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武状元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武状元, 猛将必发于卒伍
田建享
(田伯颜)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35
编号
365144
注册
2010-3-13
来自
中華大陸
家族
轩辕学院
#1
发表于 2010-3-16 00: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武状元
军队需要有能力的军官来担任指挥。在职业军官系统形成之初,有很多人是在学习了“兵法”,掌握有军事指挥专门技能后被国王聘用的。比如春秋末年时,齐国人孙武研究战略战术,著书13篇(即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广为流传。吴王阖庐读到后,赞叹不已,公元前512年将孙武请到吴国来,拜为将军,统率吴军与强大的楚国作战,连战连捷。
大约就在同一时期,齐国受到晋国和燕国的进攻,打了大败仗。齐国执政大夫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以研究军事出名的穰苴。齐景公亲自召见穰苴,听他谈论军事,大为折服,立刻聘用穰苴为将军,领军反击晋、燕联军。穰苴说自己出身卑贱,一下子担任将军(相当于上卿),位居大夫之上,人微言轻,“士卒未附,百姓不信”,请求齐景公派一个得到宠幸、有声望的大夫为监军。齐景公就派了自己宠幸的大臣庄贾为监军。穰苴先到军营门口,立起测量日影的“表”,摆好计时的滴漏,等待庄贾。不料庄贾自认为监军就是统帅,不慌不忙地接受亲友的送别,到了约定的正午时分仍然没有赶到军营。穰苴就撤去了表、放掉了滴漏的水,自己进入军营,接管指挥权,发布命令。傍晚时庄贾才赶到,穰苴说:“作为将领接受命令之日就要忘了家庭,在军队接受军纪约束就应忘记双亲,听到战鼓隆隆就应该忘记自己。现在敌军入侵,国内骚动,百姓之命都悬于君,怎么还要在乎送别!”于是按照军法将庄贾斩首示众。全军将士都为之震惊。齐景公派遣使者拿了代表国君的 “节”来赦免庄贾,使者马车一直奔驰进入军营。穰苴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又按照军法军营中不可驾车奔驰,违者斩,只是国君使者不可杀,就杀了马车夫和两匹马来示众。第二天出发,穰苴与士兵吃同样的伙食,问寒问暖,士兵都争着参战。晋燕军队听说了不敢与齐军会战,主动撤退。齐军收复失地,胜利凯旋。齐景公拜穰苴为大司马。以后战国时齐威王将齐国历代司马的事迹编写成书,穰苴的事迹也附在其中,书名就称之为《司马穰苴兵法》。
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更为普遍,和当时说客以口舌取官、乃至任为丞相的情况相同,很多游士靠谈论兵法而出任将军统帅。
最著名的莫过于孙膑、庞涓的故事。两人同学兵法,后来庞涓得以成为魏国将领,因妒忌孙膑才能,设计陷害,“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无法出头露面。后来孙膑逃亡到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很器重孙膑,但孙膑作为刑徒已无法率军,于是坐在密闭的车辆里为田忌当军师,指导齐军接连打败庞涓指挥的魏军,最终在公元前340年,在马陵道设伏,全歼魏军,庞涓兵败自杀。
另一位名将吴起也是游学出身,在鲁国求学,为能够在鲁国与齐国的战争中充当将军,不惜杀死自己妻子(齐国人)来取得信任。后来又到魏国,任命为将军,打败秦国军队。为魏国效劳后,这位名将又被楚国聘请,为楚国主持改革。秦国的几位名将如白起、尉缭、王翦等也都是以“好兵”而得为将军
秦末混战时期,这一风气犹存。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个叫周文的,“自言习兵”,曾是楚国春申君的门客,陈胜就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大军进攻咸阳。后来周文军被秦将章邯打败,周文被杀。楚怀王因为宋义谈论兵事,料事如神,就拜宋义为上将军,位置高于项羽,率军北上。结果项羽发动兵变,杀了宋义,自立为“假上将”(代理上将军),篡夺指挥权,楚怀王只好承认既成事实。
韩信自学兵法,先是投奔项羽,不料项羽只是让他当个卫士,他大失所望,又去投靠刘邦。刘邦也不重视他,韩信又打算离开。只是因为萧何在和他的交谈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在他开小差后,赶紧追赶,在历史上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样的佳话。萧何追回韩信后,又以自己的脑袋担保韩信,才使得刘邦回心转意,拜韩信为大将,把主力军队交给他指挥。
后世的帝王对于这样招聘“自由职业者”来担当军国重任实在是不放心,以后各个朝代就再没有将游士立即拜为大将的事例。历代军官的主要来源有这样几个方面:从士兵中提拔的“行伍出身”,由军官子弟世袭的“世职出身”,以及在隋唐以后出现的、和文官相仿的“科举出身”,另外也有不少武官是由文官或幕僚转任的。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在他的名作《五蠹》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猛将必发于卒伍”,可见早在战国时代,已经习惯于从士兵中提拔军官,行伍出身已经被各国军队广泛认可。
替汉朝打天下的很多开国功臣比如周勃、灌婴、樊哙之类,都是行伍出身。西汉初期号为“飞将军”的名将李广,就是从一名弓箭手逐步升为将军的。他的堂兄弟李蔡和他一起入伍,一起升为将军,最后还从武官转为文官,位至丞相。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中成名的一些名将,大多是行伍出身。比如也号为“飞将”的名将吕布,以“骁武”投军,以后以“便弓马,膂力过人”著称,最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曹操手下著名的勇将典韦,投军之初,是张邈手下的旗手。当时军队的战旗号“牙门旗”,一般要几个人才能掌握挥动,而典韦用一只手就能举起,由此出名。投入曹军后,先是以作战中多能斩敌首级,计功升为“司马”(小军官)。公元194年曹操与吕布在濮阳激战,典韦自愿率领敢死队冒死突击,为曹操军队打开撤退的通道。因为这项战功,典韦被任命为都尉,指挥曹操的卫队。后来在张绣兵变中战死。
曹操手下大将张辽,也是行伍出身,因“武力过人”应募当兵,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先后四易其主,吕布被杀后转入曹操帐下,被曹操重用。在207年出征乌桓的战役中,他主动请战,曹操把自己的指挥旗给他,他率军奋勇冲锋,一举战胜。209年,曹操军队刚遭受赤壁战役的沉重打击,孙权亲自率军进攻合肥,张辽以寡敌众,在逍遥津战役中带了800名敢死队突击孙权中军阵地,迫使孙权放弃进占合肥的战略意图。
曹操另一个大将乐进,“容貌短小”,原来只是曹操军营中的小卒,因为招募军队有功才升为“假司马”。后来每次攻城作战乐进都有“先登”战功,在关键性的官渡之战中,乐进杀死袁绍的大将淳于琼,升为大将。一起升大将的于禁,原来是黄巾军士兵,几经展转,投到曹操帐下,从司马、校尉、都尉,靠战功逐步升迁。
蜀汉阵营的名将赵云,原来只是个骑兵,投到刘备手下时,开始只是刘备随从骑兵的队长,当阳战役中刘备军队全线崩溃,赵云胸怀刘阿斗,保护刘备的甘夫人,安全突围,才得到“牙门将军”的称号。刘备入蜀,赵云留在荆州军,后来才随诸葛亮增援入蜀,以战功升为大将。
蜀汉的另一名将魏延,也是行伍出身,“以部曲随先主入蜀”,靠战功一直升为大将军。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将也有不少是行伍出身。如东晋名将刘牢之,以“骁猛”应募,为小军官,作战率所部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在决定南北对峙局面的淝水大战中战功卓著,成为大将。
北朝以部族军队为主,大多数将领是从部族头领转化而来,但也有一些是从士兵升迁而成的。比如北魏名将杨大眼,原来是个流浪儿。北魏孝文帝部署南征,要招募一批士兵,杨大眼前去应征,官员起先看不中,杨大眼就当场表演他的绝技:将一根3丈长的绳子绑在自己发髻上,撒开腿飞奔,那根绳子居然飞荡在后面成一直线,骑马的人也追不上他。由此立即被收录为“军主”,成为一名军官。以后屡立战功,“勇冠六军”。但有一次因为友军阵地崩溃,导致全军败退,被撤职,“徙营州为兵”。后来再次起用,长期镇守与南朝相对峙的边界,威镇江淮,以至于民间以“杨大眼来了”吓唬哭啼不止的小孩。当时人都认为可比关羽、张飞。
隋唐之际乱世英雄起四方,而唐皇朝的一些开国功臣仍然是行伍出身的职业军官。比如最著名的勇将尉迟敬德和秦琼,都是从士兵升为大将的。尉迟敬德在隋朝末年从军,在隋朝官军镇压各地暴动民众的战争中积累战功,“以武勇称”。隋朝垮台后投入唐朝阵营,以战功成为开国大将。秦琼也是在隋朝末年从军,开始只是隋朝将领来护兒的一个亲兵。以后跟随隋朝名将张须陀镇压卢明月起义军,他和另一个勇士罗士信火烧敌军营地,接应大军,使隋军一举大胜。不过他在隋军最高也只得了个尉官。后来投入李密起义军,成为重要将领。转到唐皇朝阵营后,又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先后作战两百多次,自称受伤流血好几斛,最终才得以成为大将。
两宋时期朝廷推行崇文抑武的既定国策,而号为名将的大多是行伍出身。北宋中期最著名将领狄青,就是行伍出身的大将。年轻时以“善骑射”应募当兵,因为脸上有青色的被刺的军号,以后被称为“狄青”。他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以战功崭露头角,4年作战中大小25仗,每次作战奋勇向前,8次负伤,升为指挥。因为得到主持西北战区的文官上司韩琦、范仲淹的赏识,才得以升迁为朝廷重臣。宋仁宗曾建议他将脸上当兵时的刺青除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因此臣愿留这块刺青,以劝军中。”
南宋初期“三大将”:韩世忠、岳飞、张俊都是行伍出身。
韩世忠,“早年鸷勇绝人”,能够驯服烈马,但“嗜酒尚气,不可绳检”。18岁应募投军,以能够“挽强驰射”而出名。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有战功,但只升到“勇副尉”。北宋末年,随军转战南北,靠战功升为将领。南宋初期镇守长江下游地区,成为方面大将。
岳飞,“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少年时就能拉300斤弓、8石弩,而且能左右射。1122年应募投军,以战功升为小军官。南宋建立后,他上书请求立即开始北伐,以“越职”而被罢官。这也就埋下了日后不得信任的伏笔。在以后平定江淮地区的战争中再立战功,得以成为方面军大将,长期镇守长江中游地区。
张俊,少年时“好骑射,负才气”,在乡间为盗,16岁时投军为弓箭手。在北宋末年与西夏的战争中以战功升为将领。因为劝赵构自立为皇帝(即南宋高宗)而得到信任,南宋朝廷初建,张俊就被任命为御营前军统制,地位在武将中为第一。后来极力支持秦桧与金朝议和,设计收其他两大将的兵权,并参与陷害反对和议的岳飞,不料结果自己的兵权也被撤消,被迫退休。
明清时期行伍出身的军官仍然占了绝大多数。明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少年时就混在一伙强盗里,后来转投朱元璋部下当兵。在朱元璋渡江攻取集庆(今南京)为根据地的战役中,他带头冲锋陷阵,立下大功,由此得到朱元璋赏识,不久就任命为“统军大元帅”。在建立明朝统治的混战中战功卓著,成为全军副统帅,地位仅次于朱元璋的老战友徐达。封为开平王。他的小舅子蓝玉,也从士兵升到大将。
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一些名将也大多行伍出身。比如号为功臣第一的邱福,就是行伍出身,以资格升到千户后,即跟随朱棣起兵,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被任命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但是后来在出征本雅失里时,在胪朐河战役中兵败被杀。另一个功臣薛禄,朱棣起兵时还只是士兵,连名字也没有,因排行第六,被军中呼为“薛六”,后来因战功升为大将,才以音定名。他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号为宿将,粗通文墨而已。
为满清入关当先锋的一些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等,原来都是行伍出身的低级军官,因为明辽东主将毛文龙被冤杀,发动兵变,被明官军攻击后归降满清,反倒成了满清的开国功臣,后来得以封王。
清朝平定三藩时绿营兵已起到主要作用,而绿营的一些名将也是行伍出身的。比如赵良栋,是在清兵入关后的第二年才应募当兵的,到三藩之乱时已升为总兵。他以自己训练的5000精兵平定了宁夏的叛军,又从四川转战到云南,首先攻入昆明城。被提升为云贵总督、挂兵部尚书衔,这已是武官的最高台阶了。但后来因与其他将领争功,被迫退休。
据张仲礼《中国绅士》一书的统计,直到18世纪末,清朝军队中仍有76%的军官是行伍出身。
世职出身
俗称“将门虎子”,这在中国古代倒也确实曾经成为一项制度,很多朝代都是明确规定军官子孙可以世袭军职。即使没有明文规定,武将的子弟往往也总是被朝廷任命为武将。
先秦时贵族爵位世袭,内文外武,世卿世禄,虽然秦汉时代已建立起职业官僚制度,但是爵位制度也同时存在,继承爵位者往往也就会被皇帝委派一定的官职。尤其是有爵位的武将,其子孙袭爵后往往就会获得武官的职位。比如西汉周勃封为绛侯,他的儿子周亚夫在袭爵后先是被任命为河内郡太守,但当匈奴入侵后,立即就拜为将军,在细柳驻军布防。他得到文帝的欣赏,在匈奴退去后,被任命为中尉,警戒长安地区。文帝死前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可以带兵的将军。”太子即位后(汉景帝)立即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3年后发生诸侯吴王、楚王叛乱,周亚夫被提拔为太尉,全面指挥平叛,以守待攻,只用了3个月就平定叛乱。
历史上一些名将之子习惯上也总是被任命为军官。如西汉飞将军李广有两个儿子早死,第三个儿子李敢被任命为校尉,跟随票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在战斗中夺得左贤王旗鼓,又斩首多,赐爵关内侯。被任命为郎中令后,因为怨恨大将军卫青害死自己的父亲,有一次打伤了卫青,卫青没有立即报复。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在一次宫廷围猎时,射冷箭杀死李敢。汉武帝包庇霍去病,宣布李敢是“鹿触杀之”。李广的长子长孙就是李陵,也因“善骑射”,被汉武帝认为大有李广遗风,特命他带800名骑兵深入大漠侦查地形。胜利归来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指挥5000勇士,在酒泉、张掖一带布防。以后李陵就以这5000步兵转战大漠,被匈奴大军围歼。
唐朝开国功臣程知节的3个儿子,有两个都被授予军职,他的小儿子程处弼任左金吾大将军,程处弼的儿子程伯献,后来也官至右金吾大将军。另一位开国功臣段志玄,唐太宗在他临死前表示要授他儿子五品官,而段请求给他弟弟段志感授官,唐太宗于是授段志感左卫郎将。他的儿子段瓚,袭爵褒国公,官至左屯卫大将军。
唐玄宗时的名将高仙芝,是高丽人。他父亲高舍鸡从军后,屡建战功,曾任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年时随父亲至安西,以父亲的功劳起家就是游击将军,到20岁拜将军,和他父亲同班秩。
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部族军队的军官都是世袭的,而且一般都带有较多的贵族政治色彩,有爵位者就有职权,继承爵位往往也就继承了官职。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将原来女真族的游猎作战猛安、谋克固定为军职,有战功者往往也授世袭猛安、谋克。金世宗统治时期,朝廷已相当汉化,有部门提出各地猛安、谋克,依仗世袭身份,常常侵扰平民,建议改为和一般文武官员性质的“流官”,每30个月转官。朝廷讨论时,宗宪(宗翰即兀术之弟)认为:“昔太祖皇帝抚定天下,誓封功臣世袭猛安、谋克,现在若改为迁调,就违背太祖的誓约。不如对猛安、谋克进行考核,有不称职的,选择其弟侄中贤者代之。”被金世宗接受。这项制度一直维持到金朝灭亡。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也将百户、千户、万户之类的军职作为世袭职位。
在汉族皇朝中,明确规定军职世袭的只有明朝。朱元璋或许是为了与世兵制配套,规定军官都授予世职,军官死亡或年满60岁,由嫡长子承袭职位,如果自己没有儿子的,允许兄弟继承。在承袭职位前也要经过骑射测试,第一次没有及格的,只能算是代理职务,领取一半的俸禄。第二年再试,仍然没有及格的,就要充军。但是后来制度废弛,有一战事就有大批冒功被授予军职,而世袭者中顶替冒名的也不计其数,导致军官数量猛增。到明朝建国后100年左右的时候,军职增长了4 倍,再到50年后的嘉靖年间,又增长好几倍。当时有个叫霍韬的官员建议,严格实施制度,即使有战功的也要区分大小,“或许世袭,或许终身,或许继,或不许继,各具册籍,昭示明白,以为激劝”。当时一次性的大检查,淘汰了几千名军官。但是不久就恢复了老样子。
不过明代确实也有不少名将是世职出身的,比如以抗倭出名的名将戚继光就是世职出身,他家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父亲死后,他承袭职位,因为才能卓著,又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主持山东防备倭寇的防务。后来改派挂浙江都指挥司官衔,而实际职务为参将,几经反复,主持台州、金华、严州防务。他在实战中痛感原来的卫所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因此重新招募3000士兵,在义乌组编新军,严格训练,屡战屡胜,号为“戚家军”。
清朝入关后,吸取明朝教训,严格控制世袭军职。即使是八旗军职也只有在临阵战死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其子孙承袭,如果子孙尚未成年,可以先发放一半的俸禄。而绿营兵军官战死,子孙仅得”难荫”(有一子可入国子监为监生)而已。1784年乾隆皇帝发布诏书称:“旗员及绿营人员,效命疆埸,同一抒忠死事,何忍稍存歧视。”规定以后绿营军官战死的,也一律授予子孙世职。和明朝不一样的是,清朝世职是一个作官的出身,承袭世职只是挂一个官衔,实职仍然要从基层小军官做起。
科举出身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但只是选拔文官的途径之一。唐朝科举制度开始时“六科”也都是以文取士。到了武则天当政,在长安二年(702年),首次举行“武举”考试,考试内容为各中射箭技巧,以及马术、负重等等。以后武举考试兴废不常,很少有军官是以此出身的。在新、旧《唐书》的列传中,提到武举出身的只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出生寒素之家,年轻时“以武举异等”得以起家为军官,先是补左卫长史,后来逐步升迁为边防军将领。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叛,成为当时唐皇朝最得力的大将。
宋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了武科举的制度,考试内容除了武艺和体力外,还要考“策”(就时政提出建议)或对兵法书籍的熟悉程度。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在朝廷设置“武学”每3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考试,录取名额以百人为限。各地最各级官员可保送1名免试入学,其余的都必须参加考试:骑、射外考兵法和对策。按照考试成绩,优等的直接送枢密院试用为低级武官;其余的按成绩进入武学上舍、或外舍学习。武学讲授“诸家兵法”以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学制3年。毕业考试及格后授予初级武官官职。以后还曾在各州设置武学。
武科举考试以后单独进行,1078年《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规定:第一等,步射1石弓,10发3中;马上能射7斗弓,并掌握5种马上格斗武艺;《孙吴兵法》10道题答出7道的,“时务边防策”5题“文理优长”,法律题10道答出7道,就可以出任低级武官。第二等步射8斗弓,10发2中,马上能射6斗弓,有3项马上武艺,答出一半兵法题目和法律题目,可以见习低级武官。第三等,步射6斗弓,10发1中,只有两项马上武艺,兵法、法律只能答3题的,记录在案。每3年考试1次,任命武官不过30人,后来逐步增额,以至于3人取1,每次都有百人入流,比文科举得官还容易。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 10人,其余的入武学。
南宋进一步改革,1135年开始由皇帝亲自“廷试”,合格的都赐予武进士,授予武官衔“保义郎”、“承节郎”等名目。但实授的职务往往并非军官。1166 年武举进士也比照文科,有第一、二、三名的排名。以后又规定参加廷试的都必须由各地方长官先行选拔,作为“武举人”保送朝廷。这样以来,武科举体系与文科举体系基本相同。1177年明确武科状元之称,状元愿意从军,授予正将之职,第二、三名副将,第四、五名准备将。
两宋正式建立武科举系列,但是在当时重文抑武的风气下,很多人只是为谋一当官出身而已,考取后不愿从军。因此两宋时期由武科举出身的名将极少。
较为著名一点的有北宋末年的何灌,他在武选登第后即为军官,在与辽朝边境地区任巡检,以善射闻名,号为“何巡检神箭”。后来在“靖康之变”时受命防守汴京,战死疆场。
另一个是同时期的徐徽言,在1108年应“求材武士”诏,“武举绝伦及第”。以后即担任武职,长期在河西地区为军官。1127年金朝攻破开封,而徐徽言率领本部军队坚守晋宁近两年,最后这座孤城被攻破时,徐徽言将防御器械全部烧毁,力战被俘,宁死不屈,被杀害。
两宋时即使是武状元,也并不一定担任军职,比如1235年武状元朱熠,起家是“阁门舍人,差知沅州”,担任了地方行政官,后来以担任监察御史敢于弹劾权臣而闻名。1260年升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算是主管军事的副宰相级别,但仍然不算武官。不久也遭御史弹劾而罢官。
武科举制度后来也被金朝继承。主要考试内容为骑射,要求挽1石力弓,射150步至210步远的靶;并且要求策马飞驰,在150步内接连用枪刺落4块靶子。此外也有书面考试,考兵法书。武举入仕,都授予巡尉之类的军职
到金朝末年,世袭军官大多腐朽不堪一战时,武科举出身的军官在军队中曾有过很大作用。比如金末将领古里甲石伦,武举登第后以勇武异常,提升很快。并建议组编“义军”,“三十人为一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外设一总领提控”,以抵御蒙古军队。他长期在西北地区主持防务,最后兵败自杀。
另一个金末武举出身的将领纥石烈鹤寿,原来是世袭猛安,但却只是一名亲兵。中武举后才得以担任军官。当南宋与蒙古约定夹击金朝时,他负责防守金朝南部边境,在与南宋军队的战斗中多次获胜。最后战死。
元朝科举制度兴废不常,也没有武科举制度。
明朝建立后,设置武学、武科举。在京师以及卫所设置武学,训导军官子弟。凡10岁以上应承袭军职的子弟的应入学学习。教材为《武经七书》。地方青年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武学学生资格,号为武生,与文科举生员(俗称秀才)相同。武科举制度与文科举相仿,武生通过乡试(省级考试)武举人,可以到京师参加会试。会试内容曾规定,“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就不可试弓马。但以后改为三场考试,第一场试“马上箭”,射35步远的靶子;第二场试“步下箭”,80步的靶子;第三场才是笔试。每3年会试,录取进士定额为100人。
由于明朝武科举制度比较长久,武科举出身的军官相当多。
比如明中期抗倭名将之一的俞大猷,就是武科举出身。他“少好读书”,学《易》又学剑。考中秀才后因家境穷困,在父亲死后,承袭了父亲“百户”世职。不过他并不甘心,1535年考中武进士,被授予“千户”军职,守御金门。他上书对海防提出建议,却被上级训斥:“小校安得上书?”被责打一顿后罢官。1542年蒙古俺答入侵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俞大猷向巡按御史自荐,得以上京,被送到宣大总督翟鹏处,他和翟鹏论兵,翟鹏几次被他说得下不了台,于是说:“我不应当把你看作武夫。”可是仍然没有用他。好在兵部尚书毛伯温欣赏他,在他回到家乡后任命他为汀漳守备,这位命运多蹇的武进士才真正成为一名带兵军官。以后他长期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靠战功由都指挥佥事、参将,逐步升迁为备倭都指挥、总兵官。但仍然曾多次被降级、查办,甚至被判死刑、戴罪军前效力以赎死罪。
与之齐名的另一名抗倭名将刘显,原来是私塾教师,后来冒籍四川,得为武生。从军以军功升为军官,调到东南沿海抗倭,为参将。也屡立战功。
明朝武科起先没有殿试,因此没有武状元之称。比如嘉靖年间有个名叫尹凤的,武科举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但不称状元。他本身世袭府军后卫指挥同知,考中武举第一后,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派到福建参加防倭作战。以功升到福建参将。
明末崇祯帝锐意求治,想要提拔武科。正好1631年武会试因为考官不公,引起武举人聚众闹事,崇祯帝派人复查,发现武举中能够挥舞百斤大刀的只有两个人,而其中居然有一个人没能中进士。崇祯帝下令将考官全都抓起来治罪,将有关的兵部22名官员贬官。另外派人重新主持考试,录取100名,仿照文科举形式,也分为三甲。崇祯帝亲自调阅前30名考卷,钦定一甲3名。头甲头名为状元,他就是来聘,是能够挥舞百斤大刀的武举之一。当即授予来聘为副总兵。这个明朝第一个武状元果然也能够为皇帝尽忠,三年后就在攻打孔有德叛军盘踞的登州时,身先士卒,战死在城头。
当然决不是所有的武科举出身军官都会这样对大明朝忠心耿耿的。明末引满清入关的吴三桂,也是一个武举出身的军官。
清朝入关当年就举行武科举考试,用以笼络汉族好勇斗狠之徒。以后一直与文科举考试同期,每3年举行。凡通过基层考试即获得武生资格(俗称武秀才),可以参加武乡试,另外绿营兵丁也可以报名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武举人,以及绿营的千总、把总,通晓文义的可以直接参加会试。满族因有世职,开始时不得参加武科举考试,雍正年间开始允许满族人参加,以后时停时行,没有定制。会试及格后进入无淘汰的殿试,排出三甲名次,一甲3人,和文科举一样有状元、榜眼、探花之名
武乡、会试都分内、外3场。首场马射(35步远靶子,10发3中),二场步射(80步靶子,10发2中)、技勇(拉硬弓、舞大刀、掇重石),三场是内场,考策、论(首题用《论语》、《孟子》,次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
清初明确,一甲进士或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以后武状元授一等侍卫,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及蓝翎侍卫,获得这些官衔后,再到兵部选实职官。
清朝每次乡试录取举人名额,全国总计将近1000名,会试名额300至100人不等。因此通过这一途径成为军官的人不少。据张仲礼《中国绅士》一书的统计,18世纪末清朝军队中有将近13%的军官是武科举出身。如鸦片战争中著名的“定海三总兵”,葛云飞是1823年武进士,王锡朋是武举人出身。
和文状元很少成为宰相或著名权臣的情况相仿,武状元成为全军统帅或一代名将的情况也很少见。
清代武状元中经历比较具有戏剧性的是马全。他是山西阳曲人,原来的名字是马瑔,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一甲三名武进士(探花),以二等侍卫出为福建抚标右营游击。可这位武探花当官不久就因为和同僚争吵而被夺职,他就改名马全,寄籍在北京的大兴县。1760年再次参加武会试,居然又一次名列前茅。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见了马全很眼熟,说:“你不就是马瑔吗?”马全赶紧叩头请罪,想不到乾隆皇帝爱才,居然钦点马全为武状元,授头等侍卫。两年后乾隆皇帝下江南,命令他代理江西南昌镇总兵,负责护驾警卫。马全这次尽心尽力,很讨乾隆皇帝喜欢,南巡结束就提升他为江苏苏松镇总兵,以后提升为江南提督,成为绿营最高级军官。1773年,乾隆皇帝发动征讨金川战役,又想起马全,特意将他调来为领队大臣。想不到木果木大营遭到夜袭时,马全殿后掩护,在夜战中战死。乾隆皇帝知道很是惋惜,说:“提督马全乃国家出力有用之人,今力战死事,实堪轸惜!”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
0
隐身),
1
位游客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4 14:5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02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