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栾青 于 2008-5-12 13:28 发表
阁下写得很详尽,但是感觉对汉武帝伐匈奴的意义评价稍微偏低了,想跟阁下探讨一下
(1)白登之围冒顿没有能够包围汉朝30万大军,只不过刘邦轻敌率10万先头部队冒进与汉军主力脱离才被包围的,实际上刘邦得以脱围主要不是靠什么陈平的计策,当时樊哙率汉军主力20多万人已经赶到了,真要打起来汉军未必会输,只不过风险比较大,正是由于方实力差不多,冒顿才撤走的,否则他不是傻子,有把握吃掉汉军焉会放弃机会。
(2)文景两朝不能解决匈奴问题主要不是由于汉朝军事实力不如匈奴,也不是经济原因,主要是国内的诸侯王势力膨胀,几乎形成了割据局面,对于汉朝皇帝来说这才是心腹之患,例如汉文帝的时候就准备大规模出击匈奴,汉文帝甚至准备御驾亲征,后来灌婴已经带领14万大军准备打击匈奴只是因为济北王叛乱不得不停止,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王问题基本解决出击匈奴成为必然。
(3)汉军战斗力普遍比匈奴强,五当一并不完全是虚言,由于没有马镫,骑兵相对于车步兵的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
(4)汉武帝时期匈奴损失的人口不会下30万,阁下少算了浑邪王投降的部众5万人,当时匈奴的人口大概有150万左右,也就是说它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壮年,对于匈奴人口的长远影响更大。
(5)汉武帝虽然没有能够消灭匈奴,但是汉朝的打击直接造成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我们都知道匈奴在汉朝打击前一直是统一的,更是草原霸主,相对于其它游牧民族(如后来的突厥)它内部的团结和稳定程度是非常高的,单于继承一直是父死子继,除少部分时间外,100多年中并没有出太大的问题,而正是在汉朝的打击下匈奴内部矛盾爆发,走向了分裂和衰亡。
欢迎探讨。
1、刘邦所陷者,恐怕没有10万人,《史记》言:“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可知高祖所率,必然是少数骑兵,因此才与大部队脱节。而此时汉朝骑兵绝对不可能有十万之众。要知道这个时候,也正是“天子不能均驷”的时期,不可能有那么多战马。而汉朝主力虽然有30万人,但首先因为天气寒冷,士兵“堕指者十二三”,战斗力已经大为削弱;其次,匈奴部队为“精兵四十万骑”,是倾国之兵,试问三十万战斗力被严重削弱的步兵,面对40万精锐骑兵,能有何种胜算?“双方实力差不多”之言,从何谈起?
刘邦脱围,不是靠陈平秘计,这个偶也是赞叹的。但偶的想法是,冒顿之所以同意撤围,应该是因为此时汉军和匈奴之间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内容不出汉朝向匈奴称臣纳贡之类。
2、诸侯王尾大不掉,这的确是汉朝心腹大患,但这并不是和亲的根本原因。冒顿羞辱吕后,樊哙欲击之,而季布叱曰“可斩樊哙”,季布慷慨之士,断非酸腐文人,他都如此之说,可知其时汉朝军力和匈奴的确相差远甚。此时据文帝3年灌婴击匈奴不过数年,可知文帝必没有实力真正出塞。而灌婴击匈奴,所将八万余人,骑兵必然不多,《史记》所谓“八万五千骑”恐不尽然,因为即使数十年后武帝绝漠远征,骑兵不过十万。而灌婴出击,史书中无一处记载其战果,仅说“匈奴去”而已,恐怕这也不过是一次在匈奴劫掠满足后的欢送行动而已。至于文帝亲征,当不得真的,姿态而已。
3、说汉兵的战斗力是匈奴的5倍,此言不知从何说起?要说汉军战斗力,在武帝时代的确强于匈奴,但在文帝时期,偶并不认为能比匈奴强。
4、关于河西之战的战果,春天,霍去病出焉支山,“得胡首虏万八千馀级”,夏,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馀人”,秋,迎降浑邪王,得降民“凡四万馀人,号十万”,如此共八万八千,概数曰九万,并没有错。至于匈奴总人口,150万是其下限,最高估计可达180万。
5、匈奴的分裂并不是武帝的打击造成的,而是此后昭宣、乌孙的打击,以及大雪灾的影响。直到武帝崩殂,匈奴的政治架构都还稳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