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3-26, 13:30:47发表
建昭兄好文!拜读!
尤其是最后的评论最为精辟,基本概括了赵普的功过得失,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赵普是治国之能臣,其才干能力是不容怀疑的。但我觉得他好像具有五代时期文臣的通病,就是沾染上了圆滑世故的习气,譬如冯道者。赵普虽有时“强谏不惜犯天颜”但终究不是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之臣,其有愧私德之处甚多,这也就是此公身后倍受争议之处。
文中赵普批评太宗北伐失利这段最好,先批后捧,这种既能引起皇帝关注,同时又不让大臣反感的“不显山,不露水”的马屁,也真亏赵普能想得出来。因此足见此人行事圆融的一面。
谢大夫赞誉!
说到五代大臣,无非都是见风使舵,随遇而安,能够做到“死社稷”的没有多少。
赵普则堂而皇之地策划兵变,为的就是成其私利,飞黄腾达,这里就以看出他十分看重名位。他这样做比安分守己地在官场上慢慢磨勘迁转至少省了二十年的时间。
从节度掌书记(八品以下)一跃成为枢密直学士(应该在三、四品的位置上),一般的人没个二十年工夫下不来。
排挤同列自然不用说,为了再次受到宠信,沐浴皇恩,竟不惜拿宗室子弟开刀,并借以打倒自己多年的政敌。然而,在赵、卢之争中,赵普真的笑到最后了么?恐怕不然。他在与宋太宗的互相利用中,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因为宋太宗和宋太祖截然不同。
太祖豁达、太宗器窄;太祖孝尊长、友兄弟,太宗不悌不友;太祖用人唯公,太宗专用私人;太祖善权谋兼有武略,太宗善阴谋、武略弗如远甚……
所以赵普在太祖朝还可以少犯些错误,而在太宗朝则不得不干亏心事,上梁不正下梁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