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万壑松风于2005-07-03, 3:04:38发表
原帖由燕京晓林发表
马谡不是诸葛亮的先锋军,先锋军是魏延军。因为诸葛亮的战役目标是夺占陇右各郡,而不是进军关中。马谡军是非常明确的阻援部队——街亭当时是关中通陇右的必经大道。至于说马谡统兵在前,是指马谡的部队位置确实在前面,阻援自然要在那个位置。
燕京兄,关于这点,似乎值得探讨,个人认为,马谡确为蜀军之先锋部队。
首先,《蜀书》有记:“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此处明言:在先锋的人选上,多数人认为应由魏延、吴壹等宿将充任,但诸葛亮并未做此选择,而是用了马谡,魏没有成为先锋。
诸葛亮目标在于夺取陇右各郡,以为日后进取之基是不错。但为达致此目的,其关键之处何在呢?《魏书·张既传》注引《三辅决录注》记“(游)
楚(时任陇西太守)
闻贼到,乃遣长史马颙出门设陈,而自于城上晓谓蜀帅,言:‘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
诸葛亮虽“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游楚能够认识到的问题,相信孔明也不至于不懂得个中道理,陇右本就防守虚弱,若无魏军来援,则必为蜀军囊中之物,问题是魏军不可能不来救援,那么夺陇之战,攻城事小,阻援,进而将其击破,才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前”、“后”实际上是相对的位置,体现方向,如蜀军先锋的攻击方向在陇右各郡,那么不管负责打援任务的马谡部队走得多么远,也不能用“前”来定义,之所以用这个字,我认为体现了诸葛亮的思路,即他也认识到“断陇,使东兵不上”,陇西就会不攻自服。故马谡所统应为蜀军人数最多的一支部队,以期面对魏援在兵力上占优;由先锋完成此任务,则明显是为了赢得时间,进而赢得与魏援交手时的空间优势。
所以我的看法是:马谡确为蜀国第一次北伐的先锋,其任务就是抢占有利地形,阻遏并击败魏国援军,确保蜀军夺取陇右。魏延等所担负的攻城任务,相对阻援而言是次要的。魏并非蜀军先锋。
松风兄:
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从军事上讲,一个战役必然有一个战役目标,为完成这个战役目标的部队是主攻部队,这支部队的先头才称为先锋,也就是战役目标的先锋。
当然如果为了保证战役目标的达成,可能需要其他部队配合,比如本次战役的阻援,但是这些配合部队的先头,并不能称为战役的先锋。
我说马谡不是先锋,就是指马谡不是战役目标的先锋,虽然他的部队前出的位置可能是最前的。
现在回头来说战役目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役目标,毫无疑问是夺取陇右,因此为达到这个目标的主力部队其先头才是先锋。
马谡不过是阻援部队,不可能成为战役目标的先锋。
但是,如果从前出的位置看,说马谡是先锋也不为错。不过一定要清楚马谡的作战目标不是达成战役目标,而是保障战役目标的顺利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