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6-02-13, 10:11:10发表
历山兄:论述的很详细。
1、赞同关于汉水2源的论述,因为水经注已经说的很明确,这确实是北魏以前的情况。
2、——黄盛璋先生以沮县为略阳,并认为虞诩开通的是嘉陵江略阳-武都段的漕运通道,似乎不妥。
不能赞同。虽然黄老并没有论述清楚嘉陵江从略阳到昭化确实有直通道路或航运的问题,但是根据《后汉书 虞诩传》的记载,虞诩开通的确实仅仅是略阳到下辩之间的漕运。除非兄有更可信的证据。
3、如果仅仅凭《禹贡 九州》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而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的记载,就认为战国时期就已经开辟了通道,那么所谓石牛道的开辟就有问题了,秦国完全可以按照此路攻蜀,何必再新搞出什么道路来呢?
其实,兄的问题在于,对那种只能通过少数人的小路,混淆于后来修通的能通过数万大军及其辎重补给的大路。
战国早期,可能从蜀到关中,确实有一些山间小路,但是,由于当时贸易、运输量极小,因此,并不能与后来的大路相提并论。
而我们所讨论的,正是这种能通过大部队和大量补给的道路而不是那种羊肠小路。
1.“不能赞同。虽然黄老并没有论述清楚嘉陵江从略阳到昭化确实有直通道路或航运的问题,但是根据《后汉书 虞诩传》的记载,虞诩开通的确实仅仅是略阳到下辩之间的漕运。除非兄有更可信的证据。”
呵呵,看来兄连沮县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后汉书 虞诩传》记载开通的是沮县到武都的漕运通道。沮县在今勉县茶店镇,而略阳当时是嘉陵道(见王自立文),在今略阳老城。
我说黄老说的不妥,是因为他把沮县当成了略阳。
2.石牛道的修建是后来的事情。当时是苴、蜀相攻,苴在葭萌,而蜀在成都。《华阳国志》云:“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雠,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於秦。秦遣张仪从子午道伐蜀。王自葭萌御之,败绩,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秦遂灭蜀,因取苴与巴焉。”张仪、司马错等灭苴并蜀走子午道,必然要经过汉中,从汉中向葭萌、成都,仍走嘉陵道的话,要先向北走“沮漾枝津”(如上文,并不好走),到两当、凤县再西南向入嘉陵水道,毕竟迂远。而张仪用计,开道的是蜀王,秦也不费力,而增加一条道路,何乐不为?
石牛道成以后,从汉中到成都,比先走“沮漾枝津”(陈仓道南段),再转嘉陵道,要近便且易行,逐渐代替旧道。任乃强先生说“南栈新路成,马鸣阁旧路亦废”,正是谓此。
如果这样的考证,兄还是不满意的话,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证据才叫证据。那请你给我解释一下,《禹贡》说的是什么意思好不好?《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的记载都不要管得话,还有什么地理记载可以参考呢?
我起码是作了严谨考证的,兄不分青红皂白就全部否认,自己又没有丝毫证据。那岂不是完全的“杠头”而已?不足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