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金陵王气黯然收,祸起萧墙谁之过, 南明弘光朝党争与南渡三案辨析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13-2-4 21: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金陵王气黯然收,祸起萧墙谁之过

    所谓的弘光朝廷,就是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之后,留守南京的地方官员继续拥立明朝正朔,推举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的南明政权。

    自古以来类似这样强敌环伺下而又能延续国阼的偏安政权其实并不少见,比如东晋和南宋好歹都维持了上百年。然而作为无论是控制区域、号召力还是血统都更胜前朝的正统政权,弘光朝廷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草创至弘光元年(1645)五月覆灭,前后居然只坚持了短短一年,这其中必定有值得深究的原因,对此大部分史书将之归咎为弘光昏庸和马阮乱政,但背后的真相确实如此吗?

    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导致这种论调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满清政府的御用文人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采用放大污点和以偏盖全的方式,有意诋毁污蔑明朝皇帝的形象,达到消除民众对明朝归属感的目的。另一个则是东林党的残余势力出于狭隘的党派立场,对弘光朝廷的人和事只按自己的是非曲直标准进行评判,甚至不惜对真实情况进行公然的歪曲和篡改,从而实现树立自身正面形象的企图。

    事实上弘光政权覆灭的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贯穿了整个晚明政治史的党争,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则是东林、复社党人,因为这些人虽然自我标榜为正人君子,但实际上也是制造倾轧的能手,为了党派的利益主动掀起势同水火的激烈党争,甚至不惜挑起动摇社稷的政治大案。等到社稷倾覆,江山变色,他们又把责任完全归之于政治对手的错误,所以这些人对弘光朝廷的覆亡才负有最直接的责任。

    所以清人戴名世对此曾经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呜呼!南渡立国一年,仅终党祸之局。东林、复社多以风节自持,然议论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祸,卒致宗社沦覆,中原瓦解,彼鄙夫小人,又何足诛哉!自当时至今,归怨于孱主之昏庸,丑语诬诋,如野史之所记,或过其实。

    这段话应当可以作为这段公案最恰当的注脚。

    ①《戴名世集·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13-2-4 21: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继位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北京失守后的第十天,北都失陷的消息传到了江苏淮安。事实上自从留守江南的明朝官员再也收不到京师的邸报开始,他们已经估计到京师可能难保,为此作了从海路迎接崇祯或太子来南京的准备。但是由于崇祯帝和他三个儿子始终下落不明,虽然南京官员立即实行了戒严,并且严密地封锁了消息,但是他们却由于与北都音信不通而愈发开始焦急不安。

    四月一日,作为当时南方最高军事长官的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领衔发布了“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险尽失”有关“宗社危情”的南都公檄,表明南京官员已经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之中。随后史可法率兵北上“勤王”,驻军于江北的浦口。四月八日,前大学士蒋德璟给史可法带来了一个假消息,说崇祯帝已逃到天津,即将由海路南下。由于蒋德璟是在北京失守前夕以大学士致仕南归,于是南京的高级官员对此信以为真,一个个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但是仅仅过了两天以后,从北京逃到淮安的京营士兵却带来了崇祯帝殉国的噩耗,虽然这个消息还尚未被证实,但是兵部尚书史可法、工部尚书程注、右都御史张慎言、兵部侍郎吕大器、翰林院詹事姜曰广等十一人随即聚集在户部尚书高弘图府中,已经开始商议在藩王之中挑选出适合担当监国的人选。而参与商议的诸臣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是东林党人或者东林党的同情者。

    四月十八日,崇祯殉国的消息终于被从北京逃出来的原大学士魏炤乘证实,由于北京中央政府已经彻底覆灭,继续拥立明朝正朔的使命只能由留守南方的明朝官员主持。而在当时作为明朝两大首都之一的留都南京,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及五军都督,其中作为前东林大佬左光斗门生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身为南渡东林党的一面旗帜,成为了决定局势的关键人物。

    由于崇祯的三个儿子仍身陷北京不知所踪,所以对于留守南京的官员来说,在没有嫡系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之下,当务之急就是要拥立一位藩王来主持国政。而在众多藩王中,由于熹宗和光宗俱无子嗣,与崇祯帝血脉最近的是神宗的直系子孙福王、瑞王、惠王和桂王,然后是穆宗的直系子孙潞王。所以按照传统的血统伦序观念,继位的首选应当是神宗的世系,其中又以朱由崧为首选。因为不但老福王在神宗的子孙中居长,而且小福王也与崇祯帝同辈,不像瑞王、惠王和桂王比崇祯帝高出一辈,所以由朱由崧援引“兄终弟及”继统更为适宜。

    然而当时南方的东林、复社党人却倾向立潞王,他们的理由是福王“有不孝、虐下、干预有司、不读书、贪、淫、酗酒七不可立,而瑞王远在重庆,惠、桂二王已逃往广西,均距南京较远,惟独潞王近在淮安,并且“有贤名,大臣意多属潞王,所以立贤明的潞王更有利于复兴大明。在幕后主持这件事的是东林党魁在籍礼部侍郎钱谦益,为此他曾两次从原籍常熟赶往南京,以“立贤”为名四处游说,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演祚、礼部员外郎周镳为他往来奔走,而吕大器、张慎言、姜曰广等人都赞同此议,并且获得了史可法的认可。

    但是由于此时手握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希图拥戴定策之功,并且认为福王昏庸利于操控,于是对内收买掌握长江防务的操江提督诚意伯刘孔昭和镇守南京的南京提督忻城伯赵之龙,对外则勾结雄踞江北的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各镇,利用史可法列举福王七不可立的来信作为把柄,调集漕运总督路振飞的漕运快船,于四月二十四日将朱由崧武力护送到江北与南京近在咫尺的仪征,通过军事和政治上施加的强大压力,最终强迫南京诸臣接受福王即位。

    以上就是大部分史书上有关弘光帝继位前后的相关记载,而且这种说法即使到今天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他们认为正是由于大奸臣马士英的多方阻挠,东林党人为了挽救国家危难的努力才宣告失败了,昏庸的福王取代贤明的潞王上台,才最终导致了弘光朝廷的早早夭折,但是事件背后的真相确实如此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在弘光继位的事件上有以下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详加澄清:

    第一个问题是所谓的潞王贤明与福王的七不可立。

    众所周知,明代的制度是严禁藩王参政,所以福王和潞王此前在政治上都没有任何作为,也没有任何的成绩,那么东林党人认为潞王比福王贤明的依据究竟从何而来呢?事实上根据史料的记载,潞王朱常淓是个性格平和、风尚高雅的人,“自号敬一主人,习文翰、嗜古玩、通释典,“善鼓琴,制琴数百张传世,名「潞琴」,完全是个宋徽宗似的人物,实在不知道贤从何来。

    而且从后面发生的事情看来,这位潞王殿下不但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更是个贪生怕死的软骨头。因为仅仅在一年后,当弘光帝因为黄得功兵败被俘后,杭州的文武官员以太后懿旨的名义请潞王监国,但是他惟恐出任监国将成为满清打击的主要目标,再三拒绝接受,直到弘光太后流着眼泪反复劝说下才勉强答应。但是在监国仅三日之后就决定奉表降清,而在被清军押解回北京之后,这位在东林党人口中素有贤名的潞王殿下为了活命,居然上疏清廷“恭谢天恩”,表示要“结草衔环”、“举家焚顶”祝颂顺治帝“圣寿无疆”,实在是恬不知耻!

    至于所谓的福王七不可立则是彻头彻尾的无中生有,只定性不定量,只给结论不给论据,这是东林党人一贯的作风。事实上在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时,作为庶子的朱由崧与嫡母邹氏乘乱逃出,当时河南巡抚高名衡曾向朝廷报告:“世子亦尚无子女,流离孤苦,惟有母子相依,诚可悲矣。”弘光帝继位后,特意将逃难时失散的邹氏接到南京时,在上迎笺中也说,“孺慕依依,虽倾诚于初使。皇程冉冉,实切恋于久违,并以邹氏之弟邹存义随驾有功,封“邹存义为大兴伯,并予世袭。由此可知所谓的「不孝」完全是东林党的污蔑。

    至于所谓的「贪」更是无稽之谈,早在朱由崧避居淮安期间,一同而来的还有潞王、周王、崇王,当时镇守淮安的是以正直著称的漕运总督兼淮扬巡抚路振飞,他没有理由对逃难而来的诸王厚此薄彼,然而“时潞、周藩泊淮上者,各以宫眷随;独福王孑然,与常应俊等数人流离飘泊”。后来等朱由崧抵达南京燕子矶后,南京诸臣纷纷登舟拜见时,他们看到的是“王角巾葛衣,坐寝榻上;旧枕敝衾,孑影空囊。”而这就是在东林党人口中「七不可立」的福王。

    第二个问题是立贤立亲的利害关系以及东林党人的动机问题。

    南明政权草创之时,正是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因此继承大统的新君人选必须要名正言顺,才能凝聚人心共赴国难,否则就会因为造成混乱而影响大局。正因为这样,无论血统还是伦序都毫无争议的福王才是帝位的不二人选,也是众望所归的对象。虽然后来东林党的残余分子在史书里胡说什么“江南北诸绅,则群起拥潞王,“时新主未定,人望皆在潞王,但事实是当时朝野和民间的有识之士都主张福王继位,比如工科给事中李清就说“时草野闻立潞,皆不平;及王监国,人心乃定,就连身为东林党同情者的计六奇,也不得不坦白承认“是日,王辇所至,都民聚观;生员及在籍官,沿途皆有拱迎者。”

    但即便是这样,东林党人明知福王是继统的最佳人选的情况下,之所以仍然要拥立会对政权的合法性造成危害的潞王,是因为他们担心福王的继位会导致东林党的失势,因为万历到天启年间围绕着储君问题展开的“妖书”、“梃击”、“移宫”三案都同老福王有关,而正是在东林党人的力争之下,才挫败了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老福王为太子的企图。所以正如钱谦益、雷演祚在游说兵部侍郎吕大器时说的那样:“福恭王觊觎大位,几酿大祸,若立其子,势将修衅三案,视吾辈俎上肉。”所以东林党人的真实动机就是要排除福王,保住崇祯朝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操纵权,通过拥立潞王以定策拥立之功掌握新政权的主导权。

    但东林党人在继位的问题上还是犯下了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忽略了国本的问题。因为早在万历年间,当时的东林党人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为了与福王和郑贵妃一党争斗,不惜抬出国本之说作为斗争的利器,才稳固了光宗的太子地位。但是如今东林党人为了自己党派的利益,却又置当初强烈主张的国本之说于不顾,这就等于自打耳光。对此吏科给事中章正宸就尖锐地指出,既然万历年间作为神宗长子的光宗是国本,那么如今福王一样是国本,如果今日潞王可以居于福王之上,那不就是承认当初老福王也可以居于光宗之上

    而且东林党人所谓的「立贤」说到底完全是出自个人的主观意见,根本没有任何客观证据。如果其他人也照这个标准来,以立贤的名义拥立藩王自立,那即刻就是内战不断的混乱局面。对此扬州进士士郑元勋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况应立者不立,则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挟楚,郑芝龙挟益,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所以东林党人为了掩盖其自私自利的动机,不惜公然违背祖制,用一个毫无根据的贤才之说,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实在是无耻之尤。

    第三个问题是所谓马士英的拥立之功。

    在弘光继位的问题上,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马士英为了攘取拥立定策之功,同时“独念福王昏庸,可利为之,不顾南京诸臣已经决定由潞王继位,私自与江北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各部勾结,以凤阳总督的名义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福王朱由崧,同时“盛称兵十万临江以胁留都诸臣也,从而迫使南京诸臣接受了拥立福王的要求,但是真相确是如此吗?

    首先要明确的是,其实根本并不存在马士英的拥立定策之功。事实上在当时外有满清内有流贼的恶劣环境下,朱由崧并非像东林党人在史书描述的那样被动和无所作为,他很早就采取行动准备自行登上帝位,挽救朱家天下。因此作为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他根本不需要文官的拥戴,他需要的只是军队的支持。所以朱由崧首先与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取得了联系,卢九德在万历末年服侍过老福王,于是福王通过他“书召南窜总兵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协谋拥戴。尽管起初高杰对此拿不定主意,但由于福王拥有的继位合法性,于是在淮抚路振飞“议贤则乱,议亲则壹的劝说下,这些将军还是很快就决定支持福王。

    但是这个时候作为凤阳总督的马士英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此时他已前往江北的浦口。南京的东林党人出于无法宣诸于口的自私原因,已经决定拥立潞王,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史可法却始终犹豫不绝,因为他非常清楚按照伦序自然应当迎立神宗的子孙,但是作为东林党的首脑,他内心里又对拥立福王心存顾忌,于是决定前往浦口同马士英商议,在桂王与福王之中选定一人。

    事实上马士英起初在继位人选的问题上并不明确,而他在和史可法讨论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以亲以贤,惟桂乃可,决定采取拥立桂王的折中方案,因为桂、福二王都是神宗嫡支,以桂抗福既可以满足东林党反对立福王的愿望,又可以不违背传统的伦序观念。但是在返回凤阳之后,当马士英得知手下的大将已经全部支持福王,他意识到福王继位已成定局,这个时候遵守和史可法的协议不仅毫无意义,反而只会被架空。于是他及时转变立场,同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卢九德等人在凤阳皇陵前歃血为盟,才成为了拥立福王的第一文臣。

    所以在继位的问题上,我们不应该苛责马士英的见风使舵,反而应该要怪罪史可法的门户之见以及优柔寡断,因为既然史可法已经同意按照伦序迎立,那么就应该当机立断拥立福王,这样一来无论是江北四镇还是马士英都不会有可乘之机。但是史可法却对姜曰广说,“以齐桓之伯也,听管仲则治;听易牙、开方则乱。今吾辈之所立者,岂其不惟是听,而又何患焉?这说明史可法出于狭隘的门户之见,为了保证朝廷大政落到东林党人的手里,为此不惜拥立庸主,所以弘光一朝由于党争而覆灭的结局,追本溯源应该归咎到他的身上。




    ①计六奇《明季南略·南都公檄》
    ②李  清《三垣笔记中·崇祯二》
    ③谈  迁《国榷》卷一百一
    ④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一
    ⑤温睿临《南疆逸史·安宗本纪》
    ⑥《卫辉府志》
    ⑦叶廷倌《吹网录·明潞王画兰石刻》
    ⑧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乙酉日记》
    ⑨谈  迁《枣林杂俎·仁集·慈銮》
    ⑩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①计六奇《明季南略·议立福藩》
    ②姜曰广《过江七事·计迎立》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议立福藩》
    ④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⑤计六奇《明季南略·议立福藩》
    ⑥徐  鼐《小腆纪年附考》卷五
    ⑦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⑧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⑨计六奇《明季南略·议立福藩》
    ⑩谈  迁《国榷》卷一百一
    ①李  清《南渡录》卷一
    ②谈  迁《国榷》卷一百一
    ③姜曰广《过江七事·计迎立》
    ④姜曰广《过江七事·计迎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4
帖子 65410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2-4 22: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咱老是再想,其它条件不变,仅仅崇祯帝南迁的话,明王朝能不能再延续个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3-2-4 23: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我看来党争对国家的影响程度,还要看党对国家的控制程度,或者说是最后是党魁说了算啊,还是皇帝说了算。谁说了算,责任就归谁。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尚良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22
编号 418145
注册 2011-3-20
家族 逍遥派


发表于 2013-2-5 00: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XM8 的帖子

其实谁都不能完全做主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3-2-5 00: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新论,果然是东林党祸国。史可法其实本质上同钱谦益差不多

很期待楼主的下文,继续继续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尚良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22
编号 418145
注册 2011-3-20
家族 逍遥派


发表于 2013-2-5 00: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感觉明亡倒不足惜,只是可惜内部秩序极端不稳的情况下碰巧又遇到大的外敌,才使清军坐收渔翁之利。突然想到军阀混战,国共相争的又遇到侵华日军的民国时期,蒋介石还是做出了大贡献的,共产党的战略更是发展了自己又为民族做出了贡献。别的不谈,无论国共,抗战牺牲的英雄对中华民族而言真是功盖千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3_141592653589
(无尽圆周率)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258
编号 71200
注册 2006-6-3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3-2-5 00: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alance再次开坑!前排支持学习。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晕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572
编号 6332
注册 2004-3-29


发表于 2013-2-5 08: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也不能全怪东林党人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3-2-5 10: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诸葛尚良 于 2013-2-5 00:14 发表
其实谁都不能完全做主

崇祯难道不是想杀谁就杀谁,想换谁就换谁么?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4
帖子 65410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2-5 11: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XM8 的帖子

这要怎么看,整体中的任何人都可以,但整个整体不行

就像皇帝可以睡任何女人,不等于可以睡所有女人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3-2-5 11: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2-5 11:41 发表
这要怎么看,整体中的任何人都可以,但整个整体不行

就像皇帝可以睡任何女人,不等于可以睡所有女人

你说的整体是指什么?是指官僚体系?指东林党?还是其它什么?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4
帖子 65410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2-5 11: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3-2-5 11:48 发表

你说的整体是指什么?是指官僚体系?指东林党?还是其它什么?

具体情况吧。例子咩,咱肚里货有限,只能举一个

崇祯想和后金和谈,可是情况暴露,百官反对。他还是只能顺从百官,找了个那谁出来一个人背黑锅。这里整体就是整个反对的人,理论上是他想杀谁就杀谁,但事实上他显然不能也不会杀所有人。想杀谁就杀谁没错,但不等于权力无限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周定乾坤
(常山的明月)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42
编号 420407
注册 2011-4-8
来自 福建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13-2-5 11: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党争一直是朝代灭亡的重要因素,朝臣分派系也是难以避免。远有牛李,近有国共。。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4
帖子 65410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2-5 11: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周定乾坤 于 2013-2-5 11:56 发表
党争一直是朝代灭亡的重要因素,朝臣分派系也是难以避免。远有牛李,近有国共。。

一党专政,不允许有不同声音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寂寞沙洲冷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22
编号 55089
注册 2005-12-11


发表于 2013-2-5 12: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明末的穿越历史小说

发现都对东林党没什么好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林党从一个最初以“匡扶国家为己任”有雄心壮志的大党,变成一个人人唾弃最终被历史所抛弃的垃圾?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3-2-5 13: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2-5 11:54 发表

具体情况吧。例子咩,咱肚里货有限,只能举一个

崇祯想和后金和谈,可是情况暴露,百官反对。他还是只能顺从百官,找了个那谁出来一个人背黑锅。这里整体就是整个反对的人,理论上是他想杀谁就杀谁,但事 ...

从这个例子来看你指的就是官僚体系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3-2-5 13: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寂寞沙洲冷 于 2013-2-5 12:36 发表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明末的穿越历史小说

发现都对东林党没什么好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林党从一个最初以“匡扶国家为己任”有雄心壮志的大党,变成一个人人唾弃最终被历史所抛弃的垃圾?

因为作为“执政党”它输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3-2-5 17: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寂寞沙洲冷 于 2013-2-5 12:36 发表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明末的穿越历史小说

发现都对东林党没什么好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林党从一个最初以“匡扶国家为己任”有雄心壮志的大党,变成一个人人唾弃最终被历史所抛弃的垃圾?

很简单,没有阉党制衡的东林党获得了几乎绝对的权力,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晕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572
编号 6332
注册 2004-3-29


发表于 2013-2-6 23: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LS的要搞清楚一点,南明的灭亡并非是因为党争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13-2-15 20: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入朝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在史可法的陪同下,乘舟抵达南京城外的燕子矶。五月一日,朱由崧首先登岸谒孝陵,从朝阳门入城祭奉先殿后,驻于内守备府。南京文武官员在朝见之后,随即开始讨论福王究竟应当立即继位为帝还是暂用监国的名义,这里面的区别是在于比福王更适合继位的崇祯帝三子仍然下落不明,一旦福王登基就再无转圜的余地,而监国起码还留有退路。

    然而东林党人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意见,兵部侍郎吕大器此时仍然不同意福王继位,于是这次会议他故意姗姗来迟,并且仍然坚持福王的七不可立,直到“李沾奋袂厉声曰:‘今日有异议者,以死殉之’!刘孔昭、韩赞周力持之,孔昭又面骂大器不得出言摇惑,议遂定。史可法起初也不同意福王称帝,只同意其监国,理由是“太子存亡未卜,倘北将挟以来,奈何,但是张慎言却认为由福王继统的局面己经很难改变,倒不如因势利导,拥立福王称帝,这样即可凭借拥立之功,抢占政治上的制高点。结果这种意见最终占据了上风,于是福王才得以取得百官拥戴,五月三日称监国,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

    在解决了继位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完善新政权。由于当时南京的高级官员大多是东林党人,所以这些人在福王继位之后很快就占据了关键的位置,尤其是张慎言出任吏部尚书,吕大器出任吏部左侍郎,使东林党人牢牢掌握了人事权,从而得以将新政府的要职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史可法、高鸿图、姜曰广入阁,刘宗周任左都御史,周堪赓任户部尚书,顾锡畴任礼部尚书,黄道周为礼部侍郎,解学龙为兵部侍郎,东林党人在朝中呈现出一面倒的局面

    但是东林党人的优势地位并没有保持太久,因为同样热衷于权势的马士英也开始行动起来,他的盟友除了江北四镇的武臣之外,还有以诚意伯刘孔昭为首的南京勋臣。本来在五月二日会推阁臣之时,刘孔昭试图进入内阁,但是史可法以明代没有勋臣担任大学士的先例,轻而易举否决了他的提议,结果刘孔昭恼羞成怒之下决定推举马士英入阁,以“即我不可,马士英有何不可的理由强迫东林党人接受了这个提议,于是马士英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入阁。

    随着马士英的入阁,东林党与其反对者为了抢夺新政府的主导权,立即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较量首先从首辅的人选开始。由于依照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书位居留都百官之首,是首辅的不二人选。所以按照东林党人的说法,马士英为了攥取首辅地位,指使他的盟友高杰、刘良佐“请可法渡江,欲其卸权于士英也。至于史可法由于有指斥福王七不可立的把柄落在马士英的手里,于是最终被逼“自请督师江北,以避士英。但真相确实是这样吗?

    其实马士英谋夺首辅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尽管他凭借手中的兵权得以入阁,但是毕竟在外督师远离南京,对弘光帝和朝廷的影响未免鞭长莫及,而他在朝中的盟友刘孔昭等人又很难在朝政上与东林党人抗衡,所以他才急于入朝辅政。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马士英的热衷权势在晚明政治史上是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反倒是东林党人在「史出马入」的问题上未必就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清白无辜。

    因为就在不久前发生的弘光帝继位的事件上,控制了中央的东林党人也察觉到了自己的软肋,那就是缺乏军队武力的支持,所以史可法自请督师江北未尝不是东林党人掌握军权的一种尝试,在这个问题上作为铁杆东林党的刘宗周在他的奏疏里不经意间就表露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按他的说法就是“若今督史可法,即不还中枢,亦可自淮而北,历河以南,别开幕府,与士英相犄角

    所以在「史出马入」的问题上,真实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东林党及其反对者都察觉了各自的缺陷,也发现了对方的长处。马士英忧虑朝中无人,所以急于入朝,而东林党人也认识到了军事上的不足,希望借助史可法上前线督师,从而笼络武臣掌握军权。于是马士英进入南京,“威胁”史可法让权,而史可法在“无奈”之下,“被迫”自请督师江北避让,这一交换就发生在福王称帝前后。

    虽然后来大部分东林党残余分子撰写的史籍都一致认为「史出马入」是弘光朝早夭的重大关键,但是事实上如果认为史可法留在中央就可以保住江南,进而恢复中原,那么就未免对史可法的作用估计过高了。因为虽然史可法的操守远在马士英之上,但是应该对弘光一朝由于武将跋扈而导致的毫无作为负责的只能是他,而不是马士英。因为掌握拥立大权的史可法正是受东林党的牵制才铸下了大错,使得本该顺理成章继位的福王不得不求助于武将,让拥立之功落入军阀之手,使军阀势力第一次介入了此前仅限于官绅之间的政治斗争之中,使明末党争变得愈加复杂。因此史可法让出首辅之位过江督师,只能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决策错误无可挽回,而且无论他是在朝辅政还是在外督师,都改变不了武将挟持朝廷、无暇他顾的局面,毕竟他才是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始作俑者。

    随着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朝廷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全国四分五裂的局势下,这个政权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收拾人心和争取人才。虽然就这个问题而言,大部分史书中都将弘光帝描绘成心胸狭窄的昏君,但这个说法要么是道听途说的以讹传讹,要么是别有用心的造谣污蔑。历史上的朱由崧其实是个拥有恢宏气度和博大胸襟的君主,并且具备谦逊真诚的个人品格和宽容仁厚的政治态度。

    事实上早在五月一日登岸拜谒孝陵之后,朱由崧于在入城前特意询问了懿文太子陵寝所在。懿文太子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由于这个人是让成祖之后的明朝皇帝都深感尴尬的先人,于是皇帝对他大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但朱由崧却专程前往正式瞻拜,并且“驻瞻良久。更令人赞叹的是,弘光帝即位之后立即为懿文太子、建文帝、景泰帝上谥号庙号的举措,勇敢地打破了忌讳如深的历史禁忌,表达了直面历史的态度。对此作为东林党后裔的文秉就曾感叹“海内望此典几百余年矣,至是始克举行,详书于册,深善之也

    至于在用人的问题上,弘光帝同时表现出了他的兼容并包的胸怀。比如在对内阁成员的选择上,当南京诸臣商议的四人阁臣备选名单呈上后,弘光帝批准了史可法、高弘图和马士英入阁办事,惟独没有批准姜曰广入阁。然而拒绝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姜曰广曾反对自己继位,而是因为有违祖制,所以弘光帝就此事给吏部作了这样的批示:“予按祖制,阁员俱用词林。至先帝,间用别衙门各官。今正推如何止列姜先生一人?似与祖制不符。著该部再行添推来看。

    弘光帝的意思是说,根据祖制,内阁成员一般都是由出身翰林院、礼部这些所谓清要衙门的「词林」官员担任,到崇祯帝时才开始选用其他部门的官员,而现在的阁臣名单中,出身词林的只有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一人,所以弘光帝希望有更多的词林官员进入内阁。而在吏部根据指示重新草拟了一份阁臣名单后,弘光帝果然没有食言,立即点用了姜曰广和王铎,并且对名单上的另外三人也都加以重用,将陈子壮升为礼部尚书,徐汘升为少詹事,黄道周升为礼部侍郎。

    要知道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之中,除了马士英之外,其余的人即使不是东林党人也是东林党的同情者,而且他们或多或少都在继位的问题上得罪过朱由崧,如果按照天顺初年明英宗以迎立藩王之事诛杀大学士王文的先例,他们恐怕皆难幸免。但弘光帝却没有从个人的爱憎好恶出发,因为他知道只有选贤任能,才能组织起一个可以正常运转的政权来实现治国安邦,所有弘光朝廷之初内阁及部院大臣多为东林人士,已经足以说明弘光帝在用人的问题上至少压抑了个人的喜好,没有任用只知趋炎附势的宵小之辈,其襟怀大度非一般帝王可及。

    而且在收拾人心和争取人才的问题上,弘光帝对外界一再怂恿的谗言并不动摇,更是在继位之后也从不追究此前持异议者,表现出了既往不咎和不计前嫌的非凡气度。比如马士英入朝之后,曾经故意提及当初东林党议立潞王之事,但是弘光帝却大度的表示,“朕叔父立,亦其分耳。再比如五月二十八日,太常寺少卿李沾弹劾吏部左侍郎吕大器定策时怀贰心,但是弘光帝既不在意,也不想因为这些事情再掀起风波,于是批示:“朕遭时不造,痛深君父,何心大宝?直以宗社攸关,勉承重任。当日效忠定策诸臣朕已鉴知,余不必深求!”后来阮大铖也曾挑拨说:“陛下只知君父之仇未报,亦知祖母之仇未报乎?”,这个「祖母」即郑贵妃,阮大铖此举是想借三案激起弘光帝对东林党人的仇恨,但弘光帝团结人心的政策绝不是一时的冲动,所以终弘光一朝对此也不为所动。

    然而弘光帝为了保持内部稳定做出的高姿态却没能感动朝中的文武百官,尤其是东林党人,在当时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关心的焦点却不是如何团结人心和衷共济,而是如何在残存的半壁江山之内继续为夺取最高统治权斗争,而要想实现对新政权的完全垄断,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住任用官员和选拔人才的渠道,于是一贯以清流自命的东林党人随即就打起了他们的如意算盘。

    东林党人在福王监国的诏书中特意增加了「起用废臣」一款,其中最关键的是“除封疆、逆案、计典、赃私不准起用”。东林党人此举是典型的私心自用,因为在北都陷落之后,在崇祯朝占据了中央的东林党人除了极少数死节之外,几乎全都投降了大顺政权,也从此蒙上了从贼伪官的污名。但是根据「起用废臣」的条款,现在只有那些任职期间丢失了管辖地区、被划入阉党名列逆案、被官员审查任免以及因贪赃被罢免的官员,才不被南明政权所接纳。这也就是说,东林党人通过「起用废臣」的条款保证了自己人能够重新投入南明政权,另一方面又阻挡了其他官绅入仕,从而为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要津铺平了道路。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东林党领袖的史可法还是要顾全大局的,因为当时天下正是南明、满清、大顺与大西政权并立的混乱局面,各方势力都有争取人才为已所用的需求,因此他认为“国事之败坏非常,人才之汇征宜广,未可仍执往时之例”,也就是不拘一格争取人才,为此他特地将“除封疆、逆案、计典、赃私不准起用”这句话删去。但是当监国诏书后正式发布时,这句话又奇迹般地出现在了诏书中,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东林党骨干吕大器私自加了回去

    虽然东林党人坚决不承认自己是私心自用,但是他们的目的早已被其他官员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刘孔昭在奏疏里一针见血地指出,“此诏款之中,乃见一段门户之肺腑,朋党之祸,于斯为烈。正因为如此,东林党的反对者在压力之下不得不开始酝酿反击,恰巧此时随着史可法渡江和马士英入朝,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实质变化,而弘光朝党争也随着一个关键人物的登场而愈演愈烈。


    ①计六奇《明季南略·议立福藩》
    ②计六奇《明季南略·福王登极》
    ③李  清《南渡录》卷一
    ④计六奇《明季南略·会推阁臣、冢臣及诸臣升擢》
    ⑤计六奇《明季南略·会推阁臣、冢臣及诸臣升擢》
    ⑥谈  迁《枣林杂俎·仁集•史相国督师》
    ⑦计六奇《明季南略·福王本末》
    ⑧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补遗》
    ⑨文震亨《福王登极实录》
    ⑩文  秉《甲乙事案·卷上》
    ①文震亨《福王登极实录》
    ②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③李  清《三垣笔记下·弘光》
    ④顾炎武《圣安皇帝本纪·卷上》
    ⑤戴名世《戴名世集·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⑥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一
    ⑦黄宗羲《弘光实录钞》卷一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3-2-15 21: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崇祯南迁也不能延续明朝的国祚,他应该认识到这点了,所以放弃。
宗室政策才是明亡的根本,崇祯时,不改革宗室政策明朝必然很快灭亡,改革宗室政策明朝必然立刻灭亡,无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4
帖子 65410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2-15 21: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五袋石果 的帖子

借古讽今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3-2-16 11: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23 KYOKO 的帖子

绝无借讽之意,实在是明朝的实情如此,明末全年的财政收入尚不够支付宗室工资,不亡何待。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3-2-16 14: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五袋石果 于 2013-2-15 21:02 发表
崇祯南迁也不能延续明朝的国祚,他应该认识到这点了,所以放弃。
宗室政策才是明亡的根本,崇祯时,不改革宗室政策明朝必然很快灭亡,改革宗室政策明朝必然立刻灭亡,无解。

暂时不改革,以谋逆罪名杀两个最有钱有粮食的藩王并废除其藩国,就OK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3-2-16 14: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zeloti 于 2013-2-16 14:18 发表

暂时不改革,以谋逆罪名杀两个最有钱有粮食的藩王并废除其藩国,就OK了。

明末亲王一百五十余,郡王千余,宗室国公、将军、中尉十余万,搞一两个无法解决问题。
不改革宗室制度,财政无法承担,崩溃。改革宗室制度,皇帝立刻就会被宗室撕碎。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3-2-16 14: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有钱有粮的藩王,必定是早期受封就藩的亲王,如果以谋逆罪名处置这样的亲王,那么他这一系的十余名郡王、数十名国公将军、数百名中尉必然株连,这就是一个数万人头落地的大案。其他亲王绝不会毫无反应。
皇帝虽然站在最顶端,然而亲王和郡王数量庞大,根本无法撼动。建文帝时不过二十余位就藩的亲王而已。
就算十几万宗室都知道必须要改,也无法改。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3-2-16 16: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五袋石果 于 2013-2-16 14:30 发表
改革宗室制度,皇帝立刻就会被宗室撕碎。

不同意这句话。明代宗室和藩王的那点实力,在宁王之乱之后,就已经萎靡不振

由东厂摆平他们,绰绰有余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光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52
帖子 6154
编号 325435
注册 2009-6-2


发表于 2013-2-16 16: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为了钱动藩王,就可以为了钱动大臣。牵一发而动全身。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eloti
(狂战士)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3-2-16 16: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司马光 的帖子

只要黑材料做足,有厂公淫威在,谁知道你杀藩王为的是钱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9 00: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22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