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杂谈后汉八十年(未完待续), 聊聊东汉的政治人物和故事
性别:未知-离线 天山一剑仙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47
帖子 187
编号 36308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6-19 12: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杂谈后汉八十年(未完待续)

东汉历史并不算多有趣,既没有西汉那么恢弘大气,又没有唐朝那么繁华似锦,因此感觉有些朋友对东汉的了解可能不够详细,或者有些微妙的误区。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想谈一下对东汉历朝政局事故的认识,认识很肤浅,仅就自己所知,与朋友们交流。对不熟悉东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有帮助,如果是行家就请多多指教、、、

开说:

有几个不必说,光武、明、章、和四帝是东汉前期,八十余年,这个不必说,就是一个好字了得。献帝在位的三十年,正是三国英雄纵横逐鹿的时节,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也不必说。

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四帝在位八十余年,安帝、顺帝两位,如果对东汉历史不太了解的朋友恐怕会有些陌生,桓帝、灵帝两位,较为大家熟悉,但却又可能不太清楚,甚至会有一些误解。所以主要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这四位皇帝在位期间事故一些认识。

和帝死后有个殇帝,是和帝的小儿子,即位的时候才出生百余日,在位不到一年也死掉了。幸亏和帝皇后邓绥早有准备,事先在洛阳留下了汉朝宗室的一位王子,这位王子是年仅十三岁的刘祜,刘祜的父亲清河王刘庆可是大有来历,刘庆是章帝之子、和帝的兄弟、章帝立而后废的前太子。刘祜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喜欢读书、很聪明的一个孩子。未雨绸缪是不错的,殇帝大概出生的时候体质就不行,还不懂得皇帝的享受就离开人世。这下就便宜了刘祜,在邓绥一手操持下,成为了和帝的接班人,做了东汉第六位皇帝,也就是安帝。

如果说这对安帝刘祜是个便宜,也许他会感觉很委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在位十九年的时间,倒有十五年是太后邓绥垂帘听政,这期间刘祜根本没有充分履行皇帝权利的机会。所以,考察安帝时期的政治主要看邓太后。

要说起邓太后,真可以说是了不起,很多人都知道北魏孝文后、武则天,还有刘邦老婆吕稚,她们都是很有作为的女强人,邓绥的能力和她们比起来可以说是毫不逊色,有过之的话我就不提了,呵呵。如果评选民国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女政治家,她应该可以排进前三。

那么邓绥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有什么作为呢。

先从她的家世说起,她爷爷就是东汉头号开国功臣邓禹,她爸爸堪称是最受羌胡爱戴的护羌校尉邓训。出生在这样显赫、又有优良传统的家族里面,邓绥小时候就显露出了不凡之处。有一次,邓太夫人,也就是邓禹的老婆给小邓绥剪头发,老太太岁数大,手发抖,眼睛花,不小心碰伤了邓绥的额头都不知道,邓绥却仍旧坐着一动不动,等剪完头发家人问她,她说:我不是不痛,奶奶疼爱我,给我剪发,我说出来怕伤了她的心意啊(“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这时候邓绥还是个五岁的小女孩,就能如此体谅老人的心理,真是难能可贵。从此可以看出邓绥的品质是令人赞赏的。

邓家的学习气氛是浓厚的,邓绥受此影响也爱好读书,据说六岁就看史书,十二岁便通读诗经、论语,还经常和哥哥们讨论问题。但邓绥的妈妈对此很不理解,经常笑话她说:你一个女孩子,不好好学学针织女红,琢磨着给家里添置两件衣服,这么学习,还想做女博士不成么?这番话也说明邓家具有很传统、很节俭的风尚,这样的名门望族居然还要女儿学习女工做衣服。汉代博士并没有女子,邓绥不好违背母亲的意思,只好白天学习女工,晚上仍然勤奋读书(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亲邓训毕竟有见识,觉得自己的宝贝女儿不易般,不管什么大事小情,都愿意和邓绥研究一番(“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邓训本人的政治素质、管理才能那就是出类拔萃的,通过父女之间的交流邓绥无疑可以学习、掌握很多实际的知识,这对她以后的政治生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出生在这样的豪门之中,邓绥作为一个女子很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按照东汉宫廷的惯例,要从各个名门之中选择优秀的女子与皇族联姻,这当然少不了邓家。邓绥十三岁的时候就该入宫,不幸此时父亲邓训去世,便在家中守孝三年。十六岁的时候才被选入宫中做了贵人。

邓绥有学问难得,有学问又长得漂亮,而且是非常的漂亮,更是难得之难得。“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刘秀身长七尺三寸,可是当时男人里属于中上等的身高了,邓绥七尺二寸,估计做模特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容颜秀丽,美到惊人的程度。东汉的皇后、贵人的一个标准和特点就是才色兼有,又得知书达理,又得漂亮,邓绥可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入宫之后,邓绥处处小心谨慎,随时维护当时阴皇后的体面,对待宫里上下人等也都很有恩惠。宴会的时候宫里其他有身份的女人都穿得光鲜夺目,就她一个人始终保持朴素的衣装,不与人攀比虚荣。甚至和阴皇后同行的时候,都有意识的佝偻着身体,以免显得自己太高。真是不容易的说。和帝见她如此识大体、持退让,很受感动,大为赞许。阴皇后却因此生了嫉妒,暗中诅咒邓绥,后来事情败露,被和帝一怒之下给废掉了。接下来,当然是众望所归的邓绥继任为皇后了(帝曰:“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唯邓贵人德冠后庭,乃可当之”)。邓绥入宫七年,在二十三岁就做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邓绥做了皇后,一是停止了地方上奢侈珍奇之物的贡献,只保留纸墨之类的文具,二是拒绝对邓氏家族晋封官爵,当然和帝死后就不是如此了。

但是邓绥千好万好,就是有一个问题,我怀疑她没有生育能力,因为史书中没有任何她有过生育的记载。这对女人来说是个缺憾,尤其是皇帝的女人。在做皇后之前邓绥就给和帝创造和其他女人接触的机会,作为皇帝的老婆这也算是一个好的品质。和帝倒是没问题,但是很不幸,大儿子有病,其他的儿子生了十几个,前后都夭折了。这肯定不是遗传的问题,应该是极其隐秘的宫廷阴谋所导致,于是后来生的孩子都秘密的送到民间养育,以免死于非命。可惜和帝寿命也短,等不及后生的儿子长大就驾崩了。邓绥便从民间迎来和帝的小儿子出生才百十来天的殇帝即位,二十六岁的邓绥成了皇太后。这一年是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邓绥的政治生涯从此开始。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18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6-19 22: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飞兄弟好文!支持一下!

东汉自和帝之后基本上都是幼帝,历史上向东汉这样,连续六代都是小皇帝的王朝也是够罕见的。

我倒是觉得东汉的历史比较有意思,东汉中央集权的色彩不如西汉,地方豪强与士大夫在地方上影响很大。外戚(后族)、幼帝、宦官在中央构成铁三角。东汉后期的历史就是一个“乱”字,时而乱中有序,时而乱中无序,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段历史挺耐人寻味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酒徒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209
编号 15257
注册 2004-8-11


发表于 2005-6-20 04: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邓绥了解的不多,楼主慢慢更新,我们慢慢看。

PS:看到她就想起了邓颖超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惟仁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6
帖子 145
编号 6765
注册 2004-4-14


发表于 2005-6-20 17:0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jiangshun于2005-06-20, 16:49:27发表
请教楼主并所有这里的老师前辈们,你们的这些知识都从何而来,介绍以下相关的来历和书籍好不好,在这里流连日久,越觉学疏才浅,最近对历史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苦于不知哪些优秀的作品可以一读,二十四史太枯燥,文学小说演义太重,一些专家学者的考证又很片面,实在不知有那些好的作品。恳请各位前辈赐教!!!!!!!!!!!!!!!!!!!!!!!!!!!

先拣一本现代人写的中国通史读读吧~~~~

PS:我可不敢当什么老师前辈啊,个人感觉读历史书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惟仁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6
帖子 145
编号 6765
注册 2004-4-14


发表于 2005-6-20 17: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四帝这段历史至少对我来说算是个不小的盲区~~~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6-20 19: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卿于2005-06-20, 15:12:31发表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介个事是西汉滴

噢!西汉滴 

原来“轻烟散入五侯家”不是说的汉桓帝时期以单超为首的五侯啊!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客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39265
注册 2005-5-19


发表于 2005-6-20 19: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王氏五侯,好像是《西京杂记》上的典故,记不清楚了,查查罢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山一剑仙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47
帖子 187
编号 36308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6-21 0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jiangshun于2005-06-20, 16:49:27发表
请教楼主并所有这里的老师前辈们,你们的这些知识都从何而来,介绍以下相关的来历和书籍好不好,在这里流连日久,越觉学疏才浅,最近对历史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苦于不知哪些优秀的作品可以一读,二十四史太枯燥,文学小说演义太重,一些专家学者的考证又很片面,实在不知有那些好的作品。恳请各位前辈赐教!!!!!!!!!!!!!!!!!!!!!!!!!!!

这是教育资源库历史博览的内容,多是近人的著作。http://zhjyx.hfjy.net.cn/asp/pattern/default.asp?href=/Special/Subject/CZLS/LSBL/
如果对历史有兴趣的话,二十四史还是要看的。
还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下历史相关的书目,挑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看。
下面这个书目就可以参考
一、概论  
01《历史是什么》(卡尔)  
02《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  
03《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  

二、中国史  
04《史记》(司马迁)  
05《资治通鉴》(司马光)  
06《国史大纲》(钱穆)
07《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08《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09《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  
10《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主编)  
1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  
1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13《中国近代史大纲》(蒋廷黻)  
1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三、世界史  
15《历史》(希罗多德)  
16《古代社会》(摩尔根)  
1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布克哈特)  
18《瀛寰志略》(徐继畬)  
19《西洋史》(陈衡哲)  
20《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21《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  
22《现代世界体系》(沃勒斯坦)  
23《美国与中国》(费正清)  

四、人物传记  
25《孔子评传》(匡亚明)  
26《柳如是别传》(陈寅恪)  
27《胡适口述自传》  
28《富兰克林自传》  

五、历史地图集  
29《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30《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巴勒克拉夫主编)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山一剑仙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47
帖子 187
编号 36308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6-21 06: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邓绥于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十二月立出生仅百余日的刘隆(殇帝)为皇帝,第二年(公元106年)改元为延平元年。二十六岁的皇太后邓绥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临朝听政。

令人遗憾的是,伴随着邓绥的听政,东汉帝国步入了一个空前的大衰变时期。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六月因为西域诸国反叛连年,朝廷组织公卿会议,以维持在西域的统治耗费巨大为理由,决定撤销都护,放弃经营数十年的西域。很快,又爆发了东汉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叛乱——羌人因为不满帝国的统治揭竿而起,朝廷派邓绥的兄长车骑将军邓骘和征西校尉任尚率五万大军前往平叛,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汉军大败,死者八千余人。于是羌人乱兵肆虐整个西部地区,甚至深入中原,为此,汉朝政府再次动议放弃因羌叛而残破不堪的凉州。同时,四方蛮夷乘势纷纷而起、国内人民暴动也频繁发作,汉朝政府一时间焦头烂额,仅仅一两年里,从全面扩张、繁华鼎盛的高峰突然跌入残破萎缩、众叛亲离的深渊。

回过头来再看看和帝一朝,和帝在位十七年(公元88年~105年),是东汉帝国全盛时期,期间窦宪北伐匈奴,出塞五千里,扫空漠北;同时班超在西域的经营也达到顶峰,曾派甘英通使大秦(罗马)。总之,放眼四方,汉人的势力均扩展到前所不及的领域,汉军用实际的行动证明在汉人积极探寻到的世界里,没有够资格和汉帝国相较量的敌人。国内的统治也十分稳定,人民的生活不逊色于以往的盛世,间或有自然灾害发生,政府都能够很快组织人力、物力给予妥善的解决。《后汉书》作者范晔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发出感慨:“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驰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岂其道远三代,术长前世?将服叛去来,自有数也?”

和帝死后,邓绥听政,这样的大好局面仍是持续发展的趋势。西南边远地区的蛮夷接连请求“内属”,就是原本不归汉朝统辖的异族表示愿意接受汉朝的统治,当然这对他们发展经济、与汉朝增强交流,是件好事。北匈奴也再次通过敦煌太守向汉朝提出恢复和亲,只是汉朝早已不拿衰弱不堪的北虏当回事,邓绥赏赐来使、打发走人了事。

可是这样的好局面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和帝死了两年多以后,汉帝国突然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到了要放弃西域、放弃凉州的危机关头,由大肆扩张转而大为收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原因何在?

不可否认,在和帝时期的全盛下面必然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危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是对邓绥、对东汉政府来说,危机的爆发来得实在太猛烈、太巨大。从四方蛮夷的叛乱到国内人民暴动一起发作,原本平静的水面突然一下子就沸腾起来,一个朝代所能经历的所有内忧外患、深刻灾难都在邓绥听政不久,好像有默契似的来了一次总爆发。如果真的仅仅是因为东汉政府已经腐败不堪、国内外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程度,那么东汉政权也不会较快地渡过此次难关,又维持了百年的统治,更不会在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下能够积极有力的组织平定各地的动乱。或许我们可以从南匈奴单于那里找到答案,他听信了生事之徒韩琮提供的信息:“关东水潦,人民饥饿死尽,可击也”。于是决定乘势起兵,反叛汉朝。从这里可以看出,单于之所以叛变,是根据韩琮提供的情报,判断汉朝因为“水潦”导致“人民饥饿死尽”,加上西方羌人之乱,汉朝处于严重的危机,可以乘此起兵取利。韩琮主要提到了关东严重的水灾,便助长了单于的贪心,从中我们已经可以隐约感觉到此次大衰变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主要诱因。

邓绥做了皇后还不到一年,在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六月,“郡国三十七雨水”。东汉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是郡和国,当时共有一百余个。“郡国三十七雨水”就是国内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有雨水之灾,不是下点雨那么简单,能够记载到史书中可见是相当严重的水灾。大灾之后更多有大疫,前两年一个非典就闹得人心惶惶,古时候各方面的条件又差,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政治统治的动摇。

就在当年八月,还不满一岁的殇帝又死在襁褓之中。不到一年的时间,和帝、殇帝先后去世,“连遭大忧”,期间又有波及全国近半数地区的大灾,千头万绪,叫人头疼的事情都赶到一块了。殇帝死后不久,“九月,六州大水”、“冬,十月,四州大水,雨雹”。

紧接着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郡国十八地震,四十一大水,二十八大风,雨雹”,天灾更甚于去年。在古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淫雨伤稼”,“流水飘屋”,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对汉帝国经济几乎是毁灭式的打击。本来在和帝后期水灾就时常发生,只是受灾范围不大,自然有能力应付,一旦面临全国范围的灾害,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恐怕也难以抗拒。而且这一来,就是“水旱十载”,并发蝗灾、震灾。邓绥刚刚坐上皇太后的宝座就迎来了东汉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自然灾害频发期,可以想见,邓绥的临朝听政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面。这么短的时间经历这么多的事故,对东汉朝廷、对临朝听政的邓绥都是一个无比严峻的考验。

导致汉朝突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正是突然爆发史无前例的自然灾害,使得汉朝的国民经济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有两位皇帝接连去世,也牵扯了朝廷的精力,国内外积累的各种矛盾在此诱发之下才一并爆发,从而使得汉帝国一时间为之焦头烂额,应付不暇。天亡帝汉?何去何从?

此时,如果没有高明的统治者、运作有效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统治基础,国家就此走向瓦解、衰落是可以预料的,其中有一位力挽狂澜的领袖无疑是个关键。邓绥在位十几年里面就成功担当了这样的角色,是她力撑危局、渡过难关,东汉帝国才有了此后的又一次振兴。东汉二百年的历史,中间最薄弱、最危险的一环却是由一个女子倾力维系,方使得帝汉一脉不致就此断绝。邓绥听政之时,朝野对她专权也颇有意见,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在她身后却仍不得不承认她的历史贡献,“太后自临朝以来,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民饥,或达旦不寐,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千载以下,真令人对这位博学知书、风华绝代的青年皇后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iangshun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15
编号 41096
注册 2005-6-16


发表于 2005-6-21 08: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指点,再问一个问题:您认为蔡东藩的历史演义系列怎么样?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山一剑仙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仁勇校尉
好贴 3
功绩 47
帖子 187
编号 36308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5-6-21 08: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蔡的历史演义基本依据正史,兼采野史,与正史和教科书相比内容通俗生动了很多,如果喜欢这种风格,也不失为是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如果想对历史有更准确的把握,还是看考证比较严谨的学术著作比较好。二十四史作为最基本的历史资料也是有必要看看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九月初九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37721
注册 2005-4-28


发表于 2005-6-21 10: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客卿于2005-06-20, 19:44:14发表
是王氏五侯,好像是《西京杂记》上的典故,记不清楚了,查查罢

一般书上说是宦官五侯,少数提到王氏五侯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3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3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3 06: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95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