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只能算是一個基於狀況的說法
曹操打著漢朝的旗號, 對抗的自是反漢, 即使你自己說與不說, 認與不認, 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力量, 否則曹操為什麼冒這麼風險去得到這力量
關羽這麼說, 可以把重點放在"不降曹"三個字, 不降即死, 既欲生, 還管什麼反賊不反賊, 這樣說既不負漢臣之節, 也保住了個人形象, 亦為他日棄曹鋪路, 說到底就是要為投降這失節事件找個堂皇的說法, 成王敗寇, 打仗時誰都罵對方是反賊, 但大家都明白輸家就是最終的反賊
至於這說法除了反賊的問題外, 是否得當, 我就有點自己的看法, 毛先生讚關羽這說法有見識, 我看若論見識還是曹操勝一籌, 關羽說自己降漢不降曹, 馬上被曹操反辯說漢相即漢, 又何別哉?那關羽就降了, 這更見關羽這說法只是讓自己心理過關, 沒什麼道理可言, 如果關羽真的高明, 他可以說"只降漢帝, 不降曹操", 那時的曹操夠膽反辯說"漢相即漢帝"嗎?
但毛先生有些說話卻說得很有趣, 很中我的意, "荀彧、荀攸,误以为汉即是曹、曹即是汉,而不知汉必非曹、曹必非汉者也。", 我個人很同意這注, 只是不明白為何如荀氏如此睿智的人, 會弄出此等誤會
[ 本帖最后由 葉影心 于 2013-3-6 14:1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