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镇疏大学毕业论文:试析东汉时期西北地区羌族和中央的关系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15 15: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镇疏大学毕业论文:试析东汉时期西北地区羌族和中央的关系

一、绪  论
羌族,是一个与汉族一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他们就出现在我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出自远古时期的姜氏部落。范晔说是“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这点,晋的司马彪的《续汉书》也是相同看法,姜姓者是长期和中土有密切联系的,中原姜姓有著名的姜太公,而后来联合西戎(包括氐羌)诛杀周幽王的申国也是姜姓,与诸姜同源的羌族是在历史上早就和汉族发生关系的西方少数民族,比起后来猖狂一时的匈奴人要早得多。
羌族起源于西方,在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时候就进入了中原,[1]羌族长期活动与中国的西北地区,不仅和汉族,他们和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和后来的鲜卑,蒙古,西南的吐蕃,甚至新疆天山地区的其他民族都有密切的联系,在两宋时期,羌族的一支党项还建立了一个小国家,西夏,当时的西夏就是一个联系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所以研究我国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就是要搞清楚羌族的历史,也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重要突破口。
羌族长期以来受到不论那朝那代的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排挤,在东汉时候就多次有人提出放弃西凉地区,阻止羌族内迁。《资治通鉴》记载“永初二年(戊申,公元一零八年)谒者庞参说邓骘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骘然之,欲弃凉州,并力北边。” “中平二年(乙丑,公元一八五年)时凉州兵乱不解,征发天下役赋无已,崔烈以为宜弃凉州。”东汉政权是一直想放弃西凉地区,放弃羌族内置的地方,排挤羌族,不让他们和汉族相融。
到了魏晋对羌族的民族歧视和排挤更到了理论化的程度,在魏晋之时,就有邓艾,江统等人提出“徙戎论”把少数民族赶回老家去的说法,原因是少数民族不停的内迁而统治者错误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却激发了民族矛盾,一次次发生大规模的民族冲突,江统所主张的“徙戎论”代表著名文献《徙戎论》[2]里面他所谓“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是非常彻底的民族歧视观。他认为少数民族是“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 “戎狄”指代来自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就氐羌等族。而江统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认为少数民族的这种“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是不可以改变的,他说:“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把自身的汉族“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处到了“恩德”少数民族的地位。这是明显的民族偏见。
民族问题的重点是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明显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结果只会是民族反抗起义,在羌族的历史上在东汉的历史上,大规模的羌族起义就有五次之巨,就东汉时期羌汉关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民族问题的实质。

二、羌  族
记载羌族历史目前最好的原始文献应该是范晔的《后汉书. 西羌传》[3]谓之出于“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羌族居住地区 :“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南接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横贯了我国的西北大部分地区。
《后汉书·西羌传》里记羌族之生活习俗:“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羌族从来也是个游牧民族以“产牧为业”。
有称羌族的性格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少数民族大多是边地之人,无论中国的北方的匈奴还是南方的山越和南蛮,和西羌的性格都想差无几,这也许是这些还没有脱离原始社会的民族的共性。范晔说羌族是“堪耐寒苦,同之禽兽。”有褒有贬,称赞“堪耐寒苦”却又嘲为“禽兽”,这显然就是东方汉族经历了长期儒家等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一种认识观,是一种明显的民族歧视,恐怕世上没有谁会用“同之禽兽”来赞美人吧。
羌族在汉初(西汉)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候被大规模迁出了河西走廊,安置到了凉州(今天的甘肃一带),设置了护羌校尉管理羌族事务,这就是羌族大规模内迁的开始,以为没有哪个民族喜欢风雪交加的边远之地,也没有那个民族希望靠迁移的游牧生活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中原先进的生产水平和生活风貌是吸引西方羌族等少数民族内迁的自身动力,而汉政府的迁移政策只是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同时汉政府对于内置的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也是严重的,所以羌族的游牧地被夺取,残暴的治理方式都容易激发民族矛盾。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二》记载司徒掾班彪的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 羌胡和汉人“习俗既异,言语不通,”而又被汉人的“小吏黠人”所见侵夺,所以导致羌胡“穷恚无聊,故致反叛。” 班彪认为“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所以在和汉人的交流上有着天生的障碍,而性格向来“坚刚勇猛”的羌族是不懂得汉人的许多规则的,对“小吏黠人”只能是忍都不忍,马上就“反叛”。
三、东汉的羌族
当两汉把匈奴汗国终于征服,又在西域(新疆)恢复主权的时候,散居中国西部边界内外的羌民族各部落,却跟东汉政府之间,爆发战争。钱穆论到:” “自匈奴主力为汉武帝彻底击破,直到东汉,实际上中国并无严重的外患。然而东汉却意外的遭受到西羌之侵扰,”[4] “而西方武力失其营卫,亦不免于转弱。因而小小的西羌,竟成了东汉西边的大患。” [5]
羌民族与汉民族是两个血统和两种文化的民族。羌民族以游牧为主,跟匈奴民族非常接近,跟务农的汉民族在生活方式上格格不入。但羌民族比匈奴民族落后,分为千百以上的大小部落,散布在黄河上游和渭水上游。
汉民族在政治军事保护之下,积极向西移殖,把羌民族逐出故地。除少数部落外,大多数部落先后西迁,迁到青海湖以西或以南地区。
早在纪元前一世纪初叶,羌民族中最大的部落之一先零部落从青海湖向东向北发展,进入中国边界,越过惶水。曾对中国作过大规模的突击,幸好当时的大将赵充国坚决反对高压,改用怀柔政策,在边界地带实行屯垦,战争才告平息。
最早的东汉与羌族的冲突和联系见于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三五年)左右,至从“诸羌自王莽末入居塞内,金城属县多为所有。”羌族就多次在史书上被记载为“某某年寇某某地”,建武十一年,东汉大将马成等破河池,遂平武都。先零诸种羌数万人,屯聚寇钞,拒浩亹隘。成与马援深入讨击,大破之,徙降羌置天水、陇西、扶风。他们将羌族大部分徙置与天水、陇西、扶风三郡。               
当时的朝臣以为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马文渊(马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东汉政府同意马援的说法。将“民归者三千馀口,援为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候,开沟洫,劝以耕牧,郡中乐业。又招抚塞外氏、羌,皆来降附,” 在这样的怀柔政策下东汉早年的羌族和汉族是相安无事的,所以早期的东汉政府“乃罢马成军”。结束了和羌族武力对抗的局面。
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看赵充国和马援的怀柔政策恐怕是最合理的也是最适应民族融和发展的,而历史的过程也证明了赵充国和马援的怀柔政策对于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是起重大作用的,没有战事的骚扰和破坏。但是范晔却评价说:“先零侵境,赵充国迁之内地;煎当作寇,马文渊徙之三辅。贪其暂安之势,信其驯服之情,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岂夫识微者之为乎?”认为赵充国和马援把羌族内迁是东汉时候羌祸的原因,认为羌族是不可能“暂安”“驯服”的,但是我们翻开最大的通史《资治通鉴》里面记载,为什么在“马文渊徙之三辅”后几十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羌祸呢?关键是后来的汉族官吏的粗暴管理方式,或者说传统的汉族统治方式不适合“习俗既异,言语不通,坚刚勇猛”的羌族。但是这也有必然性,两个民族从地域上向对方延伸,汉民族在政治军事保护之下,积极向西移殖,而羌族由于失去土地,放弃游牧的生活,开始学习农耕,但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有不可以调和的矛盾,从匈奴开始到蒙古仍旧没有结束,这是两种文化自身存在的矛盾,而处于游牧和农耕之间的羌族是不可能完全汉化的,他们保留着游牧民族最基本的特征,无法适应汉族的生活方式,羌族内迁的最大问题是受到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型这个困难。在和汉族的融合中不可以避免的发生冲突甚至战争。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冲突,不可以调和,而不是因为阶级矛盾。因为这是汉族和羌族两个不同文化和血统的民族直接冲突和对立。不能用阶级分析来论。
而象范晔的这种评价,并不得到多少认同。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人评价说:“昔汉赵充国不战而羌人内附,段颎杀之百万,费以亿计,而内地虚耗.”[ 6 ]高度的评价赵充国“老成谋国”与勇士善战,相去远矣。
相对范晔等人认为的羌祸在于羌族的内迁在于赵充国和马援的不智,但是钱穆认为:“自匈奴主力为汉武帝彻底击破,直到东汉,实际上中国并无严重的外患。然而东汉却意外的遭受到西羌之侵扰,此乃东汉整个建国形式之弱点的暴露以及应付的失策,并不在与西羌的难敌。”[7]而西羌至于为什么那么难敌是因为东汉“整个建国形式之弱点”,钱穆认为“惟长安充实而后西北武功才得继续发展,不如东汉一有边警,即议弃并,凉,弃三辅。([8]”他的意见是只有定都长安才能“西北武功才得继续发展”而偏安东方的东汉只年能是“一有边警,即议弃并,凉,弃三辅。”西羌并不具备和匈奴一样的实力,不是东汉的大祸,但是东汉统治者“视关陕如同塞外,而羌祸逐日曼延。([9]” 钱穆的论断说明了西羌就算内迁并非东汉可以亡国的理由,东汉败在与自身的问题,而不在于,“赵充国迁之内地;煎当作寇,马文渊徙之三辅。贪其暂安之势,信其驯服之情,”不在于赵充国和马文渊引狼入室。
“羌人之为汉患者,不在塞外而在塞内。以同化之效,非旦夕可期,而汉人又颇陵侮之故也。” [10]百余年以来,羌汉两民族相安无事。然而,与日俱增的官员们的贪暴,汉民族与羌民族纠纷中,因为汉族官员的缘故,总是对汉民族偏袒。羌民族愤怒的发现,除非把地方政府官员杀尽,他们将永不能平安。于是,抗暴行动不可避免。“其余诸羌族,程度高低不一。宕昌及党项,皆既无法令,又无徭赋。惟战时乃相屯聚,否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 [11]羌族之类多“无法令,又无徭赋。”而汉族立国在于“法令,徭赋。”在于官员的统治管理,那么这种羌族所不适应的生活方式是没有办法让羌族认同的,当然也可以说是羌族落后的表现。“以同化之效,非旦夕可期,” 吕思勉先生的说法非常正确,两个不同文化的民族一下子就要同化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开始的不适应感是强烈的,“而汉人又颇陵侮之故也。”民族歧视的存在更加重了民族同化的困难,也激化了民族矛盾。所以说“羌人之为汉患者”原因就在于汉人自己的“颇陵侮之故”,而民族间的任何融和不是“旦夕可期”的,所以羌族和汉族的矛盾是可以预见的,并不是仅仅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压迫而引起的阶级斗争,而应该把它归于民族矛盾。
羌民族对地方政府的攻击,是对暴政的一种武装反抗,也是对这个东方汉民族文化的冲突对抗,也是同化民族的过程中不可以避免的问题,这可以用实例来说明事实的内容,才能了解。
安夷县(青海地区)一位低级官员,强夺一位漂亮的羌族女子,她的羌族丈夫无处申诉,就杀掉那官员,携带妻子,出塞逃命。安夷县长大怒,他认为这个羌人违法乱纪了,率领军队前往追捕,结果激起先民族各部落组织联合兵团抵抗。见《资治通鉴.卷四十六》:“初,安夷县吏略妻卑湳种羌人妇,吏为其夫所杀,安夷长宗延追之出塞。种人恐见诛,遂共杀延而与勒姐、吾良二种相结为寇。”这个事实证明了汉人对羌族是歧视政策的,汉民族与羌民族纠纷中,一般的汉族官员总是会对汉民族偏袒,而对于这位低级官员“安夷县吏”的行为羌人确没有地方申诉。
八七年,护羌校尉张纡已接受迷吾部落的投降,大设筵席招待他们,却在酒中下毒,屠杀八百余人。这种官员的残酷行动,促起更大的反击。在经过不断的互相杀戮之后,双方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不可理喻的仇恨。见《资治通鉴.卷四十七》:“羌豪迷吾复与诸种寇金城塞,张纡遣从事河内司马防与战于木乘谷。迷吾兵败走,因译使欲降,纡纳之。迷吾将人众诣临羌,纡设兵大会,施毒酒中,伏兵杀其酋豪八百馀人,斩迷吾头以祭傅育冢,复放兵击其馀众,斩获数千人。迷吾子迷唐,与诸种解仇,结婚交质,据大、小榆谷以叛,种众炽盛,张纡不能制。”而当时就连汉人自己也说:“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凉州吏民,命县丝发。”当时具体的羌族和汉族的民族矛盾是汉人“张纡”失信,众羌才大动的。民族间关系首先是民族间不信任才开始发生民族冲突,才激化到战争的。因为两个血统和两种文化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建立在血统和文化的认同感上,这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的必然,而民族之间的信任感是民族交往的首要条件,而护羌校尉张纡的行为是民族间的不信任,对投降的“羌豪迷吾和其酋豪八百馀人”进行“酒中下毒”这样的手段,从而使得“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凉州吏民,命县(悬)丝发。”在这场民族矛盾中,总是汉族首先对不起羌族,然而其后羌族的大规模破坏和屠杀也是不对的。
羌民族对东汉政府的抗暴行动,东汉政府除了继续采取高压政策外,想不出别的解决办法——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使政治清明,这自然是办不到。于是羌战从小的冲突,逐渐扩大为大规模的战争。而且向中国本部心脏地区蔓延,直抵首都洛阳近郊。而当年西汉的中心三辅成了羌族任意出入的地方,而民族矛盾也从冲突转变成了民族战争,越演越烈。
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羌民族已由消极的挣脱贪官,反抗暴政,进而发展到对汉民族全体仇视。范晔说西羌“毂马扬埃,陆梁于三辅;建号称制,恣睢于北地。东犯赵、魏之郊,南入汉、蜀之鄙,塞湟中,断陇道,烧陵园,剽城市,伤败踵系,羽书日闻。”又“女妇则徽纆而为虏,发冢露胔,死生涂炭。”一片混乱之象,羌族由于自身的落后性和民族特性决定他们对于敌人是非常的残暴的,所以在这场两个民族的战争中用尽力量去仇视和杀戮破坏汉民族。
永初二年(戊申,公元一零八年)的时候“谒者庞参说邓骘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骘然之,欲弃凉州,并力北边。”邓骘甚至主张放弃纪元前二世纪死人千万,从匈奴手中夺到的凉州(河西走廊),可看出当时官员的颟顸和情势的严重。
连绵一百二十年之久的巨大民变,因羌民族人口太少,惨重的伤亡使他们无以为继,有些部落几乎灭绝。而以种族屠夫段颎为首的东汉军事将领也在政治上取代了张奂等怀柔政策推行者,开始了公元二世纪最大的民族大屠杀,在段颎的高压下到了一六九年,终于代表东汉政府镇压了这场陪伴东汉建国以来的羌祸,。高压政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太大,包括撬开了东汉王朝覆亡的墓门。而在黄巾起义后不久,羌族在次从来,这次就结束了东汉的政权。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15 15: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东汉对羌族的高压政策
羌族陪伴了东汉一生,就象匈奴和西汉一样,这是没有办法摆脱的,这也是我国历史前进中不同民族之间不可以避免的摩擦和冲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途径。
由于官吏自身的腐败,管理上的偏袒汉人,加上汉人又颇陵侮,羌族和汉族的冲突是不断升级的,而东汉对于西羌如同钱穆所说的: “东汉却意外的遭受到西羌之侵扰,”[12] “小小的西羌,竟成了东汉西边的大患。[13]”始终在羌族的侵扰下统治着中原,最后东汉国运终于在东方的饥荒(黄巾军)与西方的变叛(董卓和西凉兵)两种势力冲击下断送的。[14]而西方的变叛(董卓和西凉兵)就是一支在对羌作战中成长起来的武装力量。
东汉是不可能解决和羌族的民族矛盾,这原因在于民族同化不是旦夕之功,
而天生的歧视少数民族的态度也存在东汉政权之中,东汉采用着民族分治的方法,在羌族地区不设置郡县,而设置护羌校尉,处理民族事务,而对少数民族首领采用册封。而不采用完全的汉族统治方式,而这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分治方法,所面临的是以大治小,以先进治落后,故在统治政策上反映出了民族歧视思想较为严重,羌族的民族特点决定了汉族不得不存有戒备之心,因为汉人是不可能对一个“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嫂,”的无父无母的民族有好感的,这就是民族特性的必然冲突和矛盾。加上他们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极度反差,就算是开始学习对方,但是根本上还是对另一个民族存在着敌视的。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东汉政府是不可能找到调和民族矛盾的方法的,所以在东汉对西羌的关系史上只有血腥的民族高压政策在唱主打,而怀柔政策只能落得汉族知识分子的嘲笑和悲痛。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就是代表。
从永宁元年(庚申,公元一二零年)六月,护羌校尉马贤将万人讨沈氐羌于张掖,破之,斩首千八百级,获生口千馀人,馀虏悉降。到永嘉元年(乙酉,公元一四五年) 西羌叛乱积年,费用八十馀亿。对西羌的战事是越来越烈,军事开销也是越来越大,但是当时的武都太守马融就说:“马贤野次垂幕,珍肴杂遝,儿子侍妾,事与古反。” 安定人皇甫规亦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上书言状。而当时整个军队就是“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这样的战争却成为了部分人发财的机会,所以在后来的张奂时期就有明证。
安定属国都尉敦煌张奂初到职,壁中唯有二百许人,闻之,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县,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共击薁鞬等,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羌豪遗奂马二十匹,金鐻八枚。奂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还之。
前此八都尉率好财货,为羌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无不悦服,威化大行。说了前面的“八都尉率好财货,为羌所患苦;”羌族在战争中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与汉人对敌,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西进的汉人在他们那些腐败官员的带领下对原著民羌人进行着民族压迫和剥削,这不是任何一个腐败官吏的事情,而是整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生存空间的积压,羌族不得不反抗并且报复,但是因为张奂这样的人存在,羌族也可以和汉人好好的相处的。但是张奂却不代表东汉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这不光是在西方对待羌族这样,南方的山越就也如此,到东吴后期才在高压政策下彻底的把山越同化。
相对张奂的怀柔政策,高压政策的代表段颎更得到东汉统治者的欢迎,段颎在对敌羌族的时候就说过:“今张奂踌躇久不进者,当虑外离内合,兵往必惊。且自冬践春,屯结不散,人畜疲羸,有自亡之势,欲更招降,坐制强敌耳。臣以为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势穷虽服,兵去复动;唯当长矛挟胁,白刃加颈耳!计东种所馀三万馀落,…………是为痈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如此,则可令群羌破尽,匈奴长服,内徙郡县,得反本土。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馀亿。费耗若此,犹不诛尽,馀孽复起,于兹作害。今不暂疲民,则永宁无期。臣庶竭驽劣,伏待节度。”
段颎认为张奂踌躇不进,欲更招降,坐制强敌。认为羌族是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势穷虽服,兵去复动;只有是唯当长矛挟胁,白刃加颈耳!说羌族是是为痈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只有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如此,则可令群羌破尽,匈奴长服,内徙郡县,得反本土。才能真正的平压羌族之乱,而他本身就对他的这种种族灭绝政策身体力行。
《资治通鉴》记载:
延熹三年(庚子,公元一六零年)
闰月,西羌馀众复与烧何大豪寇张掖,晨,薄校尉段颎军。颎下马大战,至日中,刀折矢尽,虏亦引退。颎追之,且斗且行,昼夜相攻,割肉食雪,四十馀日,遂至积石山,出塞二千馀里,斩烧何大帅,降其馀众而还。
延熹七年(甲辰,公元一六四年) 护羌校尉段颎击当煎羌,破之。
延熹八年(乙巳,公元一六五年)
护羌校尉段颎击罕姐羌,破之。 段颎击破西羌,进兵穷追,展转山谷间,自春及秋,无日不战,虏遂败散,凡斩首二万三千级,获生口数万人,降者万馀落。封颎都乡侯。
永康元年(丁未,公元一六七年)
春,正月,东羌先零围礻殳祤,掠云阳,当煎诸种复反。段颎击之于鸾鸟,大破之,西羌遂定。
'建宁元年(戊申,公元一六八年)
颎于是将兵万馀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虏兵盛,颎众皆恐。颎乃令军中长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谓将士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众皆应声腾赴,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众大溃,斩首八千馀级。太后赐诏书褒美曰:“须东羌尽定,当并录功勤;今且赐颎钱二十万,以家一人为郎中。”敕中藏府调金钱、彩物增助军费,拜颎破羌将军。
同年,段颎将轻兵追羌,出桥门,晨夜兼行,与战于奢延泽、落川、令鲜水上,连破之;又战于灵武谷,羌遂大败。秋,七月,颎至泾阳,馀寇四千落,悉散入汉阳山谷间。
……如此种种。
这时候张奂看不下去了,就上言:“东羌虽破,馀种难尽,段颎性轻果,虑负败难常,宜且以恩降,可无后悔。”意思是说“东部地区叛羌虽然破败,但对羌民族无法消灭,段颎性情轻率果干,应考虑到胜利形势,难以永远把握。最好用恩德接纳,就永远不会后悔。”规劝段颎不要在屠杀羌族,不否认段颎是个天才的军事家,但是当一把好刀被放在凶恶人手里却不是好事。
这时候的段颎被自己的军事成绩所征服了,他认为张奂怀柔政策一直没有办妥,自己的高压政策却在一两年之内将问题全部解决了。所以他说:“臣本知东羌虽众,而软弱易制,所以比陈愚虑,思为永宁之算,而中郎将张奂说虏强难破,宜用招降。……今先零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昔先零作寇,赵充国徙令居内,煎当乱边,马援迁之三辅,始服终叛,至今为鲠,故远识之士,以为深忧。今傍郡户口单少,数为羌所创毒,而欲令降徒与之杂居,是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虺蛇于室内也。故臣奉大汉之威,建长久之策,欲绝其本根,不使能殖。本规三岁之费,用五十四亿;今适期年,所耗未半,而馀寇残烬,将向殄灭。臣每奉诏书,军不内御,愿卒斯言,一以任臣,临时量宜,不失权便。”
坚决要求消灭诸羌。说“先零杂种,累以反覆,”连老天都发火了,要借他段颎的手来“上天震怒,假手行诛。”而又贬低赵充国,马援的怀柔政策,认为把羌族内迁就是“是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虺蛇于室内也。”所以他要“故臣奉大汉之威,建长久之策,欲绝其本根,不使能殖。”无论怎么解释,这句“绝其本根,不使能殖。”是不可能不被所有人重视的,这是句赤裸裸的种族屠杀宣言,也是民族歧视的代表,是对少数民族的极大污蔑,但是就是这样的“绝其本根,不使能殖。”却是被东汉政府接受的,这是一场民族间的矛盾,用阶级分析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所谓阶级斗争,而是因为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而引起的民族矛盾,民族战争,更演变成可怕的民族大屠杀。这是需要我们中华民族警视的!是历史留给我们血的教训,是不能在从演的悲剧。
对于段颎的种族屠杀只能是让羌族和汉族相互更加的仇视和敌对,致使羌族不断的“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使得这场民族战争不断升级,两个民族开始了可怕的相互仇视。
而后段颎势必殄灭羌族,继续着他的少数民族灭绝政策。
建宁二年(己酉,公元一六九年)
诏遣谒者冯禅说降汉阳散羌。段颎以春农,百姓布野,羌虽暂降,而县官无廪,必当复为盗贼,不如乘虚放兵,势必殄灭。
颎于是自进营,去羌所屯凡亭山四五十里,遣骑司马田晏、假司马夏育将五千人先进,击破之。羌众溃东奔,复聚射虎谷,分兵守谷上下门,颎规一举灭之,不欲复令散走。
秋,七月,颎遣千人于西县结木为栅,广二十步,长四十里遮之。分遣晏、育等将七千人衔枚夜上西山,结营穿堑,去虏一里许,又遣司马张恺等将三千人上东山,虏乃觉之。颎因与恺等夹东、西山,纵兵奋击,破之,追至谷上下门,穷山深谷之中,处处破之,斩其渠帅以下万九千级。
于是东羌悉平。颎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馀级,获杂畜四十二万七千馀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馀人;更封新丰县侯,邑万户。
对于段颎这种对少数民族赶尽杀绝的作法不仅仅是张奂看不下去,连《资治通鉴》的编者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里面说到:
“臣光曰:书称:“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夫蛮夷戎狄,气类虽殊,其就利避害,乐生恶死,亦与人同耳。御之得其道则附顺服从,失其道则离叛侵扰,固其宜也。是以先王之政,叛则讨之,服则怀之,处之四裔,不使乱礼义之邦而已。若乃视之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岂作民父母之意哉!且夫羌之所以叛者,为郡县所侵冤故也;叛而不即诛者,将帅非其人故也。苟使良将驱而出之塞外,择良吏而牧之,则疆场之臣也,岂得专以多杀为快邪!夫御之不得其道,虽华夏之民,亦将蜂起而为寇,又可尽诛邪!然则段纪明之为将,虽克捷有功,君子所不与也。”
司马光对段颎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认为“朝廷治理不得法,即令是中国人,也会蜂拥而起,沦为强盗,岂能杀尽杀光?是矣段颎,虽为一代名将,克敌有功,正人君子,并不赞许。”
“夫蛮夷戎狄,气类虽殊,其就利避害,乐生恶死,亦与人同耳。若乃视之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岂作民父母之意哉!”正是可以说给段颎听的。[15]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15 15: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推论,民族矛盾是民族文化差异的产物
有一种意见认为:“民族问题实质就是阶级问题,民族压迫的实质就是阶级压迫,民族斗争的实质就是阶级斗争。” [16]
但是同时有一种意见认为:“民族问题实质就是阶级问题,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都不能概括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中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 [17]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是可能等于阶级问题,但是不能说是必然,因为民族比阶级是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民族是一个“由于经济生活和物质关系的利益(更容易表现为对敌族侵犯的防御)他们有必要从新组成一个新的联盟。”这个联盟又是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文化组成的共同体。[18]所以被部分学者称为和羌族一起起义的汉族是共同反抗统治阶级可以理解为“由于经济生活和物质关系的利益(更容易表现为对敌族侵犯的防御)他们有必要从新组成一个新的联盟。这个联盟又是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文化组成的共同体。”这些和羌族一起起义的汉族其实也算是被羌族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同化的边地之人。
在东汉和羌族的百年战争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羌民还是羌酋豪都是东汉的压迫对象,而无论是羌民还是羌酋豪对抗东汉时候从早期的反抗不法官员到最后的对整个汉民族仇视攻击,这无疑就是两个民族的矛盾,是全民族的矛盾。用阶级矛盾来分析是不切合实际的,是不符合马克思唯物历史观的,因为“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问题的实质也不相同,不能用什么理论来一笔概括所有的问题,那是片面的教条主义的。
民族融和是历史的必然性,是进步的,但是把历史上所有的民族关系都说是民族融和那是不对的,是掩盖了民族关系的本质问题,民族关系有融合也有斗争,有共同反抗暴政的起义,也有两个民族的大规模仇杀,这都是存在于历史记载中的,民族融和的进程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速度和成果,没有一致的,比如在我国历史上汉化是主流,但是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有大规模的胡化,汉族反而少数民族化,这些都是存在的事实,民族压迫是只要有不同的民族存在就必然存在的历史现象,民族压迫是个历史范畴,在高度发达的社会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在我国古代这是存在的,比如东汉对羌族后来的蒙古族对汉族等等,这是民族不同所产生的问题,不是用单纯的阶级问题可以解释和概括的。
那么接着说民族关系,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有人说是各族劳动人民是和各族的统治阶级分开的,是友好的是和睦的,而历史记载的战争,和亲,会盟,等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侧面,反映在他们身上的不平等关系只是假象,总之被统治的各族劳动人民肯定是友好的,[19]
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的说服力,认为各族劳动人民只有阶级感情没有民族歧视和偏见,这样的说法不实用于所有的历史时期,这个观点非常片面和不符合逻辑,因为不可能两个不同的民族之间没有矛盾,这是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民族关系现代化,把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全说是平等的这非常不科学,这也是阶级分析所带来的误区,说得除了统治阶级其他什么都是好的,完全不合理。既然有了民族的区分,那么他们就有自己不同民族特征和性质,不可能相同,相同的话就是已经融和了,但是在没有融合之前两个民族肯定是对立的,当然首先是友好相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不可能发生两个民族永远的和睦相处,因为他们自身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他们的差距和差别,就可能发生民族矛盾,也可以激化为民族战争民族仇视。
我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不平等的,是一个民族歧视另外的民族,是对立的关系,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并不都是友好外来,团结互助的和睦关系。[20]
那么这样的说法也证明了不了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和生存空间,这是每个民族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共同认识,在民族关系上,一旦有了共同的敌人,整个民族是可以团结的,而单单说是阶级矛盾来解释民族矛盾,根本不合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之间可以和睦也可以战争,这才是民族关系的实质,但是无论是和睦还是战争,出发点都是自己民族的利益。
从上面提到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东汉政府并不是一个和羌族和睦相处的政府,同时汉人也不是友好的对待羌族等少数民族,这是一个民族问题,在民族自己内部也同样存在歧视,这是不可以回避的问题,而象达到段颎那样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屠杀是中国历史上占少数的,但是他们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也代表了自己民族的一种性质,任何民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缺陷,比如腐败的汉族官员逼反羌族最后造成羌祸,动摇了东汉政权的根基。
众所周知,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倘若各民族间不能找到文化的共同点,不能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学习和借鉴彼此的文化成果,那么民族的畛域就很难打破。每个民族有自身的民族文化,这一点是肯定的,也就是这种文化的差异才引起民族的冲突,不同的文化熏陶下的不同民族肯定有各自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想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统治方式去强加给另一个民族,结果就是民族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民族矛盾是两个独立存在对立的民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和他的被统治阶级和另一个民族的统治阶和他的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是整个具体的民族间的矛盾。
在历史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曾经做过灭绝其他民族的行为,这是不可以否认的,象冉闵屠胡的“杀胡令”,号召汉人复仇,驱逐各胡出中原。但是前面又有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而到了后来的蒙古军南下的时候,很多蒙军将领和贵族就建议杀光中国的汉人,把中国改造成一个巨大的牧场。元史上叫‘汉人留之无益,请空之以为牧’。著名的清军“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这样的民族矛盾,但是为什么会如此?历来是用阶级分析,近年来多说经济原因,但是其实民族之间怎么会如此难以相融呢?关键在与各自的民族文化不同,不能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民族同化融和非旦夕可成,而民族之间又多颇陵侮。江统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段颎说:“马援迁之三辅……今傍郡户口单少,数为羌所创毒,而欲令降徒与之杂居,是犹种枳棘于良田,养虺蛇于室内也。故臣奉大汉之威,建长久之策,欲绝其本根,不使能殖。”连司马光也说:“夫蛮夷戎狄,气类虽殊,御之得其道则附顺服从,” 班彪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皆是此类,而孔子也曾有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看来大儒孔老是不喜欢少数民族的“被发左衽”的。而史书记载的“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嫂,”的少数民族这样的“无父无母”的行为在孟子看来是“无父无母,禽兽也。” 范晔就曾说羌族是“堪耐寒苦,同之禽兽。”这是民族之间对对方的看法,从言语中就可以看到是对对方民族文化的歧视和不能互相尊重,这就是民族矛盾的最根本的导火线。
所谓文化冲突,是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就是文化主体(具体的民族)之间争压空间占有权的斗争。游牧文化具有一定的排它性,游牧需要广阔的牧场,因而也就需要扩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和过定居农业生活的居民发生冲突。《周易》中有“邑国”和“行师”,所谓“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指的就是游牧族与农业族的矛盾。[21]同样,农业族也需要扩展农业用地,一样需要土地,需要空间,从秦始皇的开发河套到东汉西进括边都是如此。
民族文化自然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性,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尤其是民族文化中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就会表现为对对方民族文化的歧视和不能互相尊重。民族之间与生俱来的文化排斥和不认同感,也就是一种这么一种“文化的冲突”。
民族文化就是自己民族内部的同种文化认同意识,它支配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产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在和其他民族文化联系的时候,这种文化认同意识会使该民族的群体和个体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强烈的对外防范,民族文化的排他性由此而生。如果不能正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导致极端的民族主义,从而为激烈的文化冲突埋下伏笔。激烈的文化冲突背后接着来的恐怕就是民族战争和屠杀了。这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
民族战争是民族矛盾的表现,东汉和羌族的百年的冲突和战争延续不断,随着民族的战争摩擦,民族也是在走向融合的,总之民族矛盾虽然存在但是历史还是许多不同的民族一起创造的,这永远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15 15: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注  释:
[1]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页
[2]晋书.江统传 .电子版,国学网站(www.guoxue.com
[3]后汉书. 西羌传.文中出现范晔的评论都出自后汉书. 西羌传
[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第208页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第193页
[6 ](明)张瀚.松窗梦语.(电子版)
[7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第208页
[8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第194页
[9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第194页
[10]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十一章羌族.东方出版社 第221页
[11]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十一章羌族.东方出版社 第221页
[1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第208页
[13]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第193页
[1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第193页
[15]资治通鉴.引用历史事件内容时间都出自:资治通鉴(电子版.网站(www.guoxue.com))卷四十三至六十
[16] 贾东海.怎样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与丁汉儒同志商榷.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0.1
[17] 丁汉儒.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79.1(
[18]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兴起(
[19] 吕振羽.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学术月刊.63.1
[20] 穆鸿利.东北史地学术探讨会侧记.社会科学战线.85.2
[21] 李根蟠.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中国经济史论坛(网络)


参考文献:
[1]后汉书.电子版,国学网站(www.guoxue.com
[2]三国志.电子版,国学网站(www.guoxue.com
[3]晋书.电子版,国学网站(www.guoxue.com
[4]资治通鉴.电子版,国学网站(www.guoxue.com
[5]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6
[6]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04.8
[7]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东方出版社.2001
[8]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深圳市博物馆,合著.中国历朝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
[9]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2
[10]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兴起
[11]贾东海.怎样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与丁汉儒同志商榷.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0.1[12]丁汉儒.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79.1(
[13]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1.2)(
[14]吕振羽.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学术月刊.63.1(
[15]吕振羽.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63.1(
[16]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87.6(
[17]陈梧桐.正确对待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问题及其与汉族王朝的战争.光明日报.82.7.
([18]陈梧桐.正确处理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82.4(
[19]史云.建国以来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史上几个主要问题的讨论综述.河北师院学报.80.1(
[20]穆鸿利.东北史地学术探讨会侧记.社会科学战线.85.2(
[21]杨永俊.对东汉“羌祸”的重新审视.西北史地.1999-1电子版.网络
[22]杨永俊.论两汉时期羌汉战争中的"羌中之利” .西北史地.1998-3 电子版.网络
[23]李根蟠.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中国经济史论坛.网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15 15: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欢迎讨论,骂人的某主义者离我远点。





●█〓██▄▄▄▄▄▄ copp2008>>>>>>>>>>>>>>>>>>>>>>>>>
▄▅██████▅▄▃▂
██████████████
◥⊙▲⊙▲⊙▲⊙▲⊙▲⊙▲◤

[ 本帖最后由 贵州野人镇疏 于 2007-6-15 15:1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6-15 15: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姜者,羌也。这貌似已成定说。

周人始祖为姜嫄,可知周人与羌人同祖。

从这意义上来说,羌人亦是华夏源头之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23 03: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华夏源头
既然各分一族,

那么就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2族后来的发展却不同.

进而对民族关系做点小工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7-6-23 08: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问个小问题,邓艾不是在灭蜀之后就死了么?还有机会提灭徙戎论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23 10: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伟君子 于 2007-6-23 08:26 发表
问个小问题,邓艾不是在灭蜀之后就死了么?还有机会提灭徙戎论么?

在灭蜀之前
是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并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宣有玁狁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围。每匈奴一盛,为前代重患。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卑。诱而致之,使来入侍。由是羌夷失统,合散无主。以单于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浸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大将军司马景王新辅政,多纳用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24 21: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谢冒牌兄在野人不在的时候帮助回答问题,

多谢之。

受野人一拜,中国的论坛就少冒牌兄这样的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武骧金星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9
帖子 1763
编号 56399
注册 2005-12-31
来自 上海


发表于 2007-6-24 22: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个人意见,最好不要把经典古籍写到参考文献里去,否则我这种学化学做电池的难道要在参考文献里列上伏打当年发表的论文?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25 00: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好像按论文格式来说是要写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7-6-28 14: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冒牌兄果然博学,似乎回答我好几个问题了,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强烈建议给冒牌兄以官爵。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慕容道业
(老马不识图)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38
编号 137071
注册 2007-4-11
来自 柔居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6-28 15: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怀柔政策的后果就是五胡乱华       东汉对匈奴和鲜卑就是怀柔

[ 本帖最后由 慕容道业 于 2007-6-28 15:3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Oskarlre
(肉肉门军委主席兼外交部长领 ...)

节度留后虎豹骑
★★★★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309
帖子 5433
编号 53627
注册 2005-11-21
来自 米国
家族 肉肉门


五胡乱华以后是大唐盛世。。。

应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慕容道业
(老马不识图)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38
编号 137071
注册 2007-4-11
来自 柔居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6-28 15: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胡乱华 死了多少人  你算算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

  后赵帝国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姬妾。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Jue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高达3千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铺天盖地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前燕帝国进围邺城,那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再拔掉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儿子杀掉。

  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

[ 本帖最后由 慕容道业 于 2007-6-28 15:4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昔日某天骄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172634
注册 2007-6-7


发表于 2007-6-28 15: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Oskarlre 于 2007-6-28 15:35 发表
五胡乱华以后是大唐盛世。。。

应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十六国大乱后还有南北朝的对立,还有隋末的天下之争夺,此后才是唐朝的长期统一(名义上的长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昔日某天骄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172634
注册 2007-6-7


发表于 2007-6-28 15: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道业 于 2007-6-28 15:31 发表
怀柔政策的后果就是五胡乱华       东汉对匈奴和鲜卑就是怀柔

所谓盛唐不也长期和亲吗?与少数民族和睦处之,才能保证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也就是说民族间只能相互妥协,才能最大的保证民族利益,战争对双方都是极大的打击,胜利的一方也必定损失惨重.

东汉与五胡乱华挨边吗?五胡乱华可发生在西晋

因承诺犹在,只做简单回复,以后再详尽讨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慕容道业
(老马不识图)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38
编号 137071
注册 2007-4-11
来自 柔居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6-28 16: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昔日某天骄 于 2007-6-28 15:59 发表



东汉与五胡乱华挨边吗 ...

不是说东汉与五胡乱华有关系

[ 本帖最后由 慕容道业 于 2007-6-28 16:1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昔日某天骄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172634
注册 2007-6-7


发表于 2007-6-28 16: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可是东汉并没没有与少数民族有什么大的冲突,而且东汉之亡更是与少数民族无关的

还有说的就是,东汉对于少数民族(西域地区,尤其是匈奴)的用兵事实上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取得了不少成就,比如著名的班超就是在东汉与少数民族的斗争中建功立业的

[ 本帖最后由 昔日某天骄 于 2007-6-28 16:2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昔日某天骄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172634
注册 2007-6-7


发表于 2007-6-28 16: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7-6-28 16:13 发表

你太小看隋朝统一的意义了。

不想争论这个,上面只讲一个时间概念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7-6-29 07: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象“中土”(《魔戒》?),“西凉”(《三国演义》?),“西南的吐蕃”(事实上吐蕃的中心在西藏)之类,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最奇怪的是第二章说“羌族在汉初(西汉)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候被大规模迁出了河西走廊,安置到了凉州(今天的甘肃一带)”,似乎作者并不知道河西走廊就属凉州。然而第三章又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从匈奴手中夺到的凉州(河西走廊)”)。这种矛盾,大都是不求甚解的引用别人原话造成的。

作为专业论文,这篇文章遣词造句之间的知识性错误很显眼,整体性的论点则没什么可谈的。作者功力还浅,路还很长。

[ 本帖最后由 曹仲德 于 2007-6-29 08:0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贵州野人镇疏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3
编号 88063
注册 2006-10-21
来自 杜里尼大街24号(Via Duri ...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6-29 14: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7-6-29 07:41 发表
象“中土”(《魔戒》?),“西凉”(《三国演义》?),“西南的吐蕃”(事实上吐蕃的中心在西藏)之类,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最奇怪的是第二章说“羌族在汉初(西汉)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候被大规模迁出了河西走 ...

同意兄的观点,这论文本就是为大学毕业所做.而我所选老师也属于不太负责的那类,所以直接通过了,改都没改.我想起都汗颜.

所以本人还需要继续努力,尤其是使用别人的资料而不得原文的问题,

总只多谢曹兄,

外:近来重新思考.发现许多BUG,主要是论据和论点脱节,前后不照应.坦白说这是当时水平所限.也是主观臆断.

总之人是要进步的.
错误也不是不可能不犯的.

幸好没人拍砖,呵呵.

[ 本帖最后由 贵州野人镇疏 于 2007-6-29 15:5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镇疏之马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184837
注册 2007-7-4


发表于 2007-7-4 19: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兄,本野在轩辕数月,唯一所得就是曹兄对野人的教诲,也不妄在此逗留数月。
在此特在次谢过曹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7-7-4 1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资料来源,是学历史的人都头痛的问题。因为中国目前的书馆不好用,而这些数量庞大的书又不可能都由自己购置。折衷的办法,是去网上的电子书共享论坛下载带版权页的pdf书影,引用的时候可以跟实体的无区别。

从前听一个老师讲自己学生做论文注明古籍版次时“堂而皇之”注明为《国学宝典》,其言下自然很是不以为然的。但我觉得恐怕他自己也有责任,他应该专门跟学生讲讲怎么去找实体书的替代品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7-7-4 19: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镇疏之马甲 于 2007-7-4 19:32 发表
曹兄,本野在轩辕数月,唯一所得就是曹兄对野人的教诲,也不妄在此逗留数月。
在此特在次谢过曹兄。

野人言重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镇疏之马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184837
注册 2007-7-4


发表于 2007-7-4 19: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7-7-4 19:37 发表
关于资料来源,是学历史的人都头痛的问题。因为中国目前的书馆不好用,而这些数量庞大的书又不可能都由自己购置。折衷的办法,是去网上的电子书共享论坛下载带版权页的pdf书影,引用的时候可以跟实体的无区别。 ...

pdf书影也有问题,大多都太大.我收藏的已经有了30G之多,而看起眼睛很不舒服,这 也很难.

购置书籍.量力而行.但是一些不可以少的我都尽量收藏,

但是总的还是看书不多.引文时候常常犯错误.是自己需要改进的,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2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2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8 12: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53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