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演义》猛将武力排名(毛本)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15-10-17 13: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演义》猛将武力排名(毛本)

《三国演义》猛将武力排名(毛本)


  本人写过一篇《三国终结武评》,主要致力于将全部武将的武力量化,文章冗长、内容繁杂。忽然想到,对武力排名感兴趣的人应该多于对武力量化感兴趣的人,对于猛将感兴趣的人应该多于对全体武将感兴趣的人,于是便写下了此文。
  本次排名采用的依据是:毛本《三国演义》;武力仅指:马战格斗武力

吕布>张飞


  吕布和张飞有过两次酣战,其中,虎牢关一战由于关羽的加入未能单挑到底,所以关键依据是小沛一战。原文:
  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飞亦挺枪来迎。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玄德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吕布分军四面围定。(16回)
简析:
  旁观者的心理、行为能够从侧面反应出战场状况。张飞方的观战者刘备“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当前又没有其他值得担心的事情,只能是张飞单挑下风。由此得出:吕布强于张飞
  *、目前已确定的排行榜是:吕布>张飞

张飞=马超


  张飞和马超有过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是确定张飞、马超强弱的关键依据。另外,他们还能通过张郃进行间接比较。由于结论不一致,还要涉及到不一致结论的处理。
  一、张、马大战分析:
  1、第一阶段原文:
  张飞挺枪出马,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马超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张飞大怒。两马齐出,二枪并举,约战百余合,不分胜负。玄德观之,叹曰:“真虎将也!”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两将各回。(65回)
简析:
  旁观者的心理、行为能够从侧面反应出战场状况。张飞方的观战者刘备“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由此得出:马>张。
  有网友提出:刘备的“恐张飞有失,而急鸣金收军”会不会是刘备与张飞兄弟情深,在“长时间单挑不分胜负”的情况下出于关心过度才出现的?从第二阶段的结果不难看出,“长时间单挑不分胜负”不仅不会造成刘备“恐张飞有失而急鸣金收军”,反而将带着“恐张飞有失,自披挂下关”的刘备变得不再“恐”张飞有失、不再“急”鸣金收军。以后进行这类判断的时候,也都不再考虑观战者与本方武将的亲密程度
  2、第二阶段原文:
  张飞回到阵中,略歇马片时,不用头盔,只裹包巾上马,又出阵前搦马超厮杀。超又出,两个再战。玄德恐张飞有失,自披挂下关,直至阵前;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65回)
简析:
  前面已经通过刘备的心理和行为得出马超第一阶段是占据上风的,同样再从刘备的心理和行为来看,第二阶段的双方表现则完全旗鼓相当,造成这种不同阶段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是“马超体力受损”造成的(因为马超从天明就开始等,直到午后,还是刘备看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时,这才让张飞出战)。但是原文帮我们排除了这个可能,马超第二阶段打完还“精神倍加”,所以不是体力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要不要对此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稍后再谈。
  3、第三阶段原文:
  是日天色已晚,玄德谓张飞曰:“马超英勇,不可轻敌,且退上关。来日再战。”张飞杀得性起,那里肯休?大叫曰:“誓死不回!”玄德曰:“今日天晚,不可战矣。”飞曰:“多点火把,安排夜战!”马超亦换了马,再出阵前,大叫曰:“张飞!敢夜战么?张飞性起,问玄德换了坐下马,抢出阵来,叫曰:“我捉你不得,誓不上关!”超曰:“我胜你不得,誓不回寨!”两军呐喊,点起千百火把,照耀如同白日。两将又向阵前鏖战。到二十余合,马超拨回马便走。张飞大叫曰:“走那里去!”原来马超见赢不得张飞,心生一计:诈败佯输,赚张飞赶来,暗掣铜锤在手,扭回身觑着张飞便打将来。张飞见马超走,心中也提防;比及铜锤打来时,张飞一闪,从耳朵边过去。张飞便勒回马走时,马超却又赶来。张飞带住马,拈弓搭箭,回射马超;超却闪过。二将各自回阵。(65回)
简析:
  第三阶段的最关键的一句话是“马超见赢不得张飞”。有网友将这里的“赢不得”理解成马超只是“一时赢不得”,个人认为不能成立,如果真的是“一时赢不得”,那就意味着时间再长一些马超便有可能赢张飞,若果真如此,那么马超继续打下去便是,没有任何因素阻碍他们继续单挑,而恰恰是马超自己不愿再努力更长的时间,第三阶段才二十余合便主动中断了正常单挑。不能说马超没有努力,实际上马超努力了“一百余合+一百余合+二十余合”,这已经是《三国演义》中回合数极多的战例之一了,马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认识到自己“赢不得”张飞,这显然不是“一时赢不得”,而是一再努力后的无奈和死心。为了能够击败张飞,马超迫不得已的诈败出阴招。
  还有网友将这种“赢不得”想象成马超始终占据上风,只不过无法将这种上风转化成胜势。如果是这样,那么张飞就是一直处于下风、苦苦支撑的一方,这显然与原文的描述并不符合,因为第二阶段双方就是完全均势。不妨再看看张飞杀得性起的样子,天色已晚却誓死不回,要求安排夜战;对于马超夜战时的抢先搦战,张飞“抢出阵来”发誓“我捉你不得,誓不上关”;对于马超的诈败明知有风险还要追赶(当然是赶上去继续单挑,用箭的话就不用赶了),这些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处于下风、苦苦支撑、只能维持不败的人应有的行为表现,所以,这个观点是说不通的。
  还有网友提出一种观点:即使强于对手,但差距小到一定程度,便“赢不得”对手。姑且不论《三国演义》中是否存在上述情形,至少可以先肯定:上述观点并不适用于马超的“赢不得”。因为上述观点中的“赢不得”描述的是单挑结果,而马超的“赢不得”描述的是马超心理。就心理而言,假设双方不是武力相当,而是有强弱之分,那么究竟是武力较强的一方先出现“赢不得”的心理,还是武力较弱的一方先出现“赢不得”的心理?当然应该是武力较弱的一方。
  综上,现在可以下个结论:根据马超出现的“赢不得”心理可知,马超武力不超过张飞
  二、不同阶段结论不一致的处理:
  之前对于张、马之战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还没有回答,其实我们不用回答就可以确定结论。一场大战的结果究竟是以某个阶段为准,还是以最终结果为准,答案再明显不过,无论以何种项目为例(赛跑、拳击、下棋……),其实力的强弱都不是取决于初始阶段的领先或落后,而是取决于最终比赛结果。通过对张、马之战的最终结果“马超见赢不得张飞”的分析,前面已经给出了武力结论:马超不超过张飞。
  非要给出一个原因的话,个人倾向于张飞第一阶段之所以下风是自大、轻敌造成的。诸葛亮激张飞的最后一句是“云长且未必可胜”,这样的话不仅没有引起张飞对马超的重视,反而让张飞直接立下了军令状“我只今便去,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在刘备要他“且休出战,先当避其锐气”的时候,张飞表现为“恨不得平吞马超”;与马超对阵说的第一句话“认得燕人张翼德么”。这些都体现了张飞的自大,自大则易轻敌。在第一阶段被马超杀成下风后,张飞有个奇怪举动“不用头盔,只裹包巾上马”,头盔和包巾在单挑中的作用能有多大的差异,但是,就连这样的细节张飞都进行了调整,正说明张飞不再轻视马超,后续的结果更加能够反映出二人的武力对比。
  三、不同依据结论不一致的处理:
  通过以张郃为参照的间接比较,可以得出“马超强于张飞”的结论,这与前面“马超不超过张飞”的结论不一致。如何处理这种不一致?个人认为:不同依据得出的结论,其说服力未必相同,我们应该采纳说服力较高的结论。一般而言,以战例为依据强于以人物评价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直接比较又强于间接比较(中间环节越少,结论越可靠)。
  “马超不超过张飞”的结论是依据马超本人在和张飞大战“一百余合+一百余合+二十余合”后,出现的“赢不得”心理得出的结论,难道以张郃为参照的间接比较还能比张、马大战后,马超本人的判断更可靠。所以,马超肯定是不超过张飞的,对于张飞战张郃、马超战张郃两个战例,我们可以作一些其他解释。
  四、张飞和马超武力相当:
  前面我们确定了“马超不超过张飞”的结论,那就还剩两种可能性:一是张飞等于马超;二是张飞强于马超。究竟应该采纳哪一个结论?
  战前诸葛亮就已经做出了判断,对于马超“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由此可以得出张飞和马超武力相当的结论。判定武力相当的依据通常有三类:一是旗鼓相当的战例;二是棋逢对手的评价;三是以勇武相提并论。这属于第二类依据,且由于评价人是神机妙算、见识过人的诸葛亮,所以这个结论还是比较可靠的。大战之后,诸葛亮又说“亮闻孟起世之虎将,若与翼德死战,必有一伤”,这进一步说明,即使有了这场超长时间的大战,诸葛亮仍然不知道死战到底的话究竟鹿死谁手,仍然无法区分出张飞和马超的细微差异,这更加说明二人真的是棋逢对手。
所以,个人觉得结论应该是:张飞等于马超
  *、目前已确定的排行榜是:吕布>张飞=马超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5-10-17 13:2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15-10-17 13: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马超>许褚


  马超和许褚有过一场大战,这场大战是确定马超、许褚强弱的关键依据。
  一、马、许大战分析:
  许褚拍马舞刀而出,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又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两军大骇。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弃刀将枪挟住。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59回)
简析:
  之前的“一百余合+一百余合”是毫无争议的难分高下,无需分析,接着“许褚性起”。原文提到过两种“性起”:一是观战时恼得性起(例如:吕布看臧霸对乐进、张辽对夏侯惇的战斗时,恼得性起;关羽看张飞战吕布,恼得性起),二是单挑一段时间后杀得性起(例如:张飞战马超、张郃战魏延),许褚显然属于杀得性起。因为杀得性起,自然不肯罢休,自然是对当前的结果尚不满意,还有更高的追求。
  性起后的许褚做了一件事“飞回阵中”。估计包括马超在内的两军阵前所有人都不知道许褚为什么回阵,但马超没有趁机追击,两军也未有任何行动,由此看来,估计包括马超在内的两军阵前所有人都相信许褚一定会再回来,这也从侧面说明,直到此时,双方仍然势均力敌。所有人都在等待:马超等着继续战许褚,其他人等着继续看马超战许褚。
  许褚做了一件令“两军大骇”的事: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对于那天许褚“卸了盔甲”对武力发挥是有利还是不利,我们可以通过双方观战人员的心理来进行间接判断:如果有利,马超方的观战者会比许褚方的观战者更担心;如果不利,许褚方的观战者会比马超方的观战者更担心。而实际上双方的心理完全相同(都是大骇),不存在谁比谁更担心的问题,这表明:双方观战者都无法判断这个行为对本方武将究竟是更有利、还是更不利。但双方观战者应该都看出了一点:许褚的这种行为将导致接下来的单挑更加凶险。个人认为,这才是两军大骇的主要原因,也是马超战后感慨“吾见恶战者莫如许褚”的原因。
  “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许褚奋威举刀砍马超,却被马超以闪躲的方式化解,并且紧接着一枪刺向许褚的要害,马超这里的表现无可挑剔,现在我们应该看许褚能否化解马超这一枪了。
  “褚弃刀将枪挟住”,不难看出许褚以弃刀挟枪的方式化解了马超这一枪。本来双方见招拆招,战斗还在继续,我们应该继续往下看,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网友却在此时便做出了结论。
  观点1、部分网友通过“许褚先弃刀”便判定许褚弱于马超
  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许褚弃刀后并无后续手段,那就相当于象棋中的“丢子”,可以判许褚较弱,但许褚明显是有后续手段的,那就是“挟枪再夺枪”,联系上下文来看,许褚当前正在施展类似于“先弃后取”的招法,我们怎么能不看许褚后续的招法效果,现在就判许褚较弱。
  观点2、部分网友通过“许褚未能先挟枪再弃刀”、“许褚未能先闪躲再挟枪”推测许褚当前局面可能很狼狈、很被动,以至于不能采用比较安全的方式弃刀、比较安全的方式挟枪,进而判定许褚较弱
  即使这种推测成立,也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因为即使许褚真的被马超这一枪杀的迫不得已的先弃刀、并采用凶险的不闪躲挟枪,除此以外别无他法,许褚毕竟还是有这最后一招可以应对马超的攻势,许褚全凭一己之力化解了险情、稳定了局面,战斗还未结束,我们当然要继续往下看。为了证明此时就做结论的谬误,我想再反问一句:如果接下来的挟枪战斗中,许褚夺下了马超的枪,马超逃跑,难道我们会因为许褚弃刀挟枪这种制胜招数的凶险而判许褚较弱?所以,我们必须再往后看。何况前面的推测还未必成立,有网友就怀疑:许褚不用闪躲便挟住了马超的枪,是不是马超反击的这一枪很牵强,其准确度、速度都有问题?
  观点3、还有网友将马超的枪被许褚挟住,理解成马超出现了漏洞,而许褚抓住了这个漏洞,并以此作为许褚强于马超的依据
  想要以许褚挟住马超的枪来说明许褚强于马超,必须要看许褚挟枪后,能否以此占据一定的优势。如果不能以此获得优势,那怎么能说抓住的是漏洞?非要说是漏洞,只能说明许褚弱于马超,因为许褚抓着马超的漏洞,却仍然对马超无可奈何,岂不是显得许褚太没用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此时做结论是不合适的,我们必须再往下看。
  “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马上夺枪也是马战格斗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很快中断,因为“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这里对于“许诸力大”出现了不同的理解,这个“许褚力大”究竟是为了解释许褚为什么能够拗断枪杆,还是在强调许褚力量比马超大呢?这取决于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后人加的,真正的原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以现有的标点符号来看,应该更倾向于前者,如果是这样,许褚的夺枪模式由于缺少其力量大于马超的直接证据(马超也有“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的猛男描述),自然不能认为其占据优势。甚至对于许褚主动拗断枪杆的行为,我们还存在着一丝怀疑:是不是许褚再不断枪,便坚持不下去了?当然即使我们的怀疑真的是事实,也不能以此判许褚较弱,因为许褚还可以通过主动断枪来消除这个不利,而马超对此无可奈何。
  换一种标点符号方式,便可以表达后者的意思,“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将“许褚力大”作为小字注解,更符合古文的习惯。这样一来,“两个”便成了后面所有语句的主语,两个人在马上夺枪、两个人拗断了枪杆、两个人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不难发现,即便许褚的力量确实大于马超,许褚也未能在夺枪模式中占到优势,因为枪被二人拗断,许褚力量大于马超的的优势无法发挥。有网友说:这不是许褚的问题,而是马超的枪杆不够结实,是枪杆的意外断裂帮助马超摆脱了困境。个人认为这就是许褚的问题,而不是枪杆的问题。马超选择何种结实程度的枪杆是马超的自由,许褚只能去判断、去选择如何战斗,如果许褚未能准确判断出枪杆的结实程度便选择了夺枪模式,造成力量大于对方却无法在夺枪中占据优势,这只能怪自己判断失误、战斗招式选择失误,判断和招式选择是格斗智力的表现,也是格斗武力的体现。
  因此,无论哪种标点符号的理解,许褚的夺枪模式都没有占据优势。但是许褚毕竟取得了半截枪,可以说许褚用来化解马超那一枪的“先弃后取”的招数还是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个成功可能没有许褚预想的大(相对于夺下整条枪而言),这样的成功又让双方基本回到了同一起跑线——“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
  接下来“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从曹操恐有失而先采取行动来看,最后的乱打显然是马超占上风。乱打是否算在格斗武力之内?个人认为应该算,因为武将有自由选择招式的权利,这种选择是格斗智力的表现,也是格斗武力的体现,所以无论选择套路还是选择乱打,胜了就是格斗武力强,败了就是格斗武力弱。
  有网友提出:许褚不利的原因有可能是无盔甲所致。许褚究竟是短兵器运用不如马超造成的下风,还是无盔甲造成的下风,我们无法判断。如果是前者,自然应该判许褚弱于马超;如果是后者,由于无盔甲是许褚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格斗智力的表现,也是格斗武力的体现,因为许褚的错误选择而造成的下风也是许褚格斗武力较弱的体现。
  综上可知:马超是强于许褚的,由于有超长时间不分胜负的大战,二人差距极小。
  二、马超被许褚吓住的真相:
  操自乘马出营,止有许褚一人随后。操扬鞭大呼曰:“孟德单骑至此,请马超出来答话。”超乘马挺枪而出。操曰:“汝欺我营寨不成,今一夜天已筑就,汝何不早降!”马超大怒,意欲突前擒之,见操背后一人,睁圆怪眼,手提钢刀,勒马而立。超疑是许褚,乃扬鞭问曰:“闻汝军中有虎侯,安在哉?”许褚提刀大叫曰:“吾即谯郡许褚也!”目射神光,威风抖擞。超不敢动,乃勒马回。操亦引许褚回寨。(59回)
简析:
  有网友拿马超被许褚吓得“不敢动”来贬低马超。个人观点:马超如果真的一动也不敢动,他还怎么“乃勒马回”?他先于曹操、许褚勒马回去,这分明是“敢动”,而不是“不敢动”。联系前文不难发现,这里的“超不敢动”是不敢动手擒曹操的意思。
  曹操开口就是“孟德单骑至此”,这是在给马超机会啊,也就难怪马超“意欲突前擒之”。马超有了擒曹操的想法后,立即就注意到了曹操身后还有一人,从马超的问话来看,马超心里猜测此人应该是曹营最猛的许褚,果然不出所料。马超见曹操护卫工作准备充分,所以不敢动手擒曹操
  *、目前已确定的排行榜是:吕布>张飞=马超>许褚

许褚=典韦


  许褚、典韦之间的一场超长时间的大战是判断二人强弱的关键依据。原文:
  却说典韦追袭何仪到葛陂,壮士引军迎住。典韦曰:“汝亦黄巾贼耶?”壮士曰:“黄巾数百骑,尽被我擒在坞内!”韦曰:“何不献出?”壮士曰:“你若赢得手中宝刀,我便献出!”韦大怒,挺双戟向前来战。两个从辰至午,不分胜负,各自少歇。不一时,那壮士又出搦战,典韦亦出。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12回)
简析:
  两员武将单挑到一百余合还不分胜负时,往往会有一方喊停,这几乎成了毛本《三国演义》的潜规则,但是此战不同,无人喊停。第一阶段还好,双方各自少歇,第二阶段竟然一直单挑到了“各因马乏暂止”,幸好二人的马同时乏,否则很可能会有一方因马先乏而饮恨。这样斗下来都未能分出高下,这是毫无疑问的旗鼓相当战例,所以,许褚和典韦武力相当。
  *、目前已确定的排行榜是:吕布>张飞=马超>许褚=典韦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5-10-17 13:2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15-10-17 13: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飞>关羽


  关羽、张飞是桃园结义的兄弟,他们之间没有直接交手的有效战例可供我们判断二人的强弱,所以我们只能另找证据。
一、以纪灵为参照的间接比较:
  关羽和纪灵大战三十合,纪灵“大叫少歇”;张飞和纪灵“斗无十合”,击杀纪灵。以纪灵为参照来看,显然张飞是强于关羽的。但是有网友对于两战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观点1、关羽战纪灵并未全力发挥。理由是:
  (1)刘备讨伐袁术明知是曹操之计,那又怎么会全力以赴的斩袁术大将与袁术结怨。

  个人观点:由“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遂点军马,克日起程”可以看出,刘备并没有流露出任何阳奉阴违的打算,他就是准备执行王命,由“遂点军马”来看,连一点拖延都没有。后面两军阵前遇纪灵,刘备更是说了“汝今敢来相拒,罪不容诛”,关羽自然得听刘备的。
  (2)关羽在纪灵“大叫少歇”的时候放任纪灵回去,正说明关羽不想斩纪灵,那关羽对纪灵很可能一开始就手下留情、没有全力以赴。
  个人观点:有力气就打,没力气就跑,纪灵“大叫少歇”是个很奇怪的行为,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第一个问题:纪灵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大叫少歇”?个人认为,只有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形下,只有纪灵觉得双方都需要少歇的情况下,纪灵才有可能“大叫少歇”,而这样的少歇提议,也才不用担心对方拒绝。
  关羽“立于阵前候之”,等候少歇后的纪灵再次出战,但纪灵少歇后却没有再出战,而是“却遣副将荀正出马”,现在需要思考第二个问题:纪灵为什么自己不再出战而让副将荀正出战?无非是两个可能:
  ①纪灵对于关羽不去歇息而是“立于阵前候之”有疑惑:究竟是自己之前“双方都需要少歇”的判断有误,还是关羽故意假装不需要少歇?派个人一试便知(荀正是纪灵误判的牺牲品)。
  ②纪灵打算以车轮战的方式战关羽。
  无论是哪个可能,或者兼而有之,纪灵都能由战斗结果更加准确的了解关羽的武力,而有利于更好的应对。
  我们站在读者的角度当然知道事情的真相,关羽根本不需要少歇,同意纪灵的提议,确实是故意放了纪灵一马。现在需要思考第三个问题:关羽真的就此放过纪灵?显然不是,关羽后面对荀正说“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雌雄”,由此可知,关羽同意纪灵的少歇只能看做是暂时放过了纪灵。
  现在思考最后一个问题:关羽为什么会暂时放过纪灵?关羽战黄忠时,不肯杀马失前蹄的黄忠,而要其换马再战,显然是不想胜之不武,想要胜的正大光明、胜的让人无话可说。面对武力强的跟自己很接近的黄忠,关羽都敢如此,何况是纪灵。既然你开口了——“大叫少歇”,便让你少歇后再战,这正是关羽在纪灵面前表现出的一种强者的自信,说成骄傲、自负都可以,面对纪灵,关羽有这个资本。这个插曲并不影响之前双方三十合大战不分胜负的有效性,也不会影响关羽与少歇后的纪灵再战的有效性(如果发生的话)。
  观点2、纪灵远来疲惫,张飞以逸待劳
  个人观点:原文并未有“纪灵人困或马乏”的明确描述,且纪灵并非急行赶路,只是正常行军,这对于武力的影响通常都是忽略不计。
  观点3、袁术势力衰退对纪灵的武力有影响。纪灵战关羽时,袁术势力强大,而战张飞时,势力已经衰弱,这使得纪灵战张飞时的武力发挥远不及战关羽时
  个人观点:如果有人能够先证明武将的武力强弱和所在势力的强弱是有关联的,那么这个观点才有讨论的必要,现在我只能说:这是故意把两件不相关的事扯到一起。
  二、关羽对自己和张飞的评价:
  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25回)
简析:
  武将通常不会轻易服输,连关羽自己都亲口承认了自己与张飞比“何足道哉”,张飞当然是强于关羽的。
  但有个问题:这句话是否可信?由当时曹操“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的重视态度就可以看出:曹操是相信的。且长板桥时,“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曹操这回在战场上说的话进一步表明:曹操对关羽的话是相信的。都说曹操奸诈,奸诈的曹操都相信了关羽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关羽的话。但就是有网友要怀疑:
  观点1、关羽随口说说而已,不能当真,张飞什么时候真的去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了
  个人观点:即使我们认为“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这句话有夸大的地方,也并不影响关羽前一句“某何足道哉”所要表达的意思:自己不如张飞。
  顺带一句,由张飞在辕门射戟时对纪灵说的话“你比百万黄巾何如”,张飞在破黄巾时,说不定真的有过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的壮举。
  观点2、这是关羽的自谦之言,关羽还说过张辽武艺不在他和张飞之下,张辽真的能和他们并列吗
  个人认为:对于原文我们首先应该选择相信,而不是质疑。如果关于张辽的武力仅仅只有关羽的这句评价“此人(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那张辽不和关、张并列才怪,所以关羽的这句话我们也应该优先选择相信,将其理解成是关羽的由衷之言。一夸某人象棋强,某人立即想到许银川、胡荣华,某何足道哉;一夸某人围棋强,某人立即想到了常昊、李昌镐,某何足道哉;一夸关羽武力强,关羽立即想到了张飞,某何足道哉。
  三、张飞的看法:
  张飞战马超前,孔明曾用言语激张飞,在听到“云长且未必可胜”时,张飞直接立下军令状,“如胜不得马超,甘当军令”, 由此可以看出:张飞心里是认为自己比关羽强的,关羽未必能搞定的,他一定能搞定
  四、孔明的看法:
  马超来犯,孔明私底下给刘备交了底: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注意,孔明当前谈的不是派谁去敌马超最合适,而是谁可以敌马超,否则连“引兵在外未回”的赵云也不用提了。而正是在这份可敌马超的名单中,没有关羽的名字,因此,在孔明看来,张飞(及赵云)是强于关羽的
  有网友认为:孔明的这份名单只能是从当时在身边的将领中选择,关羽远在荆州根本来不了,所以不用提及。个人认为:又不是真的要调关羽过来战马超,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孔明激张飞时,提到的正是关羽
  五、一些说明:
  关、张的强弱之争由来已久,对于过去的一些“关羽强于张飞”的所谓“证据”有必要做一些说明。
  说明1、能否通过孔明用关羽来激张飞得出“关>张”的结论?
  孔明说“今马超侵犯关隘,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取关云长来,方可与敌”,这句话明显是假话,因为孔明之前已经给刘备交了底,对于马超“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显然不能根据孔明这句以激将为目的的话得出“关羽强于蜀国所有其他武将(包括张飞)”的结论。
  激将是用言语激发人的不服心理,促使人决心去做。激将的话未必是施激将人的真心话,只是为了激将而故意这么说的,所以不能把激将的话看做施激将人的真实看法而作为武评依据
  说明2、能否通过关羽写信要与马超比试得出“关>马”的结论,再结合“张=马”推出“关>张”?
  马超很强、关羽也很强,强强之间出现争强好胜之心实属正常。至于究竟谁强谁弱那是要看结果的,没有打成也就没有结果,无法以此来判断关、马的强弱。如果这也能成为“关>张”的证据的话,那张飞那句“嫂嫂住着。且看我杀了负义的人,然后请嫂嫂入城”,岂不是更能说明“张>关”。
  说明3、能否通过孔明的回信得出“关>张”的结论?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孔明的意思很清楚,马超再怎么“雄烈过人”也还是“黥布、彭越之徒耳”(张飞当然也是这类人),而所有这类人都不及关羽“绝伦超群”,原因自然是:关羽还具备“雄烈过人”的这类人所不具备的一些其他优秀特质。而结合这些其他优秀特质之后的“绝伦超群”,并不能使关羽在纯粹的武力评比中,得出关羽强于马超、张飞的结论。
  说明4、能否通过关羽的“武艺绝伦”得出“关>张”的结论?
  这个评价出于关羽战徐晃。绝伦的武艺也需要配合足够的力量、体力等要素才能表现、才能发挥,实际表现、发挥出来的这个能力才是我们所比较的武力。由此可知:我们所说的武力包含武艺,但不单单指武艺,所以,武艺绝伦未必武力绝伦。战徐晃时,关羽的“武艺绝伦”正因为“右臂少力”缺少了一些其他要素的配合,导致发挥出来的武力还不如徐晃。若关羽身体完好,配合绝伦的武艺必能发挥出更强的武力,但这个更强的武力是否也能绝伦天下,无法据此判断,只能通过其他依据去判断。
  *、虽然确定了张飞>关羽,但由于暂时没有确定关羽与许褚、典韦的强弱,暂时还无法完全确定关羽在武力链条中的位置。

关=颜>许


  关羽斩颜良属于无效战例,又找不到参照进行间接比较,所以只剩下程昱和曹操的对话可作为证据。这个对话对于颜良和许褚的强弱同样有价值,所以便将三人的强弱放在了一起比较。
  一、程昱和曹操的对话:
  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25回)
简析:
  在程昱看来可敌颜良的人选“非关公不可”,也就是说曹营诸将全部不可敌颜良,其中包括许褚,由此可以得出:在程昱看来,颜良强于许褚
  在程昱提示有人可敌颜良的情况下,曹操仍然要问“是谁”,如果曹营诸将有可敌颜良的人选,以曹操对自己部下的了解又怎么会想不起来,那就只能是:在曹操看来,自己手下真的没有可敌颜良的武将,其中包括许褚。由此可以得出:在曹操看来,颜良强于许褚
  由于程昱和曹操都认可关羽可敌颜良,那么关羽必然强于不可敌颜良的曹营全部武将,其中包括许褚。即:在程昱和曹操看来,关羽强于许褚
  由程昱的“可敌”评价,可以得出“关羽和颜良武力相当”的结论(此处程昱的评价属于判断武力相当的第二类论据“棋逢对手的评价”),由于评价人是优秀谋士程昱,而且这个评价还得到了曹操的认可,所以结论的说服力还行。
  二、以徐晃为参照的间接比较:
  颜良二十合击败徐晃,许褚五十余合未能击败徐晃,显然,颜良强于许褚
  综上可知:关羽=颜良>许褚
  三、一些说明:
  说明1、关羽斩颜良为什么是无效战例?
  此战颜良被斩的原因原文交代的十分清楚,一是颜良的“方欲问之”;二是关羽的“赤兔马快”。若非颜良“欲问”,即使关羽的“赤兔马快”也不过是使双方提前交手;若非关羽的“赤兔马快”,颜良不至于措手不及。所以,此战结果并不是双方武力的真实反映。
  说明2、有网友认为关羽的一切动作颜良都看在眼里,却连一刀都闪不过,反应太慢,并以此贬低颜良的武力
  “反应慢”在颜良这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颜良的“生性促狭”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对异常情况的出现(关羽竟然孤身冲入了自己的万军阵中),大脑反应慢,一时转不过弯,不知道关羽是来干什么的;还有一种就是武力方面的反应慢。
  颜良二十合击败徐晃,毫无疑问是一员猛将,猛将之间单挑经常一打就是百余合,在这期间闪过对手一刀、一枪应该都是很平常的事,这种反应能力根本不值一提,所谓的颜良“反应慢”,显然只能是指前者。是颜良“生性促狭”的性格缺陷,导致颜良在面对关羽快速冲来时,醒悟的比常人晚,留给自己的反应时间比常人少,因而措手不及被一刀秒杀,成就了关羽的辉煌,这并不是颜良武力方面的原因。
  说明3、能否通过袁绍所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以及刘备所说“且颜良、文丑比之二鹿耳,云长乃一虎也”来得出关羽强于颜良的结论?
  个人看法:要注意的是,这两个评价都是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之后,由关羽一刀斩颜良、三合诛文丑的结果来看,他们这么说倒也不能算错。不过我们的武评不能唯结果论,这两战的结果都不是交战双方真实武力的反应,所以在这两战基础上的对于关羽和颜良、文丑的悬殊评价,并不能真实反应他们之间的武力强弱。还是程昱“可敌颜良”的评价更值得相信
  *、前面已经确定了吕布>马超=张飞>许褚=典韦,现在又分别确定了张飞>关羽、以及关羽=颜良>许褚,综合起来有:吕布>马超=张飞>关羽=颜良>许褚=典韦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6-2-28 18:2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15-10-17 13: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云=张飞=马超


  赵云没有与其他猛将进行到底的大战,所以确定赵云的武力便只能通过间接比较和人物评价。
  一、孔明的评价:
  对于马超来犯,孔明说“须是张、赵二将,方可与敌”,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张飞、赵云、马超三人武力相当。张、马之间和赵、马之间属于武力相当第二类证据“棋逢对手的评价”;张、赵之间属于属于武力相当第三类证据“以勇武相提并论”。 由于评价人是神机妙算、见识过人的诸葛亮,所以结论的说服力还行。
  二、一些说明:
  1、张飞三五十合未击败张郃,赵云三十余合击败张郃,为何不通过以张郃为参照的间接比较,得出“赵云强于张飞”的结论?
  首先来谈谈间接比较与人物评价的说服力。只要能肯定评价人不是在信口开河、胡说八道,那我认为,每个评价的背后必然都有过比较、都有相应的细节依据,即:人物评价可以看做是一种省略了比较过程、只剩结论的比较。如果被评价的双方有过直接交手,则基本也就用不着其他人评价了,所以人物评价背后的比较应该都是间接比较。如果评价人足智多谋、见识过人,那么,无论是出于其对本集团利益的负责,还是出于其对自身名声的爱惜,他所做评价背后的间接比较都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所以,一般而言,我将间接比较的说服力等同于名人做出的人物评价
  在遇到不同依据做出的结论不一致的情况下,我的做法是采用说服力较高的结论。例如:当以张郃为参照的“马超强于张飞”的结论与马超和张飞直接大战后认定自己“赢不得张飞”的结论相矛盾时,由于后者的说服力明显更强,我认为应该放弃前者而采纳后者的结论。现在麻烦的是,“赵云强于张飞”的结论是依据以张郃为参照的间接比较,“赵云和张飞武力相当”的结论出自诸葛亮的评价,也相当于一个间接比较,哪个结论更有说服力,不怎么好判断。
  个人认为张郃不是一个好的参照(因为张飞和马超的那场大战至少可以说明双方的差距极小,而二人战张郃的战绩却差异明显),所以同样以张郃为参照得出的“赵云强于张飞”的结论说服力便会有所下降;而诸葛亮的评价却经过了部分实战验证(张飞和马超的大战结果可以算是对诸葛亮此次评价的一种验证),结果证明诸葛亮的评价很准确,这可以进一步的提升以诸葛亮评价为依据得出的“赵=张=马”的结论说服力。此消彼长之下,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更相信由诸葛亮的评价得出的结论。
  2、张飞不数合杀得邢道荣气力不加,赵云一枪刺死邢道荣,为何不通过以邢道荣为参照的间接比较,得出“赵云强于张飞”的结论?
  由诸葛亮对付邢道荣的复杂布置就可以知道,诸葛亮是准备活捉邢道荣的,那么张飞战邢道荣便不能下狠手,所以此战不是张飞和邢道荣真实武力的反应,不能用于间接比较。
  *、目前已确定的排行榜是:吕布>赵云=马超=张飞>关羽=颜良>许褚=典韦


颜良=文丑


  颜良、文丑之间没有直接交手,也找不到能够进行间接比较的参照,所以确定他们之间的强弱只能通过其他人对他们的评价。颜良和文丑多次被其他人以勇武相提并论,原文:
  
①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5回);
  ②融曰:“袁绍士广民强。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其余高览、张郃、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彧笑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22回);

简析:
  颜良、文丑同以“勇冠三军”相提并论,得到了名人认可(孔融、荀彧),还属于多人认可(袁绍、孔融、荀彧的评价形成相互印证),而且属于敌我双方都认可。据此可以得出:文丑与颜良武力相当
  *、目前已确定的排行榜是:吕布>赵云=马超=张飞>关羽=颜良=文丑>许褚=典韦。关羽三合诛文丑,而我却将文丑和关羽并列,所以必须附上一些说明(见附1《关羽战文丑》)。


关羽>老黄忠>庞德


  关羽和黄忠、关羽和庞德都有过大战,这不仅是我们判断关羽和老黄忠、关羽和庞德的强弱依据,也是我们判断老黄忠和庞德的强弱依据。
  一、关羽强于老黄忠
  1、关羽和黄忠的大战分析:
  
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黄忠收军入城。云长也退军,离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次日早饭毕,又来城下搦战。韩玄坐在城上,教黄忠出马。忠引数百骑杀过吊桥,再与云长交马。又斗五六十合,胜负不分,两军齐声喝采。鼓声正急时,云长拨马便走。黄忠赶来。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急提起马蹄,飞身上马,奔入城中。
  次日天晓,人报云长搦战。忠领兵出城。云长两日战黄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擞威风,与忠交马。战不到三十余合,忠诈败,云长赶来。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云长又赶,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前面军齐声喊起。云长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只射盔缨,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53回)

简析:
  旁观者的心理、行为能够从侧面反应出战场状况。根据首日战斗中的“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可以判定:关羽强于黄忠。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能否根据关羽对黄忠的评论“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得出二人武力相当的结论?“全无破绽”的用词实际上已经就告诉我们,关羽主攻、黄忠主防(后面韩玄甚至对此战黄忠的表现做出了“不力战”的评价),所以,场面上肯定是关羽占上风。
  在次日的战斗中,黄忠应该放弃了先前那种“全无破绽”的防守战法,由“两军齐声喝采”来看,双方的表现都十分精彩。接下来关羽诈败,准备按计划用拖刀计;黄忠追杀关羽,可惜马失前蹄,关羽的拖刀计没有用的上。接下来出现了一个重要细节:关羽没有杀黄忠,也没有抓黄忠,也没有讲条件,而是直接让黄忠回去换马再战。个人认为:这充分说明了关羽是有必胜信心的。关羽进攻长沙只带了五百校刀手,想要拿下长沙主要靠的就是自己的武力,能否击败长沙第一高手黄忠决定着关羽此行的成败。如果关羽没有必胜黄忠的信心,那就算不杀黄忠,也应该把黄忠抓起来。关羽越是敢放黄忠,放的越是干脆、大方,就说明关羽的信心越足。这个必胜信心有“一百余合+五六十合”的大战为基础,是在关羽承认了黄忠“名不虚传”基础上的必胜信心,便不再是那种盲目自信,而是值得相信的。由关羽的这种必胜信心同样可以得出:关羽强于黄忠
  第三日再战,从“抖擞威风”来看,关羽应该是全力以赴准备凭借马战格斗武力实实在在的击败黄忠了,可惜黄忠计划好了诈败用箭,早早中断了单挑。黄忠的那一箭很精彩,但由于本次评比的武力不包括箭术,所以第三日的战斗对于评比二人的强弱帮助不大。
  2、一些说明:
  (1)能否根据关羽用拖刀计,判定关羽用正常的马战格斗方式赢不了黄忠?
  个人认为用拖刀计有三种情况:一是武力不如对手,时间长了迟早落败,为了反败为胜而用拖刀计;二是武力和对手相当,怎么打都不分胜负,为了能够获胜而用拖刀计;三是武力强于对手但强的有限,需要长时间苦战才能获胜,为了迅速获胜而用拖刀计。由此可知,使用拖刀计本身并不能帮助我们判定强弱。但是根据其他证据(韩玄的恐有失而收兵、关羽敢于放马失前蹄的黄忠换马再战),我们是可以得出关羽强于黄忠的结论的,有了这个结论,那么,关羽用拖刀计便属于第三种情形,是为了迅速的击败黄忠。
  紧接着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关羽想迅速的击败黄忠,为何又放马失前蹄的黄忠回去换马再战,直接斩杀黄忠不是最为迅速、省事吗?最能说明武将强大的方式是以马战格斗的方式实实在在的击败对手,用拖刀计虽然有失光明正大,但毕竟主要还是仰仗自己的能力(会用拖刀计也是一项能力),靠黄忠走霉运(马失前蹄)而获胜,实在是胜之不武,显然关羽不想这样。
  (2)此战黄忠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将,这个问题怎么处理?
  年龄、状态对武力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的武力结论本应该在每位武将的名字前面注明,该结论中的武将处于“什么时候”和“什么状态”。但是,通常我们将这些都缺省了,缺省则意味着有公认的默认值:“什么时候”一般是默认武将处于壮年时期;“什么状态”一般是默认武将处于正常状态
  战关羽的黄忠显然是一位老将,不符合我们的默认值,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在黄忠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老”字;二是设定年龄和武力的关系,然后根据老黄忠推导出壮年黄忠的武力。第二种方法通常是用在量化的武评体系里,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所以标题写的是:关羽>黄忠。由于越老越下降,所以单单一个“老”字尚不够精确,所以有必要再强调一下:我所确定的老黄忠是指“年近六旬”的黄忠
  二、关羽强于庞德
  
(关羽)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二将各退。庞德归寨,对众曰:“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也。”正言间,于禁至。相见毕,禁曰:“闻将军战关公,百合之上,未得便宜,何不且退军避之?”德奋然曰:“魏王命将军为大将,何太弱也?吾来日与关某共决一死,誓不退避!”禁不敢阻而回。却说关公回寨,谓关平曰:“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
  次日,上马引兵前进。庞德亦引兵来迎。两阵对圆,二将齐出,更不打话,出马交锋。斗至五十余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关公随后追赶。关平恐有疏失,亦随后赶去。关公口中大骂:“庞贼!欲使拖刀计,吾岂惧汝?”原来庞德虚作拖刀势,却把刀就鞍鞒挂住,偷拽雕弓,搭上箭,射将来。关平眼快,见庞德拽弓,大叫:“贼将休放冷箭!”关公急睁眼看时,弓弦响处,箭早到来;躲闪不及,正中左臂。关平马到,救父回营。(74回)

简析:
  旁观者的心理、行为能够从侧面反应出战场状况。根据首日战斗中的“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可以判定庞德处于下风,“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并不影响这个场面判定,就此可以得出:关羽强于庞德
  次日的战斗由于庞德使诈而中断,本次武评又不考虑箭术等特殊技能,所以对于评比二人的强弱基本没什么帮助。
  三、老黄忠强于庞德
  老黄忠和庞德分别战关羽,但老黄忠战的是壮年关羽(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关羽为四十八岁),而庞德战的是五十八岁的老关羽,年老体衰是客观规律,所以老年关羽比之壮年,武力应该有所下降,即老黄忠面对的对手更强一些。而两战的结果却非常相似,都是一百余合下来,旁观者恐有失而鸣金,因此,老黄忠强于庞德
  综上可知:关羽>老黄忠>庞德
  *、虽然又确定了关羽>老黄忠>庞德,但由于暂时没有确定老黄忠、庞德与许褚、典韦的强弱,暂时还无法完全确定老黄忠和庞德在武力链条中的位置。


许褚>老黄忠


  在我们前面得到的武力链条“马超=张飞>关羽=颜良>许褚”中,由于马超和许褚之间有一百余合、又一百余合的难分高下,二人差距极小,介于其中的其他武将之间的差距显然更小,由此可知:关羽和许褚的差距极小,或者说关羽强于许褚的幅度极小。
  关羽和老黄忠之间,由黄忠方的旁观者恐有失而鸣金来看,一百余合就已经分出了高下。
  综上,关羽强于老黄忠的幅度大于关羽强于许褚的幅度,因此:许褚>老黄忠
  *、目前已确定的排行榜是:吕布>赵云=马超=张飞>关羽=颜良=文丑>许褚=典韦>老黄忠>庞德。关羽曾经以一敌二杀退许褚和徐晃的联手,而我却认为关羽和许褚差距极小,所以对此必须给个说明(见附2《关羽战许褚、徐晃》)。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5-10-17 13: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15-10-17 13: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后小结


  看过前面的全部内容后,大家应该不难看出,我完成武力链条的方法是:先以“吕布>张飞”为基础链,然后将其他人逐渐加入进来的。加入武力链条必须寻找与已有武力链条的关联性,要以尽可能直接的关联来加入武力链条。最直接的关联就是与已有链条中的某位武将发生过公平、公正且进行到底的单挑,不难发现,马超、许褚、典韦就是这样依次加入“吕布>张飞”的武力链条的。如果找不到最直接的关联,那么采用“只通过一位中间参照的间接比较”或“名人做出的武力评价”的方式加入武力链条也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两种选择,关羽、颜良、赵云、文丑的加入就是以这两种方式完成的。再接下来只加入了老黄忠和庞德,不是因为没有猛将了,太史慈、孙策、曹彰、文鸯、诸葛尚等都可以算作猛将,而是因为这些猛将和这条武力链条的关联性较弱,也就没有勉强加入,所以本文只能算是《三国演义》部分猛将武力排名。
  武力排名最大的一个价值就是推测功能,即:我们能够根据武力排名推出两员武将正常单挑的胜负结果。为此,我将武力定义限定为马战格斗武力。不少排名喜欢各种加分,一对多表现好加分、步战表现好加分、单骑冲阵表现好加分、箭术表现好加分、会暗器加分,等等等等,进行了各种加分之后的笼统排名,既不能让我们了解前面的武将与后面的武将相比究竟强在哪,也无法推导他们正常单挑的胜负结果,我以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做法。较好的做法是将马战格斗武力和武将的附加武力及武将的武力特色统统分离开来,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对武将的武力有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因为马战格斗武力的强弱最重要、最受关注,所以本文只进行了马战格斗武力的比较。
  武评需要全面的自圆其说,所以在作者描写有矛盾的时候,不仅需要我们确定结论,还需要我们附上对相反描写的一些解释,这些解释只能靠对原文细节的深度挖掘(有过度解读原文之嫌)。我以为确定结论是武评最重要的工作,而为了武评能够全面自圆其说的那些解释则是相对次要的,是可以多种解释并存的。对于我本文中确定的结论,至少需要附上以下解释,才能使武评全面自圆其说:
  1、为何武力相当的马超、张飞、赵云分别战张郃,结果差异明显?
  2、由马超和许褚差距极小可以推出介于他们之间的所有武将之间都是差距极小,为何差距极小的张飞、关羽分别战纪灵,结果差异明显?
  3、为何差距极小的颜良、许褚分别战徐晃,结果差异明显?
  如果认为武力正常情况下也可以发生明显的波动,那么上述的矛盾将全部不存在,这就是武力波动说。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结论难以确定,确定的结论也不再具备推测功能。这样的武评我觉得已经失去意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15-10-17 13: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附1、

关羽战文丑

原文:

  文丑军既得粮草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曹操却令军将一齐下土阜击之,文丑军大乱。曹兵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只得拨马回走。

  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

  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26回)

分析:

  由前文可知,曹操的粮草是故意放在前军给文丑军剽掠的,曹操的马匹是故意不收回给文丑军抢夺的,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一段原文告诉我们曹操这么做的好处是:曹军还未攻击,文丑军已经“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曹军刚下土阜攻击,“文丑军大乱”;等到“曹兵围裹将来”,就只剩下文丑一个人“挺身独战”,文丑军却在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这种状况,又不想坚持继续“挺身独战”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曹军,那就只能拨马回走。至此,曹操的计策大获成功,接下来无非就是看曹军能获得多大的战果而已。由第二段原文可知,曹操欲擒文丑,若能擒杀主将文丑,显然就彻底击败了袁绍集团的此次进攻,否则文丑还可以整顿败兵,卷土重来。

  张辽、徐晃二人“飞马齐出”,共同去完成此项任务,文丑获得的这个“待遇”不低。文丑先两箭令张辽落地,然后“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截”说明文丑的目标不是徐晃,那只能是落地的张辽。不难看出,曹营二将的任务已经从最初的二人合力擒杀文丑变成了徐晃救张辽。文丑面对曹营两员大将,既没有吓得仓皇奔逃,也没有恃勇逞强以一敌二,沉着冷静、应对得当,无愧河北名将的称号。

  接下来“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由于在“晃料敌不过”之前有了一句“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那么徐晃料敌不过的对象就不能单纯的理解成文丑,而应该理解成“文丑加文丑身后的军马”。这样一来,徐晃此战并非是自认武力不敌文丑而败走,而是觉得寡不敌众而退走,不能由此得出文丑强于徐晃的结论。当然,文丑的军马未必会助战文丑,但是徐晃对此有担心是人之常情,谁也不能打消徐晃的这种担心,徐晃拨马而回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文丑的军马为什么敢回来?如果说一支刚刚被杀得溃不成军的部队,一支刚刚连主将的命令都不听的部队,突然觉醒、斗志高昂,回来追随主将再与曹军决战,那变化也太大、太突然了。个人认为:曹营大军并未立即掩杀过来,所以文丑和徐晃才有机会单挑,就在文丑与徐晃单挑的时间里,部分文丑军终于惊魂稍定,发现曹军只有一人追过来在和他们的主将单挑,而他们的主将武力勇冠三军、天下闻名,他们终于有勇气成群结队的回到了主将身后。他们到的时候就是徐晃走的时候,文丑根本没有理他们,自己一个人向着曹军的方向去追杀徐晃了。从文丑放弃与关羽的单挑,拨马而回与这些部下相向而行,直到被关羽赶上也未遇到任何部下,就可以看出,文丑身后的军马并没有紧跟在文丑身后追杀徐晃。因此后面分析关羽、文丑的战斗时,这部分文丑军也就基本不用考虑了。

  再接下来关羽等十余骑出现,这里先来分析一下,文丑在发现关羽等十余骑后,是继续追杀徐晃的可能性大,还是停止追杀徐晃的可能性大?个人觉得是停止追杀徐晃的可能性大,因为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人愿意以寡敌众的。以寡敌众是有风险的,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寡不敌众,而即使自身武力超强,或许能够以寡敌众,那还有被人暗算的风险,例如马超战曹洪,曹洪已经刀法散乱、气力不加了,但是夏侯渊引数十骑一到,马超便“独自一人恐被所算,乃拨马而回”了,连马超都有这样的担心,就不用说其他人了。或许有网友会问:文丑也曾经以寡敌众,孤身杀入公孙瓒阵中,勇猛异常,文丑这一回会不会又准备不顾风险,再勇猛异常一回?此战中文丑先前的“只得拨马回走”的描述说明,文丑并不认为自己能够以寡敌众获得胜利;“用箭射张辽”的行为更说明,文丑根本不愿意再“挺身独战”、再以寡敌众,连以一敌二都不愿意。将文丑理解成无视关羽等十余骑的出现,继续追杀徐晃,任由自己陷入以寡敌众的境地,与此战文丑的心态明显不符。

  再来说说“贼将休走”。对某人大喊“休XX”的前提是:发现某人正在做XX事或发现某人想要做XX。例如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那必然是徐晃发现文丑正在放箭或发现文丑想要放箭,如果文丑根本就没有任何放箭的迹象,徐晃也大叫“贼将休放箭”,那岂不是莫名其妙。再来看关羽的“贼将休走”:徐晃逃跑回曹营,关羽从曹营出来杀向文丑军,徐晃逃跑回去的方向和关羽出来的方向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即:关羽等十余骑应该是出现在文丑的前面)。如果文丑继续追杀徐晃,那也就是向着关羽的方向而去,关羽怎么可能对着快速奔过来的文丑,大喊“贼将休走”,那岂不是莫名其妙,直接上前截住文丑厮杀才对。由此有了一个关键的推测:从关羽大喝“贼将休走”来看,文丑在看到关羽和十余骑后,至少在动作或神情上已经流露出退走的意图,关羽发现后,这才大喝“贼将休走

  部分网友还有另一种推测:关羽不是出现在文丑面前,而是出现在文丑的侧面,见文丑无视自己等十余骑,继续追杀徐晃,关羽大喝“贼将休走”。这个“关羽出现在文丑侧面”的方位推测,完全是为了能够喊出“贼将休走”这句话而做的人为特殊安排;这个“文丑无视关羽等十余骑继续追杀徐晃”的推测明显与之前分析的此战文丑不愿再“挺身独战”、不愿再以寡敌众的心态不符。所以,个人不赞成这种推测,而坚持之前的推测。

  按照之前的推测,现在可以简单描述一下整个过程了:文丑追杀徐晃——文丑发现关羽及十余骑——文丑不愿以寡敌众想退走——关羽发现文丑想退走——关羽一边大喝“贼将休走”、一边快速冲向文丑。明确了这个过程就会发现:如果把文丑对于以寡敌众的一些正常风险的担心也看做一种心怯的话,那么文丑在战关羽之前就已经表现出心怯,已经想要退走。但是文丑没有能够退走,因为关羽“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还是骑着赤兔马的“飞马而来”,可以想象:关羽飞快的冲向文丑,主动“与文丑交马”,文丑只能先应战。

  在“战不三合”的时间里,文丑应该能够体会到关羽的武力同样超强,自己当前唯一可倚仗的超强武力优势在关羽面前根本就不存在,十余骑即将到来,寡不敌众的风险就在眼前,“独自一人恐被所算”的风险也就在眼前,或许关羽的部下不会助战关羽、不会暗算文丑,但是文丑如果对此有担心那是人之常情,谁也不能打消文丑的这种担心;被文丑追杀的徐晃应该能够发现情形逆转,现在是己方人多,并且有超强高手关羽在,或许徐晃不会来和关羽联手以二敌一,但是文丑如果对此有担心那是人之常情,谁也不能打消文丑的这种担心;有网友还提出了其他可能令文丑担心的原因“感觉再次中计”(徐晃并非被击败而走,再加上败走途中竟然还有援兵,看起来就像是徐晃故意诈败)、“颜良之死带来的阴影”,等等。所有这些担心叠加在一起,文丑害怕了,心怯了,心怯到放弃单挑、直接逃跑。可惜的是关羽追文丑不像文丑追徐晃,赤兔马再一次显示了速度优势,“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又一位顶级高手陨落于关羽之手。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由于存在不少对文丑不利的因素,所以即使关羽和文丑武力相当,加上那些不利因素后,文丑心怯也有足够的理由了,所以,文丑心怯并不能得出关羽强于文丑的结论,更不能以“不三合+击败”来确定关羽和文丑的差距。如果作者真要表达文丑仅仅是因为武力原因被关羽不三合击败的话,何必要用如此特殊的“心怯”而走,简单一句“文丑败走”即可。



附2、

关羽战许褚、徐晃

原文:

  却说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却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其归路,然后说之可也。”操听其谋,即令徐州降兵数十,径投下邳来降关公。

  关公以为旧兵,留而不疑。次日,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余合,惇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25回)

分析:

  1、我们首先要弄清关羽的行军方向,这是理解关羽这一辉煌战例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本人专门画了示意图:

  ①“提兵便回”:

  

  关羽追赶夏侯惇,然后提兵便回,自然是原路回下邳。

  ②“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

  

  当前关羽军的“去路”就是原路回下邳,现被许楮、徐晃左右两队军截住去路,关羽军于是去夺,并成功的“夺路而走”。如果许褚、徐晃两路军马不挡在关羽回下邳的路上,关羽军却也要去夺就讲不通了。但是过了许褚、徐晃这一道防线,关羽是否就能顺利回下邳呢?

  ③“关公不得过”:

  

  关羽军虽然成功的“夺路而走”,但是接着发现,这条道路两边还有厉害埋伏,“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

  ④“勒兵再回”:

  

  这里的回显然就不是回下邳了,只是在“不得过”的情况下无奈的往回走,否则刚才想过而“不得过”的方向难道不是下邳?这次的回,自然又要再次面对刚才夺路冲过去的许褚、徐晃。

  本人之前对于关羽成功的“夺路而走”还有一个疑问:许褚、徐晃既然能够在大路两边埋伏好,听着一声炮响再一左一右的出来,那就完全可以直接拦在路中央来与关羽交战,不给关羽夺路而走的机会(除非将他们杀退)。现在看来,这显然是曹营事先安排好的,许褚、徐晃是故意放关羽过去的,让关羽进入了许褚、徐晃和硬弩伏兵的包围圈。如果关羽杀不退许褚、徐晃,那么,许褚、徐晃两路人马和硬弩伏兵就已经让关羽军“进退无路”。

  ⑤“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

  

  关羽是勇猛的,奋力杀退了许褚和徐晃二人,所以还有路可走。当然原路回下邳是回不去的(硬弩伏兵还在,“退”无归路),所以关羽现在的“引军欲回下邳”,只能去相反方向通过其他道路回下邳,只是途中又被诈败复返的夏侯惇截住。只有这样解释,“夏侯惇又截住厮杀”的“截”才显得合理、自然。

  ⑥“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

  原路被伏兵“硬弩百张”封锁,想要“退”(原路退回下邳),却不得过;想要“进”(通过其他道路回下邳),又被夏侯惇截住,杀不退,于是关羽军“无路可归”,只好到一座土山。这座土山,显然是临时找的一个“权且少歇”的场所,曹军将关羽军在此团团围住。

  2、是关羽奋力杀退了许楮、徐晃二人,还是关羽率领部下奋力杀退了许楮、徐晃二军?

  从紧接着“引军欲回下邳”来看,之前的关公更倾向于指关公本人,所以认定这是一场1对2的斗将。

  3、能否根据“关公奋力杀退二人”来判定“关羽武力强于许楮、徐晃联手”?

  我们必须注意到曹操的目的是“欲得之以为己用”,程昱之计正是为此设计的,曹军所有行动都是在执行这个计策,所以一旦关羽奋力,许楮、徐晃就很难办,即不能全力出手,以免万一使关羽伤残甚至死亡造成计策落空(有网友认为他们未必有这个能力,无论有没有这个能力,他们都会因为有这个顾忌而不能痛下杀手,而影响到武力的发挥),更不愿自己被关羽所伤,所以此战他们只是表现了在不伤害关羽的前提下,尽力拦截关羽的武力,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他们被关羽杀退而推出“关羽武力强于许楮、徐晃联手”的结论。

  有网友提出:曹营此战也使用了箭,尤其是夜间乱箭将关羽射回时,似乎并不在乎关羽的生死。个人看法:将关羽打成伤残甚至死亡,自然会造成计策失败,但是如果让关羽跑掉,那么计策也一样失败,所以曹营要想实现计策必须做到:不放跑关羽和不伤害关羽。曹营的用箭则说明: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不放跑关羽要优先于不伤害关羽。如果许褚、徐晃被杀退会放跑关羽,那么为了不放跑关羽,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伤害到关羽也在所不惜;反之,如果许褚、徐晃被杀退,而关羽还是跑不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很可能是许褚、徐晃在关羽跑不掉的情况下,为了不伤害关羽,而未能全力以赴。当前的焦点就是:许褚、徐晃被杀退后,关羽能够跑掉吗?不能,因为留给关羽的路不是正常回下邳的路,因为还有夏侯惇的拦截(这也正是我前面所说的关羽行军路线是关键的原因)。所以,许褚、徐晃的被杀退,并不能说明“关羽武力强于许楮、徐晃联手”

  有网友提出夏侯惇的任务是“诈败佯输,诱入他处”,而不是拦截关羽,拦截关羽是许褚、徐晃的任务,所以,许褚、徐晃并不知道他们被杀退后还有夏侯惇或曹营其他武将会继续拦截关羽,为了不放跑关羽他们只能全力以赴,伤害到关羽也在所不惜。个人观点:程昱计策已经定下了,但是具体的执行人未知,我们只能根据具体情形一一对号入座。对号入座的结果是:夏侯惇军承担了“诈败佯输,诱入他处”的任务;硬弩伏兵承担了“截其归路”(原路)的任务;许褚、徐晃承担了截断关羽其他归路的任务(第一拨);夏侯惇也承担了截断关羽其他归路的任务(第二拨);“团团将土山围住”则很可能有更多的曹军参与。

  有网友对于“夏侯惇也承担了截断关羽其他归路的任务(第二拨)”有疑问:为何要让夏侯惇承担两个任务?首先必须强调这是根据原文对号入座的结果;其次我想反问:就算夏侯惇承担了两个任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夏侯惇真的只承担一个任务“诈败佯输,诱入他处”,那么任务完成了,夏侯惇为什么不回去复命,却擅自再来下邳,很巧合的截住关羽呢?两相比较,我还是倾向于夏侯惇承担了两个任务。

  最后再多谈一点个人感觉,希望能够进一步强化一下“许褚、徐晃的被杀退是不会放跑关羽”的观点。个人觉得,曹操在关羽回下邳的原路上采用硬弩伏兵的拦截就已经注定关羽是跑不掉的,因为这表明:曹营在最后一道防线上是不给关羽任何机会的。所以,不要说关羽没能杀退夏侯惇,就算杀退了夏侯惇,结局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大家不妨想想,在关羽和夏侯惇厮杀时,被杀退的许褚、徐晃在干什么?曹营的其他将领在干什么?我敢说:第三拨拦截的军队早就准备好了。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5-10-17 14: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9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发表于 2015-10-18 18:3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应该用各自颠峰武力对比。否则,吕布一岁时,推到他的3岁小孩岂不是超一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9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发表于 2015-10-18 18:46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而且,三英战吕布,不排除有 豪华阵型 划水的可能。

私下认为,能防得住三人进攻,那么武力就比三个人更强,集火其中一个,应该难于幸灭。

但如果不能如此,就说有明三个人一定有机会:打脸,袭背,杀马。吕布得有三头六臂才防得住。

三英战吕布,不能当成“武力评估战”,最多可以当成“演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甲乙丙jyb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24
帖子 1409
编号 277862
注册 2008-5-9


发表于 2015-10-21 13: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贩 于 2015-10-18 18:39 发表
应该用各自颠峰武力对比。否则,吕布一岁时,推到他的3岁小孩岂不是超一名?

武将所处的年龄和状态对武力有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谈某武将的武力必须交代该武将的年龄和状态,而这一般都被缺省,缺省则意味着有公认的默认值。默认:武将处于壮年时期;武将处于正常状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ahaku71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05
编号 70357
注册 2006-5-28


发表于 2015-10-21 18: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加入武力波动就不好说了,主要还是各人武艺路数之差。

武力波动只有书中有点明的可以采纳,比如张飞战许褚,许褚酒醉。关公战徐晃,因为右臂受伤。只有这种才能采纳,其余都不予以考虑。

而且毛本显然不是武艺行家,描述的东西与实际出入太大。叁战吕布,你会觉得刘备比关羽厉害。张飞战五十回合不败,关羽上去完全是个添头摆设,仍然是不胜不败,局面没有发生丝毫变化。刘备上去才是吕布败走。
明嘉靖本才是主要依据。叁战吕布,张飞是明显的失败。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3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3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6 19:5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862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