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半部论语”的是是非非, ——赵普的一生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半部论语”的是是非非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人。他的故乡幽州的镇守者当时是后唐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他连年用兵,与契丹周旋,使幽州民力凋敝,不堪重负。赵普的父亲赵回举族迁徙到赵子龙的老家——常山。而常山仍然近边,时不时也有战火侵扰,不堪其苦的赵回终于下了决心,又把家搬到洛阳,这才定居下来。



年轻时的赵普沉默寡言,直到后周显德初年才得以仕官,那时侯他已经是而立之年了。他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召辟为从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刘词临死时,觉得他是个人才,便在遗表中将他推荐给了朝廷。然而当时并没有什么职位出缺,他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直到周世宗征淮南时,赵匡胤大显神威,连获三捷:大战涡口、奇袭清流关、攻拔滁州。赵匡胤真正被周世宗赏识并重用就是此时,而巧的是赵普也是这时得以成为赵匡胤的幕僚。



滁州新下,赵匡胤暂时镇守,然而一座州城日常事务多矣,没有文官显然不行。正好赵普也待职很久了,当时的宰相范质便表奏赵普出为滁州军事判官。



命运终于把这对黄金搭档牵到一起来了。二人初次见面就有相间恨晚的感觉。赵普“时为郡之参佐,断事明敏,狱无冤者,太祖闻名召见与语,深器之”(《赵中令公普神道碑》)。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当时也参加了淮南之战,领兵到滁州时是在夜里。赵匡胤为了以防万一不肯开门,“父子固至亲,然城门启闭者,王事也”,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开门让老父进去。结果赵弘殷到了滁州不久就生病了,赵普很有心计,日夜侍奉老爷子。赵弘殷被赵普感动了,看他也姓赵,索性“待以宗分”,把赵普当成自己家人了。



这一年,赵匡胤屡建奇功,周世宗深为器重,加殿前都指挥使,领匡国军节度使(后为避讳,改定国军,治所在陕西同州)。这位赵殿帅三十岁做了节度使,开始有了幕僚。赵普、吕胤(后避讳,改以字为名,即吕余庆)、沈义伦(后避讳改名沈伦)三人同时领了匡国军的幕职。赵普为节度推官,沈义伦为从事,吕胤为掌书记。这三人中,就有两位成了后世的宰相、另一个也官至参政(参知政事,即副相)。而这三人的学历都不高,其中沈义伦还算好的,当过一阵教书先生,另外两个都顶多初中毕业,吕胤是生在官宦之家,靠荫补得官,只有赵普是混上来的。



    从此之后,赵普就攀着赵匡胤这棵大树渐渐向上爬,水涨船亦高。三次从周世宗征淮南后,赵匡胤改领义成军节度使(治所为滑州白马)。又从世宗北征三关,任水路都部署,收降契丹猛将——号称大虫的姚内斌,旋师后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移镇许州忠武军。此时,刘词幕府的原班人马——楚昭辅、王仁瞻等也先后投入到赵匡胤幕府,这些人日后都是北宋的枢密使、枢密副使等高官,可见,在乱世中找对主子是多么重要。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病故,年仅38岁。7岁的周恭帝即位,赵匡胤移镇宋州归德军,加检校太尉。赵普升为归德节度掌书记。如果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估计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四周皆敌的政权里,做君主的竟是一个七岁孩童,这个时候,只要有点实力的人就该开始觊觎皇位了,何况是手握天下精锐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呢?



    赵匡胤不但幕府里人才济济:文有赵普、吕胤、沈义伦、刘熙古、楚昭辅、王仁瞻……禁军中的的亲信赵光义、罗彦环、王彦升,义社兄弟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刘光义;禁军中的好友高怀德、慕容延钊、韩令坤;朝中大臣依附者陶谷、窦仪……威信之高,小皇帝柴宗训远远不及。禁军中的将士更是只知有赵点检,小皇帝是什么东西?不知道。五代拥立皇帝之风很盛。为了荣华富贵,围着赵匡胤转的人便开始有了这种念想,而赵匡胤的首席谋士赵普自然也应该开始内外打点,巧做安排了。这种事不见诸史籍,但就笔者想来,“其事体莫须有”。



    于是,公元960年正月,一个天大的机会降临了。群臣还在忙着贺正旦,边陲的警报就不失时机地、十万火急地来了。契丹、北汉相邀举兵来犯,镇、定二州告急!易定节度使孙行友不是赵匡胤的党羽,所以若急书当真是他所发的话,当非妄言;若急书是伪造的,肯定也就是赵普等人安排好的。



    小寡妇和小皇帝能做什么?这等事只能靠大臣。宰相范质、王溥当即商议决定,以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领归德节度使赵匡胤作为统帅,引京中禁军抵御,殿前副都点检领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为前部先发。慕容延钊领禁军两万先出京师,赵匡胤的大军第二天便继之以往。这时,“点检做天子”就已经在京城传开了。当天所出现的奇怪现象——新日代旧日难免为史家杜撰的产物,但在禁军中,赵匡胤早已经是他们的天子了。



    当晚,禁军驻陈桥驿。高怀德、潘美等便开始鼓动众将拥立天子,如此周详的计划显然出自赵普之手。军心是很容易受到煽动的,着眼于事成之后的“翊戴之功”,哪个不抢着做?众将定议之后,再各自说服麾下的士兵。到前线作战,还是拥立皇帝享受富贵?士兵们也不是傻子,哪个对自己更有利谁还掂量不过来?



    军中定议,先找到赵光义和赵普,把事跟他们说了。二人大喜,但是非常冷静,告诉众将,严肃军纪,禁止剽掠。所谓“都城人心安,则四方自定”。



    第二天一大早,军中便聒噪起来,赵匡胤还在榻上装醉(显然是赵普等人的预谋),众将便闯进来,赵惊醒,顾问何事,众将不由分说,亮出利刃,摆出黄袍。赵匡胤就这么被众将七手八脚地把黄袍披在身上,又听着众人山呼万岁……



    计划安排得没有一点漏洞,回京的大军秩序井然。京内的内应石守信、王审琦也已经派人前去通知了,赵匡胤的家人也派人前去慰安了,一切都办得妥妥当当。赵匡胤的大军刚开走一日,便又大摇大摆地开回汴京,而城门在石守信等人的安排授意下大开着,仿佛在迎接凯旋之师。



    一切顺利,小皇帝脱袍让位,与太后迁居西宫,翰林学士承旨陶谷草拟了禅让诏书,赵匡胤在崇元殿即位,该国号宋、年号建隆、仍定都汴梁。



    一人得道,XX升天。石守信、王审琦武官等以翊戴功典掌禁军,赵普以佐命功直升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由一个节度使的幕僚成为朝廷大员,赵普也可以说是飞黄腾达了。宋祖为了笼络周氏旧臣,仍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并相,枢密使仍用吴廷祚。但是宋祖在心里早已把赵普当作宰相了。



    改朝换代,江山被“掉包”了,自然有拒命不服的。昭义节度使中书令李筠据泽潞,结联北汉,反抗宋廷。宋太祖在稳定了淮南李重进之后发兵亲征,赵普随驾扈从。赵普一再建议宋太祖要一鼓作气,不给叛军以喘息之机,否则战事拖长,将有后患。宋太祖从其议,一鼓荡平叛军,并击败北汉援兵,得胜而归。



    八月,赵普迁升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成为了执政大臣。赵匡胤平定了两个藩镇的叛乱,又用各种手段制服了其它几个态度较暧昧的藩镇之后,越发感觉到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危害。唐中后期的历史就是唐廷与藩镇的战争史。中央制服不了地方,皇帝的威信不如节度使。五代时藩镇更是祸乱之源。他觉得有必要采取点措施来改变这种强枝弱干、尾大不掉的毛病了。他首先与赵普商量,赵普当即建议对藩镇“梢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全盘照做,并收回藩镇所领的支郡,以文官知郡事,以分其权。之后,赵普又建议撤换禁军大将石守信等人,宋太祖以石、王、高等人有翊戴功,且与自己私交甚厚,不肯罢免。赵普固谏,言石守信等人无统御才,恐其部下推戴其作乱。赵匡胤这才想起从前自己推戴郭威、高怀德等人推戴自己称帝的往事,觉得赵普之言有理。但他不让赵普再说下去,因为他怕下面他会建议自己除掉这几人,但是赵匡胤自己已经心有成算了。于是,“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上有名的不流血“政变”上演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调离禁军,出为藩镇节度。慕容延钊、韩令坤等禁军大将也解除了禁军职务。从此,禁军高官只用那些声望不高的人来担任。后来,宋太祖想用符彦卿来典掌禁军,诏书都写好后交中书门下审核了,赵普却封驳诏书晋见太祖,认为符彦卿不应授以兵柄。这个人是后唐名将符存审之子,历仕唐、晋、汉、周四朝,皆有战功,契丹人都怕他,他的官位、名望已经要顶天了,又是周朝的外戚,宋朝初立时加守太师、封魏王,地位太高了,所以赵普坚决不同意。而赵匡胤不以为然,说:“朕待符彦卿甚厚,他岂能负朕?”赵普斩钉截铁地反问道:“周世宗待陛下如何?陛下又何以负了周世宗?”估计除了赵普,没有人敢这么跟皇帝说话。赵匡胤当时被问住了,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好作罢。



    建隆三年,赵普迁枢密使,加检校太保。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赵普迁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也就是宰相了。但是,这个宰相还不是一把手宰相。什么原因呢?宋朝承唐旧制,以平章事、同平章事为宰相,不成文的规矩,首相加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加监修国史,第三相加集贤殿大学士。所以当时没有首相。这就出问题了,中书省没有宰相署敕(旧制,敕书需有宰相署名),赵普名为宰相,但还没有达到能够署敕的地位,所以他找到宋太祖,问该怎么办。赵匡胤说:“卿但进敕,朕为卿署之可乎?”意思是你拿来我给你署。赵普答道:“此有司职,非帝王事也。”意思是这是我们当官的办的事,不是皇帝的事。赵匡胤没辙了,也知道赵普学问不高,对历代典章了解不多,就“令翰林学士讲求故实”。翰林学士窦仪学问高,答道:“今皇弟尹开封,同平章事,即宰相任也。”意思是皇弟、开封尹赵光义其实就是宰相。宋太祖大喜,令赵光义“署以赐普”,同时也对赵普的浅陋学问感到无可奈何。



    虽说赵匡胤已看出赵普的学问实在寒酸,但大事还是经常找他来商量,“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甚至还经常到赵普的家里去,如同百姓之间串门一样不拘君臣之分。也正因为如此,赵普每天退朝回到家里根本不敢换便服,怕皇帝突然驾临,失了礼数。可是他也是防不胜防。就有这么一天,“大雪向夜”,赵普以为这次皇帝不会来了,松了口气,换了便服。但是不多时就听见敲门声,赵普心里一哆嗦,赶紧跑出去,开门一看,果然是宋太祖。“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皇帝进门就说:“已约晋王矣。”过了一会儿,皇弟赵光义也到了。三个人“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哥俩儿一起跑大臣家聚餐来了。“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明为聚餐,实际上是商量大事来了。北宋建国几年了,由于对藩镇、禁军进行了整改,内部局势基本上稳定了,该开始统一中国的大业了。宋太祖先和赵普商量攻打北汉的事,赵普不以为然,建议道:“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意思是暂且留下北汉,利用它来牵制西、北两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势力(党项、契丹),先取南方,然后转兵北上。这显然是比较保险的战略构想。宋朝新建,国力还比较空虚,先捡弱的打,不断充实自己,再挑战强敌,比其冒险先战北汉、契丹明显更具有战略的深远性,也更加符合实际。这就是“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也是北宋统一战争的指导战略方针。宋太祖当时笑道:“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这个计划就这么定下来了。之后,宋师巧拔荆湖、速灭后蜀,皆易如反掌,大大增加了土地、人口、军队和钱粮,国力日强。



灭蜀之后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宋太祖在宫中发现了原蜀国宫人从成都带来的一面铜镜,后面有“乾德五年铸”的字样。当时宋朝的年号就是“乾德”,宋太祖感到奇怪,现在明明还没到乾德五年嘛,他在改年号时还特地嘱咐臣下,让他们选择年号时要“择前代所未有者”,如今肯定这里是出了问题。他便询问大臣们,哪个王朝用过这个年号,大臣们面面相觑,赵普学问寒酸,更不可能回答上来。惟有翰林学士窦仪不假思索地答到:“前蜀王衍,曾用此号。”宋太祖从此开始欣赏窦仪的渊博学问,并发出了“宰相当用读书人”的感慨。同时,他也对赵普寒酸的学识明确地显露出了不满。



    赵普通过这件事也感到了压力,决定发奋读书,每天办公回到家都要恶补一翻,而他的书箱也实在寒酸,里面只有一部《论语》而已,赵普后来还在太宗面前吹嘘说:“臣有《论语》一部,昔以其半佐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就有了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实际上这是赵普自己附庸风雅,他治天下的方法完全出自于年轻时就已学会的“吏术”,而不是出自儒家的经典。



由于赵普“寡学术”,他也就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学问高的大臣产生了嫉妒,特别是宋太祖发出了“宰相当用读书人”的感慨之后,他便开始排挤这类有望成为宰相的大臣。窦仪是第一个,冯瓒是第二个,卢多逊是第三个。宋太祖不止一次说过要用窦仪为相,并向赵普征求意见,赵普“忌窦仪刚直,乃引薛居正参知政事”,将窦仪排挤掉了。窦仪还算幸运的,冯瓒就倒霉多了。宋太祖“欲任用瓒,常与赵普言瓒有奇材”,赵普很是嫉妒,秘密派人到冯瓒的任所(当时冯瓒在梓州)去“密察其过”,结果不知怎么查出他与另外两个人“受赇为奸事”,便指使人去击登闻鼓告状,太祖将其招回亲自讯问,冯瓒“词理屡屈”,于是交司法部门办理。定罪时,赵普一定要置其于死地,“言法当死,太祖欲贷之,普固执不可,乃削去名籍”。结果冯瓒被流放到登州沙门岛,直到太宗即位才遇赦而回。相比之下,这两个还都算好的,冯瓒虽然受点苦,还是得到善终,而卢多逊就没这么幸运了。关于卢多逊与赵普的恩恩怨怨,后文自有交待。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春,赵普加官右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真正成了首相。副相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二人“不宣制,班在宰相后,不知印,不预奏事,不押班,但奉行制书而已”,赵普独掌大权。



    赵普政治生涯的已经到达颠峰了。他得到的不仅是高官、厚禄、大权,更重要的是皇帝的信任。这段时间也是赵匡胤与赵普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两人几乎达到了互相依赖的程度。赵普“刚毅果断”,曾向宋太祖举荐某人为官,太祖不用。第二天,赵普再一次上奏举荐同一个人,太祖还不用。第三天,他又呈上着那个举荐奏章,太祖怒了,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他从容地跪在地上把这堆碎纸拾起来带了回去,将碎裂的奏章粘好,第四天又来上奏。太祖终于被他的精神打动了,准了他的奏请。又有一次,有个官吏按例应当升迁,但是太祖素来不待见这个人,便不给他升迁,赵普却坚持要提拔。太祖大怒,说:“我就是不提拔他。你能怎么样?”对皇帝说出的这种近乎蛮不讲理的话赵普免不了要说教一番:“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更生气了,起身就走,赵普就跟着他。太祖进了后宫,赵普不能进,就在宫门处站着,站了很久,至到太祖的气消了,答应了这件事,他才罢休。



    赵普生病,宋太祖亲临中书省探视;卧病在家,太祖便到他家里抚问。这几乎是人臣能够得到的最大的礼遇了。然而,人如果春风得意到了颠峰,也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赵普也逃不出这个定律。



    凡是皆有因由,君臣关系出现转变也是由一件事引起的。开宝六年的一天,太祖又一次临幸赵普的府第。当时南方诸国只有南唐、吴越、漳泉三个割据了。其中南唐正是宋军军事打击的最后一个目标,而吴越和漳泉都是亲宋的。吴越王钱俶派来使者致书赵普,并送来“海物”十瓶,置于堂下。正在这时太祖驾到,仓促之间,赵普来不及收拾便出迎。太祖进门看见这些东西,问怎么回事。赵普如实答道:“吴越送来的海物。”太祖说:“既是吴越的海物,肯定不错,打开看看。”赵普命人打开,众人都大吃一惊,原来瓶里不是什么海物,而是一粒粒黄澄澄的瓜子金。赵普当时吓坏了,他深知受属国国君的钱是最大的受贿,也是宋太祖最痛恨的。他连忙跪下顿首谢罪,说:“臣没有打开书信,实在不知情。”宋太祖虽然不快,但当时没有发作,而是叹气道:“收下无妨,他们以为天下大事都是由书生做主的呢。”



    从此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变得不信任了。赵普为政比较专断,很多大臣都忌恨他。正好这时皇帝和宰相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了,很多人就开始要扳倒这个权倾一时的宰相了。翰林学士卢多逊与赵普的关系最为恶劣,两人的党争影响了一段时期的北宋政坛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赵普的麻烦接踵而至。当时朝廷禁止私贩秦陇大木,赵普曾派亲吏到那里筹办为自己建房舍的材料,用巨筏运至京师治府第。那个亲吏却趁机盗取了一部分在京师里私自以宰相赵普的名义贩卖。权三司使赵玭将这件事上奏给皇帝。太祖大怒,当时便要下诏将赵普罢相远逐。前宰相王溥为他辩白,才免于被贬。



    宋制,宰相与枢密使分掌文武二柄。而赵普与当时的枢密使李崇矩结为亲家,太祖又怀疑他们结党,令他们在长春殿候对时分开奏事。赵普又用自己的小块土地换皇家的菜园地来拓宽自己的宅第,还在府邸经营店铺来牟利。在加上卢多逊经常在太祖面前攻击他,太祖对赵普从不信任逐渐转为了厌恶。



    真正导致赵普垮台的事件终于发生了。一个叫雷有粼的小吏击登闻鼓,“讼堂后官胡赞、李可度受赇骫法及刘伟伪作摄牒得官,王洞尝纳赂可度,赵孚授西川官称疾不上”,并说他们都是被赵普包庇。太祖大怒,将涉案人等下御史府按问,全部抵罪。升雷有粼为秘书省正字。并下诏参知政事与赵普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其实,太祖早就想罢相了,这件案子处理后不久,便将赵普外放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五代及宋初制,节度使带同平章事衔称为使相,所以虽然赵普还带着宰相头衔,却已经不是宰相了。



    宋太祖罢免了赵普之后,以薛居正、沈义伦为相,且越发重用赵普的政敌卢多逊。然而不久之后的开宝九年十月,宋太祖在“烛影斧声”中死去,晋王光义即位,当年即改元太平兴国。



    新皇登基,赵普有了东山再起的希望。次年三月,赵普入朝,受封太子太保,但由于受到卢多逊的压制,所以一直赋闲,没有职事。但他是个极有手腕的人,既然回京奉朝请,就一定要让卢多逊倒台——像当年自己被扳倒那样。直到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机会终于来了。



    赵光义也是个有手腕的人,当年“烛影斧声”,他的弑君嫌疑很大,而且已经造成了“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的先例,故尔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也会向太祖儿子德昭被自己逼死那样被自己的弟弟秦王廷美逼死呢?他便开始打廷美的主意了。政治斗争嗅觉敏锐的赵普早就看出太宗的心思了,获得了皇帝的召见便表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并且与宋太宗一起捏造出了“金匮之盟”一说,称昭宪杜太后临终前有懿旨,令赵匡胤死后传位赵光义,极力粉饰赵光义在皇位继承斗争中的清白。赵光义自然感激他的作为,封赵普司徒兼侍中。赵普得以第二次入相,不久被封为梁国公。



    赵普重新得势后便开始遵照赵光义的意思迫害秦王廷美,与此同时,他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政敌——卢多逊。于是,一个秦王廷美案在宋太宗与赵司徒的联袂策划下诞生了。太平兴国七年五月,“查”出秦王廷美勾结宰相卢多逊意欲谋反。卢多逊全家流放海南岛,秦王廷美勒归私第,秦王幕僚六人被处斩,后又削廷美秦王爵位,降封涪陵县公,房州安置。不久,卢多逊死于流所,秦王廷美也郁郁而终。



    赵普与宋太宗做了个交易,各自除去了自己的政敌,赵普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势必恢复到当年如日中天的光景。可是他想错了,赵光义利用了他之后,又把他一脚踢到邓州,以侍中衔出为武胜军节度使。临行前,赵光义还亲自作诗为其饯行,赵普鼻涕眼泪都下来了,君臣恶心了好半天,赵普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春,宋太宗仓促遣师北征,大将曹彬、田重进、潘美分别统领大军,出宋辽边境,欲收复燕云,结果大败而还。赵普在邓州知道了这个消息,写手疏劝谏,并直言太宗的过失,说他“信邪诌之徒,谓契丹主少事多,所以用武”、又说他“乐祸求功”,并要求他“审其虚实,究其妄谬,正奸臣误国之罪,罢将士伐燕之师”。宋太宗手诏相答,将失败的责任往将领身上推,说众将“不遵成算,各骋所见”,“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辽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赵普也是极圆滑的,头一疏直言批评,见太宗现在处境窘迫,便又上一疏,极力奉承,说太宗北伐的计策是好的,只怪将领“不副天心,由兹败事”,说太宗“登极十年,坐隆大业,无一物之失所”,将太宗捧到了天上,并在结尾写了点主要的,“臣素亏壮志,矧在衰龄,虽无功伐,愿竭忠纯”,言下之意还想得到重用。



    宋太宗还不想这么快将他召回,又将他徙往襄州,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许国公。不久,太宗子陈王元僖上言,劝太宗再相赵普。而宋太宗那时看中了吕蒙正,想用他为相,有觉得他资望不够,就做了个人情,拜赵普太保兼侍中,同时拜吕蒙正为相,其意图是“藉普旧德”以为吕蒙正之“表率”。由此,赵普第三次入相。



虽然赵普与赵光义并不像以往与赵匡胤那样默契,但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办事,利用铁腕手段处理了一些自己看不顺眼的朝官,其中基本上是半为国法、半为私愤。然而,他毕竟老了,一直有病缠身,且又觉得自己并未得到宋太宗真正的宠信,况且朝臣对他也多有微词,再做下去也无甚趣味,便上章求致仕。表章上了三次,宋太宗才“勉从之”,出为西京留守、河南尹,守太保兼中书令,后又拜太师,改封魏国公。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七月,赵普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一岁,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忠献。宋真宗时又追封韩王,令配飨太祖庙陵。大宋朝的开国元勋的传奇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而其生前的是是非非,也不免成为千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建昭论曰:普以小吏,得相于朝,以其治术也。其人为政,能怀远虑,内外诸事,俱得其法。雷厉风行,敢持己见,强谏不惜犯天颜,矫罔不避薄同列,可谓社稷臣。然贪恋名位,私心颇重,无容人之量,辄因小忿,不能释怀,疾贤妒能,因公挟私,此为相者不足取也。故普能则能矣,不堪受天下之大任,利令则智昏故耳。太祖罢而出之,是谓知人。太宗以秦王案而复用之,颇失王者之德。世言于陈桥陷太祖不忠不义者,普也;于宫廷陷太宗不孝不友者,亦普也。哀哉赵韩王,挟开国之功,而私德有愧,终不能与后世寇莱公、王荆公等并论也。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6-4 19:54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晨山尚书
(呼吸氧气)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4
功绩 312
帖子 11210
编号 1080
注册 2004-10-28
来自 海峡西岸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5-3-26 10: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普气量毕竟太小,权术和官场打摸那一套很好的,德行有亏的说,权臣而非明相。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发表于 2005-3-26 13: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建昭兄好文!拜读!
 
尤其是最后的评论最为精辟,基本概括了赵普的功过得失,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赵普是治国之能臣,其才干能力是不容怀疑的。但我觉得他好像具有五代时期文臣的通病,就是沾染上了圆滑世故的习气,譬如冯道者。赵普虽有时“强谏不惜犯天颜”但终究不是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之臣,其有愧私德之处甚多,这也就是此公身后倍受争议之处。

文中赵普批评太宗北伐失利这段最好,先批后捧,这种既能引起皇帝关注,同时又不让大臣反感的“不显山,不露水”的马屁,也真亏赵普能想得出来。因此足见此人行事圆融的一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5-03-26, 13:30:47发表
建昭兄好文!拜读!
 
尤其是最后的评论最为精辟,基本概括了赵普的功过得失,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赵普是治国之能臣,其才干能力是不容怀疑的。但我觉得他好像具有五代时期文臣的通病,就是沾染上了圆滑世故的习气,譬如冯道者。赵普虽有时“强谏不惜犯天颜”但终究不是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之臣,其有愧私德之处甚多,这也就是此公身后倍受争议之处。

文中赵普批评太宗北伐失利这段最好,先批后捧,这种既能引起皇帝关注,同时又不让大臣反感的“不显山,不露水”的马屁,也真亏赵普能想得出来。因此足见此人行事圆融的一面。

谢大夫赞誉!

说到五代大臣,无非都是见风使舵,随遇而安,能够做到“死社稷”的没有多少。
赵普则堂而皇之地策划兵变,为的就是成其私利,飞黄腾达,这里就以看出他十分看重名位。他这样做比安分守己地在官场上慢慢磨勘迁转至少省了二十年的时间。
从节度掌书记(八品以下)一跃成为枢密直学士(应该在三、四品的位置上),一般的人没个二十年工夫下不来。

排挤同列自然不用说,为了再次受到宠信,沐浴皇恩,竟不惜拿宗室子弟开刀,并借以打倒自己多年的政敌。然而,在赵、卢之争中,赵普真的笑到最后了么?恐怕不然。他在与宋太宗的互相利用中,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因为宋太宗和宋太祖截然不同。
太祖豁达、太宗器窄;太祖孝尊长、友兄弟,太宗不悌不友;太祖用人唯公,太宗专用私人;太祖善权谋兼有武略,太宗善阴谋、武略弗如远甚……

所以赵普在太祖朝还可以少犯些错误,而在太宗朝则不得不干亏心事,上梁不正下梁歪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轻松好心情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48
编号 3333
注册 2004-12-10


发表于 2005-3-27 15: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普能力是不错的,其他方面也没有大过失,算一代贤相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5-3-28 12: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文,赞

关于赵普与宋太宗的关系,我觉得温相〈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的历史真相〉一文可以参考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倒行逆施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24851
注册 2004-11-18


发表于 2005-3-29 11: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用实践经验填补了理论不足的缺撼,能力不俗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3-31 20: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普愧为开国之相,才华比王朴差多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自称天才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4
编号 42836
注册 2005-7-11


发表于 2006-10-24 09: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王佐之才 于 2005-3-26 13:30 发表
赵普虽有时“强谏不惜犯天颜”但终究不是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之臣,其有愧私德之处甚多,这也就是此公身后倍受争议之处。

这一段,乃是书生之见。
赵普处的时代又不是文天祥的时代,为什么要刚到底呢,刚到死呢?
有用之身留之,又能做不少事情,比死强多了。
赵普可谓一代名相。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启风居主人)

白衣伯爵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197
帖子 4681
编号 43763
注册 2005-7-19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6-10-24 18: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普作为开国功臣,一手策划了陈桥兵变,这与寇准,王安石并称也无不妥,只不过此人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与历史评价很高的那些善谋国而不善谋身的名臣不同,在他身上阴险狡诈与一心为国并存,所以保住了终身富贵。在赵光义即位已成定局的情形下,顺水推舟,弄出一个所谓金匮之盟,对国家稳定也是有利的
总的来说,诚如魏郡公所评,赵普其人虽然私心过重但也不失为一代良相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ibostar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8
编号 67097
注册 2006-4-25


发表于 2006-10-25 01: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普一般.五代时骄兵悍将飞扬跋扈,读书人无立足之地,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当时确实没有什么象样的人才,他只不过是矮子里的将军罢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启风居主人)

白衣伯爵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197
帖子 4681
编号 43763
注册 2005-7-19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6-10-30 18: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王佐之才 于 2005-3-26 13:30 发表
建昭兄好文!拜读!
 
尤其是最后的评论最为精辟,基本概括了赵普的功过得失,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赵普是治国之能臣,其才干能力是不容怀疑的。但我觉得他好像具有五代时期文臣的通病,就是沾染上了圆滑世故 ...

其实死节之臣还是有的,比如那位抗击后周的南唐刘仁赡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0-30 09: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67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