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彧死魏立,曹孟德何故英雄迟暮?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彧死魏立,曹孟德何故英雄迟暮?
彼德洛克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7
编号
309797
注册
2009-2-7
#1
发表于 2009-2-21 16:0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彧死魏立,曹孟德何故英雄迟暮?
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
自此,曹操在天下之势未定,朝野暗流涌动的情况下,摒弃了一贯坚持的“不图虚名而处实祸”的原则,开始了对爵位高台的攀登。
秋七月,建魏国社稷宗朝,十月,分魏郡为东西两部,置都尉,十一月,魏国初置尚书,侍中,六卿。魏国构架形成。
众所周知,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天下三足鼎立的局势形成,孙权执掌的吴国表面上接受朝廷的册封,向中央称臣,实际上谁都明白其已成为割据一方的独霸势力。而最让曹操头疼的,也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刘备集团的成势,赤壁战后得已占据荆州,基础初稳,大势渐成。
最大隐患终于羽翼丰满,成为真正的心腹大患。和孙权的韬晦不同,刘备集团采取策略更让曹操寝食难安。而刘备集团的成势令曹操最顾忌的原因有二:
一,刘备本人的能力。对此人的实力,曹操十分了解,因此才在之前不惜一切欲消灭之而后快。刘备志在天下,且有治世之能,曹操对他的定位几乎等同于自己,对其的英雄评价一点不为过,这样的人,他的得势,是对于同样拥有“图四海之志,容天下之机”的曹操的致命威胁,简单说,可怕的不是刘备现在拥有什么,过去做过什么,是他能拥有什么,会做些什么。
总体说,就是对曹操集团造成的巨大外在威胁。
二,刘备集团的旗帜。刘备自冠以“皇叔“之名,宣扬“兴复汉室,恩泽万民”把曹操定义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叛国者。
刘备的“仁义”招牌和“皇叔”帽子在未占荆州之前是为自己争取力量,壮大势力,谋求生存的手段,然而,在成势之后,这些又多了新的一层意义,这才是曹操最顾忌的。
曹操虽然权倾朝野,但是,满朝文武和王公贵族中,真正隶属曹操派系的其实并不太多,他们之所以对曹操言听计从是由于三分惧怕七分服从,曹操的权力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力和个人才智换来的,面对这样的人,敬畏是难免的,他位居丞相,对国家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讨逆安邦,功勋卓著。对人才知人善认,唯才是举,不计小节,包容宽大,无论职位能力还是个人魅力都使得众人对他不由得的服从。可是,这些人毕竟不是和他一条心,有的是为了私心而跟随他,有的则是真正抱有兴汉期望而跟随他。对于外面那些对曹操“逆贼”的评价,他们也不是彻底当耳旁风,抛之脑后,他们更多的是在旁观和权衡。简单说就是,即使是作为曹操自己大后方的朝野内外也需要他亲自精心去掌控,去调度。才能保持后方局势的稳定。
然而赤壁之战的失败乃至刘备的得势,却让许昌一贯的风平浪静变成了危机潜伏的暗流涌动。
荆州的易主,天下共知,刘备终于挺直了腰杆。他“中山靖王之胄”的名号,和“兴汉”大旗也摆到了台面上,没人再敢忽视他了,朝中势力都不得不对其正视,也不得不将刘备的因素加入到了他们的权衡思考中。
必定顺带进其中的,还有刘备对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定义。
刘备势力的兴起,“皇叔”名号“仁德”招牌的转正,“兴汉讨逆”大旗肃然矗立在中华大地,而曹操的丞相名号,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刘备的军事力量尚不足以构成威胁,但是上述情况的发生和其带来朝野中人思绪的变化,却直接使曹操家门口的局势变的紧张和危险。
后方不稳,刘备得势对曹操集团造成的影响,作用于其自身的巨大内在威胁。
这也是在此之后曹操屡次讨伐孙权和刘备无果而终,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
曹操作为世之英雄对于身处自己势力大后方的情况必然了如指掌,他知道如何才能稳定住这些表面上服从自己,心里面有自己小算盘的人,他的知人善任,惟才是举等宽松豁达的举措,体现出用人的手段和策略的高明,他并不象一般掌权者那样谨小慎微,甚至非信不用,非亲不任,他更了解人心,虽然表面上用人手段显得宽松甚至缺乏斟酌,但是实际上,他总能用非直接的方式去影响着这些人,间接掌控着他们,使事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用积极和向上的力量去调动他们,诸如简单的给予信任就能使本来内心摇摆不定的人对他变得忠诚,而对过失的宽容和对错误的故意忽略,再稍加点拨,就能使带过之人从恐惧消极变得主动努力且不再犯错,也能影响其他人让他们积极起来,同时使他们对曹操更加敬重佩服从而更有力的工作。他懂得从内心调动出的积极主动的态度比被动消极的管理更有效,更稳妥。
“不图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一贯坚持的稳内策略,他拥有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实力,拥有傲视天下的智谋和吞天吐地之志。这些就够了,而因为个人贪婪去追求更高的封号和更多的封地对于他来说完全是有害无利的,对于他的天下之志实在是无助无利且会招至非议和猜疑。而一旦不去碰这些烫手的山芋,自己后方的其他势力就会稳定下来不去胡思乱想从而不会对他的战略目标构成障碍。可以说“不图虚名而处实祸”是曹操权衡利弊为自己的理想抱负量身订做的策略。
曹操是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业,在策略上的根本原因是有一个结合了自身实际,能长期贯彻的总体中心战略思想。一个长期的目标,那就是平定天下,一切以此为重,围绕进行。有了这个条件,就象《孙子兵法》中讲的一样“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在战略上已经有了一个确立胜利的可靠依据,有了这个依据,他才能举起“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旗,以势不可挡之势扫清了一度占据优势的袁绍等势力,大事竟成。也是有了这个依据,他才会不拘小节,不图虚名,不贪私欲。简单说,有更高的追求才能做到如此这般。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自己的晚年,建安十八年,在自己60岁高龄(各个史料记载有所出入,但此时他的年龄应该是在60岁左右不假)时断然抛弃了坚持数十年的稳妥策略,转而追求起之前不屑的爵位和封地,封公建国。
此时的局势又是怎么样的呢?
赤壁战后刘备兴起,导致曹操后方不稳,外临强敌。其后的建安十四年,曹操本想再次兴兵征讨,〈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从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大军到达合肥,在安民慰众之后“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却在十二月还军于谯,“十二月,军还谯。”可见当时曹操虽然有南下的意愿,却因为一些不得不顾及的问题罢兵。能阻挡曹公怒火的,恐怕只能是后院着火了。
建安十五年,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号召属下广荐人才,再次强调了“唯才是举”的原则,而不拘泥于小节得失。可见曹操在做大后方的文章,在增进己方实力的同时为了强化内部的向心力,乃至稳定阵营内人心在做不懈的努力。
建安十六年,曹操在一番对内的韬晦之后终于开始了行动,“张鲁居汉中,三月,谴钟
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会。征讨汉中的行动是对刘备集团蓄势已久的反击。无奈此举却是在叛乱迭起时候进行的,先是太原商曜,后是关西马超等一干人都起来造反,征讨大军只能转而去处理这些麻烦事,反乱纷起也从一方面影射出此时曹操阵营内局势的不稳定。
十七年冬,曹操再次发起了服务于其战略目标的行动,征讨孙权,可是,却也是只在取得了很小的战果后“乃引兵还。”建安十八年四月,曹操回到邺。
随后就是曹操封公建国。
从上文可见,此时曹操这边的局势远不能称为稳定,军事上的半途而废不是曹操的作风,除非受到了不得不顾及的影响才会导致如此。而且这个影响的程度堪称恶劣。
而后方不稳的源头就始于刘备荆州成势。
当魏公的想法自然是曹操自己提出来的,可面对着作为心腹大患的外在死敌,和危机重重的内部局势,曹操这么做会对全局起到良好的作用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外所惧何也?刘备,刘备的兵马能对曹操构成直接威胁吗?不能。那曹操怕的是什么?影响力。刘备的兴起,让曹操的“国贼”称号更响亮了,曹操头疼的
就是这个会分化己方的内部。直接导致“不稳”,而这时候封公建国会怎么样,会稳定住内部的人心吗?根本不可能,且还会加剧局势的恶化。内部非曹派所担忧何也?操篡汉自立。
对于封魏公这些人所想何也?阿瞒同学当皇帝倒计时开始喽!
可是,做了这些曹操还觉得不过瘾,他还要干些更酷更绝的——杀人,杀什么人?自己人,杀谁?荀彧。
史料上说法不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荀彧的死绝对是曹操造成的,那就和杀没什么两样。
荀彧之死在曹操封公之前,但是却是在曹操向他透露了意图的情况下,又对曹操的想法表示反对之后,被曹操以去谯县劳军的名义扣留下来而死的,所以荀彧之死和曹操的封公建国有着直接联系。而发生的先后意义不大。
可以说,荀彧是曹操最信任的幕僚之一,甚至在曹操阵营里,他的地位是仅次于曹操本人的,他一直负责的方面,除了为曹操的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就是“居中持重”为曹操经营后方,这个任务表面上看起来不出旗放炮,但是确是只有最重要,最信任的人才能担当的。
这就相当于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起的作用,是个派系内的丞相。而对于曹操的大势之成,荀彧也有着傲视曹操身边其他人才的卓著功勋。曹操讨灭诸多敌手平定中原时,总有荀彧在侧,为其策划,为其谋略。诸多功绩虽不胜数。但举其中一则,即可彰显他的至关重要。曹操得已图天下的旗帜举措,也是他霸业的基础——“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荀彧提出来的。由此可见荀彧对曹操的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也能体现出曹操对他非同寻常的器重和信任。
可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嫡系”的曹营栋梁,因为对曹操反常的求爵举动的反对,被曹操几乎毫无犹豫的推上了死亡之路。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建议”曹操进爵位为国公,曹操“密以咨彧” 荀彧却反对“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他认为曹操应该继续坚守“远虚名”的策略。以退让和至诚为原则,不应该封公建国。
可曹操此时却铁了心要这么做。至于他为什么不顾内部局势的恶化和外面强敌林立的状况而行此不利于他的平定天下总体战略目标的举动,后文再去讨论。先单独谈谈曹操为什么要非要为此置荀彧于死地。
前面讲了,荀彧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能得势是有他的大功劳的,曹操不是董卓那种“性刚而褊,忿不思难”一发火什么都不顾的人。曹操是有大志者,他的决定,都是权衡和思考的结果,尤其是可能会造成很大影响的举动,更需要深加斟酌,未雨绸缪。而动荀彧这个不但位高望重而且身为己方骨干的人,则更需要深思熟虑。
这说明,曹操为了封公建国,非杀荀彧不可。也可以说,他在此之前,就已经将杀荀彧纳入计划中了。
但是,曹操并非对此事未留下一点余地,他在正式封公之前,那次“密以咨彧”其实并不是为了寻求荀彧的支持,而是考虑到荀彧多年的功劳和自己人的身份而留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荀彧却没有领会曹操的一番意思,表示了反对。
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我想曹操对于把这样一个对自己居功至伟,又忠心耿耿的人推下深渊也是十分痛苦的,但是他却必须这么做。
下面分析下曹操必杀荀彧的原因。
一, 曹操了解荀彧。荀彧是一个正直有抱负的人,他不是单纯来投靠曹操混碗吃,他是寄希望于曹操能够成为一个平乱诛逆,中兴汉室的英雄,他看重的是曹操的才能和个人魅力,认为这个人就是真正有能力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所在。他才不遗余力的帮助曹操,为他谋划定略,帮助他铲除强敌,以图一统天下,以至“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他效忠的不只是曹操,就因为他的理想和抱负,注定了他在效忠曹操的同时更加忠于的,是这个汉室江山。简单说,荀彧是个站在曹操一边的汉朝忠臣。
曹操是个知人善任的人,他对所重用人都是知根知底,即使不了解全面也知其梗概
对于荀彧的帮助他动机和本身的理想。他自然是心里明镜。曹操没这两下子,他怎么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所以,曹操了解荀彧,知道他的目的乃至限度。
二, 根本原因,曹操了解自己。
曹操早年起兵前后的所做和表现,剿黄巾时的积极奋力,迁济南国相后的肃风律纪,后来的伐董卓的首倡义兵,当诸侯相互猜疑排挤为己方谋利时,只有曹操在奋勇向前,杀敌讨逆,乃至后来的迎奉天子,治国安民,这些包括荀彧在内的各方人士都看在眼里,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这些都是曹操忠诚为汉的表现。曹操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但是一直到现在,甚至很多关于曹操看法不同的学者们都通过这些表现一致认为即使曹操后来有了篡汉的意图,在起兵的早期乃至成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真正忠诚于汉室的。
历史已尘封,也许真相永远无法诉清,但是我们寻找的是最接近真实的答案,最合理的解释。我认为要找到他的最接近真实的意图,就必须从站到曹操本人的位置,从他自身研究起。
我认为曹操从来没有在篡汉与否的问题上犹豫过,更没有在被权力欲支配的道路上“渐渐”从忠诚报国能臣变成了欲代汉自立的奸雄。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看起来合理的心理过程。
一句话:曹操甚至在发迹以前就已经把代汉自立做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之一了!
他所犹豫的不是做与不做,而是到没到时候。
原因很简单:曹操是一个“有吞天吐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机。”的人
他是个英雄。
这个“英雄”不是什么褒义词,而是对这个世界上特殊的一档人的归类标签。
情绪,欲望,这两种东西是最容易支配人行为的东西,但是它们的共同缺点是会直接导致盲目,而不去考虑具体条件,不去权衡利弊,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但是,人类之所以能产生文明,建立国家,根源上都是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存在,为了更好的生活,从更饱,更暖,到更便利,更满足,文明进步的动力都是欲望在起作用。道德,是人类看到了单纯追求欲望的危害而认识到的东西,归根结底,它是人类为了趋利避害而产生的,也是一种概念上“更美好”的抽象欲望,而情绪,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要素,恐惧,是避免危险的工具,愤怒,是维护利益的帮手。情绪的产生可以加剧行为的效果。虽然有利有弊,但是它对历史的推动是显而易见。
而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伟大领导者的作用不是单纯什么“自由民主”思想可以埋没的,这些领导者拥有的可以推动历史车轮的素质,它的根源也是简简单单的普通人都有的智力和情绪欲望。只是,这些人拥有的是它的升华,真正的宏大志向,信念和韬略。
他们将欲望转化成了志向,结合了道德,消除了盲目自私,变为了崇高的的理想,他们弱化了情绪,志向的存在使它不再象一只狂暴的野兽,转而听从主人的控制,为他所掌控,为他的信念和理想看家护院。
这些普通品质的升华具有让普通人叹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当这些人出现时,混乱的局势才会逐渐明朗,迷茫的人民才会拥有希望和信念,甚至“天下归心”。历史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创出新的纪元,继续文明的进程。
不要因为物质,数字,资历头衔等显眼的“实际”条件而忽略了单个人的真正内在素质,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真正伟大的领导者哪怕是出身低微,白手起家,他最终也会击败曾经的优势者,成就大业。根本的原因不是他获得了什么乃至机运巧合,天命使然什么的。而是自始至终存在于他心底的基础——鸿澔之志,寰宇之略,磐石之念。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人的志向和信念的根源也只是欲望而已。只是懂得了权衡利弊,斟酌思考而将其合理化而已。伟大领导者的崇高理想说到底就是巨大的权力欲,只不过是剥离了会随之产生的不良情绪,并将其控制之加以利用,用来帮助自身和使其他人产生情绪作用为己牟利而已,简单说,他们的高明之处就是可怕的冷静和客观理智。所谓的崇高和使命这两种东西根本上是对纯粹欲望的修剪和升华还有对情绪的控制和利用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和表现不同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
曹操是不折不扣的伟大领导者,是这一类人中的佼佼者,所以称之为英雄。这样的人,他哪怕在一生中受到的影响再多,他的始于人生观确立那一刻起而产生的潜意识中的理想成就目标就已经固定下来,受影响而改变的只能是围绕他的这个中心理想,为实现它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途径和手段方法。他认识的目的只能是为了这个既定的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而不会改变这个目标本身,对于这样的人,又可以归类为真正的“善战者”。这样的人的真实意图,是不会其他人所彻底了解的。因为,衡量常人的理论在他们那行不通,所以按照常理来揣度这种人的思维,其结果只能是前一句话所描述的情况。孙子兵法云“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对于这些英雄级别的善战者来说他们早已可以作到“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被人所了解恰恰是他的优势,他所体现出来表象和能力的已经足够让贤才们趋之若骛了。这样他才能实施他为了自己理想设计的战略,做到“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对自己的了解,对理想的坚定,胸怀大略,豪气干云,如此,在战略上,他根本不会去考虑什么自己的志向其实是“叛逆”。是非正义,因为,正义在自己心中,他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历史的开创者,命运的主宰者。从而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以无反顾的投身到为自己崇高理想的奋斗中去。
传统的忠君报国的观念是用来“守”的,但是,在三国这个纷乱的时代,“守”已经不能在维护汉王朝那名存实亡的尊严了,而对于曹操来说,由于自身的观念和理想,他不会不认识到这个事实,其他有识之士,不是认识不到,而是不愿,不愿的情绪下,他们才会想办法去修补这个漏洞百出的汉室江山,而另一部分人,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们,他们同样认识到了汉朝的日落西山。他们所贪恋的,是自己现有的权利和地位,根本不去考虑汉朝的残余力量的存亡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可图,他们想要的,是更大,更强,更高的地盘,势力和权力,他们也想图天下,但是他们无一例外的被恐惧所支配,怕被人所图,怕失去自己的力量,所以战略上步步为营,有便宜就占,有祸就避,吝啬苛刻,穷兵黩武。
支配这些人思想的是纯粹的欲望和情绪,他们的所谓的志向,只不过是常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使然罢了。他们甚至都不去对这些自我观念去怀疑去修剪,因为他们位高权重,他们潜意识中认为这么做是对自己的侮辱,自大是他们的致命缺点。而实际上的胸无大志,外强中干,是他们只能得势而不能图大乃至后来失败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些人也是属于强者的,毕竟他们的地位和权力不是大风刮来的,只不过有个范畴罢了,就象一句话——“布衣之英雄也”。这个“布衣”不是指地位,而是指能力。
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曹操认为当世在个人能力上只有刘备能和自己抗衡,这不是自大浮夸,而是心底实实在在的评价。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也用实际的行动和成就验证了这点。
而英雄者,前文讲过,他的中心理想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围绕这个中心的方针和策略。他的豁达和机智,致使他在方方面面都能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服务于自身,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通理,他更是深谙。而作为一个无论在战场上还是政坛中的善战者,他为自己的理想而制定的长期的切实的总体战略,也是必然满足“先胜而后求战”的条件的,对于这样真正伟大的领导者来说,胜利是确定的,需要只是过程,也许有人提出曹操并未真正统一天下。“大业”未真正确立,但是要知道,他面对的对手,是另外一个英雄,而且,即使没有一统天下,历史的大势却已经定位在曹操集团这一方,虽然对手暂时强势,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胜利者最终还是产生在曹操苦心经营的这一番基业上。
可以说,对于英雄来说,胜利是确定的,需要的只是途径和时间。
那么对于曹操来说,他的真实理想是什么呢?,无疑是夺取天下。围绕着这个理想,他需要采取许多措施,那么“代汉自立”是这些措施之一吗,如果是这样,那篡汉自立的意图就有可能是曹操在对理想的追逐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就产生了问题,他不想篡汉并不代表他就是忠诚于汉朝的,相反,前面讲过,曹操做为一个志在天下的人,他不认为他有反意是一种犯罪,他注重的不是那些类似忠君报国的传统抱负,他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思想,他认清了世态和局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天下将由我来掌控,也就是他的中心理想目标,而对于所谓掌握天下,无论他是否曾亲自说出来,在他的脑海里都是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的,那就是是绝对不允许有人和他分享这个最高的权力,更不允许有人凌驾在他之上。
如此,他想篡汉与否乃至何时开始有这个想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他早就定下的个人理想中,天下已经不存在汉朝皇帝的位置了。篡汉与否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曹操从未,也不会想过要效忠这个大汉朝,他表面上看起来忠实爱国的举动根本不是为了汉朝江山,而是为了自己——因为这个江山是他的,人民是他的,全都是我曹某人的!
“ 志在天下”对于不同的人是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的。对于曹操来说,在他的意念中,天下已经是他的私产了,所以他才会奋起讨逆,才会屯田养民,才会“为了皇帝”南征北战。他早存反意,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就等于他早就想取汉朝而代之了。
而实际上,曹操已经代汉自立,也就差个形式了。
曹操清楚的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和意图,也知道自己将做什么,只是时间不确定而已。
这就很明确了,作为世之英雄也好奸雄也好,曹操成功的让很多象荀彧这样的人相信他是一个志在匡复天下,力图中兴汉朝的“济世之主”。从而换取了他们忠诚。
曹操当然清楚了解荀彧投靠他的目的和对他寄予的希望,所以当他终于决定走上代汉自立的这条对于他来说只是形式而已对荀彧来说不却不逊于五雷轰顶的道路时,他知道,荀彧基本上是非死不可了。
其实,对于荀彧反对曹操封公建国时表示的“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的目的,我认为他并不是直接对曹操说的,对于荀彧来说,他听说董昭等人建议曹操进爵国公,自然是震惊和不安,他说的这些话,其实是设身处地为曹操找想的,虽然词句有冠冕之嫌,但是这些都是对曹操的图天下的战略有利的(这个图天下和曹操为自身规划的“图天下“意义当然是不同的),而且是符合曹操的“不图虚名而处实祸“的原则的。和曹操一样,他也自认为自己很了解曹操,他不会认为在自己脑海中一贯认定的那个“曹操”会自己想出进爵封公这个主意的。他害怕的是这个主意会唤起曹操的私欲,让他盲目起来,从而乱了大局,招来大麻烦。可悲的是,他所了解的曹操只是后者想让他看到的“曹操”而已,悲乎荀文若,在曹操给寄希望于他能领悟而给予他最后生存机会的时候,还在苦心的为了自己心中那个匡国英雄而出谋划策。而曹操,是不会也没办法跟他挑明封公之策是他自己主意和他的真实想法的,而且也不会给这个对自己功勋卓著,甚至恩重如山的荀彧下一次的机会了。
我想曹操对于他对荀彧的所作所为,也是内疚的吧,毕竟,英雄也是人,但是作为有天下大志的伟大领袖,他却不得不做这种事,而且他知道,这不会是唯一一件,为了他的理想他不能不舍弃些什么,就象“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一样。面对荀彧的死,曹操也应该是非常悲伤的。
曹操的抛弃一贯原则的决心之大,甚至不惜对亲信荀彧下手。但是这些都埋没不了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要在外有强敌人内有波澜的紧张局势下做封公建国这种对自己夺取天下的战略目标有害无利的事情呢。难道他真的被权力欲冲昏了头脑,不顾及自己的理想,走火入魔,象许多掌权者一样追求起更显要的地位和头衔,沉迷于攫取和拥有更高的权力和地位了么?
曹操也是个人,而且老了,象上述那样为来日苦短的事实所焦急而丧失原则理想,向欲望屈服也在常理之中,历史前后的很多人,诸如明朝的嘉靖皇帝,年轻时对国家励精图治,可是进入晚年却弃朝政于不顾,专心沉溺到炼丹以求长生的无底深渊中去了。但是,我们已经了解到,曹操不是普通的统治者,他是英雄,虽然英雄迟暮也顺理成章,但是对于这样的人他有如此雄心壮志,又如此的豪气干云,理想信念的坚定使他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才得以成就今天傲视四海的霸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毅坚,不坠青云之志。”这都是他曹操自己说的,而面对年华无奈的老去,和当前天下未定,内有隐患的局势,这样一个人,就完全忘记了自己从前信念理想和说过的话,如此“爽快”的向内心的魔鬼“无条件投降”了么?
客观的分析,这有可能,但是,从曹操自己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有些牵强。前面说过,分析这样一个人,要从他自身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来看问题。那么,假如,曹操没有真正抛弃理想信念,臣服于心中的恐惧与欲望,而是继续进行着他对理想的不懈奋斗。那如何解释他在内外形势不容乐观之时,行进爵位封公这种会加剧局势恶化且对他的“一统天下”中心理想有害无利的举措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曹操现在的心中,总体战略已经改变,“平天下“已经不是他的中心战略目标了!
为什么会这样?曹操的理想是掌控整个天下,成就万世基业,可是,象前文说的那样,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壮年英豪了。年逾古稀的曹操,自知来日无多,他不是不想消灭口蜜腹剑的孙权和心腹大患的刘备,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他还为这样做而努力,在剩余的人生里,他的时间足够么?况且内部局势人心还需要他去操心费神。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曹操虽然心有“吞天之志,藏宇之机”但他终究还是一个人而已,他不得不去考虑由此产生的客观限制因素。早在赤壁之战的曹操的反常的“急功近利”缺乏权衡的举动乃至造成的失败,就可以体现出,在那时,曹操已经很明确的意识到在有生之年实现他平天下之志机会不多了,甚至赤壁之战本身就可能是他所认为的他最后一次一统天下的机会,才会让急燥和不安占据思维,导致考虑不周,战局失利。也可以说,在赤壁不可避免的彻底失败后,曹操就可能已经把工作中心从统一天下的任务上,转变为其他的目的了。因为他清楚的意识到,即便自己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他已经基本不可能实现他完全平定天下的战略目标了。
然而,不可能归不可能,曹操还必须继续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他的理想仍然是那个——平定天下,成就万古基业,只是前一个条件已经无法成立了。既然从前的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了。那他必须被迫调整战略,提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
这个新的工作中心是很容易了解到的——代汉自立。
前面讲过,在曹操的战略设想中,他从没想要忠于过这个名存实亡的大汉王朝,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属于自己的天下,他把汉朝一脚揣进历史只是个时机问题,他在这点上从来没怀疑过。而这个时机,就是他一统天下之时。然而,他的这个前提条件在他有生之年却已经不可能实现了。造化弄人,曹操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冒着重重风险和困难,提前进行这个原定在平定四海之后才走上的道路,也是他实现理想进程的第二步——篡汉。
这里需要言明的是,曹操这个“代汉自立”在原本的理想规划中“立”的是自己。但是当他由况所迫。不得已在天下未定的危险形势下提前进行这个步骤时,他应该已经知道了,这个皇帝,他曹某人,这辈子是当不上了。
这可不是因为什么“尚存忠心”的心理斗争造成的犹豫,或者愧对曾经一心为己的荀彧等人,导致心理上的畏缩和“不忍”。曹操作为一个大志者,一个英雄也好奸雄也好,他是绝对不会在对实现自己的理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事情上犹豫的,要是那样的话,他就真是“布衣之英雄”了,战胜袁绍真是“命好”了,胜败之根本在人心,其中的差距造就了所谓的“命运”。曹操这个水平的领导者,是不能用常人的情感来衡量的,不是他冷酷残忍,而是他知道轻重,了解利弊,能够在常人无法将智力因素加入其中问题上权衡斟酌。是建立在对自身卓越洞察力上的冷静和清醒。
曹操之所以决定这个皇帝不由他来当,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来日无多,封公乃至后来封王之后。他还有多久?他自己都不确定。当皇帝对他来说虽然只是形式,但对天下其他人来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必定会引起涛天巨浪。天下动荡,,原本局势就不怎么乐观,这一来起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重重的麻烦等着他亲自去处理,去摆平。这就产生了问题。他就算当了皇帝,他能保证自己能活到把天下处处躁动的人心都安定下来的时候么?
换句话说,他要是没处理完就死掉了,他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他的儿子们能处理的了么?处理得了,自然好,处理不了,那曹操的后代怎么办?曹操不想冒也冒不起这个险。
曹操虽然是“独夫”,但是他进入晚年的事实,和他身为人父的身份,让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接班人苦心谋划前途了。
所以,在权衡之后,他决定,自己不去当这个皇帝,而是要努力去为自己的接班人创造一个让觊觎他和反对他的人无法撼动的坚实基础。而当皇帝这一步,由他的接班人在恰当的时机去迈出。
这就是曹操“反常”封公求爵的目的了,魏公和魏王对曹操本人来说,意义从来没变,虚名而已。有没有这个帽子,他都相信自己有能力摆平一切麻烦,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他知道自己有实在的权力和实力,最主要的是,他有那个素质,这个素质是建立在他自身的傲人智谋和远大志向还有一路走来的丰富经验上的。
但是曹操不认为他的接班人也有这个素质。
曹操的儿子们很杰出是不假,曹植的文采,曹丕的隐忍,曹彰的勇武。但是有一个神一般的爹,不代表他们也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强大。而且,处世的经验也不是能从别人那学来的。对于自己子嗣的优缺点,曹操完全了解。而最主要的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父亲敢随便拿自己的亲儿子去冒险。身为人君的曹操更是如此。
所以,对于自己来说没多大意义的“虚衔”,对于曹操的接班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王公的“高台”就是曹操为自己接班人所苦心筑就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初生牛犊”们,在离开了自己的保护之后,有一个为自身保驾护航的坚实壁垒。从而帮助他们成就曹操未能完成的帝业。而曹操,就象他自己说的,只想当个“周文王”罢了。
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荀彧之死的必然性。曹操能容许周围的人和自己的意见相左,甚至是政见,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目的,不会让不同的意见真正触怒自己,这也是他非凡的容人能力和敢于唯才是举的原因之一。但是封公这件事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政见了.这牵扯到了根本就不存在考虑余地的问题,自己后嗣的安危,自己最终大业的能否成就。所以,越是自己人,曹操越不能容忍他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见解。因为考虑到曹操的真正目的和这件事情的深远影响,自己人的反对声音比外在的反对声音造成不良影响乃至危害要大的多。更别提是自己的心腹亲信了,所以对于制荀彧于死地,曹操有多了一个不得不加大决心的有力理由。而另外两个历来受关注的人物——杨修和崔琰,他们的死,也或多或少和荀彧有着相同的情况,根源都出在这件事情上。不得不感叹曹操的深远用意和良苦用心。
一句话,曹操封公登王为后嗣登极称帝。
曹操的一生是有很多遗憾的,他有生之年没有看到自己理想中的“天下归心”权倾天下却只能做个“周文王”。但是,可以说,曹操这一辈子,从没丧失过理想,从未动摇过信念,他无论是做为一个豪气冲天,血气方刚的青年都尉,还是运筹帷幄,老成持重的一国之主,都在坚持不懈的为心中的理想和他人生的价值而奋斗打拼。正如陈寿《三国志-武帝纪》结尾所评诉的:“太祖运筹演谋,鞭鞑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
英雄迟暮?曹操从未那样过,他从没让欲望凌驾在志向之上,就象他的诗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毅坚,不坠青云之志。”曹操,无论历史大潮的淘洗将这个人真实面目如何的模糊淡化。我都要由衷的感叹 “孟德真英雄也!”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2
发表于 2009-2-21 18:1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论证曹操之心从未忠于汉室那些篇幅算是不错的抒情散文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feiyue1206
(阳谷县武都头)
毗陵郡公
平凉军节度使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216
帖子
10000
编号
304480
注册
2009-1-5
#3
发表于 2009-2-22 00: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语了。
原来阿瞒同学在发迹之前就有志于天下啊!!!不得不佩服其眼光与雄心!!!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phoenixdaizy
忠英伯
靖康军节度使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314
帖子
8800
编号
356
注册
2003-9-4
#4
发表于 2009-2-22 13: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志向也许真是一步一步来的。
开始曹操应该还是有当名将,效忠汉室的心的。
其实袁绍的做法才是比较正统的。讨伐董卓的檄文就是因为董卓废帝,还要承认董卓所立的皇帝。背离群雄的中心思想的。如果刘幽州能够接受这个美妙建议是否能又组成皇权消弱的汉朝呢??
刘幽州在,义军大部分都是以他部下的名义出战的。可能至少能延续50年的和平。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人中吕,鬼中羽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88
编号
239637
注册
2007-11-15
#5
发表于 2009-2-25 14: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阿瞒志向N步曲:
1,后人云:这个世界“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天下者我们的天下,我们不干谁干,我们不灭黄巾谁灭,我们不扶汉室谁扶?
2,嗯,看来以前的想有点幼稚……一切从实际出发吧……
3,哦,还好,由于我的努力,汉室总算太平了,“不知几人称帝”的局面没有形成!咦,怎么一不留神,自己已经权倾朝野了……
4,汉室?这个堕落已久腐朽无能的汉室,有必要逆天延续?
汉室?能容得下吾“天下归心”之志?
举目望去,天之下尽是阿瞒的人……阿瞒的百姓,阿瞒的军队,阿瞒的政府……
5,后人云: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讲得真不错啊!
[
本帖最后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9-2-25 14:23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6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6
发表于 2009-2-25 22: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文若才是真英雄!
曹操这样的搞阴谋的政治家干净不到那里,政治家更多的看重的是实际利益,梦想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或者说政治家本身就是一群肮脏的家伙!
说刘备是个理想主义者还勉强,说曹操有点过了。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zeloti
(狂战士)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10
帖子
11953
编号
54239
注册
2005-11-29
家族
聚贤山庄
#7
发表于 2009-2-26 00: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时汉室有什么作用?士人的一点精神寄托耳!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青龙白虎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3
编号
326268
注册
2009-6-7
#8
发表于 2009-7-24 20: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算是老谋深算的人,他自己也说了,“废立,天下之大不吉也”,也许他也觉得称帝对不起荀彧 吧。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
0
隐身),
1
位游客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19: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32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