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曲辰著:《解〈易〉诸谜》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65
1/3
1
2
3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曲辰著:《解〈易〉诸谜》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
发表于 2007-9-4 13: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曲辰著:《解〈易〉诸谜》
曲辰著:《解〈易〉诸谜》之《开宗明义》及《目录》
开宗明义
《易》经,是中国一部古老、奇特、充满“神秘”的文化典籍。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上,对於《易》经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历史之长,参与研究的学者之多,还是研究著作之丰,都开创了世界之最:首先,对《易》经研究的历史,是世界上古典研究中最长的,至少三千年来从未中断。不仅如此,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不但丝毫不减,反而越来越浓厚。至近代,竟一次次地出现《易》经研究热,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易》学研究会”之类的学术团体,有关《易》经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不断地召开;其次,古往今来,研究《易》经的学者也是最多的,且分布面越来越广,对於《易》经的研究角度、方法,也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如美国《易》经学会会长钟启禄先生,就是将黑格尔、休谟等哲学家的学术观点,同《易》经做比较,进行对照性的研究。因此,钟先生的研究,就获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有其独到的见解;至於研究《易》经的学术著作,恐怕在单项学术研究上,也是最多的。仅在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研究著作,就可谓汗牛充栋。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易》类存目三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现在,据有人进行的统计数字,古今中外研究《易》经的学术著作达到了两千余种!
对於《易》经这样一部中国的古籍,为什么人们的研究兴趣会有这么大?研究的历史会持续这么久?研究者竟会这么多?其原因就在於,《易》经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而且它又象郭沫若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充满了一种历史的神秘性,充满了千百年来人们总想搞清楚、然而却总也难以搞清楚的各种谜团。例如:伏牺为什么要创立八卦?它的具体历史原因是什么?这种八卦到底是做什么用的?阴阳符号又是依据什么画出来的?伏牺所创的八卦,到底是只有八经卦呢?还是当时就已相重为六十四卦了?若是已经有了完整的八经卦和六十四重卦,为什么又只说“伏牺创八卦”,而不言伏牺“作《易》”呢?历史上有没有过史籍记载的《连山》?传世的《归藏》究竟是真正的古书还是伪书?“太极图”和八卦图是什么关係?“太极”或“太一”到底指的是什么?《连山》、《归藏》、《周易》的书名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它们各自产生於什么时代?再如,所谓“文王演《易》”是怎么回事?“《易》更三圣”的说法对不对?“河图”、“洛书”又是怎能么回事?如此等等,人们都很难说清楚。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对於越是难搞清楚的事,就越想搞清楚,要有上一个说法。於是,就纷纷然进行研究,就著书立说,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崇神者又极言其神,各行其道,各言其理,各找各的证据,各说各的理由,且又各有源流。如此者,各家之说间,不免又互有抵牾,互相辩难,新的问题、新的疑问就又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到如今,就连《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易》经产生於历史上的什么时期?它的作者是谁?学术界的认识也都是很不一致的:
对於《易》经的性质,郭沫若先生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书”,持与郭先生相同观点的人是很多的。因为,《周礼》明确地规定了太卜掌《连山》、《归藏》、《周易》,以作占卜用书;章太炎、胡朴安等先生认为,《易》经属於古代的史书。因为,在现存的《周易》中,就有很多古史事的记载。何况,史学家们一般都认为,《周易》所记载的伏牺、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商汤、周武等史事,都是可信的。於是乎,就又有人给《周易》作了历史分期,说“上经”是原始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下经”是周初文、武、成王时期之史;也有的学者是从哲学的观点进行研究,如任继愈、高亨、李学勤、金景芳、李景春、李镜池先生等,都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看法。不过,又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周易》中,《经》的部分是卜筮书,《传》的部分为哲学书。事实上,这种意见的本身,就又搞出了一个怪论:《易》经一书,《经》是根本,《传》是对《经》的集中性义理阐释和相关问题的说明性文字,如此,岂有迷信之树反结科学之果的道理?搞卜筮倒搞出唯物辨证哲学?
对於《易》经的成书时间,则更是与《易》经的产生时代相去甚远了!因为,研究者很少有人谈到《周易》以前的伏牺“八卦”,也不言《连山》,《归藏》,而是只谈《周易》。就是对《周易》,认识也是不同的:有说成书於周初的,有说是战国初期的,也有认为是战国末期的,还有的说是战国末期至汉朝初年才成书的……由此,连孔子研究《易》经的历史记载,也成了一种历史问题!
对於《易》经的作者,当然也是依《周易》而言,有说作者是周文王的,有认为是殷亡之后殷之遗民所作的,更有指为楚国某人的作品的,自然,也有说作者“姓名不可考”的……
《易》经果真就是很难研究、其各种各样的历史谜题就不能够解开么?恐也未必。我以为,研究者搞不清楚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问题:当今,在思想上,大家不论承认与否,都客观上受到了“疑古”思潮的影响,对於周代以前的问题不敢言,因之难有重大的突破;在研究方法上,则又是普遍地存在着方法简单、论据单一的重大缺陷。这不仅在研究《易》经上存在,而且,在一些历史研究、文化研究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普遍存在。换言之,在我们的学术研究领域内,同样地亦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革新,实行多学科科学知识相结合,走综合性科学研究的路子。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平。这个问题不解决,而是靠简单的思路、单一的研究方法,乃至流於猜谜式的解释,那就很难解决问题。例如:
《周易·系辞》明确地说:包(伏)牺氏始作八卦,神农、黄帝之际相继而述,进行变通;《周礼》等史籍也都明确地记载,《周易》之前有《连山》、《归藏》两种《易》经的不同版本。而我们的研究者则只研究《周易》,只观其流而不溯其源,这又如何能够说清楚《易》经产生的时间呢?
《易》经,是有图有文、图文相配、以图为主、以文注释的独特古典,不研究其图,只研究其文,不研究此种图文相配之书产生的特殊历史原因,是根本搞不清《易》经产生的历史时代的。事实上,《易》经产生之早,早已超出了中国文字产生的实际历史。因而,它的阴阳符号,以及用此种独特符号所组成的“天道”、“地道”、“人道”有机结合的图案性卦画,并以重卦中的内卦为内因,以外卦象徵外因,按最下爻向最上爻发展作为时间过程,而讲述事物发展变化道理的整个卦画系统,就是一个独立於后世文字的特殊哲学理论传承体系,是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之后作为历史传承的特殊载体。同时,我们从现存的《归藏》卦名到《周易》之变,参考以古文字研究,证明了在它产生之后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从卦名到哲理表述,都受到了文字发展的极明显制约。所以,不运用多学科科学研究成果及基本科学理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就无以知八卦产生之早,就难以知其为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就不可能知道中国哲学是天、地、人、时“四维一絷”、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就不知道《易》经中所讲的古老史事,都是作为例证,用以表达哲理而服务的。
我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民族、民俗、伦理、道德、天文、地理、气象、以及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古文字研究成果为依据,为研究手段,对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国思想演变史、以及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源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的。这样的研究,不仅有效地排除了历史上一些穿凿附会之说的困扰,使我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知有了多方面可靠证据,同时,也改变和加深了我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总体性看法。可以说,是这种多学科的综合性历史、文化研究改变了我,使我获益非浅!
这本书,是我在著述、出版了《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与炎帝》、《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等书之后,所写的一本适合普同民众阅读的通俗性读物。目的在於破除以《周易》而行卜卦、算命的迷信,使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这对於解放思想,运用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唯物、辨证、求实哲学思想,按着中国古典哲学究天人、本性命、论变革的精神,更好地研究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的,以政治、经济为表现,实质是文化所包涵的各个领域都相互交流、竞争、冲激、影响、融合的大趋势之下,所遇到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这种情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到了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事情,处理这些事情,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为了使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增加其可读性,从而真正达到普及性,本书採取了“解谜”的形式,一个谜题一议,独立成篇。如此,也就方便广大读者可利用工作之余的有限时间,作有选择的一篇一读。等到读完全书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中国古典哲学有一个总体性的瞭解。为着通俗易懂起见,对中国古典哲学中所使用的名词、术语,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解释。
以上是在本书一开头,就需要明白地说出来的一些话。
曲辰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於张家口市
目录
开宗明义---------------------------------------------------------------------1
一 《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1
二 “道”之所指为何义?-------------------------------------------------8
三 何谓“太极”?---------------------------------------------------------11
四 为什么将“阴阳”称作“两仪”?------------------------------------15
五 “四象”所指为何物?-----------------------------------------------18
六 阴阳符号是怎么创造出来的?-----------------------------------22
七 阴阳相对有普遍性吗?--------------------------------------------27
八 “阴阳”与“矛盾”相同吗?------------------------------------------30
九 为什么没有纯阴纯阳的事物?-----------------------------------43
十 《咸》卦表述的是什么规律?-----------------------------------51
十一 《睽》《革》两卦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59
十二 说一说有趣的《损》卦------------------------------------------65
十三 能掌握到打开《易》经这座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吗?------73
十四 《易》经是如何表述极反规律的?---------------------------78
十五 《易》经中是如何体现正名求实的观点的?---------------81
十六 以《恒》卦像徵夫妇的意义何在?---------------------------86
十七 太极图的旋转有什么意义?------------------------------------93
十八 何谓“四维一絷”的宇宙观?------------------------------------98
十九 “天人感应”的说法对不对?----------------------------------102
二十 “天不变,道亦不变”对不对?-------------------------------110
二十一 “形而上”就是唯心论么?----------------------------------113
二十二 “道”为什么就不是先天地而生呢?----------------------116
二十三 “道德”一词原指什么?-------------------------------------121
二十四 《易》经中的“圣人”、“君子”何所指?----------------124
二十五 “道”与“法”是什么关係?----------------------------------130
二十六 “包牺氏”是古代人名么?----------------------------------144
二十七 《易》经重卦源於何时?---------------------------------150
二十八 为什么称伏牺创“八卦”而不谓作《易》呢?----------156
二十九 伏牺始作八卦的记载可信吗?----------------------------160
三十 八卦的创作大约是在什么地方?--------------------------170
三十一 八卦大约在什么时候改称《易》经?-------------------190
三十二 “文王演《易》”到底是干什么?--------------------------192
三十三 如何看待商周几处筮数卜甲之间的关係?-------------204
三十四 《易》经中的卦名是因何而命称?----------------------208
三十五 《归藏》卦名为什么与《周易》多有不同?----------213
三十六 《易》名“三义”的本质是什么?--------------------------221
三十七 《易》经的《经》和《传》是相互对立的吗?-------226
三十八 孔子论《易》与朱熹一致吗?----------------------------230
三十九 《周易》中哪些内容属“古之遗言”?-------------------236
四十 “《易》更三圣”的说法确切么?--------------------------246
四十一 “河图”、“洛书”是怎么回事?-----------------------------249
四十二 《归藏》到底是什么时代产生的书?-------------------265
四十三 《易》书与“道书”有什么区别?-------------------------275
四十四 道学与道教是一回事吗?----------------------------------284
四十五 “善为《易》者不占”的话对不对?----------------------293
四十六 如何看待“得意忘象”之语?--------------------------------301
四十七 如何看待卜卦的某种“灵验”?-----------------------------312
四十八 《易》道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何区别?-------------------318
四十九 《易》经中究竟蕴涵了多少“谜”?-----------------------331
五十 如何使《易》经研究为民族复兴服务?-------------------334
一、《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曲 辰
解释关於《易》经各种各样的历史性谜题,其最大者,莫过於《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古籍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事关《易》经诸种历史之谜的一个总纲,其它“小谜”都是由这个“大谜”所决定的。将这个带有决定性、纲领性的大谜一经揭开,掸去历史蒙给它的尘灰,还其以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来性质,围绕它而产生的各种谜团,就会引起连锁反映,迎刃而解,一扫而光!
《易》经,既非卜筮用书,又非史书,而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一部唯物、辨证、求实,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哲学经典著作。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是我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对万事万物不断进行观察、认识、研究、积累、总结,而形成的一种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哲学不象西方哲学那样,是由某个哲学家个人著书立说而提出来的,而是一种中华先民中的智者,集体研究、历代总结,不断发展、完善、提高,并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教、学、传承载体,以其流传至今的。它是我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笔无论怎能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巨大精神财富!
《易》经以图案性卦画为主,以文字注释为辅,举史事为例以论道理的特殊形式,并不是古人故弄玄虚,搞神秘主义而让后世猜谜,而是恰好相反:它正是在无文字产生以记录语言的历史上,为了简单、明白、易懂,而採用一套图案画以作教学和传承载体的哲学理论经典。此后,在有了文字的历史上,才又以文字进行注释,以帮助人们作正确的理解和记忆。《易》经也正是在这种漫长历史传承过程中,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图文共存、图文一体的古代典籍形式。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之早、传承既久的一种有力历史证明。
关於这一点,只要我们对《易》经稍加研究,就会明白:
第一,现存的《周易》以及相关古籍都记载,“包牺氏”是观象於天,察法於地,视以飞禽走兽,稽以男女之别,而画阴阳符号组成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①的。中国古代史家述史,对於轩辕黄帝之前的原始社会历史,依其社会发展进步程度和突出特点,都命以一个形象化的名称而作为历史分期,依次为:“兽处群居”时期、“有巢氏”时期、“燧人氏”时期、“包(庖)牺氏”时期、“神农氏”时期。包牺氏时期,是指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到了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其年代大体上是在距今三万年至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上;“神农氏”时期,是指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特点的历史时期,其年代大致为距今一万年左右到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历史时期。现代考古证明,中国文字产生於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历史上,到了距今四千七百年左右的历史上,就有轩辕黄帝命仓颉搜集、整理、统一、并增创文字以丰富其表达语言的功能后,而用之以记事述史,开创了中国有统一文字使用的历史。如此,包牺氏作八卦,至少在七千多年以前无文字的历史时代,应该是毫无问题的。这,是我的一个最为保守的说法。
——————————
① 《周易·繫辞》。
第二,从《易》经本身的说明、中国现在所发现的古文字
实物中,我们又知道:“爻”是效的意思;“卦”字,是悬之“掛”的原字;“教”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一个手持教鞭指着“爻”而教学“子”的图形;“学”字,是一个双手弄“爻”於屋的图形。在稍后的金文中,又添上了学子之“子”字,同未简化前的繁体学字一笔不差。同样,“道”、“德”、“导”等不少古文字的最初创造,都明确地显示出了其和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係。这,同样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产生於中国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上。中国文字的产生受到过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指导性深刻影响,是毫无疑义的历史事实。
第三,《易》经从总体上,首先是分成卦画、文字两个部分的。卦画是在文字产生之前,用一整套特殊图案画为载体而教、学,以克服时空障碍用作哲学理论传承的。因此,八卦卦画是在没有文字之前,传承哲理中遇到困难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哲学传承载体,我称此为一种“没有办法情况下的办法”;文字部分,是在后世产生了文字,并且可以作为语言的载体之际,才以注释的形式添加上去的,它的功用,开始时只是为了帮助学者记忆。您如果对我这个认识不相信的话,就请和我来共同分析一下《易》经的卦画系统: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事物分阴阳,阴阳異性互为感应、互相吸引,互相运动和渗透,以其互依而存、相異而成,促成事物产生变化。但是,阴阳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因此阴阳 又是相互保特平衡的,失阴而无阳,无阳便无阴,阴阳相依,互为己根;而凡阴与阴、阳与阳的同性事物之间,则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矛盾性,竞争或斗争的结果,是削弱对方,吃掉对方,合二为一。然而,唯有其相同,才能相合,或者双方用和合的方式合作共存,成和而不同之势,或者可以合倂为一体。对於这种互不伤害、共存发展的规律之在,就是中国古代关於“和为贵”哲学命提出的理论根据。
最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特别指出来的,是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天体的变化、地球上万物的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这三者之间是一个互为影响的有机统一体,这种变化都是以时间过程而显示出来的。
那么,在没有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上,这种人们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认识、积累起来的重要哲学理论,该用什么具体方法来教授人们并广为传播和传承呢?这就是“包牺氏”历史时期创八卦的历史记载了。那个时候的“圣人”们,首先创造出了代表事物阴和阳的两种符号,作为哲学语言载体的一种最基本的符号,然后再分别以代表“天、地、人”的奇数“三”组成图案,这样,就有了八个相互不同的图案画。如此,就以三划都是“阳”的代表性符号代表“天”,而以三划纯“阴”符号者代表“地”,其余的六个图案画,用以分别代表“风”、“雷”、“水”、“火”、“山”、“泽”,这就是“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①的立卦原理。在人类社会,则这八个不同的图案画,又分别代表“父”、“母”、“长男”、“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如此,就建立起了一个传承哲学理论(道理)的最基本框架,就可以演绎天体、地球、人类社会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变化的最基本道理了。
但是,仅有此八个图案画,还是远远不能够表述复杂的自
——————————————
① 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
然规律的。因为,宇宙间的天体物质也是存在着阴阳属性的,没有阴阳相異互引、同性相斥,也就没有了物理运动与变化。地球万物、人类社会亦然。而八个图案画中代表“天、地、人”的三划,则只能代表“阴”或者代表“阳”;事物的变化,是有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才产生变化的,而这八个图案画,则缺内因与外因的显示和作用;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一定的时间过程而显示出来的,没有时间过程在图案画中的表示,也是不行的;更为重要的是,世间事物纷纭复杂,只有这八个图案画,是根本不足以进行分类性比拟,用之以讲述“道理”的。於是,就再以这八个最基本的图案画,作八八相重,变成了六十四个各不相同的图案画。这样一来,不仅代表“天、地、人”的三个方面(三才)各具阴阳,而且,以上面的图案画代表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因”,用下面的图案画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而以最下面的一个阴阳符号起,向最上面的一个阴阳符号叙述,用以代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段落,这样,这六十四个图案画就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教学、传承载体了。由於构成这六十四个图案画哲学传承系统的,是八个基本性图案画,教学中用的,也是这八个基本图案画。教学之中,是需要将这八个图案画展示给学者,才能达到教和学的目的的,办法就是将这八个图案画悬挂起来,作不同的相重,以讲不同的道理。因此,就将这个用以教、学、传承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图案画系统,称之为“八卦”。“八”指八种最基本的图形,“卦”是悬掛之“掛”的原字。“八卦”之称就是这么来的。为便于大家加深对《易》经的理解,此绘制一幅《八卦产生演绎图表》附后,以供读者参考:
符号名称 图案编制法则 图案所表示的事物与道理
太极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代表天道 代表人道 代表地道 阴阳 相交父 长 中 少 少 中 长 母亲 女 女 女 男 男 男 亲 天 风 火 泽 山 水 雷 地阴交阳顺序 序顺阴交阳每一卦中所包含的哲学义理外因 内因 时变过程 事物演变有机联系的一元整体
阴阳 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三才 道学理论中的天道、地道、人道
乾坤 乾坤定位、父母持家
乾 巽 离 兑 艮 坎 震 坤 天地相交为泰,天地不交为否。因为,事物只有阴阳相交才会产生新生事物及其复杂的变化
像徵家庭、伦理、以及社会秩序
体现阴阳相交引起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
卦序排列法则: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
以八经卦作八八相重之后,天道、地道、人道三方面都各具阴阳,并以上卦为外因,下卦为内因,从下卦初爻向上卦最上一爻的发展作为事物变化的时间过程,以体现“与时偕行”的道学理论。
综上研究和考证,八卦原本就是中国古代在尚无文字的时代,创造出来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教学用的,它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原始的传承载体。那种将八卦、将《易》经说成是“古代卜筮用书”,是一种不加研究,而依周代以来用八卦卜筮的后事而妄断前古之史的错误说法。
《易》经不是“卜筮书”,而确确实实是中国古代“天、地、人、时”四维一絷哲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此文既是成著,请合于一帖,否则删无赦。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9-5 08:53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恨地无环
2007-9-4 15:29
-100
除篇什甚巨的文章可以陆续以大章节形式发布,其余文章发表务必一文一帖。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
发表于 2007-9-4 13: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道”之所指为何义?
曲 辰
哲学一词,是外来语。在中国的古代,哲学称作“道”。那么,这个“道”的确切涵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和现在所称的“哲学”涵义一样呢?对此,我们先就中国古代哲学家和哲学经典著作的解释,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明显地是指哲学理论中所说的相反相成、相异相同的“对立统一规律”;
《黄帝经·经法·名理》言:“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於度之内,而见於度之外者也。处於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於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於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於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动而不化,故曰神;静而不移,谓之明。神明者,见知之稽也。”这一段话,是将“道”作为自然规律来解释的。这里所说的“度”,指的是“法度”,亦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法律”。《黄帝经·经法·道法》中有一段法哲学理论,认为,一切治理社会的法律,都是依照事物中所存在的客观自然规律,而制定出来让人们遵守的。其中,开头的一段是这样说的:“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明理》篇之所以将法律称作“法度”,是因为立法要有“度”,以便於具体执行。执法要有度,偏宽与偏严都是有害的。所以就有“处於度之内者,不言而信”之语。法律所规定的,只是那些让人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不可能作全部条款性规定。所以,“度之外者”,就是指那些法律条款以外的、普遍存在着的客观自然规律。这些自然规律,并不因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明白和掌握这些自然规律,就谓之“神明”;以之指导自己的言行,就体现为“道德”。这也就是“法”和“德”的相辅相成关係。唯其如此,春秋之际的管仲就说:“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①
客观自然规律,虽然到处存在,但它是人们对於事物变化法则的一种认知,是抽象无形的一种“道理”。在中国的古代,没有“抽象”这样一个哲学专用术语,而是用“有形”和“无形”的解释加以区别。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②。“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③
由於对中国古典哲学研究的不够深入,人们不知道中国古典哲学产生於中国文字之前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所以,对於甲骨文中一些中国古典哲学名词专用字,就产生了误释现象,如“道”、“卦”等字莫不如此。甲文中有这样一个字“ ”④:十字路口中,画了一长眉毛的眼睛,下加一个方法的“方”字,唐兰先生在《天壤閣 文存考释》中,释作“还”字。其实,这是个一个“道”学的“道”字。因为,此 字图形所示之意为,
——————————————
①、③ 见《管子·内业》。
② 见《周易·繫辞》。
④ 见《后上》二九·二、《后下》一五·一六。
“用眼睛观察道路一样的思想方法”,也 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此其一;“还”是另外一个字,即“ ”①,它才是“还”字。此其二;到了金石文字中,甲骨文中指思想方法的“道”字,讹变为“导”字,原甲骨文“道”字中的“方”变成了“手”形,而另有加“足”形者为“道”字。这种情况就明显地反映出中国古典哲学(道学)对中国文字创造、发展的影响。此其三。
正因为“道”之所指,为事物变化所存在的客观自然规律,在中国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研究“道”的经典著作,早在“五帝时期”,就将“道”理用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所以,就将执政、执法者称作“执道者”②,评论治国者的业绩,常用“有道”与“无道”为标准。如此,“道”字,在古汉语中,就作为宇宙万物赖以演变的根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等意义而释;“导”就指以一定的思想方法指引、教导别人。
综上所言,中国古代所说的“道”,元代以后所指的“道学”,即现在所说的“哲学”。“道”之所指,为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自然规律。
————————————-
① 见《殷虚書契前编》六·二三·二。
② 见《黄帝经·经法·道法》。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an老忘密码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4
编号
101522
注册
2007-1-16
#3
发表于 2007-9-4 13: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排排坐,吃果果.看看曲辰老师又一大作.
你老真舍的下功夫啊.
好象有先天后天之分.还是正反?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4
发表于 2007-9-4 13: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何谓“太极”?
曲 辰
在中国古代的圆形八卦图中,其中心部位有一个阴阳两势呈旋转之态的圆形图案画,名曰“太极图”。中国古典哲学中,将“太极”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术语使用。如《周易·繫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也被称作“太一”。《吕氏春秋·大乐》曰:“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那么,“太极”的确切涵义,变成现在的通俗语言,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它相当於现代哲学中的哪一个名词呢?对於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至今认识并不一致,也说不确切。这是由於中国思想史上,长期搞“神道设教”的愚民之治而造成的恶果:
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大约在万年以前,至少是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的历史上,至“五帝”时期引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这正是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根源之所在。但是,自从夏禹建立父传子、家天下的独裁统治政体之后,就“神道设教”以愚民,搞起了主观唯心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便受到了种种抵制和歪曲;到了商代,迷信神鬼,占卜成风,更是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商末周初,周文王及其子姬旦又改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易》经作卜筮用,这就使中国古典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封杀。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统治渐衰,各诸侯国为了称霸并最终取代周天子的统治,而纷纷变革图强,争夺人才,引起了献计献策式的“百家争鸣”,学者纷纷以中国古典哲学观点为指导,而探讨变法革新之策,申述自己的主张,谋求获取政治地位,且又有孔子研究《易》经,阐述哲理,使中国古典哲学又出现过一个时期的相对恢复。但是,由於中国古典哲学在历经劫难之后,在古典的佚亡和被篡改的情况下,毕竟未能达到正本清源、还中国古典哲学以本来面目的程度。如此,历史上的人们在谈到一些中国古典哲学的名词术语之时,就有含混不清、似是而非、乃至曲解的现象出现。在谈及“太极”或“太一”一词时,也同样地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说法:
列御寇说“太极”是“气”,并又造出了什么“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名词:“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①
宋代以来,说法更杂。张载於《正蒙·参两》中说:“(太极)一物两体,气也”;而邵雍在《心学》中又说:“心为太极”……由此,现在的《辞海》、《辞源》,就都没有作出确切的解释。
其实,“太极”就是我们研究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范围,相当於现代哲学之中的一元论。对此,我们只要实事求是地作一点分析,就可以明白:
“太”义如过於,过度;“极”指事物达到顶点、尽头、极限。“太极”之所指,即言事物大到不能够再大,小到难以再小的一种程度。它是人们研究事物,探讨问题之际的一个思考范畴,如质、量、时间、地域、活动过程,以及关係范围等。比如,当我们在研究地球物理变化之际,“太极”就是包括地球内物质结构、物理性能,以及太阳系各个星球对它的影响等这样
——————————
① 见《列子·天瑞》。
一个范围。若要研究太阳系,“太极”的范围就会是银河系。如果我们要研究物质结构之时,这个“太极”就会是分子、原子、原子核,或者质子了。
中国古典哲学是一元论,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分为阴阳的,阴阳事物異性相引、同性相斥,是其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孔子家语·礼运》言:“夫礼,必本於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吕氏春秋·大乐》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出”应为“即”)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因此,“太极”在理论上,是反映客观事物具有本质性联系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属于“形而上”的一个哲学理论范畴。
比较而言,宋代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对“太极”的解说就比较确切了一些。这就是:“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阴阳一太极,“男女一太极”。申而言之,万事万物之中,每一事物之中各有一太极……
“太极”是抽象的,而不是任何物质。我们不论研究任何事物,都运用的是哲学思想。所以,太极在古代哲理论述之中,在一定的语义上,又等同於“道”。
现在我们来对“太极八卦图”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太极图”所画,是一个黑白相对的圆形图,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状态;白的一边,其中心有一个黑点;黑的一边,其中心又有一个白点。白的一边大到极限,而开始生黑;黑的生长壮大到极限,便又转而生白。这个“太极图”所画,其要表达的哲理就是:一元事物,一分为二,分阴分阳;阴阳異性互引、互动、互渗、互为消长,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但阴阳互为已根、互为依存,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唯其相反,方能相成。只有相異,才能相同。阴阳合而为一,才构成一元事物;阴与阳,因为是相比较而存在,所以阴与阳又不仅始终保持平衡,而且是阴无纯阴,阳无纯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种图案画上的表示,是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纯而又纯的事情。
所以,我们既可以将“太极图”看作太阳系、银河系的模式图,也可以将它视作物质基本元素结构图。无论是太阳系、银河系、或其它星云、星系团,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规律,都存在着对称性和守恒性,都存在着旋转运动。就像原子,同样有阴阳物质的異性相引、相依、对称、守恒等规律在起作用,同样存在着物质运动,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而旋转……
哲学道理,因为是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高度集中、归纳、概括,而提出的一种超离了具体事物的“道理”,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理论”。因此,这种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抽象性。唯其如此,哲学家们往往用宏篇巨著,也难以说清多少道理。但是,在中国的古代,人们用一幅分作黑白的圆形“太极图”,就巧妙、准确、明白地表达出这么多的哲学理论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中国古典哲学正是因为有了“太极”这一表示“一元”的哲学术语,才保证了其理论自始至终,都是一元论,而非西方哲学的二元论。这就是东西方哲学上所存在的最大区别之一。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5
发表于 2007-9-4 13: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为什么将“阴阳”称作“两仪”?
曲 辰
上一节,我们在解释“太极”一词中,引用了《周易·繫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语,并指出,“两仪”指的就是“阴”、“阳”。如此,一个新的问题就又跑了出来:为什么不直指“阴阳”,而偏要以“两仪”相称呢?对此,我们也需要做一点解释。
第一,中国古典哲学不将一事物呈对立统一的双方笼统地称作“矛盾”,而是分为“阴”、“阳”。认为,凡阴性与阳性的異性事物之间,所呈现出的是互相感应、互相吸引,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且互为依存,互为己根,并保持相对平衡的关係。失阴则无阳,无阳则阴不存,阴阳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所以,中国古典哲学是世界上提出时间最早的、理论最完整的、广义的相对论;中国古典哲学又认为,凡是阴性与阴性、阳性与阳性的同性事物之间,则存在着互相排斥、相互竞争的关係。竞争或斗争的结果,是一方不断地削弱另一方,由量变到质变达到而壮大自己吃掉对方的目的,使两个事物性质相同的实体合二为一。或者两败俱伤、同归灭亡。但是,唯因其性质相同,才又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和合为一体,从而壮大自己。当然,还可以和而不同,走互不干涉、和平共处式的发展之路。由此而有“和为贵”观点的提出。这样,也就科学地分清了所谓“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但是,没有事物性质“阴”、“阳”的区分,就不会有这种異性相引、同性相斥的哲理提出。所以,事物阴阳对立统一法则,仍然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
第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完善、提高的过程。这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必然要影响到与它相关联的事物,引起相关联事物的变化。而这与之相关联事物的变化,又必然反过来会对这个事物的发生发展产生作用,从而影响这一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这种相互影响,不是正面的,便是副面的。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至少产生於距今七千多年以前的历史上,而且极受人们的重视。唯其如此,其时的人们才想方设法克服无文字记载语言、传播哲理的困难,创造出了用一套图案画为哲理载体,使之有法教,能够学,达到传播和传承哲学理论的目的。也正因为是这样,运用哲理指导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实践而获得奇功,战蚩尤、败炎帝、一统华夏,建立了国家之制的轩辕黄帝,就将“道”学理论作为进行国家建设的指导方针,以其立法,以其治国,以其治军,以其指导天文学、医药学等科学研究,而发展社会生产,并以其哲学理论为指导,建立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等。提出了“以道立法”、“执法有度”、“刑德相养”、“执法守法”、“轻国重士”、“贱身贵道”、“选贤任能”、“爱地亲民”、“国本在人”、“人本在地”、“顺时而树”、“赋敛有度”、“富民强国”、“因天之生而养生”、“因天之杀而伐死”、“杀伐多祸”、“禁杀降人”、“以强示弱”、“以弱示强”、“当机立断”等观点,被后世称之为“黄帝之道”①,并为整个“五帝”时代所遵从。因此,将治国者,称之为“执道者”②,人们谈论任何事物“必以阴阳为大义”③。
——————————
① 贾谊;《新书·修政语》引帝顼颛语。
②、③ 见《黄帝经·经法·道法》及《称经》。
这样,阴阳也同“仪”字一样,具有法度、法则、标准的
意义。如《国语·周语下》:“度之以轨仪”。又,《淮南子·修务训》:“设仪立度,可以为法则”;“仪”有取法、法式、规范之义,因此而有“仪表”、“仪式”、“仪制”、“仪轨”等词语之用。
正因为有这样的哲学理论,以及中国上古的特殊历史背景,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也就很自然地将“阴阳”称之为“两仪”,用以强调它的法则性意义。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周易·繫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语,是孔子所谓的“古之遗言”类,绝非夏、商、周三代之人所能言者。
我们在下一节《“四象”所指为何物?》的介绍中,这个问题能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6
发表于 2007-9-4 13:2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周易·繫辞》中的“四象”所指为何物?
曲 辰
《周易·繫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这其中的“四象”所指为何物?它与中国古典哲学又有什么样的联繫呢?
“四象”是中国天文学名词,其具体所指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象者,像也。“四象”,是将二十八宿按天区分布,划分为四组,以其所属各星宿在天区中的分布,看上去像龙、像虎、像雀、像龟而作的命称。并以此代指东、西、南、北四方,以及春、夏、秋、冬四时。
二十八宿,是星官名。它是中国古代依一周天的恒星为标志,用以分成二十八组来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制定曆法而产生的,依中国古代春分时节黄昏之时的天象观察为依据。二十八宿的“宿”,有住宿、宿舍的涵义。其之所指,是由於地球绕太阳运行而造成的太阳视运动所经之处,由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每一象由七宿所构成:依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代指东方和春天。此七宿在天空的分布,看上去像一条龙的形状。春天一到,大地万物复苏,满目青翠,故称此象为“东方青龙”;依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代指北方、代言冬季。中国地处北半球,冬季日照时间短,所以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处於幽暗之中,而此七宿的星空分布,看上去很像一隻龟。中国人习称黑色为玄色,依龟有甲示武,故称此象曰“北方玄武”;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在西天的空中分布,样子很像一隻老虎。依西方代指秋天,西方的代表色为白色,因而就称此象为“西方白虎”;而分布於南天的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星空布局所构成的图像,好似展翅高飞的一隻雀形。以南方代表夏季,夏季赤日炎炎似火,故其代表色为朱色,因而就称此天象为“南方朱雀”。将“四象”各分为三度,这便是黄道十二次。
依当代中外科学家们的研究考证,四象二十八宿及黄道十二次的建立和命称,构成了一个古代天文观察与历法制定的基本体系,它大约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源於中国,后经印度而传播於世界。
天文学观察研究的发展,是直接推动中国唯物辩证哲学思想产生,并走向完善与提高的根源。凡是不具备天文学知识的哲学家,其理论往往存在缺陷。因此,一种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科学与否,可以依天文学研究成果为其试金石。中国古代,正是由於“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唯物辨证哲学思想体系产生很早,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研究的发展。轩辕黄帝命人察日、观月、历星辰运行之纪,制定曆法,以敬授人时而使之顺应天时,适时播种耕作,就是这方面的历史证明。而天文学研究的发展,又必然要大大地促进唯物辩证哲学思想的发展、完善和提高。以哲学思想理论为基础而指导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道德、科技、医药、音乐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就是中华文明发生、发达之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根源。由此而反映到哲学理论阐述方面,也就自然而然地要打上这种历史的印记:《周易·繫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现在,就以我个人的研究所得,试以现代通俗性的语言,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解释如下:
产生於中国尚无文字时代的古典哲学,是“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唯物辩证哲学,其由一套图案画形式为载体,而作“道理”的传承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研究天地万物变易规律的,其传承方式是简易的,而其所传“道理”是千古不易的,故其书名就命之以《易》;这种哲学是一元论,它的“一元”大可包之宇宙,小可成为原子模式,故命之曰“太极”;这个一元论认为一元事物的基本法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这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意义。
阴与阳,可论男女,可代上下,可喻寒暑,可言天地,所以,称恒星日为“太阳”,谓月球为“太阴”。日、月、地球的运行,造成了四季寒暑、昼夜之变,故有“两仪生四象”之喻比。
世上万物生变,是天地之间风、雷、水、火、山、泽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故《易》首立八经卦以象“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为纲领、为法则,而作哲理演绎,并重之以六十四卦以像徵万物变化,讲述其“道理”。这就是“四象生八卦”的喻指。此中的“八卦”是指八卦这种哲学传承载体,而非仅指八经卦。
八卦传承系统所讲的哲理,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让人们以此明白顺应自然万物变化规律。因为顺应自然规律则得,逆此规律则失。得则吉,失则凶。这就是《周易·繫辞》所解释的“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的明确语意界定。明白了吉凶之所以然,就是为了让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以做成事业,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这就是“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道理。
究以上下古今,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发展进步,可以总结出千条理、万条理,但若以一句话作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就是研究客观存在着的一切自然规律,应用这种自然规律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研究并应用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於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就是科学。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是不断地走近科学。这,就是《易》经要讲的道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7
发表于 2007-9-4 13:3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谢an老忘密码 先生垂问:
伏牺卦为“先天”,编创为传"道"理;姬昌搞的是谓“后天”,目的是利用卦画搞占卜,宣扬宿命论,为愚民统治服务。回答完毕。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Z_Artemis
(冠子)
燕郡公集庆军节度使
★
★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6
功绩
895
帖子
8351
编号
68083
注册
2006-5-8
来自
雲夢山莊
家族
幽神幻韵
#8
发表于 2007-9-4 13: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易经能够用于占卜,似乎是很久以来就有的公论,朱熹也同意这一说法。
而易经里面的很多语句,都无可否认的与占卜吉凶相关联。
老先生认为它“唯物”、“求实”,但是已经让我不能不怀疑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与共性。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Z_Artemis
(冠子)
燕郡公集庆军节度使
★
★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6
功绩
895
帖子
8351
编号
68083
注册
2006-5-8
来自
雲夢山莊
家族
幽神幻韵
#9
发表于 2007-9-4 14: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窃以为太极应该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是道的具体表述中的一环。
而事物两两分化,应该是二元论哲学的一个体现吧?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0
发表于 2007-9-4 14: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答问题:
一、唯物与唯心是两个不同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泾渭分明,没有任何关联;
二、朱熹的哲学理论不来自老、庄,不依魏晋玄学,他也读不到早已不传的《黄帝经》,他是依《周易》阐发他的理学,但又一口咬定《易》经是占卜书,“元未有许多道理在”,这就显得他朱某人“来得精”了,对于此种明显是耍滑头的话,我们如何去信?
三、自从姬昌、姬旦父子相继在《连山》、《归藏》基础上搞出专为占卜的《周易》并规定为法律制度而以其占卜,至今已有三千年,两千多年来研究《易》经者皆依《周易》中的文字为据,根本不懂阴阳符号的真正意义,如何创作,如何组成卦画,如何取象喻理命称卦名,其中又必须遵守哪些严格的法则等等,所以就无突破,所以就迷信。迷信者,迷迷糊糊相信之谓也。
以上三个问题回答完毕。我之所贴者,为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的《解〈易〉诸谜》一书,共50节,加前言《开宗明义》及《目录》,为52篇,我原打算不贴《开宗明义》和《目录》如果大家想下载成为完整的读物,在下可补齐。若将此50节短文读完,我敢说,你就会成为真正的易学大家!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1
发表于 2007-9-4 14: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互依互动,互以为根,是一元事物,不是二元;太极就是中中古典哲学中代表研究、考虑、解决问题的一个范畴,与现代哲学名词中的“元”有相类处。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2
发表于 2007-9-4 16: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六、阴阳符号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曲 辰
关於《易》经八卦中的阴阳符号,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问题,当代的专家、学者们,讨论得非常之热闹:
甲,以屈万里、冯友兰先生,以及日本学者本田成之为代表的说法是:八卦符号的形成,是由商代占卜兆纹演变而来。占卜是用龟甲钻孔、烧烤,使之产生裂纹,以此纹络为“兆”示吉凶之依据。八卦也是“用作占卜的”,所以,八卦的图形肯定是对兆纹的一种摹仿。这种说法在学术界是很有一些影响的,因为它亦是中外学者的一个“共识”;
乙,张政烺先生认为:古代占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龟甲和牛骨,先钻后烧,使其裂纹,用之以占吉凶;而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蓍草,照一定的方法左数右数,以奇数、偶数画出符号而行卜筮。八卦阴阳符号就是将卜筮与数学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
丙,范文澜先生认为:八卦可能是由古代结绳纪事而引出来的中国文字之初型。还有人认为: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善於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文化,八卦是由巴比伦进口的楔形文字加工改造而来。由是,“中国文化西来说”又多了一条“证据”;
丁,钱玄同、郭沫若先生认为:八卦中的阴阳符号是根据男根、女阴画出来的,是生殖器崇拜的孑遗。这种说法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於是,就有人大谈中国的什么“性文化”。并有人说,儒家文化就是性文化。由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有主要地位,所以,还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本质就是“性文化”……
我以为,探讨八卦中阴阳符号是依何创造出来的问题,不能脱离了《易》经的本质思想去猜谜,更不能抛开《易》经的记载和公开的声明去研究,不然,就是错误的研究方法。如果依错误的研究方法,或者乾脆就流於一种历史猜谜,并由此而做出的结论去阐述中华文化,那就必然要出差错,就会造成一种很不好的影响。
我们翻开《周易》,除去《传》中那些专谈卜筮的部分,所读到的文字处处都是论述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我们再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经》,发现其所有观点,不仅在总体上与《周易》的观点一致,而且有些方面比《周易》中说得更直接,更明白。而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的言论,则有不少地方直接引用黄帝语,且多与《黄帝经》相同或相近。就连吕望的《六韬》,也同样是如此。这种周初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理论上的一致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研究。
阴阳異性相引、同性相斥规律,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其核心性的理论。这个最基本的理论,从太极图所画,从阴阳符号所示和组卦原则,以及六十四卦卦画、卦名、卦辞、爻辞、象辞之中的阐述,都无一例外地将阴阳爻看作是事物阴阳既相比较而存在、表现为相異的对立性,又互为感应、互相吸引、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为依存、互为己根、保持其相对的平衡性,是其客观存在着的一些明显规律。一言以蔽之,《易》经中的“阴”、“阳”,是唯其相反而能相成、唯其相異而能相同的一种哲学语言符号。假如,抽去了事物的这种“阴、阳”之论,后世所谓与“阴阳家”学相区分的“道家”学说,便成了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这也说明后汉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百家著作的分类,是不科学的。
以阴阳为术语,对事物普遍存在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引诸规律进行表述,这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认真的研究,冷静的思考,高度的集中性综合、概括,而提出的既形象、生动,又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种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研究总结出来的、抽象化、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此,《周易·繫辞》中是这么说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一个保存下来的古代记载,是极其重要的。它十分肯定、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来源於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天地万物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观象於天”者,指的是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的观察,以及制定曆法等方面的史事。天有日、月、星,日分昼夜,月有朔望,星转斗移,寒暖变化,看似变幻莫测,实则存在着规律,变化有序。古史中所记载的黄帝之时设专人观察日、月、星辰,制曆授时,教人依时耕种,是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比约、 竺可桢、李约瑟等中外科学家们的研究、计算证明,四象二十八宿天文观察体系形成於公元前三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进步程度的可靠历史证据。就连中国汉字中的“望”字,不仅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望月之形“ ”,就是到了现在,其字形变化也不是很大;“观法於地”者,其研究和包涵的内容就更多,如山水坎泽,东西南北,寒暖旱涝,草木枯荣,以及物产与地理的复杂关係等等。现代考古研究证明,中国进入以农耕为主要社会经济生产的历史,距今已有一万年之久。因为,张家口地区发现的泥河湾古陶片经科学测定,为距今一万二千多年。在全国,一万年前后的古陶残片发现,已有多处地点。一个有如此长久农耕历史的民族,进行天文、地理、气象、物产等多方面科学研究,乃属历史之必然。一部《黄帝经》,处处都讲的是治国者要敬天、爱地、亲民的道理,强调“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顺时而树”等科学观点。
至於“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其语虽然含蓄了一点,然却也明白地说出了阴阳符号之创,取法於天、地、山、水、风、火、雷、泽互为作用,相反相成的道理。
当代一些学者,依“近取诸身”之语,而言阴阳符号是取男根、女阴之象而创,这是没有错误的。因为,《黄帝经》在这方面,说得比《周易》要更直接一些:“观天於上,视地於下,而稽之男女”。至於依此而去论证中国古代存在不存在“生殖器崇拜”的问题,甚至由此而又生发开去,说中华文化是什么“性文化”,则属於无聊。这是因为,阴阳爻符号之创,虽然“近取”於“男女”之“身”,但其符号创作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倡甚么“生殖器崇拜”,而是中华民族的先祖在尚无文字记载语言以表达哲理的特殊历史情况下,创造代表阴阳的符号,用以组成八卦,传播和传承哲学理论的。引用表述事物阴阳对立统一哲理而创作的“阴爻”、“阳爻”符号,不是去研究中国的古典哲学,而是去谈甚么“性崇拜”、“性文化”,岂不是无聊?《周易·繫辞》中说得极其明白:包牺氏“始作八卦”的目的,就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若将《繫辞》与《说卦传》联系起来,对其意义就说得更加明确无误:“爻”也者,效也;“神”也者,妙万物变化之轨迹而为言者也;“明”也者,日月丽天而明生焉。
至於“德”字,则是专为与“得”相区别,而创造出的中国古典哲学专用字:画十字街口手持货贝之形为“ ”①字,表示为有形物的获得;而以十字街中用专注的“目”光观察事物,并用“心”思索之形,为学“道”而有所心得之“ ”②字,谓之“道德”。因为,心得虽也有获得之义,但这种获得的是“道理”,是无形、无实际物体之所得。
对於前面提到有些专家、学者,说阴阳符号是由“兆纹”而来,是由“蓍草”而变,是由“结绳”形成的中文“初型”,是由巴比伦进口改造而成等,其所以错误,造成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误信了《周礼》之载,上了姬昌、姬旦父子的当,把《易》经这部原本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误认作“古代卜筮书”,是一个最主要的历史原因。
————————————
① 三期《京人》二一一三。
② 叔向父敦。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3
发表于 2007-9-4 16: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七、阴阳相对有普遍性吗?
曲 辰
对於“阴阳”这一中国古典哲学用语,从周代以来,一直有人在作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战国之际的邹衍,重谈阴阳而又杂以五行之说,更以自然界变化机械地比附人事吉凶,提出“阴阳消息”、“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等非科学观点。因之,其说失之於科学,而流於神秘。此种学派,被班固分以与道家学有别的“阴阳家”,并推测说:其学“盖出於羲和之官”;秦汉神鬼迷信之风大炽,方士们的谈神弄鬼,亦套之以“阴阳”,致使后世的“阴阳”竟成为方士的代名词;至於今天,专引一些杂七杂八的“阴阳”怪论,刻意以谈奇说怪为旨趣者,更不乏其人。如引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中“黄帝生阴阳”之文,以及高诱的怪语,去论证“黄帝是管生殖的”老年妇女,即其例。古往今来,以“阴阳”而谈奇说怪者,多如牛毛,对此,我们无时间去进行理论,而只谈阴阳相对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按照中国古典哲学的观点,万事万物,其所以纷纭复杂,是由其性质不同所致。而其性质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对於事物的性质,则可以用“阴”、“阳”这样一个相互比较性的术语进行表述。所以,《黄帝经·称经》就说:“凡论,必以阴阳为大义:天阳,地阴。春阳,秋阴。夏阳,冬阴。昼阳,夜阴;大国阳,小国阴。重国阳,轻国阴;有事阳,而无事阴。信伸阳,而屈缩阴;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兄阳,弟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达阳,穷阴。娶妇生子阳,有丧阴。制人者阳,制於人者阴。客阳,主人阴。师阳,役阴。言阳,默阴。予阳,受阴……”一言以蔽之:凡事物,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燥,阴湿,阳显,阴隐。
事物的阴阳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中医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治病的指导思想,其不论对药物、疾病、人体,都分之以阴阳:在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动脉为阳,静脉为阴;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之分: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脏腑之中,则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阳与心阴,肾阳与肾阴等等。所以,“万物负阴而抱阳”①“阴阳者,天地之大理”②,是生命之根,万物之本。对於人的生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
中国古典哲学承认事物有其一定的绝对性,如一个人,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不能将一个男人说成是女人。但是,男人和女人,也是相对的,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男人,也就根本不会有女人。因为,男与女都不会绝对独立地存在於世。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关於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道理的阐述;再比如,一件物品,其质量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我们不能将好说成是坏,同样也不能将坏言之为好。但界定物品的好与坏,必须有一个度量上的标准。失去了度量,没有了具体的标准,就无以好坏之分。因为好与坏,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唯其如此,
————————————
① 《老子·四十二章》。
② 《管子·四时》。
③ 《黄帝内经·素问》。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才有“阴根阳,阳根阴”,阴与阳是互为己根、互为依存的论述。这也就是说,绝对只存在於相对之中;绝对真理只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离开了相对,便无以谈绝对。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关於事物阴阳的区分,是科学的,是普遍存在於万事万物之中的。正因为事物分阴分阳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研究一切事物,探讨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以之制定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分阴阳,那就必然要产生错误,以之律已则害已,以之教人则误人。
综上所述,阴阳相对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具有普遍性的哲理意义。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4
发表于 2007-9-4 16: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八、“阴阳”与“矛盾”相同吗?
曲 辰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哲学是不一样的。有人说,“黑格尔哲学同中国哲学有相同之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说明他看问题只看了一个皮相,既没有弄明白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性理论之谬,更根本不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博大精深的最基本特点。在理论上,黑格尔哲学同中国古典哲学既有某种表面上的相似之处,更有着核心性本质上的重要不同之处。虽然,黑格尔认真地学习、研究了《易》经,盛赞“《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①,这对他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可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就如同中国汉代以来的学者们一样,黑格尔也同样没有注意对《易》经六十四卦卦画的组成原理进行研究。所以,他对《易》经最基本的核心性理论没有搞明白。中国古典哲学与黑格尔哲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就在於中国古典哲学在研究事物及其变化规律之中,首先将事物的性质用“阴”“阳”加以区分,在此基础上,再论以事物阴阳同性相斥、异性相引的道理,而不是象黑格尔那样笼统地使用“矛盾”一词。因为“阴”“阳”之间,其性虽然相异,但唯有这“阴”、“阳”性质相异的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才是互相感应,互相吸引,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为己根、互为依存,
——————————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因而保持其相对平衡的一种关係,而不存在什么“斗争性”。所以,《易》经立阴、阳相交之卦曰《泰》,立阴、阳不交之卦称《否》,反复申明:天地交,而万物生,上下交,而其志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便失邦而无国的道理。此中的“上、下”,指治国者和黎民百姓。“志通”者,言其因相互交流意见,作到了“道同志合”,因而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政通而人和。“邦”是指国家。“无邦”之所指,就是失国而不治。这也就是《黄帝经》等书所一再强调的治国者,一定要以民为本,要爱地亲民,要虚心倾听黎民百姓的意见,要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心声。这,也是“五帝”时期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鼓励人民向各级官府多提批评时政意见的理论根据。阴阳相异不是“矛盾”。唯其相异,才能相通,唯其相反,方可相成。天地、上下、男女、雄雌、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昼夜、寒暖、买卖、嫁娶、公私、供需、正负、胜败、得失、生死、兴衰、权利与义务、权力与权力制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等,都是失彼则无此、失此则无彼的互依互动、互根互存关系。对此,我们不妨举以“公”与“私”这个大家都天天遇到,然而并非人人都能正确认识和关係的处理为例,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什么叫做“私”?私就是个人的利益。一个人一生下来就长有一张嘴,就要吃食物,不吃食物就活不成;人人有一双耳朵,都爱听赞颂自己的话,而不爱听逆耳之言;每人都有一双眼睛,视美则喜,见丑则恶;人之有鼻,愿闻香而不愿闻臭;人有身体就需穿衣,冬欲暖,夏欲凉,当然也还要住房屋等等。一句话,为了生活得更好,人人都希望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这同为了生存,植物需要水、阳光、养分,动物需要食物一样,是一种人类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有的一种本能性思想意识,而不是进入阶级社会才产生的观念。人类的私有欲望、私有观念,也是具有双重作用的:在与社会发展进步相同步的正确社会制度之下,这种人的私有欲望、私有观念所起的作用是正面的,它会给人类社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恩格斯因为同马克思一起建立了共产主义学说,主张消灭私有制,因而极端鄙视人类的私有欲望和私有观念,称其为“卑劣的贪欲”。但是,面对全世界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进步历史,他称认,正是人类的这种私有欲望和为了实现这种欲望的奋斗,推动了人类不断走向文明与进步。他是这么说的:“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如果说在这个社会内部,科学曾经日益发展,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一再出现,那也不过是因为在积累财富方面的现代一切成就不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罢了”①。
私与公,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一个观念性的表述用语:在一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利益就为私,全家人的共同利益即为公。对於一个社会集体组织中而言,如一个村、一个工厂等,某一家庭的利益就是私,这个村或工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即为公。若以一个国家而论,某一省、市的地方性利益即为私,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公。研究讨论问题的范围如果扩大到世界,那么,某一个国家的单独性利益就是私,而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利益就是公,是真正的“天下为公”。由此而言,
————————————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文明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的时代,如果没有一套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为保证,人类的私有欲望和行为,便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災难,甚至毁灭人类自己——特别是进入原子能利用时代,这种危险性就越来越大;
什么叫做“公”?与私相对应而存在的,就是“公”。“公”就是人类社会群体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之中就包含有个人的利益,这就是公中有私。公共的利益是无数个人利益所构成,这就是私中有公。公与私是互根互依、相反相成的关係。治家、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不断地调整公私关係,使之平衡的过程。这种调整有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是道德教育,要大力提倡“去私立公”、“一心为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精神。因为私心与私有欲望是人类与生具来一种本能性思想行为,根本不可能消灭掉,不加强社会思想教育,蔚成一种良好的“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社会气氛,使之成为大家都遵守的社会公德,就会有很多的人们在私欲的诱惑下,给整个社会造成不安和祸患。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制定一定的法度,很好地处理公私关係,使公与私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度”上,而不使其失偏、失衡。这便是依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要义。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两者之间,也同样是阴阳互补、相反相成的关係:德治讲教育,法治论制约;德治多体现在提倡和表扬,法治多体现为规范、制裁与惩罚;以德治国者,是启发人的良知,其作用是让人内省。以法治国者,就是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并有相应的法律规章等等,以强制的办法去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德归内省,法为外制。一正一反,相反相成,目的都是一个,使社会得到和谐、有序的发展,使所有的人们都在一种科学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之下,作自由、平等、公平、有序的社会竞争,去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性的进步。这,便是“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对立统一。偏重德治忽视法治,或者偏重法治而忽视德治,都是错误的。中国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就已经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解和应用存有失偏现象:学者论治国,有偏重于以德治国者,如孔子等人;有强调法治者,如商鞅之类。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儒法之争”。因此,治理国家,就要德治与法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然而,道德教育毕竟又和法制有其不同之处:在道德教育中,要提倡“去私立公”,表彰一心为公的人。但法律上则要保护个人的私有权和利益,不能因提倡“去私立公”,而随意侵犯个人合法的私有财产。更不能以某种不切实际、不符合唯物辨证哲学观点的主观愿望,美妙的理想,去制定政策、法律而行治国。那样,便会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就会蔚成一种很坏的社会风气。因为,公与私的关係,亦即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之中的阴阳关係,它是互依互存的,需要保持相对平衡的关係,损公则害私,灭私则无公。
譬如,一个社会以道德的提倡代替政策和法律,为“公”而灭“私”,当“私”被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公”也就被消弱得接近於不存在了。一九五八年,中国曾经普遍地建立起“一大二公”的农村人民公社,将农民家中的所有粮食、农具、牲畜等等,全部收为集体所有。办起了“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的公共食堂,到处办福利性的托儿所,养老院。在生产上建立起民兵师、团、连、突击队、铁姑娘排等。所有的经济开支,物质费用,都一律搞无偿调配。到处都盛行“一平二调三收款”。所有农民的劳动,都实行的是义务制,不计任何报酬。所有农民的吃用等生活消费,都实行供给制。如此,人们在劳动付出和经济收入上取消了度量标准,失去了“法度”,而以一种失去了具体标准的抽象“道德”、空洞的“理想”管理经济,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事实上执行了一种奖励懒汉、打击勤劳的政策。於是,就到处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到食堂里吃饭的人多,到田里干活的人少;发号施令、耍嘴皮子、跑腿打杂、斟茶递水的人多,干实事、出力气、到生产第一线的人少;装病休息的人多,真正吃药治疗的人少;粮食产量上报的数字很多,实际收到粮库中的很少;吹牛说谎的人多,到处都说粮食产量放了“卫星”,亩产数千斤、上万斤!我记得那年秋天《怀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其横栏黑体标题为“山三万!玉五千!”报道的内容是,山药(土豆)亩产三万斤,玉米亩产五千斤!其标题之所以文理不通者,实因字号太大,已难标明作物全称及计量单位了。而实事求是地敢於讲真话的人则太少了;这种情况又造成了一种大手大脚挥攉浪费的人多了,能够注意节约用物的人变少了的社会风气…… 结果,从第二年起,就全国闹饥荒,且一连三年。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将一九六零年的粮食产量同一九五七年作了一个对比:一九六零年,全国粮食产量为2870亿斤,比一九五七年的3901亿斤减少百分之二十六以上;棉花产量2126万担,比一九五七年的3280万担减少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油料作物产量3405万担,比一九五七年的7542万担减少一半多;猪的存栏数8227万头,比一九五七年的14590万头减少百分之五十六;大牲畜年底饲养量7336万头,比一九五七年的8382万头减少百分之十二点五。这些农牧业产品的产量,大都退回到了一九五一年的水平。其实,实际情况比薄一波先生所列举情况可能更糟。因为,在注重政绩的思想支配下,地方官古今都存有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一九六零年的统计数字,也难免层层参有水份。例如,张家口市与当时的全国各地相比,还不是情况最坏的,其市委主要领导人胡开明、葛启、解峰,因说真话曾被先后点名批判,并打成所谓“胡、葛、解反党集团”。但一九六零年底,全市猪隻存栏数比一九五九年减少百分之五十二点八,鲜蛋下降百分之四十三点六。怀来县仅在一九六零年的一入冬,就因缺饲料而死亡耕畜三千五百多头……按国家人口数字统计,一九四九年的全国人口为541670000人,一九五七年是646530000人,一九五一年根本未曾出现饿死人的事,然在所谓“三年困难”之中,饿死人的事则普遍发生,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不少地方平均口粮供应降低到了每日每人三、四市两的水平,野外出现了被剥光的无皮树,人民普遍因营养不良而出现浮肿病,妇女多出现闭经现象,有的还导致子宫脱垂。如一九六零年,涿鹿县对十一万人进行的健康检查中,就有九万两千多人患有浮肿等营养不良而引起的各类疾病。蔚县由於将每人每日的口粮供应标准降低到三市两后,“人口非正常死亡更趋严重”,因此一九六一年一月三日,中共张家口市委发出《必须及时制止死人问题的紧急通知》①……
“三年困难时期”,当时说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但中国人谁心中都明白,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是治国的政策出现了错误。此后,当我们调整了政策,批评了“共产风”,制止了“一平二调三收款”,恢复了经济核算和评工计分的按劳分配政策,允许农民养一定数量的家禽家畜,可以种一点自留地之后,
————————————
① 张家口市的史料,引自一九八七年版的《张家口地区大事记》。
农业生产很快就产量大增,国民经济生产得到了恢复。而当“文革”开始,批判所谓“工分挂帅”,“物质剌激”,推广大寨干一天活画一道只标明出勤、到年底评分的“经验”,重新收回自留地,不允许农民养鸡、养鸭、养兔,说那是甚么“资本主义尾巴”,要坚决割掉之后,紧接着,整个国民经济生产又产生了滑坡,出现倒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①,实行市场经济,鼓励竞争,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很快就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会如此?道理很明白:公与私是互根互依的关係,而非“公私之相背”②。在治国上,以批私、斗私、灭私而制定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并实行之,将个人利益同集体、国家的利益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使个人的劳动贡献同劳动所得完全脱钩,多劳动不能多得,少劳动并不少得,不劳动者也照样吃饭,甚至比劳动贡献大的人还吃得好,岂不就成了奖励懒惰、打击勤劳?如此,种地者不想着去多打粮,做工的不想去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质量,搞科学研究的没有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从事商业的不思谋着去盈利,读书的不想考高分、上大学,认为“读书无用”…… 这样的社会还能进步?事实恰好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关於阴阳互根互依的哲理是正确的,“灭私”必伤公。灭掉了私,“公”便失根而无依,也就根本不会存在了。公私互根、男女互根、治国者与人民大众互根、工业与农业互
————————————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② 《韩非子·五蠹》。
根…… 一切性质相异者互引、互渗、互补、互依,唯其相反而能相成,唯其相異而才相同,这才叫做“对立统一规律”,这就是中国的道理。
“阴”与“阴”、“阳”与“阳”的同性事物之间,从其总体关係上说,是相互排斥的,《睽》卦表现的就是同性相斥之理。但也不将此一类关系称之为“矛盾”。这是因为,同性事物之间,一般情况下,普遍表现为竞争关係。如植物之间的争光、争水、争肥,动物之间的争食、争偶、争生存地域,人类社会中的同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领土、资源争夺等等。竞争并非都是坏事,事物只有在竞争之中,才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发展壮大,进化到高级程度。农民种田是不喜欢争水、争肥、争光性差的农作物品种的,道理也很简单:产量低。农民处理植物争水、争肥、争光的办法也很简单:一是用间苗之法,使植株之间保持相同距离,使其公平竞争;二是高低秆不同、成熟期早晚不同的农作物间作套种,分别依作物之需而浇水、施肥,使之争得有序,各得其所。治理国家也同样如此,就是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使各行各业及每一个公民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自由竞争。而不是反对竞争、制止竞争。如果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造成无序竞争或不公平竞争,那就要出乱子;国与国之间之所以发生战争,就是因为世界组织及国际公法还不健全,执行机构缺乏相应的权威与手段。同性事物在一强一弱、又无外力制约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强者战胜弱者、一个吃掉一个的革命性斗争,这就是《革》卦所表述的道理;同性事物正因为其性质相同,又可以通过和平的方法合为一体,如相同企业之间的合併,由此而对合併者的各方都有利,从而壮大自己的竞争能力。这又是《同人》卦所阐明的道理,“和为贵”哲学命题的提出。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矛盾”说,他认为凡在同一属下两个不同种属之间,就存在互相排斥、斗争、否定的关係,如颜色属下的“黑”与“白”,事实概念下的“是”与“非”,所有制观念下的“公”与“私”等等。而凡相同事物之间便不构成“矛盾”,不具有相互排斥、斗争、互相否定的性质。如“A”与“A”相对,必有一个是“非A”,只有“A”与“非A”之间才构成相互对立、排斥、斗争和互相否定的关係,这就是所谓“矛盾”。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他将事物相互区别而呈现对立的双方称作“对立面”,又说这种对立面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矛盾性质——“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矛盾的非对抗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抗则是绝对的。这便是“有矛盾便有斗争”的观点。他还认为只有“矛盾”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产生变化。黑格尔把“变”解释为对事物的“创造”或“消灭”。这,也就是“革命”性的斗争哲学的根源。
同性相斥,异性相引,同样是普遍地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中的普遍规律。更重要的正是这两个相对性的客观规律,才又造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有序性。黑格尔没有认识到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规律,并加以正确的区分。而是混同起来,一概而论,将事物的不同称之为“矛盾”,凡事物相“矛盾”的关係之中都存在着斗争性,并以为它具有普遍性,只是认为矛盾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罢了。这种不符合客观事物规律的哲学,自然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都是黑格尔的学生。他们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却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①。恩格斯谈到黑格尔辩证法时,多次使用“神圣”、“神秘”、“前所未闻”、“智慧的顶峰”以作形容。并亲昵地称黑格尔为“老头子”②。当杜林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自剽窃,黑格尔是个江湖骗子后,这就使恩格斯十分恼火,他说杜林才是“最鄙俗的市场叫卖者”,“用吹号打鼓来吹嘘自己的手艺和商品”③!这事实上是不合逻辑性的说法:赖以发展为哲学思想体系的,正是其哲学的最基本的核心,其思想理论体系既然错误的,是唯心主义的,其赖以形成的核心如何会是正确的、唯物辨证的呢?换言之,一个以“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最唯物、绝对革命,成为哲学顶峰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却如何又“变”成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呢?唯其如此,以黑格尔哲学核心发展起来的学说,也就很难避免产生错误了。譬如,马、恩关於资本积累的分析、阶级斗争的学说是正确的,因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这两者的属性都是“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都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这是一种同性相斥的关係。而“公”与“私”则不是同性相斥关系。所以,由阶级斗争结合英国空想家托马斯·莫尔在《关於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中提出的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计划生产和平均消费、人人都劳动、个个有饭吃的臆想,
——————————————
① 列宁:《卡尔·马克思》,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② 见《恩格斯致马克思》,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37页。
③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42页。
以及空想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关於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夜校、到美国办“共产主义新村”的思想,而推导出的消灭私有制、废除财产继承权、消除劳动者之间的相互竞争、实行义务劳动制、消除货币、消灭一切社会差别的所谓“理论”,就是错误的了。其之所以错误,就是将同性相斥、异性相引关係未加准确的区分而造成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差别,没有差别便没有任何事物,消灭一切差别的理论是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一切科学技术进步,都是研究、发现、掌握、利用一切客观自然规律,而不是去违背它,去同客观自然规律做斗争。战天斗地的口号,乃疯人之臆语,与大自然中所存在的自然规律做斗争,乃取祸之道。中华民族文明始祖轩辕黄帝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毋逆天道, 则不失所守”①,“制人而失其理,反制焉”②。治国而不明此哲学道理,同自然规律作斗争,就必然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报复。由此而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我们中国自己的科学哲学,不这样做就难免犯错误,不这样做而去机械地照搬某种“本本”,并将其当“圣经”念,就是毛泽东曾经批判过的“本本主义”。迷信“本本”,就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干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地受到一些教条主义者的干扰,提出所谓“姓社”、“姓资”,“姓公”、“姓私”之类问题进行争论,就是很好的证明。不错,我们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对真理的探索,马克思学说并不是终极真理。我们所要坚持的是其正确的方面,并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修正和克服其错误的方面。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析,中国古典哲学同西方哲学是不一样的。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阴阳”不等于西方哲学中的“矛盾”一词。所以,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是可以借用西方哲学中的某些名词、术语解释中国古典哲中的一些理论的,但却不能机械地照搬西方哲学去图解中国古典哲学。那样做的结果,就必然要歪曲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而看不到它博大精深的哲学本质。
————————————
① 《黄帝经·十六经》。
② 《黄帝经·称经》。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5
发表于 2007-9-4 16: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九、为什么没有纯阴纯阳的事物?
曲 辰
中国古典哲学,其核心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理论。所谓阴阳,是指一元事物之中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是相比较而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此之谓也。故《易》经所体现、所阐述的道理就是:阴无纯阴,阳无纯阳,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即言事物的不纯性。申而言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物无尽美,德无至善。万事万物之不纯,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之性。纯而又纯的事物,世间所无。但是,阳非阴,阴非阳,善恶难混,黑白分明,此又是於相对之中有绝对。此之所谓,是指某一具体事物的总体性本质,在有对比、有度量的情况下,对其的本质性的认知。《易》经在多方面表述中,体现出了物无至纯的道理:
(一)太极图所示。
太极图将一元事物分作黑白两部分,用以表示阴阳的对立统一关係。但是,在代表阳的一部分中,画出了阴点。而在表示阴的一面中又画出了阳点。如此,在一个很直观的图形中,便体现出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哲学观点。
(二)六十四卦编制原则和解释上的蕴涵。
六十四卦中除《乾》、《坤》两卦外,其余都无纯阴爻和纯阳爻组成的卦画,然在卦象上,则都以阴阳而分其属性。并且,显示了“阳卦多阴,阴卦多阳”的编制原则。如,《震》、《坎》、《艮》都是阳卦,在人伦上分别代表长男、中男、少男,在八经卦中,都是两阴爻一阳爻所组成,在六十四别卦中,是四阴爻两阳爻组成。而《巽》、《离》、《兑》都是阴卦,在人伦上分别为长女、中女、少女的象徵,在八经卦中全是两阳爻一阴爻所组成,在六十四别卦中,都是四阳爻两阴爻。
在《易》经中,只有《乾》、《坤》两卦是由纯阳爻和纯阴爻组成的,但在哲学理论上则丝毫没有纯阴、纯阳的涵义。
首先,它是作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立天地之道曰阴与阳”这一哲学总纲而用的,它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一个核心。六十四幅卦画本身,就是一部最古老的哲学论著;论述事物变“易”及其规律,是这部哲学论著论述的主题;《乾》、《坤》两卦,则正是这部哲学论著的核心性纲领。所以,阴阳所代表的,正是一元事物中,构成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体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作为一事物之内,具有相比较而对立存在的两面而作释的。其所强调的,是阴阳的相对意义,这自然没有事物纯阴纯阳的涵义。
其次,中国哲学由於是“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六十四别卦中要以《乾》、《坤》两卦做为总纲而行统摄,如此《乾》、《坤》两卦在形式上就要成为独立的卦画,各自作释。於是,就将爻位与数学结合起来,表现事物无纯阴纯阳的道理。即:以一、三、五、七、九这样的奇数为阳,二、四、六、八、十类偶数为阴,再以代表阴阳卦的“九”、“六”用以区分阴阳卦之爻位的总称,第一爻为初始之爻,故分别以“初六”、“初九”为称,最上一爻分别谓之“上六”、“上九”。如此,《乾》卦也和其它阳卦一样,从第一爻至第六爻,分别称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这样,“上”就成了卦画理论系统事物性质特殊的“度量”之称,超出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要发生变化。如“上九”之称中,其“上”表示了事物性质的最后极限,“九”是区分事物性质阴阳的一个总体性体现,“九”之后便是“十”,“十”为偶数,偶数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用以表示阴性事物的一个独特性语言。这样,中国古典哲学的卦画系统,就用爻位巧妙地表达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物极必反的理论,准确地表述了事物中存在的客观自然规律。同时,《乾》、《坤》两卦中,也就科学地表达了阴阳相对、物无至纯、量变引起质变、物至极必反的客观自然规律。
那么,为什么没有纯阴纯阳的事物呢?这是由於阴阳異性事物之间都有具有互相感应,互相吸引,互相渗透的客观自然规律而造成的。事物由阴阳互渗、互补,这就造成了事物客观上的不纯性,就会出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体现。为了将这一哲学理论说得更浅显明白一些,我们不妨稍举一点现实事例,以作说明:
例一:工业与农业的关係。
工业与农业,是对立统一体中阴阳相異、互相感应、互相吸引、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互作依赖、互为己根,因其性质相反而达相成的一种社会生产关係,而绝非黑格尔理论中所认为的,事物因性质不同便构成“矛盾”,而凡“矛盾”着的事物之间,都存在斗争的关係。
工业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於这两者之间的关係如何认识,如何处理,就是一个治国大计。换言之,是根据阴阳互依理论为指导,还是按照“矛盾”、“斗争”之说为依据而制定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其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按照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工业与农业,是阴阳之间異性相引的关係。处理之道,是促成其互相感应、吸引、渗透、互动、互依关係的发展。使工业生产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业产品成分,使农业生产中吸收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成分,将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支授、互为依存的有机性互动关係体。
也就是说,在重视发展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工业生产中研究制造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深受农民喜爱的农用机械、化肥、农药、乃至帮助农业生产单位建立起生产、维修农业机械的工厂等等。只有当农业生产中通过吸收,包含了越来多的工业生产成分,农业生产才能迅速成长、壮大、发展起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业产品,提高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输出大量质优价廉的农副产品能力。只有当农业生产的产品,如粮食、水果、蔬菜、肉、禽、蛋、奶、棉、麻、丝等,越来越多地供应给工厂、城市,使工业生产有充足的原料,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成分,其生产才能够达到较快的发展。如果中国的农产品有三分之一实现了“工厂化生产”,那么,中国的农业生产就将产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大提高!
不仅如此,就连工、农业产品的成本、价格、利润,也是互为影响,互为渗透,互为制约的,不是良性互动,便是恶性循环。比如说,在制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政策之中,如果不是将农业生产的发展看成是工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命脉,而是当作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垫脚石,以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获取高利润,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而保证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用塑料薄膜等工业产品价格。那就必然要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农业生产由於成本的提高,缺乏扩大再生的必要资金,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反过来就又影响到工业生产。因为,这必然导致来自农业生产方面的工业原料贫乏,使工业生产失去后劲,达不到应有的发展。甚至,工业生产还会因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而自行消亡。“三年困难时期”,就是因为粮、棉、油、麻、禽、蛋、奶、肉等农副产品普遍地大幅度减产,就迫使一些轻、重工业不得不进行“调整”,使许多工厂、矿山停办,一些重要建设项目纷纷“下马”,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而陷於崩溃的边缘。这是“计划经济”中政策失误的历史实例;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工农业生产的互依互存关係,同样不能够改变。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在农村实行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改革,大大地激发出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各类农产品迅速增长,工业生产由於获得了丰富的生产原料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等,其生产也迅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例二:公有与私有的关係。
公有与私有,同样存在着相互吸引、渗透、依存、互动、互为己根的关係,自古皆然。只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罢了。但是,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公私互依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够改变的。因之,我们也不必遍举其例,此姑依现代工业企业发展与工人收入为例,以作简单分析:
在一个国营企业中,这个企业的整体利益即为“公”,它以企业的总资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为标誌;而工人的个人劳动收入就是“私”,它以工资、奖励等多寡和增加速度、幅度为标誌;而整个企业的行政管理便是调整“公”“私”关係的关键性机制。在正常的情况下,工人以其劳动获得工资收入的方法,向企业这个“公”进行渗透:工人为获得个人利益而付出给企业的劳动工时越多、工效越好,则企业的产品生产就越多,产值越大,所获得的利润越高,企业的这个“公”也就越来越壮大。当工人从实践中认识到,企业的这个“公”共利益正是个人“私”利赖以存在和扩大的根本,便会努力增加生产,千方百计降低原材料消耗,处处爱护设备,爱护公物,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为提高产品质量、数量进行发明、创造。也就是说,工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私利,向企业渗透的私利性劳动贡献越多,则企业这个“公”共利益的蛋糕就越大,在同行业中竞争中的能力也就越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明白了公私互依的哲学道理,将工人的切身利益这个“私”视作企业这个“公”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础,那么,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提高工人的思想水平、劳动技能,鼓励工人多劳动,以增加工资收入,并且会制定奖励发明创造的条例实施,以及伴随着企业利润的增加而及时提高工人的工资,始终保持对工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反,如果广大工人都将“公”与“私”看成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事物,根本不把企业这个“公”看作自己“私”利赖以存在的根本。那么,他们在生产之中,也就不会关心产品的质量,不爱护公共财物,见到损公肥私的行为也不会与之斗争,甚至还会为了分得一杯羹而同流合污,以损公而达肥私之目的。其结果是,当企业这个“公”随着大、小“老鼠”们的不断啃咬而变得千疮百孔后,其工人们的个人“私”利也就越来越小。企业倒闭之日,也就是所有这个企业里的职工“私”利死亡之时。同样,如果工人将企业当成自己利益的命根子,而企业的管理者则以“批私”、“斗私”、“灭私”为指导思想,在企业管理之中,不是以不断更新设备、实行产品更新换代、节约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产品成本等措施,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是处处以牺牲全体工人的利益为代价,降低工人工资,或者用转嫁企业因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强迫工人“集资入股”、“以产品推销”代替发工资、以及拖欠工资等手段来保企业这个“公”,则工人在企业这个“公”失去了对他们的吸引力之后,不是消极怠工,便是愤而离去,使这样的企业最终不得不走向破产。
由阴阳異性互引而造成的阴阳互渗、互补、互依、互根、互存的规律,就决定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世无纯阴、纯阳事物的客观实际体现。
为了不引起人们的误解,我们还必须再说几句题外话:在思想教育中,提倡“去私立公”、“公而忘私”是正确的。因为人的自私之性是同其社会生存直接相联繫的,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性的自然体现,不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只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管理上正确地处理公私关係,是远远不够的。不然,就会使人类社会变得物欲横流,社会公德败坏,犯罪率增加,社会便无以维持正常的秩序,人们的社会生活便不得安宁;但是,社会公德教育属於“以德治国”的范畴,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管理等,则属於“以法治国”的范畴。“德治”与“法治”也是阴阳互依关係,缺一不可,不能互相取代。用属於“德治”范畴内的“去私立公”、“公而忘私”之类社会道德提倡代替法律、政策和具体的生产管理,就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全社会陷於科技落后,人民贫穷;以“法治”范畴内的具体管理取代“德治”,忽视社会道德教育的功能,必然造成全社会的道德沦丧,世风败坏。所以,轩辕黄帝治国,就提出了“刑德相养”的著明论点:“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穆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为法,而唯道是行”①。现在,我们提出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口号,正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体现,是同中华民族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刑德相养”的哲学观点相一致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自觉地成熟起来,并终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
综上所析,阴无纯阴,阳无纯阳,是客观自然规律的体现。
————————————
① 《黄帝经·十六经》。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6
发表于 2007-9-4 16: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咸》卦表述的是什么规律?
曲 辰
《咸》卦表述的是什么规律?迄今为止,还未见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在《易》经研究方面,也是一个见怪而不怪的问题。《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典籍,从古至今,研究它的中国人多得难以计数,但中国人研究《易》经的观点、方法,似乎却与外国人截然不同: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称赞道:“《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①;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係(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②;而美国的易学家安东尼从1972年以来,20多年潜心研究《周易》,主要用于心性修养。她说:“正是在这…种情形里,《周易》…成为修心养性、完善自我、 使人与万物和谐的指南”③。这,可以说,是学到了《易》经的精髓性
————————————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120页。
②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573页。
③ C.K.Anthony,The Philosophy of the I Cning Anthony Publishing,Company,1981,第76页。
本质。而我们中国的学者,大多数至今仍囿於“《易》经是中国古代一种卜筮之书”的圈套中没有跳出来。如1994年出版的权威性工具书《中国哲学史通览》也还认为《易》经属於“神学体系”;有少数学者虽然注意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了,但充其量也只是认为《传》的部分是哲学书,坚持认为《经》的部分是卜筮书;而最常见、最为时髦的一种办法,就是将《易》经研究神秘化、烦琐化。如此,将《易》经吹得神乎其神,成为一种高深莫测、凡人难知的古代经典,然后自己再讲出一番什么道理来,那自然就显得有学问了!可是,这种所谓的“研究”,事实上又成了一种新的愚民之术,对于我们的国家建设、民族发展是毫无用处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自然也就很少有人真正将《易》经当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看待了。不将《易》经看作哲学经典,哪里还会有人研究《易》经都讲什么样的客观自然规律,以及它的基本哲学特点呢?
奇怪吗?说怪也不怪。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怪与不怪,其认识的标准乃是一个知与不知的问题。盖世人之所知,莫过于其所不知。人以为怪者,是由于其不知奇怪事物发生、发展、形成的详细科学原因;人所不以奇怪而为怪者,是因为完全明白了事物看似“怪”而实际不怪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客观自然规律,即同性相斥、異性相引,《咸》卦就是以象征性比擬,集中地表述了事物異性相引规律的。
事物中異性间相互感应、相互吸引,由此而引发互动、互渗,同时又保持相对平衡的客观自然规律,是普遍地存着的。此举以大者,莫过于宇宙天体。如月球与地球各依其引力相互感应、吸引,并由此而产生相互作用力。但由于月球质量小,没有地球的质量大、引力大,因而它就成了地球的一颗卫星,围绕着地球旋转运行于太空之中;地球与太阳的引力相互感应、吸引,并产生互动作用。但地球的引力自难与太阳强大的引力相抗衡,因之,地球就很自然地被太阳牵着鼻子绕圈圈;太阳以其强大的质量所产生的引力,吸引着比它小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九大行星以及它们的近四十颗卫星,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宇宙天体运行体系。然而,太阳系与银河系的中心黑洞致密物质所产生的引力相比,就又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太阳又只能率领着它的“家庭”成员一起,同其它星系一样围绕着银心而旋转运行了。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原因所致,在地球上,就出现了一年四季之分,朔望之变,星转斗移、大冰期、小冰期、温暖期等周期性变化,并因此而决定着一切物质的物理演化,决定着生物的产生、进化和兴亡……
事物若举之以小者,可以原子为例。它同样存在着阴阳異性之间相互感应、吸引的客观自然规律: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而旋转运动;在原子核中,是中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感应和吸引;在质子中,则又是夸克与轻子的对称性相互感应、吸引、以及相互依存……不同粒子,各有其不同的质量与特性,因而所产生的引力也各不相同。正是这种不同的粒子中,因有不同的阴阳感应、吸引、交流,这就造成了不同的质子、原子、化学原素,因而有了不同的物质与物质特性。
我们不妨再看看生物。在生物界,阴阳異性相感、相引、相交的表现,更是千姿百态:苍鹭雌雄相引而交颈;燕鸽雌雄相引而成对;马缨花阴阳相引,其叶夜合而人称合欢;何首乌雌雄異株,虽雌雄植株生长相距二三尺之遥,其雌雄株上之藤亦能互感、互动而交缠于一起…… 故,事物阴阳異性相感相交、同性相斥竞争,乃化生万物、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研究於鸟兽之文,探索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远取诸物,近稽男女而作的六十四卦,讲同性相斥、異性相引等各方面哲学道理的《易》经,就是以其中的《咸》、《归妹》、《恒》等卦,形象地表述事物阴阳相感、相引、相交的哲学规律的。
在六十四卦的编制中,有一个规则:以阳卦在上、阴卦在下、各安于其位者,为阴阳不交之象。相反,阴卦居上,而阳卦居下者,为阴阳相交之象。八经卦中的《艮》卦,代表山、代表少年男子,《兑》卦代表泽水、代表少女,因此就将《兑》上《艮》下象征阴阳相感相交之卦命称以《咸》卦。咸,以“感”义作释,并兼有动词的意义。下面,我们就将此卦卦辞作一个粗浅的解释:
咸:亨,利贞。取女吉。
【浅注】咸,字有三义:一作“皆”、“都”之义用,例《尚书·尧典》:“庶绩咸熙”。二作“遍”、“全”解,如《左传·僖公二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周易》用为卦名,作阴阳交感之“感”义释,兼作动词;亨,通达;利贞,有利于守正;取,义同“娶”。
【浅释】《咸》卦所表达的,是阴阳異性互感、互引、互交、互动的自然规律。因而命此卦曰《咸》。咸,就是“感”的意思;卦象上所体现的,就是阴阳相感、互引、互动、相交、刚柔相济的态势。因此,《咸》卦具有事物发展亨通,有利于坚守正道的德性;阴阳異性相感、相引最为强烈者,莫过于青年男女。所以,以人事而言,娶女成婚是吉利的。故,《咸》卦就以男女成婚为象而作说。
初六:咸其拇。
【浅注】初六:第一爻的爻称。第一爻,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开端;咸其拇:感而触动其脚拇指。拇:足之大指。《释文》曰:“拇,马、郑、薛云:‘足大指也。’子夏作踇,荀作母。”
【浅释】心有所感,爱而欲动,故轻轻地触动她的脚拇指。王弼说:“处咸之初,为感之始,所感在末,故有志而已。”这话是说得很对的:心有所感,志在必行,行而动之,循序渐进,故试探性地触动对方的脚拇指,以期引起对方产生同感而共鸣,达到同心互动。因为異性相引,是阴阳之间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事。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浅注】六二:第二爻的爻位之称;腓:踁骨后的肌肉部位,俗称“小腿肚子”;凶:有咎、不顺之称;吉:无咎、顺利之谓。《系辞》云:“吉凶者,得失之象也”。居:止而不动。
【浅释】《咸》卦从初爻起,一直是从少男的角度作说的,言其由于被異性所引,感爱而欲交,先触动了对方的脚趾,接着就又进一步触动对方的小腿肚子。这时候,为什么经文中忽然冒出一句“凶,居吉”的话来呢?从古至今,有不少研究《周易》的学者,都不解其意而作了曲说,王弼、孔颖达也都如此。其实,这并无难解之处:阴阳相感互引,原本就不是一方的事,《咸》卦在初爻、二爻先说了“少男”之动后,接下来就又言“少女”之“感”了。这里的“凶,居吉”,是就少女的思想行为而言的。中国古典哲学产生极早,它认为,凡事物,阳者主动,阴者主静。阳刚而阴柔。并因此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少男”在新婚之夜,感爱欲交,先触动了“少女”的脚拇指,进而又触动其小腿肚子。作为“少女”并非木头,焉有毫无感受、无动於衷之理?不过,此时的“少女”也有感而动的话,依传统礼俗就会招致“轻浪”之嫌,有嫌必有咎,若有嫌、有咎就会降低“少男”日后的爱悦之情。如此岂不为凶?而无咎自然就是吉的了。“凶,居吉”是“少女”内心对自己的一种告诫之语。就一般性的情理而言,男子都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进攻性。而女子、特别是处女,虽亦有感而欲动,但同时又有某种不安的心理,静而待动,是更合乎情理的事。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浅注】股:大腿;执其随:执守其顺随之道;往吝:超越其顺随之道,必有穷吝之咎。
【浅释】九三爻正处事物发展的量、质之变中,“少男”已感而触动“少女”之股,而“少女”顺应“少男”所为也相对有应,但仍应恪守“顺随”之道,超越此道而主动,也会有所遗憾。虞翻说:“艮为手,故称执;三应于上,九四已变,历险故往吝;巽为处女也,男已下女,以艮阳入兑阴……志在于二,故所执下也。”他是从象学的爻位所处和爻位之变,而进行解释的,并非依哲理而言。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浅注】贞吉:守正而得吉;悔亡:没有任何遗憾;憧憧:心神不宁、摇曵不定之状;朋:指友爱者,此处指“少女”。“朋从尔思”是一句评论之语,言“少女”顺从“少男”之所思。
【浅释】九四爻,是言阴阳互感、互引、相交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的阶段,经文之言,是以男女互感、互引、相交而作的一种比拟性哲理之释,目的是以显释隐、以简释繁,使人易懂其表现的自然法则。《易》经通篇都採取的是这种比喻性的方法,此谓“象术”,研究者称之为“象学”。《繫辞》解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也。”举凡異性互感、互引、相交,都使事物产生质的变化,致使事物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达尔文谓之“进化”。而阴阳相交,都不平静,如吉凶之变而生喜惧;寒暖之变而致风雨。同样,男女相交,恪守正道,且顺且吉,毫无遗憾可言,但也表现出心神不宁的自然状态。众家《易》注,各具长短,但多忽略“朋从尔思”之释,“尔思”者何?阴阳交感之极境也。
九五:咸其脢,无悔。
【浅注】脢:读méi,子夏《易传》曰:“在脊曰脢”;马融言:“脢,背也”;许慎云:“脢,背肉也”;郑玄也说:“脢,脊肉也”…… 众家之说皆沿於子夏《易传》,故均误。虽然,“脢”并非现代常用字,各类字辞工具书都无确释,然通过对中国古文字的研究,“脢”字的确切涵义并不难弄明白:在甲骨文中,“女”字是跪於地而双手交叉胸前的一个妇人之形“ ”;“母”字与“女”字的字形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只在於“母”字是在交叉的双手之中,相当于胸前的位置上,多了两个表示乳房的点“ ”;而“每”字呢,则是在“母”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象征笄样的髪上饰物“ ”,表示为年已及笄的少女。故“每”字的古义,含有“美”的意思;而“脢”字,正是“每”字增加了一个“肉”的偏旁,其所强调的,正是高高隆起的乳房,且其读音不变。所以,王弼说:“脢者,心之上,口之下”,此言已接近於是。
【浅释】阴阳相交之感已至乳房,又何悔之有?
上六:咸其辅、颊、舌。
【浅注】辅:本指颊骨,此处所指犹脸颊;颊:指脸的两侧;舌:此处指接吻。
【浅释】此中的“咸其辅、颊、舌”,言青年男女異性交感愉悦之极的状态:一方面互相亲吻。同时,一扫初时小心翼翼、心欲而体试的探索性过程,而变得言语传情,达到了感情热烈、融而为一的程度。
【小议】《咸》卦,表述的是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異性互感、互引、互渗、互动、互依、互存、互为已根,然又始终保持平衡,唯其相反而能相成的客观自然规律。在上古那种尚无文字产生以用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使深奥的哲学道理能够浅显易懂,就採取了用“象术”——即取象喻理的比拟性方法,以青年男女互爱而成婚这样大家都熟知的例子进行表述。这在《彖传》中说得很明白:“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指阴阳两种異性事物)感应以相与,止而说(悦),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娶)女吉也。”但是,上古先圣作《易》,并非是为了讲故事,而其宗旨是要宣传和普及哲学道理,以达到“明民”而治之目的,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咸》卦就是要通过青年男女(阴阳)異性交感的象征性表述,说明異性相引哲理乃万物生发繁衍规律的重要意义。所以,《彖》辞紧接着就作总结性的哲理阐发,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指执道义而治国者)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咸》卦表述的哲理是十分明白的。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7
发表于 2007-9-5 09:5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一、《睽》《革》两卦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易》经首分事物为阴阳两性,这一点,是中国古典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一个关键性和本质性的区别。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其一,不作这样的区分,就不符合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实际。不分事物本质上不同的阴阳两性,就不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述“对立统一规律”,以告诉人们关於阴阳事物因其不同而“相同”,因其相反而“相成”的科学观点;
其二,只有将事物性质分以阴阳不同的两性,才能确切地表述自然事物中所存在的同性斥、異性相引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客观自然规律。不这样做,就会导人以谬误,使“哲学理论”不是使人变得聪明,而是由此变得愚蠢起来,变得不分阴阳,以之律已则害已,以之教人则害人,用之治国则害国!
在事物阴性与阴性、阳性与阳性的同性事物之间,普遍地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竞争、互相斗争的自然规律,这才可以称之为“矛盾”。但是,这种“矛盾”的双方,也并不一定就表现为“你死我活”的斗争性,而是依据“矛盾”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主客观等许多具体条件,以及自身的需要而决定其“排斥”之方式的。这中间,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种,是双方长期的对峙,既相互利用,又相互争夺,双方或斗或和,总免不了一些磨擦的存在;一种,是由于在竞争中谁也吃不掉谁,同时,竞争着的双方,又面临着共同的、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这样,正是由于双方的性质相同,竞争的目的相同,共同竞争的强大对手相同,所以,同性竞争的双方又可以实行和平共处、共同对付强敌,或者双方通过合而为一的途径,组成一个新的实体,以增强自己的实际竞争能力,而达到自己单独竞争所达不到的目的。这就是中国哲学中提倡“利者,义之和也”的“和为贵”观点;还有一种,是同性竞争的双方,在竞争中总会有一方不断壮大自己,削弱对方,使事物沿着物极必反的规律发展变化,最终达到吃掉对方的情况发生,这才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斗争;当然,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也有的是上述几方面的情况交替出现……总之,同性相斥所表现的,就是一种社会生存中的自然竞争,无论是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自己,都是如此。即使是青年男女之间,如果为了相同的利益而各为自己,就不再是事物的“異性相引”规律所存在,而是“同性相斥”的竞争对手了!《睽》、《革》两卦,就表述的是“同性相斥”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我们先来看《睽》卦:
《睽》卦的上卦为八经卦中的《离》卦,下卦是《兑》卦。从上下卦分别代表的物性、人性、情理上说,无一不构成相互“矛盾”的状态:
首先,从哲学理论上说,《离》为阴卦《兑》也是阴卦,这就构成了“同性相斥”的自然规律。所以,这就决定了卦画所象的基本性质,应以同性相斥的自然规律而对此卦进行解释;
其次,以物性而言,上卦之《离》代表火,火性炎上。下卦《兑》代表泽水,水性润下。这样,居上位之火,向上燃烧,居下位之水向下浸润,这就构成了水火不交、事不相济的物理现象,这就是一种南辕北辙、事相睽违的现象;
第三,以人事而论,上卦所代表的是已婚的中年妇女,下卦则代表着未婚少女,这就象一个家庭中,一位后嫁来的继母同前妻所遗未婚少女同居一家之中的情形一样,她们之中,不仅年龄不同、地位不同,且心志亦各不相同,日常生活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按照《易》经的“象术”原则,上卦亦称作“外卦”,它象征的是事物发生变化的外因,也就是下卦所代表的“少女”生存的客观条件。下卦也叫做“内卦”,代表事物发生、发展、所处的内因。故此,凡六十四卦之释,都是从下卦的最下一爻向上卦的最上一爻,作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时间过程而作释的。如此,处下位的“少女”虽然对处上位的“中女”心存不满,但却在家庭地位上处于一种不利的情况下。同时,“少女”又远没有“中女”的生活经验丰富。这种客观情况,就决定了“少女”与“中女”之间总有“矛盾”和斗争存在,但却构不成对“中女”的威胁,也不可能发生革命性的家庭变化。正因为如此,就命称此卦作《睽》卦。睽字,在甲骨文中是人目向相反方向所视的图形“ ”。在字义上,表示相互违背,意见不合之意。由此,《彖传》就这样说:“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这就是《睽》卦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哲学意义。
按照《易》经阳数奇、阴数偶的编卦原则,《睽》卦的第四爻,本该是阴爻之正位。而《睽》卦的第四爻则是阳爻符号,这就是“九四失位”。若是将“九四失位”给予纠正的话,那么,上卦就变成《艮》卦了。《艮》卦代表“少男”,虽然,按着《易》经的立卦与解说原则,男居上位而女居下位,并不能构成異性相交的实际情况。然而,即使如此,“少男”与“少女”異性相引的规律还是存在的。且《睽》卦的三、四、五爻所构成的爻位组合,正是“八经卦”中的《坎》卦,《坎》卦既代表“险难”,又代表人的“心志”。所以,《彖传》在说了“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之后,又说了“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的话。这是依据卦象之变而作的一种假设性之语,其目的,完全是为了以“異性相引”之语,反衬“同性相斥”规律的表述,以对比之法突出地强调对於“同性相斥”规律之认识。如果真的第四爻变阳爻为阴爻,那就不再是《睽》卦,而变成《损》卦了。但历代研《易》学者,因为多数未能依哲学研究的观点而解《易》经,这就造成了种种曲说流行,而犯自相矛盾的解释之误。
我们再来看一下《革》卦:
《革》卦的卦画,正好是《睽》卦上下卦画的一种易位,然而只这上下位置的改变,同性相斥的矛盾性质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两位女性之间,已不再仅仅是“其志不同”、意见不和了,而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革命性决斗了。这种变化所表现的哲学理论阐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分析方面,充满了唯物、辨证、求实的科学精神:
第一,《兑》、《离》两个“八经卦”所代表的事物并没有改变,两卦都是阴卦,都代表女性,其所反映的仍然是同性相斥的客观自然规律;
第二,两卦上下易位之后,《离》火在下,火性炎上,正好烧向《兑》泽。而居上位的泽水,其性下润,又正好冲着《离》火。这种卦象正是一幅水火不相容的情景;
第三,在《睽》卦中,“中女”居“上位”,“少女”居“下位”,这就如同占统治地位的是一位政治经验丰富、而又实力较强者的处境一样,她的目光重在向外发展(火性炎上),以扩大其影响,而不是重在对内进行更加残酷的压迫,因为那对于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利。自然,这样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想进行大的变革而改变现状;处于“下位”的“少女”呢,虽然不满於自己所处的地位,但由于自身力量弱小,且又斗争经验不足,根本不具备发动革命,推翻“中女”的统治取而代之的能力。这种现实的条件,就决定了她只能是採取一些比较平和的、处於“上位”之“中女”能够做些让步的斗争策略,同“中女”进行讨价还价。如此,“少女”同“中女”之间虽然心志不同,意见不和,常有矛盾和磨擦,但斗争的结果则是双方都做一些让步,也能做成某些小事,取得一点小的成果。
然而,原先的《睽》卦,经过上下卦易位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
其一,经验不足、力量薄弱的“少女”居于上位以治下,而斗争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女”反居下位而受制於“少女”,这就必然要引起“中女”的不服和全力反抗;
其二,社会地位和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之后,“少女”和“中女”之间的矛盾就变得异常激烈起来:“少女”凭借居于上位的“优势”,积极对下进行斗争(泽水下浸),而居于下位的“中女”,自也不甘示弱,也以其猛烈的攻势向“少女”发起反抗斗争(烈火炎上)。如此,“中女”与“少女”之间的同性相互排斥,就形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了;
其三,依着《易》卦卦画象征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则,下卦为事物的内因,上卦为外因,这就形成了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女”主动地发动革命性斗争,以彻底改变其社会地位的一种必然形势。故命此卦之名曰《革》。革,即变革、革命之义。因此,《彖传》一开始便点明其卦义:“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由于下卦为《离》卦,《离》卦既代表“中女”,又表示为火,火燃而生光,光华四射,能够照亮黑暗,带来光明。所以,《彖传》紧接着又说,“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至此,为让人们深刻了解《革》卦所蕴涵的意义,《彖传》又举以历史上商汤、周武革命的事例,申言发动社会变革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哉!”
综上所说,《易》经中的《睽》、《革》两卦,是讲同性相斥规律中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的。形式的不同表现,是具体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同性相斥自然规律,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如两个以上相同频率电波的互相干扰;两个以上频律相同的声波、光波、水波之间的互相干涉;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领土、自然资源的争夺;同行、同业、相同产品生产的市场竞争;同性动物之间的性伴侣争夺;同类植物在同一块土地上对于阳光、水分、空间和成份相同肥料的争夺;两个以上天体的引力对另外天体吸引性干扰而引发的摄动;人类社会中,不论男女,为着个人利益的互相竞争等等。同性相斥规律和異性相引规律,同样又构成了对立统一、守恒等规律。正是这种性质不同的规律同时存在于自然界而交互作用,才使万事万物变得纷纭复杂而又各有其序。
[
本帖最后由 曲辰 于 2007-9-5 09:56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8
发表于 2007-9-5 10: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二、说一说有趣的《损》卦
《损》卦,很有点趣味性和“神秘”性,唯其如此,历来研《易》的学者们,从卦象到义理,猜谜性的解释颇多,而确切性的解释则很少。这是因为,在《彖传》的“解释”中,就已经糊里糊涂,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之中:
《损》卦的上卦,为八经卦中的《艮》卦,它代表山,也象征“少男”,是为阳卦;《损》卦的下卦,是八经卦中的《兑》卦,在自然物中它代表泽水,在人类社会中,它代表的是“少女”,属于阴卦。《损》卦,正是我们曾经谈论过的《咸》卦的上下卦易位而成。按照《易》经的卦象原理,阳卦之本位居上,阴卦之本位居下。凡阳卦居于下位、阴卦居上位者,表示阴阳相交之象。故《咸》卦中,八经卦的阳卦《艮》易位于下,而阴卦《兑》反居上位,阴阳卦位颠倒,是为阴阳相感、相交之象,因而以男女相交感的“取女”而作释;反之,阴阳卦各安于本位,而《艮》在上位、《兑》在下位的《损》卦,则象征着“少男”、“少女”虽然相近、相随、但却为未感未交之象。如此,在这相近、相随而行的“少男”、“少女”中间再加进一个人——或者“少男”,或者“少女”,这样,在同性相斥、异性相引的两种自然法则作用下,就会打破其原来一男一女的对偶格局,损害到其中一个人的应有利益。经文“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正是此卦要表述的哲理性要义。因此而命名此卦为《损》卦。此中的“损”,为排斥而减少的意思。
《彖传》的作者,对於这一特殊之卦的各爻爻辞所言何事,所喻何义,卦名又是据何而得,都不瞭解。其所撰之文,完全成为据卦名《损》而作的一种猜测之语:先说“《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然后,在引用了两句经文之后,则又说 “损刚益柔有时”。接下来,又与《益》卦产生联想,说了“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这种与本卦卦象没有多大关係的话。这种说法本身,就成为一种自相矛盾、有违哲理的话。因为,一会儿说“损下(指代表少女的《兑》卦)益上(指代表少男的《艮》卦)”;接下来又说“损刚(指代表少男的《艮》卦)益柔(指代表少女的《兑》卦)。这样,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哲学关於阴阳異性相感、相引、相交、互动,唯其相反而能相成的客观自然规律的论述,变成了異性互相排斥、斗争、损害的解说了!
从古至今的研《易》者,大多也都顺着《彖传》的路子,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如郑玄说:“泽以自损,增山之高也。犹诸侯损其国之富,以贡献於天子……”而孔颖达则扯得更远了,竟然谈到了“凫足短而任性,鹤胫长而自然”。此类解说,早已去《损》卦本义十万八千里了!
为了证明《损》卦表现的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引两种客观自然规律同时作用于一事物,造成事物的相对有序性,我们不妨将经文中的爻辞和《象传》结合起来,做一点解析:
初九:己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浅注】己:自己。己,《周易》经文在长期的传抄过程中,已误作“巳”,唐代李鼎祚於《集解》更作“祀”。由於于省吾先生说了甲骨文中祀作“巳”的话后,当今便有很多学者将《周易》经文的误己为“巳”,认作是“祭祀”。这,是一种错误的解释;遄:迅速;酌损:视具体情况而行减损。
【浅释】此指“少女”的开始行动而言之:自己的终身大事,要当机立断,下定决心而迅速前往,才可以避免丧失良机;假如遇到同性的竞争对手,可依实际情形,进适当的排斥而减损之。
象曰:“巳(己)事遄往”,尚合志也。
【浅注】尚:同“上”,指上卦《艮》所代表的“少男”;合志:事物異性相感、相引,而雙方心志相投。
【浅释】《象传》说:属于自己的终身大事,迅速前往而办,这是同前面“少男”之志相合的。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浅注】利贞:利于守中正;征凶:此时当徐徐图之,急切前往会事与愿违,对己不利;弗损益之:态度要不卑不亢,即使对与己同性的竞争对手,也既不要表现排斥的意向,更不要自暴自棄,丧失追求的信心,而是要守以中正平和的心态,伺机而为。
【浅释】初九爻的爻辞,是鼓励“少女”果断、急速前往去同前面的“少年”接触的,为什么到了九二的爻辞中,就又要求“少女”持以中正稳妥的态度呢?其实,这同《咸》卦六二爻辞“凶,居吉”有着类似的情形,也就是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有关係。中国人自古认为,妇女应当具有端庄、稳重、柔顺的品德,在男女交往和接触中,特别是在婚姻大事上,如果女性表现出一种急迫的追求,就会被认为是“轻浮”、“浪荡”。同时,此卦卦象是以“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而作核心性的解说,以表达“同性相互排斥”和“异性相互吸引”两种自然规律同时作用于一事物的哲学理论的。因此,以代表“少女”之《兑》为下卦而向上发展,这就又注定了参与其中的“第三者”必亦为女性。那么,如果这位“少女”为了追求前面的“少年男子”,对另外加入其中的女性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也会被人认为是嫉妒性很强,没有宽厚的品德,这样的“少女”,同样不会被自己追求的“少男”所喜爱。小说《红楼梦》中的与林黛玉争夺贾宝玉的那个薛宝钗就深谙此道,结果受到贾府掌权者们的支持,达到了她的目的。
因此,研究和解释《易》经,如果不研究、不瞭解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不结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及不知道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依据了何种哲理而形成等问题,就必然要陷入猜谜性的曲说之中而不能自觉。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浅注】中以为志:以坚守中道为志向。
【浅释】《象传》比爻辞说得明白,利贞,守中,并非不去积极争取,也不是消极退让,而是要争之有道,避免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出现。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浅注】损:减损。
【浅释】由于此卦本身就是以“少男”、“少女”而为象,自九二爻后,一连出现三个阴爻,这就引出了“三人”之说。“三”为奇而非偶,这“三”人之中,由于卦之大象业已决定了为一男一女,再增加一人,无论其是男是女,都不可能配成两对,而只能是一个阴阳对偶。这就决定了必然要减损一人,也就是说必然要排斥掉一个人。处于下位而上行的是“少女”,九二爻之后的三个爻位又都是阴爻,这就又决定了后来加入其行列者也是女性。所以,此卦的同性相斥道理自然也就按“少女”的角度而为说了。其中的“一人行,则得其友”是指处于下位的“少女”而言;“三人行,则损一人”亦是从下卦“少女”的角度而言:即前行的“少女”、前面的“少男”,以及又加入其中的一位女性。这减损掉的一位,既可能是后加入的女性,也可能是原来的这位“少女”。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浅释】《象传》引经文之语说:一个人前行,则必得其友爱者而成阴阳配偶。若三个人一起前行,则必然会相互疑嫉。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浅注】疾:疾速,非指疾病。
【浅释】这句爻辞的意思是说,当损之时,就要果断地排斥掉对方,使喜庆之事急速到来,方可得遂己愿而无后悔之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浅释】《象传》说,果断而又迅速地排斥掉竞争对手,其本身就是大喜事。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浅注】或:或许;益:本指增益,此处指赠予;朋:货贝单位,双朋为贝。非有学者所言之“朋党”;十朋之龟:价值为二十大贝的宝龟;弗克违:不要推辞而违背人家的美意;元吉:大吉。
【浅释】此是依事情发展到现在的程度而作出的一种预估性语言。意思是说,事情已经顺利地发展到了这个份上,如果对方赠予你十朋大龟那样的重礼,也千万不要推却而违背了人家的美意。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本来就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浅释】《象传》指明受重礼之赠,是来自处于上位的“少男”之佑护,这“佑”即“少男”对“少女”的一种义务之始。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有攸往,得臣无家。
【浅注】臣:此字疑为“其”字之误;家:家室,指妻子。
【浅释】上九爻,是事物经发展、变化过程之后的一个终结。故其经文也就带有总结全卦的性质,紧扣卦名“损”字而作说。其意为:事情既然已有结果,就千万不要损害“少男”利益和情感,而是要增进感情,这样才可以无咎。守贞就会吉利,有所为而前往,终于得到了无家室的“少男”为配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浅释】《象传》与经文紧相呼应,指出了之所以要“弗损,益之”,是因事情的结果已经大得己志。
这里,我们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对《损》卦进行注释,并作一些必要的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损》卦之义,因早已为人所不解,这在《易》经漫长传抄的历史过程中,从经文到《彖传》、《象传》都产生了重要的错误,如有祭祀的内容,以“山”、“泽”而作说的离题之解等。这样,历来的《易》学研究者们,也都在经文、《彖传》、《象传》的正确与错误之说交织中,进行各种“圆场”性的曲释。对于这些错误,我们自然不可以搞烦琐哲学,一一进行辩驳,而只能以正本清源之法,通过对卦象的正确解释,来说明问题;
第二,不论古今中外,哲学著作多是分别阐述哲理,举以两种以上根本不同的自然规律同时作用于一事物,从而造成该事物变化的事例之举极其少见。但是,中国古代的《易》经就这么做了,而且其所举事例(取象喻理)又是如此地简单、明白、易懂、道理深刻,因而,我们就不能不加以重视;
第三,同性相斥和異性相引这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自然规律,其在自然界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最大的“对立统一规律”。正是由于有这种相異相同、相反相成的自然法则,才使世界上的事物既体现出纷纭复杂、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多样性,又相互联繫、相互制约,由此而形成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有序性。举例而言:
在宇宙天体中,各天体依其自身质量的大小,而决定其引力的强弱。这,对於各天体自身而言,是决定其发热、发光与否的重要条件,也是恒星、行星、卫星、彗星、小星行形成的自身性决定因素;引力还是天体产生、衰老、死亡、再生,以及黑洞的成因。由此而又有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等;两个以上天体的引力同时作用于其它天体,则表现出互相吸引和引力的相互抵消,由此而又构成了天体与天体之间所存在的排斥力。正是由于这种引力和排斥力同时起作用,这才使天体之间,在运行方面出现相对的有序性……
我们再看人类社会:正是由于男女在性生活上,有表现强烈的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引规律,这才使得人类伴随着自身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由族内群婚发展到族外群婚,又由族外群婚逐步走向对偶婚,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国家没有产生、没有法律制定和实施以前的原始社会,人类的婚姻乃至其它社会秩序的形成,主要是由客观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而促使人类社会产生进步的。就连国家制度也同样是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形成的。所以,早在四千七百年前,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就提出了“道生法”的观点,强调法律的制定必须依据客观自然规律。但是,正由于在当今的哲学理论中,缺乏对这种客观自然规律的充分论述,便导致一些歪理邪说流行,给人类社会的进步造成危害。比如,有一些自命为“学者”的人,不懂哲理而偏要向自然规律挑战,著书立说,宣扬什么“性解放”的好处;还有自称为“理论家”的人,竭力反对依客观自然规律制定法律,而认为一切法律都应当按照统治者的利益制定;同样,在社会经济生产的各个方面,也是由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引规律在起作用,才能使社会经济生产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而有什么自称为“哲学家”的人,则发表反对社会竞争、主张消灭一切差别的理论,试图以此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在客观的历史事实上,无论是社会制度、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定与实施,都必须遵从客观存在着的自然规律,对於那些不符合或部分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各种法律、制度等,都必须在社会实践的不断检验中进行改革,使之不断发展、完善、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强大的、无情的、主宰宇宙万物的“上帝”,不论是大至国家,小至个人,其主张,其行为,都是符合客观自然规律便成功,便昌盛,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就不会顺利,就不会成功,就要走向衰亡。这种客观存在着的社会历史规律,就决定了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社会改革。进行社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类社会秩序、人类的日常行为各个方面,都越来越符合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因为,无论任何事物,都是“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以上三点,就是我们重释《损》卦的原由。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19
发表于 2007-9-5 10: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三、能掌握到打开《易》经这座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吗?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著作,其所蕴涵和表述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研究、阐释、学习它,掌握它的思想精神实质,对于增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指导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意义。但是,自从商末周初,周文王父子对它进行改造,用作卜筮以来,人们虽然代复一代地对它进行研究,却一直没有将它搞清楚,见仁见智,说法不一。因此,人们对《易》经充满了一种神秘感。有人说它是“天书”,言其难读难懂;有人说它是“奇书”,意思是存有很多奇妙难测之处。也有人说六十四卦象座“迷宫”,不知道古人怎么就想起搞出这么一部让人难读懂、猜不透的典籍来。所以,郭沫若也说它是一座神秘的殿堂。而我们认为,这个说法只要稍微改一下,说《易》经是一座科学殿堂,就完全合适了。
为什么人们都感到《易》经神秘?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它的研究,数千年来一直没有能够揭开蒙在它上面的一层神秘面纱,没有人真正地走进过这座殿堂,指点这座殿堂之中所藏的宝器,介绍其如何设计、製造,各有何种功能,妙在何处等等。很多的研究者,往往是几经艰苦的努力,走近了这座殿堂,却找不着打开这座殿堂大门的钥匙,而只能围绕着这座殿堂转游了几圈,谈论一点对这座殿堂的感受;也有的虽然没有找到打开这座科学殿堂大门的钥匙,但也努力地去试图推开这个大门,并从那门缝之中窥视到了这座殿堂中的局部秘密,然对其全部秘密还远远不能解开…… 由此,人们对於《易》经的评论,也就用上了“天书”、“奇书”、“谜宫”、“神秘”等类形容词。
那么,《易》经果真就是这么难读、难懂么?其实,所谓“奇书”、“神奇”、“神秘”之类评论之所出,其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人们始终没有从姬昌、姬旦所设下的圈套中跳出来,不知道《易》经真正的成书年代、用途、卦画创作的真实历史原因,因而也就不知道《易》经的真正读法。一旦当人们明白了这一切,也就事实上找到了打开这座科学殿堂的金钥匙,《易》经也就并不难读和神秘了。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到打开这座中华文化的宝库的金钥匙呢?现在,我们就来试为一谈:
第一,不能用通常的读书方法读《易》经。
为什么不能用通常的读书方法而读《易》经呢?这是因为《易》经同现存的其它书籍都不一样。现存的所有书籍,不论其成书的年代有多么久远,都是在历史上有了文字之后才出现的,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文字表达思想为主,而以插图为辅。插图是为文字表述的内容服务的,是为了以直观的图画视觉,帮助人们加深和丰富对文字表述内容的理解。如《山海经》一书,它是除《易》经之外,中国现存古典之中成书年代最为久远的一部文化典籍,但它同样是在中国有了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用以记述事物、表述思想之后的历史上产生的书籍。可用后世通行的读书方法去阅读,去研究;但《易》经就不同了,它与现存的一切书籍表达方法正好相反:以图画为主,以文字为辅。无论是卦辞、爻辞、《彖传》、《象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系辞》等所有文字部分,全部都是为六十四幅卦画服务的,是为了注明、解释、补充、以及集中性阐发六十四幅卦画所要表达的思想理论而服务的,而绝不是相反。这是因为,六十四幅卦图产生于中国历史上尚未无文字可以表达语言、传达思想理论的历史上,用一套特殊的图案画为语言载体而表达、传承“道理”,这是一种没有办法条件下的特殊办法。因此,《易》经的六十四幅卦图绝不等同于一般书籍中的插图,它是独立於文字部分的、结构极为严密、完整的一个思想理论传播和传承载体。六十四幅卦画就是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所有的文字部分,都是后世有了文字之后才又以注释、解说、比拟性表述等形式添加上去的。如此,我们读《易》经,就必须用读现代一切书籍相反的方法——以六十四幅卦图为主,以文字为辅,去研究和理解它所表述的思想理论。当然,要以卦画为主研读《易》经,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弄清六十四幅卦画的编制原理和原则。
第二,读《易》经必须弄通“象术”原理。
在没有文字的历史上,光靠六十四幅卦画来表达一种“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系统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聪明圣哲的先祖就採取了取象喻理的方法来表达哲理,此称之为“象术”。如以八经卦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父、母、长男、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以及内卦象征内因、外卦象征外因、从第一爻到第六爻象征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等。象术是取象喻理的一种表述哲理方法,它就象过河的桥和船。因此,为了读《易》经、研究《易》经所蕴涵的丰富哲理,就必须弄懂“象术”。但是切不可停留在“象术”上,以其非常具体的事物之“象”去理解《易》经,而是要透过《易》象,去领悟《易》经所要表述的哲学思想理论本质。
第三,要用研究、鉴别的方法读《易》经。
《易》经虽然是先有卦画,后有文字,文字是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卦画、瞭解其所表达的哲理服务的。但是,其文字的传承距今历史也极其久远。在漫长的历史上,由于传抄中的笔误,不断的增删,特别是商末以来的用为卜筮,这就使得今本《周易》从经文、《彖传》、《象传》,到《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以及《繫辞》等所有文字部分,都程度不同地存有与哲学理论不符,甚至是根本违背哲学理论的文字,如《繫辞》中大段谈卜筮及其方法的文字,就都是后人塞进去的伪货!不加研究,不作真伪鉴别,就必然被这座真真假假的“迷宫”迷惑一个晕头转向,而得不到《易》经这座科学殿堂中所藏的无价之宝。
第四,不能把《经》和《传》割裂开来。
《易》经在形式上是分作《经》和《传》两部分的,但它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说什么“经是占筮书”,而“传是哲学书”。举例而言,只有通过卦象的编制原则中有了阳卦本位居上,阴卦本位居下,阴阳卦各安其位为阴阳不交之象,阴阳卦位互换为阴阳相交之象,这才有“天”“地”相交之卦称《泰》,“天”“地”不交之卦曰《否》的卦名之命。也正是由此,而才有《泰》卦“小往大来,吉,亨”,以及《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之经文。也只有如此,而才又有《彖传》“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的博大哲理阐发。因为《传》的哲理阐释,是以卦画、卦象的哲理蕴涵为依据的。这就是:卦画、卦象的哲学理论,首先要通过经文依其象术原则而表达出来,然后再通过《彖传》、《象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繫辞传》等各种方式注、解、阐、释,进行充分的表达;而《传》的各种不同角度阐释,又必须有卦画、卦象、经文为依据,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据而不能成立。正因为如此,我们读《易》经,研究《易》经,只有将《经》、《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对照、参考,才能加深理解,有所收获。
第五,研究《易》经不要先有自己的主观认识。
我以为,研究《易》经,也同研究任何问题一样,不应当自己未经研究就带有一种主观认识,而应当是于实事之中求其是。如果未做深入的研究,就首先有一个主观的认识,认为《易》经“是卜筮书”,“是哲学书”,或者“经是占卜书”、“传是哲学书”,那就必然要影响到自己的实际研究,做不到历史、唯物、辨证、求实,还极有可能因此而走弯路。即使是研究者将《易》经看作是中国古典哲学著作,这本来是符合实际的,但也容易影响实际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因为,这又很可能会导致研究者用现代的哲学框框去套中国古典哲学。总之,作为研究,一切结论都应该是在经过研究之后作出,一切结论都必须是于实事之中求其是。——此,就是打开《易》经科学殿堂的金钥匙。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0
发表于 2007-9-5 10: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四、《易》经是如何表述极反规律的?
《易》经在表述极反规律方面,运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手段:
(一)爻位上的蕴涵。
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个爻位,极反规律在爻位上的蕴涵是很普遍的。此依《乾》卦为例,其爻辞依次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其《象传》、《文言》之意大体相近。《文言》曰:“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在卦象之中,多表现事物发生变化之初与变化结果,出现好变坏、坏变好的情形。如《益》卦就是好变坏的例子: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家迁国;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二)卦、爻辞的直接表述。
例如,《泰》卦的卦辞说:“小往大来,吉,亨”。接下来的《否》卦,其卦辞正好与《泰》卦相反:“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而《泰》卦九三爻的爻辞中,更直接地提出了“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哲学命题。
(三)卦名与卦序排列的显示。
《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都有阴阳对称性的呈现,这自是由卦画、卦象所决定的。在现存《周易》卦序及《序卦传》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极反规律的表述上则仍很明显。如《序卦传》:“《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四)《繫辞传》的阐述。
《繫辞下传》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生焉……”
(五)卦象上的体现。
客观事物中所存在的极反规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变化,机械地从这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通过量的积累改变了事物的性质而出现的,是一种质的变化。这一点,在卦象上体现得特别充分,如《剥》、《复》、《夬》、《姤》等卦,都是如此。至于《坤·文言》中,说得就更加直接了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对于量变引起质变的论述,《繫辞下传》又作了充分的发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这些,就是从“积善成名、积恶灭身”这样人人都能明白的事例之举上,将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说明白、说透了的。
在这里,还必须指出,物至极而必反的规律,只是众多客观自然规律之一,而绝不是唯一。如果将其误认为唯一,就要陷入主观唯心论的泥坑之中而害己害人。老子(李耳)学道论道就是一个最著名的例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就是将一个极反规律,不分具体条件,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这就出现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谬说。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由此得出了一个“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结论。还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这就是不确、乃至错误之论了。这是因为,凡论只辩于一言,执于一辞,强调一理,而不顾及其余,就必然会陷于曲说、巧辩、而不能遍举的境地。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1
发表于 2007-9-5 10:1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五、《易》经是如何体现正名求实的观点的?
正名求实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经济学中,是一个最为著名学术观点。它的主要理论,就是任何人都要行公、持正、用中、讲和、当位、有度。因为,持中即庸,就是功德。特别是对于执政治国者,更必须如此。所以,《黄帝经·经法》曰:“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管仲云:“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①。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②。又说:“政者,正也”。正,就是公、平、中、正、信,各安其位,文明而有序。中庸,就是功;执法无度,则乱;越距,为不法。
这些哲学思想,都是“道生法”的法哲学思想在社会政治、经济层面中的一种持正、持中、有序的具体化体现:法律、社会伦理道德,是依据客观存在着的自然规律而制定的,因此,它并不代表某个个人或社会某一阶层人的意志和利益,而只体现公平、公正,以及社会有序发展的自然法则;法律的制定,必须有度,无度则难以具体操作实施,不能具体实施的法律,就
————————————
① 《管子·五辅》。
② 《论语·子路》。
形同虚设而无用;依据客观自然规律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是需要执政治国者去具体实施的。正因为如此,这就要求执政者必须执法公平、公正、时时要“去私立公”。这便是“政者,正也”的理论根据;而要使整个社会做到公平竞争,有序发展,治国者就要上下各安其位,言行不越距,尽心而尽职。
这些基本思想,追根溯源,都来自《易》经。那么,《易》经又是如何体现正名求实的哲学观点呢?现在,我们就来举例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第一,利用爻位将正名原则作了蕴涵。
在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作为统摄全篇的纲领性两卦外,其余六十二卦之中,都没有纯阳爻、纯阴爻组成的卦画。每一卦都有六个爻位,《易》经的立卦原则就是:以奇数位为阳爻之正位,这样,凡一、三、五爻是阳爻之正位。所以,不论任何一卦,凡一、三、五爻位为阳爻的,就是“当位”。如果是阴爻,就是“位不当”;凡二、四、六偶数位,为阴爻的正位,无论在那一卦中,凡二、四、六爻是阴爻的,就是“当位”。凡二、四、六、爻出现阳爻的,就属於失位不正,就是“位不当”。
第二,以卦象从爻位而作解说。
此举《比》卦先作一个分析。《比》卦,是由《坎》上《坤》下而构成。这样,除了九五一爻为阳爻外,其余一、二、三、四、六爻,都是阴爻。九五之位象征君位,这个卦象,就如同大君建立一个很大的一统邦联之国,远近各路方国之君都来比附相亲,进行朝拜、辅佐大君一样。因此,就命卦名曰《比》。《象传》的“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说得比较正确。这样,卦辞、爻辞,就都以比附者而作说。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其卦辞、爻辞的“正名”原则——也就是《易》经中“当位”与“不当位”的意义蕴涵:
《比》卦的卦辞是这么说的:“《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此卦辞中的“原筮”二字,是后加进去的,其原卦辞应该是“《比》:吉。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将此卦辞变成现在通俗之语,其意为:大君主建立了一统之国,各方诸侯都来比附辅佐而相亲近,这是很吉利的事。但是,原意就是前来臣服辅佐,而又永远守正不叛的,就无咎;对于那种拿不定主意,既慑于其威,不得不来附而辅佐,又态度不恭,迟迟而至者,就会有凶災。如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迟到而被杀,就是这样的例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后夫凶”的卦辞呢?这就是从爻位和爻象上说的:在第一爻,本来是奇数位,奇数阳,其爻应该是阳爻符号,而在此卦中,它却是个阴爻符号。凡阴性事物,不主动,而主静。这样,联系到“大象”是大君建大邦而大会万方诸侯之象,那么,就会有思想犹豫、态度不端、行动迟缓、虽不得不来比附辅佐,但却有损於大君威严者。对於这样的“比附”者,就会有凶灾。这种假设之辞,就是依第一爻的爻位“正名”哲理蕴涵而说的。
《比》卦的第二爻,是阴爻之正位,这一爻的实际符号也正好是阴性符号,这就是“当位”。所以,其爻辞就说:“比之自内,贞吉”。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来与大国君比附相亲,臣服而辅佐,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意愿,其所走的是人间正道,所以就吉利。
第三爻,其爻位数为奇数,按《易》经立卦原则与“正名”意义的蕴涵,本应为阳爻符号而为当位。但《比》卦此爻亦为阴性符号,这就出现了“不当位”的问题。因此,六三爻辞就说:“比自匪人”。“比自匪人”并不是向土匪、强盗所比附而相亲,而是指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这也是按爻位的正名原则而作的假设之语。果真如此,其不吉利是必然的。
第四爻,是阴爻正居阴位,故其爻辞就说:“外比之,贞吉”。其中的“外”字,是依六二爻的“内”字相对应而作评出现的。同时,以内卦为事物变化之内因,主以行为之主体,而第四爻则是外卦之属,与之相比,亦为“外比”。“贞吉”之意,就是“守正则吉”。
第五爻,是阳爻居阳位,其爻辞为:“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这句话的意思说,“辅助王者,是明显的亲比。王者出猎从三面驱赶而网开一面,失擒於向前逃走的禽兽,当地居民不报告,王亦不加责备。这是吉利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辞呢?这也是依爻象而来:八卦中的九五爻象征帝王之位,这一阳爻之上,又是阴爻的两短画,这就有了王者“三驱”而猎之象,其爻辞即据爻象而来。
第六爻,虽然以阴爻居阴位,但此卦是依诸侯比附勤王而作说的,超越了“九五”以象帝王之位的上一爻,也就不能死搬爻象教条,而作有损卦象所涵道理之说。由此,再往上比附就无首而难“比”了。因此,其爻辞就说:“比之无首,凶。”
第三,《易》经全书的解说。
《易》经全书都强调“中正”、“行正”、“中行”、“行中”、“在中”、“正中”、“中道”……如《乾·文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讼·彖传》:“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屯·象传》:“虽磐桓,志行正也”;《泰·象传》:“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复·六四爻辞》:“中行独复”。《象传》:“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临·象传》:“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坤·象传》:“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需·彖传》:“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夬·象传》:“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公、平、中、正,所体现的,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中道”。“中国”之称,就是“行中道之国”的一种简称。而绝不是后世帝王们以自己为中心的、“夜郎自大”式的“天下之中”荒唐解释。
在中国古典哲学之中,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公、平、中、正呢?这是由事物所存在的阴阳互引、互动、互渗、互依、互根、守恒规律所决定的。倘若阴阳失恒,便失去了互感、互动的原动力,如此,事物便失去了活力、乃至於生命力。事物一旦失去了生命力,它非但不能够继续发展,而且还要走向灭亡。此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之所谓。中医治病的调理阴阳使之平和,就是严格遵循了这一个客观自然规律。
治病与治国的道理一样,治理国家亦同样是运用行政权力来不断地调整公与私、买与卖、供与需、生存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等各种阴阳关係,使之保持平衡,使之永远处在一个良好的阴阳互感、互动状态之中。这就是科学的理政观,科学的发展观。当然,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就是最大的亲民和民主观。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2
发表于 2007-9-5 17: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六、以《恒》卦象征夫妇的意义何在?
《易》经以《恒》卦象征夫妇关係,它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重要的哲理和社会意义呢?对此,我们只要对《易》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易》经之道,是一种广义的相对论。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各分阴阳,阴阳的对称性、守恒性,是普遍地存在着的。关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中得到证实:
(一)太极图中阴阳平衡、守恒的显示。
太极图中阴阳平衡、守恒的图形,民间俗称“阴阳鱼”。它是将中国古典哲学道理,以图形的方法所做的一个最直观、最显明、最集中的纲领性显示;
(二)八卦图中阴阳相反相成的命名和解说。
八卦图中的八经卦,分别命称为《乾》、《坤》、《巽》、《震》、《坎》、《离》、《艮》、《兑》,以其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以阴阳相互对应而作排列。这就是“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的立卦原则。以这个原则所排列出的正是“伏牺八卦方位图”,亦即人们所说的“先天八卦图”。这个八卦图的排列,不仅在卦画上八个图形显示出阴与阳两两相对应,相反而相成。而且,它与太极图一致地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全图八个卦画的爻位,体现出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有规律渐变。其渐变,又是与四时变化吻合的。这种情况亦说明,那种关于“太极图是后世人所画”的说法,是错误的。当然,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周易》,在《说卦传》中,将伏牺立卦原则误载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就不仅语序颠倒,而且衍生出一个“不”字,它与八经卦原本相反相成、顺时针旋转的正确排列,是不相符合的。在今本《周易》中所谓“文王八卦方位图”的排列,同样也是错误的。它严重地违背了阴阳对称、守恒规律——不过,此非这一小节所要谈的问题,故从略。
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的立卦原则中,其所蕴涵的所有哲学思想,并不是八卦产生之后才有,而是在此以前,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发现、研究,并且完全掌握,由此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了。只有先有了这种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人们认识到它对於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极端重要性,才会在尚无文字使用的特殊历史情况下,开动脑筋,创造出这样一套独特的图案画性质的哲学理论载体,依其进行哲学蕴涵、体现和传播的。
(三)六十四卦名称之命的对称性体现。
六十四卦卦名的命称,有着充分的阴阳相对和守恒体现。如《乾》对《坤》,《泰》对《否》,《坎》对《离》,以及《震》《巽》相对、《艮》《兑》相对、《损》《益》相应、《既济》与《未济》相应等等。
(四)在卦辞、爻辞、《彖传》、《象传》、《文言》、《繫辞》中的表述。
阴阳对称守恒,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着的客观规律,人们不能够违背这种客观规律而行事,不然就会招致灾祸。唯其如此,一部《易》经,从其阴阳符号之创,八卦之立,经文之撰,到《彖》、《象》之述等等,时时处处都在强调这一规律的重要性,用以警示世人守以公、平、中、正,不可偏听、偏信、偏行、偏动。而认为“公则明”,“偏则暗”,“公则安”,“偏则危”。一个社会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无不体现公正守恒的原则。例如《讼》卦,其《彖传》就说:“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这个话变成现代通俗之语,就是这样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时时警惕,言行不要失于中正,公平,那就吉而无祸;为什么要打官司呢?就是因为刚直不阿的法官一出现,就可以得到中正、公平的是非裁决。所以,当此之际,是利于求见大人物的,这是因为崇尚中正、希望公平的缘故。
同样,《家人·彖传》也特别强调了阴阳平衡、守恒思想:“《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师·彖传》又从治天下的角度,强调中正的重要性:“‘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而《恒》卦,则是比较集中地体现并强调中正守恒的伟大意义。我们不妨对此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恒》卦卦象之《经文》曰:“《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恒·彖传》说:“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此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为使不研究《易》经、乃至没有读过《易》经的读者,加深对阴阳对称、守恒规律的理解,现在把《恒》卦中《彖传》之语,用白话复述如下:
恒,其义就是长久不变。《恒》卦卦画中所显示的,就是阳与阴的互依,雷与风的感应,长男与长女的互引互动,刚与柔的相反相成,这两者和顺运动,体现了事物中所存在的阴阳守恒性。《恒》卦所说的“亨,无咎,利贞”,就是要对阴阳对称、互感、互引、互依、互动、互为依存、互为己根这种通畅、正确、永远不变的客观自然规律进行强调。因为,天地万物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就是阴阳守恒规律。“利有攸往”,就是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变化当中,原有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了,新的阴阳平衡就会立即形成,正是这种阴阳守恒规律的存在,才有利于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它就象日月,只有依据自然法则而运行于太空之中,才能长久地照耀世界。也只有如此,才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而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先圣们正是依此阴阳对称守恒规律,制定了法律和道德规范,依此来教化和治理天下,做成事业。我们只要观察和瞭解到阴阳守恒规律的存在,就能够明白天地万物变化的实际情况了。
《易》经中以《恒》卦象征夫妇关係,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按照《易》经的认识,夫妻和家庭规范,以及国家制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依照客观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逐渐形成的。国家制度,是在家庭规范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性的延伸和发展。这就是《序卦传》中所说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现在,学者们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特别是原始社会发展史以及婚姻家庭发展史的深入研究,充分证明了中国《易》经之论的科学性。所以,《易》经以《恒》卦象征夫妇关係,除了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关係,给于了科学性、稳定性的肯定之外,并以此强调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切事业中,都必须遵从阴阳守恒这一客观自然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就会造成祸患!
对于阴阳对称守恒规律,我们只要稍作实际检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举以大者,我们可以说说银河星系。银河系,按天文学家们说,有一两亿颗恒星,它们形成了一个圆盘状的太空分布,其形状有点像体育运动中所用的铁饼。当然,自198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们又有了新的说法:英国剑桥天文研究所的吉尔默、里德两个人的研究认为,银河系是个椭圆星系,形状象个巨大的哈密瓜;日本国立天文台的中井尚说,银河系的样子象一支巨大的雪茄烟;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斯珀盖尔等人则说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但是,无论其形状如何,其恒星、行星、尘埃、气体云等物质的分布,都是呈对称性地围绕其银心;其四条旋臂,也会是呈对称性地展开;其银晕分布,也会是对称性的体现;银河系的恒星,也同其它星系一样,会是成双、成团地分布……
银河系中所包涵的一个小星系——太阳系,我们现在知道的比较清楚:九大行星都绕太阳公转,其运行轨道呈共面性、对称的椭圆形。九大行星的自转、公转轨道,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守恒性。
若举以小者,就可以以粒子为例。粒子虽小,但也同样体现阴阳对称和守恒规律:有一个粒子存在,必有一个反粒子;粒子和反粒子的产生与湮灭,同样会是成双成对地进行,因为,它们不能够违背阴阳对称守恒规律!
倘若我们再观察一下所见到的自然物,其阴阳对称守恒性的体现,更是无处不在:在植物中,其枝叶呈现对称性对生或互生。其叶形尽管千差万别,但叶面呈现对称性是其规律性体现,就连其果实亦如此。至于其初生的出土幼苗,对称性双瓣、双叶呈现,则反映了对称守恒性是它们共有的根本性规律;在动物界,动物的肢体都具有对称守恒性,左右肢在数量上相等,在长短上相等。如果左右腿长度不一样,则不能很好地行动。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在告诉人们:阴阳对称守恒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自然法则;同样,即使是在人造器物中,对称守恒规律也同样在不知不觉地被遵守,特别是在一些运行器物中,阴阳对称守恒规律是被严格地遵守着的:因为,飞机的机翼如果做得左右不对称,便飞不上天空。就是稍微差一点,也飞不平稳;汽车、火车的车轮,也必须是左右对称、数量相等,否则便不能行驶,差一点也要出事故……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阴阳对称守恒的客观规律,不管人们承认与否,它都在发生着作用。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早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上就已经普及,就已经用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这正是中国文明发达之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秘密”所在。如以道立法、以正治国、执中守信等等,都有着明确的强调:“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谓失道”①。
思想支配言行,理论决定政策。哲学思想理论上的正确与否,是极其重要的:同样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办中国的事,到了二十世纪,我们虽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都有着一股子干劲,都在努力地做事,可是却屡屡发生失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就是我们被黑格尔的主观唯心论给弄迷糊了,强调“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因为事物的“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无论是在什么事情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中间道路、中立态度、公正立场是没有的。於是,就大批“中庸之道”,大讲“斗争哲学”。於是,反左就右得出奇,反右就左得要命。公正的立场,公正的意见,只要一出现,就被扣上一顶顶“中间立场”、“中间路线”、“中间人物”、“机会主义的骑墙派”的帽子。在这种思想风气之下,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一面倒的意见,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也正因为是如此,决策性的错误机率本来就很多,而出了问题又没人敢说话,非等到乱子大得无法收拾的时候,才可能有人慢慢地、试探性地、婉转地反映出来…… 如此,对於一种错误决策的纠正,就来得相当迟缓,错误造成的损失也就相当巨大。至于哲学上的相对论、阴阳守恒规律,虽中国数千年来的典籍上载之,且论之颇详,然而哲学家们却闭口不提,其原因,就是有人囿於西方哲学理论的影响,缺乏理论创新上的勇气。
仅此,就足以说明《恒》卦所阐述的哲学意义,是何等重要!
————————————
① 《黄帝经·经法·道法》。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3
发表于 2007-9-5 17: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七、太极图的旋转有什么哲学意义?
太极图是一个旋转动态图。这种旋转动态在哲学理论上,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太极图的动态性旋转运动显示,是表示一切物质都存在着运动。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的体现,都是事物在其运动、变化之中产生出来、显示出来的,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运动,没有什么事物是静止的、僵死不变的。这,就是太极图的动态之画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太极图是左旋?还是右旋?现在的好多人们对此都不太注意,很多商品包装、书籍插图都画错了,画成了左旋图。正确的画法,应该是顺时针方向的右旋。因为太极图与八经卦,是相互配合的一个整体性中国古典哲学纲领性示意图。只画八经卦而不画太极图,或者只画太极图而不画八经卦,都是不完整的、哲学义理不全的图式。太极八卦图,不仅有明确的方位、方向,而且有着明确的季节蕴涵。此附正确的太极八卦方位图如左:
我们从这幅图中清楚地看到:《乾》阳
表南代夏,《坤》阴代北表冬。这是符
合中国地处北半球季节变化实际情况
的。如此,夏至阳极而生阴,冬至阴
极而阳生,此在八卦图中的体现,就
是八经卦中之阳爻依季节之变而渐次
消长,顺时针方向旋转变化。这种图式是依天文学观察研究,按太阳依黄道带经过四象二十八宿所在天区的先后而画出的。并且同太极图的旋转方向相一致。这便是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方位,而成“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立卦原则语序、方位、季节变化理论表述完全一致的图形。这就是伏牺八卦图。
看了这个图,明白了这个科学道理之后,我们对於一部《易》经为什么通篇讲变化、讲变化规律之得(道德),并且公开申明“《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就不会感到茫然了。就真正会理解到《易》经的确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经典著作了。
我曾经说过,不精通天文学、至少缺乏天文学知识的人,是很难成为真正唯物、辨证、求实的哲学家的。对此,我们从古今中外所有哲学家的历史背景、哲学理论观点的对比性研究中,就可以得到明确无误的证实。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之早,就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开展天文学研究极早。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博大精深,就早因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表达之中的这一个太极八卦图旋转运动,就绝不仅仅是说明一个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它表达的同样是一个哲学道理,是一个在宇宙万物之中普遍存在着的客观规律:
在宇宙天体之中,除了超密天体质量增大到一定的极限后暴发、向其四周抛射物质的过程外,所有的天体,都存在着旋转运动。只是,在人类现今科技条件还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一些星系距离我们极其遥远、暂时还难清楚地观察到。除此而外,凡是我们能比较清楚地观察到的天体,都存在着旋转运动。例如:狮子座中的M65旋涡星系(2700万光年)、M66旋涡星系(2700万光年),猎犬座中的M63旋涡星系(2400万光年)、M51旋涡星系(2100万光年),室女座中的M61旋涡星系(4100万光年)、M58旋涡星系,后发座中的M64旋涡星系(1500万光年),以及仙女座中的M31旋涡星系(230万光年),三角座中的M33旋涡星系(250万光年),长蛇座M83旋涡星系,NGC4946旋涡星系、NGC4946旋涡星系、NGC1300棒旋星系等等,都是旋转着的。
天文学中的“旋涡星系”、“棒旋星系”之称,是以天文学家们观察所见的星系,为作形状区分而给出的一种称谓。并不意味着不称作“棒旋”、“旋涡”的星系就不存在星系的自身旋转运动。因为,我们现在受实际观察技术的限制,距离我们极其遥远的星系,有的观察不到,有的只能观察到一个光点或光团,尚难清楚地观察到其旋转运动而造成的实际具体形状。因此,就只称其为“星系”或“星系团”;对于距离我们较近的星系,则由於各恒星之间的距离清晰可见,从而又掩去了星系全貌上自旋外形的显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我们所处在的银河系旋转形状,就是通过对观察数据的计算而推断的。唯其如此,天文学家们才有说其像铁饼的,有说其像哈密瓜的,也有说其像支雪茄烟的……各大星系内,都是包含着很多的小星系的,而这些个小星系——就象我们所在的这个太阳系,它不就也是一个小的旋转星系吗?
再说说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它一方面围绕太阳旋转并自转,同时又吸引着月球、气体云围绕它旋转。地球的外部在旋转,而它内部的铁质核心亦在旋转。在地球外表,大气层存在着旋转运动,我们将此称作“气旋”、“大气湍流”、“大气环流”、“台风”等;海水也同样存在着旋转运动,我们将此称作“风海流”、“密度流”、“地转流”、“补偿流”等。
物质的旋转运动,是由引力造成的,引力是由事物阴阳異性相互感应、吸引、交流、互动而造成的。因此,物质的旋转是阴阳相引规律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如电子被原子核所吸引,而围绕原子核旋转运动。物质的旋转产生能量。人们认识到了这一规律,就用来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如利用车轮的旋转推动物体移动,由此而製造手推车、马拉车、脚踏车、汽车、火车、电车;以阴阳感应规律而製造电动机、发电机;以螺旋桨的旋转运动产生的推动力,使轮船航行于大海,使飞机飞翔于蓝天;人们知道了物体的旋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它引力对飞行物的干扰,就在枪筒、炮筒中造出螺旋线,使枪弹、炮弹出膛后进行快速的自我旋转,以提高目标射击的命中率……
我们对《易》经的研究探讨,目的就是从中华历史典籍中多得到一点借鉴,以丰富、完善、提高我们的哲学思想理论水平,服务於人类的社会发展、进步。而周文王父子则不是如此,他们的所谓“演《易》”,就是用枯草棍棍“演”算如何利用《易》经进行卜筮,宣扬有神论,反对无神论,鼓吹唯心论,抵制中国上古形成的唯物辨证、博大精深哲学思想理论之传播。这就是用“神道设教”之法,来愚化百姓,以达到他们愚民而治的目的。“神道设教”,就是神化原本科学的道学理论,使其失去原先简明易懂特点,而变得神秘难懂化,并通过这种手段改变道学理论的科学性,赋予其唯心的“神”性,以成主观唯心的神学思想理论,以此法教化人民,使其愚昧无知,从而有利於统治者的利益和对人民的统治。所以,他们篡改《易》经而成的《周易》,就加进了许多“神道设教”、宣扬卜筮的东西。他们所改造过的所谓“文王八卦方位图”,就破坏了《易》经原有的博大哲理蕴涵,使旋转运动的八卦图变成了僵死不动的东西!
太极图的旋转运动,不是无谓,而是蕴涵喻示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理论,以说明一个重要的客观自然规律。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4
发表于 2007-9-5 17: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八、何谓“四维一絷”的宇宙观?
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将中国古典哲学称作“四维一絷”的辨证哲学,将这一系统的理论观点称之为“四维一絷”的科学宇宙观。
为什么要以“四维一絷”而为称?其意义何在?为了有助於读者的理解,此处,应当对其所称的理由、意义作一点解释:
首先,“四维一絷”辨证哲学的称谓,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依据这种哲学的实际,作出的一个简明、形象、生动、而又标明其主要特点的定义,以与其它形形色色的哲学相区别,避免人们用现代西方哲学对中国古典哲学作想当然的比附性解释,混淆它们之间的界限,从而扭曲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说实话,使用这样的称谓,更重要的也是为了时时提醒我自己,注意将中国古典哲学同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观点,尽可能清楚地区别开来。特别是在目前,进行这样的科学定义和区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理由:
其一,在我们中国的学术界,不仅不承认中国上古有哲学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存在,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存有一些现代迷信思想,认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还没有西方那样“先进”的哲学理论。一谈到世界古代哲学,就言必称希腊。甚至,还有死啃硬嚼“进化论”者。在他们的眼里、脑海里,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都是只存在着“进化”,而根本不存在“退化”。假如要他们通过生物基因工程去世解决某一植物繁育中品质退化的问题,他们很可能会感惊奇,说不定还会怀疑自己的耳朵出现了毛病。——这,作为一种社会知识现象,就是主观唯心论的盛行落下了毛病。而不论是什么毛病,只要日久以成痼疾,就很难轻易治愈。
其二,谈到《易》经,有很多人只知道有《周易》,认定它“是古代卜筮书”,根本不谈它是由原先的哲学经典《连山》、《归藏》古《易》经版本改造而来。那些说《易》经之中蕴涵有“某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者,就算是当今学术界思想最为“解放”的了。如此,还能将《易》经看作哲学经典之著?还能承认它有一个完整的、博大精深的唯物辨证哲学思想体系?谁要是这样说,大家肯定要认为他的脑子有毛病!
其三,在近代世界思想史上,有一位很有名的外国人,说黑格尔哲学和中国哲学差不多。所以,现在一些研究《周易》的学者,也就用黑格尔哲学来解释《周易》。在这种情况下,《易》经非但没有从姬昌的强奸、利用下解放出来,反而又被黑格尔的理论所歪曲……
正因为有以上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科学界定,是很必要的。
“四维一絷”的科学宇宙观,是依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突出特点而下的一个定义:维,即繫物大绳,它具有纲领之义。如《管子·牧民》言:“国有四维”。故维与纲相联成词曰“维纲”,指用以治理国家的重要法纪;维,又正好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上的一个基本概念:直线为一维,平面是二维,三维成立体,四维构成立体动态;絷,是绊马索,借指繫缚。如《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是将宇宙中的天体运行规律称作“天道”,把地球物理、以及地球上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谓之以“地道”,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诸种规律叫做“人道”,认为“天道”、“地道”、“人道”这三大方面是一个互为影响和制约的整体,它们的变化是以时间过程而显现出来的。所以,中国古典哲学在论述客观自然规律的时候,都是将“天道”、“地道”、“人道”、“时变”这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综合在一起,来做辨证思考和论述的。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之所以具有唯物、辨证、求实,既恢宏博大而又细微精深的根本性原因和显著特点。我认为,只有这样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才配称做“宇宙观”、“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唯物辨证法。因而,就将中国古典哲学称做“四维一絷”的哲学,“四维一絷”的科学宇宙观。这就是理由。
那么,将这种“天、地、人、时”四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以论事物变化规律的中国古典哲学,称作是“四维一絷”的哲学,符合不符合事实呢?我们现在就来简要地看一下此种哲学的实际情况:
先说《易》经。
《易》经除去文字部分,就其卦画而论,《连山》、《归藏》、《周易》都是以代表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种符号,按“天道、地道、人道”的代表爻(效)数“三”而立卦,以此组成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八经卦。然后经八八相重,成为六十四别卦,以象征各方面事物而讲述事理,蕴涵哲学道理。重卦之后,代表“天、地、人”这“三”个方面内容不变,但这“三”个方面,则各具事物性质的“阴”、“阳”之效(爻),从而就使卦画趋於科学而完整。在象征事物演变过程中,又以上卦(亦称外卦)代表事物变化的外因,以下卦(亦称内卦)代表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因,而以最下爻向最上爻六个阶段作为时间过程。如此,“天道”、“地道”、“人道”、“时间”四大要素齐备,“内因”、“外因”、事物性质的“阴”、“阳”这些变化条件齐全。这样,在研究和阐述事物变化及其规律体现之中,就可以做到:首先将事物的性质进行分析和确定,是阴还是阳?然后再确定事物之间的关係是同性相斥,还是異性相引?在此基础上,才依照事物不同的性质和它的客观规律,进行事物演变过程中全面的、辨证求实的研究与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应该说,这种研究事物的方法,就充满了客观、唯物、辨证、求实精神;更不用说这种哲学又是将“天、地、人、时”,以及内因、外因、正义与非正义等诸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了。这又充分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本质。如此,我们将这种哲学称之为“四维一絷”的哲学,是符合实际的。
除去《易》经图、文相配的哲学著作形式,中国古代以纯文字写成的哲学著作,研究探讨问题中,亦同样是“天、地、人、时”四大要素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例如《黄帝经·十六经·前道》说:“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阴阳之为用。”这短短一句话中,就包含了“天、时、地、人”四方面的客观条件。
由此,我认为,将中国古典哲学称作“四维一絷”的哲学,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也是具有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意义的。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5
发表于 2007-9-5 17: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九、“天人感应”的说法对不对?
“文革”中,曾对“天人感应”论进行过激烈的批判,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目的是用来鼓吹君权神授,妄图以神权论来欺骗、愚弄、恫吓人民群众,不要起来造反,以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①那么,这“天人感应”的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我以为,“文革”中,确实进行过许多错误和荒唐的批判,但对于董仲舒神学观点的批判,则是正确的。我们并不能因为“文革”是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运动,就说对董仲舒鼓吹神学论的批判也是错误的。他的一部《春秋繁露》,通篇都是精心曲解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名词术语,用以包装他的封建神学理论,以其为愚弄人民、维护封建独裁统治者的利益服务。以我的看法,董仲舒根本就不是什么正统的“儒家”,而是一个地道的封建神学论者。但是,由此而又去否定中国古代一些哲学名词和科学的哲学命题,也同样是错误的。我们在看待一切问题上,都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於实事之中求其是。不能离开了特定的、具体的事实,作出不研究、不分析,一概肯定或一律否定的轻率的结论。
首先,“天人感应”论,并不是董仲舒的发明创造,而是中
————————————
① 《孔孟之道名词简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页。
国古典哲学理论中的一个科学命题。《易》经在揭示宇宙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中,根据阴阳相感、相引、相交客观规律,多处谈到过天地感应问题:“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天地交而万物通”(《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否》)。
《黄帝经》是以哲学理论为指导而重谈治国问题的,所以就很自然地要谈“天人”关係。其中,《十六经·姓争》篇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静作得时,天地予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居则有法,动则循名,其事则易成。”这里,主要谈的是人与自然的关係,人们对客观自然规律应有的正确态度。
人们若以通常观物之眼视天地,察万物,看人类,则天地为天地,万物为万物,人类归人类。倘依中国古典哲学道理为指导而探究天、地、人、以及万物之间的相互关係,寻找其互为影响的规律,则天、地、人、同样为“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并相互影响和制约。“天”、“地”、“人”是一个自然界的有机联繫之整体,绝非互不相干。所以,“天人感应”同“天地感应”道理基本上一样。如果要说区别的话,则“天人感应”比“天地感应”更突出地强调了人类社会活动同自然界变化之间互为影响的关係。
《易》经中关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论述,是博大精深的客观真理。我们不妨以现在经过科学研究得到的认知,来证明一下这个论述的极端重要意义:
地球上的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其产生、进化、发展、兴衰,都与天地感应产生的变化紧密地联繫在一起,人类绝无能力置身于其外:
地球在其诞生之初,曾经是一个高温流质状的球体。由于地球自身质量所产生的引力所致,在形成最初的大气圈和地表逐渐冷却的过程中,开始形成其最初的岩石地壳。在热胀冷缩的物理作用下,原始地壳在向内收缩的过程中,就给地壳内的高温岩浆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挤压。而承受了压力的高温岩浆,也自然就产生了反弹力。这种压力与反弹力之间,就形成了“矛盾”;来自地心的引力,吸引着地球表面的物质向内收缩,而来自太空其它天体的引力则又会对地球自身的引力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消作用,这也是“矛盾”。而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解说,就是事物的阴阳相感,就是推动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地球引力最大的天体是太阳,它对地球自身引力的抵消作用最为显著。地球由于是以黄赤交角23°27′围绕太阳公转,所以地球内部受压的高温岩浆,便在沿黄道带受太阳引力较强的地方,冲破原生较薄的地壳向地表溢流,这就是陆地板块最初的成因。
地下岩浆冲破原生地壳在地表的溢流,带出了大量的水蒸气逸发于空中,遇冷凝结为雨降回地面,流向陆地板块之外的低地,这就形成了地球上最初的海洋。地球上水的大量出现,及其在地上和空中的不断立体循环,不仅为切割、冲刷、搬运原始陆地,从而造成复杂地层沉积、扩大陆地板块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成了不断冷却原始地壳、使其不断向地层深处加厚岩石层的循环冷却水。更加重要的是,地球上水的出现,及其不断在地空之间的立体循环,在地表上的流动,这就给地球上生命的化学产生和进化奠定了最基本、最关键的自然条件。
由于地壳下的岩浆随着地壳冷却使地壳向下不断增厚、应力加强,原先地壳裂缝上溢流的岩浆会因不断冷却、凝固、而使裂缝缩小,地下岩浆原先的溢流会变成为喷发,这自然又会给地壳造成强烈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原始大陆板块周围地带与原始地壳薄厚不匀,应力强弱差别太大,就极易受到地下岩浆喷发震动的破坏。如此,地下岩浆的喷发就会逐渐转移到大陆板块的边缘的地带发生,这便又是半岛、海岛形成的地球物理机制。
大陆板块周围的火山喷发,最初当为群体性喷发形式,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不断增厚,岩石层总体应力增强,地球上的火山喷发会渐次减少。但受地壳收缩压力影响的地下岩浆反弹力总是要向外释放的,这就必然要在大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海洋中间向外冲动。虽然,在没有陆地板块覆盖的海洋中,地壳应力相对为弱,却也由于不断的增厚,远不可与地壳形成之初相比。如此,除了在个别地方出现新的火山暴发,形成岛屿外,大部分地方只是将海底地壳冲得隆起,变为一道道海岭和海底高地。由此就又引发了大陆板块破裂、移动、以及形成陆地上山、河、盆地、湖泊的重要物理机制。
现在,科学家们将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称作“板块漂移”,这种用语和表述是不贴切的。事实上,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是呈不同方向的相互移动,根本“漂”不起来,也不是什么自然的“漂”流性“移”动,而是由于海岭及海底高地的出现和不断升高,将大陆板块处于海岭和海底高地的一边不断地抬高,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而产生了一种滑坡性的移动。这种移动同时又是和来自太阳引力、地球自转中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地球表面物体沿赤道需要保持对称性平衡作用,综合在一起进行的。在这种多原因的综合性作用下,就发生了使其原来的板块产生断裂、分离,原来隔有海洋的陆地板块又互相靠拢、碰撞、挤压、扭曲,以及大陆板块在实际移动中同原始地壳产生磨擦、受阻等一系列地球物理现象。这就是大陆板块产生褶皱、形成山脉及其走向的原因。山脉的形成、地形的复杂化改变,控制了不同水系的发育形成,由此而在大陆板块上出现了不同流向的江河以及大小不同的湖海。自然,江河流水对山岩、高地的切割、冲刷、搬运、沉积,又是更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大、小平原和低地出现、扩展的重要原因……
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引力、光、热、电磁以及各自运动相互感应作用,不仅是地球上形成复杂的构造性地质演变的重要原因,也为生命的化学产生和自然进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原始地壳破裂后高温岩浆在地表的大面积溢流,在大气层形成后而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在很长的历史上保持着高温;地下岩浆向地表溢流的过程中,会将地下大量的水蒸气,以及碳、氢、氧、氮、硫、磷等化合物带出地表之外,与空气中的氨、氦、氖、氩、氙等组成多种物质的混合气体;充斥於空中的大量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变为滂沱大雨的降回地面过程中,又伴随以雷鸣的震荡,闪电的大量放电,这就客观上使是时的地面与空中,形成一个天然而又巨大无比的“化学反应炉”。就是在这座“化学反应炉”中,各种无机物长期地、不间断地产生分解与化合,从而形成甲醛、氰化氢、甲烷、氨基酸之类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质在水的冲刷、携带之下,就会在一些内陆湖、海中不断地聚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相互感应作用,就会由有机分子形成多分子体系,尔后慢慢地演变为原始生命,进化成各种微生物、植物、动物,并由古脊椎动物中进化出了最高级的动物类形——人类。
上述情况说明,正是由于天体物理与地球物理之间的相互感应,化生出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最终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条件。
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大量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此,就又有了“天人感应”的问题:发展工农业生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及其它有害物质。空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增加,就会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出现,由此而会出现气候反常、温度增高,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植物的生长,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氧气等许多自然功能。而人类既可以植树、种草扩大地球上的植被,也可以大量垦荒、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如此,承认不承认“天人感应”的哲学命题,就是事关人类祸福的大问题了。
我在《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中,曾经用了很多篇幅详细论证了由于黄帝引用中国古典哲学为治国指导思想,建立“选贤任能”、帝位禅让的社会制度,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历经整个“五帝时代”而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奠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也谈了自夏禹建立“父传子,家天下”君主独裁统治的社会制度后,就以“神道设教”之法抵制、歪曲中国古典哲学、愚民以治,最终导致中国由科技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事实,以此来说明一种用以指导社会活动的思想,其正确与否,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历史兴衰的极端重要问题。
今天的世界,也同样面临着一个信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理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近代,在思想领域,是西方哲学思想主导着世界潮流。西方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特点,是“人的个性价值高于自然界的价值。人被看作正在继续着上帝的创造活动,是自然界的特殊的有灵性的组成部分。人的能动性指向外部,指向对周围世界的改造并使它服从于人。认为,在自己的造物活动中,依靠对自然规律的理性认识,人是不受限制的”①。这也就是“向大自然开战”、“征服大自然”的思想理论根源,也是全世界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人类生存条件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原先的植被是比较好的。后来,人们掠夺式的生产给自然植被造成破坏,使那里的土地逐步荒漠化,降雨量越来越小。1968年到1974年连续大旱,有两千五百万人受災,二百多万人因此而丧生!我们中国自然也不是存在於与世隔绝的保险箱中,也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的战天斗地运动,同样给我们的自然条件造成了负面影响:原来的草地被垦变为农田,农田又变为荒漠;“围湖造田”使原来可蓄大量洪水的湖泊变为农田和村庄;森林覆盖面积在逐步缩小……当然,洪、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已经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採取了大规模的实际行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当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把哲学理论搞上去,要有一个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科学的、完整的唯物辨证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需要。
中国“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古典哲学,其本身就是天、地、人、时合一而论,“与时偕行”的科学理论。所以,“天人感应”是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命题,没有错误。
————————————
① 俄·В·С·焦平:《今日俄罗斯哲学:现在的问题与对过去的评价》,安启念、蔡永宁译,载《哲学译丛》1999年第一期,第37页。
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将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感应”同董仲舒嘴里的“天人感应”进行一下科学的界定,以作本质上的区别了:
中国古典哲学,因为是“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所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为行文约简,对“天道”就常以一个“天”字以代指;对“地道”单以一个“地”字以相代;对於“人道”,也同样常以一个“人”字为表述用字。所以,在中国古典哲学之中,凡用到“天”的时候,都是指客观自然规律,而非指夏代以来搞“神道设教”而赋於有思想、有意志的“天神”;董仲舒在汉文帝、汉武帝好神僊、建祠庙、求长生、重用方士的狂热鼓噪之下,作为御用文人,歪曲利用中国古典哲学的名词、术语为外包装,所拼凑、构建封建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统治服务,其“理论”中所谈到的“天”,就是“天神”的代名词。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极重要区别。我们评论历史上某人的思想,不能只从其个别词句上去下定义,作结论,而是要全面研究其思想言论的实质内容之后,进行评价,不然就会出差错。就像过去,人们将孔子的学说称之为“儒学”,将董仲舒所构建的封建神学理论,也叫做“儒学”,使用董仲舒的言论去批判孔子,张冠李戴,作一锅烩,就是一种错误的作法。用这种作法去清理盘点中华文化中的存货,就会造成好坏不分,是非不清。其结果是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害而无利。
“天人感应”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用语,没有错误。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6
发表于 2007-9-5 17: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天不变,道亦不变”对不对?
“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语,是董仲舒在建元元年给初即位的汉武帝所上《举贤良对策》中说过的话。其原话如此:“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个观点在近代不断遭到批判的原因,同“形而上者谓之道”遇到情况一样,都是近代人对中国古典哲学名词术语的不理解,产生了历史隔膜而造成的。我们要正确地介绍中国古典哲学,就不能不面对这些情况而给予正确的解释,不然,就会给人们正确地研究《易》经,瞭解其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天不变,道亦不变”,并不是董仲舒的创造,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贯的学术观点。其意思是说,只要天地之间的自然万物存在,自然规律亦就不可改变。
为什么人们对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些本来是正确的、甚至是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观点,总是要做出一些错误的理解和诠释,并进而进行批判呢?这当中虽然有着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周文王篡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用作卜筮以来,历经三千年的误传、误信,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不能够认识并承认《易》经原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更不知道《易》经是先有卦画哲学传承系统,到了文字产生之后,才又加上文字注释的历史事实了。正因为人们一直将六十四幅卦画认作是作为卜筮用的,就不去从哲学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了。不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自然也就很难懂得为什么《易》经首立《乾》、《坤》两卦以为统摄卦画的总纲,为什么要以“天”、“地”、“人”、“时”作为立卦原则等重要问题了。由此,也就不知道中国古典哲学中所指的“天、地”或简称之“天”是代表什么,“道”之所指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是以望文生义的主观唯心想法去解释古典哲学理论,这样,产生错误就是从根本上不可避免的了。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了《易》经中“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观点,也谈过了以“天”、“地”、“人”、“时”而立卦,以及取象喻理以言事物变化规律的问题。那么,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相关论述中,就会很自然地将“天地”、“乾坤”作为自然万物的一个代名词来用,有时为着语言的简炼,就乾脆用一个“天”字代指自然界。我们在第一节就已经说过,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道”就指的是哲学、自然规律。如此,只要自然万物存在,自然规律也就存在,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唯其如此,《易·系辞》就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说:“《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根据。《易》经之外,与此相同的论述是很多的。如《管子·形势》曰:“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批评者或以为:“讲‘天不变,道亦不变’,那不成了宣扬停止的论点了吗?”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反问一句:“哲学理论中所讲客观自然规律如果是变化不定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哲学?为什么还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并以其指导我们做事业?”
在这里,我们来说一个曾经发生过的事:坝上地区一年当中无霜期只有九十天左右,过去只能种些土豆、莜麦之类成熟期短的农作物。在“大批促大干”的年代,为了夺高产,有些领导干部就要求当地农民种杂交高梁和杂交玉米。而当时培育出的杂交高梁种子中,“鹿邑歪头”等,生育期为120天以上;中熟种如“晋杂五号”等,生育期为110天左右;生育期最短的“同杂二号”也为100多天。而杂交玉米种的生育期,一般都在120至130天之间。这种强行“推广”高产作物的结果是颗粒无收。於是,坝上农民编了顺口溜说:“一开春在地里挖碗碗,到秋天收一片甜秆秆!”“挖碗碗”指的是挖窝点种,“甜秆秆”指的是不能成熟的青玉米、青高梁秆子;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自己学科技,用塑料薄膜覆盖提高地温,一些成熟期较长的农作物,在坝上也照样能种了,在天寒地冻的季节,塑料大棚里也生长着各种蔬菜。
这样的事例,在全国到处都有。它说明:只要地球自转轴与黄道倾斜交角不变,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不变,地球上具体地方的长年温度和季节也就不会有多大改变;不同的农作物成熟期,一般情况下也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的,它必须在适合生长的条件之下,才能很好地裁种并得到较好的收获。我们在大的“天不变其常”的情况下,在小范围之内,人工营造一种符合农作物生长规律的具体条件,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不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而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硬是要提倡甚么“与天斗,其乐无穷”,恐怕是行不通的。
“天不变,道亦不变”,作为一种哲学命题,它是正确的,没有错误。我们并不能因为董仲舒说过这句话,就不敢肯定它。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7
发表于 2007-9-7 19: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形而上”就是唯心论么?
曲 辰
近代,由于中国落后,一些学者们便认定,中华民族具有“劣根性”,这个“劣根”就是中华文化。他们认为,举凡中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无一不与现实生活背道而驰”。所谓中华文化,“实际上不过是陈腐的渣滓,时代的废物,前进的负累……”由此而主张在文化上,要“全盘西化”。于是,就大量翻译出版黑格尔、康德、卢梭、笛卡儿、柏格森、尼采、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杜威、罗素等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又因为认定中国的《易》经属于“神学思想体系”,就将反对唯物辩证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取《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一语,译作“形而上学”。这样,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宣传,伴随着“形而上学”一词的大量使用,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易》经也就成了反对唯物辩证法的一种主观唯心论,或者神学理论了。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悲哀!
那么,《易》经中“形而上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易》经是否为反对唯物辩证哲学的主观唯心论呢?对此,我们就不能不进行一点实事求是的讨论了。
《易·繫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没有具体形状的,而天地万物又必由其制约着或成、或败、或生或死的,就叫做自然规律;有具体形状可见的,就是器物;自然转化,人们能够以度量裁定其显示的,我们就称其为变化;应用无形的规律推动事物向着人们希望的方面转变,就叫做变通;用这种思想方法去做事而获成功,人们就称其为事业。
由上述语义可知,“形而上者”相当于现在通常使用的“抽象”一词。“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本义是说,自然规律学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对于哲学的“抽象”性论述,在中国的古代哲学典籍中,或谈到哲学的特点中,比比皆是:
《管子·内业》说:“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黄帝经·经法·道法》曰:“道虚无形,其督冥冥,万物之所从生。”《道原经》又言:“上道高而不可测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
《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上引者,都是论道学之理的抽象性的。道言规律,它是一种哲学理论。哲学理论哪里会有形状呢?
至於《易》经所蕴涵、表述的哲理,是唯物辨证?是主观唯心?只要人们不是怀有偏执之见,仔细地读一读它,就不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凡是那种没有经过认真的研究,甚至连读都不读《易》经的人,单凭着一种主观想象而议论《易》经,而谈论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有没有唯物辨证哲学的意见,十个最少会有九个半是靠不住的。因为这种意见的本身,就不是通过历史、唯物、辨证、求实的科学调查研究之中得出的,而是靠着自己的主观想象想出来的,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论。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8
发表于 2007-9-7 19: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道”为什么就不是先天地而生呢?
曲 辰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中,都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这种论述很多,而且也很明确。如:
《易·繫辞》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言“《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这种论述的意思是说,《易》道是以首立阴阳两卦命称曰《乾》、《坤》,代表“天”、“地”作为总纲,用“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哲理,设六十四卦取象喻义,来蕴涵和表述天地之间万物变化规律的。所以,《易》道之理与天地万物为准。假如抽掉《乾》、《坤》两卦,则《易》道便不能成立,这就象没有天地就不会有天下万物一样。如果《易》经所表述的道理(自然规律)不存在了的话,那么就连天地几乎也不存在了!这些论述虽然没有说“道”是先天地而生,但至少表示了“道”是与天地的存在共始终的。
《黄帝经·道原经》曰:“上道高而不可测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生。”这段话,应该说是说得极为明白了:作为“形而上”的“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客观自然规律,是高深莫测的,它虽明显地存在着,却很难给它具体地定一个称谓。它虽到处存在,却又没有具体的形状。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连自然万物都不能够左右它,而是在它的作用下决定着自己的变化。无论是宇宙天体、地球、事物的阴阳不同性质,还是四季交替、日月星辰运行、风云变幻,以及用肢体行走的、爬而蠕动的,甚至以根系生长於土中的各类植物等等,无一不是按照它的规律而生存和发展的。
《黄帝经》中的论述,明确地指出,“道”不仅是先天地而存在的,而且天地万物都是按它的规律而化生出来的。在这一具体问题上,老、庄观点与黄帝相同。《老子·二十五章》言:“(道)先天地生”;《庄子·大宗师》云:“夫道,……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上古而不老”。
现在,有的哲学家认为,这种“道”先天地而生的哲学观点是错误的,因而称这种“道”先天地而生的哲学观点为“道本原论”,是“唯心论”。由此我们知道,现代一些哲学家们的观点,同中国古代哲学观点是不一致的。这样,就有一个孰是孰非的问题。
那么,客观自然规律到底是先天地而存在,还是后天地而产生呢?对此,我们可以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一点分析,或许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认为,物质存在及其运动规律是第一性的,而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第二性的。因为,人们的一切认识、观点、意见、方法、理论,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物质存在及其运动的规律性显现,经过反复观察、认识、归纳、总结、演绎,最后上升到有系统的理论高度,才有可能产生哲学思想。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一致的。因为《易·繫辞》就明确地强调,中国之道,是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研究鸟兽之文,探索地宜之现,远考以诸种事物,近稽以男女之身,这才分阴阳,创八卦,建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系统。
现代的天文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研究,也都证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地球诞生至今,大约为47亿年左右的历史,地球上人类的出现,距今大约为四、五百万年左右,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顶多不过万年左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是五六千年。那么,在地球上,物质的存在和物质运动所遵循、所体现出来的客观规律,就至少已经存在了47亿年了。正是地球上的这种物质和物质运动的存在,才使得自然界的物质不断地产生变化,而孕育出了生物,有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总结、上升到有系统的理论高度,并以之来指导自己社会实践的历史,也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差不多。这个历史的事实就充分地证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观点是正确的。
所以,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坚持客观唯物论,反对主观唯心论的重要思想保证,是辨别客观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重要理论界限。唯其如此,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主观唯心论,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唯意志论。因为,他认为事物的变化就表现为“创造”或“消灭”。而真正的唯物论者,同黑格尔的观点正好是对立的,唯物论者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所存在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而不是什么人的“创造”和“消灭”所造成的。道理很简单:“创造”和“消灭”都表述的是人类的行为。就是人类的一切“创造”和“消灭”行为,同样也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不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就什么也“创造”不出来,什么也“消灭”不了!黑格尔的所谓“辩证法”,只用简单的质问就可以否定:人类是谁“创造”出来的?恐龙是谁“消灭”的?
正因为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是第一性的,不以任何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就特别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方法、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就一定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认识、反复实践、反复总结,以不断地修正自己原先认识中的错误之处,使之越来越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越来越接近于客观真理。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理论指导之下,我们从来都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对真理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需要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使之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完善和提高。这就是我们提出“与时俱进”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口号的重要理论根据。
正因为只有物质存在才有物质的运动,只有物质运动才体现它自身的运动规律。所以,物质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和其规律是不可分的。唯其如此,我们才称物质运动所体现的规律为“客观自然规律”。换言之,物质与自然规律是不可分的。
现在,事实上已经证明了“道”先天地而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天”“地”是人类的一种认识观念之称,“天”是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应而为称的,没有“地”的存在,自然也就不存在“天”的观念。就是人们观念中的“天”,其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其目视可见范围,也不过是个太阳系及银河系的一部分,它只是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一个“小点”。天文学研究表明:地球形成至今,约为47亿年左右;太阳及整个太阳系的形成,距今大约为50亿年左右;银河系并不是宇宙中的大星系,而且是较为“年轻”的星系,它与宇宙相比,不过象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宇宙中的星系年龄不等,有的形成时间不太久远,而有的则距今已有150亿年左右。如此,在地球、太阳及太阳系、太阳系所在的银河星系形成之前,宇宙中就已有物质和物质运动存在,就有银河系以外的大量星系存在了。这难道不是“道”先天地而生吗?其实,我们的哲学家们要搞清“道”是不是先天地而生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哲学难题,只要学一学孔夫子的每事问,问一问天文学家,甚至问一下自己周围的天文爱好者,问题也就明白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29
发表于 2007-9-7 19: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道德”一词原指什么?
曲 辰
在《易》经中,“道德”二字的使用频率极高,以今本《周易》而言,“道”字之用在九十次以上,“德”字的出现至少有六十几次。我们在《“道”之所指为何义?》一节中已经说过,“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名词,随文义之需,分别指事物变化规律、法则、宇宙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那么,“德”字是因何而造?以“道”与“德”相联成词,其原词的含义又是什么?明白了这些,对於研究《易》经,正确地理解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德”“得”二字在字形、字义方面的異同:
“得”字在甲骨文中是手持货贝於街口的图形“ ”①,它所反映的,正是“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②的历史情形,手持货贝表示的是有形物的获“得”。而“德”其原意也是“得”到的意思,只不过,它特指学“道”而有心得。由于这个“得”所得到的不是有形之物,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道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但却能使人变得聪明、能干、可以趋吉避凶、办
————————————
① 《前》八·一三·三、《京人》二一一三。
② 《周易·繫辞》。
事能获得成功机率增高,可以修心养性、行不越距,因而受人敬重的一种无形之得。那么这个与有形之“得”音同、义近、但字形须異,以相互作严格区分的字,就是“德”字。
中国的文字(今习称“汉字”)是写实性很强的、由线条简练的图案画组成,在形、音、义表示上十分明确的一种文字。这无形之“得”的字,又是如何来创造呢?首先,是保持了得字的偏旁,然后在有形与无形上进行区别:学道(哲学)首要的就是要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于是就画出一隻眼睛及其目光,这样就成了最初的“德”字了,如“ ”①。此后,人们大约觉得学道而掌握客观自然规律,光有仔细的观察还不行,还必须要观察事物的目光专注,究其变化於始终。更要用心思索,也就是要有总结、分析,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体悟过程,才能学道而真正有所得。所以,又给“目光”上加了一个“焦点”,如“ ”②。并且此后又在“目光”之下又加上了一个“心”字:“ ”③,这样,学道而有心得体会的“德”字,就与现在我们使用的“德”字一样了。
“德”字之所造,原本就是为与“道”字相联组成中国古典哲学上的一个专用词“道德”而造,指学道而有心得。德者,道之蕴,道之蓄,道之积。物得道而以生,事得道而以成,人得道而以聪明睿智:能通事物之理,能知自然之变,能与天地合德,能与四时合序,能与日月同明,“君子以厚德载物”,此之谓也;权出于法,法出于道,道蕴于物理自然。精研道,厚积
——————————
① 见《京人》八七六及五一反面。
② 辛鼎。
③ 毛公鼎、孟鼎、叔向父敦上的铭文。
德,方可以心正、言中、行为有理而不偏。心正、言中、行为不偏,乃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使天下治之安。故中国古典哲学,从其一开始,就把以“道理”为指导而修心养性,看成是第一要务。因为只有很好地修心、养性、正身,使自己的言行符道合法,才能够整齐家庭,才有可能去做好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事业。
道德的最高标准,就是一切符合客观自然规律。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曲辰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12
编号
184283
注册
2007-7-3
来自
河北张家口
#30
发表于 2007-9-7 19: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易》经中的“圣人”、“君子”何所指?
曲 辰
《易》经以天地定位,囊括、拟喻了一个“天”、“地”、“人”、“时”合为一体的、大化流行的自然界,用以蕴涵、喻示、表达、阐述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变化的客观规律。如此,其中除了万物、万事喻比、称谓及其变化之理的表述外,还有对人类社会中各种人的分类性不同称谓。如:圣人、君子、大君、大人、武人、民、小人等等。於是,有学者以此同其中的一些史事相结合,以研究其是何具体的历史时代之称谓。但研究的结果,却并不具有说服力。因为,《易》经中所载之史事,既有“包牺氏”时代、“神农氏”时代的史事,也有“五帝”时代的黄帝、尧、舜史事,更有夏代、商代、周代的人物和史事,其历史跨度至少在六七千年以上,而其对於人的类别性称谓,则又与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实际称谓不尽符合。
这种现象多为世人所难解,是人们对《易》经感到“神秘”的许多原因之一。其实,所有感到难解、神秘的症结所在,就是源於人们对《易》经本质的不认识。在对其本质根本不认识的前提之下,以照与《易》经本质根本不相符合的、出于一种主观的认知去做研究,虽所下的功夫不小,但所取得的成就则不大,甚至有许多“认识”还会是错误的。
《易》经的本质,是以天、地、人、时为网,括囊万物变化之规律,综而述之,申而明之,倡而导之,欲以使天下之人效而法之,推而行之,推动社会以自然之道实行变革,以达到文明进步的一部究天人、本性命、经世致用的哲学经典。因而其所引史事,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具体道理而服务的,而非述史。其中,除了具体举历史人物为例证之外的、对于人的称谓,都是一种按类别、分层次而作的泛称。如“大君”泛指国君类人物;“大人”泛指各级官员类人物;“武人”泛指军事力量指挥者;“民”指普通人民大众;而“圣人”、“君子”、“小人”,则是特以道德标准而为区分的一种不同层次之称。下面,我们试对“圣人”、“君子”、“小人”略作分析:
第一,“圣人”,是指对“道理”(哲学)研究阐述、彰明於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以及执道循理,以法治理天下,使天下达到公而平之、文而明之、和而安之的人,如黄帝、尧、舜等。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一)《易》经中对“圣人”行为的论述: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夫《易》何为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易》)而万物覩;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二)黄帝论道之证:
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故服人而不为仇,分人而不譐(似应作“蹲”)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以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於天,道明比於日,道安比於山。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谓信;乐之者,见谓仁;行之者,见谓圣人。故,惟道不可窃也,不可以虚为也。①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②
圣人举事也,道合天地,顺于民心,详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③
(三)圣字原始字形所示之义: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是先有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形成和广为传播,后创造文字以作语言的载体述史记事,这不仅使中文从其一开始就形、音、义俱全,而且极具规律性,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中文易学、易记、易懂,言简而意赅的本质性特点。例如对女性的称谓之字中,女字旁加“且”读“姐”、加“未”读“妹”、加“良”读“娘”、加“马”读“妈”、加“古”读“姑”、加“夷”读“姨”等;中文一字一个音节,一字有一字的独立义涵,以字组成词组又於共性之中显示个性,例如:山羊、绵羊、大羊、小羊、黑羊、白羊、公羊、母羊,都是在“羊”这一共性字前面加上一个个性区别之字,就将其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了,其所用的字很少,也很易记和易于辨识。而这些称谓在拼音化的文字中,就读音、书写就各不相同,差别很大,不
————————————
① 《新书·修政语》引。
② 《黄帝经·经法·道法》。
③ 《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那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而易记了。
更加重要的是,由于先有哲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和广为传播,后产生文字。这就使得中文之中,有了很多哲学专用字、词,这不仅使我中华文化由此而博大精深,从语言文字上就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还有助于我们瞭解产生於上古时代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我们前面已经举过的“道”、“德”、“教”、“学”等字例,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样,“圣”字之造的原始字形,也使我们一看就能正确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本质意义。“圣”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在人首部位突出地画了一隻大耳朵和一个“口”。“大耳朵”与站立的人形是相连着的“ ”,这表明了“听”是主体,来自“口”中的不同意见乃为客体。因此,“圣”字从字形上直接表达出来的意义就是强调:一个人想办法、做事情,能够不固执己见,特别注意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就是“圣”智的人。此字在文字简化之前,除了“人”形稍有讹变之外,其“耳”、“口”原样不变,大体上未失原义。
第二,“君子”是学道修身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对此,《易》经中的表述是比较充分的:
(一)君子有博学明辨、尊道贵德的品格。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繫辞·下传》)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升·象传》)
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传》)
君子以自昭明德。(《晋·象传》)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乾·文言》)
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传》)
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节·象传》)
(二)君子有遏恶扬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象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乾·文言》)
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大过·象传》)
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遯·象传》)
(三)君子有厚德载物、容民蓄众的器量。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传》)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业立而德不孤。(《坤·文言》)
君子以容民畜众。(《师·象传》)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谦·初六、九三爻辞·象传》)
(四)君子有敬德广业、恪尽职守的品质。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旅·象传》)
君子以赦过宥罪。(《解·象传》)
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履·象传》)
君子正也。惟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彖传》)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象传》)
(五)君子有见微知著,灵活应变的能力。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济·象传》)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俟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望之。(《繫辞·下传》)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敬德修业,欲及时也。(《乾·文言》)
君子尚消息盈虚,大行也。(《剥·彖传》)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繫辞·上传》)
(六)君子有见贤思齐,知过必改的气度。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传》)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传》)
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传》)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传》)
综上引证可以看出,《易》经中关于“圣人”、“君子”、“小人”之称,主要是以学不学“道”(哲学),修不修身(思想改造),有无“道德”(按客观自然规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及“道德”水准的高低而作区分的一种称谓:能够对弘扬大道(中国古典哲学)做出历史性贡献的人,即为“圣人”;能够以道修身、正心、励志、身体力行以之在整齐家庭、社会之中发挥作用者,不论其成就大小,都是“君子”;而与“圣人”、“君子”相对立的不学道,无道德,见利忘义,行险作恶,对家庭、社会的文明进步都产生负面作用者,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是属于“小人”的范畴。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65
1/3
1
2
3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6
人在线 -
0
位会员(
0
隐身),
6
位游客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0 22: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1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