行为。看历史最讲究公正,阁下张口闭口界定别人是什么“吴粉”,这与谈历史有关吗?还是先治治自己的病,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是读历史,还是在攻击对自己不利的历史实事?

至于这段史料,与本贴毫无关系,你扯什么啊?是不是没词了,就在这乱讲话?在下啥时候称,裴注都是不可信的了,只不过反驳阁下的小孩过家家的逻辑。

至于俺称阁下吴粉,不过是因为阁下之前在江表传的贴子称俺们为蜀辈,看来先生的逻辑是只许自个放火,不许他人点灯。阁下还是先好好反省一下,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自己究竟是读历史,还是在攻击对自己不利的历史实事?”这句话正好适用于阁下,看看你这个的贴子吧,不正是对此进行了详解?

不过此段史料,此前本人恰好有论及,现在连接贴上。阁下若是不同意见,大可反驳一下。

http://wt.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32159&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5-28 17:5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0: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8 08:16 发表
果然高明啊,尧舜禅让,莫非赞美舜,就等于对尧的仇视????

冒牌兄更是高明,原来反清复明、留发不留头都是对禅让圆满成功的另类庆祝方式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0: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8 08:23 发表
中国现在会E文的已经很多,俺想至少比那时候的骈文普及了。
但如果随便抓一封国内的信件来说,内容是E文的可能高,还是中文的可能高?

冒牌兄莫要搞错了人群!中国英文普及,那也主要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中。且“疏”为官方文件,拿民间书信作比毫无意义。至于“随便抓一封国内的信件”中英文可能性孰高,兄怎么不问“随便抓一封大外企工作邮件”是英文的可能高,还是中文的可能高?

我本无意再纠缠文体问题,蒙兄抛出高论,我就以兄的思路同乐一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0: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5-28 08:25 发表
谁主张谁举证。
阁下既然要说陈寿八成就是没看过周瑜遗疏原文,
那就请阁下来证明了。

“八成”说的是概率,即“可能”,如果冒牌兄喜欢量化,也不妨死套字面意思说成“80%的概率没看过,20%的概率看过”,这能证明?
兄否认“概率”,想必是坚持“绝对”,即100%没看过(这肯定大悖兄本意)或100%看过——请兄证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8 20: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为正牌史官,陈寿自然能看到周瑜的遗疏,除非周瑜的遗疏已经遭到毁坏或者遭到掉包,而这两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基本为零

退一百万步说,陈寿都看不到原版,那虞溥凭哪点能看到原版?就凭某些千年后的低水平票友的愿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巴西马忠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8
编号 781
注册 2003-9-14


发表于 2007-5-28 21: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下已经举例证明陈寿同志不爱篡改他人文章,麻烦西江兄举例证明“陈寿八成没有看过周瑜遗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2: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陈寿曾接触大量资料不假,但决不是全知全能。关于陈寿、三国志,摘几段以飨楼上二兄。

1.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

2.
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


要是嫌以上两段出处不明、权威难论,看看下面这段。

3.
《隋志》杂史类称:“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这段文字虽是针对杂史而说的,其实也适用于其它类别的史书。天下大乱后,国家对史书的修撰失去了有效的控制,私人纷纷撰史。如鱼豢《魏略》、陈寿《三国志》、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王隐《晋书》以及众多的杂史、杂传等都属此类。
——《三国志》裴注研究,胡宝国,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集,2001年



我也“退一百万步”(其实退一步就够了):即使陈寿看过周瑜遗书原文,《三国志》所录也未必完整。胡宝国的《三国志》裴注研究也着意探讨了该问题。

综合全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东汉以来,受经学简化风气的影响,史学领域中也出现了崇尚简约的潮流。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内容简略的《三国志》。随着经学对史学影响的逐渐弱化,史家对历史事实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裴注应运而生。
——《三国志》裴注研究,胡宝国,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1集,2001年

[ 本帖最后由 西江水阔 于 2007-5-28 22: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8 22: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陈寿是私人写《三国志》不假,不过你也先去看看陈寿的职业是啥子好不?

另外,《史记》这东东也是司马迁私人编撰的,有人会认为司马迁看不到一手资料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8 22: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所谓的“退百一万步”不过是诬蔑陈寿自己编辑了周瑜遗疏原文罢了,这不是啥子“退步”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6-1 11: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2: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5-28 22:50 发表
你所谓的“退百一万步”不过是诬蔑陈寿自己编辑了周瑜遗疏原文罢了,这不是啥子“退步”

诬蔑?敢情今世编辑从事的都是理应被诬蔑的工作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6-1 11: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5-28 23: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知道啥叫编辑的工作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江水阔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161052
注册 2007-5-20


发表于 2007-5-28 23: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5-28 22:48 发表
另外,《史记》这东东也是司马迁私人编撰的,有人会认为司马迁看不到一手资料么?

《史记》开篇是啥?五帝本纪第一!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考古专家郭大顺说,夏以前的“五帝时代”因无地下史料,只能凭借传说。
我可不是诬蔑太史公啊,但这至少可以说明,《史记》并非纯粹地来自“一手资料”。不是“看不到一手资料”,而是未必每字每句都是看到一手资料乃就!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3 20: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579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