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同意是"虎兕"而非"虎兔",如作虎兔,则岐义多且殊不可解,而虎兕一词,句意明了,并与图上弓橼样式相合.
至于死于何地,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多想,因为红楼里地点混乱,倏北倏南.
第二回冷子兴说是"从石头城过",明显的在南京,但从后面看,又是在北京.红楼梦前前后后改过很多次,我当时看判词时,是把"路远山高"一句当做初稿在南京的证据,因为感觉第五回成书较早.
另外,我觉得,我们看红楼中很多混乱的情形,要从写书人的角度来看.比如说我现在要写一部长篇,必先列纲分目,主要人物的故事大致安排好,如果有像判词这样总领性质的文字,是要先写的.
然后,在写的过程中,因为思路的拓展和变更,会有很多初期未设定的东西出现,这时就要改前文,以便呼应,那么这时,判词则变成总结性的东西,可能会留到最后,定稿时一并改正.
如果红楼梦写完了,应该修正的都修正好了,我们看到的是一部逻辑严谨前后呼应的大书,也就没有今天这些问题了.
而红楼梦并未写完,即使有后面的残稿,也不是定稿,所以就出现很多混乱的线索,人物年龄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其实有一个很近似的事情,就是金庸在<射雕>里关于黄蓉的年龄,他老人家是一边写一边连载,写的一高兴就忘了前后呼应,即使想呼应,前面的文章都登出来了,也呼应不着.直到现在才修正了这个BUG,这是长篇小说中非常容易出现的情况.
红楼也是这样,先写大家见面时都是十几岁,然后写啊写啊,一下子场景过了好几年,都成大龄青年了,快二十岁了还未谈婚论嫁,宝玉都成年了还和姐妹们住在一起,怎么办?只有改年龄,把人物改得更小些.而因为书太长,改前改后,有些地方一时没改到,我们看起来就成了一堆乱线.
说来说去,无非是没写完的原因,事情是在发展进行着的,还未发展到结局,就因作者死去强行中断了,留给后人的,自然是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