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水浒》对“智多星”吴用充满了崇拜,觉得吴用几乎计无不中,很神奇。现在经过了很多人生经历,另外看多了很多历史,很多帝王将相的传记,吴用“智多星”的形象轰然倒塌,现在认为梁山好汉诸多结局悲惨,与他这个军师的谋划不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宋江是梁山的头领,但宋江对吴用大多是言听计从的,另外吴用本身也是第三把交椅,并非幕后人物,他是否明睿,对梁山好汉有着巨大的影响。以下就《水浒》中吴用的表现作一些个人的看法与解读,一家之言,权作饭后笑谈。
一、智取生辰纲的计划破绽与吴用上梁山
吴用在《水浒》里出场介绍不多,见《水浒》中的出场白:
…………跳出圈子外来,立了脚,看那人时,似秀才打扮,戴一顶桶子样抹眉梁头巾,穿一领皂沿边麻布宽衫,腰系一条茶褐銮带,下面丝鞋净袜,生得眉目清秀,面白须长。
这人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手提铜链,指着刘唐,叫道:“那汉且住!你因甚和都头争执?”…………
吴用一表人才,儒生装扮,和“托塔天王”晁盖都是东溪村的,自幼相识交好吧,在从“赤发鬼”刘唐那里得知“生辰纲”的消息后,便动了劫掠这不义之财的念头,可以看出吴用对宋现世官府搜刮民财和官场黑暗的不满,并亲自参与和策划了这一行动,首先联络石碣村的阮氏三弟兄,“入云龙”公孙胜又来参与,安桨村的“白日鼠”白胜因为距离黄泥冈十里路近,晁盖也推荐了他作为帮手。
下面仔细分析一下智取“生辰纲”计划方案与破绽:
作为智取是没什么争议的,硬取恐怕也不那么容易,杨志作为杨家将的后代是有两下子的,杨志与林冲战了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的。阮氏三弟兄在水里没的说,陆地上就谈不上了,他们七个人恐怕也拿不下“青面兽”杨志,不用说还带了十个挑选的健卒还有老都管和两个虞候。靠打打杀杀硬取几乎没有任何把握的,智取的选择是明智的。问题是怎样智取和不露破绽。
吴用的计策和江湖骗子设局大同小异,截取地点选择: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些地方都不如黄泥冈近和熟悉,另外好实施,地点选的没错,时间选在午时最热的时候,杨志一行也是最疲惫最渴的时候,因此时间也没什么争议。
计划方案大致如下:午时,在杨志押送宝物到达黄泥岗前,晁盖等七人扮作卖枣人、白胜扮作卖酒人预先等候→→白胜挑两桶无药酒叫卖出现→→卖枣人一起吃完一桶(初步打消杨志等疑虑)→→一人(吴用)掀桶用瓢盛酒又喝→→转身跑(下药)→→白胜追夺回加了药的一瓢酒倒进酒桶并丢瓢→→杨志的众军健抢来买吃→→杨志一行全吃酒→→迷倒→→夺宝。
杨志这个人不是很精细和机警的一个人,如果换上武松,吴用的计策多半要泡汤了。当然如果杨志代替武松碰到孙二娘,估计也就被包成肉包子了。
这个设局的疑点分析:
1。这个黄泥冈地方按原著杨志说的一段话:杨志道:“恩相在上,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至今未获。今岁途中盗贼又多;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便兼单身客人,亦不敢独自经过。他知道是金银宝物,如何不来抢劫!枉结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这个人迹罕见、劫匪出没的地方,居然出现一个卖酒的,难道不担心酒被强人劫?杨志居然不怀疑,的确很奇怪。
2。一桶酒喝完了,付了酒钱,又有一人舀了一瓢酒要跑远喝,这个有点太奇怪了,难道想赖帐才跑远喝?这是疑点2,这种障眼法是骗不了武松这样的人的。只能骗杨志这傻瓜。
计划破绽:这个智取生辰纲,扮卖枣人去黄泥冈的路途中,首先是不能被任何人发现或者知道的,否则一查卖枣人是谁,即可捉拿卖枣人归案。因此首先不能暴露卖枣行踪。然而这么大的漏洞,吴用竟考虑不到,不能不说奇怪。白胜的卖酒行踪同样也事先暴露了。且不说抢劫后白胜还花天酒地赌。最后智取生辰纲行动很快败露,就缘于卖枣人和卖酒人的行踪很快暴露而暴露的,很快白胜被何涛捉拿归案,刑具一上,白胜那受的了那么大的苦,很快招了。
最后幸亏宋江通风报信,晁盖与吴用事先有了准备,加上朱仝、雷横并非真捉,七人终于逃走,最后就只好上了梁山。
二、吴用的有关作为:
吴用这个人江湖阅历还是不浅的,阅人、识人也有一定见识,也不少小聪明,上了梁山最早察觉出林冲和王伦之间的不睦,最后通过言语撩拨顺利实现了林冲火并王伦,帮助晁盖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
吴用这个人没有什么民族大义,属于明哲保身那类书生,从后来征辽东,劝宋江投靠辽主就可见一斑。在后来宋江上梁山后,其个人觉得和宋江更有共同语言。晁盖身上有股豪气或者说英雄气,宋江则显得有点虚伪和龌龊。正如项羽和刘邦一样,项羽虽有英雄气但并不能成事,刘邦这地皮无赖却能成事。因此吴用从内心里倒向了宋江,论人脉和综合能力,晁盖无法与宋江相比。公孙胜早看出晁宋之间必有一争,采用了逃避手法,离开了梁山,帮宋江对付晁盖感情上说不过去,最后借口回老家侍奉老母远循,实际不过是远离哪个权利斗争的旋涡而已。而吴用基本没有什么良心的愧疚,作为一个书生,因人成事,自身不具备人脉和领袖群雄的魅力,只能依据一个主人。他最后选择了宋江。
遍观吴用在梁山所用计策,大多是一些小伎俩,设局诱骗,断人后路,逼人上梁山的一些把戏。诱骗卢俊义上梁山真是费了不少周折,又是扮算命先生又是使离间计。差点害了卢俊义性命。如果一开始就行离间,虚造卢俊义勾结梁山岂不简单多了,最后还是靠打开大名府才救得卢俊义。由此看吴用计赚卢俊义上山的计策比较拙劣。
吴用的计策常常百密几疏,视野和眼界比较窄,为将来梁山的发展和去路一直也没有好的打算和思路,总之是拘泥于江湖小术而没有雄才大略之人。
三、吴用的死
《水浒》最后一回这样叙述了吴用与花荣的死:
………吴用道:“我得异梦,亦是如此,与贤弟无异,因此而来。今得贤弟到此最好,吴某心中想念宋公明恩义难舍,交情难报,正欲就此处自缢而死,魂魄与仁兄同聚一处。身后之事,托与贤弟。”花荣道:“军师既有此心,小弟便当随从,亦与仁兄同归一处。”似此真乃死生契合者也。有诗为证:
红蓼 中托梦长,花荣吴用各悲伤。
一腔义血元同有,岂忍田横独丧亡?
吴用道:“我指望贤弟看见我死之后,葬我于此,你如何也行此事?”花荣道:“小弟寻思宋兄长仁义难舍,思念难忘。我等在梁山泊时,已是大罪之人,幸然不死。感得天子赦罪招安,北讨南征,建立功勋。今已姓扬名显,天下皆闻。朝廷既已生疑,必然来寻风流罪过。倘若被他奸谋所施,误受刑戮,那时悔之无及。如今随仁兄同死于黄泉,也留得个清名于世,必归坟矣!”吴用道:“贤弟,你听我说,我已单身,又无家眷,死却何妨?你今现有幼子娇妻,使其何依?”花荣道:“此事无妨,自有囊箧足以口。妻室之家,亦自有人料理。”两个大哭一场,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死。船上从人久等,不见本官出来,都到坟前看时,只见吴用、花荣,自缢身死。…………
这里说花荣为宋江循义而死倒无可争议,说吴用为宋江循义而死不可信,吴用当然不是因为宋江死了,大树倒了逃避宋朝廷追杀而死,个人理解应该是因羞渐而亡。作为辅佐的军师,主人落到这般境地,这个作军师的是很不称职的。吴用即使活着,还有何面目面对以前的那些梁山旧识?“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对普通人来说的,作为一个儒生的吴用,脸面没有了,活着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两样,所以最后选择与花荣一起自尽,实际作为一种解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