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體字』 PK 「殘簡字」, 「繁體字」應該叫作『正體字』
性别:男-离线 風燭草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90575
注册 2006-11-8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06-11-8 21: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正體字』 PK 「殘簡字」

中國自1956年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二十多年來一意孤行地推廣簡化字, 1977年12月又公布了第二次簡化方案。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很快就意識到文字改革應該是十分慎重的事情,終于於1986年廢止了第二套方案。然而第一套簡化方案在1986年經修正後公布了《簡化字總表》,繼續推行。近年來學界對於簡化字的缺點和弊端也有一些討論,但還很少有建議廢除簡化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倡議(本文在有的地方將繁體字稱為正體字,到不是因爲臺灣這樣稱呼,而是爲了表述的方便)。我在這裡提出這一問題,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共同將這一話題深入討論下去,也許能夠對中國的文化建設產生一些積極的作用。

我先表明我自己的觀點。我讚成恢復使用繁體字。文字改革(現在好像不怎麽提文字改革了)包括三大任務:推行簡化字、普通話和拼音方案。對於推廣普通話和拼音方案,我大體上是讚成的,但不同意漢字的拉丁字母化或拼音化,這在學界已取得共識。拼音作爲識字讀音的輔助工具有其合理性和優越性,也便於國際交流,但還需要做小的修正。本文對於普通話和拼音問題不予討論。
我想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闡述我的觀點——恢復使用繁體字。


一、簡化字的弊端。
(一)、簡化方案中以一字合併多字易引發歧義。
在簡化字方案中,由於將很多意義相差很大甚至毫不相關的兩個字或多個字合併為一個字,閲讀時容易產生歧義。比如,餘余、雲云、後后、里裏、松鬆、谷穀、斗鬥、几幾、徵征、曲麯、豐丰、表錶、衝沖、葉叶、種种、盡儘、發髮、歷曆、鍾鐘、干幹乾、復覆複、雕凋彫等。雖然有時候我們也能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某一字的意思,但多保留幾個字形以減少文字上的歧義,我認爲是值得的。當然,很多不必要的纍增字、異體字確實應該規範和合併,如群和羣、裏和裡,為和爲,曆和暦、卻和却、峯和峰、怪和恠,亞和亜、回和囬囘、舉和擧、迴逥廻廽等等。但這項工作應十分地小心謹慎,以免再出現上面提到的那類問題。合併異體字、纍增字只是爲了今天印刷和書寫上的規範明晰,減少不必要的繁複(簡化字方案最初也有這個考慮,但結果很不理想,合併過多反而引起歧義)。但在古籍整理時必須保留其字形原貌(但類似“說説”、“戸戶户”、“没沒”、“俞兪”、“吳吴”這樣的字形當然應該統一。字形统一也是文字整理規範的重要内容)。簡化漢字和字形不統一都使得電腦檢索成爲問題。比如在簡體字文本中,檢索“說”字不會有結果,而必須用“说”字來檢索,而繁體文本中,可能檢索“説”字沒有而得檢索“說” 字。如果在簡體文本中,本來只想檢索“雲”字,但檢索結果云字也大量參雜其間,需要人工再進行區分,增加了工作量。這些都是計算機漢字處理技術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們在文字整理工作中必須注意。


(二)、推行簡化字後增加了成本,帶來極大的浪費。
八十年代以前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簡化字差不多可以一統天下,只有少數古籍使用繁體字。但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由於港澳臺以及海外漢學界仍然使用繁體字,一些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還需要再出版一個繁體本面向海外,而引進的一些繁體字書籍又須改印為簡體字。這時候開始感到問題存在。第二套簡化方案的廢止正是在開放之後。現在香港、澳門迴歸祖國以後,大陸與港、澳地區的交往更趨頻繁,信件、公文、合同、章程等文書都增加了處理難度。請想想,《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該印成什麽字體呢?還是兩種字體各印一套?另外,最近十年來網絡興起,網站紛紛出現,但很多網站不僅制作簡體網頁,還需制作繁體網頁。我們只要看過一些網站就知道這一點,如CHINA中華網。這些都已經造成而且正在繼續造成極大的浪費。大陸和臺灣本來是同文同種,但現在卻搞成不同文,其過錯在於我們自己。就大陸來説,由於事實上不能完全廢除繁體字,簡化字和繁體字同時使用,大的字庫中既要包括簡化字又要包括繁體字,於是字庫大大增加其字數。如GBK中既有国又有國字,既有钟字又有鍾鐘二字。不僅GBK如此,GB2312-80也增加了字。由於餘字在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中取得了合法地位,GB2312根據類推的方法造出了馀字,這樣在GBK中便有了餘余馀三個字。簡化字帶來的電腦操作上的弊端還不止這些。很多做過文字處理的人常會遇到簡體字轉化為繁體字的問題,由於一個簡化字有時對應多個繁體字,加上軟件設計上的缺陷,把云一概轉為雲,余一概轉為餘,里一概轉為裡的事情屢見不鮮,令人哭笑不得。繁體字轉換為簡體字雖然沒有上述問題,但一些僻字因爲不能識別而變為空格也經常發生。像東方快車、Word2000都有類似的缺點。此外, GB2312中也包含了後、於、锺等不在《簡化字總表》中的字,繁體本的後字轉為簡體仍然作後字而不是后。不知道算是折中和進步還是自亂其例?如果沒有兩套文字系統,就不會有這些轉換帶來的煩惱了。


(三)、簡化字破壞漢字結構、割裂傳統文化。
簡化字最主要的缺點就是破壞漢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弊端。歷史上漢字的字形也屢經變化。如漢字由小篆變為隸書再楷化,其間字形都有較大變化,但這些比起簡化字來説已經算是較小的了。歷史上人爲地進行文字改革,較大的只有兩次——秦始皇時期和共產黨執政時期。但秦始皇是爲了統一戰國時期各國不同的字形,以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共產黨將文字簡化主要則是出於一廂情願的想法,即將漢字筆劃簡省後便於學習和使用,而忽略了漢字文化的傳統,這其中也包括漢字造字和字形構成的基本規律。很多漢字在簡化時沒有考慮字形,常常僅是將其視為一個符號。這樣做的結果就使的一些字不再適用於六書的規律。比如鷄字左邊原本表聲,簡化為鸡字,左邊的“又”完全是一個符號,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說“又”就等於奚,但同樣這個“又”,放在漢字里寫作汉,在歡字作欢,在僅字作仅,在鳳字作凤,在鄧字作邓,在戲字作戏,在樹字作树,在對字作对,在轟字作轰。再比如乂,在趙字中等於肖,在風字、岡字、區字、網字鹵字中又是什麽呢?“文”字在這(这)字中表示言,在劉(刘)字中又是什麽呢?團字中專是聲符,簡化成团,方框裏的“才”是什麽意思呢?很多按照草書筆意原則簡化的字都存在這問題。如長(长)、書(书)、專(专)、楊(杨)、東(东)、車(车)等字。至於一些新造字如灭(滅)、丛(叢)、导(導)、卫(衛)等更是不知所云。
有人說簡化字寫起來方便,一些港臺人也樂於使用,而且新加坡還採用了簡化字呢!但是請仔細想想,簡化字中仍有很多字的筆劃太複雜,如果完全按照書寫簡便的原則,我們還可以將很多字繼續簡化下去,也就會更進一步地破壞漢字的結構、脫離漢字的歷史。1977年的第二套簡化字方案也正是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出臺的,結果呢?雪寫作彐(這和電寫作电,雲寫作云,有什麽分別?——我們現在只是因爲看慣了第一套簡化字纔不覺其怪)信寫作伩,餐寫作歺,煤寫作火乚,稻寫作禾刀,展寫作尸下加一橫,圓寫作元,蛋寫作旦,“元旦”二字則不知所謂。這樣還能算是漢字嗎?還需指出的是,簡化字對筆劃的精簡並不如想像那樣多。根據對掃盲2000字繁簡不同書寫的統計,筆劃減少僅12.5%。要知道這2000字很多都有簡化寫法,如果以GB2312-8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來統計,筆劃減少的比例還將大大降低。
破壞漢字結構還引出部首歸類的問題。漢字是音意文字,字體結構中往往包含構了聲和意符。現在的簡化字因爲破壞了很多漢字的結構,也就使得多漢字不倫不類,一些簡化符號既不能表音又不能表意。如上文所說的“又”、“乂”等。傳、摶、轉、團字原來都是同一聲符“專”,現在卻變成传、抟、转、团,團字和其他字之間在也看不出有什麽聯繫。更爲荒唐的是愛字寫成爱,連心都沒有了還怎麽去愛?雖然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但愛由心生總不錯啊?愛原屬心部,現在竟然屬爪部!聲字原屬耳部,声現屬士部,真不知道聲和士有什麽關係?鳳字當然應屬鳥部,現在凤屬几部。這些都很難讓人能理解和接受。
漢字簡化的另一弊端是產生了一批形近字,讀寫上容易出錯。漢字原本就有一些形近字,如己已巳等。但簡化字更增加了形近字的數量,如厂广、泸沪、远运、从丛、汇江、仑仓、厉历、义乂、风凤、归旧、设没、划剗等等。這增加了排印和閲讀上出錯的幾率。
不管當初搞文字改革的那些人想到過沒有,簡化漢字的實際後果就是讓現代中國人遠離我們的傳統。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中國人已經習慣了簡體字,而看不慣繁體字,會寫的就更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就是這樣被人爲地隔開了。我們常常責備青年人不注重學習傳統文化,他們看到繁體排印的古書就自然產生生疏隔膜的感覺,怎麽可能去學習呢?一些優秀的古典著作也有簡化字排印本,他們仍然不會用心去讀,究其原因也與我們的語文教育有關。我們建國以來太過忽視文言文教育(過去反傳統,批判“封建糟粕”,那就不用説了。)如今終于嚐到了惡果。幸好,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而且正在改變。


(四)、簡化字給兩岸三地交流以及國際交流帶來不便,更加破壞了漢字文化圈的統一性。
現在港澳臺三地仍然使用正體字,漢外華人讀寫也以繁體字為主,歐美、日本、韓國等地區的漢學界,在用漢字書寫時,也大多是繁體字。日本漢字雖然也有一些簡化,但多數更接近繁體字的字形。韓國初中學生學習900個漢字,高中文科學生再學700個漢字,也是以繁體字為準。這樣一些群體經過簡單學習和適應,雖然也能認得簡化字,但與大陸人士在交流時也有很多不便之處。中國大陸的人如果到了港臺地區生活工作,則須學會繁體字的認和寫。反之,港臺地區的人到了大陸也須學習認和寫簡體字,不過要比前者容易一些。一個海外留學生到大陸學習,如果要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或是去港臺地區生活工作,也須再學習繁體字。這實際上是加重了外國人學習漢字的負擔,很不利於向世界推廣漢語。
再説漢字字形統一的問題,也是漢字文化圈的統一問題。我國的近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都有很悠久的借用漢字的歷史。日本現在仍使用一些漢字,1981 年公布的《常用漢字表》有1945個漢字,小學生要學996個漢字。韓國也能見到漢字使用,尤其在一些商標上面,如我們熟悉的“現代”、“朝鮮日報”等。韓國的初中生要學習900個漢字,高中文科生再學700個漢字。而漢字在這些國家最大的使用是,他們的很多古籍都用漢字印刷,當然都是繁體字。這些國家的人要了解自己的歷史以及傳統則必須學習漢字,而且必須是繁體字,否則學了簡化字之後還是得學繁體字,才能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現在日本漢字中也有一些簡化,但不如中國大陸多,也不太一樣。漢字也由於歷史上的異體字以及寫法差異等問題,本來就有字形混亂的問題。整理合併異體字和規範統一字形纔是現在的當務之急,這也就是學界正在討論的漢字統一問題,我很難想像用簡化字去取代它們的漢字,也很難想像用簡化字去取代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繁體字。難道將來兩岸統一了,還是實行兩套文字嗎?
簡體字當然也有一些優點,我以爲主要是寫起來快一些,還有電腦的分辨率較高,屏幕上看起來清楚一些(電腦技術將來也會解決這些問題的)。但是比起上述的諸多弊端來説,這些優點確實微不足道。



二、恢復正體字,很多擔心是不必要的。
(一)、有人說,恢復使用繁體字會讓中國人變成文盲,現行的語文教育成果化為烏有。其實並非如此。
恢復繁體字只涉及讀寫問題,不涉及聽説問題。這裡先說讀的問題,也就是閲讀、認字的問題。儘管現行語文教育實行的是簡化字教學,但事實上多數人能夠認識大部分繁體字。很多人是通過看VCD(包括錄像和DVD等影視作品)認識繁體字的。港臺以及多數盜版的歐美電影,字幕都是繁體字。此外,一些從港臺引進或走私的電視節目、小説(如武俠、言情等)、動漫也都是繁體字。除了部分繁體字印刷的古籍和專業著作外,書法作品、古玩字畫、名勝古跡、老字號的商標店招等也常常使用繁體字。在歌單、廣告、海報、遊戲等載體上,繁體字也是隨處可見。在這樣一個事實上的簡繁混用的文字環境中,多數人原本已經能認識繁體字了。當然,多數的人並不習慣閲讀繁體字書籍(其中部分原因是不習慣豎排。我讚成普通新書用橫排,古籍及部分專業書籍仍用豎排。)更不習慣寫,甚至不會寫。解決的辦法是,在正式出版物中規範地使用正體字,但允許在非正式的環境中(如私人書信、筆記等)繼續使用簡體字。1935年民國政府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 324個俗體簡化字(次年廢止),1980年臺灣中華文化復興邉游瘑T會之標準行書研究委員會出版了《標準行書範本》,其中也有一些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但未獲官方承認),可以參考這些經驗。我也同意在不產生歧義的情況下,通過專家研究論證後,用一些筆劃較簡的異體字取代較繁的異體字。另外,隨著電腦的普及,在有些地方打字替代了寫字,也使得書寫不再成爲問題。


(二)、還有人說,繁體字結構複雜、筆劃多,小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困難。這也不正確。
小學生的記憶力十分強,繁體字並不增加其學習難度。這是有實驗證明的,由港臺的教育事實也可知道這一點。更何況很多基本的字並不存在繁簡問題,如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人口手等等。繁體字在學習上的難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大。而且繁體字字形更符合漢字的造字規律,老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講解其字形來幫助記憶。像上面提到的那些破壞字形結構的簡化字難道更有利於教學嗎?總之,採用繁體字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至少不如想像那樣嚴重。雖然正體字教學對於學生不是問題,但對我們的教師隊伍卻提出了要求。不止是語文老師必須會認會寫,其他科目的老師也要求在書寫漢字使用繁體字。這就意味著絕大部分教師需要自修或培訓。這是我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幸好,學習繁體字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困難的是糾正多年以來形成的習慣。尤其是語文老師,決不允許在教學中使用簡化字。


(三)、簡化字是必然趨勢嗎?
有人說,歷史上漢字字數不斷增加,一些字產生了簡化寫法,正是因爲大家在私下書寫時爲了簡便而不斷產生俗體字或手寫體字,不斷生造新字和纍增字。其實暗自裏大家都有對簡化字的要求。所以就算是恢復了正體字,但將來還會往著簡化的方向發展。這説法也不對。歷史上漢字增加和部分漢字的筆劃簡化,確實有上述的原因,但還有語言變化以及方言、外來語等方面的原因。而且歷史上的漢字演變,除了簡化的趨勢外,也有繁化的趨勢。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在原字上增加意符聲符。比如然變為燃,莫變為暮,梁變為樑,取變為娶。這也就是很多異體字、區別字、纍增字出現的原因。單就不規範的俗體字、簡體字來説,在現代社會可以避免其繼續產生。古代社會由於信息傳播不夠發達,出版物的用字也常常不統一,寫書的人遇到自己不會或不清楚的字常常任意而為。現在社會有極其發達的信息交流,有全國統一的語文教學體系,有權威的語言文字委員會來規範文字寫法,再加上傳播媒體(包括語文教材、出版物、影視等)用字規範統一,人們便不會像過去那樣任意寫字。現在有些不規範的寫法如伩(信)、氿(酒)、付(副)等,很多是第二批簡化字留下的後遺症。而且,也不能說民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俗體寫法,我們的文字就要亦步亦趨地變化。很多新俗字的產生有極大的隨意性,也很少科學性,像韮字寫成艸頭下加九字,工字爲了寫起來好看中間一豎要彎一下,我們爲什麽總要根據它來制定統一規範的文字標準呢?因此認爲簡化字是必然趨勢,恢復繁體字將回潮的説法是站不住腳的。



三、近五十年來簡體字印刷的書籍會作廢嗎?
中國推行簡化字近五十年,其間印刷的書籍報紙很多(原來即以繁體字排印的書籍不在討論之列),是不是恢復繁體字它們就變成廢紙了呢。不是。必須承認,在簡體字印刷的書籍中確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學術文庫”,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海外漢學研究叢書”,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世界宗教與文化叢書”等等。這一類的好書將來不得不重新排印成繁體字。這是我們必須付出的又一重大代價。但好在其數量不多。如果將圖書分爲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在八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人文、社科類書籍中,因爲受當時意識形態的影響,多數沒有重印的必要,只有作爲歷史研究資料的價值。而且事實上八十年代以前出版業並不發達。(但如果不儘早恢復正體字,將來這一代價會越來越大!)至於自然科學,包括理工農醫等方面的書籍,因爲學科本身不斷發展,很多書原本就需要不斷更新。比如哈工大的《理論理學》教材,西北工大的《機械原理》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現在使用的都是第五版,在下一次修訂排印時改為繁體字並不增加成本多少。自然科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的很多書籍隨著時間流逝便逐漸喪失其價值(這一點恰恰和人文書籍相反),看看這十多年來的計算機書就知道此言不虛。當然計算機領域發展日新月異,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應該說以上的判斷大體上是不錯的,即自然科學領域過去出版的大部分書不須重印,也就不存在浪費的問題。


四、恢復正體字會引起混亂嗎?
中國現在實際上是簡繁混用,早已出現了混亂狀況。1956年至1964年之間出版的一些書籍,很多只採用了第一次簡化方案第一部分的230個簡化字,如国学献会对价汉庄术历义阶齐广关与东等字,書如《中國思想通史》、《詩學》、《歐里庇得斯悲劇集》等,在今天看來也可以説是簡繁混用。今天很多使用繁體字的地方,又常常出現錯字。比如街上隨處可見的“發廊”、“美發”的招牌,廣告上也常有“某某花園距某地3公裏”的説法,中華網繁體版的“農曆”寫成了“農歷”,天台山、天台宗也常被一些質量不高的繁體排印的書印作天臺。而一些較規範負責的簡體書在印古人名號時,又常常用繁體字,如穀梁、徐稺、楊(杨)脩、魏徵、高適、劉(刘)知幾等等。在一些工具書以及涉及古代的書籍裡,繁簡混用的情況更爲常見。如最權威的《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字頭以繁體為準,但内容則繁簡混用。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詩經詞典》和《簡明古漢語詞典》都是不錯的工具書,但僅字頭用繁體,内容用簡體。由於繁體字無法取消,這種混用狀況還會持續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實行了不到五十年的簡化字方案廢止,恢復正體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消除文字上的混亂。
毫無疑問,恢復使用正體字,在一段時期内將在社會上引起文字書寫的混亂。這主要是因爲大部分人不會書寫繁體字,尤其是對於里裏、松鬆、谷穀、斗鬥、几幾、徵征、盡儘、發髮、歷曆、鍾鐘等字不知道怎樣使用,因爲在一般人熟悉的簡體字中這些字本來是沒有區別的。解決的辦法是,在恢復正體字之前,除了在媒體上廣泛宣傳之外,要對很多文字工作者,如出版人員、記者、編輯、秘書以及教師等進行培訓。而出版社也須出版一些有鍼對性的小冊子,以教育大眾正確地書寫正體字,報紙、電視上也應開闢專欄,幫助大屑m正書寫習慣和常見錯誤。大學中文系尤其要加強這方面的教學,保證中文系本科生能夠準確無誤地書寫正體字,畢業後充實到社會上的文字工作部門,逐漸掃除書寫中的錯誤,最終結束這種混亂狀態。對於這樣一種混亂,不必估計過高,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正體字,並且堅信將來混亂期結束以後,我們將有一個良好規範的文字環境,再也不會有簡化字帶來的種種弊端以及簡繁混用帶來的諸多煩惱。


五、餘論。
有人說簡化字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對他進行修訂不更好嗎?我也曾考慮過這一方案。可是不行。首先,修訂後的新字必定帶來新的混亂,比如假設大家深以爲憾的後、雲、裏、徵(征)等字恢復了,就會讓很多人不適應,和前面所說的“對於里裏、松鬆、谷穀、斗鬥、几幾、徵征、盡儘、發髮、歷曆、鍾鐘等字不知道怎樣使用”一樣。很多人也不習慣恢復了的字。就好比現在本來已恢復餘(馀)字,但很多人在書寫時、很多書在排印時仍不與“余”字做區分。如果是修改現有簡化字字形,寫法筆劃有所調整,則勢必產生更多的混亂。其次,與其讓人們學會正確書寫一些恢復使用的字和新的字形,不如去學原來的正體字,兩者的難易程度也很接近。總之,僅對現有簡化字進行調整,並不能徹底結束繁簡混用的狀態,反而會引起新的混亂,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爲了解決目前的文字使用的混亂狀態,爲了方便國際交流和將來的兩岸統一以及漢字字形統一,爲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復興,只有恢復使用正體字纔是唯一出路。
很多人反對恢復正體字,主要不是在學理上有多少站的住腳的證明和道理,而是習慣使然。畢竟簡體字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基本能表達我們的語言,要放棄使用了幾十年的簡化字去寫繁體字確有很多的不適應。但是請想想,不到五十年的簡化字比起近兩千年的繁體字來説(如果以小篆隸化開始算繁體字的歷史的話),又顯得歷史太短。爲了中國傳統文化不至斷送在我們這一代手上,解決上文所說的簡化字的種種弊端和簡繁混用的狀況,只有恢復使用正體字,雖然我們將經歷一個短時間的不適,做出一點犧牲,總比將來給子孫後代造成的不適和犧牲要小得多。有些人認爲恢復繁體字就是復古倒退,將其與恢復八股文、甲骨文等同,這是很幼稚的觀點,我也不用在這裡多說。
恢復正體字的確有許多困難,但事實上最大的困難並不是上面所說的那些,而主要來自政府,取決於政府有沒有這個勇氣和決心。雖然這意味著對自己一段歷史的否定,但總比對我們幾千年文明的否定要好吧!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都可以否定,簡化字爲什麽就不能否定呢?回顧簡化字推廣近五十年的歷史,前二十多年因爲自我封閉、缺少與海外的交流、不重視傳統文化,尚可一意孤行不至發生很大弊端。但近二十年來的文字使用混亂和簡繁混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雖然最近公布了《國家語言文字法》,可以預料將仍然不能改變目前的混亂狀況。現在到了我們勇敢地面對這一問題並加以解決的時候了,而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恢復使用正體字。這五十年來我們國家在語言文字政策上犯過很多從錯誤,如六十年代推行拉丁化的新維文、新哈薩哈克文,雖然比原有的阿拉伯字母的文字更具科學性(簡化字主要是簡省了一些筆劃,也談不上科學性)但最終不免失敗的命撸??982年廢止。第二次簡化字方案的出臺更是一個錯誤,我們最終也廢止了。那爲什麽不能考慮廢止第一套簡化方案呢?
現在是政府採取行動的時候了。政府應該認真地面對建國以來文字政策上的失誤,仔細考慮恢復正體字的問題,廣泛徵求專家學者們的意見,積極穩妥地恢復中國人使用了近兩千年的繁體字。這是涉及到中國的文化建設和民族文化復興的大事,也是有利於我們子孫後代的大事,這項工作實行的越早越好,而實行越晚越不利於漢字的統一和傳播。今後國家在文字方面的工作主要應是整理和淘汰異體字,規範統一字形,建設現代漢語基本字庫和較全備的漢字字庫。也希望我們的專家學者勇敢地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議,並且嚴肅認真地進行漢字的整理和規範工作,推進字形統一(尤其是大五碼和國標碼,甚至包括日語漢字等),讓人們感受到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的良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希望。


為什麼我們支持繁體字而反對簡體字

  這個問題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更有甚者大打出手,相互問候對方的母親,但還是你唱你的譜,我拉我的音。
  要深入地分析繁簡文字的問題,我們先了解這段從繁體轉成簡體的歷史。
  一九五一年我們的偉大領袖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
  於是,我黨一九五六年一月“發明”出第一批簡體字,這是我黨“文字革命”的產物(production)。我黨的初衷是想全面地廢除象形文字,用拉丁文字(羅馬拼音)來取代。但在拉丁化之前,先實行漢字簡化,所以立刻推廣第一期簡體字。由於我黨的最終目的是文字拉丁化,所以這簡化字無所謂好壞,反正遲早要廢除。但始料未及的是,漢字拉丁化並未成功,這幅產品的簡體字就不得不這樣流傳下來,也造成了今日的“繁簡之爭”。漢字拉丁化為何行不通,我們可以用下面這段可以看出:“石室詩史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氏適市時,適十獅適市。氏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始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試釋是事。”如果改成拼音寫出來,誰能看得懂?
  時至今日,漢字拉丁化的荒謬,已受到人們的唾棄,我黨的“文字革命”也失敗了。有人認為,可惜的是我黨雖然放棄了文字革命的最終目標“拉丁化”,但沒有把漢字的簡化也一併放棄。結果使得原本為過渡時期產物的簡體字,繼續過渡到今天,讓天下的華人一半用繁體字,一半用簡體字。
  
  事實上,簡體字中雖然也不乏早已存在於中國古老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也有一些則屬早已被人使用的俗體字、簡筆字,但也的確有很多被新“發明”出來的簡體字。有批評者認為這些字讓人看了怵目心驚,給人以“醜陋、恐怖、荒謬”的印象。甚至有人刻薄地認為,簡體字中有很多是斷首殘肢的“分屍字”。
  在此間一位文字學家兼書法家的學者看來,中國大陸推行的簡體字,屬於原字減少筆劃,並沒有廢除原字的,還不算太壞。然而簡體字裏也包括了類推字、同音代替字、形聲字、特徵字、輪廓字、草書楷化字、會意字、符號字、簡化偏旁字等等。他說,其中類推字和同音代替字最複雜,草書楷化字最醜陋,輪廓字最荒謬。
  簡體字中的同音代替字,是用一個字代表好幾個字,意義自然容易混淆。例如簡體字的“干”代替了繁體字的“干、乾、幹、贛”。看到“干江”不知是“乾江”,還是“贛江”。“天干”也令人懷疑;到底指的是甲、乙、丙、丁……,還是指天乾物燥的“天乾”呢?
  草書筆畫圓潤,書寫快捷,而且能展現書法藝術之美。草書自古以來都只用在書寫上,從來沒有用於印書印報。政府推行的草書楷化字中的“吉、食、糸、金、書、車、專、轉、堯、韋、事、高、第”等字,筆畫經楷化後,非但全無藝術之美,而且顯得傾斜僵硬。很多書法家因而認為,這些草書楷化字,醜陋至極,如同枯骨!
  輪廓字將“角、耳、南、商、皿、血”內部筆畫挖空,這位書法藝術家說,這些簡體字在他看來,像是失去內臟的屍體,但大家仍認得出被害人是誰,有些字簡化得太不合理,和原字毫無關連,例如把“聽”字簡化為“听”,難道用“口”去聽的嗎?而且“听”是古寫的“晒”,意思是“笑貌”,不論發音或意義,都與 “聽”一點關係沒有,很多字已簡化得極盡荒謬了。
  有人說寫簡體字比寫繁體字快,但目前很多人使用中文電腦輸人法去“寫”中文,則繁簡根本沒有區別,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簡體字不適合讀古書。政府在中國大陸公佈第一批簡體字時,便已規定,古籍仍用繁體字。換句話說,簡體字的製定者,早已瞭解到,簡體字是會引起文字上的意義不清的。因而只會簡體字的人,即使一輩予只生活在中國大陸,用不著看台港的書報,但當他們想要看圖書館裡的古籍時,他們也會發生閱讀上的困難。
  有人說,只要有人把中國的古籍“翻譯”成簡體字的版本,只認識簡體字的人不是一樣可以看中國繁體字的古籍了嗎?尤其今天是電腦的時代,電腦可以在一瞬間將整篇古籍“化繁為簡”。但問題不那麼簡單,如果其那麼容易解決,政府早就規定印刷古籍也要用簡體字了。
  簡體字為什麼不適用於古籍?因為簡體字在簡化時,已把繁體字作了許多合併,字音與字義已輿原來的繁體字產生歧異。例如繁體字中的“余”是我的意思; “餘”是多餘的意思。“多余一人”是多了我一個;“多餘一人”是多出了一個人。如今簡體字取銷“餘”字,歸人“余”,意思便產生混淆了,類似讓人混淆的這類簡體字很多,而且在文言文中更難分辨其意義。這是註定了只會簡體字的人,讀古籍不易,在上溯中國文化時,憑生阻礙的原因。
  政府也知道,簡化字太少,簡單易寫的功能不大。政府不是不想再多發明一些簡體字,而是發明了一批已“天下大亂”,再發明下去,中國文字便不成為文字了。政府一共推出過兩批簡體字。第一批在一九五九年公布,到了一九七七年又再推出第二批,由於第二批在大陸造成了巨大的混亂,八年後便由國務院下令取消了。所以現在大家爭論不休的簡體字,是指第一批的2238個而已。
  當時發的文件說:“為了加速掃盲和減輕兒童學習負擔,現有的漢字還必須再簡化一批,使每一字盡可能不到十筆或不超過十筆,盡可能有簡單明瞭的規律,使難寫難認難記、容易寫錯認錯記錯的字逐漸淘汰。這一任務必須依靠廣大群眾…請各省市區黨委指示當地有關部門在最近期間提出一批新簡化字的建議,報告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綜合整理後送中央和國務院審定。”
    一位來自大陸的學者說,此一指示下達後,當時各地動員黨政機關、學校、廠礦、人民公社、部隊,展開千萬人大規模的創造簡化字運動。人人都自比倉韻,結果創造出來一批千奇百怪的新造字,不識字的人也造,令人嘆為觀止。
  一九七三年,“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並先後發表文章,論反對文字改革就是“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復辟資本主義,使中國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在這樣嚇人的大帽子下,誰敢反對簡體字?但他們很快便發現,大多數繁體漢字根本不能簡化,而且牽一髮而動全身,並不是想簡化便能簡化的。最後勉強又再簡化了 853個,並在一九七七年公布,稱之為“二簡”。
   “二簡”就是第二批的簡化字,在實際應用中開始出了大問題。官方曾試用“二簡”印小說“金光大道”,結果沒有人能看得懂。而且好多簡化了的字在海外成了笑話,有人撰文責問說,“展”字將“尸”下面的部份簡化成“一”,是屍體放在板上展寬嗎? “道”將中間的“首”改成“刀”,講道理不用腦袋用刀嗎?一九八六年政府終於發布命令:一九七七年發表的“二簡”停止使用。已推行了八年多的“二簡”就這樣被宣告死亡,但不少人已對“二簡”中的字寫慣了,而且記不清楚那些是一簡的字,那些是二簡的字,因而今天大陸上仍有人“雞蛋”寫成“几旦”,“韭菜餃子”寫成“九才交子”,“上調”寫成“上吊”。有人感嘆地說,倉韻如果地下有知,能不氣得“上吊”?

中共的文字簡化運動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簡體字出爐

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
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並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
,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該會成員。該會於1956年1月28日通過
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75)

造字紅衛兵

「在1964年國務院又公告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
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類推的1754字
,共2236字,?A HREF="mailto:@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95)在">@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95)在
1967-69年文革火熱時期,各地方紅衛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過份簡化的字體,文革
後也明令禁止使用。

短命的二簡方案

到了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隨即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
。1986年由「國務院」廢止「二簡方案」。同年,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組
成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並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而且和「文化部」、「
教育部」同時發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一致表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
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至此,大陸漢字簡化運動暫告一段落。(當代中國的
文字改革P.105)

2000年12月,中共通過了一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並定於2001年一月一
日生效。中共中央將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的通用的語言文字
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並允許在一定領域和
特定地區內長期存在,但不能在普通話播音和電影中夾雜濫用。電影、電視劇中扮
演領袖人物的演員,在劇中一般也要說普通話,如因內容需要,使用某些方言不宜
過多,使用方言的電影和電視劇的數量也要有所控制,但地方戲劇則不在此列。(
中國時報2000年12月10日)

漢字簡化有九大原則,敘述如下:

1. 保留原字輪廓:如龜 (龜)、慮(慮)。
2. 保留原字部份特徵省略其他:如聲(聲)、醫(醫)。
3. 改換筆劃較簡之偏旁:如擁(擁)、戰(戰)。
4. 形聲字改用簡單的聲符:如驚(驚)、護(護)。
5. 相通字合並:如「里」和「?」相通,以較簡的「里」為合並字。「余」
和「餘」相通,合並字為「余」。
6. 草書楷化:如專(專)、東(東)、車(車)、轉(轉)。
7. 採用古象形、指示、會意字:如三人成眾(眾),雙人為從(從),網(網)。
這些古字既簡單又符合造字原理。當初這些古字可能是為了美觀而繁化。
8. 用簡單符號取代複雜偏旁:如雞(雞)、歡(歡)、難(難)之左偏旁改ㄡ。
9. 採用古字:如聖為聖,禮(禮),無(無),塵(塵)等字。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運動領袖之一羅家倫來到台灣之後曾大力鼓吹文字簡化運
動,被黨國大老抨擊為「為匪宣傳」。胡適在美國看到大陸實行簡體字,直說簡得
很好。

簡體字實施現況

簡體字實施之後,許多人看不懂前人的書畫、古籍、以及古蹟上的提字,這將
造成文化斷層的現象,於是今日提倡「識繁應簡」。也就是鼓勵字簡體字,但是要
多認識繁體字。就好比實施白話文之後,仍然要閱讀文言文。大陸很多招牌常看?nbsp;
繁體字,如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國南方航空、「宏?」電
腦。目前大部份聖誕卡、賀年卡多為繁體字,匾額、書法繁簡並存。

在北京,「中國海澱購書城」大招牌、北大的「藝專」大浮雕字,許多招牌為
求美觀,使用繁體字較多。不過,教科書、出版社、電視等則一律用簡體字,但是
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體。(台灣學生在北大P.108)

作為獨特的一門藝術:中國書法,在中國大陸一直沒有被簡化字所約束。因為
書法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舉世獨有的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藝術的功
能不在於傳遞信息和記錄歷史,所以,沒有必要用簡化字的形式。事實上,草書藝
術本來就是簡化字。要把一個多重筆劃的字,藝術的簡化,再表現美的形態,這絕
非易事,而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新、馬、泰、日、韓狀況

新加坡在1969年也公布地一批簡化字502個,1974年更把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全
部照抄使用,並多簡化了十字。馬來西亞於1981年也公告華人使用中國「簡化字總
表」。泰國則於1983年規定華人可使用繁或簡兩種字體。在日本與韓國則進行了自
己的漢字簡化工作。日本早於中國在1946年11月內閣訓令公告1850個《當用漢字表
》其中131個是簡化字,日本稱為新字。韓國則因民族主義的緣故,很少使用漢字
。現行簡體字是於1983年在朝鮮日報公告使用90個簡化字。其餘則是傳統漢字。韓
國人寫「韓」國,用的就是傳統漢字。(台灣學生在北大P.104)

簡體字的檢討

一、繁體字會防礙國家進步嗎?

五四運動學者絕大多數持肯定的看法。以當時而言,老百姓沒有機會接受教育
,多半是文盲,導致知識、訊息不易傳播,中國因而落後。簡化對當時而言確實有
必要性,但這畢竟是一種治標的方式,治本之道還是普及教育。使用繁體字的地區
如香港、台灣,都比大陸繁榮,識字率也比大陸高,可見繁體字不是防礙國家進步
的原因。繁體字的結構比簡體字美觀,和簡體字比較之下,簡體字易於書寫,但繁
體字比較容易辨識。因此我贊成使用古字,如人人、三人成眾、網等取代目前的繁
體字,但不宜大量修改。

二、有些字仍未簡化

大陸的文字簡化原則是從俗從簡,有不少的字沒有簡體,因此不予簡化。如「
繁」、「藏」、「壤」、「廈」、「寡」、「舞」、「瘦」、「攀」等等(探究中
國文字簡化問題論文集P.4)。如果沒有受過教育,一般的半文盲不會認識這些字。
可見提升識字率還是要靠教育。

三、簡化文字導致文化斷層

簡體字運動和白話文運動一樣,都會造成文化的斷層。就白話文運動來說,這
一代的中國人很多人看不懂古文,中國大陸也有很多人看不懂繁體字。有一個傳說
,大陸有一個歷史系的教授要他的學生閱讀四庫全書版的後漢書,那學生找半天都
找不到。最後才知道,原來「後漢書」的簡體字是「后漢書」,那學生不知繁體字
是這樣寫,是以找不到。許多大陸人閱讀繁體字有障礙,尤其是觀賞歷代名家書畫
後,不知所寫為何。文化精神食糧,一個國家如果要長期的生存下去,必需仰賴文
化的發揚,才能振奮民族精神,至少在國勢衰弱時,能保持不滅。中國能保持五千
年而不滅亡,是因為文化的關係,外來的民族能用武力征服中國,但在文化上確被
同化。中共文字簡化導致這一
代的人愈來愈少人明瞭古代文物,文化斷層的隱憂已逐漸浮現。不過,我個人以為
,白話文所造成的斷層現象比簡體字大,因為繁體字看不懂還可以用前後文判斷,
再不懂還可以問別人、查字典,而且不易忘記,文言文就沒有繁體字那樣好學。

四、電腦化時代來臨

如果說簡體字可以加速訊息的傳遞,過去以書寫的方式傳遞尚可以符合這項說
法。但是現在是電腦化的時代,一個漢字的輸入只要三、四鍵即可,速度不比簡體
字慢。在大陸電腦仍未普及化,等到有一天普及化之後,簡體字將會變得不重要了


五、有些簡體字易造成誤解

這種問是最常見於合併字。例如:「我的船『只』開到夏威夷」,可產生兩種
連想。「余年無多」的「余」可以解釋成「我」和「餘」,兩種解讀南轅北轍。表
達情感是文字的功能之一,文字簡化有時造成情感的誤解。

結語

文字是約定成俗的產物,除非有必要,否則以沿用為宜。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
後,立刻統一文字,讓政令能下達至全國,並減少地區間的隔閡。中共改革文字,
加深了兩岸的差距,不利於兩岸的交流,或許是中共當局始料未及的。文字的簡化
應以合理為原則,不應以從俗從簡為原則。整理時儘量符合造字原理,不合者宜予
廢置。

中共的簡體字運動或許太早改革了,因為文字的使用者還包括台灣、香港以及
全世界的華人,不能一相情願的擅加更改,造成兩岸文化上的隔閡。


一、繁體字會防礙國家進步嗎?

五四運動學者絕大多數持肯定的看法。以當時而言,老百姓沒有機會接受教
育,多半是文盲,導致知識、訊息不易傳播,中國因而落後。簡化對當時而
言確實有必要性,但這畢竟是一種治標的方式,治本之道還是普及教育。使
用繁體字的地區如香港、台灣,都比大陸繁榮,識字率也比大陸高,可見繁
體字不是防礙國家進步的原因。繁體字的結構比簡體字美觀,和簡體字比較
之下,簡體字易於書寫,但繁體字比較容易辨識。因此我贊成使用古字,如
人人、三人成眾、网等取代目前的繁體字,但不宜大量修改。

二、有些字仍未簡化

大陸的文字簡化原則是從俗從簡,有不少的字沒有簡體,因此不予簡化。如
「繁」、「藏」、「壤」、「廈」、「寡」、「舞」、「瘦」、「攀」等等(探究中國文字
簡化問題論文集P.4)。如果沒有受過教育,一般的半文盲不會認識這些字。
可見提升識字率還是要靠教育。

三、簡化文字導致文化斷層

簡體字運動和白話文運動一樣,都會造成文化的斷層。就白話文運動來說,
這一代的中國人很多人看不懂古文,中國大陸也有很多人看不懂繁體字。有
一個傳說,大陸有一個歷史系的教授要他的學生閱讀四庫全書版的後漢書,
那學生找半天都找不到。最後才知道,原來「後漢書」的簡體字是「后??」,
那學生不知繁體字是這樣寫,是以找不到。許多大陸人閱讀繁體字有障礙,
尤其是觀賞歷代名家書畫後,不知所寫為何。文化精神食糧,一個國家如果
要長期的生存下去,必需仰賴文化的發揚,才能振奮民族精神,至少在國勢
衰弱時,能保持不滅。中國能保持五千年而不滅亡,是因為文化的關係,外
來的民族能用武力征服中國,但在文化上確被同化。中共文字簡化導致這一
代的人愈來愈少人明瞭古代文物,文化斷層的隱憂已逐漸浮現。不過,我個
人以為,白話文所造成的斷層現象比簡體字大,因為繁體字看不懂還可以用
前後文判斷,再不懂還可以問別人、查字典,而且不易忘記,文言文就沒有
繁體字那樣好學。

四、電腦化時代來臨

如果說簡體字可以加速訊息的傳遞,過去以書寫的方式傳遞尚可以符合這項
說法。但是現在是電腦化的時代,一個漢字的輸入只要三、四鍵即可,速度
不比簡體字慢。在大陸電腦仍未普及化,等到有一天普及化之後,簡體字將
會變得不重要了。

五、有些簡體字易造成誤解

這種問是最常見於合併字。例如:「我的船『只』開到夏威夷」,可產生兩種
連想。「余年無多」的「余」可以解釋成「我」和「餘」,兩種解讀南轅北轍。
表達情感是文字的功能之一,文字簡化有時造成情感的誤解。



這得從簡體字的誕生說起。大家都知道,簡體字是中共一九五六年一月「發明」的。是中共「文字革命」的產物。此間一位文史學者指出,簡體字原是中國文字拉丁化的前奏。中共原本的想法是,要全面廢除漢字,完全以拼音的羅馬字去取代。在全盤拉丁化之前的過度時期,暫時先使用簡化的漢字。因而在中共當初的想法裡,簡化出來的漢字,好壞並不重要,反正遲早便要廢除了。中共萬沒想到,集政府全部力量推動的「中國文字拉丁化」之路並沒有走通,簡體字便只好這樣繼續「流行」下去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的不可行,可以從下面的這段文字看出:「石室詩史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氏適市時,適十獅適市。氏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始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試釋是事。」如果這段文字僅以漢語拼音寫出來,還有人能懂嗎?

這位文史學者說,要回顧簡體字的歷史,應從民國初年談起。當時錢玄同、瞿秋白和魯迅三人,都認為「不廢滅漢字,不足以圖強」。他們三個人只有錢玄同不是共產黨,他們的主張則由共產黨全力執行。一九三一年蘇共在海參威召開「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俄境兩千多華人參加,會議在蘇共操縱下,論「漢字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要用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同年吳玉章等人便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一九五一年毛澤東說:「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

時至今日,漢字拉丁化的荒謬,已受到人們的唾棄,中共的「文字革命」也失敗了。有人認為,可惜的是中共雖然放棄了文字革命的最終目標「拉丁化」,但沒有把漢字的簡化也一併放棄。結果使得原本為過渡時期產物的簡體字,繼續過渡到今天,讓天下的華人一半用繁體字,一半用簡體字。

中共把台灣、香港以及世界各地僑杜所使用的傳統中國字,稱之為「繁體字」,此間一位學者認為,這種不當的命名,使年輕一代發生錯覺,聽到「繁」字便心生厭煩而抗拒。在他看來,其實一些分屍式的簡體字,應該叫「殘體字」。

事實上,簡體字中雖然也不乏早已存在於中國古老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也有一些則屬早已被人使用的俗體字、簡筆字,但也的確有很多被新「發明」出來的簡體字。有批評者認為這些字讓人看了怵目心驚,給人以「醜陋、恐怖、荒謬」的印象。甚至有人刻薄地認為,簡體字中有很多是斷首殘肢的「分屍字」。

在此間一位文字學家兼書法家的學者看來,中國大陸推行的簡體字,屬於原字減少筆劃,、並沒有廢除原字的,還不算太壞。然而中共的簡體字也包括了類推字、同音代替字、形聲字、特徵字、輪廓字、草書楷化字、會意字、符號字、簡化偏旁字等等。他說,其中類推字和同音代替字最複雜,草書楷化字最醜陋,輪廓字最荒謬。

簡體字中的同音代替字,是用一個字代表好幾個字,意義自然容易混淆。例如簡體字的「干」代替了繁體字的「干、乾、幹、贛」。看到「干江」不知是「乾江」,還是「贛江」。「天干」也令人懷疑;到底指的是甲、乙、丙、丁……,還是指天乾物燥的「天乾」呢?又如簡體字的「丁」代替了繁體字的「丁、叮、盯、釘、靪」,以簡體字寫成的「丁上了」,誰能知道那是指叮上了、還是盯上了、釘上了?

草書筆畫圓潤,書寫快捷,而且能展現書法藝術之美。草書自古以來都只用在書寫上,從來沒有用於印書印報。中共推行的草書楷化字中的「吉、食、糸、金、書、車、專、轉、堯、韋、事、高、第」等字,筆畫經楷化後,非但全無藝術之美,而且顯得傾斜僵硬。很多書法家因而認為,這些草書楷化字,醜陋至極,如同枯骨,今人噁心!

輪廓字將「角、耳、南、商、皿、血」內部筆畫挖空,這位書法藝術家說,這些簡體字在他看來,像是失去內臟的屍體,但大家仍認得出被害人是誰,有些字簡化得太不合理,和原字毫無關連,例如把「聽」字簡化為「听」,難道用「口」去聽的嗎?而且「听」是古寫的「晒」,意思是「笑貌」,不論發音或意義,都與「聽」一點關係沒有,很多字已簡化得極盡荒謬了。

不過,簡體字仍受不少中文初學者的歡迎,最少它好寫多了。溫哥華很多學校在教中文時,也先教簡體字,等學生程度進步了,對中文建立起興趣了,才教繁體字。這些教中文的人認為,學中文的人繁體字是不能不學的!(本報記者:王廣滇)

很多人認為簡體字要比繁體字好,主要的論據是說,簡體字易學、易寫、易讀。連加拿大都曾有過一位教育部長說,如果他要學中文,他會選簡體字。

的確,好的文字,要具備學習容易,書寫迅速,辨認清楚的優點。簡體字是否比繁體字多了這些好處呢?此間一位語言學家,提出了他不同的看法。

要學到一個中文字,需同時記住其字形、字音、字義。簡體字勝在字形簡單,但會增加字音和字義的複雜,兩增加了學習上的困難。這位專家舉了「髟」的部首的字為例說,「髟」(音「標」)指長髮或動物頭上的長毛。繁體字中從「髟」部的字如:髮、鬟、鬢、髻、髻、髦、鬆、鬍、鬢、鬚、髮、鬃等,全是頭髮鬍子一類的東西,髟下的部分為其讀音,筆畫雖然多了些,但一望而知其所屬。簡體字對這一部首的繁體字,則採取了很多不同的對付方法。一種方法是單取聲旁,如以「松」代「鬆」,簡則簡矣,但學的人便很難記住「松」不但是一種樹,而且表頭髮的散亂等義。「稀松」則搞不清楚是指無關緊要的稀鬆乎常,還是指一株稀有之松了。一身而兼二義,形成了字義的混雜,增加了學習上的困難。第二種方法是用古代本字來簡化,如「鬍鬚」簡成「胡須」。古代本字由於延伸義的增加,慢慢衍生出幾個字,以代表不同的意義,有些字一復古,前人的用意全白費了。讓學生記住「胡須」是長在嘴邊的毛,還不如「鬍鬚」好記。

第三種方法是用他字的草寫體去簡化。「發」已簡化成草寫,因而「髮」也用「發」的草寫去代替。使「發」的草寫體,無端多了一個意義,而且多了一個讀音。讀第一聲是發財的發,讀第三聲是頭髮的髮。香港人過年愛吃髮菜,以圖個好意頭「發財」,沒想到簡體字已把它合二為一了。

第四種方法是用其他簡化字類推。由於「賓」已簡成寶蓋頭下面一個「兵」,因而「鬢」與「賓」簡化成一樣。但規定只有幾個字可以如此類推。上述取聲旁、取本字等的簡化手法,並不能推廣應用到其他字上,如「時髦」不能簡成「時毛」,「丫鬟」也不能把「鬟」字上面的「髟」去掉。「美髯公」也不能簡成「美冉公」。「髭鬚皆白」只把「鬚」簡化成「須」,「髭」則不能簡化成「此」。下巴的「鬍鬚」簡成「胡須」,為何面頰上的「髯」和唇上的「髭」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厚此薄彼,毫無道理。學起來自然困難。

從這些「髟」字為部首的例子,便可以看出,中共當局當年在「發明」簡體字時,並沒有什麼章法。十八般武器在手,愛怎麼使便怎麼使。其實部首對識字有極重要的作用,部首一亂,學生只有死記硬背了。

識字最怕同一個字讀音多,字義雜。發明簡體字的人,眼睛只盯住字形,為了字形簡單而不惜使一個字增加字音和字義。有些人說簡體字易學,其實沒有多少說服力。


『簡體字較繁體字書寫快速』???

簡體字筆畫較少,自然讓人聯想到,簡體字絕對比繁體字寫起來快,在過去約二十世紀,以及目前約二十一世紀,都是一個講求速度時代,不快便會落伍。贊成簡體字的人因而認為,今天如果仍使用繁體字,是封建的、落伍的、趕不上時代腳步的。  
推崇簡體字的人,另一個論點是,中國人早就流行以「行草體」去書寫了,筆畫相連,部分省略。而目前使用的簡體字,便有很多是這種行草體。「群眾中早有使用簡體字的要求」,我們為什麼還抱著「封建」的繁體字不放?

中共一九五六年公布的第一批簡化字515字,在沒簡化前每字平均16.08畫,簡化後每字平均8.16畫。就這五百多字而論,簡體字省去了大約一半筆畫。因而贊成簡體字的人說,使用簡體字書寫文章應可快一倍。

中國大陸流行的簡體字,書寫起來真的快了一倍嗎?使用簡體字就能追上時代嗎?反對簡體字的人則提出了以下的數據,說明簡體字易寫的好處,十分微小。他們指出,簡體字的數量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多,簡體字其實只佔我們日常所使用的中國文字中,很少的一部分。使用簡體字在書寫上,比純用繁體字能省下多少筆畫呢?

  中國大陸曾作過一項統計,他們從一百篇北京「人民日報」的社論去計算,總字數為255,124字。如用繁體,每字平均為9.15畫,用簡體每字平均為7.67畫。一個字平均只減少了1.48畫。

  此外,有人對兩千個常用字表作了統計。兩千個常用字在未簡化前,一共是22,375畫,簡化後一共是19,560畫,,每字平均為9.8畫,比繁體字減少了1.4畫。

  兩千常用字是給掃盲水平的人用的,其中簡體字出現較多,,平均每字所省也只有一筆半不到。如果以普通文化程度用的6,762字計,繁體字的比例較大,則平均每字可減的筆畫還要少。如果以更高文化程度的人所使用的13,500字計,其中大量是繁體,夾用簡體可省的筆畫更微不足道了。因而簡體字「易寫」的好處實際上是很微小的。在實際測定中也發現,書寫速度並不見得因寫簡體字而顯著加快,寫字的快慢,主要取決於這個人對文字熟練的程度。目前很多人使用中文電腦輸人法去「寫」中文,則繁簡根本沒有區別。

  有人認為,簡體字中有很多「草書楷化字」,這類的簡體字在書寫時,總是快速得多了。不喜歡簡體字的人則指出,中文一如英文等西方文字,有「印刷體」和「手寫體」之分,或叫正體與草體。印刷體供閱誼,筆畫較繁,但清楚易辨;手寫體供書寫,往往省減筆畫,以求書寫流暢。

  中國人一直採行正體與草體二者並行的辦法,因而篆書時代有草篆,隸書時代有草隸,也叫章草,楷書時代有行草。就以今天人們以毛筆或原子筆去寫一封信來說,當熟練到某一程度,書寫的人便自然會從楷書轉為行草,沒有必要推行這種僵硬的行草楷化,做為簡體字的一類。

漢字簡化後閱讀速度就能增快了嗎?

  從中國大陸移民海外的人,看繁體字的機會增多了。起先或許不習慣,但有了簡體字的基礎,再學習繁體字,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看中文一般都比寫中文的機會多很多,有人在問,簡體字與繁體字,那一種的閱讀速度較快?

  很多人直覺地認為,簡體字既然簡化了,自然易於辨認,而且筆畫減少可以增進視覺的明晰度,當然有利於提高閱讀的速度。但有學者則持相反的看法。一位曾在大學教中文的人士指出,在閱讀的過程中,入目的字印入頭腦,並非是一點一畫地進行的,而是一個字一個字,或是一個詞一個詞,甚至一句話一句話地,以圖像的姿態,通過眼睛,讓腦神經接受之後而顯出意義的。英文也是如此。因而一個字省去了幾筆,不見得對閱讀的速度產生好處。

  這位學者並認為,年紀愈小,記憶力非但愈強,而且他們的腦袋愈像照相機,攝進去的東西更易於「定影」,而不易流失。因而年紀小學習中文的繁體字,對他們並不是負擔。

  筆畫較少的簡體字是否真的明晰度增加、易於辨認,增加閱讓速度呢?一位曾是大陸的文字改革專家便承認,筆畫差別太小,形體近似的字因而增多,會易於造成辨別的錯誤,視力也容易疲勞,反而會降低閱讀效率。

  就拿己、已、巳三個字或戊、戍、戌三個字來說,每個字的字形十分雷同,字形十分相近,在辨認時增加了難度。因而筆畫少,未必能增進視覺的明晰度。簡體字筆畫普遍減少,結果形成很多字,差別很小、形體相近。簡體字是否比繁體字閱讀起來較快,便的確是問題了。

  只學簡體字的人,在閱讀時的另一障礙是,看繁體字的書報,會產生較多的困難,等於限制了他們閱讀的範圍。而只學繁體字的人,只要耐心地看過一本簡體字的書後,簡體字就認識得差不多了。目前除中國大陸外,台灣、香港以及大多數的海外華僑地區,都使用繁體字,這些地方出版的書報雜誌用繁體字,商店的招牌,中國餐館裡的餐牌,也都用繁體字。

  只學簡體字,不學繁體字,一出了中國大陸,便會有不夠用的感覺。北京當局在中國大陸公佈第一批簡體字時,便已規定,古籍仍用繁體字。換句話說,簡體字的製定者,早已瞭解到,簡體字是會引起文字上的意義不清的。因而只會簡體字的人,即使一輩予只生活在中國大陸,用不著看台港的書報,但當他們想要看圖書館裡的古籍時,他們也會發生閱讀上的困難。

  有人說,只要有人把中國的古籍「翻譯」成簡體字的版本,只認識簡體字的人不是一樣可以看中國繁體字的古籍了嗎?尤其今天是電腦的時代,電腦可以在一瞬間將整篇古籍「化繁為簡」。但問題不那麼簡單,如果其那麼容易解決,北京當局早就規定印刷古籍也要用簡體字了。

  簡體字為什麼不適用於古籍?因為簡體字在簡化時,已把繁體字作了許多合併,字音與字義已輿原來的繁體字產生歧異。例如繁體字中的「余」是我的意思;「餘」是多餘的意思。「多余一人」是多了我一個;「多餘一人」是多出了一個人。如今簡體字取銷「餘」字,歸人「余」字,意思便產生混淆了,類似讓人混淆的這類簡體字很多,而且在文言文中更難分辨其意義。這是註定了只會簡體字的人,讀古籍不易,在上溯中國文化時,憑生阻礙的原因。

漢字簡化工作虎頭蛇尾?
簡體字被很多人讚美為簡單易寫。喜歡簡體字的人遺憾的是,漢字簡化得還不夠多。在那麼多的中國文字裡面,為什麼只簡化了其中很少的一部份,留下比例極大的繁體字?不喜歡簡體字的人則認為,不少漢字簡化後,醜陋了,簡體字雖然為數不多,卻讓原本很美的中國文字,有了令人遺憾的殘缺。

  中共當初在漢字簡化上,其實已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而且花了很長的時間,他們不是不想多「發明」一些簡體字,而是「發明」不下去了,因而只好「虎頭蛇尾」草草結束。中國文字很多,但簡體字只有2238個。專家統計過,一般程度的人,讀書寫字大約需要認識6700多個,學了簡體字的人,每寫100字,平均寫到的單獨簡化字僅7個,類推簡化字26個,總共寫到的簡體字只有33個,其餘67個還是傳統的繁體字。如果以高文化程度群所使用的13,500字計算,他們每寫100個字,寫到的單獨簡化字僅4個,類推簡化字13個,還有83個是繁體字。從這一統計去看,發明的簡體字的確不夠多。

  中共也知道,簡化字太少,簡單易寫的功能不大。中共不是不想再多發明一些簡體字,而是發明了一批已「天下大亂」,再發明下去,中國文字便不成為文字了。中共一共推出過兩批簡體字。第一批在一九五九年公布,到了一九七七年又再推出第二批,由於第二批在大陸造成了巨大的混亂,八年後便由大陸國務院下令取消了。所以現在大家爭論不休的簡體字,是指第一批的2238個而已。

  中共在公布了第一批2000多個簡體字後發現,供掃盲識字的「二十常用字表」中的簡體字,簡化後在11畫以上的,仍有786個,因而曾決心作進一步的中國文字簡化。

  當時發的文件說:「為了加速掃盲和減輕兒童學習負擔,現有的漢字還必須再簡化一批,使每一字盡可能不到十筆或不超過十筆,盡可能有簡單明瞭的規律,使難寫難認難記、容易寫錯認錯記錯的字逐漸淘汰。這一任務必須依靠廣大群眾…請各省市區黨委指示當地有關部門在最近期間提出一批新簡化字的建議,報告中央文字改革委員會,綜合整理後送中央和國務院審定。」
  
    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說,此一指示下達後,當時各地動員黨政機關、學校、廠礦、人民公社、部隊,展開千萬人大規模的創造簡化字運動。人人都自比倉韻,結果創造出來一批千奇百怪的新造字,不識字的人也造,令人嘆為觀止。


1.漢字簡化後,不利於對中國五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繼承,推廣漢字簡化之後,很多現代中國人無法再直接閱讀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書以簡化字重印,亦往往會出現歧義,使讀者誤解。很多人忽略的是,自五四以來,一直有聲音鼓吹廢除漢字,改以拉丁字母-這是中共推動簡體字背後的意識形態。作為世上最後一種活的表意文字系統,簡體字是消滅一種文化的一部分的第一個步驟。

2.不利於中國大陸、臺灣、港澳等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日本韓國等外國使用的漢字也進一步脫節,做成人為的“書不同文”。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主要是考量到大陸地區在世界的地位日漸重要,故隨之採用簡體,所謂大勢所趨,追究其根源,仍是來自中國政府的政治力。

3. 簡化字違反了六書造字原則,但又不是另行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大大削弱了漢字的科學性與邏輯性。許多漢字失去表義的結構,使學習漢文的過程中失去以表義結構推測字義的學習途徑。現行簡化字的推類系統混亂,常有例外的或類推不一致情況,而且什麼字依從類推、什麼字不依從的隨機性很高。結果使漢字系統更繁雜,增加學習者的負擔。

4.漢字的發展並非只是簡化。像“又、有、右、手、佑、佑”等字,甲骨文都只寫作“又”,可見繁化的過程亦一直在漢字中進行,並且在漢字發展中占了不少比重。這主要是為了辨義的實際需要,自然而然發展而成的,並非用政治力去強行改造。而自楷書大致定型至今,時間已接近兩千年。把“簡化”說成是漢字的主要發展途徑,是粗疏和太過於“想當然”的。

5.從書法美觀的角度出發,很多簡化字的設計不夠嚴謹,同時對於篆書、隸書等書體,簡化之後失去原先書體的特殊美感。

6.一字多義,簡化後產生的許多類似字形,以及缺乏音義結構等,都造成閱讀上辨識的困難。

7.很多媒體如報紙、網站等被迫同時設立繁體和簡體兩種不同的版本和/或相關的繁簡轉換工具,花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

8.在電腦處理漢字中,不論繁體還是簡體,輸入速度均相若。並不見得簡體字較有效率。但簡化字一字兼代數字的設計,增加了用電腦轉換時的難度,使轉換結果不太理想。

9.簡化字與掃除文盲沒有直接關係,在香港、臺灣等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文盲人口比例遠遠低於中國內地,可見掃盲工作重點在教育的資源投放及教育政策上,而非簡化字。

10. 以形聲方法創制出來的簡體字,未必能兼照各種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區的人難以理解這些簡化字。如“艦”字以“監”作聲旁,兼顧古音系統和各地許多方言,簡化字寫作“艦”,以“見”作聲旁,只照顧了普通話,切斷了聲旁與方言和古音的關係。研究古音或方言的諧聲系統時,簡化漢字往往不可信。

11.即使在大陸,也無法完全廢了正體字。不只因為古籍、文言等需要,還有更多被刻在古跡或建築物上的漢字,皆無法取代。由於正體字有不可取代性,反之則否(因正體字在字義上可完全包容簡體字),因此,簡體字的出現造成了漢字的累贅,大量增加漢字字數,對學習造成負擔。

12.港澳回歸多年仍繼續使用繁體字,也說明了簡繁之爭的一些現實性問題。

13.人們在螢幕閱讀漢字時,毋須每筆都仔細看清,看到輪廓已能辨別。不論繁簡,漢字的顯示皆不能像英文字母般少,不見得簡化字有特別優勢。相反,因簡化字產生大量形似字,增加在小字環境裏的辨認難度。

14.科技可以改進,應發展合適科技來配合漢字的需求,而非強行削足就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魔龙王
(深渊虫)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1
编号 56287
注册 2005-12-29
来自 南洋中的一颗岛


发表于 2006-11-8 23:1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所谓,反正都会写就够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6-11-8 23:2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我去香港发现语言文字都和当地人格格不入,的确感觉比外国还外国。在澳州至少能用英语,可是香港人的普通话+英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广东话我听不懂,写字的字体还不一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ctvns3
(极乐童子)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7
编号 60177
注册 2006-2-17


发表于 2006-11-8 23: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看台湾人的电影译名:

Commando (1986) --------魔鬼司令
Eraser (1996)---- -----魔鬼毀滅者
Fortress (1993) --------魔鬼武器
Kindergarten Cop (1991) ---魔鬼孩子王
Last Action Hero (1993) ----最後魔鬼英雄
Specialist, The (1994) ---- 魔鬼專家
Terminator, The (1985)-----魔鬼終結者
Total Recall (1990) ------魔鬼總動員
Under Siege (1993) ------魔鬼戰將
Universal Solider (1992) ---魔鬼命令

Sneakers (1993) ----神鬼尖兵
Saint, The (1997) -----神鬼至尊
Mummy(1999) ----- 神鬼传奇 唯一和神鬼擦边的
Gladiator(2000) ----神鬼战士(就是角斗士啦)
departed(无间道 美版)--------神鬼无间


网友评论:台湾人除了用“神鬼”二字就没别的字可以用来翻译美国电影了吗?
每次都是“神鬼**”,这样的翻译我真的看了快吐了!!!


难道你们所说的继承文化 就是这些迷信的东西吗?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首席屠宰官
(鲁吹一号)

隐鲁郡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72
帖子 11073
编号 12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6-11-8 23: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说别的,就说楼主这帖子,繁体看起来就明显比简体费劲

对我等近视眼患者来说,不得不把字体放大来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風燭草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90575
注册 2006-11-8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06-11-9 12: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cctvns3 于 8/11/2006 23:40 发表
看看台湾人的电影译名:

Commando (1986) --------魔鬼司令
Eraser (1996)---- -----魔鬼毀滅者
Fortress (1993) --------魔鬼武器
Kindergarten Cop (1991) ---魔 ...

這是因為翻譯電影的這個〈這些〉台灣人漢語水平不好。
我覺得絕不能因為一個點出現了問題就要否定一個面。
中華精髓的文化傳統還殘存多少呢?幾乎都被否定了。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有精華都被當作垃圾拋棄砸碎?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四書五經,詩詞古文,有幾個人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風燭草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90575
注册 2006-11-8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06-11-9 12: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首席屠宰官 于 8/11/2006 23:41 发表
不说别的,就说楼主这帖子,繁体看起来就明显比简体费劲

对我等近视眼患者来说,不得不把字体放大来看

首先,很抱歉我用的字體太小。其次,如果看起來省力的字型就是先進的,那中國乾脆通用拉丁字母和羅馬拼音吧。或者再次用已經廢除的文革期間的垃圾二簡字。




[ 本帖最后由 風燭草露 于 2006-11-9 12:1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ctvns3
(极乐童子)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7
编号 60177
注册 2006-2-17


发表于 2006-11-9 12: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風燭草露 于 2006-11-9 12:04 发表



這是因為翻譯電影的這個〈這些〉台灣人漢語水平不好。
我覺得絕不能因為一個點出現了問題就要否定一個面。
中華精髓的文化傳統還殘存多少呢?幾乎都被否定了。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有精華都被當作垃圾 ...

说的也有道理哦
我前几天去买一本非常常见的书----《东周列国志》
新华书店和三联书店里居然都没有
唯一剩下的就只有四大名著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方无翼

燕王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组别 诸侯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849
帖子 6143
编号 1704
注册 2003-10-27


如此滥文首屠居然还出来凑热闹,真是闲啊。。

QUOTE:
原帖由 風燭草露 于 2006-11-9 12:09 发表
首先,很抱歉我用的字體太小。其次,如果看起來省力的字型就是先進的,那中國乾脆通用拉丁字母和羅馬拼音吧。或者再次用已經廢除的文革期間的垃圾二簡字。

何谓中庸?你这句话就把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舍弃了。

另外从技术的角度讲,的确便于听、说、读、写的就是先进。拼音文字和中文不同体系,无法横向比较。
就我的了解,判断同一拼音语系下两种语言的发展程度,也是看他对单词音节的省略程度。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省略了,就是进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hws

白衣伯爵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6
功绩 166
帖子 1325
编号 82141
注册 2006-9-7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1-9 13: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说的问题并不都是简化字造成的。恢复繁体字也未必能解决这些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书面语言口语化,语法逻辑的西方化,文字的简体化和罗马化,一直是一个潮流,并不是建国以来才产生的。更极端的主张都曾经提出过。个人认为,语言和文字,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应当遵从现有的习俗。从繁体字改到简体字还可以说是为了提高效率和普及文化,倒过来再强制地变一次,大约比先前的变更更加无理和蛮横。

如果说是文字简化造成了文化的隔阂,并非完全如此。从书面文字由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之后,这种趋势就不可逆转了。而文化的世界性融合,也早已动摇了原先经学文化的核心地位。通过漠视现有的现状和趋势,以图恢复旧有的传统,这无异于螳臂挡车。与其把精力花在这上面,不如把精力花在对旧有的文化经典加以重新的整理和改造。

至于你说马来亚新加坡对简体字的迁就,是中国政治力的影响,我想你好像弄颠倒了关系。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文化市场所带来的巨大惯性和冲击力,是任何政治力都难于阻挡的。这些迁就,与其说是对政治势力的慑服,不如说是对一个庞大民族的文化影响力的尊重。联合国对简体字的认同也是基于同一考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風燭草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90575
注册 2006-11-8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06-11-9 13: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方无翼 于 9/11/2006 12:58 发表
如此滥文首屠居然还出来凑热闹,真是闲啊。。


何谓中庸?你这句话就把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舍弃了。

另外从技术的角度讲,的确便于听、说、读、写的就是先进。拼音文字和中文不同体系,无法横向比 ...

面对---麵對?應為(面對)
面汤---麵湯

发展---發展
发廊---發廊?應為(髮廊)

里面---裡面
里程---裡程?應為(里程)

暫且不說大陸人在日常書信和文章中究竟能寫對多少正體字,即使在電腦上用正體拼音打字,也經常會鬧出各種錯誤搭配的笑話來。難道不是這樣嗎?
就像上述例子那樣的錯誤搭配,在網絡上已經司空見慣不足稀奇啦。

如果你還堅持認為,中華正體字就是垃圾,簡體字才是先進文明的象徵,那我也無話可說了。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呢?不是說越簡單越好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方无翼

燕王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组别 诸侯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6
功绩 849
帖子 6143
编号 1704
注册 2003-10-27


繁体字已经不是通行文字,为何要求都写对?

其他的请你读一读我说的话,看样子你应该认识简体字,如果没读懂再读一次。

如果你还不理解二简的废除,并且看来你不懂的中庸的意思,那就换一个词:“过犹不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吴下小蒙
(火凤烂尾了,人生还有何意义?)

★★★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91
帖子 4637
编号 30730
注册 2005-1-2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1-9 13: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又是岛省来的,岛省有时间在这里管正体字,不如回去管管你们的总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風燭草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90575
注册 2006-11-8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06-11-9 13: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方无翼 于 9/11/2006 13:20 发表
繁体字已经不是通行文字,为何要求都写对?

其他的请你读一读我说的话,看样子你应该认识简体字,如果没读懂再读一次。

如果你还不理解二简的废除,并且看来你不懂的中庸的意思,那就换一个词:“过犹不及”。

我可以聲明,我就是大陸人,和論壇上的朋友們一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當然是懂得大陸的簡體字了。

在你們看來或許我過於復古死板,不過在大陸很少有人採取中庸的態度對待正體字,往往都是對正體字大肆口伐筆誅。

如果說正體字有些漢字缺乏合理性或過於複雜,我也會承認這點。確實有的正體字應該加以優化改善和適當合理的簡化。

但是,簡體字就能代表最合理最權威最優化的漢字?在這點上與其說是文字學術上的爭執,還不如說是政治立場的問題。

中庸?有些大陸人能得做到嗎?他們只想追逐歐美西方的實用主義,恨不得再恢復到『智人』原始時代的基本交流符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風燭草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90575
注册 2006-11-8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06-11-9 13: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吴下小蒙 于 9/11/2006 13:37 发表
又是岛省来的,岛省有时间在这里管正体字,不如回去管管你们的总统.

讓您失望了,我是大陸人。哈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11-9 1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風燭草露 的帖子

我从小练书法,繁体字是看惯了的,确实繁体字比较好看,表意比较清楚,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王安石的新法已经实行了,我们不要学司马光全盘废除,要学苏轼,看到他有利的一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9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看了半天,想问一句:正体字的定义何来???

还有,如果不懂,就要虚心,无须强辩的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風燭草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90575
注册 2006-11-8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06-11-9 14: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贩 于 9/11/2006 13:52 发表
看了半天,想问一句:正体字的定义何来???

还有,如果不懂,就要虚心,无须强辩的嘛。

請問繁體字的定義從哪裡來的?

如果稱作繁體字和簡體字,兩者之間必定有種中介字體。顯然繁簡之間沒有中介。

也就是說將中介字體複雜化才是繁體字,反之將中介字體簡單化就是簡體字。 請問這種中介字體在哪裡?

英文中的"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翻譯成傳統(正宗)漢字,它又不是"Complicated Chinese Character"。

相對而言,"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翻譯成簡化漢字就比較合理了。

不知道這樣的解釋您能否聽懂大致的意思呢?謝謝您的提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简体字是进步还是倒退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帖子讨论了

http://dx.xycq.net/forum/viewthr ... ;extra=&page=11
http://dx.xycq.net/forum/viewthr ... mp;highlight=%D7%D6
http://dx.xycq.net/forum/viewthr ... mp;highlight=%D7%D6
http://dx.xycq.net/forum/viewthr ... mp;highlight=%D7%D6

因为lz此帖乃是转贴,且观察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有甚出新意的讨论,故予以关闭。
如果lz在看过以上所有帖子后觉得自己有新观点新言论,请pm衲子重开此帖子。
如果lz认为自己转的内容很有新意,可以pm衲子将此帖合并到以上某一个帖子中。

谢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1 人在线 - 0 位会员(0 隐身), 1 位游客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8 20:4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156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