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草树先生解读《道德经》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草树先生解读《道德经》, 孔子不懂老子一二三
草树先生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340128
注册
2009-9-22
#1
发表于 2009-11-25 13: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草树先生解读《道德经》
关于老子的这“一、二、三”,两千多年来难倒了无数修道者,就连佛、道高人也对此参透者甚少,传世的就一个也没有了。
至于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之父——孔子误认为道就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我们是绝对不应该感到太奇怪的。
存世最普遍对于“一、二、三”的解释是: “一为道、太极......;二为阴+阳,为天+地......;三为阴+阳+和,为天+地+人......”。如果这些解释是对的,那么老子肯定就是错的了。
对于“道德经”的众多误解,究其根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后人总是拿儒家的易经思想去解读它。
八卦是易经思想的来源,但儒家易经思想使本来属于道哲学科学范畴的八卦这一适用于物理世界,预知人、事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实用技术变成了“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杰作。
八卦事实上是以阴阳对立为起点,相互转化原理的哲学科学和技术,它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起源,但这并不表明它的高度就一定超越了后世学说。在目前已知世界哲学和宗教文化中,至少“道”、“佛”哲学的高度是超越了“八卦”的。因为:八卦是对物理世界的最高总结,而“道”、“佛”则是对精神世界的最高认识。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系,佛家指出了“心物互转”,老子指出了“无有相生”的关系。
所以,以物理世界的知识去解释精神世界的知识是错误的,更何况易经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理性哲学而属于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演变成了反自然的违心主义学说了呢。
(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读
【道生一】
要正确理解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义,就首先要从正确认识其中的“一”开始。找到了“一”这个本,再去找末——枝叶——“二、三”也就容易了。
通过对《道德经》里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有之相生”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几句话来看,“无”——即“道”,是“有”——即“天地”(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之母——产生的根源。
可是,“天地”之“有”是如何为大道之“无”所创始的呢?
又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废……”观之,万物得以生成和生生不息,乃得到了“大道”所创造的这个“一”,并且顺应了这个“一”的变化规律的缘故。这个“一”便是事物的本体,也是“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有”。
事物的本体为什么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呢?这是由于“大道”创造万物的功能“周行而不殆”的缘故。“名可名,非恒名”也正是由于本体“一”不断变化的缘故。
所以,“道生一”之“一”乃事物自身的本体之义。
【一生二】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事物在未发生之前其本体是先存在着的。这就好比树木还没有生长出来之前就已经有了种子一样。
如果拿人的行为,尤其是人造物来说,它们被制造出来之前,我们在大脑中是首先需要对将要被制造物有一个整体设想的。这种整体设想之所以称为“一”,是因为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将之进行分割,那么分割后的各个部分就都已经不能再代表这个本体了。
那么,“一生二”的“二”分别代表哪两件事物呢?这个本体之“一”又是如何生出这个“二”的呢?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也就是说,道创造了本体这个“一”,而物因+动因则使本体的潜在属性转化成为物理属性,但是“物因+动因”这两个因素并不是老子所言之“二”。
我们认知物理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的认知和是非善恶的认知,无论是它的整体还是局部,都要依靠定性、定量的分辨。而一切定性、定量的分别都是由相互依存的两元对立属性构成的。在八卦中,这种对立性就命名为阴阳。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指出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恒也” 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一生二”的“二”指的就是一切相互对立的存在,包括感官意识和情感意识上的存在。
如果拿有一切有生事物而言,我们就可以知道,生命存在充分条件只有两个——吐、纳——能量的周期性吸收与消耗。
【二生三】
有些解释认为,“二生三”中的“三”指的是“多”,也就代表万物。这种解读是错误的。因为,生命的吐纳必须有能够满足吐纳要求的条件,否则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
譬如饿了要吃,因此进食就成了满足能量吸纳的要求。对于动物而言,吃的食物还需要通过劳动或劳动价值交换才能获得,因此劳动就成了满足能量获取的对应手段。
由于能量吐纳的周期性特征,能量获得了以后,又会被消耗掉。
吸收的能量除了通过消化食物和内部器官自动运动消耗掉一部分之外,再劳动也消耗了一部分,最后剩下或多或少的能量又如何处置呢?从动物的情况来看,这部分能量是通过休闲活动(包括游戏)和学习而消耗掉的。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劳动、学习和休闲活动构成了生命的一切活动,而且也是一切人造物被发明、创造出来的全部原因。也就是说,生命的一切活动现象背后,从定性的角度来看,所包含的无非都是这三种性质的活动,没有能够超出这三种类型的。
因此,从人类世界的角度来看,“三生万物”的“三”指的就是劳动、学习和休闲。
【老子的言下之意】
“三生万物”的“三”具有生万物的功能。而显然,能够创造事物的似乎只有“自然大道”和动物(尤其是高智商动物,譬如人类),其它事物并不能创造新事物。
所以,我个人认为,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要指出的是“道”创始万物,和被“道”所创造的人类的一切行为和创造,发生的根本规律和原理。
然而,对人类世界之外的事物而言,“三”指的又是什么呢?按照满足事物的吐纳和发展变化的条件,以及参照人类行为来看,这个“三”也就是满足吐、纳需要的相对应条件和在这两个条件相互作用下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草树先生
a13725218091@163.com
帛书本《道德经》全文下载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9-11-25 18:54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草树先生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340128
注册
2009-9-22
#2
发表于 2009-11-25 13: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庄子是如何理解老子“道、德、无、有、一、名”之间关系的
【泰初有無】
——“無”只是对物理世界而言的“无”,是物理世界一切存在事物出现之前的潜在之有(潜在本体)被创生的无形力量和过程。
【無有無名】
——没有“有(潜在本体)”,也没有“名(可感知、描述的物理属性)”。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此“一”者为“道生一”之“一”,也代表“有(潜在本体)”之意。
——“有一而未形”指有潜在的本体之“有”,但是还没有“形”——可感知、描述的物理形态。
譬如,我们大脑中有了对某件事的整体构想(潜在本体)——概念或定义,但还没有付诸行动去实现它。这个时候,存在于大脑中的构想对于精神世界而言就是“有”。这种“有”是相对于“道”的虚空属性和它自身被“道”所创造的过程之“无”而言的。这个“有”之所以又称它为“一”,是因为:1、它是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唯一分界点、交接点;2、无论从精神世界还是物理世界的角度来说,它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将它的各个属性分开了,也就不再是我们为之构想的对象而成为其它对象了。
【物得以生謂之德】
——事物出现了,发生了,也就是具备了物理世界的实有特征了。所谓实有也就是具有了“可名——可感知、描述”的特征。
——从潜在本体之“有”到物理世界之有——可“名”的实现,这中间还需要具备其它条件。直接的条件包括:(1)构成事物的物质条件——物因;(2)使物质按照潜在之“有(本体)”的需要有序的组合在一起的外在力量条件——动因。
——对于自然条件下的生命,譬如树木的生长而言,这两种条件均来源于大“道”所创造的外在自然条件。
——然而,对于人造物而言,这两种条件还有可能受到第三种力量——决策、支配、协调力量的控制。因为,由于人类发展分工的关系,掌握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人对关系到人类的各种事物的存亡、发展、变化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
——又,依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之说,“物得以生謂之德”之“德”指的应是潜在本体之“有”的决策者,以及支配、协调、控制有助于事物从精神世界之存在向物理世界之存在转变的自然资源、财富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统治者。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
——“未形者”既是“有”也是“一”,潜在本体是也。
——“有分”。这个“有”、“一”虽然是一个整体观念,但却是由各种可“名”——独立的潜在属性构成的。
——“且然無間”。虽然是由各种独立的潜在属性构成的,但却是不可分离而组合在一起的。
——“謂之命”。“天命”、“宿命”、“命中注定”,它就像一颗种子,是西瓜就是西瓜,是芝麻就是芝麻,西瓜怎样想改变自己也不会成为芝麻,芝麻怎样想改变自己也不会成为西瓜。
【留動而生物】
——“留”。保持自身属性的物质;“動”。导致物质变化和按照潜在本体的需要进行有序组合的行为运动因素。这两个因素——物因和动因,促使新事物、新生命的诞生。
【物成生理,謂之形】
——“理”,物质和构造。“形”,外在物理形态、形体。
——已经存在于物理世界的事物都有各自的物质材料及其构造。
也正是由于质料及其构造的不同,才使得我们的感官知觉能够感受到它们之间不同的外在物理形态、形体。
【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神”,内在精神气质;“儀則”,外在仪态和行为规律、规则;“性”,性格。
——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仪态和行为规律、规则构成了一个生命的性格。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德”,最初的潜在本体之“有”、“一”。
——“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道性”,亦可称为“佛性”等。它是宇宙中所有生命形式之无差别的,同一的最初之“性”,亦为宇宙本源之空、虚之性;
第二层是“先天之性”——天性。它是“道生一”之“一”的最初潜在本体属性。“天性”是个体生命的潜在物理(包括行为)属性,它还没有受到意识形态观念、情感等的影响,具有纯自然特性;
第三层是“众生之性”——后天性格。它是“先天之性”受到生存环境和意识形态观念、情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内在精神气质和外在仪态和行为规律、规则。
——依据“道生之,德畜之”而观之,“性修反德”之“德”乃最初之“有”——“一”——“潜在本体”——第二层“先天之性”之义。而“性修反德”之“性”乃是第三层“众生之性”。
所以,通过“修”,找回自身“先天之性”。使自身“众生之性”回归到“先天之性”也就回归到了“德”的境界。
——“德至同于初”。回归到了“德”的境界也就与最初的生命本体同一了。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帛书本《道德经》全文下载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ml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草树先生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340128
注册
2009-9-22
#3
发表于 2009-11-25 13: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解读方法
木子: 您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述什么内容的书?
草树先生: 如果你问一百个研究道德经的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绝大部分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木子: 在不少《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我看到不少“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树先生: 的确如此。对于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要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木子: 历史上,被认为读懂《道德经》的人几乎只有庄子一个人?
草树先生: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中,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义,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还是带有自己的一些角度,还没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还不是究竟。后世对《道德经》的消极见解与庄子不无关系。
当年释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经的话,我相信他将是有史以来最懂得道德经内涵的人。
木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草树先生: 如果您对金刚经和道德经又较为全面的认知的话就会发现,佛的主张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注解和展开。可以说,释迦穆尼的佛理与老子的道德见解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木子: 请问,以你的见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读懂《道德经》呢?
草树先生: 《道德经》这部哲学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总章“道可道,非恒道......”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本体),其它八十章都是由这粒种子生长出来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就要从“道德”总章开始,尤其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定性化分解(分类)。理解了总章,再来解读其它章节也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认为,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经总章。
草树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则认为它是“道德”总章——道经和德经的总章。
何谓“德”?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人能指出来具体的回答来。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树先生: 其实是有的,但老子没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与 “道”交替进行了论述,还指出了两者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2009年9月3日于广州白云山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帛书本《道德经》全文下载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ml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草树先生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340128
注册
2009-9-22
#4
发表于 2009-11-25 13: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佛家最懂老子无为思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当没有人为破坏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的话,那么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包括生、长、育、亭、毒、养、复的状态)本身,和它对于其它事物所产生的后果来说,都是没有美丑和善恶等两元对立统一的关系的,因此都是完满无缺的。
因为,万物在物理世界的存在、发展和灭亡都是与自己唯一本体的存在、发展和灭亡相一致的,而万物的本体又是由宇宙中唯一的道根据自然生态的需要而创造的。这也就是说,万物存在的任何状态都是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是不存在任何价值评判上的差别的。既然没有对事物价值评判的差别,也就不会产生情感态度上的美、丑、爱、恶等差别了。
然而,一旦脱离了大“道”,自以为圣贤和有智谋的人出现了以后,人为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因为,所谓的圣贤智者,只不过是因为执着、迷恋于大“道”所创造之“无常”的物理世界(包括身体)而“认贼作父”,不了解生命之性体本乃“万古不磨”而与大“道”同一相合之糊涂众生罢了。
这些所谓的圣贤智者,一旦有了善或恶的念头和行为,也就必然导致人和自然本处于和谐健康的状态受到了破坏。而糊涂众生对所谓圣贤智者的崇拜、学习和效仿更使得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健康生态遭到了不堪的践踏。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主张“绝圣弃智”,以及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要抛弃“上贤”的精神。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这两句话再结合“有无之相生也”一起来看的话,老子似乎也在告诉人们,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齐家,要想达到真正的圣人“无为而治”的境界,和“绝圣弃智”的目标,从而实现与元一的大“道”合而为一的话,在情感和价值判断上斩断“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与元一的道最接近的两元对立观念才是最终的法门。
在草树先生看来,老子在此章所表达的见解显然与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心见性,见性即佛”的主张是一致的。
【草树先生
a13725218091@163.com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草树先生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340128
注册
2009-9-22
#5
发表于 2009-11-25 13: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子四因论VS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东西方需要阴阳和合
---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提出了四因论——本因、物因、动因、极因。
--- 老子(李聃dan,中国哲学家)早在亚氏之前两百年前(公元前五百多年),也提出了四因论——生因、本因、物因、动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
--- 我们可以对比发现,东西方四因论唯一显著不同的是【生因】和【极因】。
---【生因】——道,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哲学思想。它指的是万物潜在本因(本体、本质)形成过程的规律和法则。它是世界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和谐健康发展的最高法则,是自为因果和保持每个生命个体圆满无缺的无形力量。
--- 在西方世界,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所有西方哲学家,直至今天,也还没有对【生因】作出过系统的哲学研究。
--- 【极因】——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中的指的【极因】是事物所造成的后果或者当初创造这一事物之目的最终所产生的意义或价值。
--- 显然,意义或价值的追究首先需要确立评价的主体(被评价方为客体)。
--- 作为在没有【生因】——“道”的生态和谐认识体系的情况下,评价事物价值的主体显然是不由自主的以人类自身的主观欲望、意识和经验为标准的。
--- 主观欲望的发展具有无限性,而意识和经验始终也具有局限性,这就必然导致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
--- 为了满足主观欲望和斗争发展的无限需要,大量人为构想出来的本体和人造物得到了无节制的发明、创造和发展。这便是西方社会自宗教势力推出政治势力之后首先是机械科学,然后是化学,再后来是电子、数字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根本原因。
--- 然而在中国,尽管在有史以来从未有过压制科学技术发展的宗教势力或其它信仰,但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却无法与西方只有近三百年来的发展成就和速度相提并论。
--- 当代绝大部分文化学者均相信,东西方创造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水平的差异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差异具有重要关系,还有不少人认为与道家文化具有重要关系。
--- 在我看来,东西方的差异是自然之“道”用来和谐地球文明的需要而创造的互补关系。他们之间永远都是既对立又互补,既矛盾又协调的关系。
--- 所以,对于东方人来说,根据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通过适度的引进、合作和自我发展等方式,尽可能的使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保持一致,以此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如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能够实现造福全人类的目的——即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导致人类冲突行为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为与不为的智慧则需要向东方的“道”哲学学习。
[作者:草树先生,E-mail:
a13725218091@163.com
帛书本《道德经》全文下载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ml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草树先生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340128
注册
2009-9-22
#6
发表于 2009-11-25 13: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
草树先生
何谓“不上贤,使民不争”?老子为什么提出“不上贤”的主张?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并不代表社会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实上,人人都是天才,个个都是圣贤。这是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与人之间互不将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时,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的冲突也才会降至最低。这样,人类的矛盾与纷争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谐、安定,富足的社会就会实现。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 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这样就能够消除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最终避免了社会的矛盾与纷争。
-----草树先生
a13725218091@163.com
帛书本《道德经》全文下载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ml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草树先生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340128
注册
2009-9-22
#7
发表于 2009-11-25 13: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昔之得一者:一者,非道也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对于这一章的解读,最关键的最在这个“一”。
.>>>.一般都认为,这个“一”就是“道”。有人引证说,第十四章的“混而为一”指的就是道,甚至还有人因此而推断出道就是物质的“高明”结论。
.>>>.可我要问各位了: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要分为《道经》和《德经》?
.>>>. 以我的理解,《道经》阐述的是对“道”—— 万物潜在本体生成过程的自然规律和法则的认识,以及修道——掌握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方法、前提条件等;而《德经》则阐述的是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等修德——如何才能按照自然规律、法则,顺应社会、事物发展的趋势,而为“无为”之事,也就是做到“唯道是从”这一最高德行的意义、条件、方法、态度等。
.>>>. 从古今中外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修道、掌握道的工作都是由道人——学者去承担的,而统治者则是借用他们的智慧和知识来做决策的。
.>>>.我国古代的“三公”就是朝廷最高等级的智囊团,帝王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而且对他们非常敬重。
.>>>.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也就是说,统治者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非常尊敬和重视得道之士,因而得到他们的辅佐的缘故。他们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永恒自然规律。
.>>>.可见,“道经”主要是给修道、修学之人看的,而“德经”则主要是给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看的。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第三十九章《德经》中的“一”指的应该不是道,而可能是与“德”有关。
.>>>.在道德总纲(一般认为的道经第一章)中,老子阐述了“名可名,非恒名”“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我认为,“名可名,非恒名”指的是事物的本体(本质)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其物理属性也会根据本体的变化而变化。
.>>>.至于“有,名万物之母”则是告诉我们,本体是万物在物理世界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根源。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是跟随道,顺应道的。可顺应道的什么东西呢?那就是道所创造的,有规律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事物之本体。
.>>>.譬如一颗种子种到地里。从生根发芽、结果、死亡,到再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所以,天、地、神、谷、万物得到按照自然规律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下的自身本体就能够表现出他们应有的存在状态。而侯王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就能够因为使人们得到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得到人们的拥戴。
.>>>.“其致之也…”就是说,如果因此而满足现状、试图保持现状,或贪得无厌、好逸恶劳的话,由于事物潜在本体的发展变化是从不间断的,所以就会导致天裂、地废、神歇、谷竭、物灭、侯王蹶的悲剧发生。所以,老子在本章是要告诉统治者、领导人、经营者“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
-----------------草树先生
a13725218091@163.com
帛书本《道德经》全文下载
http://www.v199.cn/daodejing.html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chunqiuchunqiu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6
编号
334442
注册
2009-8-13
#8
发表于 2009-12-1 16: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哥,你写得很认真。不过写得断断续续,我认真读了,还是不太理解你要表达什么?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
0
隐身),
1
位游客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07:0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25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