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尊王攘夷笑传
性别:未知-离线 江上苇

Rank: 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60
帖子 8
编号 849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5-2-2 15: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尊王攘夷笑传

 
据著名伪历史学家孟夫子说,商汤“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先不说这帮“蛮夷”是不是真的这么犯贱,则从商汤的角度来看,西面的,是野蛮人,谁呢?后来的周天子,古公、文王、武王一帮所谓“圣人”的祖宗;北面的,也是野蛮人,谁呢?后来的孤竹国伯夷、叔齐一干所谓“贤人”的祖宗。东面的既然那么不乖,要劳动商王去征讨,当然也是野蛮人,历代商王很费了些功夫去开化他们。比如说把他们的头儿抓来,在人家脑袋上练书法,刻下“夷方伯”三个字——当然这书法不很成功,两千年后俺们在洹水岸边找到这一不够艺术的书法创作时,还多半还要鄙视刻字的人——就这字,还开化别人?
  尽管历代商王很努力,无奈当时的蛮夷实在太多,直到纣王鞠躬尽瘁,也没能完全把他们归入“王化”,他老人家在鹿台上点焰火的时候,多半有些死不瞑目。
  话说“西夷”周武王,轼完商容闾,封完比干墓,做完文明人之后,依“蛮夷”的习惯,例行了公事一回。《史记》上说的是:“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宝玉”,“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逸周书》上说是“俘商旧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千”,以及麋、鹿、牦、猪等约一万头(世俘)。
  所谓“文武成汤”,古之圣人,然而周武王此处所为,一何似贼!可见圣人之圣,贤人之贤,未必皆如是也。
  
  分完战利品之后,周王突然发现这个“蛮夷”的标准应该改一改了——不然岂不是自己也算“蛮夷”?虽然这不算冤枉,但总是不大好听嘛。
  于是除了被称为“殷顽”的殷商遗民以外,周人以及周人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进入了文明时代。
  这前后有好几百年的时间,不过在本文中,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个时候,在中原人眼中是:西狄、东夷、南蛮、北戎,不过狄戎,蛮夷常常移位,很难具体地用方位定义,西方的也有可能被称作“戎”,北方的也有可能变成“狄”。中间就是所谓的“诸夏”,号称是“外诸夷而内诸夏”。
  所谓的“南蛮”主要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楚人,《诗经》上说是“蠢尔荊蛮,大邦是仇”,又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骂得痛快淋漓——压根没想想三千年后的人们将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大概和今天大汉沙文主义分子数落蒙古同学、满族同学差不多。
  对于“狄夷”,是要加以恐吓的,对于“荆舒”,是要加以惩罚的,“膺”和“惩”,合起来就是“膺惩”,除了《诗经》外,我国古代文献很少有这样连用的,但是到了近代,却被日本人屡用不爽,动辄“膺惩支那”,看来日本人的汉学功底确实不差——只不过忘了一点,“膺惩”是针对“蛮夷”,可不是针对“中国”的,所以“膺惩”的结果就出现误差了。
  在那个时代,“蛮夷”活动极其猖獗,比如说早些年,被称为“戎禹”的大禹,娶了涂山氏之女,用今天国际关系学者们警惕的眼光看来,就该是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北戎居然和东夷勾搭上了,这还了得???
  这就和《公羊传*僖公四年》要感叹世界格局的差不多了:“南夷与北狄交, 中国不绝如缕”,不过那时候的“中国”还不知道在谁手里呢,虽然“不绝如缕”,到底也没能隔断“南夷与北狄交”。大禹和涂山氏们努力工作,成绩斐然,到了春秋时代,“中国”已经成了所谓“诸夏”盘踞的地盘,卧榻之旁,他人躺躺也就罢了,卧榻之上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是当年的“蛮夷”们也不是草包,偶尔也有像样的反击——去“膺惩”“荆舒”的周昭王,就牺牲在汉水里。
  总之,春秋时代的夷夏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学问,很多老先生把眼睛读到上千度,也读不明白。
  要说春秋时代谁不是“蛮夷”,估计周天子也要犯难,比如说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他的祖宗是姜太公,“姜”就是西狄之“羌”,“羌”在“五胡乱华”时代风光过,而且直到今天还在,当然不能认为是“中国”了!晋国祖上就算是“中国”吧(指所以说“就算”,是因为孟夫子说过:“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所以只能是“就算”了),但是重耳母家是狄人,论血统,也极其不“中国”化。至于秦、楚、吴、越。当然更是“蛮夷”无疑,能算得上是“中国”的,大概也只有书呆子宋襄公,可惜他的霸业又实在勉强。
  春秋时代,最大的政治口号就是羌人后裔的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如果俺们的血统条件放宽些,把齐晋都放进来,那么要“攘”的“蛮夷”,目标就很明确了。
  但不管口号有多大,俺们在历史书上找得到的最大“攘夷”事件,发生得还是非常偶然——齐桓公和媳妇鸳鸯戏水闹矛盾,感情破裂了,媳妇逃回娘家蔡国另外嫁人,齐桓公觉得受了委屈,就叫上一帮哥们儿,上老丈人家要说法。历史书上的说法是“合九国之师”伐蔡。
  齐桓公的老丈人觉得和前女婿没必要闹得这么僵,投降了。九国之师空跑一趟,没捞到什么战利品,觉得很不划算,只好继续南征“蛮夷”之邦的楚国,直到楚国人跳出来答应进贡包茅才算完——这事儿大家都很熟,俺就不多嘴了。
  这就是春秋时代最大的“攘夷”事件——起因是桓公的媳妇不听话,结果是周天子得到滤酒的野草——真是梦幻般的时代啊!
  楚国不但被中原诸侯当成是“蛮夷”,就是他们自己,也常常自认“蛮夷”,《史记*楚世家》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乃蛮夷’。”对于自己的“蛮夷”身份得意得不得了,“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
  不过这时候的楚国人,实在是相当不开化的,和中原诸侯比较起来,的确是当之无愧的“蛮夷”。春秋五霸中的谓“诸夏”的三霸——齐桓、宋襄、晋文,都和楚国交流过思想道德问题,在他们的熏陶和督促下,才有了后来楚庄王的“一鸣惊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楚国人民也认识到要与时俱进,首先要从血统上,让后要从文化上“中原化”。
  于是戏剧化的历史场面又出现了。
  蔡国国君献舞先生对小姨子息夫人耍流氓,惹恼了连襟息国国君息侯先生,息侯找楚国帮忙,耍阴谋捉住了蔡献舞。老楚稀里糊涂地帮了忙,但是却一头雾水,就问俘虏:“老蔡,你和老息这是咋回事儿啊?”老蔡道:“老熊你不知道,他那媳妇长得可水灵了,俺不小心看了一眼,结果,就在男女关系上犯了点错误……”楚文王:“哦?有这么漂亮吗?俺不信……”回头就找老息:“听说你媳妇很靓啊,借俺看看成不……”
  息侯当然不答应。
  于是楚文王以此为借口灭掉了息国,他手下的马仔冲进息宫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惹了祸的息夫人正哭哭啼啼地准备殉国。斗丹把她抱回楚营,一路上还开导她,“夫人不欲全息侯之命乎?何为夫妇俱死!”当天晚上楚文王就娶了这位息夫人,军中号为“桃花夫人”。这位息夫人,给楚文王生了两个楚王——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楚成王——但是她自己终究不曾和楚文王说一句话,王维诗云:“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就是说她了。文王死后,文王的兄弟又看上了她,她歌以绝之。后人有诗云:“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那是公元前680年的事情了,距今天已经太远太远。
  她那一生的忧伤,仅仅只因为她的美丽,只因为“目如秋水,脸似桃花”。
  后世把她当作三月桃花的花神,祭拜不已。直到明朝末年,汉阳城还有座桃花夫人庙,以纪念这位可怜的女子和她传奇的故事。当然,今天的人们早已把她和她的庙宇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也终结了这段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悲凉故事——这,大概就是历史的进步了。
  这可怜的姑娘,历史上又称为“息妫”,“妫”是她娘家的姓,由此看来,她应当是陈国的君族。陈之祖上,是舜裔胡公满,钓鱼于妫水,所以又叫妫满,他是后世胡、陈、田、车、妫等汉族姓氏的始祖。因为息夫人的儿子后来继承了楚国的王位,所以楚国王室此后的血统也有了非蛮夷的成分(虽然楚国祖上也能和黄帝扯上关系,但毕竟蛮荒已久,实在不够“中原”了)。息夫人在楚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是没有一个谈民族融合史的历史学家愿意提起她的名字。
  两千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看当年,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民族的融合是一个多么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啊!对于楚文王来说,也许愉悦会多于痛苦,但是对息侯夫妇来说,这绝对是一曲唱不完的悲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把所有劫数已到的家伙碾碎在它的车辙下,爱人也罢,仇人也罢,把他们或馨香或腐臭的血脉骨肉揉和在一起,随着亘古的风飘动啊飘动,一直飘到今天,成了我们这群孑孓的种子,让我们骂娘都不知道骂谁的娘好。
  桃花夫人的小儿子当了楚成王,他自己娶了卫国的姑娘,又把妹妹嫁到了郑国。卫国和郑国都是周室姬姓近族,这是楚王室血统的又一次中原化,毕竟周室的外孙,不能那么简单的等同于蛮夷了。
  公元前656年的齐桓公攘夷事件,就是针对楚成王的。
  楚成王彻底奠定了楚国的大国地位,是楚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君主。
  楚成王二十七年,楚国击败了东夷最强大的徐国,标志着“蛮”和“夷”的大融合正式开始。
  楚国自称是祝融的后人,崇拜赤色,又以熊、虎为图腾;而东夷是赢姓皋陶之后,崇拜的是鸟图腾,比如说徐国,崇拜的是黑色的燕子,和商的玄鸟,其实是同一图腾,其他赢姓诸国如现在的秦国,后来的赵国,也都是鸟图腾。
  蛮夷之间的融合,造就了华夏两大图腾之一的“凤”的前身——南方的守护神“朱雀”。“朱雀”,就是楚人崇拜的色彩加上东夷图腾的形象。
  尽管我们今天把“凤”看成纯粹的中华图腾,但是至少在公元前五六百年,在所谓的“中国”人看来,那还只是异族的淫祀,深恶而痛绝之。
  那时候的中国,除了楚、徐、吴、越这样的“蛮夷”以外,也还有不少戎狄之类,齐桓公在河北打过山戎,还欺负了出过圣贤榜样伯夷叔齐的孤竹国,楚国也灭掉了陆浑之戎,晋国也频频攻击狄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和他兄弟夷吾,母家就是狄人。晋献公晚年娶的骊姬,来自骊戎,人家楚国在拼命“中原化”的时候,晋国倒是在拼命的“戎狄”化,真是没什么喜欢什么。
  晋国自献公以后的三个君主,都直接是戎狄所出。在这里,“华夷之防”的提法还早着呢,华夷之间根本就是一码事儿。
  当时的人们提到重耳,说的是“同姓相婚,其类不藩”,居然重耳这家伙生出来还不是白痴缺腿儿,一定有福气,大家应该支持他——可见所谓“狄”和姬姓的晋,在大家眼里也没什么“华夷之别”。
  南方的楚国在拼命融合中原血统,东方的齐国在拼命融合东夷血统,北方的晋国(就当时中原而言,晋国居北)在拼命融合戎狄,西方的秦国也同样在拼命融合西戎,甚至搞到宣太后亲自出马勾引义渠王的地步。春秋战国的列强就是这样相互融合和对外扩张的。
  后世所谓之“华夏族”,就在这样淫靡的春风中诞生了(按道学家先生们的眼光来看,这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道德败坏——可是历史,她什么时候是按道德操守来选择生存者的?)。这个民族,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智慧和技能,在未来的两千多年里,她用自己的包容与和蔼(当然也有无奈),不断地融合着外来的血统和才华——当然也融合了他们千奇百怪的毛病。
  所以今天这个民族的子裔们,在展现他们伟大的创造力和适应性时,也一并向世人展现着他们千百位祖宗遗传的奇奇怪怪的毛病。
  伏尔泰说,生活在一个古老的民族,是要准备着付出代价的。我们天天都在为生活在这个古老的民族付出着或清楚或糊涂的代价。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5:1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好文。江上苇先生不改一贯奉先的幽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暗夜密使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0
编号 17890
注册 2004-9-17


发表于 2005-2-4 09:5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妙文。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很轻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诸葛弩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07
编号 24273
注册 2004-11-14


发表于 2005-2-5 08:3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杂谈华夏楚人
秦延周

       提起楚人,我们自然浮想联翩。楚楚动人,清楚,衣冠楚楚等当代常用常用汉语无不源于楚。就楚的汉字解字来看,意为走在丛林下的人,楚与荆经常是一对共用字,而荆则按解字说文看,为用刀开辟荆棘草丛之意。生活在荆楚的华夏子民,可谓历史久远。可因为春秋之季,楚人披荆斩棘为华夏守边,蛮夷率服,而王不加位,于是不满周天子的子爵分封,发些怨言,自我封王,欺负小诸侯,终生背上了“蛮夷”的恶名。


楚人是一群什么人?屈原的《离骚》里讲的十分清楚,“帝高阳之苗裔兮”,楚人的先祖是黄帝后裔,是高阳颛顼的直系后裔,在黄帝部落征服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楚人的先祖颛顼、季连就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上。夏商之季,楚人所在的华夏部落一直地位显赫,其大父所在的昆吾方国一度使得商朝十分头痛。殷商末年,楚人的先祖追求武王伐纣,立过大功,鬻子作为成王之师被分封于楚地为楚子,于是由黄帝—颛顼—季连部族的夏人改名换性为楚人。这个改名换性本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就好象周人的一支成了卫人、晋人一样的简单。谁叫你楚子不姓姬而姓芈?恶名注定就要伴随楚子和他的子民这个异姓诸侯了。春秋时期的事情我们是没有亲眼看见,可历史是有记载的,楚替天子镇服了三苗后裔的南蛮,确实做到了使蛮夷无犯中华。功劳大了,开辟的华夏土地也越来越多了,骄傲了不是?找天子要升官加爵,天子不允。怨言来了不是?楚子具有造反精神,天子不给我加爵,那么我就自封为王,诸侯前来责问你为什么要造反?楚子更加生气了,就当我是“蛮夷”好了,话是好说,可一句气话,加上周边的诸侯本来就嫉妒你本事大,那么你说是蛮夷我看也差不多,蛮夷的名声背上了。无独有偶,时过境迁了2200年,楚子的一些不孝子孙偏偏也跟着红毛洋人起哄,洋人说:“我是做人类研究的大专家,你祖宗爷爷楚子不是中国人的华夏人”,这个无知的不孝子孙添着洋人的脚指头跟着说“洋大爷,您说的对,我爷爷的确是蛮夷,我有很多证据呢。”笑。。。。


楚人竟然不是华夏,那他们是什么?苗人说楚人是我们苗族人,“格蚩尤老”就是鬻子鬻熊,黄帝的十一世孙竟然成了屡屡反叛华夏的三苗,楚人竟然成了苗族人,天理何在?我不知道在2900年前鬻子分封的时候中国苗族是什么样子。土家族说楚人是我们土家族,越人说楚人是我们越族,西洋人说楚人是从欧洲来的………..。于是楚人被说成了各种各样,就差点被当作是魔鬼了。楚子啊,你是成王的老师,我可以想像你,想像你离开了京城丰镐,翻越秦岭,沿丹阳故道顺丹江南下,带着你的族人来到丹阳(河南淅川和湖北丹江口一带,有大量出土文物为证),你不辱王命,披荆斩棘,驱逐蛮夷,开拓我华夏疆域,你和你的华夏族人历尽万苦艰辛,建立了强大的华夏诸侯国------楚,从此华夏南疆一片安宁,万土归华,可凭什么你要被人误解被人冤枉被人谩骂?也许你和你的子孙至今也难以明白,明明白白清楚,却被人说成了糊涂。楚楚动人也成了潜然泪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诸葛弩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07
编号 24273
注册 2004-11-14


发表于 2005-2-5 08: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到楚人, 就要到他的先民祝融部落里面去找.<史记.楚世家>说,楚人是祝融的后裔.楚人奉他为始祖,这点可以从楚国的祀典中找到确凿的证据.在<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郑,祝融之虚也."当年的郑,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郑县,位于中原腹地.

<史记.楚世家>还说,祝融是高辛的火正.高辛,即帝俊,即帝舜.火正,即火官之长,高辛与祝融之间传说的君臣关系,反映了两个分别奉高辛和祝融为始祖的部落集团之间的主从关系.长沙市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有"帝俊乃为日月之行"句.帝俊,即高辛的别称,很显然,楚人把高辛奉为宇宙的主宰了.

<国语.周语上>又有这么一句话:"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融即祝融的意思.回禄,是火神的别称.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夏朝的兴亡与火神的关系如此密切,可见夏人在战胜高辛部落集团以后,祝融部落集团转而依附于夏朝了.夏人崇奉炎帝,炎帝是日神,<白虎通.五行篇>说:"炎帝者,太阳也."日中有火,因此炎帝这位日神统辖火神.祝融部落在依附于夏朝的时间一长,他们就从人间的主从关系推演到神界的主从关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祝融,南方炎帝之佐也."这个"佐"字,确切地标明了祝融部落对夏朝的依附关系.长沙市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书,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句,足见楚人自己也并不讳言祝融是听命于炎帝的.

夏人曾与南方的三苗发生冲突,三苗,又称"有苗"或者"苗民",是一个庞杂的族系,位于江汉一带.祝融部落在这声冲突中,助了夏人一臂之力,夏人前进了,后来考古学家称的湖北龙山文化,实是受了夏文化影响的后期三苗文化.而是位于三苗和夏人之间的祝融集团起到了南北文化交流媒介的作用.

再后来,殷人由东向西推进.他们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祝融部落既受到了殷人的文化熏陶,也遭到殷人的武力打击.他们的部落就逐渐离散了.在商朝,殷人称祝融诸部为荆.荆人在殷人的人的压力下,多数臣服,少数逃散.

商末周初,荆人的残部在丹水与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有酋长名鬻熊.他很有政治头脑,举部背弃已朽的商朝,亲附方兴的周朝.其子熊丽继在周成王时代,被封在楚蛮之地,才有了"楚"这个正式的国号兼族名.

由此看来,楚人一直是我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诸葛弩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07
编号 24273
注册 2004-11-14


发表于 2005-2-5 08: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ciph于2005-02-04, 10:04:28发表
"比如说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他的祖宗是姜太公,“姜”就是西狄之“羌”,“羌”在“五胡乱华”时代风光过,而且直到今天还在"

确定??

<左传.哀公九年>记史墨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姜姓就是东部的羌人,而炎帝为东部羌人崇拜的神
后来五胡乱华的羌已经和原来古羌族的不同了,融入了别的民族的血统和文化,相貌都太不一样。出现了和汉藏-古羌人不同的特点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0-30 09: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07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