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的一点心理学分析
夷陵惨败,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话说刘备东征蜀中多有劝阻者,如秦宓,赵云等.独不见诸葛丞相有只言片语,贵为丞相,在战略上无法预见东征之危,战术上又不能拾遗补缺.实际上诸葛亮从头至尾坐看刘备倾覆,而无有作为矣.假如当初诸葛亮也曾和秦宓,赵云等人一样劝阻过刘备,那以诸葛亮之精明,肯定会在合适的时机将其公之于众的.毕竟这可以给自己的光辉形象大大加分.但是没有,除了借痛惜法孝直发出了一个含糊的信息之外,未置一词.这说明,在夷陵事件中,诸葛亮确实是不作为的.
当然,作为不主持军事的丞相,夷陵惨败与他的职责是很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问题是;诸葛亮向以管乐自诩,自视甚高.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见识还不如秦宓,赵云之辈?夷陵之事,诸葛亮是一定会为自己找个说法的,决不可能让自己的光辉形象沾染上哪怕一点点瑕疵.
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是直接扯谎,就硬说自己当初也曾劝阻过主上,只是主上不听.但扯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当事人几乎都还在,万一让人家戳穿了咋办,光辉形象岂不立刻土崩瓦解.诸葛亮毕竟不是李严,权术智慧登峰造极,不会出此下策.
另一个办法则是不直接说,而是借景生情,以一种暗示的手法求得解脱.请看: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在这里诸葛亮回避了自己是否曾经劝阻过刘备的问题,借痛惜法孝直的重要性传递了第一个暗示.既;只有法正可以劝阻刘备,其他人都不行,我诸葛亮自然也不行,也就是说法孝直是比我诸葛亮受宠的,我的话刘备不听.由第一个暗示就可以顺利导出第二个暗示;既:既然我的话刘备不听,那我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么也就可以理解为我当时也是说过的,不然我痛惜法孝直的重要性干什么?
这一切都只是一种心理暗示,是看官自己的结论.诸葛亮本人没说一句谎话.是的,诸葛亮说过法孝直比我诸葛亮更受宠吗?没有.诸葛亮说过自己也曾劝阻过刘备吗?也没有.所以,谁也抓不住诸葛丞相的一点把柄.而诸葛亮又确实从"不作为"中顺利解脱出来了.高!实在是高!诸葛亮的权术心机智慧由这点小事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