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孙权的权力斗争, 东吴的政治风波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11 19: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东吴政权创始人孙策是位优秀的军事领袖,他用武力扫平江东,建立起自己的武装政权,这个时候他的政权核心基本是由他带到江东的淮泗集团组成,江东本地的地方豪族只是被其武力征服的奴隶,在权力的舞台上没有他们的位置。

公元200年孙策伤重不治身亡,而其指定的接班人孙权还只是一位19岁的年轻人,虽然在之前的一年中随孙策参加了不少战斗,但时间太短还没有得到独自领军的机会,也没有在军中树立起足够的威信,对一个用武力起家并且仍处于战争状态下的政权来说,这样的领导是无法得到认同的。孙策时期的江东政权,孙策的舅舅吴景,孙策的堂兄弟孙贲孙辅,还有朱治是除孙策外政权内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人,对于孙权的继位,他们本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但有另外两个人这时却抓住机会一下子冲到了最前头——这就是张昭和周瑜,他们一个帮助孙权通过巡军的方式安抚并顺利接管了孙策的嫡系部队,另一个则打着奔丧的名义领军进驻吴郡,使孙权的军事实力在江东占据了优势,从而压制住了其他有所想法的人的夺权欲望,使江东政权实现了和平过渡,而这两个人也借此爬到了政权内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孙权继位后,张昭成为文臣之首,周瑜也成为中领军,站在武将的最前列,吴景和孙贲从此离开政权核心而默默无闻,孙辅企图勾结曹操为外援政变夺权,失败后被幽禁起来,朱治则由于与孙权关系亲密(朱治举孙权为孝廉),又早早与张昭一起支持孙权,当时地位虽然没有提高,在后来还是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到孙辅被幽禁,其部下被杀绝为止,第一次权力斗争宣告结束,孙权顺利成为新领袖,张昭周瑜则成为政权内权势最大的人。

孙权是个很有野心也很有手段的人,他在张周二人的支持接过了江东政权,但他并不想和他们分享权力,更不想沦为二人的傀儡。当时张昭已经是江东文臣之首,孙权对他也只能师事之,但他并不想事事听从张昭的摆布,于是开始积极培养自己的党羽,像鲁肃诸葛瑾这样的缺乏政治背景的少壮派开始进入权力中枢,他们既没有江东士大夫阶级的后台也没有和江东旧官僚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只能紧紧依靠提拔他们的孙权;对周瑜的处理则更为简单,因为江东最老资格的军头程普和周瑜不和,孙权要做的只不过是在任命周瑜为中护军的同时不去打压程普就是了,任由二人去相互制约。然后孙权开始大力培养自己在军中的势力,于是一大群“东吴名将”开始绽露头角,并迅速成为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由于张周二人并没有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站到一条战线上,孙权可以从容的分别对付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数次对外的战争,东吴政权内部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了孙权的手中,张昭周瑜的权势逐渐减弱。到了赤壁之战时,孙权利用张周二人的意见分歧,把与周瑜意见一致的鲁肃直接推向前台,从而彻底把张昭赶到了冷板凳上。而周瑜在军事上的胜利更是让不主张抵抗的张昭声誉大跌,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可能。孙权通过战后的封赏,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嫡系在军中的地位,降低周瑜在军中的影响力。随着周瑜短命的死去,孙权彻底扫清了自己掌握最高权力的所有障碍,这可以算第二次权力斗争,不如第一次那样的直接,带来的结果是孙权独自站在权力的颠峰,没有势力再能威胁到他对政权的掌控。


作为独裁者是永远需要警惕那些可能影响到其统治的不稳定因素的,对孙权来说,张昭和周瑜从权力舞台上消失并不能代表自己就可以安枕无忧的睡大觉了,那些孙权一手提拔的嫡系亲信就开始成为孙权心中的刺了。鲁肃已经成为江东孙权以下最有权力的人,他的策略即便孙权不同意也不得不遵从他的意愿,而那些孙权一手提拔的将领一贯的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也开始让孙权警惕起来。为了对付这些隐性的威胁,孙权采用了自己的一贯手法,提拔新的政治力量来使政权内部权力分配得到平衡。这时他看中的力量就是的江东豪族,这些从孙策时期就一直被东吴政权打压的江东豪族代表开始成为孙权的新宠重新开始抬头,并依仗自己在江东庞大的影响力迅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儿。江东豪族们对权力的欲望比起张昭周瑜鲁肃之流来说要强烈得多,他们的势力膨胀迅速,很快就对孙权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孙权为了应付这种威胁,采用了很多方法来维护自己政权内部权力的平衡。这次权力争夺的斗争,是整个东吴政权内部斗争最复杂最激烈的一次,期间具有代表意义的有三件事,也是孙权在此期间为维护自己政权内部权力的平衡而施展的三次手段,一就是黄武三年的暨艳案,二是赤乌七年的校事吕壹事件,三是赤乌九年的二宫之争。在暨艳案和校事吕壹事件中,孙权虽然在一定程度打击了江东豪族势力,但前面他没有扛住江南豪族的压力,让“艳、彪皆坐自杀”,后面则由于吕壹打击面过广,激怒了很多人,最终把自己与君权之外的整个政治力量都对立起来,因而孙权最后不得不将吕壹收付廷尉,与江东豪族势力达成妥协。而在二宫之争中,明着是孙霸孙和两兄弟争夺储位,背后却是江东豪族的全家与朱家在争夺孙权去世后的权力掌握,这时东吴政权已经是江东豪族的天下,权力争夺本已经成为江东豪族内部的斗争,但孙权仍是通过一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把属于淮泗集团的诸葛恪推到了台面上,对江东豪族势力展开最后的反击,终于勉强取得了第三次权力斗争的胜利,成功在自己逝世前维持住了政权内部权力分配的平衡。

孙权死后,这种平衡马上被打破,诸葛恪、孙綝等一个个爬上权力颠峰,一个个又身首异处的掉了下来,还有像濮阳兴这样想爬还没爬上就掉脑袋的更是比比皆是,东吴陷入了血腥的内斗旋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11 19: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部分名词解释

淮泗集团——指跟随孙策进入江东的江北势力,如彭城张昭、张休父子,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庐江周瑜、临淮鲁肃、汝南胡综、沛郡薛综等人;吕蒙、吕范,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这样被孙权提拔起来的军事将领虽然不是从江北来,但其政治立场偏向于该集团,所以也算到里面。

江南豪族——也叫江南大族、江南大姓,如吴郡、吴县之顾陆朱张四姓,钱唐全氏,会稽虞、贺,阳羡周氏等。

暨艳案——暨艳,吴郡人,张温引荐为选曹郎,至尚书,“性狷厉,好为清议,见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弹射百僚,核选三署,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其守故者十未能一,其居位贪鄙,志节汗卑者,皆以为军吏,置营府以处之。”一个尚书能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没有孙权的支持是做不到的,而他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那些江南的豪族。江南豪族们“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孙权最后还是扛不住江南豪族的压力,“艳、彪皆坐自杀”,并以“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为理由,将张温下狱。

校事吕壹事件——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但却具有“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醜诬,毁短大臣”的权力,专拿江南豪族下手,且连尚书今顾雍、上大将军陆逊也被他们咬上了,可谓权势熏天,远胜只能“清议”的暨艳。大臣与校事的矛盾,恰是豪族同皇权矛盾的曲折体现。当吕壹因污陷朱据被抓住罪证后,孙权即“亦觉悟,遂杀吕壹”以安慰大臣。

二宫之争——孙权最初立的太子孙登早逝,赤乌五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由于宠爱孙和弟弟孙霸,同时封孙霸为鲁王,并“宠爱崇特,与和无殊”。这时孙权62岁,已经是老年,为了将来在新君继位时得到更多的权力,江南豪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一派是以鲁育(史称全主或全公主)为首的全氏集团,由于鲁育向来憎恨孙和生母王夫人,所以支持鲁王孙霸抢夺孙和的继承权;而以鲁育的姐姐鲁班(史称朱主或朱公主)为首的朱氏集团则支持孙和继位,两大集团的对立最后造成“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局面,江南豪族势力彻底分裂,这就给了孙权让淮泗集团东山再起的机会。孙权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手段处理了“二宫构争”,其结果是“遂幽闭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霸亦赐死。流竺尸于江,兄穆以数谏戒竺,得免大辟,犹徙南州。霸赐死后,又诛寄、安、奇等,咸以党霸构和故也。”而朱系此时仍报有幻想,“於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权登白爵观见,甚恶之,敕据、晃等无事匆匆。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称引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晋国扰乱,又据、晃固谏不止。权大怒,族诛正、象,据、晃牵入殿,杖一百,竟徙和於故鄣,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残酷打击两派势力之后,淮泗集团的代表诸葛恪上台掌权,形成了政权内部权力分配新的平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4-10-11 19: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那孙权一开始立孙和为太子的同时宠爱孙霸,难道是特意定下的扫除江东大族的与阿毛的“引蛇出洞”类似一步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11 19: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倒不见得,他不大可能会事先知道全主会由于嫉恨王夫人而迁怒于孙和身上,事先知道朱主会在这方面与妹妹完全对立的可能性更小,他只是在出现机会时抓住机会进行反扑罢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0-11 22: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到楼主的完整文章,的确观点鲜明,时下讨论东吴方面还稍显薄弱,更要大力支持!不过我对此问题并不怎么赞同,大兄还是喜欢惊人之语,似乎稍显过于偏激、主观。

张昭在孙策生前就列居长史之位,是参谋长和助手,又是托孤大臣,其掌管内政大权在情理之中,而非靠什么巡军就能争的高位,更不可能掌握孙家嫡系部队(这当然在孙权手里);周瑜同样在孙策生前就是中护军(可不是中领军),又是方面大员,手中肯定掌握着一支可观的力量,领军入朝主要还应该是为稳定局面,是否因此而争权夺利值得商榷。

孙贲孙辅兄弟等人有相当实权,这个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否孙吴集团的主要力量在他们手中,这个不仅无史料证明,恐怕也不太可能,孙权即位,孙贲依旧长期当豫章太守。

至于称太子之争是两公主之争,也是全朱两族的权力之争,则毫无道理,的确,一方是全琮等人,但另一方则有陆顾,他们不论在实力还是权势上都不是朱家可以抗衡和支配的,而且也没有迹象表明朱主参与其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11 23: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周瑜在孙策在世时只是领江夏太守的虚职,谈不上方面大员

另称太子之争是两公主之争,也是全朱两族的权力之争,这是现在学术界的主流认识,我看过的一些相关著作都是如此认为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0-12 00: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便君于2004-10-11, 23:51:27发表
周瑜在孙策在世时只是领江夏太守的虚职,谈不上方面大员

另称太子之争是两公主之争,也是全朱两族的权力之争,这是现在学术界的主流认识,我看过的一些相关著作都是如此认为的

这个《周瑜传》有记载“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此事还有《孙贲传》可以互证,周瑜留镇的目的在于进攻江夏,又领着江夏太守,意思很明显。

至于说两公主之争是主流思想,这个我倒未知,可否说详细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12 00: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万绳楠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  郑欣  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周一良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六朝史论》  朱大渭著 中华书局 1998年
《魏晋南北朝史》 王仲荦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
《魏晋南北朝史略》〖 何兹全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0-12 01: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几本书我大都有稍微翻过,但没有发现有此观点,其中周一良和朱大渭几乎没有涉及到和东吴相关的任何东西在内,而万绳楠的书里也没有提到太子之争一事,至于何兹全的史略我没有看过,但他的三国史并不是这么认为的,而是以陆逊为太子党之首,不应相互抵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12 01: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点是我弄错了,把别人的参考目录与注弄混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12 01: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吴志》卷五十《朱夫人传》:

初,孙和为太子时,全主谮害王夫人,立鲁王,朱主不听,由是有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0-12 01: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件事还是不能证明以上问题,一则废立太子是由孙权做主,她们姊妹只能敲边鼓,朱主不听并不表示就会和全主对着干,也可能只是不参与而已;二则凭她尚不足支使陆逊诸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便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5
编号 8599
注册 2004-6-24


发表于 2004-10-12 02: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陆议的身份比较特殊,属于江南大姓与孙权嫡系之间的夹缝中人,两头受气的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0-12 08: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桓大司马于2004-10-11, 19:44:06发表
那孙权一开始立孙和为太子的同时宠爱孙霸,难道是特意定下的扫除江东大族的与阿毛的“引蛇出洞”类似一步棋~?

这是不可能的,彻底扫除江东大族只会让他的子孙迅速灭亡,这点他还是很清楚的。只要把陆逊搞下去,其他人他才不抖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ty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7
编号 1741
注册 2003-10-30


发表于 2004-10-12 09: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难道全公主谮死朱公主起因在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0-12 10: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一看就是从三联过来的,那里说到东吴的文章基本都是这个风格。

我先简单阐述一下我的历史观。举个例子,我十分讨厌关羽,但不会诋毁他,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一个人一批人对他(们)不公平,也没有意义。所以我很讨厌三联的一些人对“吴狗”的评论,三联精华里关于东吴的文章(或者说琅琊也是)绝大部分都是否定、讽刺、鄙视为主,这是我非常看不惯的一点。试问如果在写文构思时满脑子都是“吴狗”,怎么还会写出客观公正的文章来?
说这些是扯的题外话,不是针对楼主。

周瑜与孙策同年,“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策母视其为子,平常可以算是一家人。初,孙策举兵,瑜立领兵来迎,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
“(周瑜)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种种种种都可以看出,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住在一起的结义兄弟。这种亲密无间的友情是多么根深蒂固和不可动摇,刘关张也只是恩若兄弟,周瑜孙策可是真正的结义金兰。就连两人婚配,夫人都是姐妹,乃亲上加亲。

后瑜拒袁术之邀再投孙策,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随孙策平江东周瑜战功最多,孙策让他领江夏太守明显是为了对付最大的敌人刘表。可以说周瑜是孙策最信赖和最得力的助手,完全有资格排在武将第一位。

初太妃“使权以兄奉之”,足可见权母对周瑜的信任。“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也足可见周瑜对孙权的忠诚不二。孙策死后周瑜肯定悲痛万分,“瑜将兵赴丧”明显是为了力挺手足之弟孙权,而不是去争权。

随后为实现孙策制霸天下的梦想,为了孙权的江山鞠躬尽瘁十年一直到死。我想,作为儒将,为了胜利“亲跨马擽陈”的不多。而“会流矢中右胁,疮甚”未愈的情况下还能“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击退曹仁,更可以看出其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毅力。此情此景25年后重演,主角换成了诸葛亮,他为实现先主遗愿屡屡北伐最终耗尽了生命。周瑜掌军10年,诸葛亮12年。说周瑜想夺权和说诸葛亮是权臣一样可笑。


再说张昭。

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些都说明孙策当时是向张昭托的孤,其与周瑜共掌大事合情合理。巡军安抚那是在履行职责,是后面的事情了。而决不是因为这个使子布“爬到了”文臣第一,他本来就是第一。

暂说周瑜、张昭,休息片刻再论他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4-10-12 12: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贾图于2004-10-12, 10:33:02发表
楼主一看就是从三联过来的,那里说到东吴的文章基本都是这个风格。

我先简单阐述一下我的历史观。举个例子,我十分讨厌关羽,但不会诋毁他,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一个人一批人对他(们)不公平,也没有意义。所以我很讨厌三联的一些人对“吴狗”的评论,三联精华里关于东吴的文章(或者说琅琊也是)绝大部分都是否定、讽刺、鄙视为主,这是我非常看不惯的一点。试问如果在写文构思时满脑子都是“吴狗”,怎么还会写出客观公正的文章来?
说这些是扯的题外话,不是针对楼主。

周瑜与孙策同年,“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策母视其为子,平常可以算是一家人。初,孙策举兵,瑜立领兵来迎,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
“(周瑜)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种种种种都可以看出,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住在一起的结义兄弟。这种亲密无间的友情是多么根深蒂固和不可动摇,刘关张也只是恩若兄弟,周瑜孙策可是真正的结义金兰。就连两人婚配,夫人都是姐妹,乃亲上加亲。

后瑜拒袁术之邀再投孙策,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随孙策平江东周瑜战功最多,孙策让他领江夏太守明显是为了对付最大的敌人刘表。可以说周瑜是孙策最信赖和最得力的助手,完全有资格排在武将第一位。

初太妃“使权以兄奉之”,足可见权母对周瑜的信任。“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也足可见周瑜对孙权的忠诚不二。孙策死后周瑜肯定悲痛万分,“瑜将兵赴丧”明显是为了力挺手足之弟孙权,而不是去争权。

随后为实现孙策制霸天下的梦想,为了孙权的江山鞠躬尽瘁十年一直到死。我想,作为儒将,为了胜利“亲跨马擽陈”的不多。而“会流矢中右胁,疮甚”未愈的情况下还能“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击退曹仁,更可以看出其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毅力。此情此景25年后重演,主角换成了诸葛亮,他为实现先主遗愿屡屡北伐最终耗尽了生命。周瑜掌军10年,诸葛亮12年。说周瑜想夺权和说诸葛亮是权臣一样可笑。


再说张昭。

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这些都说明孙策当时是向张昭托的孤,其与周瑜共掌大事合情合理。巡军安抚那是在履行职责,是后面的事情了。而决不是因为这个使子布“爬到了”文臣第一,他本来就是第一。

暂说周瑜、张昭,休息片刻再论他人。

贾兄,其实三联历史茶社里,拥吴派跟反吴派好象都很多人吧?

至于偏激言论,好象两派都很喜欢用吧?使用侮辱词汇攻击对方的历史人物,双方都作过,反正既然贾兄已非三联之人,那么过去的事情何必太计较?

其实最近在某三国论坛帮孙权跟张昭说话,被该论坛蜀派围攻,感概甚多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0-12 12: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4-10-12, 12:39:15发表
贾兄,其实三联历史茶社里,拥吴派跟反吴派好象都很多人吧?

至于偏激言论,好象两派都很喜欢用吧?使用侮辱词汇攻击对方的历史人物,双方都作过,反正既然贾兄已非三联之人,那么过去的事情何必太计较?

其实最近在某三国论坛帮孙权跟张昭说话,被该论坛蜀派围攻,感概甚多啊。  

枫兄所言甚是,小生今后会注意的,呵呵~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6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6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 02: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27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