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姓氏编年史话——中国皇权轮替的潜规则, 中国姓氏编年史史话——中国历史皇权轮替潜规则初探(初稿)
性别:未知-离线 贺兰吹雪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2
功绩 76
帖子 112
编号 2016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0-30 16: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国姓氏编年史话——中国皇权轮替的潜规则

中国姓氏编年史史话——中国历史皇权轮替潜规则初探(初稿)

    按语:一直都有一个从姓氏源流史角度重新解构中国历史的“宏大企图”,这两天得暇拟了一段大纲,先提前发给国史的朋友,也想看看大家的反映,再决定如何继续完成这篇“巨作”。
一、五帝三皇多少事,骗了无涯过客——中国姓氏编年史之黄帝尧舜篇

     自儿时便酷爱读史,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个中奥秘。最近几年更是醉心于对古代姓氏源流史的研究,拨开层层迷雾,我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一部中国古代二十五史,不管政权、朝代如何走马灯式纷繁变幻,无非都是几大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贵族显姓在有规律地轮流执政。其政权更迭的方式无非也是两种:一曰“尧舜禅让”式,二曰“汤武革命”式。而这几大显姓(有时是民族),溯其本源,又不过是出自两大原始氏族——即奠定我华夏民族基础骨干的西羌部落和东夷部落。

     欲知详情究竟如何,且听某家从头说起。中国古代二十五史的源头是司马迁公的私家史书《史记》。根据《史记》里的记述,最初构成华夏民族的成分主要有三大部落: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炎帝和黄帝同出少典氏一源,本为同胞氏族,同属西羌部落。炎帝姜姓,又号神农氏。这里似乎已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炎帝最初是来自西北的一支游牧部落(从其姓氏姜和羌族的羌上面的羊字可窥一斑),后来逐渐定居而过渡为最早的农耕部落。黄帝姬姓(一说公孙姓),又号轩辕氏。轩辕其实就是有蓬顶的大车,大概黄帝是游牧部落中车子最早的发明者(以后草原中还有以高车命名的民族恐即系其一支后裔,关于这点我们以后再论)。而从黄帝统帅虎豹熊罴之师的记载可大致推断其为一强悍的游牧部落。高车的发明使得游牧民族在广阔的草原大范围迁徙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黄帝部落的发展强盛。蚩尤的族属尽管史学界至今还有争论,但一般认为其属于东夷部落,夷字造型象一大人背一长弓,东夷最初沿渤海湾一带居住,故属于渔猎部落。另外我们从今天东夷人后裔韩国人至今仍奉蚩尤为其祖先,也可大致认可这一说法。
《史记》一开篇就告诉我们“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云云。炎帝到这个时候已经传了多少代太史公没有明文记载,但根据其他史书的旁证,我们知道此时的炎帝名叫榆罔,算是黄帝的堂兄弟辈。当时居住在今天环渤海湾及山东半岛一带的渔猎民族——东夷由于也发展很快,其部落首领蚩尤开始向代表农耕文明的炎帝频频发起挑战(有点类似后来历史上的女真挑战大宋和后金跟大明叫板),开打了几个回合后,渐趋文弱的农耕文明显然已落下风、节节败退,炎帝榆罔只得向尚处在游牧阶段更具尚武精神的同胞兄弟黄帝求援,后来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合,在今天河北的涿鹿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历史意义的大战。这场恶战的细节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真正算是神话小说的绝好题材。无庸赘言,伟大的黄炎联军几经曲折,终于打败了以蚩尤氏为首的东夷部落,“遂禽杀蚩尤”,并以蚩尤之血祭旗。接下来,为重新确定新的领导权地位,黄帝又与炎帝再战,结果黄帝在坂泉击败炎帝的二次挑战,这才一举确立了黄帝氏族在新生的华夏部落大联盟中的新的领导地位。黄帝有子25人,共得姓22氏,象后来著名的周朝之姬、尧帝之祁、夏朝之姒等姓氏都出自黄帝。据说,炎帝榆罔并不甘心接受黄帝的领导,率领一支残部远走南方,继续从事农耕种植业,并发展出水稻文明,所以在今天的湖南仍保留有炎帝陵遗迹,而越南也一直自称是炎帝后代。另有一支鲜卑族的宇文部也自称是炎帝北迁大漠的一支。但毫无疑问,新的华夏部落大联盟的构成基础正是炎、黄两大西羌部落,这也是后来汉民族都以炎黄子孙自居的原由。但我相信,失败的东夷部落的绝大部分应该也融入进新生的华夏部落联盟体中。这一点,我们可从黄帝之后,新的部落联盟盟主和平转入东夷系的少昊氏可见端倪。少昊氏是居住在今天山东半岛的崇拜鸟图腾东夷民族,(至今山东境内仍有少昊陵遗迹保存),春秋时代尚存的郯国为其直系后裔。过去有人根据少昊与黄帝子玄嚣(字青阳)曾孙同名为絷(一种猛禽)而判定少昊系黄帝之子其实是以讹传讹。历史的真实很可能是,来自中国西部的炎黄联盟与东边的东夷联盟共同组成一个新的部落大联盟,并约定由两方部落首领轮流担任新的部落联盟大盟主,其实这正是后来尧舜禅让的最初雏形。我甚至怀疑,西羌部落与东夷部落组成新的华夏民族大联盟,从而奠定了后来汉民族的基本骨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的民族大融合。
少昊而后,政权重新转入黄帝一系的颛顼帝。颛顼号高阳氏,为黄帝的嫡系孙子(其出于黄帝子昌意),据说少年时便开始辅佐少昊,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颛顼在位期间,炎帝系的共工不甘心部落联盟主导权的旁落,曾再度向黄帝系的领导权发起新的挑战,结果兵败不敌,神话传说他竟一气之下撞断了四极之一的不周山,使得”天不满东南,地倾西北”。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颛顼以后,政权便一直落入黄帝一系手中。继起的帝喾及其儿子帝絷、尧帝都是来自黄帝另一个儿子玄嚣的后代。五帝之一的帝喾没有什么著名的事迹,倒是他的几个儿子非常了得、值得一提.一曰后稷,得姓为姬,性爱稼穑,后来成为了周王朝的始祖;二曰契,由于传说其母简狄吞了一个鸟蛋生下他,故得姓为子,后来成为商王朝的始祖;三曰絷,继帝喾为部落联盟首领,始开父死子即家天下之先河;四就是著名的尧帝陶唐氏,得姓为祁(或说为伊),后来成为两汉共奉的始祖。
也许由于部落联盟领导权落入黄帝一系太久的缘故,这才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尧舜禅让”的一幕。现在史学界一般都认同舜帝并不是如《史记》所说的系出黄帝一系,而是出自正宗的东夷氏族。从舜帝后来衍生出来的如姚、妫、陈、田、胡、袁等姓氏皆奉舜为始祖的事实也可做一旁证。以前讹传舜帝(还有以后的商汤)为黄帝子孙,还有一个原因不能不提一句,以前部落联盟多以婚姻血亲为纽带,入赘的一方常常兼奉两大部落的先人为共同祖先。而舜为黄帝后人尧的女婿,祭祀先祖自然也就把黄帝也加上了(有点类似后来汉家外甥匈奴人刘渊自称是汉高祖子孙)。按照儒家的描述,尧帝自民间选拔出舜加以培养考验,并把二女娥皇、女英嫁给他。尧帝百年之后,舜避尧子丹朱于南河之南,天下之人不归丹朱而归舜,无奈之下,舜帝这才就任了新一代的西羌、东夷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当然,所谓尧舜禅让,中间也隐约含有某种血腥的影子,象《竹书纪年》等书关于“舜逼尧,使其父子不得相见” 的零星记载似乎已透露出与和平移交权利的民主精神相悖的另一种信息。不过以后的史实的确是,东夷系的舜帝掌握政权后,曾重用东夷系的皋陶(传为少昊后人),曾把包括鲧(颛顼之孙)在内的黄帝系反对者一律贬斥为所谓“四凶”(倒使我联想起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或投放四夷,或因过被戮。好在黄帝系此时又诞生了一位治水大英雄——鲧的儿子大禹,顺理成章的,舜百年之后,历史又出现了禹避舜子商均于阳城而天下诸侯不朝商均而朝禹的一幕,于是政权再次由东夷一系和平转入黄帝一系手中。当然,其中细节恐怕也非那么简单。我们至今还是可以从湘妃啼竹这一悲惨凄婉的爱情传说中领略到几分接近历史迷雾的真实。禹,姒姓,按照孟子的说法,出生地在石纽,实为“西夷之人也”。大禹在位时,也曾打算百年以后将政权和平禅让给东夷系的贤人伯益(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后面的嬴秦、李唐、赵宋等王朝都与这个人大有渊源),终于由于黄帝一系的反对势力太强大没能实现。以后,伴随着大禹儿子夏启建立夏朝为开端,政权轮替形式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汤武革命时代。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二、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国姓氏编年史之夏商周篇

上文说到,大禹为帝时,曾着力培养并指定东夷族的伯益为其法定接班人。关于这个伯益,我们还要再交代几句,相传少昊有女名女修,在一次河中洗澡时吞吃了一个鸟蛋而怀孕(列位看官注意了,以后此类神话故事还会屡屡出现的),产子曰大业,大业又生大费,大费的孙子就是舜帝时代赫赫有名、非常能干的大理皋陶,而伯益则是皋陶的儿子。由于伯益有功,后来舜帝赐姓为赢,(嬴姓跟殷人的子姓一样本意就是指燕子)命他统帅少昊的凤图腾东夷部落。本来按照既定的“尧舜禅让”轮流执政的潜游戏规则,大禹去世后应由东夷系的伯益接任帝位。但这回历史却出现另外惊人的一幕——禹三年之丧毕,伯益避禹子启于萁山,诸侯不朝伯益而朝启,曰:吾君之子也。于是共推启即帝位。《竹书纪年》则记载的更干脆“益干帝位,启杀之”,伯益成为夏启改变政权游戏规则的第一位牺牲品。从此,西羌东夷两大部落联盟民主选举大酋长、轮流执政的游戏历史终于被彻底打破了,代之以父子(或兄弟)传承帝位的“家天下”政权递交形式。不过这种新的政权传承模式很快就遭遇来自东夷族方面的顽强阻击和挑战,新建的夏王朝几乎被颠覆。夏启死后,子太康即位,游猎荒淫,来自东夷族的权臣后羿(注意不是尧帝时射下九个太阳的那位同名者,而是他的嫡系后人)趁机将太康放逐,另立太康的弟弟仲康,后来又立仲康的儿子相为帝,成为后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始作俑者。不久后羿也走上太康打猎荒淫的老路,其家臣寒浞乘机作乱,杀死后羿和相,自立为帝。从而以武力流血形式暂时复辟了东夷族的领导权。相妃子有虞氏之女怀遗腹子自狗洞逃回娘家,生下少康。十几年后少康长大,借外祖父有虞氏之兵再次以武力方式灭掉东夷族寒浞,重新恢复了一度倾覆的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后代著名的两汉外戚窦姓,就是为纪念少康母自狗洞(古称窦)脱险那段经历而来的。除了窦姓,象夏、夏侯、楼、欧阳、娄、杞、姒等姓氏都是出自夏王族。  度过瓶颈危机的夏王朝以后传到孔甲时再呈衰象,帝尧的后裔刘累曾为孔甲 做过“扰龙”表演并调治龙羹满足其淫欲。到了夏桀上台更是玩起了“酒池肉林”的荒唐游戏。终于招致另一位蛰伏几百年的东夷部落——商汤的复仇。商汤子姓,后代的宋微子、孔子系其后人,孔、宋、殷、戴、牛、华、向等姓氏都出自子姓。前文我们曾提到,商部落的始祖契为黄帝系帝喾的儿子,但史学界根据《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一般都认定商部落也是属于崇拜鸟图腾的东夷一系。其实契母简狄吞鸟蛋怀孕这种说法也从侧面透露了契没有(或不知道父亲是谁)这一事实。亡国的夏王族据说曾南逃北遁,南逃的一支后来在浙江绍兴一带建立越国,北迁的一支为夏桀少子淳维,后来兼并了大漠薰粥、昆夷、猃狁等游牧部落,在战国秦汉之际形成为另一强大的草原帝国——匈奴,这是后话。
商汤以暴力“革命”形式取代西羌系的夏王朝,建立东夷系的商王朝。也同夏朝开国之初一样,很快便遭遇来自黄帝系的一轮反攻倒算。这个人物不是别人,就是曾辅佐商汤立下赫赫开国卓勋的伊尹。伊尹从其姓氏便可知道出自黄帝一系的尧帝。以前按照儒家的传统说法,都认为是由于商汤的孙子太甲荒怠朝政,权臣伊尹才将他暂时软禁于桐宫令其悔过,后来在太甲改过自新后又迎其归位,似乎并无篡夺帝位的嫌疑。但又是《竹书纪年》的有关记载,把这段历史的蛛丝马迹向我们透露了几分?“伊尹放太甲于桐宫,太甲潜出自桐而杀尹,并立伊涉(尹子)为帝”,看来这场血腥政变的基本过程应该是,伊尹出于篡权的目的将太甲囚禁起来,并很有可能趁势已即了帝位(从太甲杀了尹反立尹子可证明),后来太甲在同情者的帮助下从囚禁地成功逃出,杀死伊尹夺回政权。经过这段瓶颈危机之后,商朝很快走向繁盛,在商王武丁时曾征讨过北方的鬼方。一般史学界认为鬼方很有可能就是周朝猃狁、秦汉匈奴的前身,换言之,也就是来自大漠的西羌一系残余势力的挑战了。整个殷商一朝,频繁迁都达11次之多,恐怕也与不断应付来自炎黄一系的激烈反抗大有关系。这些反抗不仅来自西北一方,到了殷纣王时代,甚至连留在家乡还没完全华夏化彻底的东夷、淮夷也造起反来(有点象是后代与北魏同出一源的柔然与进入中原彻底汉化的鲜卑经常火并的的类似情况)而这时在西羌族的老家,却有一支黄帝系的嫡系部落悄悄发展起来。这就是与商朝始祖同出帝喾的周部落。周部落的来头可不小,其始祖后稷,姬姓,又名弃,传说是其母姜原踩了一个巨人的脚印才怀孕生下的。从其姬姓的姓氏也可知是黄帝的嫡系子孙(黄帝姬姓,一说公孙姓)。后来的周、武、王、晋、郑、卫、燕、鲁、随、管、蔡、吴、郭、毕、魏、韩等等姓氏均莫不出自此姓。
接下来的历史有点象是“克隆”了商汤灭夏桀的一幕。周武王趁殷军主力讨伐东夷国内空虚的最佳战机,纠集西方黄帝一系的所谓八百诸侯,进军至殷都郊区牧野,一战击溃纣王临时召集的刑徒之众(据说号称70万众),并射杀殷纣,终于报了西羌系600多年以来政权旁落东夷族之手的一箭之仇。周王朝为了表明自己推翻殷商王朝、继承夏后氏政权的合法正义性质,常 以“我区夏”“有夏”自称,便是明证。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周武王曾大封子弟、功臣以及先朝后裔为诸侯。除了分封同姓的晋、郑、卫、燕、鲁、随、管、蔡、吴等国外,还封功臣姜尚于齐,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尧帝后裔于蓟,伯益后裔于秦,颛顼后裔于楚,大禹后裔于杞,四岳后裔于许,商纣之兄微子于宋,当时有一位亡国的商朝王族萁子不愿接受周朝的册封,率五千族人东渡朝鲜,另立萁子朝鲜国家(该国传了八、九百年几乎与周王朝相始终,汉初才亡于燕人卫满)这就是至今韩国人自称是东夷人后人的原由。至于萁子为什么选择朝鲜半岛立国,我一直怀疑那里曾是商王朝的海外领地,《诗经 商颂 相土》中有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是早期商部落的一个王,很有可能早在相土时代,作为环渤海湾居住的东夷部落商人就涉足经略那块土地了。这时,还有一支远处东北蛮荒的落后东夷部落肃慎氏这时曾向周天子进贡弓矢,这便是后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掀起几波惊涛巨谰的女真人的前身。
与夏商两朝初期都要经过一番镇压复辟势力终于转危为安的历史一样,周成王时期,东方爆发了周室宗亲管、蔡二叔勾结武庚(殷纣子)前朝东夷势力的军事叛乱,周公历时三年,平定了这场旨在复辟的东夷之乱,并趁势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安插到东夷族的大本营山东一带建立鲁国。西周发展到周穆王时代,国力强盛。曾北击大漠,获四白狼四白鹿而归;东破淮夷,擒灭徐偃王(东夷族皋陶的后裔);并驾八骏远巡西域,登昆仑山会西王母。其衰落则始于周厉王的“国人暴动”,终于在周幽王时发生了“烽火戏诸侯”这幕荒唐剧而亡于西北的游牧民族犬戎。犬戎的族属目前学术界还无统一认识,有人肯定就是匈奴的前身,但大约是属于西羌的范畴应不会错的。整个春秋时期中原华夏民族最大的威胁已不再来自东方,而是来自北方的山戎、狄人和南方的荆楚。于是遂有“春秋五霸”团结中原诸夏尊王攘夷的大戏频仍上演。五霸中值得一提的是早已华夏化的东夷后人宋襄公曾想借尊王攘夷这面大旗恢复商汤旧业,终于因不合时宜而失败。到了战国时期,列国争雄,最后余七。按照中国特有的西羌东夷两大系轮流角逐最高统治权的游戏规则,这一回的真命天子无论如何该自东夷一系诞生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姓氏编年史之战国秦汉篇
上文说到,中国历史演进到东周末年的七雄逐鹿时代,似乎新一届西羌系与东夷系的政权轮替大戏又要隆重上演了。那么,最后取代周天子的命世之主到底是谁呢?当时大概有四家候选者呼声最高,即楚、齐、赵、秦四大强国。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就把他们各自的家底渊源细说一遍吧:
先说楚国,相传其先祖出自赫赫有名的颛顼帝,属于祝融八姓之一,有诗人屈原(与楚子同族)的诗句为证“帝高阳之苗裔兮”。据说楚国的始祖熊绎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但不知怎的周武王分封列侯时楚国只列子爵,参加诸侯盟会时也只能做做看火堆的小角色。就这样被屈辱压抑了数百年后,楚武王熊通终于宣布称王,向大周天子的至高权威公开叫板。后来名列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更是直接列兵到洛邑示威,并问九鼎之轻重。只可惜楚国国君的出身也是跟大周天子一样源自黄帝一系,所以始终不能真正入主中原、取周天子而代之。此也所谓时耶?命也!
接着说到齐国,战国时的齐国已非姜太公的姜齐,而是早已李代桃僵的田齐。田齐的由来可上推到舜帝。前文曾提及周武王曾分封舜帝的后裔妫满于陈国,到了齐桓公时候,陈国有个公子名完,因政治避难逃到齐国,被齐桓公封在田这个地方,于是后代改姓为田。田氏子孙后来在齐国苦心经营了若干代,终于完全掌控朝政,最后取代了姜姓齐国。按说无论是从血缘出身、地理位置还是军事实力而言,新兴的田齐最有资格问鼎中原成为新一届的东夷系领导人。但可惜战国末期的齐国君主多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终于将统一中国的一代伟业拱手让人。
第三个要说到赵国,赵国的血缘始祖便是当年被夏启干掉未能合法即位的那位伯益,伯益有子名大廉,传到周穆王时代出了位赫赫有名的驾车大夫造父,后因在与穆王西巡途中风闻徐夷造反,兼程驾车及时平叛有功,被穆王封在赵城,子孙遂以赵为氏。造父的后代赵襄子后来与韩、魏两家三家分晋,一举挤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国力更是蒸蒸日上,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更跟强秦激烈抗衡的主要力量。可惜的是,既生赵,何生秦?为东夷系夺回丧失八百年之久领导地位的无尚荣光终于反被西秦夺得。
最后我们说到秦国,也许出乎很多人意料,曾与赵国打的你死我活的秦国,其实是同出一源却是一对冤家兄弟。秦国的始祖也可推到伯益,伯益有位后人名叫恶来,力大如牛,曾助纣为虐,被周武王的军队杀死。恶来的五世孙非子因善于养育良种马,而被周孝王封在秦谷为周朝附庸,始恢复祖先伯益的嬴姓。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周平王遂将故周旧地(当时还沦陷在犬戎手里)尽封秦国。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更是尽灭西戎三十六国,挤身“春秋五霸”行列。战国时期秦孝公则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从而使得秦国的综合国力一跃而为七雄之首。到了秦庄襄王时候,吕不韦更是出兵洛阳,灭掉东周,迁九鼎而至咸阳。以后的事无庸赘言,用李白的一句诗概括就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规律性的皇权由西羌系重新转移到东夷系这一历史宿命。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舜帝时,舜就曾预言伯益的子孙后世必能兴旺发达,没想到最后竟终于应验到了秦始皇嬴政的身上。关于赵、嬴两姓的源流始末,可参看下面附录的一首小词:
金缕曲 赵姓溯源(赵姓列百家姓之首,目前在中国姓氏排行榜列第7位。)
  
  高祖金天氏。(注一)
  想女修、口吞玄卵,姓开柏翳。
  八骏风弛昆仑巅,足迹四荒九裔。(注二)
  又骑射、辟疆千里。(注三)
  本是同根煎何急,听长平、夜夜野狼唳。
  归一统,始皇帝。(注四)
  
  可怜飞燕穿朱第。(注五)
  数汉唐、郡望赫赫,首推天水。
  屈指炎黄百家姓,便自陈桥算起。
  指燕代、纷更胡帜。(注六)
  遂种百年靖康恨,更崖山、长教英雄涕。(注七)
  废长卷,不能寐!
  
  注一:赵姓系出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有女曰女修,口吞玄鸟蛋而孕大业,大业子柏翳(也作伯益)有功,舜赐姓嬴,始为赵姓高祖。
  注二:此指造父,曾驾八骏载周穆王周游天下,远至西域,登昆仑,会西王母。后因功封在赵城,遂为赵氏开姓始祖。
  注三:此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典。
  注四:盖赵、秦本为同祖伯益,长平一役是属兄弟自残。
  注五:此用赵飞燕典。
  注六:此指赵匡殷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遂有后世亡国之祸。注七:此用崖山君臣赴海典。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嫌周天子的头衔不够响亮,于是动员手下文人博士引经据典,取三皇五帝各一字合成皇帝这一新称号。并自称始皇帝,期望以后二世、三世永不变色地传承下去。不用说,失去皇权的炎黄一系肯定不会干了。当时先是有谶语出来,说是“亡秦者胡也”,这个胡不用说肯定是指北方大漠哪个自称是夏后氏后裔的匈奴单于了。始皇帝按姓氏谱牒一推算,这个单于的出身正跟朕这东夷来头是大大的死敌,不把他消灭在萌芽之中岂不成了子孙的心腹大患?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将军发兵30万北击匈奴,并筑万里长城,一直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才算告一段落。接着又有传说东南有天子之气,秦始皇于是巡视全国,派人埋重金于秣陵(今南京)以镇之,从此秣陵改称金陵,没想到十几年以后在金陵附近一个小小地方丰沛,却真的酝酿出一位新的真龙天子——泗水亭亭长刘邦。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来历,说来话长。不知列位看官是否还记得,前文我们曾提到夏王孔甲之时,尧帝的后裔刘累曾为其表演舞龙。据《刘氏祖谱》记载,尧帝第九子名为源明,封地在刘,子孙遂以刘为姓。而刘累正是夏朝赫赫有名的御龙氏。作为前朝贤君尧帝的子孙,根据当时兴灭继绝的惯例三代皆有分封。按照春秋时代尧帝的后人范宣子在《左传》里夸耀的那样:吾之先祖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于今主盟中夏,在晋又为范氏,此之谓不朽。而刘邦这系正是范武子士会当年遗留在秦国的一支。留秦这支后来恢复祖姓刘氏,后来秦、魏开战,刘氏有一位子孙做了俘虏迁往魏都大梁,辗转定居在彭城丰沛。到了秦末,天下风起云涌,各路英雄纷纷揭竿而起,作为黄帝一脉正宗传人的刘邦遂斩白蛇举义,率领义军率先打进关中灭亡暴秦。以后又与同属黄帝后人颛顼一系的楚霸王项羽逐鹿中原,终于开创了汉民族历时四百年强盛的宏伟基业。关于刘姓的源流历史,下面也附录一首小词供诸位欣赏:
金缕曲 刘姓源流(刘姓目前在中国姓氏排行榜列第4位。)
  
  我亦唐尧裔。
  溯源流、监明开姓,御龙为氏。(注一)
  三代绵延夸不朽,世执中原牛耳。(注二)
  王季子、姻亲昆弟。(注三)
  韦杜陶唐与隋范,竟枝繁叶茂同根系。(注四)
  白蛇斩,大风起。
  五陵郁郁多佳气!(注五)
  
  看两京、八荒来觐,大汉天子。
  昭烈前驱宋武踵,孰主卯金神器。(注六)
  南共北、鹰扬汉帜。(注七)
  拜将封侯等闲事,更骚坛史界群星丽。(注八)
  遗族号,千万纪!(注九)
  
  注一:刘姓乃帝尧陶唐氏苗裔,刘氏祖谱多奉帝尧长子监明(或说九子源明)为开姓之祖,在夏有刘累能扰龙,号御龙氏。
    注二:春秋晋国中卿范宣子曾对鲁国使者曰:吾祖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如今晋为华夏主盟,范氏又世为中卿,此之谓不朽!
    注三:周定王封其子王季子于刘邑,是为刘康公,此姬姓之刘。春秋时代,祁姓刘氏(范氏)与姬姓刘氏世为婚姻之好。
    注四:以上诸姓皆出于祁姓刘氏。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重送刘十弟判官》和《寄族弟唐十八使君》里分别有诗为证:“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
    注五:五陵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杜甫有诗曰“五陵佳气无时无”。
    注六:分别指蜀汉昭烈帝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南朝宋武帝刘裕(高祖弟楚王刘交之后),皆以匡复汉室为毕生奋斗目标。
    注七:此指五代时北汉刘崇(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南汉刘隐(出自彭城刘氏)。
    注八:刘氏在历史上名将辈出,有东晋刘牢之、宋刘延庆父子、刘伯承;名相则有南朝宋刘穆之、唐刘晏、明刘基;文学家有刘义庆、刘勰、刘禹锡、刘长卿、刘熙载,史学家有刘向父子、刘知几、刘师培等。
    注九:我中华族号——大汉,即为汉朝所遗也。
  
跟姬姓大家族一样,除了中国第一国姓刘姓之外,还包括韦、杜、陶、唐、隋、范、士、中行、金、独孤等支系。
西汉建立之初,主要的边患来自两个方向:北方的匈奴和岭南的南粤。关于匈奴的来历我们前文已经多有交代,南粤国则是秦始皇发50万大军征服岭南时留下的一支残余武装力量所建立,而这位创建南粤国的赵陀从姓氏上看却是位地道的东夷后人。所以历经汉吕后、文帝、景帝数朝,都不敢对境内这支异己力量掉以轻心。直到汉武帝时候,终于抓住南粤国内部权臣吕嘉叛乱的绝好时机,一举解决了这支潜在威胁。从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心致力于对北方悍敌匈奴的围剿上。在彻底打垮匈奴的同时,也顺带地趁机灭掉了东夷后裔的最后残存据点——卫氏朝鲜(就是取代萁子朝鲜的燕人卫满所建)。那时后来对汉民族构成巨大威胁的东夷族分支女真和契丹还不知在那里正处于蛮荒阶段呢。所以真正将来威胁到大汉朝生存的只能是来自于早已融入汉民族血液里的东夷子孙。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四、舜禹之事,吾今日知矣——中国姓氏编年史之东汉三国篇
上回说到经过汉武帝近50多年的连番打击,昔日的草原帝国——匈奴已不再对大汉政权构成威胁。而汉朝自汉成帝以后则衰象渐呈,当时民间便有“再受命”“改元、易国号”的呼声出来。于是汉哀帝时下诏改元太初,并改称自己为陈圣刘太平皇帝,以表示大汉由尧帝转到舜帝重新受了一回命(陈圣即代表舜帝子孙的意思)。这时有个喜欢复古的大阴谋家终于开始蠢蠢欲动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太皇太后王政君(汉元帝皇后)的嫡亲侄子王莽是也。说起王莽的家世那可大有来头,前文我们提到,田齐乃由陈国流亡公子后代(舜帝子孙)篡权而建,齐国被秦灭以后,齐王建有个孙子田安,曾在秦末诸侯逐鹿时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其后人便以“王家”自居,改姓王氏。说到这里,这不正好就是唐尧禅让虞舜的现代翻版嘛。于是野心家王莽利用种种符命谶纬的手段托古改制,硬是逼迫汉朝最后一个婴儿皇帝孺子婴(其实是逼迫其姑母王太后)向他禅了位。列位看官注意了,这一由复古改革家王莽先生发明的新的“尧舜禅让”移交权利模式,将会在以后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中屡屡上演,成为后代权力更替的主流模式。
可惜这场东夷复辟的闹剧好景不长,很快就因改革家王莽的种种倒行逆施,激起全国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各地义军更是此起彼伏。汉高祖的九世孙刘秀凭借“人心思汉”的民心大势和一条“刘秀发兵捕不道”的谶语,历尽数战,削平群雄,重新夺回了炎黄一系的统治权,建立东汉,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和帝时期,大汉朝的武功达到登峰造极,外戚窦宪出塞三千里,一举击溃北匈奴主力,勒功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而南匈奴完全内附,跟汉朝从此打成了甥舅一家人。这时来自西方连年不绝的羌乱却极大地损耗了东汉的国力,加之宦官、外戚频繁争权,政治腐败,终于酿成了带有明显邪教性质的黄巾军大起义。
跟前朝类似,早在东汉初期流传在民间就有所谓“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这也就为当时的各路军阀野心家争相利用。第一个借用此谶语割据称帝的就是有名的士族子弟袁术,这位袁大人仗着其“四世三公”的炫耀家底和窃取到手的传国玉玺,诠释这条谶语道:我袁氏,盖出于舜帝苗裔陈胡公一系,我又字公路,正应此谶也。当然到最后证明这只是个不自量力的茶余笑话罢了。第二个解释利用这条谶语的则是仿效王莽逼迫汉献帝禅位的魏文帝曹丕,他认为当涂高者莫过于魏阙,而曹氏国号大魏正应此谶了。只可惜曹家的先祖无论是按夏侯一姓还是曹姓向上追溯都扯不到东夷一系,加之汉朝尚有刘备一脉始终坚守巴蜀一隅,所以真正取代汉朝实现东夷第二次复辟的真命天子却是黄雀在后,另有其人。这第三个利用谶语的则是那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氏家族,据说司马昭本人发迹前曾被曹魏封为高都侯,当时的一些马屁精就解释说了:高都者,正应代汉之当涂高也。加上司马氏定的国号又叫晋,“高都”再“晋”一步,那不表明比魏阙更高吗?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司马氏家族更非曹氏可比,其先祖却是来自正宗的东夷血胤。所以不管怎么说,代汉者,司马家也。
其实单从姓氏源流史的角度来推演,不仅上文提到的袁氏家族出自陈国王族有资格角逐这一“代汉”候选人,即使是割据江东四、五代的孙权家族同样也具备条件。按,孙氏先祖直承春秋末期的著名的军事家吴国将军孙武,而这位大名鼎鼎的孙子却是出自当时还未篡齐的田氏一族,这样推来,孙权也属舜帝一系的东夷后人。只可惜袁、孙两家始终没出现具有命世之才的人物,所以只能在三国历史上扮演一下给别人唱唱陪角的角色,这也大概是命该如此吧。据我的个人考证,真正出于东夷一系的命世之君的确当属司马氏家族。司马这一复姓原出自以官名为姓氏,周宣王时有程伯休父为大司马,曾因平定荆蛮之功被封在程地为程伯,其后代或以程为姓,或以官名司马为姓,故程与司马两姓同属一源。再向上追溯,程伯休父原为上古著名的通天绝地人物重黎氏的后裔。而重黎实为两人,重管天,黎负责地。黎乃颛顼后人,而重则为少昊子孙。程伯休父本属于重的后代,如此而言,司马氏才是真正取代汉朝的东夷系真龙天子。不用说,随着司马炎建立晋朝并统一三国之后,炎黄一系新的复辟浪潮也接着开始上演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五、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姓氏编年史之两晋南北朝篇
上回说到,大阴谋家兼野心家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结束三国纷争的局面,终于“代汉”成功。而西晋一朝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却是历代之最,早就有人当面直斥司马炎是位不及东汉桓灵的君主。这位晋武帝刚一过世,西晋便陷入“八王之乱”的内讧之中。这时有一位自称是汉家外甥的匈奴人刘渊起兵来为汉朝报仇,说来十分滑稽,这个刘渊本为南匈奴左贤王的后裔,因为祖上曾娶过汉家公主,按匈奴习俗以母姓为贵,遂冒姓为刘氏,张口闭口都是“我太祖高皇帝”反以正宗汉室子孙自居了。不过无论是从匈奴本身族源还是从舅家汉朝源流来说,这个刘渊家族倒是算是出自炎黄一系,正是向东夷出身的司马家讨回汉家公道的合适人选。因此最后的结果不用说,西晋最后两个小皇帝都灭在刘氏父子之手,也算是炎黄一系又一次复辟告成。而司马家的另一位远支亲属琅琊王司马睿则逃到建业(今南京),由士族王导拥立为帝,算是续上晋朝残存的一脉。北方则从此陷入五胡乱华的混战之中。接下来的历史我们要分南北两枝来分头叙述。我们先说头绪比较清楚的南方一枝。
话说这位乱世中拣了个皮夹子的司马睿仁兄,从血缘上讲却是位如假包换的掉包儿。有史书为据,司马睿的母亲夏侯氏早年曾跟琅琊王府的小吏牛金偷情怀孕,不知怎么竟瞒过了当时的老琅琊王,产下一子即是后来的这位东晋开国的元帝司马睿。据说这事夏侯氏临终前曾和盘告诉过这位小琅琊王,并叮嘱他照看牛氏后人。其实这也不打紧,因为牛氏这个姓氏,本出自春秋宋国的支属,也属正宗的东夷子孙。这样反而更加坚定了先前我们论述的司马氏代汉合法性的坚实基础。东晋政权依靠王、谢等士族的扶持和经营,有惊无险地渡过肥水之战的危机,竟偏安东南一隅传了150年。一切真好象是因果报应,东晋后来竟又是灭在一个叫刘裕的汉家子孙手中。不过这个刘裕不比哪个冒牌的刘渊,却是汉高祖少弟楚元王刘交的嫡系后裔。刘裕这回对付司马家的手法也跟其先祖对付曹魏的一样,照葫芦画瓢上演了一出叫做尧舜禅让的大戏便名正言顺地即了位。这样,刘裕建立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被东夷一系篡夺近200年的皇权便又一次回复到炎黄一系手中。不过宋武帝的后代除了孝文帝刘义隆尚有作为外,其余多为昏庸残暴之徒。这时有位皇帝身边相当于高级侍卫长角色的野心家萧道成趁机而起,有样学样,也采用刘裕对付司马家的一贯手法,楞是逼迫老刘家向老萧家再次禅了位。这个萧姓也是颇有点来头的,据说其开国君主大心属子姓,出自春秋宋国的附庸国,系宋微子之后商汤子孙,换言之,正是取代炎黄系的合法东夷继承人。南朝以后的政权轮替则始终在东夷一系内部转圈圈了,后来取代南齐的梁武帝萧衍本与萧齐同族,接下来灭掉南梁的陈武帝陈霸先,则是春秋陈胡公之后、舜帝子孙,也属东夷一系。所以下一轮统一华夏的历史使命看来注定要由来自北方某个炎黄系后人来完成了。
下面我们接着再表北方一枝,自从匈奴族的汉家外甥灭掉西晋后,先后有匈奴、羯、鲜卑、氐、羌五支少数民族竟相涌入中原,与汉族一起共建立了大大小小21个中央及地方政权(以前所谓五胡16国的说法其实是不确的)。由于个别少数民族的族属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本人在本文中所坚持主张的论点(即中华民族历史上东夷西羌两系交替执政的规律)可能在这个时代会头绪十分纷乱,我们在这里只能摘要做一简单梳理。我相信其基本脉络还是大致清楚的。
刘渊父子建立的汉国(后改称前赵)后来被其同族羯人石勒(后赵)所灭。羯族来自匈奴族与西域人混血,相貌高鼻深须,带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石勒的后代十分凶残暴虐,终于激起汉族大英雄冉闵率领中原汉人疯狂的复仇,史载冉闵一次曾屠灭胡人20多万,羯族从此在中原灭种。匈奴人则有可能从此西迁进入欧洲,后来与当地人白种人混血,演变成为今天的匈牙利、芬兰和爱莎尼亚人。冉闵建立的冉魏可惜只存在两年,后灭于鲜卑族的慕容部。鲜卑族属于东胡,其族源十分复杂,一般认为大致可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属于东支靠近高句丽、勿吉(鞨鞨的前身)似带有明显的东夷血统,例如鲜卑族的慕容部,后来的契丹就属于这一系;属于西支靠近匈奴、丁令、铁勒(突厥前身)则混有一定的西羌血统,如鲜卑的拓拔部就自称是黄帝少子昌意留在大漠的后裔,鲜卑宇文部也奉炎帝为其先祖,鲜卑的段部则属于汉人周王室的后裔,等等不一而足。后起的柔然和室韦蒙古也属于这一支,此是后话。好,我们接着往下续,却说那支带有明显东夷血统的鲜卑慕容部,后来在中原建立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等政权,也姑且算是代表东夷系暂时复了辟。不久就有一位正宗的西羌子孙——氐人苻坚建立前秦,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攻倒算,氐族与羌族同源,这个苻坚初起之时,借助汉人周天子后人王猛的辅佐,倒是颇有一番一统天下的气象,只可惜肥水一战功败垂成,失手于尚未失去天命的东夷后人东晋,从此便一蹶不振,终亡于同族羌人姚兴的后秦。这个姚兴其实从姓氏源流上说算是东夷后人,姚姓原出自舜帝最早的姓氏。后秦姚氏后来亡于尧帝后裔刘裕的北伐。这时插一段题外话,匈奴和鲜卑混血的铁弗人刘勃勃(后改姓为赫连勃勃),这时奉大禹为其远祖,建国号为大夏,趁刘裕南归占据长安,掀起了一轮夏后氏复国运动。这便引出一位炎黄系的真命天子横空出世,终于将北方完全混一。这个英雄不是别人,就是鲜卑拓拔氏的太祖道文帝拓拔硅,北魏统一中原后,为了进一步说明其政权的合法继承性,除北魏孝文帝实行彻底汉化运动外,并自称是黄帝嫡系子孙,还诠释拓拔本为鲜卑语土的意思(反正鲜卑语早已失传,难断真伪),正是象征黄帝的土德统治中原。北魏加上后来分裂的东、西魏及后齐、后周,与南朝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南北朝。北朝与南朝自萧齐以后皇权始终在东夷一系原地兜圈圈类似,北魏以后,北朝的皇权则始终在西羌一系范围打转,北魏分裂以后,东魏被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篡成为后齐,西魏则被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氏所篡成为后周,后齐后又被后周所灭,汉人杨坚则以禅让的手段逼迫其外孙宇文氏让位,从而建立隋朝。这其中不管是鲜卑的元姓(拓拔氏所改)、宇文氏,还是汉族的高姓和杨姓,其实溯其族源都在炎黄一系的范围。那么,中国历史演进到这一步,又该是轮到那一系上台执政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六、杨花飞尽李花残——中国姓氏编年史之隋唐五代篇
上文说到后周的外戚汉人杨坚,仿效曹丕代汉的手法建立了隋朝。杨氏郡望弘农华阴,上溯到杨氏家族的老祖宗,那可实在不简单。东汉有一支的著名的名门望族杨震正是其先祖,这位杨震当时号称关西夫子,50岁始出仕,其后人更是名相辈出,与前文提到的袁氏家族一样号称是“四世三公”、一时名声遐迩。再向上推,史载杨氏本出于姬周,其先祖叔向一族曾仕晋为羊舌氏,封杨侯,后遇“六卿之乱”几遭灭顶,子孙逃亡华山仙谷隐居避难,至汉初有杨硕官为太史,其孙杨敞即司马迁外孙,始开弘农郡望。这样看来杨氏家族可谓正宗的根红苗正、黄帝嫡派子孙,与南方那位遥相呼应的舜帝子孙陈氏家族正好是一对冤家。说到这里,接下来的历史演变便十分顺理成章了,代表炎黄系的大隋南下灭掉代表东夷系的南陈,纷乱300余年的中国终于再次走向一统。关于杨姓的源流始末请继续参阅本人的小词一手:
金缕曲 杨姓源流(杨姓目前在中国姓氏排行榜列第6位。)
  
  吾子周之裔。
  自杨侯、避居仙谷,累迁太史。(注一)
  黄雀衔环为报德,曾卜三公四世。(注二)
  时人颂、关西夫子。(注三)
  鸡肋巧言招横祸,
  又晋初、乃见三杨坠。(注四)
  仇池国,天水系。(注五)
  
  金陵谁道多王气。
  看从容、高公献策,贺韩飞骑。(注六)
  南北贯穿大一统,遗恨三征高丽。(注七)
  数唐代、相才济济。(注八)
  舞破霓裳羽衣曲,
  更马嵬、一缕香魂碎。(注九)
  荣与辱,都一例。
  
  注一:杨姓史传出于姬周,共有伯侨、杨纾、叔向、尚父四种说法。吾取叔向说,按,叔向一族仕晋为羊舌氏,封杨侯,后遇“六卿之乱”几遭灭顶,子孙逃亡华山仙谷隐居避难,至汉初有杨硕官为太史,其孙杨敞即司马迁外孙,始开弘农郡望。
  注二:东汉太尉杨震父杨宝曾救一黄雀,后雀衔玉环相报,遂应弘农杨氏四世三公之兆。
  注三:杨震为官清廉,学问卓著,时人有“关西夫子”之誉。后代子孙四代为国三公。
  注四:杨氏至魏晋渐衰,先有杨修因言致祸;后有晋惠帝时国丈杨骏兄弟三人被贾后所诛。
  注五:天水为杨氏第二大郡望,盖出于氐族首领杨氏魏晋时所建之仇池国。改国曾立于西北200余年,其子孙奉天水为郡望。
  注六:盖指隋文帝用高颖困师之策,拜贺若弼、韩擒虎为帅,从容灭陈,统一中国。
  注七:此指隋炀帝之事。
  注八:有唐一代,弘农杨氏共出过11位宰相。
  注九:此用杨贵妃之典。
本来杨氏家族很有机会引领中华文明开创新一代的两汉盛世的,可惜随后出了位嬴政式的暴君隋炀帝,几经折腾,反为另一支东夷后人的崛起做了嫁妆。李渊家族的出身同样值得夸耀,其郡望来自李氏名门陇西,相传是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人。而再向上推,李姓原出于东夷族的著名领袖皋陶、伯益父子,相传自帝尧时皋陶世为大理,掌管刑狱,后代有子孙以官名理为姓。后世有理贞者,为避殷纣,饥饿而以木子为生,遂改姓为李。这样,经过隋末天下大乱,作为新一代的东夷系代表,李唐便天经地义地从炎黄系子孙杨家接过中国文明的火炬,并通过东夷族杰出大帝李世民的精力打造,始开另一个与两汉文景之治、明章之治相媲美的大唐盛世。关于李氏家族的祖源,网上总有一些别有用心者混淆视听,还是请列位看官继续参阅我的以下小词的考证吧:
金缕曲 李姓源流(李姓列百家姓三甲,目前在中国姓氏排行榜列第1位。)
  
  君亦皋陶裔.
  自唐尧、理官世袭,一枝为李。(注一)
  道德千言字字玉,老子大名李耳。
  推望族、陇西成纪。(注二)
  故李将军今安在?
  卧田间、旁睨霸陵尉。(注三)
  河梁别,悲风起。(注四)
  
  龙兴汾水风云际。
  睹千年、天威四域,大唐盛世。
  宗室分房三十九,赐姓皆称嫡系。(注五)
  又藩属、安南高丽。(注六)
  巨匠名医多才俊,
  更骚坛、三李尽昆弟。(注七)
  鲜卑说,嗤之耳!(注八)
  
  (注一):李姓始祖出于东夷族皋陶,自帝尧时世为大理,掌管刑狱,以官名理为姓。后代有理贞者,为避殷纣,饥饿而以木子为生,遂改姓为李。
  (注二):李姓郡望有赵郡、 渤海、陇西为盛,最著者出于汉将军李广的陇西成纪。
  (注三):此用《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夜猎典。
  (注四):此用汉乐府诗李陵送苏武古诗题义。
  (注五):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宗室定39房。为了巩固统治,唐对少数民族首领多赐姓笼络,如沙陀李国昌(其子李克用后建后唐)、党项李思恭(其后裔李元昊后建西夏)、西域李抱玉等。
  (注六):安南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系出李唐皇室,后在越南立国216年,亡于陈氏;朝鲜李朝开国皇帝李成桂系出辽东李氏,在朝鲜立国529年,亡于日本。
  (注七):李姓有著名的水利家李冰、造桥工匠李春、医药学家李时珍等,三李盖指李白、李贺、李商隐,俱出于李唐皇室。
  (注八):近年学界有人提出李唐皇族乃出自鲜卑大野氏,不是汉族之说,不置一驳。详论附后。
跟前朝一样,大唐在唐高宗去世后也经过一段瓶颈危机,一代女皇武则天一度改国号为大周,差一点就复辟了炎黄系的皇权。关于武姓的来源大概有两种说法,一曰武姓原出自周平王少子名武者,由于出生时其掌纹天然形成一个武字,遂以武为名,其子孙遂以武为氏了;另一说谓来自周武王一支孙辈以祖父谥号为姓。不管怎么说,武姓作为大周子孙取代李唐都是有据可查的,这也是武则天定国号为周的真实由来。
以后李唐复辟,在唐玄宗时代走向鼎盛,当时大唐的主要对手东、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百济、吐谷浑、天竺、高昌纷纷或被击灭,或称臣内附,唐朝赢得史无前例的国际声望。不过这也是由盛到衰的开始,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极大地削弱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力,以后在与吐蕃、大食、回纥的较量中败多胜少,渐渐走向衰微。
唐僖宗年间,发生了著名的黄巢农民大起义。李唐无力镇压,只得借助沙陀族的雇佣军进入中原平叛。沙陀原出自突厥分支,而突厥出于铁勒、高车以及其前身的丁零,我估计高车族很有可能就是出自黄帝轩辕氏北迁大漠的一支。所以突厥的族源尽管学术界争论不休,但我相信绝对会有部分中原华夏民族的血缘成分混杂其中。我们接着往下推演,堂堂的大唐王朝后来竟亡在一个农民流氓朱阿三的手中,这个朱阿三原名朱温,本是黄巢手下的一个小喽罗,后来投降朝廷,改名叫朱全忠。可这个全忠一点也不忠,最后竟学着城里人“尧舜禅让”的文明游戏,逼迫唐昭帝禅了位,建立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后梁。不过朱阿三这个朱姓还是颇有几分来历的,据说当年被舜帝赶下帝位的帝尧子丹朱就有一支姓了这姓。所以按照尧舜轮替执政的游戏规则朱梁还算合法。以后被李唐赐姓的沙陀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也学习刘渊为汉家报仇的前例,两代努力终于灭掉后梁,建立后唐。但此唐已非彼唐,沙陀族的血缘怎么也跟真正的东夷扯不上关系。十国中倒有一国——南唐的李升也自称是唐室后裔,但终因李氏系由原来徐姓改来难以服众。所以以后中原皇权始终在沙陀人和炎黄系汉人中兜圈子。后晋的石敬瑭系纯粹的沙陀人,后汉的刘知远虽然自称是东汉明帝的后裔,但也脱不了严重的沙陀嫌疑。建立后周的郭威倒是正宗的汉人周室嫡系(系周文王之弟虢叔后裔),但终因并非出身东夷终不能混一天下。那么新一代的真命天子究竟出自谁家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七、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中国姓氏编年史之宋辽夏金元篇

上回说到中国历史演进到五代十国时期,也如东晋五胡十六国时代一样,到了一个乱象纷纷、人心思统的历史关头。本来后周柴世宗很有一番雄心趁势扫清寰宇的,正当按照他先北后南的既定国策节节取胜的关键时刻,却英年“不豫”早逝。这时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前线将士将一袭黄袍硬是加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身上,在京城开封不远的一处普通小镇——陈桥驿,算是宣告一个崭新朝代——大宋朝的开始。关于大宋皇室赵姓的由来,我们在前文第三篇叙及战国赵国时已有交代,赵姓正是出自东夷族著名领袖伯益的嫡派子孙。据说秦王嬴政灭亡赵国后,念在同出一源的血缘情分上,也对赵氏后人优待有加——亡国之君赵王迁曾被移居河北房山安置,子孙繁衍,后开赵姓涿郡一望;代王赵嘉则被封到今天天水一带,世镇西戎,子孙更是兴旺,从而形成了赵姓第一郡望——天水;而赵宋王朝望出涿郡,奉西汉名人赵广汉为其始祖,而赵广汉正系赵王迁嫡系传人。至于赵宋的国号——大宋,更与周代的商汤后人微子受封的宋国同名(据说古代商宋两字相通),因而带有极其浓厚的东夷色彩,也正应了本文一直坚持的论点——所谓东夷西戎轮流坐庄,正是推动中华民族文明递进的真实潜规则。无庸赘言,下面由大宋混一中原的历史也就一气呵成了。
唯一遗憾的是,与北宋相始末,东北一带却一直存在一个由契丹人建立的大辽政权与之分庭抗礼,中国始终未能完全一统。说起这个大辽,我们不得不再度叙述一下契丹人的族源。按照一般历史学家的说法,契丹属于鲜卑别种。据说鲜卑的宇文部曾与慕容部火并,有一支宇文残部逃往东北松漠一带立国,后来便演变成隋唐时代的奚和契丹两支姐妹民族。几乎倾覆唐王朝的安禄山据说就有奚人血统。到了中原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人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始建大辽国。辽太宗耶律德光(阿保机之弟)则依靠著名的冒牌“汉奸”石敬瑭的引狼入室,一度也曾打进中原的花花世界,过了两天中原皇帝的干瘾。后来辽太宗虽然狼狈逃回东北,却从此窃取了中原的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后代北强南弱终致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实肇因于此。初兴的大宋也曾跟大辽打了几场恶战,宋太宗时也曾一举灭掉十国中的最后一国——辽国的保护国北汉(后汉刘知远弟刘崇所建)。可惜经高粱河一战惨败后,大宋对辽作战渐处下风,终于在宋真宗朝以与契丹人签订澶渊之盟为标志,彻底放弃了北伐一统的最后努力。不过抛开网上关于澶渊之盟孰利孰弊的争论不谈,按照我在本文一贯坚持的观点来看,契丹人出自鲜卑,大致可算是炎黄一系的后人,作为东夷的对头正值赵宋王朝上升的初期,两家打个平手谁也吞并不了谁,也算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果。


   下来我们再说说西北方面另一个与北宋并立的割据政权——西夏王朝。西夏王室本姓拓拔,原是鲜卑与党项羌族的混血儿,自唐代其先祖拓拔思恭因助剿黄巢有功曾被唐朝赐姓为李以后,这支民族便一直活跃在西北边陲一带。到了李继迁时期,便开始另立门户不再听从中原宋朝的使唤了,到了其孙李元昊时代,更是割据河西、河套一带,自称为夏后氏后人正式建立了西夏,从此正式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以后则依违于宋、辽两国之间,叛服不定,俨然与两大国鼎足而三。北宋最后只好与西夏和议,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每年岁赐银绢叉二十五万之数。其实论起族源,西夏也与大辽一样,作为正宗的西羌一系血统,与东夷族的大宋并列而立,倒也算是天经地义的事吧。


   到了北宋末期,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横空出世了一个女真民族,从此便改写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历史。女真族的前身是周朝时向中原王朝献贡弓矢的肃慎族,属于东夷族自山东北迁的一支。东汉魏晋时期称做貊貉和勿吉,唐代则称为鞨鞨,分为七部,其中以粟末鞨鞨和黑水鞨鞨为最强。鞨鞨一度曾作为高勾丽的附庸,高勾丽被唐朝灭亡后,出身粟末鞨鞨的高勾丽部将大祚荣遂纠集高勾丽遗民,建立一个半独立性质的渤海国。好象是天生冤家,渤海国传了200多年后被契丹人所灭。黑水鞨鞨后来则演变为女真族,到了完颜阿骨打时代开始与大辽叫板。此时的辽朝完全汉化,早已丧失先前游牧民族的剽悍气质,几个回合下来,终于兵败如山倒。于是东夷系的大金报了契丹人灭亡渤海国的一箭之仇,算是与同族北宋并列又建立了一个新兴的东夷王朝。接下来的历史则是大金与大宋争夺谁是东夷族正宗的较量。不用说,渐趋衰微的大宋肯定不是这支新兴游牧政权的对手。汉族的北宋终亡于女真的金朝,北宋徽、钦二帝及皇室王族千人被金人掳往北国,史称靖康之耻。与东晋衣冠南渡的历史相类似,另一个宋朝漏网皇族后人康王赵构后来逃亡杭州,另立南宋。以后金、宋对峙近200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两个东夷政权分裂分治的局面。而西夏则依附金朝,一直坚持到蒙古的崛起。


   说起蒙古族的源流十分纷繁复杂。记得前文第二篇我们曾提到过,商汤灭夏之时,曾有夏朝王室淳维北奔大漠,始为匈奴之祖。当时夏有个属国叫豕韦,这时也追随淳维北迁。其故地后来则被商朝封给了帝尧的后裔,也称豕韦氏。豕韦到南北朝时期改称失韦或室韦,属于历史上东胡族的一个分支,到唐朝则依附于突厥组成室韦联盟。按照历史学家吕思勉的考证,后来从室韦联盟里发展出来的蒙兀室韦(蒙古族前身)其实是东胡室韦和鞑靼人的混血民族,而鞑靼则又是沙佗突厥和鞨鞨族混血而成。换言之,蒙古族其实具有突厥、东胡、东夷三种成分,但基本上来说还是属于东胡一族,姑且算是西羌系的远系分支。蒙古族最早发祥于黑龙江上源斡难河一带,今天外蒙古地方在唐朝本属于突厥分支回纥人的地盘,后来在8世纪另一支突厥人稽嘎斯人攻破回纥,室韦部落才趁机逐渐进入蒙古高原。到宋朝时期,蒙古先是依附同族契丹人,辽灭后则成为女真人的附庸。由于当时曾有谶语说:“达达来,达达去,赶得官家没处去。”由于鞑靼与达达同音,也是蒙古人喜欢使用的一种族称,金章宗十分害怕将来蒙古对金国构成威胁,便对蒙古实行定期“减丁”的抑制和压迫政策,这样便终于催生了一代天娇蒙古大英雄的横空出世! 铁木真先世十代都是蒙古部首领,曾有一位先祖俺巴孩因鞑靼人出卖被金朝处以木驴极刑,因而跟女真人可谓是不共戴天的宿敌。经过十几年的东西转战,铁木真终于一统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各部,被拥戴为象海洋一样广大无边的可汗——成吉思汗。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回师的途中一举灭掉西夏,其子窝阔台遵照成吉思汗临终遗策开始对大金实行毁灭性的连番打击,终于在1234年攻破金人最后的据点——蔡州,报了九世宿怨。剩下最后一个东夷系对手南宋,则是在其孙忽必烈时代才最后征服。忽必烈采纳汉人知识分子的意见,将国号定名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的美意,这样纷乱数百年的中华又一次宣告混一。后人曾改陆放翁的《示儿》诗的句子做“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来感叹这一惊天变故,大有不胜嘘唏之意。其实,虽然站在汉族立场从感情上似不能接受这一统一结果,但按照本人东夷西戎轮替执政的潜规则,历史选择由源自西戎一系的蒙元取代同出东夷一系的金、宋两朝而为新的天下共主这一结果还算合理。那么,接下来的东夷复辟西羌反复辟的历史又将怎样演进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八、千载渊源多困惑,根尽处,是兄弟——中国姓氏编年史之明清民国篇


   上回说到蒙元入主中原,天下重新混一。与以往的历史一样,亡国的东夷系(甚至包括所有汉人)自元朝建立的第一天起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辟运动。不过这一次的东夷系成功复辟可与以前大不一样,基本上没有通过流血方式便悄悄得以完成。据说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对投降的宋恭帝十分优待,封其为瀛国公。宋恭帝后来入藏为僧,与一娼妓私通有子。这个娼妓后来又被元明宗看上收进宫里,明宗兼爱其子,遂赐名妥贴睦尔,以后竟阴差阳错成为了元代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事见《宋人佚事汇编》,明才子俞应则有诗记之。)这样说来,元末红巾军大起义还未爆发之时,蒙元的国家神器已经和平移交到东夷系手中了。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一定并不陌生:汉高祖子孙刘福通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号召汉族起义,不堪忍受蒙古人压迫的各地汉人纷纷群起响应。一时全国先后涌现了多个反元政权:张士诚的大周,陈友谅的大汉,明玉珍的大夏,韩林儿的大宋,朱元璋的大明等。按照本人东夷西羌轮替执政的游戏规则,兼及蒙元政权早已变色的因素,这回取代之的应该轮到炎黄一系的子孙了。经过群雄数年角力,历史最后选择了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记得我们前文在讲到篡夺唐朝政权的流氓皇帝朱温时,曾交代过朱姓的来源。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朱元璋一族正是出自朱姓最大郡望的沛国,而沛国朱氏的远祖可上溯到尧帝的儿子丹朱,因此作为正宗尧帝的嫡派子孙,取代变色的元顺帝东夷皇统,便是顺天应人的事了。以后的历史是,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元顺帝不甘再做徽、钦第二(其实他倒真是宋朝子孙),率残部北奔大漠(使我想起了夏朝末年淳维北奔的故事)。从此天下重归一统,朱元璋建元洪武,史称明太祖。
明朝的主要边患也是来自北边,北迁的北元后来分裂成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明成祖曾五次御驾亲征,沉重打击了蒙古残余势力。到了明英宗时期,瓦剌部曾在土木堡一战重创明军,并俘虏了英宗。后赖兵部尚书于谦的从容指挥,竟力挽狂澜,击退瓦剌。宋室南迁的一幕终于没有重演。万历年间,日本出了位野心家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入主中原。明神宗派兵入朝作战,历经血战,终于粉碎了倭寇的迷梦。但终因此役国力受损,致使东北的女真人余部建州趁机崛起,成为大明新的边患。
说起建州女真的渊源,也跟东夷一系大大的有缘。建州女真本为金人入主中原汉化后遗留在东北老家的一支,神话传说其始源为一女子名佛库仑者,在洗澡时误吞一红果怀孕,生下一子遂为爱新觉罗氏始祖。(亦如东夷民族吞蛋生子故事)也有一种考证认为,爱新在满语的意思是贱民,觉罗在满语的意思是赵氏。据说当年女真人把宋室子孙千余人掳往东北,世为贱民,不忘祖恩,有子孙以觉罗(赵)为氏者,正是爱新觉罗一系。不过这一说法从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多改姓为金、赵两姓这一史实似乎可以得到某种印证。
下面我们要说到,明朝末年,各种社会危机结合到某一临界点,终于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流贼大起义。明崇祯帝东北边患、国内民乱疲于应付,举措失误,终于在360年的上一旬甲申年壮烈殉国。李自成在北京草草登基,建立所谓大顺朝。本来按照当时的谶语(如“十八子,主神器”、“李继朱”) ,作为李姓后人的李自成应很有机会取代朱明入继大统的。 但可惜李自成之李也如李克用一样并非正宗李唐之李,而是源自党项族李继迁之李(李自成祖籍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便是明证),所以最终只能是个过渡角色。这时,依靠汉奸吴三桂的引狼入室,满清的八旗铁骑汹涌入关。很快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中原,一统天下。
清朝建立不久,也经历了一场生死攸关的瓶颈考验,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乱。吴姓原出自姬周一系(此从吴氏建国号大周可知),可算是正宗的黄帝一脉。本来按照吴氏的姓氏来源,正利用当时国内强烈的反满民族情绪,复辟炎黄一系皇权还是很有机会的。可惜吴三桂遇到一位东夷系的杰出大帝——康熙的坚决狙击,终于赢得了个铁板汉奸的千载骂名而凄凉收场,岂非命哉?关于我们这位著名的康熙大帝的丰功伟绩,时下的电视剧已经介绍的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赘述了。顺手贴一本人所作小词,算是做一概括吧?
金缕曲 康熙帝(八步秋水轩韵)

大帐秋风卷。
甫登基、英明独断,三藩须遣。
童子数人制骄悍,坐令西南血泫。
平台海、易如抽茧。
一战雅萨震异域,又划疆勘界恨波浅。
登狼居,八旗展。

兼容气度时时显。
启洋吏、重修历法,细量天扁。
博学鸿科剃心发,从此木兰围犬。
文字狱、微词难免。
手不释书知大义,有字音韵谱后人典。
吐蕃乱,教儿剪。

启洋吏:指康熙用意大利人汤若望、南怀仁为钦天监正副事;
字、音、韵、谱:分别指《康熙字典》、《音韵阐微》、《佩文韵府》、《钦定词谱》。
清代发展到鸦片战争以后,政治日趋走向腐朽,这时便有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席卷全国。洪姓本为共姓,盖出自姬周的共伯,也系正宗黄帝一支。可惜太平天国毁灭孔教传统文化、实行男女营管制的种种恶劣行径,则带有明显的邪教倾向,终于走向自相残杀、最后覆灭的道路,不能竟功,此也天命!以后便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告成立,旨在完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理想。历经全国各地多起武装暴动失败之后,终于于辛亥年在武昌一举得手,正式宣告满清政权的覆灭。
据说武昌起义之后的几天,孙中山才在国外报纸上得知消息,同盟会主管组织国内起义的二号人物黄兴也未参与其中。其实参照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典故,论起武昌起义的功绩,还真应该算在新军协统黎元洪的帐上。黎元洪这黎姓,原出自黄帝孙子颛顼帝,其实属于正宗的黄帝一脉,取东夷系的满清而代之正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
接下来的历史是,氏出舜帝一系的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以后又跟满清政权的实际掌权人袁世凯达成和议,袁逼迫清室退位,孙则让位于与己同出舜帝一系的袁世凯。可惜窃国大盗袁世凯后来逆历史潮流而动,将刚刚诞生的共和政体——中华民国重新改为家天下的袁氏中华帝国。不久就在出自姬周一系的蔡锷将军的率先发难和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浪潮声中匆匆收场,最后一命呜呼。以后,副总统黎元洪继袁氏之后,成为中华民国新的合法总统。(黎氏的祖源前文已有交代)之后的继任总统则是徐世昌,则名正言顺地出自东夷一系。以后的世系也基本按这一规律演进,直到诞生一位杰出的姬周后人蒋公中正北伐完成统一。以后有关本朝的世系是否可以照此类推,欢迎好事者继续求证。恕在下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好,行文至此,我们便以我朋友无名先生的另一手《金缕曲。姓氏溯源》的结句作为全篇的结束语吧?

千载渊源多困惑,叹悠悠往事皆青史。根尽处,是兄弟。

(完)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6-4 12:3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暗夜密使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0
编号 17890
注册 2004-9-17


发表于 2004-10-30 18:4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贺兰吹雪于2004-10-30, 16:48:42发表
只可惜楚国国君的出身也是跟大周天子一样源自黄帝一系,所以始终不能真正入主中原、取周天子而代之。

不过在下没有看出这句话的因果关系。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湘江子龙

赵王枢密使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组别 诸侯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630
帖子 8100
编号 8098
注册 2004-6-4


发表于 2004-10-31 11:1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文章是好文章!
但是我觉得一个民族的融合,发展,氏族的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片面地去追求自己的所谓最早的族类,最终实际上是会回到大家本是一样的地步.西方不就是有说所有人类的DNA来源都是几百万年前一个非洲的妇女吗?这种说法实在不足取啊?
中国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千百年来屹立不倒 ,我们善于吸收别民族的先进文化,能与别的民族互相融合是重大的原因.这点在中国最盛大的唐朝是最明显,说李唐是外族也许说不过去,但他家有很大的鲜卑血统,这是毫无疑问的.正是他家血统的多样性,才使他的民族政策宽容,也是李唐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达到高峰的重要原因.
另外说下闲者先生说的问题我的看法,楚人虽说自己是黄帝后裔,但是长期在南方未开化的领土,同时与当地的原住民族融合,他们产生了与中原周家很多非常不同的风俗,甚至于是氏族社会最根本的不同,图腾,信奉的神祀,祭奠的方法等等都截然两样,因此被中原的诸姬视为蛮夷,格格不入.意思是就和中原我们不是一个民族!
这也证明了我的观点,实际上民族的演变是一个非常久远而复杂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去穷根究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车正风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7
编号 16421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1-2 04: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洋洋宏文。两个黄鹂鸣翠柳。
下笔千言。一行白鹭上青天。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车正风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7
编号 16421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11-2 04: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徒有其“文”。惜不成“章”。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贺兰吹雪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2
功绩 76
帖子 112
编号 20160
注册 2004-10-30


发表于 2004-12-18 21: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诸位所提宝贵意见,容俺修改、展开、再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C82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06
编号 26309
注册 2004-11-30


发表于 2004-12-19 09: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炎黄子孙确实应该包括东夷系人吧~~~东夷族某些科技非常发达~~~钢铁的冶炼都是出自东夷
最早那会东夷系的蚩尤部落战斗力在三大部落中最为强悍~~已经开始使用一些金属了~~~黄帝部落也不是对手~~~后来采取了步步后退~~把蚩尤引得孤军深入~~没了后援补给(一直追到北京附近啊)~~~才取得了胜利~~蚩尤一直被奉为战神~~还拿他的头象来震慑叛乱的部族~~~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晨山尚书
(呼吸氧气)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4
功绩 312
帖子 11210
编号 1080
注册 2004-10-28
来自 海峡西岸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4-12-19 18: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怎么有点宿命观点?历史这么怎么可能追根究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6-4-6 21: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看的好累,到了唐之后,那些君主很少提自己和三皇五帝的关系了吧,大概都淡忘了.
另外关于现代朝鲜是什么起源呀,他们看称是东夷人之后,那不也是炎黄子孙.朝鲜人自己承认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龙骧将军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4
编号 29414
注册 2005-1-2


发表于 2006-4-7 10:4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怎么用东夷西羌什么轮换的观点啊。
要用也得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华按方位以五行五德轮换吧;当然,他们的统治者都是来自于中华的,所以最后才成为华夏(统治者非中华系的多变成异族)。夏是中华牧业文明,中央应该是土德,黄色;商是东夷商业文明,东方应该是木德,青色;周是西戎农业文明,西方是金德,白色。不过按史书不是这样的,记得周好像是火德的。

[ 本帖最后由 龙骧将军 于 2006-4-7 10:5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赵子龙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1
功绩 14
帖子 869
编号 44083
注册 2005-7-23


发表于 2006-4-10 10: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ICQ 状态
相传少昊有女名女修,在一次河中洗澡时吞吃了一个鸟蛋而怀孕(列位看官注意了,以后此类神话故事还会屡屡出现的),
8成是和人偷情!就说 成这样!!8成是野种!
现在社会这样说谁信啊!!还不如说被鸟强奸了怀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赵子龙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1
功绩 14
帖子 869
编号 44083
注册 2005-7-23


发表于 2006-4-10 11:4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ICQ 状态
天下重新混一。与以往的历史一样,亡国的东夷系(甚至包括所有汉人)自元朝建立的第一天起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辟运动。不过这一次的东夷系成功复辟可与以前大不一样,基本上没有通过流血方式便悄悄得以完成。据说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对投降的宋恭帝十分优待,封其为瀛国公。宋恭帝后来入藏为僧,与一娼妓私通有子。这个娼妓后来又被元明宗看上收进宫里,明宗兼爱其子,遂赐名妥贴睦尔,以后竟阴差阳错成为了元代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
这样也算就皇帝是东夷系的!其他主要的统治阶级还是西羌系的!!不能这样算啊! 太牵强了!
而且也没有证据证明元顺帝是宋恭帝的后人!!最多也是野史不能当真!有那个人会傻到把皇位给不 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吗???

[ 本帖最后由 赵子龙帅 于 2006-4-10 11:45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劍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3
编号 66330
注册 2006-4-14


发表于 2006-4-14 11:4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除了那两个北族王朝之外,中国皇室的传承与日本王室号称千年一系的说法有点相似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右文

荊國公
枢密直学士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83
帖子 6474
编号 38810
注册 2005-5-13
来自 清源郡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 赵子龙帅 于 2006-4-10 11:42 发表
有那个人会傻到把皇位给不 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吗???

这种人还是有的,比如后梁太祖朱温就曾想把皇位传给养子博王朱友文,五代时期传位养子的还有后周,北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cebluesk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65016
注册 2006-3-24


发表于 2006-5-6 12: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赵子龙帅 于 2006-4-10 10:15 发表
相传少昊有女名女修,在一次河中洗澡时吞吃了一个鸟蛋而怀孕(列位看官注意了,以后此类神话故事还会屡屡出现的),
8成是和人偷情!就说 成这样!!8成是野种!
现在社会这样说谁信啊!!还不如说被鸟强奸了怀 ...

那个谁谁,不就是成吉思汗的LP的野种....咯咯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展雄飞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2
编号 68342
注册 2006-5-9


发表于 2006-5-9 23: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文一篇!
首先,想知道作者这个“东西”姓氏交替执政的创意是怎么来的?望不吝赐教。
其次,有如下建议望参考:
(1)在修改的过程中,不妨加入谱系表格,让人一目了然。
(2)虽然神话传说和信史时常是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开的(这点西方文明亦是如此);但引用神话部分还须慎重,并加以比较清晰的说明为好。

[ 本帖最后由 展雄飞 于 2006-5-9 23:38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4 21: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详详细细的看完了

虽然不赞同楼主一些观点

但是此文的确是好文

只是,附会得比较厉害

看了后有些头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ed_fire_fox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8
编号 55378
注册 2005-12-15


发表于 2012-6-17 15: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通篇YY文字!
自造规则,自然怎么样都能“自圆其说”了。
反正历朝姓氏都被你归入华夏,东夷这两系,那自然只有可能在两姓间交替传承了。
还动不动“命也”,风水学与楼主的言论一比都能显得像科学了。建议放到YY区或谣谶区还行,这样随别附会捏造的文章实在不该出现在历史版去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ed_fire_fox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8
编号 55378
注册 2005-12-15


发表于 2012-6-17 16: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好甘英当年没到达罗马,万一被史书记载了。罗马人也要被楼主“相信绝对会有部分中原华夏民族的血缘成分混杂其中”,而归类到二元之一。
楼主干脆封炎黄为亚当,东夷为夏娃算了。。。
不多说了,再说真要骂人了。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0 17: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832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